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中央總預算 須儘快調整適法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971/web/ 

◆  聯合報社論/賴總統緬懷民國先烈,別強塞新兩國論牢籠
◆  聯合報黑白集/老賴比老內還狂
◆  經濟日報社論/中央總預算 須儘快調整適法







經濟日報社論/中央總預算 須儘快調整適法


2024-10-11 00:29  經濟日報/ 社論
立法院審議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被藍白黨團退回程序委員會,引發朝野的政治攻防。 聯合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審議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因部分「法定義務支出」未依法編足預算,被藍白黨團退回程序委員會,引發朝野的政治攻防。為免影響預算審議時程,建議行政院應當補足預算以適法,或者提出覆議求平反,總是要讓爭議落幕,才能聚焦在總預算案實質內容的審議,使施政順利。

首先,從絕對數額來看,相對於蔡政府上任執行的105年度,或蔡政府首次編列的106年度總預算,歲入、歲出都低於2兆;以及113年度歲入2.72兆、歲出2.95兆的規模,賴政府首次編列的114年度總預算,歲入3.15兆,歲出3.13兆,雙破3兆元的歷史新高,從「政府支出其實是納稅人負擔」的角度來看,都是中央政府規模明顯擴張、突破巨數的里程碑

再從年增額度及比率來看,114年總預算是增幅最大、增速最快的分水嶺。歲入增加4,282億,成長率近16%,為25年來最高。歲出增加2,806億、成長率近10%,僅比蔡政府的112年度略低。相對於馬政府歲出平均年增率2.6%,蔡政府歲出平均年增率6%,賴政府首次編列的歲出年增率,以數倍的速度暴增,顯見財政規劃有欠穩健

其次,在營業盈餘與事業收入、財產收入都負成長的情形下,歲入仍大幅成長,最主要來自於稅收暴增4,600億元、高達20%的成長率,其實透露了兩大隱憂。

隱憂之一,就是「國進民退」。政府收入過度集中於稅課(占歲入近九成),尤其所得稅成長23%、營業稅成長17%,顯示國稅的成長率,是經濟成長率3.3%的六倍,代表近年來國稅稅收與經濟成長脫鉤的現象,持續發生甚且惡化;也就是中央政府坐享經濟成長的大部分果實,且遠超過民間所得成長的速度,透露稅制有嚴重不合理的問題,有必要深切檢討所得稅及銷售稅制。

隱憂之二,就是過去八年,國稅的實際徵收數遠超過預算數的「超徵」現象,導致政府產生財政幻覺,而輕率增加鉅額的歲出,乃至於編列特別預算。財政部雖不斷設法減少稅收推估的誤差,仍難免遭到各界責難,可能就乾脆從114年起改為「大膽從高」編列,卻極有可能矯枉過正。

從本年度前八月的稅收實徵數來看,誤差率已降至10%,但年增率僅2.6%,即知明年度稅收及歲入極可能「嚴重高估」。高估歲入卻夾帶高成長歲出,極可能因為稅收不如預期,不但預估的209億賸餘不會實現,反而轉呈赤字,並使舉債數字超過千億,實際還債數又減少,連同特別預算的增加舉債將超過3,000億,則114年底累計債務餘額可能突破7兆的關卡

目前,勞保除了近年已撥補2,470億之外,明年度再撥補1,300億元、健保336億元,加上已補貼台電3,000億,本年度追加1,000億,明年度又編列1,000億,等於撥補社會保險及國營事業虧損已經「常態化且鉅額化」,違反使用者付費及社會保險財務自足等原則,以及預算法、財政紀律法,更打臉「預算籌編原則」強調的「退休年金及社會保險,應以建構永續穩定之年金制度為目標」尤其問題最嚴重的勞保年金,以預算撥補來迴避改革的責任,遲早會因為稅收不如預期,而成為拖垮財政的關鍵

此外,國防支出總預算部分約增10%,加上特別預算高達6,470億元,已躍居支出第二位,超過教科文及經濟發展支出。賴總統近日的「備戰才能避戰」說,恐怕讓國防支出有增無減,對社福、經濟發展等內政,產生排擠效應,足以讓國人惶恐不安。

總之,賴政府首編的明年度預算,規模和成長率暴增,且建立在過於樂觀的稅收暴增的假設之上,違反承諾的「先減法、後加法」原則,並未將原有的計畫或預算全數歸零重新檢討,加強開源節流。因此,為財政的健全及永續,立院有必要嚴格審查114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













聯合報黑白集/老賴比老內還狂


2024-10-11 03:41  聯合報/ 黑白集
賴清德總統日前在國慶晚會演說拋出「祖國論」,引起國際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獨立智庫公布民調,若中共進犯,五成八美國人反對政府派兵援台,以免導致美中直接開戰。還好我國防研究院同日公布民調,台灣六成八人民願為保衛台灣而戰,沒給咱總統漏氣。

最近以色列殺紅了眼,幹掉真主黨頭號領導人後,內唐亞胡就在聯合國誇稱以色列可以七線作戰。被伊朗一波彈洗後,他更誓言報復,彷彿天下已沒人攔得了他。但他所以能快意恩仇,全靠當今全球第一霸主老美的無底線撐腰

老內的驕恣張狂,似乎也感染了咱們的賴總統。他去視察民防,大聲宣告「台灣絕不可能簽署和平協議」,說和平要靠實力。赴國慶晚會,又教訓民眾:搞清楚誰才是祖國!

這口氣跟老內不相上下,頗有鷹派狂人的調調。但他忘了,以色列的敵人多半是尚未工業化的酋長國,而他的對手卻是工業軍事巨頭。由此看,老賴真比老內狂得多。

老賴的底氣,大概是以為美國挺台不輸挺以。但對照台美兩份民調馬上秒懂:台海若開戰,就剩台灣阿兵哥加黑熊部隊孤軍奮戰,別幻想美國天降神兵。

賴總統被立委賜號「清德宗」,想必略知晚清歷史。當年幾十萬義和拳民,卻擋不住八國聯軍幾百挺洋槍。日前一發東風飛彈落入南太平洋,連賀錦麗都避談出兵。清德宗明知美國老爸並不真疼,就別學他最愛的老內狂吹了。














聯合報社論/賴總統緬懷民國先烈,別強塞新兩國論牢籠


2024-10-11 03:42  聯合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發表就任後的首次國慶演說。 記者許正宏/攝影


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國慶,賴清德總統的首次國慶演說,從「一一三年前,一群充滿理想抱負的人,揭竿起義、推翻帝制」開始,談到歷經犧牲奮鬥,「一百多年來,人民想要當家作主的願望,終於實現」,不忘感念「創建中華民國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所秉持的精神」,最後高呼「中華民國加油!台灣加油!」相較賴總統就職演說以來的幾次談話,國慶演說除重申「新兩國論」外,並無太過刺激的言辭,但想達到「團結台灣,共圓夢想」,仍須努力。

賴總統上任後,新兩國論快速進化,台海戰雲也不斷逼近。不過,如果不談新兩國論,賴清德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緬懷創建民國的先烈,可說稱職而恰如其分;這是陳水扁、蔡英文二位民進黨總統遠遠不及的地方。賴清德對「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政治符號融合自如,運用無礙,藍營固然質疑擅改國名違憲,但也有民眾相信這是民主包容和多元價值。就像賴清德在國慶晚會拋出「祖國論」,藍營有批判有稱許,連立法院長韓國瑜都覺得燒腦。

其實如果把賴清德和韓國瑜的國慶談話並列以觀,大概就不會燒腦了。韓國瑜強調「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美麗台灣是我們的家,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寶」。賴清德則展現了和蔡英文、甚至傳統獨派論述最大不同的地方:承認中華民國的創建和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存在,但強調中華民國已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正如「祖國論」所說,過去那層關係不必再談。

賴清德「祖國論」的深層意義在於,不必否認兩岸有共同祖先,但如今已是「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祀」,分家之後,互不相干。去年賴清德助選時曾說:「沒錯,我們很多祖先是從中國移過來的,但也四百年了,一人一家代,公媽也隨人祀那麼久了,這時候硬要併吞台灣,道理何在?」賴清德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打造出新兩國論。

賴清德以各種新詮釋不斷強化新兩國論。四百年的台灣史嫁接到荷據、日據等殖民史觀上;兩岸歷史文化連結也轉化成兩個祖國的切割;一中憲法更被解釋成新兩國論的法理依據。賴清德大量截取傳統藍營論述元素來澆灌新兩國論,開創出異於傳統獨派的新型台獨論述。賴清德說要追求兩岸和平共榮,也是在這個互不隸屬的框架下釋出的善意。

賴清德大談沒有台獨的新兩國論,捍衛沒有一中的中華民國,迷惑了美中台各方;韓國瑜和藍營燒腦,國台辦批為台獨怪談,美國更難參透,只能重申一中政策。但賴心裡有數;他舉著新兩國論游走灰色地帶,又以全民動員積極備戰,還說不論國慶說什麼,中共都會軍演,撇清引戰責任。而賴清德延續聯大戰場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是比蔡英文更進一步的說法,但重點是,台灣如果不設法突破,我們的邦交及國際參與都被打壓,這也只剩一句自憐及自我哀怨。

賴總統回顧台灣民主化歷程,感念前輩衝破威權,用生命推開民主的大門,並批評對岸威權主義擴張,威脅台灣的民主自由;希望他也別再口說要跨黨派朝野合作,實際卻召喚青鳥威脅在野黨,連朝野和解飯都讓幕僚跳出來擋路,幾乎把民主共和的道路走成一人一黨之路。同樣,賴總統正視中華民國的創建與歷史,是彌合藍綠白很好的起步,也是面對中共搶回歷史話語權的依據,值得肯定;希望他也別再切割中華民國塞進新兩國論的牢籠裡





趙春山/賴國慶演說:聽其言和觀其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趙春山/賴國慶演說:聽其言和觀其行
◆  葉匡時/個人有韌性 全社會才有防衛韌性
◆  施振榮/從王道談社會企業與永續
◆  盛治仁/透過面試認識自我、找合適職場
◆  陳冲/金融中心放榜 Jeffrey Garten再失準?






趙春山/賴國慶演說:聽其言和觀其行


2024-10-11 03:26  聯合報/ 趙春山(作者為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賴清德總統今年的國慶演說備受各方關注,因為台灣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首先,賴總統上任後,其身上貼的「務實台獨工作者」標籤,激化了台灣內部的認同危機,而他的少數執政地位,更面臨了國會在野多數的掣肘。

其次,美國正值總統大選前夕,民主、共和兩黨的參選人聲勢相持不下,選後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不僅影響中美關係,也會影響兩岸關係。

最後,民、共之間缺乏互信,對台用武成為對岸領導人習近平任內解決「台灣問題」可能採取的一個選項。

在上述的時空背景下,賴總統國慶演說訴求的對象,主要還是台灣人民和國際社會。賴以「全民總統」自許,強調「國家利益永遠高於政黨利益,政黨利益永遠不能凌駕於人民的利益。」為了擺脫國家認同問題的困擾,賴總統提出「共同信念說」,即在捍衛國家主權的前提下,對國家的稱呼採取「包容」的立場。

民主政治的特質是政黨政治,為了鞏固民進黨的執政權力,賴清德在演說中花了很大的篇幅,為台灣各階層民眾畫了許多大餅。美國已故眾議院議長歐尼爾曾說過:「所有政治都是地方的」台灣在野黨應從內政議題切入,拓展政黨良性競爭的空間,爭取更多選民支持。

賴總統在對外政策的表述,基本上是配合美國的對華政策。例如,賴提到「強化國防,跟民主國家肩並肩,共同發揮嚇阻力量,靠實力確保和平」,這是台灣參與中美戰略競爭的部分;賴表示「願意和中國共同因應氣候變遷,防堵傳染病,以及維護區域安全」,這是屬於中美合作的範疇。

儘管賴總統在演說中重申「希望兩岸對等尊嚴,健康有序對話交流的承諾不變」;但他並不期待對岸會做出正面的回應,因為在對岸眼裡,賴並未放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主張;加上賴劍指聯合國二七五八決議案,提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的說法,民共之間因此沒有對話的可能,兩岸關係將持續處在外弛內張的狀態。

據說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在國慶前夕,曾對各國駐台代表簡報聲稱,賴總統的演說不會「跨越紅線」;但對與會者提出政府是否因此改變政策的問題,吳的回應卻是不置可否。所謂「聽其言和觀其行」,賴總統的演說看來「四平八穩」;但不要忘了,前總統陳水扁當年從「四不一沒有」到「一邊一國論」的轉變,不但遭到美國的冷眼相待,也讓對岸祭出了《反分裂國家法》。

賴總統慶祝中華民國一一三年生日快樂,把「中華民國」和「台灣」有機結合起來,但他忽略了「中國」這個大屋頂,尤其是其中包含的民族和文化兩大元素。民主是賴演說的關鍵字眼,民主固然突出兩岸制度的差異,但國際關係發展經驗證明,民主不能提供國家安全的充分保障。

「兩大之間難為小」,台灣安全最終還是取決於中美關係的變化。對台灣而言,外交政策和大陸政策兩者本是相輔相成,但在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處在「有讀不回」的狀況下,對美關係就成為影響台灣生存的「重中之重」。我認為賴總統演說不會產生「十月驚奇」,但對美國選後的對外政策走向,賴政府仍應有「超前部署」的準備。







黃正忠/請消費者關注禮盒的「體積添加」

◆  黃正忠/請消費者關注禮盒的「體積添加」
◆  陳國樑/娛樂不廢稅 占地方便宜還賣乖










黃正忠/請消費者關注禮盒的「體積添加」


2024-10-11 03:25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這些年來社會上會送禮的三大節日,有端午節、中秋節與農曆春節。送禮期間物流運輸特別繁忙,為了怕物流作業緊張而錯過送禮時機,三節禮盒的遞送越來越提前。雖然減塑包裝確有所改善,卻有另一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就是應用回收紙材包裝設計將禮盒的體積硬是憑空撐出一倍以上。

看似大的水果禮盒,水果只有薄薄一層,底部是空的。不勝枚舉的案例盡是量少的內容物,卻用紙包材框出多一倍以上的空間,可以稱得上是「體積添加」。

全世界喊節能減碳已超過三十年,結果透過包材設計是把禮盒做大了,材料使用量增加、運輸負荷量與後續回收處理量都擴大,運輸的車次、燃油、排碳、上馬路的車輛數都會增加,明顯地提高範疇三的碳排放量。曾幾何時台灣的送禮文化再也不是禮輕情意重,而是變大盒的膨風讓收禮人的感受變差了,在環境、社會、與經濟面向都有負面衝擊,實實在在的「三重損失」

隨著受資源、能源與排碳限制的現實,永續發展與低碳淨零的轉型需要的創新是能夠創造環境、社會與經濟的「三重盈餘」,但我們的消費卻不知不覺走上體積增量膨風文化。食品業的永續與食安發展,無添加是關鍵要項之一,沒想到台灣的禮盒卻嚴重出現「體積添加」,看似無害,卻是反永續的負向示範。

疫情期間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 KPMG 進行未來零售市場轉型之研究,發現目前全世界消費市場正從過去傳統的 B2CC2B 靠攏,也就是消費者意向與認知將對品牌及通路產生絕對的衝擊。品牌與通路必須就其使命清楚闡述其如何對人們的生活、社會、與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價值」開始有逐漸凌駕於「價格」的趨勢。

全球近三分之二的消費者表示會僅憑品牌在特定社會或政治議題上的立場,就決定要支持或抵制這個品牌;使命清楚且對人們的生活具有高度正面影響的品牌,比使命模糊與正面影響低的品牌成長動能會高出二點五倍;有具體意義的品牌相對於其他品牌,既有客戶的回購率高出兩倍,吸引非既有客戶的採購意願幾乎高達三倍;有意義的品牌在股票市場的股價表現,相較其他高出一三四%。

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KPMG 也與零售業相關研究單位共同針對十八個亞洲國家零售業調查出版「亞洲零售業展望報告」,結果指出「價值交換」是維持消費族群緊密連結、變成決定消費行為忠誠度的關鍵,消費者更想多解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並期望企業與自己的價值觀一致。

 C2B 只有透過採購與消費決策的具體行動化,才能對企業釋出明確的信號並產生制約的效果,台灣消費者如果對於禮盒的「體積添加」無動於衷,那麼禮盒的膨風文化將會持續惡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