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趙春山/賴國慶演說:聽其言和觀其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趙春山/賴國慶演說:聽其言和觀其行
◆  葉匡時/個人有韌性 全社會才有防衛韌性
◆  施振榮/從王道談社會企業與永續
◆  盛治仁/透過面試認識自我、找合適職場
◆  陳冲/金融中心放榜 Jeffrey Garten再失準?






趙春山/賴國慶演說:聽其言和觀其行


2024-10-11 03:26  聯合報/ 趙春山(作者為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賴清德總統今年的國慶演說備受各方關注,因為台灣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首先,賴總統上任後,其身上貼的「務實台獨工作者」標籤,激化了台灣內部的認同危機,而他的少數執政地位,更面臨了國會在野多數的掣肘。

其次,美國正值總統大選前夕,民主、共和兩黨的參選人聲勢相持不下,選後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不僅影響中美關係,也會影響兩岸關係。

最後,民、共之間缺乏互信,對台用武成為對岸領導人習近平任內解決「台灣問題」可能採取的一個選項。

在上述的時空背景下,賴總統國慶演說訴求的對象,主要還是台灣人民和國際社會。賴以「全民總統」自許,強調「國家利益永遠高於政黨利益,政黨利益永遠不能凌駕於人民的利益。」為了擺脫國家認同問題的困擾,賴總統提出「共同信念說」,即在捍衛國家主權的前提下,對國家的稱呼採取「包容」的立場。

民主政治的特質是政黨政治,為了鞏固民進黨的執政權力,賴清德在演說中花了很大的篇幅,為台灣各階層民眾畫了許多大餅。美國已故眾議院議長歐尼爾曾說過:「所有政治都是地方的」台灣在野黨應從內政議題切入,拓展政黨良性競爭的空間,爭取更多選民支持。

賴總統在對外政策的表述,基本上是配合美國的對華政策。例如,賴提到「強化國防,跟民主國家肩並肩,共同發揮嚇阻力量,靠實力確保和平」,這是台灣參與中美戰略競爭的部分;賴表示「願意和中國共同因應氣候變遷,防堵傳染病,以及維護區域安全」,這是屬於中美合作的範疇。

儘管賴總統在演說中重申「希望兩岸對等尊嚴,健康有序對話交流的承諾不變」;但他並不期待對岸會做出正面的回應,因為在對岸眼裡,賴並未放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主張;加上賴劍指聯合國二七五八決議案,提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的說法,民共之間因此沒有對話的可能,兩岸關係將持續處在外弛內張的狀態。

據說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在國慶前夕,曾對各國駐台代表簡報聲稱,賴總統的演說不會「跨越紅線」;但對與會者提出政府是否因此改變政策的問題,吳的回應卻是不置可否。所謂「聽其言和觀其行」,賴總統的演說看來「四平八穩」;但不要忘了,前總統陳水扁當年從「四不一沒有」到「一邊一國論」的轉變,不但遭到美國的冷眼相待,也讓對岸祭出了《反分裂國家法》。

賴總統慶祝中華民國一一三年生日快樂,把「中華民國」和「台灣」有機結合起來,但他忽略了「中國」這個大屋頂,尤其是其中包含的民族和文化兩大元素。民主是賴演說的關鍵字眼,民主固然突出兩岸制度的差異,但國際關係發展經驗證明,民主不能提供國家安全的充分保障。

「兩大之間難為小」,台灣安全最終還是取決於中美關係的變化。對台灣而言,外交政策和大陸政策兩者本是相輔相成,但在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處在「有讀不回」的狀況下,對美關係就成為影響台灣生存的「重中之重」。我認為賴總統演說不會產生「十月驚奇」,但對美國選後的對外政策走向,賴政府仍應有「超前部署」的準備。







黃正忠/請消費者關注禮盒的「體積添加」

◆  黃正忠/請消費者關注禮盒的「體積添加」
◆  陳國樑/娛樂不廢稅 占地方便宜還賣乖










黃正忠/請消費者關注禮盒的「體積添加」


2024-10-11 03:25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這些年來社會上會送禮的三大節日,有端午節、中秋節與農曆春節。送禮期間物流運輸特別繁忙,為了怕物流作業緊張而錯過送禮時機,三節禮盒的遞送越來越提前。雖然減塑包裝確有所改善,卻有另一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就是應用回收紙材包裝設計將禮盒的體積硬是憑空撐出一倍以上。

看似大的水果禮盒,水果只有薄薄一層,底部是空的。不勝枚舉的案例盡是量少的內容物,卻用紙包材框出多一倍以上的空間,可以稱得上是「體積添加」。

全世界喊節能減碳已超過三十年,結果透過包材設計是把禮盒做大了,材料使用量增加、運輸負荷量與後續回收處理量都擴大,運輸的車次、燃油、排碳、上馬路的車輛數都會增加,明顯地提高範疇三的碳排放量。曾幾何時台灣的送禮文化再也不是禮輕情意重,而是變大盒的膨風讓收禮人的感受變差了,在環境、社會、與經濟面向都有負面衝擊,實實在在的「三重損失」

隨著受資源、能源與排碳限制的現實,永續發展與低碳淨零的轉型需要的創新是能夠創造環境、社會與經濟的「三重盈餘」,但我們的消費卻不知不覺走上體積增量膨風文化。食品業的永續與食安發展,無添加是關鍵要項之一,沒想到台灣的禮盒卻嚴重出現「體積添加」,看似無害,卻是反永續的負向示範。

疫情期間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 KPMG 進行未來零售市場轉型之研究,發現目前全世界消費市場正從過去傳統的 B2CC2B 靠攏,也就是消費者意向與認知將對品牌及通路產生絕對的衝擊。品牌與通路必須就其使命清楚闡述其如何對人們的生活、社會、與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價值」開始有逐漸凌駕於「價格」的趨勢。

全球近三分之二的消費者表示會僅憑品牌在特定社會或政治議題上的立場,就決定要支持或抵制這個品牌;使命清楚且對人們的生活具有高度正面影響的品牌,比使命模糊與正面影響低的品牌成長動能會高出二點五倍;有具體意義的品牌相對於其他品牌,既有客戶的回購率高出兩倍,吸引非既有客戶的採購意願幾乎高達三倍;有意義的品牌在股票市場的股價表現,相較其他高出一三四%。

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KPMG 也與零售業相關研究單位共同針對十八個亞洲國家零售業調查出版「亞洲零售業展望報告」,結果指出「價值交換」是維持消費族群緊密連結、變成決定消費行為忠誠度的關鍵,消費者更想多解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並期望企業與自己的價值觀一致。

 C2B 只有透過採購與消費決策的具體行動化,才能對企業釋出明確的信號並產生制約的效果,台灣消費者如果對於禮盒的「體積添加」無動於衷,那麼禮盒的膨風文化將會持續惡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