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企併法應強化股東權益保障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政黨與派系製造民調之亂,攪擾選民視聽
◆  聯合報黑白集/生也不得,死也不得
◆  經濟日報社論/企併法應強化股東權益保障







經濟日報社論/企併法應強化股東權益保障


2022-04-24 00:4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立法院初審通過企業併購法(企併法)修正案。本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日前初審通過企業併購法企併法修正案,在保障股東權益方面,為強化併購資訊揭露,增訂公司應於股東會召集事由中敘明利害關係之重要內容,以及贊成或反對併購決議之理由。再者,對於出席股東會投票反對併購之股東,亦可行使股份收買請求權。

企併法的主管機關是經濟部,因此該法第一條闡述的立法意旨是「為利企業以併購進行組織調整、發揮企業經營效率」,然而此法也適用到上市上櫃公司,因而引發未能保障外部股東權益、資訊不透明等缺失,特別是大股東結合私募基金將公司終止上市上櫃案件。

例如:民國 104 年(2015年)之前,透過企併法將公司終止上市上櫃案,股東會只需已發行股份五成以上同意即可,因此只要公司控制股東(通常控有二到三成股權),結合私募基金或投資公司,前者承諾參與後者的收購或投票同意併購後終止上市上櫃案,則只要再對其餘股東收購二到三成股權,就可把公司下市櫃。此種狀況造成上市上櫃公司的公開收購,溢價比率大約介於一到兩成,遠低於美國的三到四成。這項不適當的規定,終於在民國 104 年(2015年)修正為終止上市上櫃案,需三分之二以上股權的同意

本次企併法的修正,基本上朝向保障外部股東權益,值得肯定,然而企併法在保障外部股東權方面,仍有三項需要討論。首先,根據企併法第18條第6項,公司持有其他參加合併公司之股份,或該公司或其指派代表人當選為參加合併公司之董事者,就參加合併公司之合併事項為決議時,得行使表決權。其意思是就合併事項之決議,在股東會與董事會是不須遵守利益衝突之迴避行使表決權的規定。

但是,根據香港證監會規定,任何人擬利用協議安排或資本重組取得一家公司或將一家公司私有化,致使目標公司的股份因此須終止上市,則收購人或任何與該要約人一致行動人士,均不可以在有關目標公司,根據上市規則召開的會議投票,這即是利益衝突而被要求迴避表決權行使的規定。香港召開股東會通過議案的門檻是無利害衝突股東之股權的75%以上贊成,同時投反對票的股權比例不得超過10%;新加坡也有類似迴避表決權行使之規定。

因此,我們建議企併法可思考加入如香港、新加坡之迴避表決權行使的規定。但是若收購人(例如私募基金)採取公開收購,目標公司控制股東之股權已參與應賣,則沒有迴避的議題;若公開收購者與一致行動者持有股份不能參與目標公司下市的決議,則可能有人會覺得扼殺併購活動。因此,基於上市上櫃交易是所有股東的共益權,我們建議提高企併法終止上市上櫃之同意門檻,從目前的三分之二,提高到75%。

其次,表示異議之股東應有繼續持有目標公司股份的選擇權。如果表示異議股東認為收購價過低,願意承擔終止上市上櫃之不具流動性與未來價格下跌的風險,希望與私募基金、控制股東共享未來重新上市上櫃利益,則可思考讓這些股東繼續持有目標公司的股權,而不是目前僅有被現金逐出的選項。

另外,仍需注意收購人所申報及公告之內容的透明度,例如:目標公司大股東、管理團隊在私募基金或的持股比率,以及收購人與大股東是否有特定協議,這些是很重要的資訊,讓外部股東瞭解大股東、管理團隊涉入程度。而有關目標公司下市目的、再上市規劃,以及私募基金槓桿收購是否有資本弱化的情況,這也是必須要揭露的。














聯合報黑白集/生也不得,死也不得


2022-04-24 00:5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面對外界質疑政府疫苗受害救濟給得「不甘不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政府使用預算都根據科學證據、依照相關辦法辦理。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擴散迅速疫苗覆蓋進展緩慢。除了政府無法及時提供民眾想要的疫苗外,如何化解人民對疫苗的疑慮,更亟待拿出對策。

十六歲馮姓少女去年十一月疑因接種疫苗引發不良反應,家屬上網申請受害救濟遲未獲協助;去年底死亡後,直到今年四月台北市衛生局才送案給生策會。「百日」已過仍因死因未明領不到死亡證明,無法安葬,直到事情被踢爆才取得死亡證明,過程讓家屬痛苦萬分。

目前國內新冠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一萬九千件死亡近一千五百件但迄今僅審議數百件近九成被認定與疫苗無關。雖然最新一次審議有一名五十多歲死亡女性獲法定最高六百萬元救濟,但五十七案僅七案獲救濟,金額僅六千至卅萬元不等。

這也說明施打疫苗遭遇瓶頸癥結,除疫苗風險疑慮外,不良反應救濟與審議,可能更讓人心力交瘁當初制訂疫苗受害救濟法規,就是為鼓勵接種減少訟爭提供人道補償,但如今卻是申請繁瑣時程太長判定過嚴,甚至人死了也葬不了。

政府催促人民打疫苗,出了問題人民卻只能自認倒楣。由此不難理解,為何面對疫情束手無策政府,會叫人民「自主應變」,連老舊公寓居家照顧也只能「丟鑰匙下樓解決送藥送餐問題。生也不得,死也不得啊!












聯合報社論/政黨與派系製造民調之亂,攪擾選民視聽


2022-04-24 00:4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台南市議員初選民調展開,參選人都加緊拜票,希望能出線。圖/蔡麗青提供


民進黨正進行年底九合一大選議員初選民調,各地卻紛傳操弄民調或民調作弊的爭議。而民調亂選舉,不限民進黨,擬代表國民黨參選基隆市長的謝國樑,因認為某民調虛偽不實,對製作民調的公司提出「恢復名譽」的民事訴訟,更創下政治人物告民調公司罕見案例;將民調爭議訴諸法律,雖未必正面,卻凸顯「民調之亂」的嚴重性

民主國家選舉,對政黨、候選人或選民而言,民調都是探詢民意的重要工具。雖然對於選舉民調公正性、準確性質疑從未中斷,但運用民調作為政治操作手段情況,近年卻是越來越嚴重。各種難辨真偽、背後出資者不知是誰的民調,四處散播。帶風向操作民意,變成民調主要目的,可說本末倒置

藉由民調進行政治操作,各黨皆有。慣用手法,是透過媒體發布所謂「政黨內部民調」,但民調細節往往高深莫測。而政黨發布的民調數字與「實際數字」,存在落差,也幾乎是眾所周知祕密。然各政黨與候選人還是不斷發布各種有利於己、不利於對手的民調。

這種「被調整過的民調」已不再只是宣示「政黨民調」,而是由特定黨派成立或支持的民調公司進行,或由宣稱是「學術團體」、「民間組織」委託的民調,暗度陳倉。甚至連「網路民調」,亦被政治人物拿來當作宣傳工具。但這些都是試圖藉由民調影響選舉製造民意風向

謝國樑提告的基隆民調,只是這類亂象縮影。該民調被發現是「未來民調」,公布與分析民調的時間,竟比民調進行的時間還早,而且幾乎找不到該民調公司進行過的選舉民調實例。此外,這家民調公司、分析民調的另一家民調公司負責人,也遭質疑與民進黨基隆市長被提名人蔡適應所屬派系「關係密切」。種種巧合,都不免讓人懷疑是政治操作。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其他縣市,尤其是戰況膠著重要選區。如民進黨、民眾黨亟欲營造三腳督戰局台北市,就屢有民調公司做出「藍消白漲綠反超」的民調結果。國民黨內戰不斷、民進黨遲無人選的桃園,則有藍營選將拿「網路民調大勝陳時中」來大肆宣傳。

政黨初選更爆發「民調之亂」。民進黨屏東縣長初選,三位立委廝殺激烈。初選結果揭曉前,各種民調滿天飛,甚至以「黨內流出民調」、「測試民調進行操作。參加初選的鍾佳濱就指控有「假民調公司」配合操作,認為如此亂象已嚴重妨害初選公正,呼籲民進黨應該正視問題,介入調查並嚴懲。

屏東縣長初選民調之亂」,絕非特例。近來傳出民進黨負責做黨內初選的十多家民調公司,多與各派系關係密切,甚至「各有所屬」;其中一家還被質疑在初選前就展開電話訪查,有作弊嫌疑。政黨、派系民調公司、公關公司、輔選團隊和網軍四合一成為標準配備,「選舉民調向下沉淪不在話下

對這些亂象,執政的民進黨當然完全知情,因為民進黨就是操作民調最大受益者。蔡政府常宣稱要打假訊息,假民調也是假訊息,對民主政治斲傷當不遜於任何假訊息。民進黨卻是縱容甚至主導民調之亂」,真是無限諷刺

再看謝國樑狀告民調公司,結果如何雖不得而知,但如經訴訟手段,能得知是否假民調,是誰做的,是否涉及不當政治操作,雖不能匡正民調亂象,也應多少有些警惕作用。然而,政黨、派系和政治人物無下限地製造民調之亂」,擾亂選民視聽,卻是台灣民主悲哀


名家縱論/幫媒體協商 公平會只出張嘴?\星期透視/您真的累了,陳指揮官!

◆  防疫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  新冠這場戲 你演什麼角色
◆  丟鑰匙下樓 不知民間疾苦
◆  星期透視/您真的累了,陳指揮官!
◆  名家縱論/幫媒體協商 公平會只出張嘴?
◆  大屋頂下/漢光演習或武獨演習 台海是天險或天甕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幫媒體協商 公平會只出張嘴?


2022-04-24 01:35  聯合報 /   蘇蘅(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數位浪潮下,科技巨擘擠壓傳統媒體市場,動搖營收模式基礎。繼澳洲後,加拿大本月也提「網路新聞法」。(美聯社)



數位浪潮下,科技巨擘擠壓傳統媒體市場,動搖營收模式基礎。繼澳洲後,加拿大本月也提「網路新聞法」,要求谷歌和 Meta 平台和媒體協商,補償新聞內容使用費。

加國文化部長顯然知道問題所在:愈來愈多加拿大人用數位平台搜尋新聞,兩大科技巨擘不斷從中獲利,卻無需真正付費;「通過這項法案,就是解決市場失衡的解方」。

反觀台灣,十年前政府開始談媒體數位革命,NCC 委員張時中座談會裡預見如不提供媒體適當誘因,任由新媒體平台自由發展,在地媒體勢必成為「數位弱勢」,果然應驗。

負責市場公平競爭公平會,最近發表「數位經濟與競爭政策白皮書初稿,說出關鍵爭議在谷歌或 Meta 臉書「平台的跨域影響力反映在廣告上」,及網路流量變現是否需分潤給內容供應商,但卻對問題叢生的市場,提出荒唐的質疑,顯示對媒體業的認識,既偏頗又淺薄,令人啼笑皆非。

白皮書認為媒體利潤損失,要問消費者閱聽習慣是否改變?或網站介面設計或新聞內容無法吸引消費者點閱?這種判斷完全是可笑的假議題。

澳洲等國研究清楚指出,是谷歌和臉書成為全世界消費者使用新聞的重要管道,改變媒體變現經營模式以及與讀者的互動關係。公平會問這種問題,顯示根本不了解媒體的讀者和廣告雙元市場,受到谷歌和臉書嚴重侵蝕,才是問題所在。

市場不公平競爭,讓媒體處境艱困,各國政府都看到了。澳洲、歐盟傾全力幫媒體和國際巨頭交涉,公平會刻意誤導民眾,指媒體業者如果經由協商,得到利潤分享,可能耽於數位平台營收的貢獻,「難以全然客觀公正報導業者,損及新聞自由價值及媒體獨立性」。公平會這種論點,讓人瞠目結舌。媒體基於使用者付費,要求分潤,天經地義,何來損及獨立性?照此奇怪邏輯,全球媒體刊登各式廣告,都損害獨立性,歐美國家幫助媒體爭取分潤,都在傷害媒體獨立性?內容創作者不讓人無償使用,就會失去獨立性?這完全忽視媒體營收是因為被科技巨頭用演算法和社群平台免費使用,無視媒體產製內容成本,才是根本的問題

澳洲財長和通訊部長在去年通過新法,發表聯合聲明說立法主旨在確保新聞媒體因其產生的內容獲得公平報酬,攸關公共利益」;加拿大文化部和廣電通訊委員會聯手立法,表示網路新聞法旨在透過商業協商,能賦權加拿大媒體企業,讓科技巨頭付費,以尋求市場平衡。準備兩個月快速完成,並思考對象擴大數位藝術家內容原創者保護

白皮書倡議由媒體以協商得到數位平台業者利潤分享,也主張「本會『或可』在審議集體協商以例外作准駁考量因素」,或在許可決定增列申請人得依『私法自治原則』,訂定規範參與新聞內容使用議價集體協商事宜」,顯見心態保守,讓媒體自己去努力,公平會「或可」再來「考量准駁」。

反觀澳洲、歐盟或加拿大積極進行市場調查研究通盤法規政策強調唯有先從法律政策改變,才能改變平台行為認為應做好議價談判、流量內容偏好調查、以及商業協商期限和罰則,預見談判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才能上談判桌

政府不但行動遠遠落後,且在白皮書說:競爭法主管機關「能僅因數位平台業者導致新聞媒體減少部分利潤,認有違法疑慮而介入協商程序?在協商中對雙方議價主張是否有能力及正當性論斷孰是孰非?」這樣質疑自己的能力和正當性,只能讓人歎息。













星期透視/您真的累了,陳指揮官!


2022-04-24 01:37  聯合報 /   戴遐齡(作者為前體委會主委、台北市立大學教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記者謝承恩/攝影



自民國 99 年(二○一○年)起,體育署推動改善國民運動環境及打造運動島計畫」,興建國民運動中心,推動各項政策實施,提供平價高品質健身服務,引領民眾透過樂活方式,自發性愛上運動

近十年來,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致力追求更健康的生活型態,培養運動健身習慣,追求健美體態,以付費方式從事運動休閒活動的概念,逐漸受到民眾認同。從全台健身中心,自民國 102 年(二○一三年)僅一四九間,至民國 109 年(二○二○年)達七二八間,成長翻倍,顯見健身房已成許多民眾重要的運動場域。

在新冠肺炎威脅下,健身房營運雖一度受到影響,但似乎未澆息消費者對運動的熱情;相對地,因疫情對規律運動帶來的不便,更讓消費者體認到健身的重要性。

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為保護國人健康及維護防疫安全,自四月廿二日起,民眾需完成第三劑疫苗接種,始得進入健身房。政策一公布,立即引發業者的大反彈,立委也隨即質詢中學、大學以及運動中心內的健身房是否比照辦理,並表明接到不少學生陳情,各校對於進入學校健身房的規定並不一致,質疑是否有防疫標準不一問題

面對相關質疑和反彈,教育部潘部長回應,因民眾使用健身房會進行激烈運動且可能脫下口罩,加上待在同一空間的時間較長;同時表示需跟指揮中心釐清校園健身房是否比照辦理。這樣的說法頗令人費解,難道使用學校健身房的人就不會進行激烈的運動,或不會脫下口罩,待的時間也比較短?殊不知這是假設推論,還是實際評估結果?而指揮官陳部長的回應,竟是「打疫苗不是壞事……事實上打疫苗是好事情」如此跳針式回答完全無視於民眾期待的是專業的科學評估以及周延的配套措施

此外,台灣公衞學者早就指出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春天必將爆發大規模的 COVID—19 確診潮!而陳時中的冷回,令多數公衛專家心寒!面對今天台灣幾何級數式的 COVID—19 確診人數,陳時中應該要深刻反思和檢討,其領導防疫作法是否有因應人民迫切的需要!

從陳時中是牙醫專業的角度來看,他大多是照稿演出,極少高談闊論,可見他極有可能是不懂裝懂,僅花了兩年多就把台灣的疫情搞得天翻地覆!就算公衛並非陳時中的專業,也務必善盡指揮官的職責,放棄參加年底市長選舉的幻想,否則他將成為國民黨年底的頭號助選!

近期確診快速增加,可能打亂民進黨的布局。若陳時中真的在台北市或桃園市,或其他地方參選六都市長,目前防疫不及格的表現,對民進黨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有效防疫有賴科學數據判斷,是極其專業的事攸關全民生命安全和福祉。當民眾總在媒體上,看到陳部長個人自以為是的權威受到挑戰時明顯地出現強烈焦慮!以部長兼最高總指揮官的權威,用沉默代替回答、溝通;甚在可能被問倒時,直接指導現場記者,不要問敏感的問題時,我們不禁要說:「您真的累了,陳指揮官!」












大屋頂下/漢光演習或武獨演習 台海是天險或天甕


2022-04-24 01:30  聯合報 /  黃年
2021年漢光演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俄烏戰爭必然成為今年漢光演習重要參照架構。紅軍必力避俄國錯誤,藍軍必力效烏國亮點。

本文並非專業兵推,僅提出一些井市荒誕非非之想,供漢光演習建立想定之參考。

擬想,今年漢光演習兵推,天馬行空,事情是這樣開始的:

民國 113 年(二○二四年)一月總統大選,民進黨籍候選人「台獨工作者」(不論務實或非務實),在「抗中保台」的風潮中高票當選。

數日內,大陸網路開閘出現「和統已經絕望/武統無可避免」的狂飆,衛星照片顯示軍機及飛彈的調動。國際間出現兩岸將發生戰爭的警告,並呼籲「和平談判解決分歧」。山雨欲來,風聲鶴唳。

四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及中央軍委背書宣示,略謂:台灣情勢已經逾越《反分裂國家法》的底線,亦即發生「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為匡正局勢維護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呼籲台灣當局於限期內暗指五二○?)公開宣示反對台獨,在遵守一中原則及維護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展開兩岸對等協商一同導正兩岸關係。如果拒不表明正確立場,將依《反分裂國家法》,採取對應手段。

台灣的回應有兩種可能:ⓐ以「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定義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來回應,接受「對等協商」安排(當然必須宣示反對台獨),走上談判桌。ⓑ拒絕聲明接受一中原則及反台獨,呼籲國際制止中國武力威脅

本文認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台獨本來就是騙局,選舉工具而已。但如果不是ⓐ,那麼就是ⓑ,拒絕宣示反台獨。台灣立即進入備戰狀態。

經過相當時間的神經戰,股市震盪,資金出逃,社會恐慌,和戰對立。中共宣布:訴諸《反分裂國家法》聲討台獨,以維護「一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包括採取必要的「特殊軍事行動」(借普亭用詞)。至此,台灣可能面臨的情勢是:

一、天險?或天甕?蔡英文說,台灣海峽是天險,這是從登陸戰來看,入侵者必須火中取栗。但若從封鎖戰來看,海島若被封鎖,就成天甕,成甕中捉鱉之勢。封鎖戰是用天甕先烤熟鴨子,登陸戰就只剩出爐的動作。封鎖戰,中共必須有國際制裁的承受力,台灣則需有實體及心理壓迫的承受力,因為戰場在台灣。

二、反台獨?或反台灣?行動期間,中共宣布依《反分裂國家法》,將「盡最大可能保護台灣平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其他正當權益」。藉此,將台獨與台灣人民區分。同時聲明,在軍事行動中禁止以平民作為人肉盾牌。因海島無出口,不能闢建人道走廊,故擇幾地開闢人道空間如南投縣),台方若不在人道空間進行軍事操作,則中共允不對人道空間攻擊。因此,台灣將出現內部流動難民潮途為之塞,同時也為中共升高武力攻擊減低顧忌,布置了環境。

三、軍事襲擊及民生壓迫。在某一時段,中共針對台方軍事目標已經進行飽和攻擊。並在「人道部署」宣示後,再對水電、交通、通訊等相關基礎建設加以摧毀(記取普亭的人道失敗),以製造民生困乏,升高對台獨當局的壓力。

四、外科手術?或一鍋端?普亭宣布「不占領烏克蘭,不推翻烏政府」(這是半途轉彎),已將終戰目標收縮改置。但中共若決定依《反分裂國家法》處理台灣問題,不動則已,若動,唯一的目標就是一鍋端,終止台獨政府,拿下台灣此即陳明通所說的全面性」)。首戰即終戰,不是中共退敗,就是台灣淪陷。不可能出現雙方坐下來簽訂「維持分治現狀」的「和平協議」的局面。

五、金門馬祖是反攻前哨?或戰爭人質?中共若不準備拿下台灣,就不會拿金馬;但若要拿台灣,就可能先拿金馬。既以一鍋端為目標,中共在軍事封鎖「被台獨挾持的台灣」時,可能同時以「盡量和平」的手段拿下金門或馬祖,或其中之一,且在島上成立「兩岸統一先行特區政府」。台灣若不馳援,社會恐難承受這種失敗的衝擊;若馳援,則可能墜入中共「引蛇出洞」/圍點打援」之計。

六、有限戰爭?或螺旋上升?戰爭開始,中共仍不斷呼籲談判,台方若拒絕,就必須軍事回應。倘是防禦戰,天甕可能把自己烤焦,但若以增程飛彈向中國內陸源頭打擊,則戰況必螺旋上升。台方若有「你毀我高雄/我毀你上海」甚或「飛彈打三峽大壩」(游錫堃語)的能力及意志,那就要比你的幅員縱深比較大還是我的比較大?以及你死的人多還是我死的多了。有限戰爭或螺旋上升,台灣恐陷兩難。

七、刺蝟不死?慘重代價?注意,民進黨政府從未預言過必將取得兩岸戰爭的勝利只是一再強調必將使對方付出慘痛的代價」。但是,如果中共決定要承受代價」的話,即不能嚇阻。且台灣付出的「代價」會不會更加「慘痛」?台灣要做刺蝟,但刺蝟會刺人,也會死。如果最後刺蝟抱著掃帚戰死,那就枉做一隻刺蝟了。

八、關於認知戰,台灣對內及對外皆必須解答: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中共必將此戰定義為「一個中國,懲罰台獨」的「內戰」,是「武統」。但台灣要如何定義此戰?這是捍衛中華民國的「漢光之戰」嗎?或視此為「武統vs.武獨之戰

九、若是「武獨之戰」,能否得到偏向一中政策」的國際支持?且台灣內部必生嚴重爭執,倘若主張否定台獨和平談判」的民意無法壓制,抗戰的信心與正當性就可能動搖。難道要把反戰主和者統統吊路燈」?

十、在俄烏示範後,可確定中共對武力犯台必更趨猶豫慎重;且以上粗糙的「兵推太過簡化,亦太過線型化,當然不必太過認真。但是,同樣可確定的是,兩岸不開戰則已,若開戰就只有你死我活。一旦開戰,台灣就必須預定終戰指導。此戰是要實現台獨嗎?如果不能,為何要因台獨引戰?此戰是要捍衛中華民國嗎?那麼何必玩弄台獨到引戰地步?此戰會不會使台獨與中華民國兩頭落空

台獨必須抗戰,只要一戰而使「中國」從地球消失,從此台灣國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那麼,就應將今年的「漢光演習」正名為「武獨演習」。













新冠這場戲 你演什麼角色


2022-04-24 01:49  聯合報 /   李淑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出現確診的鄉鎮展開清消。記者蔡維斌/翻攝



「他流鼻水了,中了!中了!」

「他打三劑了耶!」

「打三劑有用嗎?」

確診人數逐日增加的傍晚,在便當店門口,聽到廚師間對話;拿便當時,發現流鼻涕的,是平時最親切的妹仔,一邊吸著鼻子、一邊沉默定睛確認金額,病毒已經進入社區,其實誰確診都不令人意外。

記得害怕打針的妹仔,要打第二劑前,下了班,仍鼓不起勇氣走往預約好的鄰近診所,此刻被同事調侃流鼻水就是確診,心裡一定五味雜陳;同處老公寓一樓工作的同事完全忘了:一旦妹仔確診,身為密切接觸者,接下來也可能匡列,也得留意自身和同住家人的健康。

沒有人能活在真空無菌環境,社區裡相熟十幾年的麵店,周二忽然拉下了鐵門,過了周三周四例休,周五依然沒有營業,忍不住打電話關心,老闆簡明回答:「應該五月才會復出。」除祝福保重,沒有更好的詞彙。

假日偶爾去買包青菜的有機超市,上周三無預警休息,門口貼清消歇業告示,周五傍晚路過,裡面亮著燈,工作人員正補貨,準備重新啟動。

再如常,卻不是平常的日常,不可能全然淡定,但千萬別以為可置身事外,奚落或嘲諷,新冠病毒要教的人生習題,仍在進行式中。

你有想過:如何面對自己與他人的防疫、染疫?你是這個防疫劇場的哪一種角色呢?














丟鑰匙下樓 不知民間疾苦


2022-04-24 01:47  聯合報 /   孔令信/教(台北市)
中醫師公會召開清冠一號公費、自費請領,及中醫線上看診流程。圖/中醫師公會提供



所謂「重症求清零,有效管制輕症」,思維前提是疫苗到位、充分施打;同時快篩完整與即時,讓輕重症確實分流。試問疫苗與快篩試劑都充分與到位了嗎?到現在為止就只是:「亂」!

十九日犬子覺得有症狀,內子馬上打電話到診所拿快篩試劑;犬子深夜騎機車到陽明醫院做PCR與檢查,廿日下午報告出來是陽性。我們分頭通知親友與學校,在家隔離暫不出門。

廿一日疫調後來電訪我們夫妻,才多少體會到做疫調電訪工作者的辛苦,也體會到兒子為何不耐煩,因為這些問題對處理他現下病情好像助益不大。可是官方手續與程序,卻是如此繁複。

內子擔心兒子病情,廿二日上午主動查詢聯絡社區中醫師,請求看診並拿藥(清冠一號)好幫他緩解病情。可是中醫師表示,要有確診案號與社區看診號碼,他才能開藥。好在這位中醫師熱心,用視訊幫我們看診,再開藥。我們請友人前往領取。居家隔離通知書這天才傳到手機上。

廿三日犬子狀況稍緩解,內子卻覺得喉嚨有點怪怪,擔心被感染。不管怎樣,居家隔離無論是確診者,或親密接觸者,基本上就是冒高度被感染風險。從確診一直到在家隔離或治療,這些歷程政府顯然都跑在病毒之後;這些陳部長與蘇揆和小英總統根本看不到,才會有阿中從樓上丟下鑰匙,這樣不知民間「疾苦」之說。

確診流程,與就醫和居家流程如何能夠快且順暢,這本就是政府應考量並且設計好的,然而從阿中部長口中天天聽到的,只是確診數字飆高,少了細節上彈性調整。光是在鬥嘴或是喊口號,是無法斷絕 Omicron 的傳播,更談不上抗疫或「與病毒共存」了!












防疫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2022-04-24 01:45  聯合報 /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波波漫畫


面對嚴峻新冠疫情,心中想起論語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斷句似是愚民帝制(民眾乖乖聽話即可,不能讓民眾知曉道理)?但縱觀全文斷句應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詩禮樂治國,民眾可自由生活,若不行,為政者就要教育民眾。

首先思及台灣防疫,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政策就是詩禮樂,惟民眾生死之事不可兒戲。指揮官防疫金句,從自誇超前部署」到近期「自主應變」,皆讓民眾譁然

面對各國在妥善政策搭配下,走向與病毒共存和國境解封,阿中的自主應變是代表「放生」嗎?網路議論自主應變究竟是自尋生路、自求活路,或自生自滅?顯示民眾已不知道在這虛幻口號下,如何因應來勢洶洶的病毒,能自力救濟、自求多福?

其次,科學講求數據,但數據治國也是民眾最無感和最厭惡的狀況。陳時中預估此波感染率約一成五,代表染疫數將達三至四百萬人左右;但柯文哲則推算台灣將有七百萬人確診。

目前台北就有超過一萬兩千人居家隔離近五萬人停課中柯市長更直言:以現有停課、居隔標準,再過一周台北市就會停擺。面對官員數據治國民眾自主應變,就是繼續消極「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出入人多公眾場合」,反觀對岸不近人情的封城、封市,相較台灣卻更積極吧?

第三,超前部署的真相,就是民眾自求多福指揮中心和醫療前線是兩個平行時空。媒體報導「北部已有醫師反映專責病房爆滿,憂心醫療量能恐難負荷」,指揮中心卻強調,醫院空床率仍有六成一,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民眾都知道機率概念,若說百萬分之一機率極微,但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是百分之百,不再是或然率,而是命中率。「正常人」當然不希望確診,也不希望被隔離導致影響工作和生活。但指揮中心是否能預先正確指引,而不是等到有兩歲兒童因送醫延宕致命,再修正規定

第四、執政者要能人飢己飢,苦民所苦。面對新疫情,民眾更想知道最高領導者和相關部會長官,到底有那些積極措施吧?

專家估計,此波疫情台灣致死率,應在南韓和香港之間(即百分之○點一二到○點七),約一千兩百到七千人。確診民眾最迫切的疑問,不外乎是「萬一確診,有醫院醫治我嗎?能住院嗎?」無奈兒童疫苗採購多時,如大旱望雲霓;北北基桃疫情重災區,即將面臨病床短缺窘境。主政者再無積極措施,不幸死亡民眾的家屬們必然萬分怨懟,對政府喪失信心。

半部論語可治天下,誠盼主政者的「詩禮樂」可真正妥善部署、解民所苦,則台灣民眾萬幸。


盛治仁/城市美學─花園種什麼 非你決定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城市美學─花園種什麼 非你決定
◆  賴明詔/與新冠病毒和平共存條件
◆  趙春山/以推動兩岸合作 維護兩岸和平
◆  方祖涵/不成文規矩的必要性?
◆  葉金川/所有老人接種疫苗才是解方
◆  沈呂巡/回憶金瑞契 歡迎波洛西
◆  蘇益仁/號角已響 全民防疫總動員







盛治仁/城市美學─花園種什麼 非你決定


2022-04-24 01:43  聯合報 /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城市意象代表地方的人文,台東縣政府希望藉景觀自治條例,形塑台東特有的城市美學。 記者羅紹平╱攝影



日前看到一篇新聞報導,主題是討論為何日本的街道如此乾淨。街道旁沒有突兀的廣告看板和違停汽車,台灣相對就做不到這樣的整齊清潔。

不只和日本比較,近年來因為公司業務關係對義大利稍有接觸,則是強烈感受到義大利的社區意識景觀管理美學素養等因素,共同造就了這個以文化藝術底蘊為基礎觀光大國

舉例來說,在劃定的行政區域內,即便是自己的花園,能夠種植什麼種類的植物,都要受到規範和限制。一方面是避免生態環境受到外來植物影響,另一方面也顧及了整體視覺景觀協調性。這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私人土地上的選擇應該完全由自己決定,但每一個單獨決定整體結果是好是壞,就只能順其自然了。

這樣的思維也一樣在屋頂違建上可以看到。從我辦公室往外看,附近社區的頂樓鐵皮屋林立紅綠黑顏色參差不齊,形成很難看的都市景觀。我們對於住家內部的美觀比較重視,至於外部的公共區域相對放任各人自掃門前雪心態還很普遍

另外一個層次則是美學素養。舉例來說,我在義大利的小鎮看到不管是住家屋簷排水管化成弓箭設計,或是家家戶戶對郵箱創意,都讓人看到其用心和美學。排水管和郵箱,除了實用功能之外,大家願不願意做額外投資和用心來增加其美觀,則是意願和能力問題

走筆至此想起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曾經說過,「我必須學習政治和戰爭學,讓我的孩子們可以去學數學和哲學。我的孩子們應該要去學數學、哲學、地理、自然歷史、航海、商業和農業,才能讓他們的孩子們有權利學習繪畫、音樂、建築、雕像、編織和瓷器。」

我非常喜歡這段話描述社會發展過程。第一個世代的人求生存,讓第二代世代的人有實質發展,其目的則是讓後代子孫能夠享受藝術和生活的美好。這也是我們要積極強化之處

台灣社會的發展在過去世代的努力之下,當下應該要進入更加重視生活美學文化藝術的時期了,有必要思考部分限縮私領域權利強化公領域整體表現

舉例說,我們公司位於佛羅倫斯市中心的「翡冷翠百花宮」最近試營運。這個十五世紀古蹟,花了近六年修復完成。不要說牆壁不能打掉或穿洞,就連每一吋紅磚、石像、濕壁畫和穹頂上的裝置藝術該如何考究修復,都必須提出詳盡計畫文化局事審核,並在施工過程嚴格監督私人財產為什麼要受到這麼多管制?因為唯有如此,文化和歷史長期才能被保存下來

過去台灣有些建築被指定為古蹟的前後,就莫名其妙的失火了。有部分個案是因為屋主著眼於開發利益使用的便利性,不想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限制。但沒有一百年古蹟,就不會有五百年古蹟。對社會長期價值來說,古蹟妥善保存絕對比短期商業利益來得重要。

不管是保存文化歷史還是提升日常生活美學,都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努力面對課題,同步以教育和法律找到公私領域最適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