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經濟/年金改革對經濟的積極意義

.聯合報社論..從杭州歐習會看中美爭鋒的表裡
.聯合報黑白集.別再「說嗆治國」
.經濟日報社論.年金改革對經濟的積極意義








經濟/年金改革對經濟的積極意義


2016-09-07 02: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年金改革進程正如火如荼展開,除了因為是蔡總統的重要政見之外,各退撫、退休基金也都面臨破產壓力,沒有不處理的空間。當然,所有改革都不容易,年金改革尤其難。近日因為年金改革,台灣似乎陷入階級對立、職業對立、世代對立的惡劣氛圍中,這當然不是國家之福。
對於年金改革,討論較多的焦點在於不具永續性的基金結構改革與如何消弭職業與世代間巨大落差;這當然是直接且無可迴避的課題,但其實也僅是年金改革的消極意義。我們期待的年金改革是要能真正建立起社會安全網、具永續性的制度,正因為年金改革還具有對台灣經濟發展更重要的積極意義。
首先,年金制度必須改革的原因之一,在於現行年金制度造成世代間的嚴重分配落差。台灣經濟的未來必須依賴創新,而年輕世代必是創新的主力。若沒有一套健全的退休年金制度,年輕世代將會寧可選擇較為安全、保險的職涯發展路徑,難以無後顧之憂地放手創新創業,導致嚴重削弱國家整體創新動能。
此外,現行年金制度也存在職業間的大幅落差,因而吸引許多優秀年輕世代致力於進入公部門服務。公部門吸引年輕人並非不好,但公部門的服務性質遠高於創新性質,我們必須思考年金制度的職業間落差是否已造成不當誘因,導致國家的優秀人才資源錯置,甚至導致私部門人才缺乏的困境。
其次,年金制度必須改革的另一原因是比例的不對稱:較之人數不多卻導致退撫基金瀕臨破產的軍公教階級而言,人數比例甚高的勞動階級卻面臨年金保障嚴重不足。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一種貧富差距的擴大,而貧富差距擴大,往往是內需消費動能不振的重要原因。雖然說政府應致力於把經濟的餅做大,但「不患寡而患不均」仍有其道理,現在愈來愈多經濟學家認為「不均」正是餅做不大的原因,因為缺乏足夠的消費動能來刺激生產與就業。
對於面臨經濟困境的台灣而言,新政府已宣示未來的經濟成長動能必須由外需轉變為外需、內需並重,這的確是出口面對愈來愈不確定的國際經濟景氣局勢下的必要之途。在不可能再發放消費券的情形下,若要提振內需,除了透過中長期的產業轉型帶動薪資成長來達成外,短期最重要的便是透過縮減貧富差距來引發消費動能。年金改革若能縮減年金制度的職業間落差,加強勞工退休年金保障,當然對於提振消費、發展內需型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一段時間,台灣高漲的房價已經嚴重排擠了對其他內需型產業的消費, 抑制內需型產業的發展,也對年輕世代形成莫大壓力。若不能有足夠的退休保障機制,則克制消費、努力儲蓄的現象只會日益嚴重。中國大陸即是明顯的例子,大陸欲將經濟成長動能由外需出口轉向內需服務業而不可得,即使基本工資連年大幅調升也效果不彰,有的只是高揚的儲蓄率,其中沒有足夠退休保障的健全社會安全網正是主因。
今天的台灣,年輕世代與弱勢階級的相對剝奪感愈來愈嚴重,階級對立早已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工運、學運、政黨輪替,都是不滿結果的呈現。因此,我們期許年金改革不應停留在基金不破產與消弭落差的消極意義上,台灣應建構一套具有永續性與良好誘因機制的退休年金制度,讓年輕世代得以無後顧之憂地盡展長才、願意冒險犯難;讓私部門也能提供優秀年輕世代發光發熱的舞台。我們若需要投資創新來促使產業轉型升級,若需要發展內需服務業來緩和出口壓力、提升生活品質,則年金改革的意義就至為重大,值得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完成。

聯合/別再「說嗆治國」


2016-09-07 02: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政務委員張景森(右圖)在臉書說「陸客是我們需要交的朋友」,遭政院發言人童振源(左圖)打臉,說這不代表政院正式政策立場。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張景森在臉書一席「陸客是友」論,引來童振源一頓數落,說「非行政院政策立場」。發言人嗆政務委員,內閣左手打右手,弄得民眾一頭霧水。
陸客如果不是「友」,難道是「敵」?其實,張景森的惺惺作態,不過是為了讓揚言上街抗議的觀光業者消消氣,是戰術運用,自然談不上是什麼政策。離譜的是,童振源卻正經八百地公開駁斥,結果越描越黑,反而讓觀光業者愈發火大。
張景森不是第一次挨童振源K。五二○之前,張景森曾發酸文指文林苑事件是「史上最Kuso」的社會運動,當時即遭內定發言人童振源糾正說「不是政府政策」;如今,再度被打臉。問題是,當初酸言酸語被打臉,如今溫柔婉約也被打臉;這個內閣,難道只能在失言與說嗆之間翻來覆去?
老實說,官員要不要謙卑都無所謂,民眾只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做實事」的政府,實實在在拿出些本事解決人民的問題。然而,現在的政府卻是話術奇巧、行動虛緩,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多,人民能作何感想?
陸客來不來,重點是能否營造一個友善的政治和社會環境;這點不解決,閣員再怎麼吵,都是假的。就像剛接下新南向任務的鄧振中,宣布備齊銀彈要向十八國進發,不跟中國的「一帶一路」競爭;但區區四十二億元,恐怕連壯膽都不夠吧?對於一帶一路,除了競爭,難道不能合作?
執政者不必輪流討好誰,多說無益,用心治國才是正道!

聯合/從杭州歐習會看中美爭鋒的表裡


2016-09-07 02: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前排中)4日主持G20峰會開幕。圖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共同合影。 新華社


如果二○○八北京奧運是中國大陸向世界打開門戶,杭州G20峰會則是另一番勝景。全世界經濟規模前二十名國家之元首,加上各主要國際經濟組織的領導人齊聚杭州,這次峰會被視為中共建政以來最重要的國際會議,向全球發出「中國走向世界」的訊號。
當初加入G20,中國大陸只希望在其間扮演受尊敬的合作夥伴角色,並未想到引領。當時,北京擔心G20是西方的「陷阱」,意圖讓中國負擔更多全球治理責任,以拖慢大陸內部的發展。二○一二年習近平上台後,把原先的「韜光養晦」策略轉成「有所作為」,這讓四鄰側目、美國戒慎,卻也讓中國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如同習近平稍早在企業峰會所言: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願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放眼國際,中國大陸是目前少數有能力、也有意願促進全球發展與經貿的經濟體之一。二○○八年的金融危機迄今,全球經濟成長仍然緩慢,今年預估成長率僅二.九%。它也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廿六.四%,其發展攸關全球榮枯。因此,大陸的發展戰略無論是亞投行的一帶一路、RCEP、乃至中日韓自貿區,皆受全球關切。做為杭州峰會的東道主,中國更將發展增長設定為峰會的優先議題。
在這場峰會場邊,還有超過廿場的雙邊高峰會,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習近平與歐巴馬的會晤。在歐巴馬專機抵達時,由於安全與地勤的疏忽,他被迫從「空軍一號」的機腹下機,引起一場小爭端。白宮雖極力解釋這是無心之失,但所有媒體都藉題發揮,描繪崛起的中國如何刻意「貶低」美國的地位。
事實上,未必是北京有意要給美國難看;相反的,中國刻意避免留下新興大國挑戰傳統大國的印象;這也是北京極力經營不拘形式的「歐習會」,意圖建構「新型大國關係」的原因。這次中方精心安排的歐習會地點,是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與中共總理周恩來簽署《中美聯合公報》的西湖國賓館,便是有意喚醒兩國歷經冷戰對抗走向「關係正常化」的記憶。
由於歐巴馬即將卸任,這次歐習會是兩個領導人最後一次雙邊會晤,大陸希望能對近年中美關係做出回顧和總結。更重要的是,面對美國年底將產生新總統的不確定性,北京希望設法穩住中美關係。
有人認為,習近平其實無需在意一位即將卸任的總統,中美間問題千頭萬緒,本就無法一時三刻解決,有些議題拖過峰會無妨。相對的,反而是歐巴馬更需要中方配合,才能維持其特定政治遺產。在這種思維下,對於不符大陸利益的外交政策,如亞太再平衡與TPP等,北京自無必要與對方合作;但對於雙方利益與共的,如《巴黎氣候協定》,中方當然樂於配合。
也因此,在G20峰會前夕,歐巴馬與習近平分別將《巴黎氣候協定》的批准文書交給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受到全球矚目。這項協定若要生效,必須獲得全球碳排放量五五%以上國家的批准,而美、中兩個排放量最大國家的總量已達四十%,讓全球改善暖化前景邁開大步。歐巴馬的欣喜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經過杭州峰會,中美兩大強權似乎來到了一個黃金交叉點。中國登上主導的舞台,也讓亞太各國面臨新的選擇關頭。澳洲前總理基亭即表示,澳洲需要全新的外交政策,來因應中國「無可避免」的崛起,以及美國「從主導到妥協」的角色轉變。基亭之言,說出不少國家之心聲。
對台灣而言,或許因未獲邀與會,媒體與政府的關注焦點仍然圍繞在「歐習會」是否談及台灣問題,並汲汲要求美國澄清沒有損及台灣權益。殊不知,杭州峰會後的全球局勢已大幅改觀,台灣必須跨出舊有的美中台視野,才能看清楚變化中的全球大局。

去梯言/「不能再壞」的確切意思是什麼?

.裁判人才為本 搬開司改石頭
.輕忽風險管理 怎麼打亞洲盃
.去梯言/「不能再壞」的確切意思是什麼?
.轉型更美 與陸客和世界交朋友
.救觀光 敬老金改發旅遊券
.英全的政治修辭學… 難懂
.廢博愛座 因噎廢食
.從讓座看道德暴力
.警察 交通安全素養夠嗎
.陸美玩聲望政治 菲…虛張聲勢





去梯言/「不能再壞」的確切意思是什麼?


2016-09-07 03:28 聯合報  公孫策

陸客來台人數持續下降,暑假旅遊旺季陸客大幅減少,台灣旅遊業步入黑暗期。政府今天跨部會議端出擴大國旅、業者紓困等三大解方,盼在觀光業者上街頭抗議前夕,挽救低迷的觀光市場。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退休軍公教遊行結束,旅遊業又要上凱道。針對旅遊業的訴求,新政府提出的對策是:鼓勵國民旅遊,減少國外旅遊。
這真是太好笑了!挖東牆補西牆,不都是旅遊業者的「牆」嗎?
三個半月了,新政府號稱要解決問題,可是方法卻只有一招:水來土掩。所謂「土掩」,則是要什麼都給。如果政府有足夠的「土」,人民要的都能給,那也解決了。問題是,土不夠怎辦?
這讓人想起上古大洪水神話的故事:帝堯命鯀治水,鯀竊取了天帝的「息壤」,一種能生生不息的神土,到處去擋住洪水。天帝火大鯀偷了他的神土,派火神祝融將鯀殺了。
如果政府有「息壤」,也就不怕「洪水」了,但事實上沒有。
沒有怎辦?就得用大禹的治水方法:正史記載的是「導百川,注四海」;神話說的是「鐫石…以塞水眼」;兩者都是從根本解決問題,不能「水來土掩」。
旅行業的訴求:「九二共識蔡英文不要,我要!」也就是說,九二共識是問題的根本。一直以來,獨派灌輸選民,視九二共識為併吞台灣的洪水猛獸,相當一部分人現在開始改變了。
北京最近幾年一直強調「九二共識,一個中國」,事實上那是對馬政府施壓,而馬政府則對之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其實是努力抗拒來自北京的壓力。但是這種努力卻兩面不討好,北京嫌他「不夠一中」,獨派則根本聽不得「一中」。
政權轉移以後,情勢的發展證實,新政府避談「一中」,卻連「各表」的空間都沒了。這是完全無謀的作法,即使蔡英文的老師李登輝,也曾說過「我們認為中華民國是中國,他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這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時間是二○○○年三月)——李登輝比起蔡英文可有謀多了。
簡單說,這一波「洪水」的起因,就在原本「塞住水眼」的九二共識被拔掉了。然而,大多數人這才看清楚,原來九二共識是台灣的一面防護盾:有了這塊盾牌,「一中」爭議可以在盾牌表面「各自表述」,而北京因為不能否定九二共識,也只能在盾牌表面做題目,而不能硬幹「傷害台灣人民感情」的事情。
新任海基會董事長說,兩岸關係「不能再更壞」,這句話的確切意思是什麼?是「不容再壞下去」?還是「不可能更壞了」?兩者代表著截然不同的心態,而情勢會變好,還是更壞,卻繫於此。

裁判人才為本 搬開司改石頭


2016-09-07 03:28 聯合報  吳東都/最高行政法院法官(台北市)

曾任大法官的台大法律系教授許宗力被提名為新司法院院長。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司法院院長被提名人許宗力教授,在提名記者會上提出司法改革看法,建議一、釐清司法公信力不彰原因;二、人民參與審判以參審較可行;三、建立憲法裁判訴願制度;四、設大法庭重建終審法院統一法律見解機制。這可說是許教授的初步政見。
凡政策之施行,或多或少有其難度。如果以石頭數代表難度,最高是五塊石頭,釐清司法公信力不彰原因,有四至五塊石頭;實行參審要放四塊石頭;建立憲法裁判訴願制度,應給三塊石頭;終審法院設大法庭統一法律見解,則見二塊石頭。這四項政見的石頭數雖有不同,但搬開石頭力量的來源則有共同處,就是「裁判人才」。限於篇幅,先就後兩項政策評論之。
終審法院統一法律見解,乃是落實人民在司法上的平等原則(適用法律的平等),並確保法治國家所追求的法律的安定性及預見可能性。最高(行政)法院現行是以召開庭長法官聯席會議,就歧異之法律見解討論作成統一之法律見解決議。最高行政法院自民國九十七年十月,庭長法官聯席會議從每月一次增為二次後,迄今已作成九十四則統一法律見解之決議。
擬議以設大法庭代替庭長法官聯席會議,以裁判取替決議,固然較合於司法性質及提高效率。但是終審法院裁判見解不一致,應是在法律概念清楚及邏輯推理正確前提下,因法官之法利益衡量及價值判斷不同所致。這種情形所產生的「司法分裂」,不會太多,才是統一法律見解機制真正要解決的。
如果終審法院法官的裁判能力不夠強,裁判見解是因部分裁判之法律概念及邏輯推理錯誤所致,統一法律見解雖必須為之,但該歧異其實是可避免的。甚且,萬一發生將原本正確的法律見解,統一成不正確法律見解,豈不可怕?如何讓裁判人才擔負統一法律見解工作,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憲法裁判訴願是讓受司法裁判人民認為裁判有違憲時,直接以裁判為對象,向大法官聲請釋憲。德國憲法裁判訴願案件,占其聯邦憲法法院受理件數的絕大部分。我國大法官釋憲,效率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以過去六年為例,自司法院釋字第六八二解釋至釋字第七三九號解釋,共五十八則,平均一年不到十則。其中,自聲請至作成解釋逾三年者有卅一則,比率逾半。現在不知有多少法官承審案件,停止訴訟程序,聲請大法官解釋,已經多年,還不知解釋何時會出爐。
其實司法裁判是在解決問題,不是單純學術研究。大法官釋憲也是一種司法裁判,在不能兩全下,與其花時間寫「落落長」意見書,不如分出一些時間,多作幾則解釋,縮短作成解釋時間。如果大法官釋憲的「解釋效率遞減」不能翻轉成「解釋效率遞增」,沒有憲法裁判訴願的現在,釋憲效率如此,再多個憲法裁判訴願,等待釋憲結果,豈不更漫長?解決「解釋效率遞減」問題,除制度面改進外(例如是否分成兩庭),也與裁判人才有關。因為司法專業化可提高效率!
裁判人才如何得?就是用人採「能力主義」,而不是「輩分主義」、「行政主義」、「色彩主義」…。有裁判人才,何只能搬開石頭,還能「高枕石頭眠」!

輕忽風險管理 怎麼打亞洲盃


2016-09-07 03:28 聯合報  李同龢/大學教師(花蓮壽豐)

金管會主委丁克華批兆豐太過疏忽,沒有好好處理,反而一句話「不須向你們通報」觸怒美方招來重罰。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蔡孟妤/攝影


報載兆豐金因為一句「不須向你們通報」觸怒美方,招致重罰,其實是因為兆豐金硬拗曲解美國反洗錢法,而認為紐約州金融署所認定有洗錢嫌疑的交易並不具有洗錢的疑慮,所以不需通報。
這起事件充分反映台灣的硬拗文化,同時也反映台灣金融業一向不重視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向來被認為不事生產,不會替銀行產生利潤。兆豐金紐約分行風險部門主管居然由營業部的經理來兼任,就風險管理而言,簡直是不可思議,因為風險管理的人員是要獨立於營業部門的,不能球員兼裁判,這是風險管理的基本常識。
兆豐金被重罰也反映出台灣金融業風險管理人員缺乏國際觀,訓練有素的風險管理人員一定要研讀過去金融風險事件案例。
假如兆豐金紐約分行風管人員有經過正規訓練,應知一九九五年日本大和銀行(當時全世界廿大銀行之一)紐約分行盜賣客戶債券的案例。當時債券交易員井口俊英因交易債券損失而盜賣替客戶保管的債券以彌補損失。井口俊英後來主動告知總公司他的醜行,原也要通知美國監管單位,可是總公司及日本政府要他先不要通知美國政府,事發兩個月後才通報美國金融監管單位。美國政府氣急敗壞,當時險些造成外交事件,大和銀行也為此付出慘痛教訓,被趕出美國市場,井口也被判刑四年。
假如這個案例與洗錢無關,那兆豐金風管部門也應知道匯豐銀行美國分行及法國巴黎銀行美國分行,分別在二○一二及一四年被美國政府以違反反洗錢法罰了十九億及八十九億美金。特別的是,法國巴黎銀行美國分行的作為,沒有違反法國法律,可是違反了美國的法律。
兆豐金在美國立足數十年,居然還對美國金融監理文化不瞭解,以為台灣那套硬拗文化也可以用在美國,代表其輕忽風險管理,也不重視培養有國際觀的人才。像兆豐金如此大的銀行都有此問題,可以想像台灣其他的銀行也會存在同樣問題。
美國的金融監理制度已很透明易瞭解,我們的金融機構還是誤解其金融監理機制。現在要去打亞洲盃,而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英文都不是官方語言,要瞭解當地國的金融監理機制更不容易,以後難保不出紕漏;連人家的遊戲規則都搞不清楚,如何打亞洲盃,甚至世界杯?

馬凱/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馬凱/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周行一/台積電的三千億能「買」多少人才?
.黃介正/兩大峰會 豈可不察
.薛承泰/九三能爭到什麼?政府能學到什麼?
.盛治仁/履歷表與追悼文
.方祖涵/日相安倍的動漫朋友
.嚴震生/安倍遠赴肯亞與中國競逐非洲











馬凱/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2016-09-07 02:15 聯合報  馬凱(經濟評論者)
新政府上任滿一百天,蔡總統與林院長的民意支持度卻雙雙出現死亡交叉,若不趕緊改絃更張,做些少爭議多感動的事,恐怕不滿意度會直線上升。
這一百天的施政,重大政策在天上飄,觸動不到民心;而切近人民生活的舉措卻如批其逆鱗,搞得大家哇哇叫。然而目前百廢待興,老、中、青、少每一個階層都問題重重、既深且重,民怨即由此滋生。若干關鍵性的環節,若不痛下決心改正,甚至將有亡國滅種之虞。
可喜的是,只要抓住肯綮,都有解方;而且能快速讓人感動,連帶激勵經濟繁榮、國家的大根大本茁壯,一舉多得,立下不世功業。
這神奇的藥方,垂手可得,其中部分已開始進行,只是未加爬梳整理,熔於一爐,無法令人一眼即心領神會、琅琅上口,甚至充滿期待,願意捲起袖子一起努力。
此方案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今天整個社會爭議最大的問題,正環繞著「老有所養」。其一是吵翻天的年金改革;其二是雷大雨點小的長照政策。兩者都關乎同一件事:老年的生活要如何照顧;卻各自為政,又相互排擠。因為長照若做得周全、妥貼,讓老人都衣食無缺,無後顧之憂,就忝半達到了退休年金追求的目的。若將此二者整合並將原本屆齡方能領取的退休年金,立即投入長照機制之建置,即能激勵有效需求及相關產業與就業的發展,對景氣不無小補。
「幼有所長」涉及國家存亡與經濟榮枯。台灣生育率正以破全球紀錄的速度下降,早已超過因少子化而失落廿年的日本,因此非速謀解決不可。
年輕人不想生的關鍵是,生不起、養不起、教不起;必須就此三者一一改善。在健保制度下,生大抵不成問題;但一出世,各種預防接種、奶粉尿布皆所費不貲。雙親工作的家庭,照顧襁褓中的幼兒,更是無比沉重的負擔。再稍長些,又有昂貴的托兒所、幼兒園的負擔;其後選學區、找名校、投名師的一、二十年的教育成本,更是天文數字。而從頭到尾,都要面對一個難題:房價已難高攀,還節節上漲,難覓一枝棲,奢想成家生兒!
兒女既是關乎國運民生的公共財,不應由一家父母負擔全部成本;大部分該讓享受正面外部性的全體所得者共同負擔,尤其當年輕家庭勇於成長育兒時,相關產業連帶發展、國家命脈茁壯增長,經濟也會欣欣向榮。
「壯有所用」的根本在於,人人皆成可用之材;這恰與今天的教育與兵役背道而馳。數十年來,服兵役令人聞之生畏,造成高昂的社會成本與機會成本。技職教育徹底摧壞,大學教育則不斷向下沉淪。企業高歎無才可用,教師感慨不能作育英才,一無所成的年輕人則失去競爭力而一生受累。若一面整合現有技職體系、研究機構,將國軍變成最大的職前或技職學校;一面勇於與民間結合,引入各國名校或德國技職學校來台設分校,打破一灘死水;則人才將如潮湧而出,企業愁眉得解,經濟也會注入活水。
新政府若能見此亡國滅種的弊端,痛下決心徹底翻轉,努力追求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從這個招牌高高掛起的那一天,民心所向、各方擁戴,民意支持度固將高漲,國運更將翻轉一路向上。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