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經濟/大陸經濟面臨三難 需要戰略定力

.聯合報社論..「十年電價不漲」是假議題
.聯合報黑白集.古巴和鄭州的風聲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面臨三難 需要戰略定力




經濟/大陸經濟面臨三難 需要戰略定力


2016-03-11 02:2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G20財長會議結束之後,中國大陸兩會舉行之前,中國央行宣布調降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估計可釋出7,000億人民幣流動性,以供穩增長之需。
單純從當前大陸經濟金融形勢來看,再度降準的主要背景是:一、股市持續低迷;二、各種實體經濟指標,包括新公布的製造業PMI指數進一步下降,反映經營環境持續惡化;三、人民幣匯率貶壓明顯減輕,給寬鬆貨幣政策較大的實施空間。
這個降準貨幣政策的實施,能不能為穩增長作出貢獻?會不會反而產生新一波的人民幣貶值壓力,或者在一、二線城市製造出又一個房市泡沫?姑且不論,一切讓時間來給答案。但這樣的政策取向,毫無疑問地,已對近幾個月來中國執政當局一再大力鼓吹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構成了很大的混淆甚至是矛盾的衝擊。
如今已成為大陸政策界主旋律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由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去年11月提出迄今,還不滿半年,卻早已成為各級官員及學者專家朗朗上口的新潮詞彙了。雖然迄今為止,尚未看到決策當局或權威部門對此一詞彙作過精準明確的定義,但大體上,應可理解為決策當局認知到此前採取的做法,也就是偏向於凱因斯理論動輒以擴張性手段來刺激需求的政策,似乎效果不彰,甚至反而有許多後遺症,所產生的反思,因而決定改弦易轍,開始重視供給側的改革。具體內容可能是更強調市場機制,更強調效率、生產力與創新,也可以確定與刺激需求並不相容;然而,如今的降準政策,明顯地又走回到了以往的需求側政策老路,此一現象充分反映了當前中國決策當局的「兩難」困局。
「兩難」之外,還有「三難」。此番降準,主要目的之一,應是紓解市場資金緊俏;市場資金所以緊俏,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資本的外移;後者,在很大程度上又與預期人民幣貶值的強大心理有關。也即是說,降準此一政策,與資本外移、資金緊俏及人民幣匯率走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連動關係。果爾,降準之後,意味著貨幣政策之走向寬鬆,自當對人民幣匯率構成進一步的貶值壓力,反過來,豈不又對資本外移及資金緊俏形成更大的推力。換言之,這在本質上等於進入了一個政策上的「三難」困境。
無論「兩難」或「三難」,反映的都是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政策面對的窘境。其實,從「經濟政策學」的角度理解,困境從來就是常態,沒有哪一個政策可以同時達成所有目標。決策當局要做的是在不同政策目標間的取捨(trade off)。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與麻煩,明顯地已將執政當局推向了政策三難的前沿,這就是為什麼時不時就面臨到左右為難、顧此失彼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主要解釋。
怎麼辦?答案是要找到政策「主幹」,然後有所堅持,不能動搖,否則,三心兩意,游移反覆,必將時時面對各種政策困境或窘境,一如現在。
如果我們觀察無誤,那麼當前大陸執政當局的政策主幹應當就是近來一再強調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但「供給側結構改革」與「需求側刺激政策」不同,前者理順經絡,補養元氣,但見效慢;後者刺激需求,見效快,但副作用、後遺症多。在「供給側結構改革」與「需求側刺激政策」之間做出選擇,並有所堅持,是中國的挑戰與功課。
與中國不同,一般發達國家經濟體制多已臻成熟完善,也就是說已無太大改革的空間。然而中國走上市場經濟還不到40年,所有體制有待改革完善之處比比皆是,意味著中國大陸還可以有很大的改革紅利,但執政當局必須對此有充分的認知、信心與堅持,不輕易被一般國家的刺激政策所誘惑。當下中國決策當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戰略定力。

聯合/古巴和鄭州的風聲


2016-03-11 02: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原訂婦女節在台北演出的古巴國寶樂團「樂士浮生錄」全球告別音樂會,突然在演出前夕宣布取消,理由是「台灣政權發生變化」。該團結束新加坡的表演後,跳過台灣,直飛下一站的香港。
同一天,大陸河南鄭州貼出一紙通告,指居民往來台灣之通行證因為「空白證件不足」,要求民眾暫緩申請。敏感人士猜測,這可能是中共當局「技術性」干擾陸客赴台的措施;但國台辦隨即澄清,這是個別地方空白證件「庫存不夠充裕」,加上印刷廠家生產遭遇問題所致。然而,訊息靈通的旅遊業者隨即揭露,福建省也正以系統「改版升級」為由,延緩該省居民的赴台申請。
古巴樂團取消來台演出,與鄭州、福建發放赴台通行證的技術干擾,傳送的是相同的風聲:中共正在透過不同手段,對蔡英文及台灣民眾進行神經戰。
「樂士浮生錄」取消來台一事其實發生得較早,在一月大選政黨輪替後不到兩周,古巴文化部即透過經紀公司來函告知台灣的主辦單位。為此,台灣主辦者甚至前往古巴駐北京的使館尋求協助,卻無功而返。樂士浮生錄取消演出,雖只影響一千多名觀眾,但其間冷肅之意令人側目,卻只能徒呼無奈。
至於陸客來台問題,如果只是各地自發性的技術性減發來台證,而非北京統一下令緊縮,則可見對岸善意猶在,無意把事做絕。那麼,這場神經戰後續發展如何,就還有得瞧。

聯合/「十年電價不漲」是假議題


2016-03-11 02: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如果要綠能,又期待電價10年不漲,有沒有可能? 圖中為在市區的變電所。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黃義書/攝影


蔡英文在其「產業之旅」中說,電價在我們預估的十年內「不會有大幅上漲的可能」;這與先前她在大選期間承諾選民「十年電價不漲」的印象頗有落差,因而遭外界質疑。蔡英文坦言,她不怪媒體過度簡化其電價政策,唯強調民進黨的電價策略有完整思考。
蔡英文在大選期間提出許多政見,卻少見對手挑戰,這多少與其謹慎的個性有關,她甚少提出自己毫無把握的主張。但在能源政策上,蔡英文受到各方的挑戰卻不小。尤其,她提出十年要推升綠能發電到五百億度的「超日趕德」野心,質疑聲浪很大,這又間接迫使她提出「十年電價不漲」的論調,以反駁外界指她發展綠能將導致電價大漲的批評。
從「十年電價不漲」修正為「十年電價不大漲」,說明這只是選舉語言;重點不在如何「不漲」,而在如何打動選民。蔡英文說,「十年電價不漲」是媒體過度簡化之詞;但就競選效果看,民進黨執政後「不漲電價」的印象已深印民心。因此,當蔡英文改口,說「不漲」其實是「不大漲」,外界自然要用放大鏡檢視。
蔡英文說,她對十年內電價不會大幅上漲有把握,是基於三個理由:一是落實節能,就不需要繳那麼多的電費;二是綠能價格現在雖高,但未來成本會降;三是民進黨要修《電業法》,推動電網分離,提高台電營業效率,電價會更透明合理。
這些理由,從現實面檢視,恐怕未必如蔡英文說的輕鬆。首先,落實節能可以讓民眾使用的電量減少,卻未必能使單位電價不漲。以台灣進口能源占總九十八%的高水位,台灣能源價格漲與不漲完全不操之在我。
包括台電決定今年四月降電價在內,過去一年台灣電價連三降,都是因為進口煤炭與天然氣價格大跌所致;而我國火力發電比重將近八成,電價才有連降空間。過去幾年國際燃料價格波動極大,油價可以攀升到每桶近一五○美元的天價,也可以跌至不及卅美元一桶;以如此大的變動,民進黨如何保證國內電價一定不大漲?
其次,綠能發電成本將隨著技術成熟與普及率提升而走低,這是大趨勢;問題在,台灣天然條件上發展綠能之限制,民進黨至今無解。諸如:缺電的北部日照天數不足,土地因素不利發展太陽能;不缺電的冬天,卻是風力發電的高峰。去年我國再生能源系統裝置容量占台電系統的七.七%,但實際發電量卻只占台電總發電量的二.八%,原因在此。就「發電」與「實際調度」而言,再生能源並無法達到如核能、火力等基載電力般的調度效率。
蔡英文主張台灣要在二○二五年成為「非核家園」,但以目前國內綠能發展的速度,要在短期內取代核能,連德國、日本都辦不到,台灣豈有可能?比較可能的途徑,還是用火力取代或作為過渡。國內林口、大林等新火力機組將在二○一九年前陸續上線,可彌補核一等核電廠除役的空缺;但火力發電的碳排放將影響台灣的減碳努力,其空汙隱憂也可能損害國人健康。
從當前國內供電情勢與國際能源價格走勢看,在短期內,台灣確實有可能「電價不大漲,也不會缺電」。然而,能源政策是國家三、五十年的發展大計,不能一味炒短線。日前蔡英文參訪氫能汽車,立刻喊出「氫能是台灣能源轉型的戰略選項」;事實上,台灣連廢核路徑都沒畫好,就要跳到發展氫能,這無異奢談要正在學步的嬰孩去跑百米,如何讓民眾信服?
馬總統任內因油電雙漲政策引發民怨,民進黨因而戒慎恐懼,唯恐重蹈覆轍。電價是關係民生之大事,確應謹慎處理,但一味在「十年不漲電價」的假議題中糾纏,反而可能錯失台灣長期能源發展的規畫契機。蔡英文在能源政策上必須務實,千萬不要見樹不見林。

聯合筆記/習風李格有不同

.只要有繳費…黃安享健保權利不容被剝奪
.彭總裁的建言 新政府聽見嗎?
.中美布棋局 蔡總統如何落子?
.「貨貿談完啦」…北京意在言外
.總統名實不副 緬甸大選無奈的選擇
.聯合筆記/習風李格有不同
.回響/點醒台灣 別再裝睡




聯合筆記/習風李格有不同


2016-03-11 02:21 聯合報 李春


北京正在開人大政協兩會,那人大定位「最高權力機關」,那政協拆字解為最高「政治協商機構」。但在機關和機構,還是要在中共「黨的領導」下,中共最高領導層的一舉一動,才是焦點。
人大和政協開會,除了大會坐聽報告、小會討論發言,最主要的節目,還是中共領導人的下團到組了。
今年北京兩會,中共最高領導層,也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常委,另外五人都相對低調,包括坐在主席台的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政協主席俞正聲,最後都聚焦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身上。
習近平和李克強兩人下團到組,不是興之所至,其實相當的講究,從團組的選擇,到前往團組的先後次序,再到那裡要講什麼,事先都由中央辦公廳作了充分的準備,節奏大至相當。而所到團組,這回也是認真準備,各有驚喜,比如十日這天,青海團就給習近平獻了哈達,新疆團則給李克強戴了維吾爾小帽。
但我們留神細看,還是能發現其個人風格的不同。比如習近平下團組,人們看來看去,沒有要官員陪同,好像是單槍匹馬地前往,而官媒報導中,也沒有交待有那位重要高官參加下團行動。
但仔細一問,會場內是有人陪著的,那是永遠在他身邊的兩位政治局委員,一個是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一個是中共中央研究室主任王滬寧。只不過這兩位相當的低調,兩人交臂坐在台下人大代表中,會中一直低頭認真做筆記。
李克強下團,也有固定的陪同者,那是國務院秘書長楊晶、負責安排李克強工作的常務副秘書長肖捷,還有一位總理辦公室主任石剛。
但李克強每去一個人大代表團或政協的小組,會點將國務院部委負責人隨行。比如去福建團那天,隨行的有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工信部長苗圩、商務部正部級副部長鐘山、文化部長雒樹剛、國僑辦主任裘援平。而第二天去重慶代表團,除徐紹史仍在座,新換上科技部長萬鋼、交通部長楊傳堂、新任國資委主任肖亞慶。
如何來看這習李不同呢,有接近高層的人認為,習近平雖然比較強勢,但願意保持平和的形象,他身邊的人為此也一個個都相對低調。
李克強當總理跟當年做學生會主席一樣,喜歡現場辦公,當場要部委負責人接題辦事。

黃介正/美大選變化與亞洲變局

.黃介正/美大選變化與亞洲變局
.周行一/正面向上的螺旋
.平路/Selina與「丹麥女孩」
.林中斌/漁船遊艇對軍艦
.盛治仁/創意不是天生的
.方祖涵/演藝圈的藥物世代
.廖玉蕙/為公務員選書




黃介正/美大選變化與亞洲變局


2016-03-11 02:21 聯合報 黃介正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從國際政軍兵棋的角度,「當川普遇見習近平」與「希拉蕊暫緩推動TPP」將是極有意思的推演想定。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總統初選「超級星期二」的贏家,倘若當選總統,將為亞洲牽引何種新的權力互動?
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與過往很不一樣,從立場激進又難以捉摸的共和黨參選人川普,到國會孤鳥且擁抱社會主義的民主黨參選人桑德斯,兩人在內政、經濟、外交政策言論,多有偏離美國兩黨固有主流立場,然自全國電視辯論以及黨內初選開打一個月以來,卻有出乎意料的支持率,美國此次總統選舉真的「非典型」。
川普搞得共和黨形同分裂,桑德斯逼得民主黨修正路線,美國兩大政黨同時出現「黨內造反派」,對美國傳統政治意識形態、選舉操作模式、華盛頓利益建制、以及黨內權貴政治運作,均形成巨大的衝擊,也反映出美國選民對於國際影響力下滑、國內經濟景氣疲弱、政黨惡性鬥爭,以及族群衝突加劇等,存在普遍的焦慮感,甚至得了躁鬱症。
外國人看美國總統初選,有如電視劇集「紙牌屋」的真人實境秀,是看熱鬧;教美國政府與政治的老師,面對固有典範的崩轉,是授課的挑戰;然而,對於亞洲各國而言,二○一六的美國總統選舉,將為亞洲帶來難以預測的風險。
美國兩黨黨內初選仍將激烈競爭,總統候選人能否早日明朗,或者戰線必須拉長到七月的黨大會才能決定,目前仍有高度不確定因素;兩個陣營的外交及國家安全顧問團隊,何時組成並提出包含外交政策在內的政綱,還難看出端倪;其後的全國競選及多場電視辯論,究竟聚焦何種議題,確實言之過早。在亞洲各國領導人與政策相對確定的情況下,與未來長達八個月的美國總統競選期間之可能變數,形成深刻對比。
美國下一任總統將否延續歐巴馬政府的「亞洲再平衡」,將關係到美國在亞太經濟與安全戰略態勢,也將牽動美國與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等盟邦,以及東協等區域夥伴之關係,更直接影響習近平推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此外,北韓核武與導彈發展、南海島礁主權爭議兩大東亞潛在衝突點,也將因美國白宮易主,而產生連動。
「維持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秩序」是中國大陸外長王毅上個月在美國華府演講,闡述中國外交五大任務之一。美國在亞太地區稱霸七十年的國際秩序,近十餘年來,已經被中國崛起全面衝擊,太平洋雖然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然而美國的趨弱與中國的轉強,槓桿將否傾斜,亞洲國家不可不察!
我國與其他亞洲國家一樣,早處於美國與中國兩個強權的競逐之中;對於美國亞洲地區的盟友而言,要賺錢找中國,要安全找美國,沒有國家願意因選邊站,得罪任何一方,皆有損利益。
我國卻又與其他亞洲國家不同,除因我國力有限,難以操作槓桿之外,更因為兩岸存在難解的特殊關係。美國總統大選對台灣生存發展而言,變數更大!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