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美選舉假議題 台灣經濟安全真考驗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6005/web/ 

◆  聯合報社論/新賴系連民進黨都團結不了,能團結台灣?
◆  聯合報黑白集/五院,四個半是綠的
◆  經濟日報社論/美選舉假議題 台灣經濟安全真考驗







經濟日報社論/美選舉假議題 台灣經濟安全真考驗


2024-07-22 03:06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前總統川普。(歐新社)


美國前總統川普接受「彭博商業周刊」專訪,再度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發表言論,認為台灣搶走了美國的晶片生意。雖然他不否定台灣產業的努力、功勞,但他強調這是因為過去美國政府的疏失;也就是說,如果他再次執掌白宮,他會改變這樣的景況。對於美國依據晶片法案而對台灣業者提供的建廠補貼,他更直言:「現在我們給他們數十億美元在我們國家打造新晶片,然後他們也會拿下這塊。換句話說,他們會建設(晶片廠),然後又會帶回他們的國家。」他更說台灣應該付給美國保護費,美國像保險公司一樣,但台灣什麼都沒給美國。

雖然川普沒有完整表達其對台灣國家安全與半導體產業間的論述,但從其言談可以推論,他認為台灣透過自己的努力,在美國政府不注意之際,取得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目前台灣擁有半導體產業領導地位,藉此要求各國協助保衛台海,不受中國的威脅。因此,他認為美國在失去了半導體產業領導地位的同時,還要因此協助保衛台灣。藉此他抨擊政敵與過去歷任的政府,放任台灣半導體業崛起,並讓台灣以此來要求美國協防台灣,所以台灣應該要自己付保護費。

毫無疑問地,川普上述的言論中,不僅違背事實,其邏輯也充滿謬誤,台灣國內上下,從政府首長,到產業界領導人、專家學者,都可以舉出各樣的反駁理由。當然,我們絕對可以從台美國家關係的進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台灣與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與重要性等,證明川普言論的錯誤。

但我們必須留意,川普發言的聽眾並不是台灣產官學研各界,也不是台灣民眾,卻是擁有投票權的美國民眾。川普的言語儘管粗鄙、暴力,但卻淺顯易懂,他直接以民粹的言語訴諸美國民眾。這也不是川普第一次這麼做,從俄烏戰爭、美中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等議題,都可以看到川普類似的言語模式,只不過這次是以台灣的國家安全與產業供應鏈做為題材。

但我們也不應該因為這是選舉語言、民粹操作,就忽視川普此類言論的影響力,反而更應關注此類思想在美國國內後續的傳播與發酵。正因川普的言論粗鄙、直接,所以美國的普羅大眾不但聽得懂,更可能聽得進去,導致這樣的荒謬論述成為美國民眾的普遍常識。無論川普當選與否,都會成為影響美國後續對台政策的影響因子,包括對台灣半導體甚至高科技產業的態度,進而影響台灣科技產業與供應鏈的長期發展。

而這也不是美國第一次出現壓抑其他國家產業發展的言論、思想,從80年代的日本到近年的中國,都在此類概念的發酵下,進一步支持其政府採行對抗、壓抑對手國家及其產業的政策。站在台灣的立場而言,面對美國總統候選人的非理性言論,雖然我們可以理性地說,這未必就是未來美國政府與社會的態度和立場,但面對行事風格不可預測的川普,其言論對我們產業、經濟所造成的影響,涉及我國的國家、經濟與產業安全。政府不但不應輕忽,靜待風波過去,而應及早結合產官學研及各界專家,以國家之力共同研提符合台灣國家利益的經濟安全政策。

此外,與其用大量國家與社會資源探討駐外代表處、使館用了多少經費裝潢、購車,倒不如盡早以國家的角度,一方面關注追蹤川普對台言論後續在美國社會的發酵情況;另一方面,更應有完整對台美經濟安全的論述,與美國政府、政黨、國會甚至民眾進行完整的溝通,及早因應對我國可能的後續衝擊。













聯合報黑白集/五院,四個半是綠的


2024-07-22 04:11  聯合報/ 黑白集
憲法法庭19日針對國會改革法案多數內容,做出暫時處分裁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憲法法庭對國會改革法案釋憲作出暫時處分,幾乎全照著民進黨的要求上菜。當民進黨發言人吳崢神準預告裁決結果時,那些大法官應該都暗自竊喜,慶幸自己「不辱使命」吧!有些民眾也許覺得這沒什麼,反正是意料中事;但要命正在於此:某個黨偷走你的政府,你卻沒有感覺。

說準確些,中華民國的「五院」,已有四個半淪陷於民進黨之手。剩下的半個,正是藍白要求國會改革的立法院;然而,法案卻被遭權力摸頭的司法院「沒收」。目前先「凍結」,下一步就是送進焚化爐。好不容易藍白加起來過半,可以阻止綠營橫行霸道,吃銅吃鐵;但民進黨僅藉十五名大法官之手,輕鬆將整套法案擋下。接下來的釋憲命運,已可想而知。

這種現象,已經不是人們譏諷一下「法院果然是民進黨開的」,就能輕易釋懷。事實是,當大法官整齊劃一地聽命於執政黨,總統隨便一段意在言外的談話,所有大法官立刻心領神會並照劇本演出。釋憲權落在這些人手裡,會在乎什麼權力制衡,在乎什麼國家體制健全嗎?

民進黨在野時罵國民黨「威權」及「黨國體制」,現在他們不僅有樣學樣,甚至青出於藍,把所有國家機器都當成黨的工具來用。這屆大法官最大的悲哀,是他們的「可預測性」那麼高;黨指東,沒有人敢望向西。


















聯合報社論/新賴系連民進黨都團結不了,能團結台灣


2024-07-22 04:13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第二十一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登場,黨內中常委、中評委、中執委也進行改選,賴清德總統(中)、行政院長卓榮泰(左)率先投票。記者胡經周/攝影


昨天民進黨全國黨代表大會,兼任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在黨職改選後,已全面掌握黨政大權。雖然「新賴系」在黨內獨大,但這種藉由意識形態動員、資源分配、強力壓制三重手段下的「民進黨大團結」表象,基礎十分薄弱。

民進黨全代會主題,是「守護台灣,第一品牌;民主台灣,團結向前」。諷刺的是,民進黨對外因不滿在野黨掌握立院多數而屢屢挑起國會衝突,朝野處在全面開戰情況;對內則有海基會前董事長鄭文燦涉貪遭押、台南市區漁會理事長林士傑遭槍殺等事件,黑金案件重創民進黨形象。民進黨自詡的「第一品牌」,被打上大大問號。

賴清德主席的全代會致辭,就充滿這種矛盾。賴清德強調要「打造自己的國家,民主台灣」,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又要「深化民主憲政體制」。過去曾稱「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的賴清德,難道不知現有的憲政體制就是「中華民國」?既然「中華民國」是民主憲政的「現在進行式」,何來「打造自己的國家」之說?又要打造自己的什麼國家?

賴清德又說,「維護權力分立的憲政體制,以及避免權力再度集中、危害民主,是民進黨的責任」。然而,過去八年民進黨完全執政,濫權到極致,才是「權力再度集中、危害民主」的始作俑者。如今民進黨以國會少數對抗多數民意,甚至動輒把批評者打為「反民主」、「認知作戰」。國會改革法案,府院監黨四路聲請釋憲,大法官按照民進黨劇本走,分立的五權再度高度集中。所謂「維護憲政體制」,不過是「維護民進黨權力」罷了。

民進黨全代會特別找了一群廿五歲以下的黨工擔任旗手,舉旗入場,意在彰顯重視青年,強化改革形象。但在「年輕旗手」的表象下,攸關權力核心的利益交換與鬥爭,才是政治現實。賴清德首要打造「新賴系」,各派系則為爭取黨內一席之地,延續過往換票、配票陋習,進行權力交換。

於是,有意參選民進黨中常委、準備進軍台南市長選戰的立委陳亭妃,遭到所屬派系正國會除名;鄭文燦遭收押,他的「桃園幫」被其他派系瓜分選票;前總統蔡英文的「英系」迅速沒落,從權傾一時淪為聊備一格。而結合新潮流、正國會、湧言會和民主活水、綠色友誼等派系的「新賴系」,獨霸黨內外。

如此場景過去也多次上演。蔡英文當選總統後,「英系」形成,其餘派系爭相靠攏。與如今的「新賴系」異曲同工,背後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團結台灣」,甚至不是「團結民進黨」,而是總統要鞏固權位,而派系則要分一杯羹。因此,全代會前黨內關切的陳亭妃能否當選中常委、英系剩下幾席,或蘇系能否保住唯一席次,都無關宏旨,因為民進黨早已「只有權力,而無是非」。

這次全代會另一個引人矚目的「風景」,是蔡英文缺席,陳水扁卻出席。蔡英文缺席理由,僅「另有行程」四字;陳水扁則顯然意圖藉由僅剩影響力,在民進黨發揮槓桿效果。二人的出缺席,都反映全代會只是「演一場戲給選民看」。背後的權力運作,早已在權力分贓下決定了。

在這場充滿「戰鬥氣氛」的全代會後,朝野的對抗將持續下去;賴清德從「蔡規賴隨」轉化為「打造自己的國家」、「用民主反民主」的「新威權」與「新國家」工程,將變本加厲。只是當賴清德鞏固自身權力卻無法滿足其他派系時,或當賴清德把國家帶往更加動盪的道路時,民進黨內還能順應「新賴系」嗎?




【專家之眼】開徵酒稅酒捐是一舉兩得?還是矛盾與幻覺

◆  【專家之眼】「正名」台灣台語 違反語言平等原則
◆  【專家之眼】開徵酒稅酒捐是一舉兩得?還是矛盾與幻覺







【專家之眼】開徵酒稅酒捐是一舉兩得?還是矛盾與幻覺

2024-07-22 06:59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開徵酒捐議題,近日在台灣引起不少的討論;肯亞正在發生中的財政法案抗爭衝突,導火線之一,正是提高菸酒稅捐。(路透)


健保與癌藥基金的討論,使得開徵酒捐的議題,躍上檯面。遠在地球另一端的非洲大陸,肯亞民眾針對政府在議會提出的「2024年財政法案」,正在進行一系列分散式、大規模的抗議活動(#RejectFinanceBill2024);該法案的其中一項增稅措施,正是-提高菸酒稅捐

肯亞年輕人,使用 TikTok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平台進行線上串聯與動員,並使用人工智慧工具 ChatGPT 回答有關財政法案的問題,引發了廣大的回響;但一場場的抗爭活動,在肯亞各主要城市,造成嚴重的衝突。

最新的發展是,雖然肯亞總統魯托(William Ruto)已向國民喊話,表示不會簽署法案、會將法案撤回,但仍然無法平息熊熊的群眾怒火,各地仍不斷地發生群眾聚集與暴力事件。截至7月16日,衝突已經導致至少50人死亡;要求總統辭職的呼聲,日益高漲,轉為示威群眾的主要訴求

1819年,美國最高法院,有一件極具里程碑意義的裁決—「麥卡洛克」訴「馬里蘭州」案(McCulloch v. Maryland)。馬里蘭州政府向美國第二銀行(The 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在該州的分行開徵稅捐,試圖阻撓其在馬里蘭州的運作;麥卡洛克為銀行分行經理,憤而提告馬里蘭州政府。在裁決書中,首席大法官馬歇爾(Chief Justice John Marshall),對於政府課稅的權力,有以下的陳述:「徵稅權力就是破壞權力。(The power to tax is the power to destroy.)」

眼見肯亞目前如火如荼發展中的抗爭運動與流血衝突,反思兩百多年前大法官的告誡,是何等的深重與肅穆!

姑且不論民眾接受度等政治因素考慮,開徵酒稅或酒捐,以提高酒類商品價格的方式來抑制消費,或可「寓禁於徵」、或可導正市場未考慮的「外部成本」,兩種情形皆能達到「以價制量」的效果。若能進一步將稅捐收入用於公共健康(例如,健保財源或癌症新藥),則可以對社會帶來第二重的「紅利」。乍聽之下,這豈非一舉兩得的好主意?但這樣的想法有本質上的矛盾,稅捐收入指定用途也容易形成幻覺,而導致政府資源錯誤配置。

在矛盾面的討論,定義「壞財貨」為會對個人身心健康與社會風氣造成負面影響、或會對整體經濟帶來外部成本的財貨,則酒稅與酒捐為一種「罪惡稅」(sin tax),可以視為對個人沉湎於消費「壞財貨」的懲罰;但由於稅捐收入指定用於公共健康,酒稅與酒捐也是貢獻社會的一種「美德稅」(virtue tax)。這種「罪惡」與「美德」的結合,使酒稅與酒捐奠基於「根本性矛盾」(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若公共健康支出大幅仰賴菸酒稅捐,為增進國民健康與福祉,政府必須取得足夠的稅捐收入,但這也意味著國人必須維持、甚至增加對於菸酒產品的消費,悖離菸酒稅捐以價制量的正當性說得更直白些,以酒稅或酒捐來改善健保財務、或挹注癌藥基金,難道不是要國人「喝酒救健保」、「飲酒抗癌症」?

在幻覺面的討論,雖然亞洲有不少國家(例如韓國、菲律賓與泰國等)也都指定菸酒類商品稅捐收入之用途,但放諸全球,指定用途的作法,其實為少數。有國外研究指出,將菸酒類商品之稅捐收入指定用於特定項目,雖然在帳面收入上,看似有源源不絕、來自稅捐的資金流入,但這些財源,很可能只不過是取代了本來就應該編制的一般公務預算,因此,指定用途不過是假象。

更有甚者,若公共健康支出,因為有來自菸酒稅捐的支應,而失去一般預算來源,一旦稅捐收入減少,馬上就會造成公共健康支出的不足;近年來,我國菸捐收入開始下跌,導致癌症篩檢經費的不足,正是例證。反之,若稅捐收入管理不當或超過實際支出所需,則容易造成浪費或閒置;一直以來,我國菸捐收入使用的不當與浪費,倍受各界批判,監察院也不止一次立案調查。上述之不足、不當或浪費,皆造成資源配置的謬誤。

此外,但不是最後,酒稅酒捐的指定用途,有害財政紀律、破壞整體預算精神與制度,考慮本文篇幅,不再進一步討論。











【專家之眼】「正名」台灣台語 違反語言平等原則


2024-07-22 07:48  聯合報/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教育部近日配合修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將行之有年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擬更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圖/本報系資料庫


最近教育部將「閩南語」正名為「台灣台語」,引發議論,有人批評不倫不類,「台語」即意指「台灣的語言」,前面再加「台灣」,豈不畫蛇添足?難道還會有「廣東台語」或「印尼台語」之類的語言嗎?但也有人指出,「台語」之稱由來已久,黃仁勳也在講,沒道理不正名。

大約三十年前,曾跟一群客家鄉親說:「我不太會講台語。」馬上受到譴責,憑什麼閩南語獨占「台語」之位難道客家話和原住民語不是台灣的語言?無怪乎這次有人不服氣地說,苗栗客家話也應該「正名」為「苗栗台語」才合理。

這不禁令人想起,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有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魯冰花》,改編自客家文學大師鍾肇政同名小說明明是客家人的故事,卻用閩南語來表現鄉土。當時看了有點傷心,都已經解嚴了,找個人講客家話很難嗎?

為什麼過去公家單位不敢輕易以「台語」取代「閩南語」?因為《國家語言發展法第四條明文規定「國家語言一律平等」。民間慣稱「台語」倒也罷了,但政府如此大剌剌地「正名」,形同公開宣示它是台灣語言的代表,優於其他語言,帶頭違反語發法第四條語言平等的原則

早在扁政府時期,就提出語言平等法草案,因為觸及族群敏感神經而遭國會否決,後來又更名語言發展法草案,捲土重來。在諸多屢敗屢戰的版本當中,曾列舉「國家語言」的種類,甚至因出現過「Holo話」而被質疑為何要莫名其妙地夾雜拉丁字母。

平心而論,「Holo 話」說不定才是最適合的「正名」,因為它是這個語言最早的稱呼,而說 Holo 話的族群叫「Holo人」。Holo 到底漢字是什麼?沒有定論。一說為「福佬」,表示來自福建,也有人主張是「河洛」,表示它源自中原。然而,不管是「福」、「河」,或者「鶴」,都無法百分之百對應發音與字調,這就是為什麼不得不寫拉丁字母的緣故吧?

多年以前,曾被一位大閩南沙文主義者咄咄逼人地責問,身為台灣人怎麼可以不會講台語?當時飽受驚嚇,竟然連「我是台灣客家人,你怎麼可以不跟我說台灣客家話?」這麼簡單的反駁都忘了。

國家語言發展法於民國一O八年(2019年)終於如民進黨之願立法成功,可是在語言平等的口號後面,似乎隱隱暗藏要把閩南語變成「國語」的意圖。果不其然,文化部三不五時就推動「台語主流化」,如今教育部還要「正名」為「台灣台語」,看來,他們連基本的平等大度都不想裝了。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對新任教育部長的期望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6005/web/ 

◆  大法官錯失的 國會應該把握
◆  民進黨新權力結構的誕生
◆  同理解決校園困境 教部責無旁貸
◆  「豐邑天坑」多贏的專業建議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對新任教育部長的期望
◆  福佬沙文主義陰魂不散
◆  可笑的「台灣台語」 根本不通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對新任教育部長的期望


2024-07-22 02:34  聯合報/ 李家同(作者為清大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教育部有了一位新部長,我在此表示對新任教育部長的一些期望。

一、希望教育部長願意徹底檢討教改。教改的主要措施是廢止聯招,要進大學,大多數學生利用申請入學,但是學生只能填六個志願,這絕對不是便民的做法,因為學生必須很精確地知道自己分數的落點,這不是很容易的事。在聯招的制度之下,考生不用擔心自己分數的落點。

我相信部長知道,當年廢除聯招的一大目的是要打擊補習班,使青年學子可以安心讀書,不需要浪費時間在惡補上。因此,我在此懇求部長將這個資料查清楚,看看廢止聯招以後,補習班的數目有沒有增加,種類有沒有增加。我也希望部長能夠很客觀地查看廢止聯招以後,我們學生的程度有沒有改善?學校有沒有因此可以收到更好的學生?

二、希望部長能夠宣示基礎學問的重要性。所謂基礎學問,無非就是國文、英文和數學等等。我們希望國民有更好的國際觀,如果英文不好,很難有好的國際觀。科技變化非常之快,國人必須有能力在離開學校以後,仍然可以吸收新知。其實任何新科技也都建築在基礎學問之上,因此我希望教育部長在各級學校中都強調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等的重要性,千萬不可以過分重視花拳繡腿的學問。

三、希望教育部長能夠重視教育上的城鄉差距問題。教育部長不妨利用大數據看看偏鄉地區孩子在會考中的成績,和都市型孩子相比,偏鄉孩子的家庭大多數是低收入的,如果他們的學業程度又落後,將來長大成人,可能仍然停留在低收入戶的階層中。我國是一個工業化國家,非常講究競爭力,教育部不能只注意某一個區域有多少人可以進入台大,而應該注意到某一個區域,有多少人要靠打零工維生。要解決我國的貧富不均問題,不能靠租稅改革等措施,也要依靠教育部對教育上城鄉差距的注意

四、希望教育部能夠重視學生的基礎能力。以英文來說,很多大學生寫出來的英文句子可怕之至,但是國家的考試題目都非常之難,根本不理會學生的基礎能力,教育部對提高學生英文程度的措施卻是雙語教學。試問,用英文教微積分,會使學生的英文程度提高嗎?

總結一句,我希望新任教育部長不再貿然提出新的教育措施,應盡量地簡化升學辦法,徹底重視學生的程度,使所有的學生在各種科目上都有最基礎的能力。不要再發生大學生寫出「They is」的句子,也不要有大學生不會分數加減。我本人很害怕教育部常常提出華而不實的觀念,比方說,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三面九項的示意圖中是終身學習,相信部長一定同意,任何人基礎學問不好,不可能終身學習,也不可能自主學習。













大法官錯失的 國會應該把握


2024-07-22 02:34  聯合報/ 江一豪/律師(新北市)


憲法法庭上周就國會職權法案作出暫時處分裁定,相關法律在宣判前暫時停止適用。這是大法官釋字第五九九號解釋,第二度作成暫時處分,參照過去經驗與本次裁定理由,或能預見後續憲法裁判的結果。對此,在野黨的不滿可以理解,然而當高度政治性的議題交到司法權,本就不該期待大法官能超然出世。

就在兩個月前,憲法法庭針對上一屆少數立法委員所提勞保條例違憲聲請案,作出不受理裁定,理由是不符「修法未果」的要件。然而回顧過去四年,立法院少數黨對於勞保基金潛藏十二兆鉅額債務的議題,不論是透過修法、預案提案乃至質詢,可說是已窮盡監督途徑,但在行政院及當時國會多數的抵制下,勞保改革毫無進度,只能任由破產之日逐步逼近。

正是在這樣背景下,當時的國會少數黨才寄希望於憲法法庭,盼能透過司法權就現行明顯難以持續運作,且違反世代正義的勞保制度加以糾正。然而在賴清德政府上台後,新任勞動部長宣布「撥補就是改革」,顯然不打算有其他作為,而憲法法庭隨後作出不受理裁定,則將改革請求拒於門外實則,法律是否修正,與法律是否違憲應屬二事,既存法律違憲的狀態,不會因立法委員是否進行修法而改變大法官用「修法未果」要件駁回聲請,雖然是不願直球對決,卻也錯失扮演關鍵角色,處理勞保此一重要議題的良機。

勞保財務是個並不複雜的數學題,執政黨固然可以宣稱勞保基金存量持續上升,但對於保費每年入不敷出,縱使一語帶過,卻不能不面對。截至今年為止,全民納稅已用二,三七○億撥補勞保基金,勞動部也表態之後每年至少撥補一,二○○億。暫且不論隨著領取老年給付的人數增加,日後每年高達一兆元的給付金額,要怎麼撥補?近在眼前的問題是,根據精算報告,基金用罄之日就在這四、五年內,對於現在仍在繳付保費的工作世代而言,極有可能繳付高於領取金額的保費,成為現行制度下的淨提撥者,而違反世代正義。遺憾的是,這個問題極有可能繼續原地踏步而再延宕四年。

對於大法官的決定當然都可加以批評,但無須讓嚴肅的法律議題,用簡單二分的方式論輸贏。即使國會職權修法最後被宣判違憲,也不代表就是執政黨的勝利;更重要的是,如今身為國會多數的在野黨其實可以更積極,透過論述、行動設定議題,而非陷入政治口水的泥淖。以沉疴已久的勞保財務危機,這個遲早得面對的未爆彈為例,立法院絕對有條件透過修法、召開公聽會,乃至成立「公共年金改革委員會」,督促行政機關面對勞保財務現況提出改革方案,並要求各黨派參與研商;誰抵制誰就是反改革,用政治回應政治,也讓人民看清問題真相。

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一席「台灣應該繳保護費」,無情地揭露台灣在美中對抗架構下的處境。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期對核能議題的發聲,則是促使各界必須直面能源政策的調整。至於勞保議題,更是攸關千萬勞工老年生活,以及年輕世代是否淪為制度錯誤下的犧牲者。這些都是台灣這幾年必須面對的深刻課題,現實會一直來,不會因為閉上雙眼而停下朝我們走來的腳步。大法官錯失的,國會多數可以、也應該把握!














民進黨新權力結構的誕生


2024-07-22 02:34  聯合報/ 鄭明德/台北城市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台北市)


長期以來,民進黨全代會黨職的改選,就是形塑新權力結構的誕生。各派系在過程中精準計算,扶助自己的領導人上位,甚至與其他派系換票或配票,本是常態。此次改選,秘書長林右昌認為重點是政黨的價值,僅是場面話,重點還是看各派系在黨中央的權力消長。

前總統陳水扁參與全代會,而剛卸任的前總統蔡英文缺席,無疑是此次大會前的最大亮點。廿多年前卸任的前總統趕著出席,剛卸任的前總統卻缺席,難免讓人猜測其中的原因。陳水扁仍拚搏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可以理解;幾位想參選高雄市長的現任立委想親近陳水扁,尋求支持,也可以理解,因此陳水扁出席絕對很正常。之前全代會,陳水扁也有出席;因此這次再出席,這倒不是新聞。比較特別的是這次蔡英文缺席,雖然她對外稱另有行程,但正值鄭文燦案發生不久,剛卸任的總統缺席,其真正原因總是讓人好奇。

會前各界就判斷,「新賴系」將是此次全代會黨職改選的大贏家,這絕對可以預期。藉由鄭文燦案,賴清德總統的黨內領導威信確立,其決策風格更讓人生畏。此次全代會在鄭案後召開,黨內氣氛詭異。如同過去親總統派系:正義連線及英系的異軍突起,此次賴清德總統的「新賴系」也將是最重要勢力。目前,「新賴系」成員、關係及影響力還不明確,透過往後運作才會漸漸明晰。但以賴清德及其親近人士形成黨決策核心,已正式成形。至於新潮流內部,是否因鄭文燦案出現新的變化,值得觀察。新潮流與「新賴系」的關係也是。筆者判斷,新潮流無法影響賴清德總統的決策,當然也很難影響「新賴系」的形成與發展。

英系過往的聲勢、影響力下滑,也可以預期。之前,蔡英文總統並未提及自己與英系的具體關係,此次全代會缺席,更讓過往英系成員無所依靠,因此英系將逐漸解體。目前,較重要成員可以觀察高雄市長陳其邁的聲勢發展。正國會此次因除名立委陳亭妃而分裂,運作效果大打折扣;加上林佳龍在外交部,無法在各縣市經營;林右昌身為黨秘書長,必須聽命於黨主席賴清德,因此正國會的往後影響力較難再起。至於其他派系,還有一席中常委的實力,但屬於點綴性質,個別影響力也不大。

投票結果,據媒體報導,黨內系統普遍認為,鄭文燦系統的呂林小鳳蓋給自己,導致新潮流系統的林宜瑾只拿二票中執委票面臨抽籤,最終因抽到第四號因此落馬。這種發展,出人意料之外,呂林小鳳是否被處罰?必須關注。看來,鄭文燦陰影仍籠罩全代會的改選。不過,整體而言,就後續的合縱連橫發展,賴清德總統與「新賴系」仍是觀察的重點。













同理解決校園困境 教部責無旁貸


2024-07-22 02:34  聯合報/ 羅德水/全國教師會文宣部主任(台北市)


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日前登場,鄭英耀部長帶領教育部新團隊首次向公眾系統性展示其教育政策與理念,並與廿二個縣市教育局長共同簽署「校園開放」宣言書,強調要深化全國教育體系的協作與創新。但綜觀近年來中小學校園,除了優化課程與教學,以下幾個課題已然影響學校教育發展,甚至危及台灣教育品質,更值得教育部嚴肅面對。

一、汰除不適任教師是否矯枉過正?淘汰不適任教師為社會共識,教育部除明確不適任教師態樣,在原有教評會之外,又引進校事會議機制,調查委員全部外聘,排除校內教師與家長參與,期能杜絕所謂「師師相護」。此舉固然是想提升處理效能,卻也衍生不少副作用,導致教師動輒得咎,學校與教育同仁怨聲載道,可謂是現階段全國中小學最為棘手的課題。

新制上路後,投訴大幅增加,相關處理流程繁複,為處理少數不適任者,教育體系投入龐大資源。其中固然確有不適任者,亦不時傳出有小案重辦、整肅異己,甚至已出現濫訴案例。教育部應思考新機制是否有利於整體教育品質?是否需要適時調整?期待教育部確保學生受教權與教師專業自主權。

二、重建親師互信,莫讓友善校園淪為口號。教育部宣示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不過,多數學校與社區原本就互動良好,反倒是校園內的親師生關係呈現日趨緊張的態勢,值得正視。

當前校園生態早已發生劇變,學校除教育本務,也分擔許多社會與家庭功能,但學校與教育同仁畢竟難以完全取代家庭與父母。雖然教育部已修正「學生獎懲準則」,明定「特殊管教措施」,當學生違規情節重大時,經審慎評估後可由家長帶回管教或引入社政、司法資源;惟家長帶回管教並無罰則,實際運作仍極有可能流於形式。教育部在宣示學校擴大對社區開放之際,更應同理學校處理特定個案時之無助,以更為明確有效的作為賦予家長管教義務、重建親師互信,莫讓友善校園淪為口號。

三、行政減量成效不彰,反成政績提款機。落實行政減量係教育部重要政策,問題是何以現場無感?關鍵在於,學校有太多公婆,除了來自教育主管機關的公文與業務,中央各部會、地方各局處要求配合辦理相關業務,也是學校日常,甚至連立法院的附帶決議,都有可能假戲真做成為學校應配合事項,這正是教育部力推行政減量,各種行政業務卻不減反增的關鍵。建議教育部展現教育擔當,當學校辦學後盾,維護教育主體性,勇敢拒絕來自各單位非關學校本務的業務要求。只有確保學校不成為政府機關與政治人物的施政提款機,行政減量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四、跨部會協作,讓學校回歸教育本質。教育議題的協作,除了中央與地方的合作,建構跨部會協調平台並強化執行力,顯然更為要緊。以改善學校行政乏人問津為例,教育部多年前即同意提升組長加給,卻因人事行政總處反對而遲遲未有進展;再以長年難以解決的教師退出校外交通導護、回歸教學工作來說,更有待教育部與交通、警政部門展開協作,畢其功於一役。期待教育部傾聽教師心聲,同理校園困境,成為能解決問題、引領教育發展的專業團隊。













「豐邑天坑」多贏的專業建議


2024-07-22 02:34  聯合報/ 拱祥生/台灣土木技師公會理事、大地技師、水保技師(台北市)


新竹地檢署日前偵結竹北「特斯拉天坑案」,指豐邑機構偷工減料釀成天坑,嚴重危及民眾身家安全,起訴新竹縣長楊文科等多名公務員及建商人員。這個短短二年內發生八起內外部崩塌天坑的建案,並未在竹檢起訴後有正面進展,楊縣長澄清,豐邑也喊冤盼司法釐清事實還清白,那周遭民眾、購屋民眾及用路人該何去何從?

「豐采五二○」建案應算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膽違反建築成規案,本案九十七年四月二日就正式開工,當時就已被周遭居民多次陳情有道路沉陷問題,歷經二次建照變更,直到一○九年才再度施工。根據檢調起訴內容,揭露結構外審通過基礎開挖擋土設施為打設卅三點八公尺 H 型鋼擋土樁,但豐邑違反原設計,將 H 型鋼長度縮減為十八點五公尺;而「豐采五二○」開挖大底為廿五點四公尺,本案偷工減料的情境真令業界匪夷所思!擋土措施不但沒有貫入深度(深入大底下方),還未達開挖深度;當開挖到十八點五公尺附近,就必然產生開挖後的大規模破壞,遂在一一一年六月十四日道路產生第一次天坑。

自第一次天坑發生,後面又持續發生五次道路天坑(特斯拉天坑),期間十個半月就是豐邑和楊縣長持續在搶險與復工、停工循環程序中拉扯,其過程清楚反映在檢調起訴內容中。但不論如何,結果就是總計發生五次道路天坑,楊縣長對於豐邑天坑造成的社會觀感與民眾憤怒似乎無感。

豐邑在乎私益遠大於公益,檢調起訴後,豐邑認為檢方是「是依傳統工法檢視此建案,與此案所施行的逆打工法,判斷有所出入」。技術上逆打工法是以永久結構地下室兼當臨時擋土措施,其構築順序是自地面往下構築,所以較深開挖面反而是弱面,加上前述 H 型鋼長度深層長度不足,一直強調復工對於穩定開挖面反而於事無補,也就解釋了為何同一工地崩塌發生高達八次,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與人民恐懼,但豐邑一直在乎它們的「工進」,至於公共利益損失,法律上有何手段可為民眾發聲?

不論楊縣長個人司法攻防,基於本案造成社會動盪氛圍及建商過度強調自身利益現象,楊縣長不妨宣布二點:一、希望豐邑建設本於社會責任,提撥基金無條件負擔起鄰損賠償及周邊道路改良修復事宜,並應虛心接受各界建議,承擔本案造成的社會損失。二、在確保公共安全及社會觀感前提下,充分授權與尊重工務處專業處置,展開後續程序。

對於道路及鄰房安全建議如下:一、建議縣府會同豐邑訂出道路改善計畫時間表。二、地下管線由主管機關制定巡檢計畫,並檢查道路排水溝無破損。三、在「豐采五二○」完工前,持續進行周遭建築物振動頻率、自動化傾斜度及沉陷、道路及人行道沉陷、花台裂縫計、土中傾度管、開挖區內外自動化水壓力等項目監測。

購屋民眾關心建物安全,有關地下室小梁更換後安全性,先由豐邑擬具安全材質證明、施工文件等送交第三公正單位確認;地下室上浮力疑慮,則應啟動建物本身之自動化變位監測,比照耐震標章啟動第三方施工監督。

豐邑建設忽略了品牌與公益,但政治人物的品牌是根基於民意肯定,楊縣長應三思創造多贏。












福佬沙文主義陰魂不散


2024-07-22 02:34  聯合報/ 李明輝/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台北市)


最近民進黨立委陳培瑜要求教育部將閩南語正名為「台灣台語」,顯然又是「去中國化」的意識作祟。這種主張並不新鮮,過去每隔幾年就會有綠營人士或親綠人士提出來。其實,閩南語就是來自福建,這些人為了去中國化,硬是要將閩南語稱為「台語」,只是掩耳盜鈴。身為客家人,我曾多次投書,反對將在台灣使用的閩南語稱為「台語」;如今又舊事重提,實在令人厭煩。

其實,在福建及東南亞使用閩南語的人遠多於台灣的使用者,難道他們講的也是「台語」嗎?中共國台辦前發言人范麗青在福建當記者時首度來台採訪,當時有台灣的媒體記者很驚訝地問她說:「妳怎麼會說台語?」范麗青回答說:「我講的是閩南語。」充分暴露了台灣記者的無知。眾所周知,奧地利人也說德語,如果有奧地利人問德國人說:「你怎麼會說奧地利語?」就成了笑話了!

陳培瑜的邏輯是:在福建與東南亞使用的都是「台語」,為了區別台灣人使用的「台語」,特別稱為「台灣台語」,翻成英文,就是 Taiwanese Taiwanese;就好比奧地利人說他們使用的是「奧地利奧地利語」,簡直是邏輯錯亂,不知所云。這就是我們立委的水準!

這種主張是典型的福佬沙文主義,對原住民、客家人等其他族群非常不尊重。原住民委員會客家委員會要不要出面抗議?












可笑的「台灣台語」 根本不通


2024-07-22 02:34  聯合報/ 王賢文/公退(台北市)


教育部最近公告修法,擬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且以後各種文書將以台灣台語取代閩南語一詞。

這是可笑的一件事,民進黨治國,已到失心瘋的階段了。「台灣台語」在用詞上根本不通,民進黨自認台灣是一個國家,世界上哪有人在自己國家名稱再加上語言的用法?日本人會說「日本日語」、英國人會稱「英國英語」、德國人會稱「德國德語」嗎?只有美國因獨立自英國,雖仍繼續使用英語,但發展出稍微不同的語詞用法,故還有「美國英語」(或美式英語)這樣的說法。

現今台灣人所講的「台語」,其實是來自閩南地區漳泉一帶的閩南語,只是今人用久了,簡化稱為「台語」而已,但不能正式稱它為「台灣台語」,因為這語言金門人也用,部分新加坡人也用,凡是明清時期從閩南地區移民出去的地方,都講閩南語。而且,閩南人移居台灣時,還有福建、廣東等部分地區的客家人也移居到台灣了,他們至今都還在講客語,因此過去本土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才以台灣閩南語、台灣客語區分。

最早台灣的民族,當然也不是閩南人,原住民語才是台灣最早的語言。前總統蔡英文認為自己的祖先是漂流來台灣的南島民族,所以若要講「台灣台語」,應指南島原住民語言。

目前在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框架下,國語(華語)、客家語、閩南語、原住民語都是國家語言,閩南語為何能獨樹一尊改稱為「台灣台語」呢?民進黨想謀求台灣獨立,但又不敢也無法讓台灣獨立;其實對外本無法使用「台語」來代表台灣的語言,閩南語簡化稱作台語也只是便宜行事而已。

國語(華語)還是我們最主要的語言,可以有「台灣國語」一詞(像美國英語一樣, 因地區分治久了有些用詞不同),但「台灣台語」則是不通的;且「台灣國語」通常是指有閩南語腔調的國語。美國人其實也說他們的母語是英語,移民美國的外國人要會講英語(Speak English),不管各國移民腔調如何,「美國英語」也只是權宜使用而已。

台灣台語」是不通的,沒有顧及台灣其他族群的想法,只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作祟。



周行一/被動收入的迷思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被動收入的迷思







周行一/被動收入的迷思


2024-07-22 02:34  聯合報/ 周行一(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


被動收入」顧名思義指的是不需要工作即可獲得的收入,包括股利、利息、長年領的版稅、租金收入等。因為不需要工作就能有收入,對許多人特別有吸引力,覺得只要被動收入高就可以取代主動收入,例如可以提早退休或大幅彌補退休金的不足。有被動收入固然讓人高興,但是也反映了一些一般人需要了解的理財迷思,以增進理財效果。

被動收入有收入不確定的缺點,因為收入不確定,不適合作為主要的生活依恃。以股息為例,如果擁有的是一些個別股票所產生的股息,金額會隨公司的經營狀況改變。尤有甚者,有些公司可能因經營不善倒閉,投資人不僅會失去股息,所擁有的股票也變成一文不值。如果股息的來源是一種分散風險的配息基金,基金會完全喪失價值的可能性因分散風險而大幅減少,但是股息仍會受到景氣循環的影響,在景氣不佳時配息減少,而且基金價值也會縮水,這時如果以賣掉一些基金彌補配息減少導致生活水準降低的影響,會造成將來配息更為減少的不利後果。

被動收入還有一個缺點,是一般人比較不熟悉的,就是被動收入對投資人的生活水準造成一個很划不來的機會成本。以退休理財規畫為例,假設想要有每月五萬元(每年六十萬)股息作為貼補退休後的收入,而且預期的年股息殖利率是四%,投資人必須握有一千五百萬元的股票,才可能一年拿到六十萬元的股息,這表示投資人到過世時還擁有這些股票。可是如果投資人在退休時就把這些股票換成定存,假設年利率為二%,餘命為廿年,每月可以花七萬五千元。

有些人會想把這一千五百萬元做為遺產,可是應該思考幾件事:第一,股票價值廿年後是極為不確定的;第二,每年能拿到的現金股息頗不確定,表示生活水準也將頗不確定,但是換成定存後,每年的生活水準卻確定得多;第三,把確定可以大幅提升生活水準的情況換成生活水準降低,而且遺產價值極不確定的狀況,可能不是許多人想要的抵換。

從理財規畫的角度,我的建議通常是:如果投資人要存股,存股對象最好是基金,而且要留意該基金的總費用比率不能過高,同時基金的投資標的應當以配息穩健的金牛型股票cash cow)為主;退休前選擇一個較好的時機將存股變現成定期存款,以預期餘命計算未來每個月可以花的金額。由於存股的不確定性太高,不要過度依賴存股的結果作為退休金規畫的基礎,應當以努力工作以及穩健的資產配置所累積的財富,作為退休理財規畫的基礎。

同時你必須解,退休金規畫是人生理財規畫的一部分,你的人生還有許多夢想要完成,如果將許多錢放在存股投資上,能夠投資於其他夢想的錢就會減少,這也是存股退休的一種機會成本。你必須做人生理財規畫,才有辦法獲得一個整合性的理財規畫,找到適合的投資理財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