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擴大特別預算 當心財政惡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擴大特別預算 當心財政惡化
◆  聯合報社論/放狠話、帶風向,不應是為政者的好風格
◆  聯合報黑白集/3Q哥當選優秀立委






經濟日報社論/擴大特別預算 當心財政惡化


2020-10-02 02:4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不久前公布前瞻計畫2.0版,把總支出由原先規劃的4,200億元,大幅提高到5,100億元,此舉立即引起許多爭議,因為前瞻計畫是特別預算,其支出與調整必須符合前瞻計畫條例的法律規定;另一方面,前瞻計畫支出金額本來就很可觀,現在又大幅增加,對於國家財政與舉債負擔造成重大壓力。尤其是,今年以來,為了防疫和紓困,政府已經動用了龐大的特別預算,再加上向美國採購軍機,也同樣使用特別預算。

快速增加特別預算支出,而且大都是以舉債方式支應,未來政府能否應付這麼龐大的負債?或者如果還有其他緊急需求,而必須擴大支出時,政府是否還有能力來支應?這些問題都令人擔心。

首先,前瞻計畫2.0版中,行政院突然刪減掉原本占有最大比例的軌道支出,在38項軌道相關支出中,刪除超過1,000億元。這些軌道計畫被刪除的地方政府立即反彈,結果行政院改口說,這些計畫並沒有停止,只是未來會編入一般預算中。但是,熟悉預算編列的人都知道,地方政府每年的總預算是相當固定的,未來如果軌道建設的編列經費增加,就會排擠到其他此項目的支出,因此這些建設很可能會胎死腹中。

雖然行政院刪減了許多軌道建設的支出,但又強調 5G 和其他基礎建設的重要,因此在前瞻計畫大量編列相關的支出,結果造成總支出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增加 900 億元。

此種做法有兩大疑慮:第一,這些新編列的支出是如何決定的?是否有做過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財務分析」?如同四年前倉促推出 8,800 億元的前瞻計畫一樣,而整本報告中,關於可行性分析只有簡單的兩頁說明。結果在執行四年之後,行政院主動把許多計畫項目喊停,或是移給地方政府,這是否證實當年推出這些計畫過於草率?

另一個疑慮是,這次大幅調整,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依立法院通過的前瞻計畫條例第6條第3款規定,「各執行機關執行本條例特別預算,應依預算執刪程序辦理;未執行部分,應依預算法規定解繳國庫,不得移用。」也就是說,如果原先編列的項目不執行,其通過的預算應該直接繳回國庫,而不是加加減減的供其他項目使用。行政院任意調整項目與金額,可能已經違反了前瞻條例的規定

最後,今年以來,政府多次動用特別預算來支應一些重大支出,對於政府財政已經造成重大傷害。首先,今年開始將支出自美國採購66架軍機的費用,總額為2,400億元,而且都是以特別預算形式編列,雖然是分年編列,但是將對以後各年度造成財政上的壓力;其次,為了因應疫情和紓困,政府編列了三次特別預算支出,總額達到4,100億元;再加上這一次的前瞻計畫5,100億元,政府在短短一年之內,累計達到 1.16 兆元的特別預算支出。再加上前瞻計畫第一期的 4,200 億元特別預算,政府累計的特別預算支出接近 1.6 兆元

過去幾年,蔡政府一直宣稱政府達到財政平衡,其實完全是假象,因為有許多政府支出是放在特別預算中,在一般預算裡面是看不到的。政府如此迅速累積特別預算和債務,未來如何清償?更嚴重的是,如果政府需要一些臨時性的支出時,是否還有能力支應?比方說,前不久美國宣布要協助我國成為堡壘台灣」,要出售七種武器給台灣,其中單單是魚叉飛彈一項的費用可能就在 500 億元到 800 億元之間,政府還有足夠的能力去購買這些軍購嗎?

政府的財政能力是有限的,每一種支出都應該做過可行性和財務評估,最近蔡政府在缺乏足夠的評估下,不斷擴大特別預算支出,可能造成政府財政迅速惡化,讓國人非常擔心。













聯合報黑白集/蘇揆語塞日,百姓驚醒時


2020-10-01 00:5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面對立委詢問食安會報久未召開,行政院長蘇貞昌(右)一度語塞。記者曾學仁/攝影


講話像說書的蘇貞昌,竟也有語塞的時候。被立委江啟臣問到「食安會報開了沒」,一向口若懸河的蘇貞昌,竟答不出來。依規定每三個月召開一次的食安會報,在江啟臣提示下,大家才知道行政院已經一年多沒開了

陳時中隨後想遮羞,辯稱是受疫情影響,所以會議改以小團體進行這是公然說謊。事實上,食安會報去年六月後就沒再開過,這是政府行政怠惰,與疫情何關?再說,美豬進口議題鬧得沸沸揚揚已經月餘,中央和地方不同調,進口豬和國產豬又兩套標準,連標示方法都訂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蘇揆和陳時中仍沒想到要開食安會報,可見他們根本不把食安放在心上。

蘇揆不在意食安會報,原因不難想像。去年至今,他光憑香港反送中「撿到槍」即如有神助,威風八面。有這麼便宜而威猛的武器可撿,他幹嘛還去開什麼會議、傾聽什麼民瘼?以蘇揆的嘴上功夫,他平常損閣員、訓縣市長、譏在野黨,多麼起勁;相形之下,開會多麼無聊!

但蘇貞昌的語塞日,才讓老百姓領略到行政院長平日的威猛神氣,原來都是吹出來的威風,是省略了勤懇踏實而幻化的虛榮這些,都是老百姓盲目崇拜權威,所寵出來的官僚氣。看到蘇揆無言以對的時刻,人們還不一驚而醒嗎?










聯合報社論 /抱歉,這種能源政策就是國安漏洞


2020-10-01 01: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我國天然氣原料高度依賴進口,安全存量更遠低於核能、燃煤,圖為中油天然氣儲存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共機持續擾台,兩岸關係不寧,連我國慶空軍預演都引起不少居民驚恐。國防部長嚴德發一方面強調,目前共軍沒有武力犯台跡象;另一方面又承認,美國對我軍售正由「防禦性」武器向「攻擊性」武器調整。在野黨議員最近倡議恢復「徵兵制」,連女性也應該當兵,嚴德發也回應會評估。在在顯示,人們對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憂慮愈來愈深。

與此同時,另一項國安危機也在倒數。民國114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的大限即將到來,即使目前風力發電所有開發場域完成併聯,也遠達不到計畫目標能源局承認離岸風電目標將略為延後,所以基隆協和電廠兩座燃油機組必須延役兩年包括桃園麗威離岸風場民航局以飛安因素卡關,可能流產,不少風機開發計畫都面臨挑戰

光電的開發進度同樣坎坷。太陽能光電板侵占農地問題近年爭議不斷,農委會將原屬地方政府權限的二公頃到三十公頃農地種電審查,八月起修法改為由農委會審查。由於對二公頃以下農地變更為綠電設施審查加嚴,此舉,被光電業者形容為七七光電事變」。業者直言,以此標準,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只能達到蔡總統能源政策規畫二十GW的半數,會造成能源政策失敗、電力分配不足、產業衝擊的三輸」。

綠能發電看似轉型有成,但前途多艱至於蔡總統規劃發電占比將達五成的天然氣,則更棘手。我國天然氣全靠進口,先不談來源和成本,光是天然氣的接收和儲存都難度重重目前台灣僅有兩座天然氣接收站,年利用率為一○三%;相較於韓國有六座,年利用率僅卅七%,我國根本是超標使用尤其,天然氣進口易受劇烈氣候如颱風等因素影響但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的工程卻遇到藻礁生態難題,難以順利。如此一來,占比五成的天然氣發電目標將岌岌可危。

三年前,因天然氣中斷兩分鐘造成全台大停電事件,使蔡政府保證穩定供電的承諾成了民眾的夢魘也因此,後來全民公投以近五百九十萬同意票,通過了以核養綠的公投案。問題是政府民國114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的政策並未隨之修改,在核三不延役的情況下,再生能源又追不上,政府一味想用燃氣和燃煤發電來填補,除了加重環境空汙負擔,也注定能源目標必然跳票

由於占比五十%的天然氣須全部仰賴進口,即使第三接收站順利完工,台灣也要到民國116年(二○二七年)才能達到日韓等國安全存量十四天的標準。安全存量低,即意味斷氣、斷電風險相對偏高。目前我國半數天然氣來自卡達,為分散風險,政府正努力改向美澳等國採購,以便將對中東的進口依賴減至三成。最令人憂慮的是,運送天然氣的槽船絕大多數經台灣西南海域進來,該海域正是美中台三地最近亮劍示威最密集的所在。一旦該海域發生爭端,甚或遭中共封鎖,不必等到民國114年(二○二五),也不必中共派兵登陸,我們的能源供應立刻不繼,工業生產及民眾生活馬上受到影響。換言之,蔡政府把半數電力押在天然氣上,根本缺乏戰略安全思考,自己捅出一個國安漏洞

或許因意識到危機,經濟部日前修改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規定中央政府可因應戰爭等需要啟動緊急限電管制措施。問題是,蔡政府一邊對中共進行挑釁,一邊進行著脆弱且不符國家安全戰略的能源布局,豈非愚不可及?試想,台灣一手買進攻擊性武器,一手卻把自己必須固本的能源弄得十分脆弱,這到底是什麼愛台價值

【即時短評】修憲各有所圖 恐再淪徒勞的藍綠角力場

◆  【即時短評】修憲各有所圖 恐再淪徒勞的藍綠角力場 
◆  【重磅快評】先承認台灣乾得像沙漠 再救水庫吧!  

◆  【重磅快評】綁牢的台美關係 為何朝野都說小心錢坑? 
◆  【即時短評】歐陽娜娜與李登輝 
◆  【重磅快評】恢復徵兵?「與我無關就支持」?  
◆  【重磅快評】吳音寧的質譜儀與柯文哲的2024  
◆  【即時快評】逼公務員做非專業行銷 勞動部長官有事嗎? 
◆  【重磅快評】對登陸藝人開刀 還記得萬沙浪嗎? 
◆  【重磅快評】國外都打過疫苗當安慰劑?陳時中太阿Q 
◆  【重磅快評】執法緊縮化 政府還能期待日本的善意嗎? 
◆  【重磅快評】唱支歌就除籍 難道這裡不自由了?






【即時短評】修憲各有所圖 恐再淪徒勞的藍綠角力場


2020-10-02 14:17  聯合報 /   本報記者周志豪
圖為立法院院會。 記者徐偉真/攝影


立法院將啟動修憲工程,一時間修憲議題再獲關注然而實際是,兩大黨內部對修憲整體看法都無完整共識,目前朝野宣稱有共識的公民權年齡下修與廢考監兩院議題,但改善政府體制權責不符,及修改國家統一字眼等議題,若讓修憲淪政治攻防,仍將一事無成

中華民國憲法自民國80-94年(1991年起至2005年)間,被以增修條文形式14年7修,雖對國會體制做了某種程度改革,但卻造成如今立院一黨獨大亂象;此外,修憲後也讓行政權與立法權原本就失衡的關係,更加牢不可破,形成所謂超級總統制

要解決我國現行總統有權無責、立法院橡皮圖章化的政府體制亂象,再度啟動修憲勢所難免。

然而綜觀朝野兩大黨這一次推動修憲,執政的民進黨對政府體制權責不相稱問題避而不談可理解正國會系統卻還再提出一個「廢統」修憲案橫生爭議就連民進黨都不敢背書,只敢碰公民權下修與廢考監,講不出更全面修憲主張

最大在野黨國民黨,雖點出此次修憲應改善政府體制權責不相符問題,但要怎麼改,也是莫衷一是,總統制與內閣制兩種極端主張都有立委提案,修憲具體主張之間甚至互相打架,就連黨團力挺的廢考監議題,黨中央就是最大反對來源。

現行修憲採少數否決制度,立院只要有四分之一委員否決,修憲案就無法三讀;而就算立院三讀,也還要經全國人民共辦同意的公民複決通過後才可生效,超高門檻下,要完成修憲本來就不容易。

若這次修憲案推動過程,朝野對各自主張無法有完整想法,也無法取得朝野共識,已可預期將重演民國104年(2015年)立院修憲場景,最後仍將在朝野互相指謫中虛晃一招後不了了之,再次淪為徒勞無功的藍綠角力場








【重磅快評】先承認台灣乾得像沙漠 再救水庫吧!


2020-10-02 10:21  聯合報 /   主筆室
石門水庫十多年前因艾利颱風造成淤積,是一大隱憂,圖為2017年石門水庫開啟排砂隧道排砂清淤情形。圖/北水局提供


連著兩天秋陽,舒適,一時忘記之前連十多天霪雨,下得人發霉。其實,今年台灣乾得似沙漠,台中以南連續兩個月雨量接近零,這個局面連旱季作物都受不了,不要說入冬之後溫帶果樹接穗、開花,就連常綠作物也受到影響,農民朋友一路哀嚎到明年

今年大氣環境確實詭異,梅雨季結束後常態應接續的低緯熱帶擾動缺席,導致本該是颱風頻發季節的7月,今年竟然掛零、空颱;8月颱風力求表現,竟然生成十多個颱風,可惜因太平洋高壓很強,颱風從熱帶擾動到生成,竟然快到一天多,且台灣門口生成的颱風沒有發展空間,才剛搆著輕颱門檻,就已撲向日、韓,台灣還是只有兩滴雨,且下在平地,中南部負農業供水重責的水庫集水區等不到雨完全無助旱象抒解

9月底連十多天雨全降在北台灣,苗栗以北,這雨當然重要;北台灣聚居近千萬人口,重要歸重要,但這雨只是錦上添花,因為北台灣沒有工業,沒有農業,民生用水集水區優質管理的翡翠水庫綽綽有餘;但出了北台灣,供水窘象畢露。

儘管乾旱是全民認知,但大官們似乎為了要招商說詞,一直說台灣不缺水,即便是水庫的水情數字讓人膽戰心驚,但官員還是說「安啦」,事實是台灣水庫不太禁得起檢視,隨時都可能出狀況

就看有翡翠水庫當靠山的石門水庫,水情資料說庫容達百分之四十六,很安全嗎?現況是石門還肩負北台灣約三成供水任務,但因淤塞嚴重,一年至少要5個滿庫才夠周轉。現有庫容窘迫要怪不懂水的外行高官,十多年前艾利颱風來襲,水利專業強烈建議必須遵水庫經營鐵律蓄清排淤,但長官下令不洩洪、不排淤,造成原水濁度太高、桃園停水18天,以及近3,000萬立方公尺淤泥,重傷石門水庫。

看看對照組!八十餘歲的美國胡佛水庫,迄今只洩過兩次洪,一次是試運轉,正式洩洪只有一次,是高水準水庫管理的成績。石門的隱憂是淤泥沈積過久早已固結在庫底,想清淤都難,即便高水位滿庫,也沒多少水可用

先承認台灣乾得像沙漠的現況,再補救水庫、集水區管理,亡羊補牢,救一點算一點吧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近在咫尺的全球暖化

◆  畫中有話/紓困一團亂 濟富也濟貧 
◆  漫畫/說好的護主權呢 
◆  漫畫/跟著萊豬墜崖 
◆  無視規則的川普 
◆  中秋瘋烤肉 祖國不祖國 無聊? 
◆  長輩話重複講…從心下手 
◆  政府高官的基本素養 
◆  反共媚日?蘇院長的「藍與黑」只有一半 
◆  中美戰略模糊 兩岸戰略迷向? 
◆  兩岸間的防護罩與油門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近在咫尺的全球暖化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近在咫尺的全球暖化


2020-10-01 23:25  聯合報 /   楊之遠(作者為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兼任教授)
加州的比德韋爾巴大橋橫跨奧羅維爾湖的兩岸,橋對岸的山頭滿是野火。 (美聯社資料照)


新冠肺炎持續蔓延,但全球暖化更趨嚴重。

根據美國海洋大氣總署最近報告,今年八月是北半球有史以來最熱的八月,溫度較常年值高約一.一九攝氏度,超過了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八月創下的紀錄尤其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東部、美國西部、歐洲、俄羅斯北部等地區,溫度要比常年值高約二攝氏度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近日更宣布,今年夏季北極海冰面積已降為三七四萬平方公里,係人類利用衛星觀測紀錄以來第二最低值全球暖化使得北極冰層融化、溫度上升和降雨天數增加,導致長期凍結的北極地區可能陷入另一新的氣候系統因為原本厚重海冰會將太陽光從地表散射出去,有助於海洋隔熱。但是暖化使得海冰變薄和消失,海洋在夏天就會吸收更多熱量。同時在冬天,熱量將會輕易穿過變薄的冰層散逸到空中,使得大氣變得更暖。

年初以來,由於高溫、乾燥造成靠近北極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發生一萬多起火災,燒毀約兩千萬公頃土地,面積比希臘還大,其中包括一千萬公頃森林顯示氣候暖化對高緯度等敏感地區影響,明顯高於低緯度

同時森林野火日前亦肆虐整個美國西部地區,大火燒毀了加州,俄勒岡卅和華盛頓州等數百萬英畝土地,造成數十人死亡。主要係由於暖化,使得春季和夏季氣溫升高,導致加州山區積雪減少且融化時間提前,造成極度乾燥時間大幅增加,讓森林野火更加頻繁

而在歐洲,由於持續高溫、乾旱,使得今年德國萊茵河水域水位下降百分之四十,處於廿年來的最低水平,影響到歐洲最重要的內陸水道運輸同時創下了法國夏季最乾旱的新記錄,目前超過四分之三的省分已經實施了限水措施法國最大的河流盧瓦爾河目前流量急劇下降支流乾枯,農民因熱浪燒傷農作物紛紛向政府請求補助

台灣由於今年的副熱帶高壓位置變動較大,梅雨期較短,同時颱風均過門不入,沒有造成嚴重災害,算是風調雨順,但是卻明顯造成國內多處水庫水位下降,明顯低於平均水平。同時自十一月至翌年五月台灣枯水期,水庫水位勢將持續下降;如果沒有秋颱或明年梅雨又偏少下,在全球暖化的大氣候下,預計明年上半年發生乾旱缺水的機會非常大建議政府水利、消防、農業、工業等等相關部門均要提前規畫,擬定調適因應措施,減少旱情可能造成之威脅及損失











畫中有話/紓困一團亂 濟富也濟貧


2020-10-01 23:35  聯合報 /   記者杜建重
記者杜建重/攝影


台北街頭高樓林立,寸土寸金,一位婦人卻能在巷道內畸零地當起都市農夫,享受耕鋤之樂,羨煞不少人。

立法院開議,行政院長蘇貞昌報告紓困預算執行情況,遭立委質疑審查不力,「有人住帝寶卻領紓困金」;蘇揆聞言當即允諾徹查。蘇揆震驚,眾官卻不好奇,原來紓困方式各部會都有自訂準則,只要符合規定,人人都能領。

都市精華地段何其珍貴,能在大樓旁樂當農夫,絕非小確幸。政府紓困本為好意,但各部會一人一把號,若非搶功躁進,又豈會出現住豪宅領紓困金的景象?











兩岸間的防護罩與油門


2020-10-01 23:28  聯合報 /   鄭紹成/大學教師(台北市)
近日台海情勢緊張,空軍戰機天天升空監控中共軍機。圖為我空軍16戰機(左)監控繞台共機。 圖/國防部提供


九月中兩岸緊張升高,共機頻頻越海峽中線,內心擔憂剛入伍的兒子恐怕連射擊都不會,不禁浮起現代版的花木蘭情境:「已屆除役年齡的我,可否代子從軍?」

孫子兵法有云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台海緊張,保護台灣防護罩隱然升起加厚,民代提議「男女皆兵軍訓制度立法院質詢,國防部答覆研議後備改革方案包含是否每年訓、訓期增長、人數增加等);甚或是否恢復「徵兵制」也在討論之列。這些聲音和規畫表示,台灣政府和民眾對於兩岸緊張已有共識,也期望經由增加部隊人員和加強後備戰訓,厚植未來開戰實力。

除了人員防護罩,軍備武器防護罩也大幅提升五角大廈啟動堡壘台灣計畫,台灣七項對美新採購和自製飛彈的試射,這是台灣本身構築的硬體防護罩

不過美軍是否馳援台灣,才是台灣最後也是最大、最安全的防護罩,這也是台灣強烈希冀,卻從來沒有從美國得到的任何正面、公開支持承諾。

既然台灣最大防護罩,完全是隱形泡沫,像極了愛情!那兩岸關係若比喻成兩輛對尬互向加速比踩油門的勇氣賽,毋庸置疑,台灣從小英政府上任就是猛踩油門的一方,這一年來更是埋頭加速。

台灣猛踩油門,對岸是否也踩呢?最近共軍機艦越界當然可解釋成這是另類油門。不過明顯可見的,中國是採取輕踩油門也踩剎車的對尬方式。美國務次卿來台的政治象徵性高,讓共軍機艦兩日內越界次數,升至近年有史以來最高,當次卿離台後,軍事挑釁行動明顯降低;而對岸外交部和國台辦先後否認海峽中線存在,表示搭配武嚇的文攻油門也啟動,沒有海峽中線那就是清楚回到中國一再強調的「一中」原則,向國際和台灣宣示,沒有中線當然就沒有機艦越界問題。以前只是口語化的一中,現在是有實際巡航的軍事行動。

台灣與中國之狀態,主要不外乎宣布獨立、統一、維持現狀三種台灣的油門動力或防護罩,主要來自美國,美國希望的最佳狀態為何呢?當台灣正式宣布獨立,勢必引起對岸武力反制,若美方被動介入下,兩岸開戰絕對不是美方樂見;而台灣被中國統一,美國喪失第一島鏈的關鍵盟友,美方自然也不願意;因此維持現狀(中台對峙),不論是假象和平或緊張到開戰臨界點,只要不正式開打,台灣繼續向美國維持巨額軍購,也和站在美國同一陣線,這才是美國願意擔任隱形防護罩,甚至容許台灣猛踩油門,但也會在必要時示意台灣也要踩剎車甚至幫忙一起踩剎車的主因

中秋佳節月圓人團圓,期盼兩岸決策者可以互轉對向方向盤,台灣就不需不切實際的軍備和增員防護罩,兩岸同向共踩油門發展,和平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美戰略模糊 兩岸戰略迷向?


2020-10-01 23:30  聯合報 /   胡瑞舟/台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新北市)
紐約時報報導,川普政府即將宣佈對台灣7項軍售,將可能包括AGM-84H/K(SLAM-ER)增程型距外陸攻飛彈。五角大廈正努力打造「堡壘台灣」,以建構反制北京日益增加、具侵略性的區域軍事行動。 圖/摘自波音官網


戰略是一種決策選擇,寄望於應對變化、威脅與挑戰時,採取最符合安全利益的作為並獲得預期效果戰略模糊依據主客觀情勢,預留彈性轉圜空間戰略迷向則惑於處境與方向,常陷虛耗空轉與危險

北京對台武統時機,充滿戰略模糊。台灣宣告獨立、採取台獨行動、內部動亂、和統無望,或外軍駐台,這些情況如出現,北京將對台動武。仔細分析發現,這些幾乎全憑北京解讀;例如,修改課綱是否就是台獨?除了「公開宣布獨立」,其他都是北京說了算。更糟的是,它還沒告訴你:北京可能因內外問題進而對台動武。

美國對台戰略模糊,可謂行之有年。北京如對台動武,美國未必出兵,這讓綠營執政不致貿然宣布台獨;另方面,也讓北京領導人不致輕率攻台。美國運用戰略模糊彈性,對台海安全起了一定穩定作用。

然而,美國也沒告訴你這種戰略模糊最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美國透過支持台灣強化民主陣營、牽制北京力量、增添抗中夥伴,還享有經貿和軍售生意。一旦開戰,美國還可視情況是否介入。假設北京奇襲武統,決策延宕又猝不及防,「搶救台灣大兵」幾乎是不可能任務。美國幾經盤算,最終還可能發現:動嘴遠優於動手。畢竟,一艘航母被擊沉的人員傷損與後果,不亞於九一一恐攻珍珠港事變同時迸發

客觀冷靜思考,中美對台可以戰略模糊,兩岸卻不能戰略迷向。

就台北言,首先,地緣近中遠美,兩岸相對實力差距擴大。其次,戰機能否每年緊急起飛攔截中共軍機六七五架次(日本去年攔截中共軍機次數)?第三,軍購近年陡增,台海為何更不安全?第四,兩岸敵對加劇,能否長此以往?第五,台灣兵凶戰危是愛台嗎?對等和平是否仍有可能?試探方法用盡了嗎?

就北京言,第一,機艦擾台武嚇,有無可能擦槍走火?希望兩岸開戰?第二,北京為何慣性跟隨川普節奏起舞?第三,共軍真能擊敗美軍、恰似美軍十八次兵推結果?第四,不需在意石油儲備、國際制裁、經貿民生和民族復興?戰後又是什麼狀態?第五,台海戰爭是誰輸贏?

兩岸鬧意見,語言相同卻難以溝通,徒留可趁之機讓第三方上下其手,雙方豈都樂見?總之,兩岸執政團隊要有戰略視野,領導人更需要有化解衝突的量識與才智。











無視規則的川普


2020-10-02 00:26  聯合報 /   樂為良/自由作家
2020年大選首場辯論因為川普插嘴、搶話達73次之多,引來輿論罵聲不斷,但他自覺贏得勝利。 (美聯社)


美國總統候選人第一場電視辯論,因為川普的不守遊戲規則,成了一場選舉鬧劇不但美國想輸出的民主體制,受到更多質疑,美國人民曾經最為敬重的總統一職也被矮化。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最高公職的格調與尊嚴何在?

川普如此這般失態,原因有二。一為長久積習成的處世行止;二是經不起戳破斑斑劣跡。

川普過去從商,共破產六次創下這種紀錄,乃因一向不計代價追求目的。數十年商海沈浮中,雖一度成為年輕人「敗中取勝」的樣板,但未為厚重實業家另眼相看,亦未躋身大企業家行列。當選總統後,他在政壇如法炮製這種不計毀譽模式在國際關係上,更加無所顧忌地施展帶給多國壓力,卻大幅減損美國的全球影響力。美國提案在聯合國屢屢受挫,數次留下兩票對所有其他會員國的紀錄。

當川普在重大的國內和國際政策上都無視他人的存在,在對付競爭者時,無視遊戲規則也就順理成章。辯論該有的尊重、禮貌、榮譽不重要,只要壓制對方就好,出現如此這般荒腔走板的情景,又有什麼好奇怪的

難道川普智商不足,看不出「破壞規矩者」的負面影響?非也,他精算過。因為個人太多前後矛盾,或不實的言行與紀錄,讓他無法自圓其說,自然不能讓對手在這種關鍵現場暢所欲言,必須打斷。就像回答記者提出的不利證據,川普一概斥為「假新聞」。明知沒人信,他照做,世人對其亦莫可奈何。這或將是川普從政留下的最大遺產普世的規矩是,「說話要根據事實」,否則會被戳破或撒更多的謊,但川普信的是真相無所謂,只要有助達到目的,何必再乎其他

拜登有幸碰到這樣的對手,方能重燃政治生命,並帶來可贏的一絲希望,也就不必光火「老被打斷」這件事了。












中秋瘋烤肉 祖國不祖國 無聊?


2020-10-02 00:23  聯合報 /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藝人歐陽娜娜(右)登上央視獻唱「我的祖國」,引發社會議論。 圖/取自央視


中秋節,應該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最美、最有口福、最快樂的節日了月亮配上嫦娥的歷史情懷月餅和柚子,加上台灣各地烤肉萬家香;最後就是連假所帶動的返鄉和旅遊,心情舒暢。

中秋節的文化消費盛行,背後的台灣卻正走在忽略、漠視、甚至遺忘轉換的國族認同感文化是種動態的過程,如今在台灣,因為課綱裂解中華民族史觀,年輕世代「被洗掉」認識的機會;反分裂法、反滲透法,到送中條例,這些法規更讓下一代台灣人對「祖國」認知,更加逃避。

我們愛過中秋節,當然是中秋節整體下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但節日本質性符號意義突變,當前許多因中華文化創造的節日,都失去部分傳統的文化意義,卻創造出更多的消費產物

當中國大陸放棄文化之間溝通,當台灣氛圍刻意或無意的抽離與中國有關的文化與歷史。文化認同與社會形構的交互影響下,中秋成為一家烤肉萬家香的自我實踐,什麼祖國不祖國,無聊。












反共媚日?蘇院長的「藍與黑」只有一半


2020-10-01 23:32  聯合報 /   邱冠倫/金融退休人士(新北市)
歐陽娜娜上央視備受抨擊。 圖/摘自央視


行政院長蘇貞昌對歐陽娜娜登大陸央視國慶晚會演出,表示關心她受制中國會有什麼下場,也許她爸爸演的電影(其實是電視劇集)「藍與黑對白可以參考一時間,反共文學對白,變成綠營出征檄文,當日演出不只歐陽娜娜,為何單挑她,並由龐大國家機器打壓一個十八歲女藝人。只因她爸爸曾任國民黨發言人,有意利用此事件順便撈點政治利益

藍與黑是幾十萬字的文學作品,內容是當時知識青年於抗日反共大時代經歷,許多異議人士將之視為政治意識濃厚的作品,批評反共文學打壓台灣文學的生存空間,即使後來有電影、電視的詮釋,以蘇院長成長時期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仇恨,對「藍與黑」可能沒多大興趣。如今突然重視上世紀抗日反共文學作品,原來蘇院長軍械庫中,除了掃把外,還有文學作品

這本抗日反共文學作品,以前國民黨政府拿來宣傳,綠營一直攻擊國民黨灌輸黨國意識;如今卻便宜行事,擷取篇章攻擊,這是歷史的反諷,也汙衊了這本巨作。只是蘇院長宣揚這本著作的反共意識外,也應注意到,這本書的前段是主人翁個人遭遇,映照當時日本侵略下,全中國人民普遍痛苦,對日本侵略者的控訴,更是字字血淚篇篇沉痛。

希望蘇院長政務繁忙之餘,閱讀「藍與黑」時,不要只看了反共濃縮極簡版,應該從頭閱讀這本作品,能修正遇日本開大門的態度,讓宜蘭漁民在釣魚台被日艦衝撞時,內心的悽苦無助,還要擔心政府不能成為人民後盾,台灣漁民被衝撞更是直接的痛苦,這「寸土不讓」不是參觀軍事設施文青即興的口號,應該是日常施政的積極作為。










政府高官的基本素養


2020-10-01 23:33  聯合報 /   張有賢/製造業(新北市)
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表示,歐陽娜娜受制中國會有什麼下場,也許「藍與黑」對白可以參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於台灣藝人在大陸央視國慶晚會節目演出,政府又是警告又是威脅,行政院長更是拿出其家長以往演出內容相譏。身為閣揆,對於年輕藝人演出,有必要如此相逼嗎?是要殺雞儆猴嗎?這種不是朋友就是敵人,對國人的國族共識凝聚會有幫助嗎?

前陣子,我們禁了大陸的影音串流平台,現在更威嚇年輕藝人至對岸表演要留心受制,用這種手段希望年輕世代與大陸切割。事實上,文化交流與影響不是靠政府的力量,台灣有很多藝人表演團體能夠在大陸市場占一席之地,是因為有一定影響力與知名度,藉著文化影響對岸,比依附他國買可能不實用的武器,影響大得多,除了耍嘴皮的官威與極盡諷刺本領外,高官的胸襟與視野是否可再提高一些?










長輩話重複講…從心下手


2020-10-02 00:20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中秋節社區民眾舉辦大型烤肉趴,小朋友快樂嬉鬧跑跑跳跳,左右鄰居聯絡情感,月圓團圓也別具意義。 (中央社)


中秋節連續假期,大家是不是都抓緊時間全家團圓呢?好不容易與老父母相聚時,會不會抱怨老人家怎麼說來說去都是那些話呢?高齡社會當下,相信這是與父母親團聚時,常遇到的問題,但我想趁機提醒,老人家的抱怨很多時候是有意義的啊。

例如,那天一如往常巡病房,半路被一位阿伯攔下來:「醫師啊,妳有沒有時間聽我說說話?」我點點頭。

家屬趕緊阻止:「她不是你的主治醫師啦,有什麼話等等再說。」阿伯很委屈:「等主治醫師來,你和你哥一直說,等到我可以說時,他只是點頭說知道了,很快就離開。」家屬語塞。

阿伯看我沒離開就放開來講:「我知道這次住院是為了頭部開刀,可是我右腳膝蓋很痛,每次走路就會很痛啊。我右手肌肉萎縮,總感覺右手麻痺。我的心臟放支架,有時候走幾步路就喘。還有,肋骨也因跌倒摔斷,到現在還不時痛。說起來,全身上下骨頭不是退化就是斷過,我很痛。」

我同情地說:「你可以請醫師開止痛藥喔。」家屬馬上接口:「有的,一直持續吃呢。」

阿伯抱怨:「藥應該是用來治病的,如果吃了卻不能止痛,還能說止痛藥?」這話讓我會心一笑。阿伯說得有道理啊。

家屬有點不好意思,趕緊送我到病房口:「抱歉啊,我爸講來講去都是這些,我都懷疑他是不是失智。曾請醫師評估,可是醫生說不用急,建議等腦部開刀傷口恢復後再說。」

我笑笑說:「其實啊,你爸重複說話不是問題所在,他真正在意的是,身體感到疼痛啊;如果你能想辦法,等他不痛,就不會一直抱怨了。沒人幫他想辦法,只好每天重複說。」真希望這幾分鐘偶遇,能真的幫阿伯一點忙,讓家屬更重視老人家在意的事情。

回想起,自己到社區演講時,經常提醒聽眾的話:「相同話語重複講,是失智患者常見行為之一,但也不要因為當事者年紀大了,就直覺似的把重複講,當成是罹患失智症跡象!仔細分析後,多半會發現這是由許多不同因素引起的呢。」

例如,在養孩子過程中,我就常叨念著要多穿一點,這幾乎是母親不自覺的習慣,總不會只因常講、就被兒女懷疑是失智,對吧?

另個類似育兒經驗,來自與四歲女兒的互動。她還不認識多少字,但又想講給我聽,於是她會翻開圖畫書,指著一行字問我那是什麼,我唸給她聽,她順口跟著唸一次後就翻下一頁,但很快又慌張地問我上一句是什麼,我只能不厭其煩的多講幾次;接著就看到女兒怕忘記,很認真地重複說好幾次。

我想這些舉動都是基於愛,做母親的嘮叨孩子們多穿衣服,是怕孩子們感冒;孩子們重複背誦字詞,是想減少母親的麻煩。那麼老阿伯也是這樣的啊,他重複說不僅是要解決自己身體上的痛,更是想快快出院、減少兒女們照顧他的辛苦,不是嗎?

所以我真心期望,家屬不要因為老人家多說幾次,就忽略他心中的感受;讓我們先體會他的感受,想辦法解決他在意的,這些若都做到了,再來做失智症檢測都不晚。

王文華/要想到多細,才能賺26億美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要想到多細,才能賺26億美元?
◆  陳立恆/瘋狂的算計.真實的苦難





王文華/要想到多細,才能賺26億美元?


2020-10-02 00:03  聯合報 /   王文華(作者是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3月NBA一度因球員確診新冠肺炎而停賽。 (美聯社資料照片)


細膩這件事,人高馬大的 NBA 最懂。

NBA 進入季後賽,台灣時間早上都有球看。看轉播跟往年沒什麼不同,球員依然臉貼著臉打,不到最後一分鐘分不出勝負。

但事實上,今年的 NBA 跟往年完全不同。因為疫情,球隊不再在不同城市飛來飛去,而且比賽現場一個觀眾都沒有。

今年球季,曾因一位球員確診,在三月十一日停賽。

停賽後的每一天,NBA中每個人,包括聯盟、球隊、球員,都在想如何復賽。

原因很簡單,只有球賽繼續,才有廿六億美元電視轉播權利金可分

但疫情中怎麼復賽?籃球在室內打,兩小時從頭到尾都是肢體接觸,還有什麼運動比這更容易傳染?

對抗疫情,一般人洗手就行,但 NBA 必須使出殺手鐧。

七月七日起,NBA把所有球員、裁判、媒體約八百人,關進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樂園,與世隔絕。

理論上來說,只要進來的人都沒感染,並不與外界接觸,就不會有人感染。

但理論要成立,必須有極度細膩的規畫。

首先,嚴格把關。八百人一開始都必須經過兩次檢驗,結果都是陰性才能留下,留下後繼續每天檢驗。

七月卅日,NBA 如願復賽。

為了消除任何傳染風險,NBA 制定一百一十三頁的規則。比如:

球場上

一、不准玩護齒器(球員喜歡吐出來又吞進去的白色裝置)。

二、不准擊掌慶賀。

三、不准用別人的毛巾擦汗。

四、不准在球場沖澡…

球場下

一、不可以待在別人房間。

二、可以玩撲克牌,但玩時要戴口罩,玩後整副牌立刻丟掉。

三、可以打乒乓球。但只能單打,不能雙打。

四、可以玩電腦遊戲,但不能共用耳機。

五、可以打高爾夫,但不能共用球桿,不准請桿弟…

大牌球員會甩這些規定嗎

為了那廿六億美元,大家都乖乖遵守NBA 還提供匿名檢舉專線。一位球員違反規定用 App 叫外賣,被關禁閉十天。

至於球員以外的工作人員,如裁判、媒體,規定一樣嚴格。出入任何地方都要戴智慧手環,智慧手環跟個人健康數據資料庫連線。如果早上沒有按時輸入體溫數據或接受喉嚨和鼻子黏液採樣,數據資料庫就有空白,智慧手環也就去不了任何地方。

每個人都在防疫。想到戴口罩,是一個層次。想到只能單打不能雙打,是第二層次。想到智慧手環,是第三層次。把手環做出來並且能用,是第四層次。

多層次的設想,不只適用於防疫,也適用於任何公司。產品或服務能否成功,客戶是否滿意,都跟我們設想的廣度和深度成正比

你的公司,有沒有人專門為員工和顧客設想,甚至寫出一百一十三頁的規則,滴水不漏地保護員工、源源不絕地取悅顧客

設想如果能成為組織的習慣,那廿六億美元便不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