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0417/web/
.聯合報社論/賴式風格能解決蔡政府的困境嗎?
.聯合報黑白集/「不仁不義」何許人?
.經濟日報社論/Fed面臨「三低」風險與「兩空」困境
經濟日報社論/Fed面臨「三低」風險與「兩空」困境
2017-11-24 02:5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公債殖利率曲線呈現10年來最為平緩的形態。2年期與30年期公債的殖利率差距跌破1個百分點,是2007年11月來首見;2年期與10年期殖利率差距更只剩58基本點,比今年初時縮小一半多,一些專家更預期2018年某個時間會出現短期殖利率高於長期的逆轉現象。依據以往經驗,殖利率曲線逆轉,每每預示經濟擴張趨近終點,下一波衰退將臨。
在正常情況下,無論是長期貨幣市場利率、銀行放款利率或公債殖利率,都應高於短期水準,因為時間愈長,可能發生意外風險機率便愈高,尤其是通膨上升風險,因此殖利率曲線應該是正斜率。何以殖利率曲線會趨於平緩,甚至逆轉成負斜率,原因顯然有二。
第一,短期利率持續上升,主因是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處於緊縮周期。依據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1月初會議紀錄指出,經濟成長偏強,勞動市場至少已達到充分就業,因此近期內升息應屬合理。利率期貨市場目前預期12月篤定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明年3月再升1碼的機率也已過半;基於Fed目前預測明年共將升息3碼,因此到明年中時殖利率曲線便可能逆轉。
第二,長期利率不升反降,原因包括全球不確定性升高,使美國長債成為安全資產,壽險公司、年金基金與被動型基金也對長債需求增加;還有「德拉基效應」,即歐洲與日本央行還在購買公債,使美債殖利率仍高於歐、日債,吸引外資對美國長債的需求。但更重要且對未來經濟影響最鉅者,則是投資人認為通膨風險下降。
從經濟理論推演,長債殖利率偏低,代表經濟體系對長期的通膨預期下降;造成此種預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則是對未來經濟成長看壞。低通膨表示企業的訂價能力下降,獲利成長減速,也使勞工薪資成長減緩,對投資、消費與經濟成長都不利,因而呈現低利率、低通膨、低成長的「三低」現象。實證研究顯示,二戰以來歷次經濟衰退之前,都曾經出現殖利率曲線平緩或逆轉的徵兆。
現在就判斷「三低」在所難免,失於武斷;但最大風險在於通膨動向仍不確定,Fed卻堅持先升息。主流的「升息派」強調勞動市場持續吃緊,通膨上升風險正在升高;現在不升息,一旦通膨翻升,將使市場利率急升,股市重挫,經濟面臨衰退風險,屆時Fed再放鬆貨幣政策的空間就非常小。少數「審慎派」卻認為,低通膨可能不僅是基於過渡性因素,而是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原因;現在升息太快,反而會因為緊縮過當而引發經濟衰退。
值此通膨動向處於高度不確定之際,Fed卻面臨「兩空」的困境。第一,是貨幣政策模型「落空」,說明失業率與通膨率連動關係的重要決策工具「菲立普曲線」幾乎消失,在當前低失業率的情況下並未出現高通膨率。Fed主席葉倫已兩度表示今年美國通膨未達2%目標是一大「神秘」;她認為「太快取消寬鬆政策,可能使通膨一直低於目標,相當危險;但如果太慢取消寬鬆,勞動市場可能非常快速地趨於緊俏,也會有危險」。
第二,是Fed人事「真空」。貨幣政策的決策機構FOMC是由Fed七位理事及12個地區性聯邦準備銀行的總裁組成,七名理事都有投票權,12位總裁輪流擁有五票。以往的慣例是主席與六名理事結合,以掌控FOMC。但目前理事已懸缺三位,葉倫明年卸任後將只剩下主席鮑威爾、主管金融監理業務副主席夸利斯及專任理事布蘭納德三位理事, FOMC將出現「地方包圍中央」的罕見情況。由於明年輪到投票的總裁在貨幣政策上大都屬於「鷹派」,因此一些觀察家擔心明年Fed是否會加速「正常化」。
目前無法確定「三低」危機已迫在眉睫,但「兩空」困境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凸顯出當前美國經濟與股市一片繁榮之際,潛藏風險實在不可輕忽。
聯合報黑白集/「不仁不義」何許人?
2017-11-24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防部長馮世寬強調,獵雷艦案不是國防部的弊案,而是廠商「不仁不義」,讓他覺得痛心。 本報資料照片
慶富案鬧成這樣,如果說整個政府都只是「受牽連」,能牽連到馬、蔡兩位總統都被點名,這家公司也太過神通廣大了吧?能做到伸手入銀行搬錢,大搖大擺進總統府面見高官,陳家父子何等能耐?還是中華民國執政菁英、國軍領袖、金融界領導人全是笨蛋,就這樣呆呆任由不仁不義的奸商擺布?
清點一下眼前狀況:高雄海洋局長下台;前朝簡太郎,當今黃志芳,乃至日前出面扛責、自稱下令撥款的海軍司令黃曙光,都不可能全然清白;財政部出手向公股銀行,「趕走財經幫,換來高雄幫」,這等手法怎有正當性可言?上台時義正詞嚴痛罵銀行「球員兼裁判」的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和一開始沒搞清狀況就想把責任推給前朝的副閣揆施俊吉,如今對自己全然失誤的判斷力不「踹共」交代幾句嗎?
奸商斂財,不仁不義可以想像。但難以思議的是,政府官員掌握公權力,歷經選舉或一路升官才坐到如今位置,手中可支配的國庫錢財難以數計,就這樣因為「受牽連」而讓白花花銀子流入商人荷包?「不仁不義」究竟何人?這次弊案若司法不給個交代,從國防部到總統府都堪稱動搖國本的罪人!
聯合報社論/賴式風格能解決蔡政府的困境嗎?
2017-11-24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接任行政院長屆滿兩個半月,根據最新民調,他的支持度已從初上任時的五成八降為四成五;但這個數字,仍比蔡英文總統的二成八高出甚多。亦即,賴清德就任後確實享受了一段新揆的「蜜月期」,但這種甜蜜感正在慢慢降低。尤其,隨著《勞基法》修法和「慶富案」衝擊的擴大,加上賴清德經手國家大政的考驗提高,他為蔡政府解決困境的能力恐怕也將大受影響。
賴清德初上任的高滿意度,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是,在蔡總統「凡事插手」下,外界對許多高度爭議的政策不會將矛頭對準賴清德,而認為是蔡總統或前閣揆林全的責任。其次,賴清德雖已提出不少政策宣示,但迄未經檢驗,目前只有一例一休修法正在試刀鋒。此外,過去一年蔡政府表現令國人失望,在「基期」偏低下,賴清德較容易獲得掌聲。
至於內在因素,主要來自賴清德的個人特質。賴清德自擔任台南市長以來,有兩項個人風格較為突出:一是作風強勢,他被形容「只要開會,就一定要有結論」,因此政策輪廓明顯。二是政治嗅覺靈敏且具彈性,例如,他曾說開放陸客來台是「木馬屠城」,當上台南市長後卻歡迎陸客來台;又如民進黨一向對軍公教群體並不友善,但他一上台即拍板軍公教加薪。此外,他迅速促成與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的會面,也是他身段多變的代表作。
然而,無論什麼優點或特質都是一體的兩面,太過或用錯地方就成了缺點。首先,他的強勢作風,在與蔡總統的施政沒有扞格的情況下,自然水乳交融;而一旦兩人意見相左,恐怕就不易調處。而所謂的政治彈性,若只是流於政治語言或表演,若無法通過現實的驗證,仍得面對民意的反噬。目前,蔡政府和賴內閣確實有不少危機亟待突破,其過程,正好可檢證「賴式風格」解決問題的能力。
先看慶富案。從時間點看,相關爭議發生時均非賴揆執政,他可以免責;但賴清德對此議題的態度多變,也令人咋舌。一開始,他說要銀行團接管慶富財務,但讓慶富造船能力得以發揮;不數日,他又改口說必要時應和慶富解約。行政院的調查報告也充滿高調,揚言「徹查無上限」,卻又說案子發生在二○一四年,責任在誰身上「很清楚」。這不是昭告天下他已有預設立場?
馬上要面對的,還有一例一休和軍人年改。勞基法的修法,近日在立院鬧得沸沸揚揚,內有民進黨立委的內訌,外有在野黨和勞工團體的不滿,劍拔弩張。此案是賴揆上任後首要大事,他當然希望限期通過,但他過度積極而捲入立院的議事規則爭議,實屬不智。對於軍人年改,賴揆拍板下會期再審,但無論拖到何時,軍人和政府對立的局面難免,屆時後果將極不堪。
賴揆為產業「五缺」問題連開五場記者會,看似劍及屨及,但觀其內容不免空洞貧乏,更遭批是向財團靠攏,未來能否確實解決問題,不無疑問。再看賴清德的強勢作風,由於他缺乏完整的財經背景及國安歷練,太過追求快速決策,恐怕就有思慮不周之害。包括他上任之初在立院宣示台獨而引爆危機,不僅加深社會意識形態對立,甚至可能與總統府發生齟齬。另一危機,則是賴清德的用人。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宜蘭代縣長陳金德等人事均引發爭議,包括慶富聯貸銀行董座全部換上「高雄幫」替代,都難脫政黨徇私之議論,未來問題恐怕不斷。
賴清德過去在台南被打造為「賴神」,是奠基於低密度的輿論監督和特殊的地方生態。但行政院長位居政治第一線,決策將受到高密度及十倍速的檢視。賴揆自詡是「做實事內閣」,到底能為蔡政府加分或減分,很快就會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