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經濟/川普就任 揭開美中經濟對抗序幕

.聯合報社論..年金改革的關鍵,在胸襟與視野
.聯合報黑白集.民主膨鬆劑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就任 揭開美中經濟對抗序幕









經濟/川普就任 揭開美中經濟對抗序幕


2017-01-23 03:2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川普20日宣誓就任美國第58屆總統,他在就職演說高舉反華府體制及反全球化旗幟強調「美國優先」的首要目標白宮隨後發布川普新貿易策略,包括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等,這些新政無疑宣告新保護主義時代來臨對照17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開幕演講時宣示,中國將全力維護全球自由貿易,力抗貿易保護主義21日大陸官媒新華社更發文呼籲川普政府考慮美國及世界的利益,儘快和大陸進行雙贏的合作,並警告貿易保護主義只會激起報復。美中兩大經濟體各持立場,也揭開川普時代美中經濟對抗的序幕。
美國可以說是自198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最主要推手,美國主導世界貿易組織協定談判,柯林頓總統任內更發揮臨門一腳作用,促成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在1995年晉升為世界貿易組織(WTO)1992年簽署、1994年生效的NAFTA,更被視為大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典範。及至歐巴馬政府任內,為抗衡「中國崛起」主導TPP談判及簽署,掌控全球化進程的企圖心,不言而喻。
反觀中國大陸,在2001年底加入WTO之後,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從全球第六大經濟體一路超越法國、英國、德國,到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大陸市場進入障礙重重,以及結合第三世界國家抵制新一波全球貿易自由化談判,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視為多邊自由貿易的最大阻力,因而也促成全球雙邊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蓬勃發展
但川普卻挑戰美國全球化政策,認為全球化及自由貿易是重創美國經濟、搶走勞工工作機會的元凶,在就職演說中,他很顯然用二分法,把過去美國致力推動全球化的獲利者,歸諸於在華府的「一小群人」,而美國經濟衰弱、中產階級萎縮、工廠關閉及工人失業,是因為外國人搶走了美國的工作和財富,以及美國不斷花費巨款幫助其他國家變富有,所以,川普宣告:「美國優先」將是施政的首要重點,不管是貿易、稅務、移民或外交事務,都會遵循兩個簡單法則:「購買美國貨和僱用美國人」
川普演說中雖然沒有公開點名中國大陸,但他口中所指責從美國搶走成千上萬工作和巨大財富的「外國」,頭號目標當然就是過去10多年快速崛起的中國。在川普「美國優先」及製造業重回美國的政策下,美中經貿摩擦乃至爆發貿易戰,似無可避免,差別只是規模及程度大小而已。
習近平日前在世界經濟論壇的開幕演講,以《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為題,針對川普貿易保護主義的用意至為明顯,他強調,中國大陸要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並痛批:「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美中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若雙方貿易戰開打,對全球經濟勢將是一場災難。美國曾經是推動全球化的舵手,迄今仍是世界最自由開放的經濟但新任總統川普卻向世人昭告將執行以「美國優先」為核心的貿易保護主義;而大陸市場迄今開放程度明顯不足,在WTO尚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但中國新強人習近平卻在世界舞台大力鼓吹全球自由貿易,這是何等諷刺、也何其弔詭的混亂局面。
川普就任揭開美中經濟對抗的序幕,也將是重新界定自由貿易、重建全球經貿秩序的新開始。對美中兩強而言,這都是一場絕不能輸的賽局,要變成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或是各退一步的「雙贏結局」,將考驗川普和習近平的智慧和領導能力,而整個世界包括台灣在內也都無法置身事外。

聯合/民主膨鬆劑


2017-01-23 03:2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昨親自出席年金改革國是會議開幕、閉幕儀式,她於閉幕致詞時說,如果年金改革制度可以成功,台灣沒有無法完成的改革。 總統府提供


台灣歷年開過各種國是會議,沒有一次像這次的年金改革國是會議一樣,完全不以絞腦汁、激腦力為目的,而純以作橡皮圖章為滿足。
原訂召開兩天的國是會議,日前突然匆匆縮為一天。有些原要討論的題目,例如各種退撫基金的投資報酬率何以遠不如預期,全都跳過。會議目的變成只為政府的年金改革過水背書,證實此版本已取得「各界共識」,然後就可以送進立法院修法。
蔡政府一周來不斷公布年金改革方案內容,其中,除了改革「樓地板」有廿二K或卅二K兩方案可供選擇外,其餘均已定案,毫無商榷之餘地。在這種情況下,國是會議的濟濟多士到底有什麼提供高見之功能,令人懷疑。
值得玩味的是,執政者似乎也發現自己的作法不妥,於是趕緊在國是會議召開前夕再由蔡英文親口提供另一選項:對於軍公教領取「一次退」的人,除了六年內砍光十八趴的甲案之外,還有到第七年仍保留六趴的乙案可供選擇
這項臨時的變化,究竟是執政黨突然仁心發作,或是自覺原來的方案下手過重可能導致早退的軍公教晚景淒涼,而必須另闢小門,或者只是要讓國是會議代表有一個討價還價的機會;這些,我們無從判斷。問題在,事關人民權益和生計的生殺予奪決策,政府作法猶如兒戲,豈不令人擔憂?
年金制度當然應該改革,但蔡政府一路的程序跳躍及獨斷獨行,卻是以「改革」為膨鬆劑稀釋了台灣民主。

聯合/年金改革的關鍵,在胸襟與視野


2017-01-23 03: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家年金改革國是會議22日在總統府舉行,並在廉政署、國史館進行分組會議。 中央社


年金改革委員會執行長林萬億說,軍公教「繳得少少,領得飽飽」是事實,並非汙名化;這樣的見解,與他力推年金改革的力道交相呼應。年金改革要延長軍公教退休年齡、降低所得替代率、廢十八趴,皆因此敵視心態而起。林萬億還說,軍公教「抗拒改革」也是事實;這種態度,再加上某些民意代表視人民如草芥的發言,讓人對年金改革的社會衝擊感到憂心。
如果去問問現職軍公教,多數人可能都不清楚自己每月所繳的費用,與未來的退休給付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對他們而言,「軍公教」只是一個職業選擇,安定而平穩,如此而已。許多人在退休前不曾認真計算過年金,也很少與鄰居的勞工朋友去比較給付額度。
拋開部分人還在享受十八趴不談,所謂「繳少領多」云云,其實是林萬億這樣的年金研究者的統計和觀察。如今,他們將自己對軍公教繳少領多的「研究心得」,扭曲成軍公教族群的「利益既得」,據此而要求對這些既得利益「事實」改革,這樣的心態令人感慨。
如同本報先前社論所言,我們支持建立合理永續的年金制度,也支持依此理路所建議的改革。就算「繳少領多」是事實,推動改革者的視野與立論出發點,卻可能因個人器識而有天壤之別,這些差別也將影響到社會的說服力與接受度。我們舉幾個例子做說明。
如果軍公教每年所繳保費是用於投資,並以此投資所得去支付退休生活;假設投資報酬率是等同於經濟成長率,那麼,在動輒每年十幾趴經濟成長率的年代,給予十幾趴的利率並不奇怪。今天,我們認為十幾趴的給付利率太高,或是「繳少領多」,乃是因為現在的經濟成長率不如以往。以此看,年金問題就是經濟成長乏力的問題,不是軍公教這個特定群體造成的問題。
又如果,我們的年金採取美國二次戰後的準「隨收隨付」制,每年由年輕人的繳納費用支應老年人的給付,則究竟要給付幾趴才合理,完全繫於人口成長率。如果人口成長快,年輕人多而老年人少,則給付比例就比較高,反之亦然。若以此觀之,今天大家認為年金給付偏高,那是因為今天的人口成長與人口結構不同於數十年前,這也不是軍公教群體造成的問題。
再看,如果我們的年金給付如同現行規畫的長照是採「稅費融資制」,則即使每位工作者有扣繳年金費用,那畢竟只是國家總稅收的一小部分;退休者每年領取的給付金額,要與國家稅費總收入掛在一起。如果國家稅收豐沛,則給付多,退休老人的福利就多,稅收少則給付少。從此角度觀之,今天的年金給付偏高,其實是國家財政問題,也不是軍公教群體的問題。
綜合前述,討論退休給付之合理與否,必須同時觀照經濟成長、人口結構、財稅制度等多面向參數。軍公教年金、勞工年金、國民年金推出的時間相差達數十年,參數背景截然不同。林萬億把年金制度簡化為「工作者繳納、退休後領取」的投資保險,且以當下的財稅結構、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做計算,既缺乏當年時代背景的歷史縱深,也沒有制度演變的配套思考,才會把複雜的問題簡化為「繳少領多」的片斷觀察,進而推演出軍公教是既得利益、不公平、甚至米蟲的結論。錯誤的診斷將導致錯誤的醫療,如此片面的年金診斷,人們真的能相信年金可以確保卅年無憂嗎?
林萬億的立論是出於褊狹之見,而幾場座談和國是會議都只是在「走程序」,無法對其觀點提出導正,最後只能丟給立法院去角力年金制度應該改革,十八趴應該走入歷史,給付變革亦非不能溯及既往但是用什麼論述基礎來改,繫之於掌權者的胸襟與視野,也關係到社會的衝擊。這些,才是改革成敗的關鍵

聯合筆記/蔡總統道德勸服 餘子切忌涼薄

.川普上任了 全球開始動盪
.全球婦女反川普…台灣的婦女運動呢?
.聯合筆記/蔡總統道德勸服 餘子切忌涼薄
.凌遲年金 年輕人領得到?
.管理年金 讓專業的來
.改革年金 身段請放軟
.高中翻轉教育 考招別「翻回去」
.學測考統計 又錯得離譜







聯合筆記/蔡總統道德勸服 餘子切忌涼薄


2017-01-23 00:06 聯合報  謝邦振


王安石變法,以「三不足」論對抗反對,他跟宋神宗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要改就什麼都不怕。民進黨政府的每項改革都有這種精神,尤其年金改革。
陳抗年金改革的是被改革的一群,也就是軍公教團體,他們早就被打成既得利益者,年金形成的歷史因素,因時空背景不同了,也就沒什麼信賴保護原則可言,這就是現代版的祖宗不足法。
極端氣候、全球暖化、塵霾危害、地震海嘯加雪崩,全球輪著來,科學的今日,天變已屬必然,怕的是「變天」。民進黨已經變天了,所以更有自信,但有自信也不能自狂
民主時代,沒有天變、祖宗這一套,改革阻力只剩人言,也就是反對的聲音。民進黨怕不怕?其實也怕也不怕。
對於已被打入不義的一群,毫無所懼。什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如「畜生般的行為」、「令人更為厭惡,包圍愈多次,會不會砍得更兇呀」、「反對改革、一哭二鬧三上吊;死抱退俸、四亂五賴六絕食」。這樣尖酸刻薄的話,最好自我約束,即使沒有同理心,也該留點口德;花無千日紅,天還是有可能變的。
回到正規的場合裡,年金改革方案,經蔡英文總統、陳建仁副總統開示,完全訴諸「道德」讓年金永續,領得到,領得久。這個總口號從另一面來看,就是:繳多,領少,延後領,不讓年金不能永續,你得活得久。
靠道德感推動的改革,就不是年金的改善、變強,而是解救年金破產危厄。細看方案,其重點設計在救一代約卅年,方式是調高費率,並以各種辦法來降低領額,如加長投保薪資平均年限、降低所得替代率。每一樣都是公教勞的付出,所以,再不要動不動就喊砍威嚇。改革畢竟不是民進黨賜與的救贖!
目前看起來,公教年金改革還可忍受,勞保年金則因費率逐年提高而影響勞資甚大。全國九百萬受僱的勞工,才是民進黨不敢叫囂得罪的從過去解決國道收費員抗爭、華航勞資糾紛即可印證,新政府的目光也有偏愛的一面
總統、副總統都已親上火線面對媒體及工商領袖,勞保年金改革靠的是勞工與企業的諒解、合作,媒體的支持,蔡陳的動作說明年改之必要,國是會議也開了,資方也理解政府立場,下一步戰場移到立法院,相信民進黨立委不會不懂蔡英文的意思,勞工權益的部分,必須立法保護,改革的同時儘量做到「改善」,讓勞工有感,這是「政府挹注」可以安排的,民進黨立委對勞工再喊砍喊殺,那就白目了。
年改應是蔡就職一周年想望有成的政績,希望年改過關後,她能接著以經改帶動各種社改如老年、長照,弱勢、環境關懷等,更重要的,給予新世代發展願景與契機,如此,年改雖痛,卻還值得。

川普上任了 全球開始動盪


2017-01-23 00:06 聯合報  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

川普就職演講內容,重心仍擺在「美國優先」。 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就職演講內容,仍然不改選舉時的立場,充分反映出他反全球化、以美國為核心、現實主義與民粹主義的思維
他演說一開始就強調將華府的權力還給人民,未來將照顧勞工、弱勢團體及中產階級他認為這些人生活陷入困境,主要是現在及過去的政府過於強調經濟全球化及貿易自由化所致,大型企業及資本家自此政策獲利,外國政府及勞工也大賺美國的錢。他要扭轉此政策,為美國創造更多的貿易利益及就業機會。除經濟威脅外,他認為美國國土安全也因為外來移民的滲透而陷入危險,此外軍方的投資及設備也因財力受限而逐漸弱化。
川普認為要解決這些困境,必須以美國利益為考量的標準美國將捨棄過去的全球主義思維,為了維護國際的自由經濟體系與全球與區域的安全而付出。在過去的思維下,美國確實會為了維護自由經貿體制而開放自身的市場,並優惠經濟體質弱的開發中國家;也會為美國的全球及區域安全戰略、固有的價值觀及盟邦的安全而出兵作戰。現在川普一切將以現實的國家利益為考量。他主張美國應捨棄自貿協議、氣候變遷協議、限制外來移民、減少介入不必要戰爭,甚至要盟邦多負擔自身防務支出
他明白指出,產品要在美國製造及購買美國產品是最重要的兩條規律他未來將要求美國企業在美國投資生產,對外來的進口產品要設限,減少貿易逆差首當其衝的將是對於美國有最大出超的中國大陸,以及亞太及北美對美國也有貿易盈餘的相關國家
安全維護上,川普特別指名伊斯蘭的激進恐怖主義是美國最大的國土安全威脅,未來也將成為他軍事及外交作為的重點地區,為達此目的,與俄羅斯的合作將是努力重點不同於選舉期間對北約及亞太盟邦的批評,川普就職演說倒是強調將加強與盟邦間的合作,顯然他當選總統後,受到國安團隊閣員及幕僚的影響,深知美國如果要再度偉大及安全,不能捨棄既有的盟友,既要對付恐怖主義也要遏制中國
川普的演說持續討好支持他進入白宮的藍領及白人族群,又以愛國主義試圖團結其他族群及階層人士,此政策取向顯然並不能弭平國內人士對他的反對。他以美國的國家主義推動對外經貿及安全政策,或許對於美國短期有利,但不利於國際的和平與繁榮,川普的上任將標示國際新動盪的開始

全球婦女反川普…台灣的婦女運動呢?


2017-01-23 00:06 聯合報  顧燕翎/女性主義起點站網站站長(新竹市)

超過50萬人21日參加華府的婦女大遊行,抗議川普蔑視女權,示威者大多戴上粉紅色帽子以呼應主題。 路透


一九八○年代,「台灣有沒有婦女運動?」或者需不需要婦女運動,這樣的問題經常出現。一九九○年代以後,隨著全球婦運的開展,台灣婦運成果有目共睹,婦女研究也一度成為「顯學」。可惜好景不常,婦女先被「兩性」取代,後來兩性又被「性別」取代。「男女工作平等法草案」變成了「兩性工作平等法」,再改為「性別工作平等法」。
二千年之後的學術和政治建制內,言稱性別方屬正確。有論文報告人因為研究對象為女性,而當場被指責「沒有性別意識」。政府會議中,官員因為提到「男女平等」或「兩性平等」被性別專家當場糾正,必須說「性別平等」。甚至連改變傳統「男性」角色也列入話語(包括文件)禁忌,因為性別多元,非限男女二○一○—二○一一年婦女國是會議中,主責官員已經被制約到以為台灣已經「進步到揚棄女性權益,關注性別平等了。」直到二○一二年消除所有形式對婦女歧視公約(CEDAW)國內法化之後,因為這項聯合國一九七九年通過的公約完全以女性為主體,為了符合填表要求,女性人才有機會浮出浪頭,不致全然被性別淹沒。
但是去除女性的力道仍然強大,二○一二年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成立,人事行政總處和婦女新知基金會分別宣示「一○一年為我國性平元年,不但象徵性別平等發展的一大躍進,也代表我國性別平權與國際接軌。」中央政府和和民間團體同時宣告一切從頭開始,性別成了權力分配的新起點,無形中切割了婦運,是與國際接軌,還是脫軌?
然而「性別」是什麼?始終未有明確定義,意義卻無限延伸。「性別工作平等法」和「性別平等教育法都沒有對基本名詞「性別」、「性別平等」下定義。性別平等教育法將「性別平等教育」定義為:「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但什麼是「性別」、「多元性別」,如何才平等?卻沒有交待。性別定義不明,女性卻越來越模糊了。
聯合國的一級單位UN Women於二○一四年發動「男生挺女生」運動(HeForShe campaign),得到了知名男性如歐巴馬總統和影星們的連署,支持男女平等,台灣一向熱中於聯合國的活動,努力透過友邦連結,卻沒有任何行動。日昨(二○一七年一月廿日)川普就任美國總統,他因為過去有許多歧視女性的言行,而引發了美國和世界各大都市(包括亞洲的東京、馬尼拉,非洲的奈洛比)婦女大規模的示威抗議,全球各大媒體爭相報導,路透社估計參與人數超過四六○萬人,台灣卻出奇地安靜無聲。婦運還在嗎?

朱宗慶/再現經典,經典再現

.朱宗慶/再現經典,經典再現
.陳立恆/君子欲善,民主社會的選民風範
.蘇蘅/假新聞考驗人性的年代來了
.黃介正/中國布局亞太 迎川普
.方祖涵/一朗曠世巨作的幕後推手
.盛治仁/走出社群泡泡,不要分裂的國家
.王文華/大人們,請做些「傻事」







朱宗慶/再現經典,經典再現


2017-01-23 00:10 聯合報  朱宗慶


卅多年前,一群音樂家陸續從國外回國,有的人進入學校任教,有的人到樂團任職。雖然分散各地不同單位從事演奏與教學工作,但熱情與活力是這群「青年藝術家」的共同特質,每個人都迫不急待、躍躍欲試,想把自己鍾愛的樂器透過各種方式推介給社會。那個年代,舉辦獨奏會與從事室內樂的風氣正逐漸興盛,同時,國人作曲家致力創作,年輕的「藝文生力軍」因而時常受邀首演發表。音樂家們擁有許多相互交流、合作的機會,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就不時會聚在一起,談理想、聊生活。
在某次聚會上,眾人談起室內樂,提議何不組一個跨領域的室內樂團,讓不同樂器的演奏者有機會一起演出?於是,「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就在絃樂、管樂、擊樂等幾位好朋友的熱情相約下,於一九八九年成立了!參與「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是我美好的青春記憶,那時候,出於對音樂的單純愛好,每個人想辦法從各自的行程中排出時間,一起排練、演出,時常玩得不亦樂乎,深厚的情誼也由此累積。
一九九四年,「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史特拉汶斯基的另一章—大兵的故事》。創作於一九一八年的《大兵的故事》,配器含括絃樂、木管、銅管、鋼琴等樂器領域,音色對比強烈,再加上一組打擊樂器後,音響效果更加豐富。對我們這群年輕的「音樂新兵」來說,一起演奏《大兵的故事》是很好的操練機會,因為這首經典作品可謂「小成本、大製作」,除了能展現室內樂團的細緻特質,還可嘗試舞台劇、動畫、多媒體等跨界融合,讓展演能力獲得提升。演出後,獲得熱烈回響,也有意猶未盡之感。
二○○三年,由兩廳院所規劃的獨奏家系列特別邀請徐家駒老師擔任策劃,再次集結多位「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的成員及知名國人演奏家,結合音樂劇場的概念搬演《大兵的故事》。這次演出,有成熟的深化也有創新的拓展,創造了相當難忘的回憶。二○一七年,適逢兩廳院卅周年,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委託徐家駒老師擔任製作人,重新演繹《大兵的故事》。時隔多年,老友們再度為了演出聚首,如此「再現經典、經典再現」的形式,實別具意義—此舉不但映照出一份對音樂卅年不變的情懷,也象徵著社會給予機會和環境讓藝術工作者漸進學習,所能達到的寶貴成果。
物換星移,當年的「藝文生力軍」如今已成「沙場老將」;一起排練的時光仍舊歡笑聲不斷,彷彿再次回到了當年的「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我們半開玩笑地互勉:無論新兵還是老兵,都一定要保持專業水準,如果沒演好,《大兵的故事》豈不成「天兵的故事」了!我想,三度參與演出的大兵,不但要為作品注入更多的生命歷練,使音樂更加深刻,還要成為支柱,累積承先啟後的經驗。如此,我們便能夠期待,不同的時代裡,不斷有經典被創造、被再現。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