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經濟/川普就任 揭開美中經濟對抗序幕

.聯合報社論..年金改革的關鍵,在胸襟與視野
.聯合報黑白集.民主膨鬆劑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就任 揭開美中經濟對抗序幕









經濟/川普就任 揭開美中經濟對抗序幕


2017-01-23 03:2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川普20日宣誓就任美國第58屆總統,他在就職演說高舉反華府體制及反全球化旗幟強調「美國優先」的首要目標白宮隨後發布川普新貿易策略,包括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等,這些新政無疑宣告新保護主義時代來臨對照17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開幕演講時宣示,中國將全力維護全球自由貿易,力抗貿易保護主義21日大陸官媒新華社更發文呼籲川普政府考慮美國及世界的利益,儘快和大陸進行雙贏的合作,並警告貿易保護主義只會激起報復。美中兩大經濟體各持立場,也揭開川普時代美中經濟對抗的序幕。
美國可以說是自198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最主要推手,美國主導世界貿易組織協定談判,柯林頓總統任內更發揮臨門一腳作用,促成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在1995年晉升為世界貿易組織(WTO)1992年簽署、1994年生效的NAFTA,更被視為大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典範。及至歐巴馬政府任內,為抗衡「中國崛起」主導TPP談判及簽署,掌控全球化進程的企圖心,不言而喻。
反觀中國大陸,在2001年底加入WTO之後,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從全球第六大經濟體一路超越法國、英國、德國,到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大陸市場進入障礙重重,以及結合第三世界國家抵制新一波全球貿易自由化談判,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視為多邊自由貿易的最大阻力,因而也促成全球雙邊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蓬勃發展
但川普卻挑戰美國全球化政策,認為全球化及自由貿易是重創美國經濟、搶走勞工工作機會的元凶,在就職演說中,他很顯然用二分法,把過去美國致力推動全球化的獲利者,歸諸於在華府的「一小群人」,而美國經濟衰弱、中產階級萎縮、工廠關閉及工人失業,是因為外國人搶走了美國的工作和財富,以及美國不斷花費巨款幫助其他國家變富有,所以,川普宣告:「美國優先」將是施政的首要重點,不管是貿易、稅務、移民或外交事務,都會遵循兩個簡單法則:「購買美國貨和僱用美國人」
川普演說中雖然沒有公開點名中國大陸,但他口中所指責從美國搶走成千上萬工作和巨大財富的「外國」,頭號目標當然就是過去10多年快速崛起的中國。在川普「美國優先」及製造業重回美國的政策下,美中經貿摩擦乃至爆發貿易戰,似無可避免,差別只是規模及程度大小而已。
習近平日前在世界經濟論壇的開幕演講,以《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為題,針對川普貿易保護主義的用意至為明顯,他強調,中國大陸要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並痛批:「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美中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若雙方貿易戰開打,對全球經濟勢將是一場災難。美國曾經是推動全球化的舵手,迄今仍是世界最自由開放的經濟但新任總統川普卻向世人昭告將執行以「美國優先」為核心的貿易保護主義;而大陸市場迄今開放程度明顯不足,在WTO尚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但中國新強人習近平卻在世界舞台大力鼓吹全球自由貿易,這是何等諷刺、也何其弔詭的混亂局面。
川普就任揭開美中經濟對抗的序幕,也將是重新界定自由貿易、重建全球經貿秩序的新開始。對美中兩強而言,這都是一場絕不能輸的賽局,要變成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或是各退一步的「雙贏結局」,將考驗川普和習近平的智慧和領導能力,而整個世界包括台灣在內也都無法置身事外。

聯合/民主膨鬆劑


2017-01-23 03:2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昨親自出席年金改革國是會議開幕、閉幕儀式,她於閉幕致詞時說,如果年金改革制度可以成功,台灣沒有無法完成的改革。 總統府提供


台灣歷年開過各種國是會議,沒有一次像這次的年金改革國是會議一樣,完全不以絞腦汁、激腦力為目的,而純以作橡皮圖章為滿足。
原訂召開兩天的國是會議,日前突然匆匆縮為一天。有些原要討論的題目,例如各種退撫基金的投資報酬率何以遠不如預期,全都跳過。會議目的變成只為政府的年金改革過水背書,證實此版本已取得「各界共識」,然後就可以送進立法院修法。
蔡政府一周來不斷公布年金改革方案內容,其中,除了改革「樓地板」有廿二K或卅二K兩方案可供選擇外,其餘均已定案,毫無商榷之餘地。在這種情況下,國是會議的濟濟多士到底有什麼提供高見之功能,令人懷疑。
值得玩味的是,執政者似乎也發現自己的作法不妥,於是趕緊在國是會議召開前夕再由蔡英文親口提供另一選項:對於軍公教領取「一次退」的人,除了六年內砍光十八趴的甲案之外,還有到第七年仍保留六趴的乙案可供選擇
這項臨時的變化,究竟是執政黨突然仁心發作,或是自覺原來的方案下手過重可能導致早退的軍公教晚景淒涼,而必須另闢小門,或者只是要讓國是會議代表有一個討價還價的機會;這些,我們無從判斷。問題在,事關人民權益和生計的生殺予奪決策,政府作法猶如兒戲,豈不令人擔憂?
年金制度當然應該改革,但蔡政府一路的程序跳躍及獨斷獨行,卻是以「改革」為膨鬆劑稀釋了台灣民主。

聯合/年金改革的關鍵,在胸襟與視野


2017-01-23 03: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家年金改革國是會議22日在總統府舉行,並在廉政署、國史館進行分組會議。 中央社


年金改革委員會執行長林萬億說,軍公教「繳得少少,領得飽飽」是事實,並非汙名化;這樣的見解,與他力推年金改革的力道交相呼應。年金改革要延長軍公教退休年齡、降低所得替代率、廢十八趴,皆因此敵視心態而起。林萬億還說,軍公教「抗拒改革」也是事實;這種態度,再加上某些民意代表視人民如草芥的發言,讓人對年金改革的社會衝擊感到憂心。
如果去問問現職軍公教,多數人可能都不清楚自己每月所繳的費用,與未來的退休給付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對他們而言,「軍公教」只是一個職業選擇,安定而平穩,如此而已。許多人在退休前不曾認真計算過年金,也很少與鄰居的勞工朋友去比較給付額度。
拋開部分人還在享受十八趴不談,所謂「繳少領多」云云,其實是林萬億這樣的年金研究者的統計和觀察。如今,他們將自己對軍公教繳少領多的「研究心得」,扭曲成軍公教族群的「利益既得」,據此而要求對這些既得利益「事實」改革,這樣的心態令人感慨。
如同本報先前社論所言,我們支持建立合理永續的年金制度,也支持依此理路所建議的改革。就算「繳少領多」是事實,推動改革者的視野與立論出發點,卻可能因個人器識而有天壤之別,這些差別也將影響到社會的說服力與接受度。我們舉幾個例子做說明。
如果軍公教每年所繳保費是用於投資,並以此投資所得去支付退休生活;假設投資報酬率是等同於經濟成長率,那麼,在動輒每年十幾趴經濟成長率的年代,給予十幾趴的利率並不奇怪。今天,我們認為十幾趴的給付利率太高,或是「繳少領多」,乃是因為現在的經濟成長率不如以往。以此看,年金問題就是經濟成長乏力的問題,不是軍公教這個特定群體造成的問題。
又如果,我們的年金採取美國二次戰後的準「隨收隨付」制,每年由年輕人的繳納費用支應老年人的給付,則究竟要給付幾趴才合理,完全繫於人口成長率。如果人口成長快,年輕人多而老年人少,則給付比例就比較高,反之亦然。若以此觀之,今天大家認為年金給付偏高,那是因為今天的人口成長與人口結構不同於數十年前,這也不是軍公教群體造成的問題。
再看,如果我們的年金給付如同現行規畫的長照是採「稅費融資制」,則即使每位工作者有扣繳年金費用,那畢竟只是國家總稅收的一小部分;退休者每年領取的給付金額,要與國家稅費總收入掛在一起。如果國家稅收豐沛,則給付多,退休老人的福利就多,稅收少則給付少。從此角度觀之,今天的年金給付偏高,其實是國家財政問題,也不是軍公教群體的問題。
綜合前述,討論退休給付之合理與否,必須同時觀照經濟成長、人口結構、財稅制度等多面向參數。軍公教年金、勞工年金、國民年金推出的時間相差達數十年,參數背景截然不同。林萬億把年金制度簡化為「工作者繳納、退休後領取」的投資保險,且以當下的財稅結構、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做計算,既缺乏當年時代背景的歷史縱深,也沒有制度演變的配套思考,才會把複雜的問題簡化為「繳少領多」的片斷觀察,進而推演出軍公教是既得利益、不公平、甚至米蟲的結論。錯誤的診斷將導致錯誤的醫療,如此片面的年金診斷,人們真的能相信年金可以確保卅年無憂嗎?
林萬億的立論是出於褊狹之見,而幾場座談和國是會議都只是在「走程序」,無法對其觀點提出導正,最後只能丟給立法院去角力年金制度應該改革,十八趴應該走入歷史,給付變革亦非不能溯及既往但是用什麼論述基礎來改,繫之於掌權者的胸襟與視野,也關係到社會的衝擊。這些,才是改革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