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經濟/尋找沉默多數之聲

.聯合報社論..中華隊?台灣隊?莫讓政治汙損球賽精神
.聯合報黑白集.禁絕捷運霸凌 柯P之責
.經濟日報社論.尋找沉默多數之聲
.聯晚午後熱評.朱立倫的挑戰
.聯晚午後熱評.法蘭西體育場成反恐堡壘
.聯晚午後熱評.不分區立委 別中看不中用






經濟/尋找沉默多數之聲


2015-11-17 01:51: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歐洲在台商務協會日前發表俗稱「藍皮書」的年度建議書,循例以歐商在台實地經營的角度,對台灣提出多項接軌國際標準的建言。歐商眾多的諄諄之言,有一處頗發人深省,那就是歐商建議政府找到並彰顯「沉默多數」(silent majority)之聲,幫助台灣作出最佳選擇。
什麼是沉默多數之聲呢?藍皮書裡的描述是,這些人平時多不願表達意見,但是他們很務實,在政府適當說明後,多半願意接受合理政策。沉默多數之聲,與少數但聲音很大的民眾意見,形成強烈對比。而在藍皮書的另一頁,歐商還提到,全球化永無止息,這對台灣此一小型開放經濟體衝擊尤為嚴酷;政府對於「自由化只對大企業有利」的民粹式論調,應予以反制(counter)。
很難想像,這些話,是出自老牌民主國家的歐洲企業家開給政府的建言。姑且不論民主是否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實踐樣態,但是從歐商的說法,隱約可以推測,台灣的民主實踐是「獨特的」,且似乎影響了台灣對經濟發展道路的抉擇。
伴隨網際網路、臉書、Youtube等社群媒體發達之賜,台灣誕生了一批網路聲量很大的意見者。這些個體獨立的意見者,經常被統稱在一些「集合名詞」中,像是網友、鄉民、或酸民等。
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有媒體喜歡以「很多網友認為」、「網友說」來作為發語詞,但是,到底網友指的是誰,說話者到底代表一群人,還是只是個人主觀想法,向來不會有人仔細去追究。
更別說,在沉默螺旋效應推波助瀾下,少數聲量很大的意見者,早已讓沉默多數誤認自己才是少數,變得更加沉默了。當沉默多數開始退縮、噤聲,那麼台灣就注定要陷入價值混亂的泥沼裡,無法前行;而當外在壓力、競爭不斷升高時,身處其中的人也會感到愈來愈焦躁不安與束手無策。
歐商舉例的反自由貿易主張,僅是少數聲量大的意見,逐漸影響沉默多數者認知的冰山一角,其他高分貝但卻也似是而非的論調,還包括了,在能源議題上,台灣不該獨沽核能,應在發電組合中廣納更多再生能源,但卻無法接受台灣電價必須調高的事實。
在兩岸關係上,認為台灣應該從世界走向大陸,不應過度傾斜,但卻無法詳述這條路該怎麼走,以及如何防禦大陸動輒在國際舞台上給台灣穿小鞋、安緊箍咒。高調人人會說,但是未經過檢驗的理論,永遠無法稱之為真理。
再看看,一些看似具民意基礎的權威者,自以為能替沉默多數發聲,但其實他們的論調,仍不脫與少數聲量大意見者同一範疇,卻也因為這些人位居要津,更容易犧牲台灣的長期、整體利益。舉例來說,先前有立委在立法院總質詢時,要求政府年底前不准開放陸資參股我半導體產業,並認為此舉是賤賣祖產。姑且不論何以非國營的私人企業出售部分持股,就是賣祖產,單是完全禁止合作,就已讓台灣少了一種彈性應對的方法。
沉默多數者多重視自我安身立命,遠勝於在網路或實體世界與人公開衝突。不過,正如賽門與葛芬柯二重唱(Simon and Garfunkel)在經典老歌「沉默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所傳唱的,沉默如癌細胞一樣增長蔓延,當我們再也受不了人們對著霓虹燈如神一樣又是信仰又是禱告,又如何能夠在如此荒誕不經的環境裡安身立命呢?
該是時候了,沉默多數者應打開雙眼及耳朵,只需要一點點理性與耐性,就能辨識出在充滿情緒與渲染力的高分貝語言背後,滿是破綻與謊言。愈是勇於表達感受,就愈能找到盟友驗證吾道不孤,也就自然能集合眾人之力走出一條可長可遠的中道來。


聯晚/朱立倫的挑戰


2015-11-16 15:10:23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電影「不可能的任務」如今拍了四集,每一集男主角都在驚濤駭浪中把「不可能的任務」完成。朱立倫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要把「不可能的任務」變成「不可思議的任務」,看來就是要複製電影情節。比電影情節更難完成的是,朱立倫幾乎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把四項不可能的任務完成。
這四項任務,分別是「總統勝選,保住政權」、「取得國會多數」、「國民黨團結不分裂」,以及「朱立倫在藍營的地位」。這四個任務息息相關,且每個難度都不低。
以國民黨目前選情來看,總統民調仍與蔡英文有不小差距。立委選情在「柱下朱上」後雖有回溫,但也難說「穩定」,保住政權和國會席次過半,兩項都不容易;要提振選情,國民黨可以打的牌不多,馬習會、訪美、副手人選、不分區提名都是籌碼,但目前為止效果都很有限。
一旦總統勝選、國會多數兩個任務無法達成,選後國民黨可能得面對分崩離析的局面,以洪秀柱為首的深藍和以王金平為首的本土藍,鬥爭蓄勢待發。因此朱立倫要考量的,已不僅僅是勝選敗選問題,還有選後如何穩住國民黨陣腳的問題。
朱立倫自知「換柱」一役打得不漂亮,讓原本持盈保泰的他受傷甚重,但無論選前選後,朱立倫都得藉由這場總統立委選戰促成黨內團結,避免黨的分裂,這也是朱立倫要面對的首要挑戰。
國民黨八年執政,留下千瘡百孔的黨,不但政績飽受各方抨擊,同志也貌合神離:總統求歷史定位,行政院求平安下莊,立委們求順利當選,人人都說「愛黨愛國」,其實各有所圖。如果這種同床異夢的情況持續到選後,國民黨輸掉的將不只是一場選舉,而是一整個世代。
電影裡的男主角能完成任務,很重要的一點是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情,朱立倫能否像最近上映的電影「危機女王」一樣,急拉二十幾個百分點反敗為勝?黨內菁英必須要有危機意識,朱立倫也必須拋下一人的得失,真正團結合作,才有可能讓國民黨重新站起來。


聯合/禁絕捷運霸凌 柯P之責


2015-11-17 01:51: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一樁本土「眼鏡男」和外籍「鬍鬚男」在台北捷運上的口角,儼然已演成「種族霸凌」的「經典事件」,在網路瘋傳。
影片開始,捷運上,眼鏡男對著鬍鬚男的女友說:「妳這個○子,跟著這個垃○的外國人,全台灣都唾棄他。」此時,鬍鬚男的女友(被罵○子)正用手機錄下其對話。
片長達八分鐘,大約是四個捷運站的距離。整個過程令人有兩種「不可置信」的感覺。一、眼鏡男口中種族霸凌的言語,驚悚離譜至令人不可置信的程度。不斷用「○子/垃○/乞○/魯蛇」羞辱鬍鬚男及其女友,甚至叫鬍鬚男拿出一萬元,以證實其不是魯蛇的社經地位。
二、鬍鬚男的中文流利,忍耐功力則至不可置信的程度。眼鏡男不斷用言語挑激他,「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但鬍鬚男皆未落入陷阱。看過錄影,多數人會認為,若自己是鬍鬚男,恐怕會忍無可忍。鬍鬚男的克制,更凸顯眼鏡男的粗暴。
有人曾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段錄影卻完全摧毀了此種想像。鬍鬚男當時因陷入糾纏,甚至抵站不能下車,事後他向警方報案,又竟三個星期未見回話,以致漏失了僅保存一星期的捷運當局的車廂錄影,台北市警察局何以麻木至此?
一、這是違反普世價值的種族霸凌事件。二、這是發生在台北捷運上的公安霸凌事件。僅此二端,台北市長柯文哲即應徹查這個案子,給所有外國友人一個交代,也給台北捷運的所有乘客一個交代。
這也是一宗促使全民省思的事件。在這個社會中,你的身邊有無動輒將人說成「蛆」,罵成「畜」的「眼鏡男」,你曾否有過「鬍鬚男」的遭遇,或使人成為「鬍鬚男」?皆堪好好省思及回味一番。


聯合/中華隊?台灣隊?莫讓政治汙損球賽精神


015-11-17 01:51:2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正在台灣舉行的世界十二強棒球錦標賽,中華隊雖無緣晉級八強,但幾場出賽皆扣人心弦,選手們力拚到最後一刻,帶給球迷無限感動,對手也對中華隊的表現讚不絕口。作為地主國及中華隊球迷,相信多數台灣民眾都感到與有榮焉。
然而,除了場上的賽局,一些台灣球迷卻為了應該幫「中華隊」還是「台灣隊」加油,陷入紛爭。台灣是個多元社會,喜歡稱這支國家代表隊為「中華隊」或者「台灣隊」,是個人選擇與喜好問題;但「各取所好」的結果,卻慢慢地走調變質,儼然成為有我無你的意識形態之爭。
於是,從看台上出現「中華台北不等於台灣」的布條,到有人大呼「中華隊不是台灣隊」;在網路社群平台,則有人發起「正名」,要求大家不要再稱「中華隊」,而應該稱「台灣隊」。不僅如此,甚至有人因發言喊「中華隊」加油,而遭到社群平台的管理者辱罵、並逐出討論平台。這些作法,顯然悖離了民眾為國家球隊加油的宗旨,而是在強將自己的政治理念施加於人了。
數月前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就曾發生過類似事例。有球迷在看台拉出「別再說中華台北了,台灣就是台灣」的布條,現任籃球教練的前國手顏行書因而感嘆球場「淪陷」於政治;不料,竟因此遭到許多網民圍剿。除了顏行書,許多曾披「中華隊」戰袍的各項目國手,多數人應皆不願意看到這種場面。
我們完全同意,「中華台北」確實不等於「台灣」;事實上,我們的正式國號叫做中華民國,「中華台北」也不等於「中華民國」。「中華台北」是國際奧會組織賦予我國代表隊的名稱,這是國際政治角力下的結果,有其現實及無奈。但在國際競賽場上,這就是我們參與國際體育賽事不得不接受的名稱;在國內,一廂情願地認為自稱「台灣隊」就能改變形勢,並不切實際。
再說,自稱「台灣隊」,就真的是「提升國家地位」了嗎?這恐怕也是太天真的想法。過去,各界在討論中華民國護照到底要不要加註「issued in Taiwan」字樣時,就曾發現,如此反而正中北京下懷,因為對岸將中華民國定位為「台灣特區」。
諸如此類的爭議越演越烈,與政治人物的推波助瀾有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自稱「一直在捍衛中華民國存在」的民進黨,從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到其他公職、民代,都言必稱「台灣隊」而幾乎不提「中華隊」。顏行書遭網民圍攻時,蔡英文被詢及應如何稱呼國家隊,也只是快閃逃避。很顯然,在名稱上,民進黨並未「捍衛中華民國的存在」。
其實,無論我們稱國家球隊為「中華隊」或「台灣隊」,都不會改變它的結構或實力。就感情面而言,老球迷對「中華隊」有更多難以割捨的情感,何況,稱「中華隊」,「中華」二字並不代表「中華台北」,而是「中華民國」。有人對「台灣」二字的認同感較強,要稱「台灣隊」也無妨,但有必要將認同「中華隊」之名的人視為寇讎嗎?事實上,有人認為,此次棒球賽先發球員以原住民阿美族最多,乾脆叫「阿美隊」;或打擊群以中職桃猿隊球員表現最好,應稱「桃猿隊」。這些也許扯遠了,但在球場上為了「台灣」而排斥「中華」,只能說政治中毒太深。
五年前,西班牙國家隊拿下世界杯足球賽冠軍。那支西班牙國家隊,主力多半來自獨立聲浪高漲的加泰隆尼亞地區。多數加泰隆尼亞人不但以這支國家隊為傲,而且在決賽獲勝後,加泰隆尼亞籍球員更拿著加泰隆尼亞旗幟,與西班牙國旗一起在場中揮舞,透過電視在全世界放送。政治雖然不能完全與體育切割,但體育卻可以超脫政治,原因在此。
當運動員在球場上為國家榮耀揮灑他們的鬥志和汗水時,場邊的觀眾不論高喊「中華隊加油」或是「Go Go Taiwan」,都是對球員們最好的鼓勵。但那種自我設限的意識形態,用「台灣」來排擠「中華」,其實大可不必。球場是比賽的場所,不是宣揚政治理念的地方,強要其他球迷甚至球員在政治上「選邊站」,只會模糊比賽焦點,更扭曲運動精神。

聯合筆記/相信文明力量,不能越反越恐

.蔡英文與習近平攤牌 台灣準備好了嗎?
.政治人物把握熱潮 提振職棒吧
.台灣 亟需國際文宣專責單位
.炒作證所稅 假議題真減稅
.聯合筆記/相信文明力量,不能越反越恐
.女兒的歷史課:和平從來不容易
.搶旅遊消費補助 茶壺風暴將起






聯合筆記/相信文明力量,不能越反越恐


2015-11-17 02:03:35 聯合報 聯合筆記/游其昌



伊斯蘭國(IS)已承認主導巴黎黑色星期五的恐怖攻擊,並揚言要讓這場血腥悲劇成為「法國九一一」。儘管巴黎鐵塔熄了燈,全世界主要地標都點起了「紅白藍」三色燈火,表示要與法國人同在,不能向恐怖主義低頭。
法國還沒從年初「查理周刊」的驚恐中回魂,耶誕節前,巴黎再遭到二戰以來最多死亡人數的恐攻,不僅對法國造成莫大衝擊,也再改變整個世界。正如當年美國世貿攻擊,九一一創痛至今仍難抹滅,美國打垮伊拉克,攻入阿富汗,狙殺賓拉登,卻也創造出了伊斯蘭國,一個比賓拉登還恐怖的組織,在世界各地燃起反西方的「聖戰」。巴黎一炸,全世界緊張,西方國家反恐越凶,伊斯蘭國報復越烈,這場惡局一時難解。
巴黎恐攻事件當然是文明衝突結果,也是社會衝突的必然。法國擁有近五百萬穆斯林人口,但一直不被法國社會接納,也始終是經濟階級上遭欺凌的弱勢,於是乎,伊斯蘭國「志願軍」有上千人來自法國,法國又是敘利亞攻擊IS的急先鋒,種種糾結都讓法國成為伊斯蘭國鎖定的目標,也要藉此瓦解西方攻勢,激揚「聖戰」鬥志,伊斯蘭國不會就此鬆手。
正如德國總理梅克爾所言,「自由勝過恐怖」,世人不能為不人道的恐怖主義屈服,更何況,這回是挑上自由之都「巴黎」下手,當然不能輕讓。法國人的爭氣表現,也讓世人稱道:恐攻當晚,許多計程車司機拉下碼表,協助恐慌的市民回家;巴黎「推特」上最熱的標籤是「#PortOuverte」,這個字是法文中「開著的門」,許多巴黎市民標示著自己的家地址,提供不知所措民眾安全的避難場所;恐攻沒有摧毀巴黎人的信任,反而讓法國人緊緊連繫在一起,就像在體育場爆炸事件當下,法國人有秩序唱著「馬賽曲」離場,在在顯示這國度文明的力量,絕對能挺過IS一再挑釁。
許多人都預測,歐盟自由移動的申根協議將遭衝擊,各國移民政策與邊關都將封閉,歐洲右派勢力將抬頭,排外政治力量將加劇,歐洲市場會因交通、旅遊緊縮,市場衰退,也可能因而造成與阿拉伯世界衝突加大,歐洲國度將與俄國合作對付IS,改寫歐亞大陸政經走勢,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不過,這個世界不應重蹈美國九一一覆轍,扭曲多元文明,要堅持開放自由的道路,就像歐盟標誌的精神一樣。我們應該有能力與智慧戰勝恐怖,如同「紅白藍」三色的象徵,「自由、平等、博愛」,要相信人類文明會做得到,這才是我們與法國同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要相信文明,而不是暴力,才會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不期待再見到另一個「IS」的誕生。

黃介正/一個「現狀」,各自表述

.黃介正/一個「現狀」,各自表述
.劉克襄/十一歲的壯遊
.王正方/做蔣公的好學生,不宜!
.方祖涵/足球隊踢下台的校長
.林中斌/馬習會外一章:政治衣裝
.葉銀華/雙紅效應 怕?不怕?
.薛承泰/一個各自表述的時代?





黃介正/一個「現狀」,各自表述


2015-11-17 01:58:40 聯合報 黃介正




在國際矚目的海峽兩岸領導人歷史性「馬習會」之後,在震撼世界的巴黎大規模恐怖攻擊事件突發之時,國民黨朱立倫主席甫結束的訪美行程,難以達成媒體高度關注與宣傳的效果,在總統選戰天秤,確非對稱,欲持平析論亦屬不易。
在國、民兩黨總統參選人都完成訪美後,我們終於可以有較平衡的參考點,觀察我國大選及未來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
大陸的朋友去年直截了當的問我:為什麼你們搞選舉,好像不怎麼顧慮大陸的想法,卻那麼在意美國的態度?我說:在台灣,你們討厭的人,未必會落選,但美國不喜歡的人,也不容易當選。
美國政府為了本身利益,也為了不明顯影響我國的總統選舉,在國民黨和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的訪美行程安排上,力求做到禮遇規格公平、同等會晤層級,以兩國長年的友盟關係,算是特別用心;以我國今年選舉歷程而言,也同步驗證了台灣在美國的亞太區域利益中的價值,以及至少在總統參選人的判斷中,美國對於台灣選民意向與判斷,應有相當的影響分量。
美國在與中國大陸建立邦交後的台海政策,是歷經卅六年,六位、十任總統積累而成,且相對穩定。簡單的說,就是美國秉持自身的「一個中國政策」(該政策與北京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並不完全一致),係由「美中三項聯合公報」與「台灣關係法」共同支撐;而在實際運作上,則「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
兩位黨主席此次訪美的重點主軸,都選擇「維持現狀」。朱立倫主席強調的是延續過去七年半來,兩岸維持和平與制度化交流,透過實踐所形塑的現狀,可以稱為「持續現狀」。蔡英文主席訪美時也稱「已表達並多次重申對維持現狀的立場」,可視為如果當選總統「不會改變現狀」。
其實「現狀」並非一成不變的,但絕對不是單方可以決定的。「現狀」是台海兩岸,甚至是台美中三邊互動,共同塑造的關係狀態。
馬總統與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破天荒的兩岸領導人高峰會,是對兩岸現狀的具體呈現與有力註腳,而馬習會之所以成局,自然植基於雙方對話的共同政治基礎,也就是馬總統所稱「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此種現狀如果改變了,似乎就會出現習近平所謂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民進黨蔡英文主席雖然不認同馬總統對兩岸廿三年前達成「九二共識」的「詮釋」與「名詞使用」,但強調如果當選,會在兩岸「廿幾年來共同的累積出來的結果」基礎上,維持兩岸交流。這個詮釋維持現狀的說法,美國政學界似已接受,只是大陸方面至今仍未明確表態。
更值得我們審慎警惕的是,美國面對中國大陸的強勢崛起,從TPP、亞投行、網路安全、南海島礁擴建、海上航行自由等議題上,已呈現出全面對局之勢,自然衝擊兩強之間原有的權力框架,並可能引發連鎖效應,波及亞太周邊地區國家。我們在美中較勁的動態變化之中,如何使台海兩岸當前的現狀得以維繫,因此保有均衡而不墜的國家利益,更屬不易。
我國總統選舉即將進入最後兩個月的倒數,期盼藍綠間各自表述的兩岸「現狀」,可以頂住選戰陣仗中的往來衝殺,面向選後更艱鉅的挑戰。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