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經濟/尋找沉默多數之聲

.聯合報社論..中華隊?台灣隊?莫讓政治汙損球賽精神
.聯合報黑白集.禁絕捷運霸凌 柯P之責
.經濟日報社論.尋找沉默多數之聲
.聯晚午後熱評.朱立倫的挑戰
.聯晚午後熱評.法蘭西體育場成反恐堡壘
.聯晚午後熱評.不分區立委 別中看不中用






經濟/尋找沉默多數之聲


2015-11-17 01:51: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歐洲在台商務協會日前發表俗稱「藍皮書」的年度建議書,循例以歐商在台實地經營的角度,對台灣提出多項接軌國際標準的建言。歐商眾多的諄諄之言,有一處頗發人深省,那就是歐商建議政府找到並彰顯「沉默多數」(silent majority)之聲,幫助台灣作出最佳選擇。
什麼是沉默多數之聲呢?藍皮書裡的描述是,這些人平時多不願表達意見,但是他們很務實,在政府適當說明後,多半願意接受合理政策。沉默多數之聲,與少數但聲音很大的民眾意見,形成強烈對比。而在藍皮書的另一頁,歐商還提到,全球化永無止息,這對台灣此一小型開放經濟體衝擊尤為嚴酷;政府對於「自由化只對大企業有利」的民粹式論調,應予以反制(counter)。
很難想像,這些話,是出自老牌民主國家的歐洲企業家開給政府的建言。姑且不論民主是否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實踐樣態,但是從歐商的說法,隱約可以推測,台灣的民主實踐是「獨特的」,且似乎影響了台灣對經濟發展道路的抉擇。
伴隨網際網路、臉書、Youtube等社群媒體發達之賜,台灣誕生了一批網路聲量很大的意見者。這些個體獨立的意見者,經常被統稱在一些「集合名詞」中,像是網友、鄉民、或酸民等。
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有媒體喜歡以「很多網友認為」、「網友說」來作為發語詞,但是,到底網友指的是誰,說話者到底代表一群人,還是只是個人主觀想法,向來不會有人仔細去追究。
更別說,在沉默螺旋效應推波助瀾下,少數聲量很大的意見者,早已讓沉默多數誤認自己才是少數,變得更加沉默了。當沉默多數開始退縮、噤聲,那麼台灣就注定要陷入價值混亂的泥沼裡,無法前行;而當外在壓力、競爭不斷升高時,身處其中的人也會感到愈來愈焦躁不安與束手無策。
歐商舉例的反自由貿易主張,僅是少數聲量大的意見,逐漸影響沉默多數者認知的冰山一角,其他高分貝但卻也似是而非的論調,還包括了,在能源議題上,台灣不該獨沽核能,應在發電組合中廣納更多再生能源,但卻無法接受台灣電價必須調高的事實。
在兩岸關係上,認為台灣應該從世界走向大陸,不應過度傾斜,但卻無法詳述這條路該怎麼走,以及如何防禦大陸動輒在國際舞台上給台灣穿小鞋、安緊箍咒。高調人人會說,但是未經過檢驗的理論,永遠無法稱之為真理。
再看看,一些看似具民意基礎的權威者,自以為能替沉默多數發聲,但其實他們的論調,仍不脫與少數聲量大意見者同一範疇,卻也因為這些人位居要津,更容易犧牲台灣的長期、整體利益。舉例來說,先前有立委在立法院總質詢時,要求政府年底前不准開放陸資參股我半導體產業,並認為此舉是賤賣祖產。姑且不論何以非國營的私人企業出售部分持股,就是賣祖產,單是完全禁止合作,就已讓台灣少了一種彈性應對的方法。
沉默多數者多重視自我安身立命,遠勝於在網路或實體世界與人公開衝突。不過,正如賽門與葛芬柯二重唱(Simon and Garfunkel)在經典老歌「沉默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所傳唱的,沉默如癌細胞一樣增長蔓延,當我們再也受不了人們對著霓虹燈如神一樣又是信仰又是禱告,又如何能夠在如此荒誕不經的環境裡安身立命呢?
該是時候了,沉默多數者應打開雙眼及耳朵,只需要一點點理性與耐性,就能辨識出在充滿情緒與渲染力的高分貝語言背後,滿是破綻與謊言。愈是勇於表達感受,就愈能找到盟友驗證吾道不孤,也就自然能集合眾人之力走出一條可長可遠的中道來。


聯晚/朱立倫的挑戰


2015-11-16 15:10:23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電影「不可能的任務」如今拍了四集,每一集男主角都在驚濤駭浪中把「不可能的任務」完成。朱立倫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要把「不可能的任務」變成「不可思議的任務」,看來就是要複製電影情節。比電影情節更難完成的是,朱立倫幾乎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把四項不可能的任務完成。
這四項任務,分別是「總統勝選,保住政權」、「取得國會多數」、「國民黨團結不分裂」,以及「朱立倫在藍營的地位」。這四個任務息息相關,且每個難度都不低。
以國民黨目前選情來看,總統民調仍與蔡英文有不小差距。立委選情在「柱下朱上」後雖有回溫,但也難說「穩定」,保住政權和國會席次過半,兩項都不容易;要提振選情,國民黨可以打的牌不多,馬習會、訪美、副手人選、不分區提名都是籌碼,但目前為止效果都很有限。
一旦總統勝選、國會多數兩個任務無法達成,選後國民黨可能得面對分崩離析的局面,以洪秀柱為首的深藍和以王金平為首的本土藍,鬥爭蓄勢待發。因此朱立倫要考量的,已不僅僅是勝選敗選問題,還有選後如何穩住國民黨陣腳的問題。
朱立倫自知「換柱」一役打得不漂亮,讓原本持盈保泰的他受傷甚重,但無論選前選後,朱立倫都得藉由這場總統立委選戰促成黨內團結,避免黨的分裂,這也是朱立倫要面對的首要挑戰。
國民黨八年執政,留下千瘡百孔的黨,不但政績飽受各方抨擊,同志也貌合神離:總統求歷史定位,行政院求平安下莊,立委們求順利當選,人人都說「愛黨愛國」,其實各有所圖。如果這種同床異夢的情況持續到選後,國民黨輸掉的將不只是一場選舉,而是一整個世代。
電影裡的男主角能完成任務,很重要的一點是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情,朱立倫能否像最近上映的電影「危機女王」一樣,急拉二十幾個百分點反敗為勝?黨內菁英必須要有危機意識,朱立倫也必須拋下一人的得失,真正團結合作,才有可能讓國民黨重新站起來。


聯合/禁絕捷運霸凌 柯P之責


2015-11-17 01:51: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一樁本土「眼鏡男」和外籍「鬍鬚男」在台北捷運上的口角,儼然已演成「種族霸凌」的「經典事件」,在網路瘋傳。
影片開始,捷運上,眼鏡男對著鬍鬚男的女友說:「妳這個○子,跟著這個垃○的外國人,全台灣都唾棄他。」此時,鬍鬚男的女友(被罵○子)正用手機錄下其對話。
片長達八分鐘,大約是四個捷運站的距離。整個過程令人有兩種「不可置信」的感覺。一、眼鏡男口中種族霸凌的言語,驚悚離譜至令人不可置信的程度。不斷用「○子/垃○/乞○/魯蛇」羞辱鬍鬚男及其女友,甚至叫鬍鬚男拿出一萬元,以證實其不是魯蛇的社經地位。
二、鬍鬚男的中文流利,忍耐功力則至不可置信的程度。眼鏡男不斷用言語挑激他,「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但鬍鬚男皆未落入陷阱。看過錄影,多數人會認為,若自己是鬍鬚男,恐怕會忍無可忍。鬍鬚男的克制,更凸顯眼鏡男的粗暴。
有人曾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段錄影卻完全摧毀了此種想像。鬍鬚男當時因陷入糾纏,甚至抵站不能下車,事後他向警方報案,又竟三個星期未見回話,以致漏失了僅保存一星期的捷運當局的車廂錄影,台北市警察局何以麻木至此?
一、這是違反普世價值的種族霸凌事件。二、這是發生在台北捷運上的公安霸凌事件。僅此二端,台北市長柯文哲即應徹查這個案子,給所有外國友人一個交代,也給台北捷運的所有乘客一個交代。
這也是一宗促使全民省思的事件。在這個社會中,你的身邊有無動輒將人說成「蛆」,罵成「畜」的「眼鏡男」,你曾否有過「鬍鬚男」的遭遇,或使人成為「鬍鬚男」?皆堪好好省思及回味一番。


聯合/中華隊?台灣隊?莫讓政治汙損球賽精神


015-11-17 01:51:2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正在台灣舉行的世界十二強棒球錦標賽,中華隊雖無緣晉級八強,但幾場出賽皆扣人心弦,選手們力拚到最後一刻,帶給球迷無限感動,對手也對中華隊的表現讚不絕口。作為地主國及中華隊球迷,相信多數台灣民眾都感到與有榮焉。
然而,除了場上的賽局,一些台灣球迷卻為了應該幫「中華隊」還是「台灣隊」加油,陷入紛爭。台灣是個多元社會,喜歡稱這支國家代表隊為「中華隊」或者「台灣隊」,是個人選擇與喜好問題;但「各取所好」的結果,卻慢慢地走調變質,儼然成為有我無你的意識形態之爭。
於是,從看台上出現「中華台北不等於台灣」的布條,到有人大呼「中華隊不是台灣隊」;在網路社群平台,則有人發起「正名」,要求大家不要再稱「中華隊」,而應該稱「台灣隊」。不僅如此,甚至有人因發言喊「中華隊」加油,而遭到社群平台的管理者辱罵、並逐出討論平台。這些作法,顯然悖離了民眾為國家球隊加油的宗旨,而是在強將自己的政治理念施加於人了。
數月前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就曾發生過類似事例。有球迷在看台拉出「別再說中華台北了,台灣就是台灣」的布條,現任籃球教練的前國手顏行書因而感嘆球場「淪陷」於政治;不料,竟因此遭到許多網民圍剿。除了顏行書,許多曾披「中華隊」戰袍的各項目國手,多數人應皆不願意看到這種場面。
我們完全同意,「中華台北」確實不等於「台灣」;事實上,我們的正式國號叫做中華民國,「中華台北」也不等於「中華民國」。「中華台北」是國際奧會組織賦予我國代表隊的名稱,這是國際政治角力下的結果,有其現實及無奈。但在國際競賽場上,這就是我們參與國際體育賽事不得不接受的名稱;在國內,一廂情願地認為自稱「台灣隊」就能改變形勢,並不切實際。
再說,自稱「台灣隊」,就真的是「提升國家地位」了嗎?這恐怕也是太天真的想法。過去,各界在討論中華民國護照到底要不要加註「issued in Taiwan」字樣時,就曾發現,如此反而正中北京下懷,因為對岸將中華民國定位為「台灣特區」。
諸如此類的爭議越演越烈,與政治人物的推波助瀾有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自稱「一直在捍衛中華民國存在」的民進黨,從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到其他公職、民代,都言必稱「台灣隊」而幾乎不提「中華隊」。顏行書遭網民圍攻時,蔡英文被詢及應如何稱呼國家隊,也只是快閃逃避。很顯然,在名稱上,民進黨並未「捍衛中華民國的存在」。
其實,無論我們稱國家球隊為「中華隊」或「台灣隊」,都不會改變它的結構或實力。就感情面而言,老球迷對「中華隊」有更多難以割捨的情感,何況,稱「中華隊」,「中華」二字並不代表「中華台北」,而是「中華民國」。有人對「台灣」二字的認同感較強,要稱「台灣隊」也無妨,但有必要將認同「中華隊」之名的人視為寇讎嗎?事實上,有人認為,此次棒球賽先發球員以原住民阿美族最多,乾脆叫「阿美隊」;或打擊群以中職桃猿隊球員表現最好,應稱「桃猿隊」。這些也許扯遠了,但在球場上為了「台灣」而排斥「中華」,只能說政治中毒太深。
五年前,西班牙國家隊拿下世界杯足球賽冠軍。那支西班牙國家隊,主力多半來自獨立聲浪高漲的加泰隆尼亞地區。多數加泰隆尼亞人不但以這支國家隊為傲,而且在決賽獲勝後,加泰隆尼亞籍球員更拿著加泰隆尼亞旗幟,與西班牙國旗一起在場中揮舞,透過電視在全世界放送。政治雖然不能完全與體育切割,但體育卻可以超脫政治,原因在此。
當運動員在球場上為國家榮耀揮灑他們的鬥志和汗水時,場邊的觀眾不論高喊「中華隊加油」或是「Go Go Taiwan」,都是對球員們最好的鼓勵。但那種自我設限的意識形態,用「台灣」來排擠「中華」,其實大可不必。球場是比賽的場所,不是宣揚政治理念的地方,強要其他球迷甚至球員在政治上「選邊站」,只會模糊比賽焦點,更扭曲運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