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政策驅使分配惡化的問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8442/web/

◆  聯合報社論/如果拜登當選,兩岸關係如何收拾殘局?
◆  聯合報黑白集/要蘇友友或綠油油?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政策驅使分配惡化的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政策驅使分配惡化的問題


2020-10-26 02: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分配問題是每個國家都必須恆常關心的經濟議題,但這個議題在台灣受到的關注遠小於成長議題。可能的原因有二,一來在數據上台灣的分配問題相較於國際間並不算嚴重,二來是過於追求成長數字,寧可某種程度放棄對分配公平的堅持。

日前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辦的于宗先院士紀念研討會,主題即是于院士生平最關心的分配不均議題,在新冠肺炎疫情未止、美中經濟戰爭持續衝擊下,政府正全力紓困及振興經濟,這個議題看來有點不合時宜。但我們必須指出,無論處於何種經濟情境,經濟政策必須具有一貫性的社會願景,縱使有時必須採取權衡性的犧牲,也不可漠視願景的嚴重背離。

追求更均等公平的分配是政府的天職四年多前蔡政府甫執政時,即以創新、就業、分配描繪經濟願景,希望藉由創新帶動產業升級轉型,創造多而好的就業機會,改善分配不均的惡況。但四年多過去,最終的分配願景並沒有帶來有感的進步,甚至更趨惡化尤其,近來政府若干希望穩定經濟的政策,正在蓄積驅使分配惡化的動能,我們不得不提出警示

首先是紓困政策。以「挺產業」為名的紓困3.0特別預算剛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但類似政策在歐美各國已引起過度保護「殭屍企業」的爭議,恐怕在疫情之後造成尾大不掉的惡果。紓困雖以挺產業為名,政府真正在意的其實是「挺就業」。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穩就業,只好雨露均霑地瞎挺若干已無長期競爭力的產業與企業,無法藉由外在衝擊的機會,順勢調整產業結構與優化資源配置。

即使承平時期,政府對產業的大量租稅優惠或補貼政策,是否能符合「創新」以優化產業結構的政策目標,就已有不少爭議。面對外在衝擊下的這些撒錢補貼,更乏產業發展願景的原則。政府規劃集中發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卻又放任所有既有產業分食有限預算與生產資源,目標其實是矛盾散亂的。

好的經濟願景中,失業率或就業人數不應是最重要的考量,普遍的低薪問題才是。若無法有效解決低薪問題,想要優化分配,就只是奢談。觀察台灣的所得分配情形,薪資所得的占比仍持續惡化,股票與房地產交易等資本所得的占比則不斷提高,這是台灣分配惡化的實況,顯示薪資所得近年雖有些許提升,卻遠不及近來高所得階層的所得提高。

政府近來欣喜地宣傳大幅成長的回台投資與不錯的貿易表現,但投資與出口只是手段,邏輯是藉由勞動需求的提高,解決隱藏性失業問題,進而帶動薪資成長。因此,薪資是否有效成長才是應該管考的目標,投資與出口表現亮麗並無法直接轉化成優化分配的成果。

其次,為了因應經濟惡化的貨幣寬鬆政策也帶來極大隱憂。過多的游資帶來股市榮景,甚至使得股價嚴重背離企業表現。根據統計,高所得者的股票交易所得占比遠大於中低所得者,因此,不正常的股市榮景也正快速惡化分配。另一方面,低利率環境正驅使房地產交易快速地蓬勃擴張,建商四處獵地,房價指數不斷創高。

我們必須指出,房地產早已非產業火車頭,高房價只會排擠民眾的內需支出,使得經濟成長力道受創、分配問題惡化。房地產在其他國家通常不會是投資標的,因為是民生必需,會有嚴格的政策與稅制控管。在台灣情況則極其不同,不但是主要投資項目,交易頻繁,更是高所得階層的主要所得來源。以目前的發展趨勢,可以確信台灣所得分配惡化的情形將會持續加速。

對於這些分配惡化的趨勢,政府看來頗為漠視,甚至陶醉其中。紓困與成長固然重要,但若以短害長,忘了「創新、就業、分配」的初衷與願景,恐怕更會令人民失望。












聯合報黑白集/要蘇友友或綠油油?


2020-10-26 02:4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天新聞換照案將在26日舉辦聽證會。圖為中天電視總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NCC 今天將就中天電視換照問題舉辦聽證會,這是始無前例「公審電視台」的第一遭。以民進黨早年追求言論自由的歷史,NCC 若做出「關台」的決定,蔡政府必然留下「反民主」的難堪紀錄,但黨內似乎也沒有人勸阻。比較好笑的是,時代力量不知在興奮什麼,居然站出來幫忙喊殺,要求 NCC 必須一刀下去不能猶豫。真不愧是小綠!

民進黨也許忘了鄭南榕是為了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而自焚,但台灣人民可沒忘記。在野的時候罵別人「一言堂」,自己執政了就擺出威權臉孔,不許別人唱反調,民進黨能說服自己說這是「時空環境不同」嗎?就像它吞下美豬那樣。

髮夾彎並不容易,但破戒一次之後,接下來就會漸漸習慣,然後變得理直氣壯。就像民進黨當年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現在則是媒體大亨進入中常會,自己則在校園招募青年軍,毫不羞愧。更難看的是,中天換照還沒審完,早已有人預約要入駐它的頻道位置了。一說,是與新潮流系交好的新聞台要上馬;另一說,是閣揆蘇貞昌要讓友好的電台取而代之。

民進黨拋棄民主理念,轉向利益與現實靠攏,可視為它向「世俗化」轉型的一大步。但當台灣言論市場變成「蘇友友」和「綠油油」的天下,民眾還有自由呼吸的空間嗎?












聯合報社論/如果拜登當選,兩岸關係如何收拾殘局?


2020-10-26 02:4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美聯社


美國大選在即,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投書聯合報系美國世界日報,肯定亞裔美國人的地位和貢獻,宣示當選後將修復破碎的移民體系,捍衛所有人的美國夢,彌合因仇恨與分裂造成的傷口;拜登稱許台灣的民主、經濟、科技和防疫典範,將強化與台灣的關係,也表示會改變應對中國的方式,在符合美國利益的領域與中國合作。

世界日報是美國最重要的華文報紙,拜登的投書表達了對亞裔美國人的重視。尤其疫情期間,華人遭到仇視和攻擊,川普刻意強調「中國病毒」、「功夫病毒」的說法,使得種族歧視更加嚴重。拜登的投書有助於撫慰這種創痛。不過,許多華裔雖不滿川普,卻擔心拜登加稅,而寧願票投川普,因此拜登也藉投書澄清:別懷疑,不會對年收入四十萬美元以下者加稅。

從台灣看拜登投書,更有值得重視之處。拜登選擇向聯合報系投書,凸顯了台灣在美中競爭中的重要角色與地位;尤其投書中談到兩岸部分,簡要勾勒了他的中國政策與對台立場,也在相關議題上和川普作了明顯區隔。

基本上,美國的中國政策與對台政策不可能是完全的平行線,必然相互牽動。對台灣而言,美中交好,最好能讓台灣同蒙其利;美中交惡,則千萬別讓台灣淪為替罪羔羊。馬政府親美和陸,讓台美關係和兩岸關係都達到最佳狀態,美中關係提升也讓台灣同享紅利。蔡政府親美抗中,當川普和習近平稱兄道弟時,兩岸已有筆尖和書桌之別,而美中走向新冷戰,台美固然轉趨熱絡,但台灣也被迫承擔北京的強烈報復,甚至開始面臨戰爭的風險。

目前對抗中國是美國兩黨共識,無論川普或拜登當選,美中對抗格局都不會立即改變。但川普以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很難號召盟國一起對付中國;拜登則要改變應對作法,如果他能團結盟國,恢復美國領導地位,反而可能凝聚對中國施壓的力量。並且,拜登要在公衛等領域與中國合作,就不會像川普那樣甩鍋中國,有助緩解美中全面性對抗態勢。拜登也重提亞太,意味若其當選可能改變川普的印太戰略,那麼一路附隨川普的台灣,作為美國抗中的籌碼恐怕要貶值了。

其實川普對台灣本無強烈好惡,四年前川普接蔡英文總統電話,是把台灣當軍售客戶,但這個客戶遇上中國市場利益時,就變得彷如筆尖和書桌那般不成比例。川普政府抬升台美關係,是把台灣當成對抗中國的籌碼。川普連任,似乎更有利於進一步拉升台美關係,這也是蔡英文開放萊豬押注川普的原因。但風險在於,川普即使勝選,一旦與北京談妥更大的交易,台灣又將被犧牲。川普可以反覆,台灣卻回不了頭。

拜登表現了對台灣的友善,也展現對台灣民主活力、經濟與科技發展,以及防疫成就的認識。如果拜登當選,他將強化的台美關係也許不如川普挺台力度,但國會通過的各項友台法案不可能取消;對台軍售也許不像川普政府那樣密集,但如果美中對抗趨緩,兩岸也能降低敵意,那麼依美國對台六項保證,軍售規模自然可能重新思考。

其實不論川普或拜登當選,台灣都歡迎台美關係繼續升級,也希望美國堅守協助台灣防衛的承諾。但蔡政府一路押寶川普,遂使台灣淪為川普抗中棋子,即使川普連任,台灣也失去了自主性。現在拜登民調持續領先川普,如果拜登當選,台美關係固然繼續強化,但破毀的兩岸關係怎麼收拾殘局?蔡政府的國安團隊,還有沒有更好的劇本?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資保存 係鏈結科技與人文之經絡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8442/web/

◆  搬出國安 政府好大 媒體好怕
◆  別讓偏鄉幼兒 因政策變成魯蛇
◆  成就南韓或官商勾結?李健熙評價兩極
◆  用英文考外交特考?別畫錯重點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資保存 係鏈結科技與人文之經絡
◆  新課綱的全家總動員
◆  司法公義迷失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資保存 係鏈結科技與人文之經絡


2020-10-26 04:02  聯合報 /   郭瓊瑩(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阿里山林鐵之營建具世界遺產之價值。圖/林鐵及文資處提供


科技與人文常被視為對立的或是少交集的平行線。為了增進人文與科技在機制上之鏈結,各國亦積極推動相關法令;而當代更重視文化、藝術美學與科技之結合,無論是自博雅教育或公共藝術之推動,均有計畫地想提升現代人之人文基底。惟為求速效多以「加法」行之—如用各種互動科技詮釋空間藝術,近年來各種大型之 EXPO 也朝此路邁進,其風潮是新鮮的。

惟最關鍵的仍是其內涵(Contents)與環境(Context)之關係是否深厚?是否具人文思考之啟發性與想像力?而其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活化」這個重要介面卻被疏忽了。這議題看似與科技無關,但若深入探究其範疇當發現它可跨越古今,包括有形與無形遺產。惟其保存卻經常與都市發展、公共建設競合,而倡議者亦常被視為開發之絆腳石。

依《文資法》,文化資產係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之有形及無形文化遺產」。有形的遺產包括了人類如何運用科學知識與經驗傳承擇地造屋(如達悟族與海共生之聚落),諸多清代、日治時代之建築、砲台、燈塔,均可自其實體了解到營造工法之科學性與美感。水圳埤塘系統之佈配仰賴重力流原理,更是絕美的科學性文化景觀。此外,更多的產業文化景觀,如林鐵、糖鐵、礦鐵…等軌道建設,自清代以來與台灣的經濟成長同步,阿里山林鐵之營建更具世界遺產之價值。

許多水力建設包括引水蓄水系統之配置,如屏東之二峰圳、明潭之抽蓄發電、暖暖水壩。即便是近代國軍所建之金馬坑道,均可自諸多細節中探究科技應用之智慧以及背後之人文故事…

民國105年(二○一六)文化部推動了「再造歷史現場」新策略,主張將有形的文化資產與各城鄉之空間治理融合連結,以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這是具創意之政策。以「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為例,它貫穿了四百多年來考古遺址、港埠建設乃至漁獲技術…,這些歷史之爬梳整合了跨域人才,也逐一挖掘出市民之記憶與文化傳承。

再自農業工程遺產來看,如風鼓機、曬鹽、石滬…等,很多自《天工開物》中即已存在,這正是活的文化遺產保存。相地選址絕不只是迷信的風水觀,它其實是科學的敷地計畫,綜整了自然科學適宜性分析之精華。為此當吾人在爭議老樹是否該移?老水圳是否該加蓋?老聚落是否該重畫?答案其實很清楚,能細心保存下來之文化資產無論格局大小,它正是歷代人類文明科技與人文融合最佳之見證,這個經絡怎能切斷?











司法公義迷失中


2020-10-26 03:46  聯合報 /   林騰鷂/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台中市)
國民黨立委吳怡玎。記者許正宏/攝影


媒體披露,司法院在明年編列了比今年多十倍的經費,要行銷《國民法官法》。司法院今年宣導經費僅一千萬元,但明年卻編了一・二億元,只為了三年後才要施行的國民法官制度,這顯然不符合行政程序法第四條所規定的一般法律原則,特別是違反了比例性原則與必要性原則

司法院的宣導預算表,羅列了電視、網路、廣播、平面、電影等一網打盡的宣傳媒體,並包括開發手遊、桌遊、AR等遊戲形態,還要和網紅合作。司法院要用一・二億元,來行銷輿論所不認同的國民法官制度,實在是本末倒置!司法院不是行政院,而即使是行政院,其近年來大撒人民血汗納稅錢,以歌功頌德的大內宣,對人民洗腦的作為,也普遍引發民眾的反感!

司法的核心任務不是大內宣,而是審判,是保障人權,是守護憲政,是保護社會公義但大法官兼任司法院長許宗力,不思改善司法遲滯、司法血汗導致正義遲到或不到的現象,卻被爆借用綠營網軍人力資源,架設司法院臉書官網,成立媒體對話小組,花錢買媒體行銷,企圖用民進黨在選戰中的網路操作,來挽救不見起色的司改民調,實在是背離其信念與職守

許宗力在釋字第六八○號解釋協同意見書中表示,在一黨獨大、強人政治及威權統治的政治現實下,行政立法間的權力互動呈現強行政、弱立法的態勢,行政部門雖不具備直接民主正當性,但法制實務上卻大量充斥職權命令取代立法機關之作為」,德國之所以發展出強調法律保留與授權明確性原則之審查模式,亦係與威瑪共和晚期立法對行政之控制名存實亡,乃至逐步陷入獨裁的慘痛經驗大為相關」!如今歷史好像重演,威瑪共和國晚期立法對行政控制之名存實亡現象,正在蔡英文主政的台灣上演,許宗力難道視若無睹,噤若寒蟬,忘卻司法要守護憲政的信念嗎?

又在背離職守方面,前大法官許玉秀為文蔡總統懂憲政分際嗎?」,表示蔡英文與司改、人權、兒童、勞工權益促進團體會面時,把大法官呂太郎找來,嚴厲地喝斥一頓!蔡總統雖表示,「當場並沒有外界所謂的斥責,該有的尊重與禮貌都有」。不過,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林永頌表示:「蔡總統事後圓謊,說自己很禮貌很尊重,有失元首誠信」!

對此,前大法官許玉秀又發表裝睡的人叫不醒一文表示:「所有的人共同的指認,就是呂太郎大法官被罵得很慘,被一直罵一直罵,罵了四十分鐘」!這種大法官被總統罵得很慘,對司法形象之損害,何其嚴重,但許宗力身為司法院長,至今未吭半聲,也不依法召開大法官自律會議,難道不是有虧職守嗎?

最近國民黨、民眾黨與時代力量的立委聯手聲請釋憲,認為立法院未付實質審查,即逕行表決同意監察委員任命,違反了行使同意權的議事正當法律程序對此,李念祖教授為文司法的智慧在體現司法的價值」,引用了前德國憲法法院 Dieter Grimm 法官:「將民主定位為多數統治而缺乏保障少數或保證政治自由競爭及自由溝通機制的國度,民主很容易淪為多數的暴政」的名言加以警示!

因此,針對此一釋憲案,我們也可以來驗證,許宗力及其他大法官們,究竟是否會淪為多數暴政的傀儡,或成為社會正義的守護神!










新課綱的全家總動員


2020-10-26 03:50  聯合報 /   高偉峯/教(新北市)
新的升學制度,孩子除了要會讀書(考試),會做檔案,還要拚在校成績的校內排名。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昨天早上,去聽了高中升大學的新課綱課程與升學制度變革講座。新的制度,孩子除了要會讀書(考試),會做檔案,還要拚在校成績的校內排名。

如果校內排名對升學甄試很重要,班上的同學都從同伴變成競爭對手了。那高中三年的生活,在孩子們的人際互動上,會不會都戰戰兢兢的?這與近幾年來一直提倡的「共學」與「共好」,是不是不大符合?把同學教會了,他的校內排名超越你了,你是該有成就感,還是要感到害怕?二十多年前,在我考大學的時候,就沒有這個顧慮。

這些改變,好像是沒有回頭路了。除了抱怨與排斥之外,也要試著多了解它。一位前輩說得好,因為制度的不同,我們年輕時,讀書是自己的事;現在,升學變成一場軍備競賽,是要全家人要一起下場去拚的。因應變革,參考孩子的程度、個性與習性,選高中時,是要讓孩子拚前幾志願,努力衝刺「學科能力測驗」與「分科測驗」的分數;還是要讓他讀社區高中,甚至偏遠地區高中,致力於校內排名的提升,增加「繁星」管道的錄取機會?這些選擇與考量,如果讓國中三年級的孩子自己承擔,毋寧是太過沉重的要求與負荷。心疼孩子的家長們不可能讓孩子獨自承受。

此外,高中入學後,從高一的選修課程與社團活動開始,就要努力與三年後大學考招的「目標學群與科系」相掛鉤。課程的選修須力求與三年後的目標科系有關聯,等於強迫孩子在高一剛入學時,就要立定將來人生發展的方向。這樣的設計與要求,對高一的孩子來說,會不會太過了?

此外,高中課程開始之後,舉凡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產出與上傳;多元表現成果的累積、選擇與上傳;大學入學管道的複雜與選擇;科系志願與發展方向的選擇、選填與落點分析,皆近乎賽局般的繁複與難解。是要幫著孩子一起燒腦與解決;還是放任孩子「不假思索地隨興選擇」,倘不適應,入學後再來轉學考就好?

此時,哪個家長與家庭提供的協助與後備資源愈多,哪位考生在升學選擇上的優勢就愈多,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一連串的教改,不僅累翻了一群考生,還操壞了一堆關心孩子的家長與家庭。












用英文考外交特考?別畫錯重點


2020-10-26 04:07  聯合報 /   黃奎博/政大外交系副教授、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前主委(台北市)
外交部目前正和相關主管機關研議在原特考名額外增設高階英文能力的分組名額,圖為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印度媒體訪問。 圖/外交部提供


報載外交部研議在原本特考名額外,另設「高階英文」的分組名額,除了國文考科,考生可以在其他專業科目選擇以中文或英文應答。

外交部在民國一○七年便提案加設高階英文組」,「以進用兼具國際事務專長與即時傳譯及文書翻譯能力之人員」,被稱為口譯哥條款」;考試委員以無法測試整體中文能力、評分過程難保公平、可能對海外具我國國籍人士有利等理由,否決提案

當時考試院的決定是合理的,因為近年來外交特考已適度加重對英語文的比例,答題使用中、英文不拘會影響評分標準,而且國家考試應盡量公平。

外交部這次捲土重來,再度提案設置「高階英文組」,聲稱可召募外交專業知識以及語文能力俱優的多元人才,以因應國際情勢快速變遷。但外交部又說,這是希望「進用具高階英文能力的外交人才,進而提升整體…的語言能力」,亦即它的甄補多元人才其實是以英語文的流利為準這就歪樓」了。

已故的政大外交系系主任李其泰教授曾謂,外交官的工作至少包括政治亦即溝通協商)、觀察及報告、保護、社交等四大類。其實外交官的工作還包括諸多事務工作,例如領務(核發護照與簽證、文書認證等)、檔資電務、人事管理、會計、總務、出納…。由此觀之,外交官是雜學家」,語文是日常工具之一而已,遑論英語文也不是到處都通

以溝通協商、觀察及報告兩項政務工作為例,外交官必須了解本國國情包括兩岸情勢),才能向各界說明之,也才能找出雙邊連結的機會與渠道;外交官必須將駐在國情勢清楚回報,其對象不僅是外交部本部官員,也兼及其他政府部門官員,才能讓第一線的觀察正確為政府所用;外交官必須有交涉應變能力,盡量化危機為轉機

先不論「高階英文組」會否獨厚海外具我國籍的第二代、第三代,以及閱卷的公平性是否遭到破壞,擺在眼前的是,外交部的擬議作法可能會讓「高階英文組」招入中文不佳或對國情不熟的外交官,而且「高階英文組」的英語文能力與專業多元不一定比「英文組」的考生來得高。

另外,外交部保證是「在原特考名額之外,另增設高階英文能力的分組名額」。明眼人都知道,外交部各語組招考名額由其在總量管制自行調配,未來「高階英文組」的名額很可能仍會擠壓到其他語組(尤其是「英文組」)的名額。

外交部想增加新進外交官專長的多元性,這是對的,但從增設「高階英文組」下手,既畫錯重點又引起猜疑。外交部應做的是,避免外特科目過於強調背誦、優化和「客製化」新進訓練與在職進修、傳承工作精神與經驗,才不違人民的期望。











成就南韓或官商勾結?李健熙評價兩極


2020-10-26 04:07  聯合報 /   劉順達/教(台北市)
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25日病逝。(路透)


昨日,南韓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病逝。不幸消息傳來,不僅南韓各媒體以頭條新聞即時報導,各家外媒也紛紛快速傳至世界各地。一位企業家的離世能夠受到如此國內外重視,必然有其原因。

李健熙自二十七年前,從三星創業人、父親李炳哲手中接掌董事長職務後,可以說讓三星進入世界級的企業集團,李健熙大膽預測未來、不斷改革、推陳出新,成為領先日本電子業的佼佼者,讓半導體和手機占據世界第一。

自民國85年(一九九六年)七月擔任國際奧會委員的李健熙,活躍於體育外交舞台,曾為南韓爭取民國107年(二○一八年)主辦平昌冬運功不可沒。高中時,他是一名摔角選手,並且酷愛滑雪、桌球、網球、高爾夫球等各種運動,據外界所知,均達水準級

他的企業經營哲學,學習自體育精神。盡最佳努力、正正當當遵守規則與禮儀。三星不分國籍羅致世界頭腦,採取「七四」上班制,賦予員工極大彈性與自由空間。怪不得,南韓大學生一畢業,首選工作就是進入三星。

李健熙生前的名言頗多。舉出其中較具代表性的來說,「除了自己老婆和孩子不能換之外,其他全都能換才是企業生存之道」、「韓國企業是二流、行政是三流、政治則是四流」,一方面鼓勵職員上進,另一方面批評政府

不出所預料,南韓朝野對李健熙評價兩極執政民主黨批評三星靠官商勾結致富,因此要全面改革文在寅總統還在辦三星副董事長李在鎔請託前總統朴槿惠案不放

反對黨國民力量黨」則高度讚美稱「李健熙是提高南韓人民自負心的先覺者,也是革新的龜鑑」。

有趣的是,民國106年(二○一七年)美國總統川普訪韓,從首爾搭軍機飛往平澤美軍基地途中,在空中目睹一棟三星宏偉的大樓,認為南韓已從韓戰廢墟成長為富裕國家,因此川普一直堅持南韓要調高駐韓美軍分攤費用。雙方至今談不攏

無論如何,李健熙臥病六年之久,他的兒子李在鎔早已是三星繼承人,因此,三星企業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問題是,文在寅討厭財閥企業的意識形態政治理念不改,三星命運總會受到影響。












別讓偏鄉幼兒 因政策變成魯蛇


2020-10-26 04:09  聯合報 /   黃國將/國小校長(台東市)
教育部近日預告「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修正草案,擬刪除以往「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的外語教學」的規定。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據媒體報導,教育部近日預告「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修正草案,擬刪除以往「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的外語教學」的規定。有許多民眾表達反對開放全日與半日外語教學的立場,認為幼兒的語言發展應循序漸進,先以國語、母語為主,再學習外語。

目前台灣小學從三年級開始實施英語教育,實驗教育學校則是核定可提前實施。但推行英語教育迄今已近廿年,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成效不明顯,歷年的會考、指考等升學考試結果,也呈現出城鄉差距、學習成效落差的雙峰現象。難怪學生家長對於英語課程向下延伸至幼兒園,產生更多的焦慮。

幼兒園外語教學條款修訂目的在從小扎根培養學生外語能力,立意良好,但若實施前沒有具體配套措施,這對已經是學習資源弱勢的偏鄉學生而言,未來恐怕在幼生學習出現城鄉差距與學習落差的現象,勢必會雪上加霜!

筆者服務偏鄉廿餘年,提出幾點幼兒園試辦英語融入式課程所遇困境的解決策略

一、開設幼兒外語學程,解決師資不足問題:偏鄉地區每年招聘國中小英語代理教師,就是艱鉅的挑戰,因為符合資格且願意到偏鄉來服務的人寥寥可數,更遑論能找到足夠的師資來教幼教英語課程。屆時恐怕又是臨時找代理人員上場,教學品質堪慮。必須鼓勵各師培大學,及早規畫開設幼兒英語教學師培學程班,確保來源無虞。

二、組織幼教輔導團隊,研發在地外語教材:教育部及地方縣市政府設有中央及地方國教輔導團,但幼教領域缺乏這類協助輔導機制。建議比照成立中央及地方輔團,作為偏遠地區成立教師專業社群、推動教師在職進修、研發在地化英語教材,強化教學專業或與外師進行協同教學的增能支持機制。

三、發展虛實科技課程教學,提供線上學習平台:在後疫情時代教育界都體認到充實線上教學平台內容的重要性,因此若能開發出適用於幼兒園沉浸式外語的AR、VR課程教材,在教室建立語言學習情境,啟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相信可以用網路取代馬路,解決偏鄉地區幼教英語師資荒,縮短幼生學習城鄉差距的現象。

四、凝聚共識確立政策方向,落實雙語國家政策:各幼兒園如果有實施外語教學的必要,須由具備外語能力的教保服務人員,採統整不分科方式融入課程實施。政策立意良好,但須更多的論述讓全民建立共識,以利政策的落實。

偏鄉小校在資源條件不足下,面對英語教學向幼兒園扎根的趨勢,需藉由充足穩定的外語師資來源,建立教師專業成長輔導機制,發展科技輔助線上教學平台,爭取親師的認同降低疑慮,發展外語教學特色,才能打造辦學的亮點,培養走向世界的外語人才,否則對偏鄉學生無疑又是一記打擊!













搬出國安 政府好大 媒體好怕


2020-10-26 04:09  聯合報 /   王瀚興/律師(台北市)
波波漫畫


中天換照風波四起,今日要召開聽證會,擬邀請蔡衍明董事長列席,甚或將「國家安全」非廣電專法明定事項,納為聽證會討論項目,法律上容有疑義。

中天電視台換照,依法明文,可考量:營運情況、違規紀錄、糾紛處理、財務健全與其他和營運有關之事項,若強說「國家安全」與「營運」有關,則違反「法律明確性」(釋字第四三二號)之原則,此其一;且若稱「國家安全」屬於「足以影響營運」之事項,則必以中天「主管」國安事項,方足當之,試問:蔡董或中天何時擔負起我國安任務?此其二;且依「不當連結禁止原則」,要以國安作為中天續照附款,須有實質合理關聯,若強稱國安與中天不能兩立,更凸顯國安脆弱,中天就能讓國安陷於萬劫不復?此其三;凡此三者,皆為聽證會將國安納為中天續照考量之謬誤

或謂:「你好大,我好怕」反媒體壟斷,媒體巨獸須抵制云云?《釋字七九四號黃昭元大法官部分不同意見書》其認:「法人」應仍受言論自由之保護,至多僅稍遜於一般「自然人」,然法人商業性言論、對擬參選人與政黨之政治獻金、遊說活動、其他公共議題,均應受言論自由之保障,不應一概否定。且《釋字第三六四號》:「接近使用傳播媒體之權利,乃指一般民眾得依一定條件,要求傳播媒體提供版面或時間,許其行使表達意見之權利而言,以促進媒體報導或評論之確實、公正。亦言明人民有利用媒體表達其意見之權利。

中天電視台身為法人,然依照前開大法官意見,即使是「商業性言論」或「公共議題」,均不能因中天身為法人,而否定其言論自由,此其一;且憲法第十一條的言論自由,保障個人,法人乃多數個人之集合,舉輕以明重,更應受到保護,此其二;現代傳播媒體,無遠弗屆,若要撤銷中天執照,則百姓要如何再像以往,透過中天行使憲法上「接近媒體」之權?此其三;凡此三者,足證「你好大,我好怕」,皆屬扼殺法人新聞與言論自由的謬論。

或有謬論:「中天是心戰武器」,試問沒有中天報導對岸景況,難道就能掩耳盜鈴?中天緩和兩岸關係,莫非要鼓吹戰爭,叫愛國?古語云:「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阻塞言路,民怨潰堤,蘇聯崩解,殷鑑不遠,難道蔡政府,還要重蹈覆轍?可怕的不是媒體,而是獨裁與民粹,「政府好大,媒體好怕」,還望有司,三思而行。

李清志/眷村記憶的儲存所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眷村記憶的儲存所

◆  陳立恆/熵增的世界 誰來減熵?
◆  盛治仁/你真的認識自己嗎?
◆  蘇蘅/這場選舉 媒體對川普爭民主之戰
◆  沈呂巡/推動與美國復交,有無發起之處?
◆  朱宗慶/為我們所熱愛的土地蓄積能量
◆  林中斌/川普頻自誤 拜登將爆勝
◆  方祖涵/打臉反智政權的NBA防疫

◆  王健壯/如果政府殺了一家媒體
◆  嚴震生/川普逆轉勝的方程式
◆  薛承泰/接送小孩好像在打一場仗
◆  黃介正/美選孰勝 與我何干?
◆  施振榮/數位時代音樂著作權應有新思維
◆  葉銀華/建立公益檢舉制度的必要性
◆  趙春山/國慶演說談兩岸:有決心踏出穩健一步

◆  楊志良/人類能否超脫?
◆  馬凱/凝神諦聽巨變逼近的腳步
◆  洪蘭/年輕時不流的汗 年老時變淚流出
◆  盛治仁/祝美國民主早日康復
◆  周行一/川普的病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  方祖涵/職業棒球與大法官

◆  王健壯/當大法官變成轉型正義對象
◆  陳亮恭/優雅轉身間的憂愁
◆  王文華/要想到多細,才能賺26億美元?
◆  陳立恆/瘋狂的算計.真實的苦難







李清志/眷村記憶的儲存所


2020-10-26 03:42  聯合報 /   李清志(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桃園市中壢區忠貞新村國旗屋,以紅色木桿架起放射狀的國旗擺設。記者高宇震/攝影


過去全台灣各地都存在著許多眷村,也有很多人從小是在眷村長大,住過眷村的人,永遠無法忘記那些在眷村裡生活的點滴記憶;但是這些年,大部分眷村都已拆除改建,有些土地則賣給財團興建住宅大樓,過去的眷村老宅幾乎已經很難再看到
那些眷村長大的小孩,再也無法回到兒時的空間,也無法告訴他們兒女,他們是在什麼環境下成長的;老眷村的殘破瓦房,其實儲存著許多人的記憶,當這些老房子全部拆除之後,所有的記憶都將消散,人們再也喚不回昔日的種種記憶,只剩下內心的落寞與失根的苦楚。

雖然眷村文化保存的工作,各地政府機關文化局處都有在努力進行,但是很多地方就是保留幾棟房舍,擺放一些紀念物品、照片,節日時掛掛國旗,做法幾乎都一樣,並沒有營造出太多當地眷村的特色,頗為可惜!

最近參觀了幾個眷村文化保留的案例,卻讓我十分感動!

位於中壢的忠貞新村,過去因為居民多為滇緬邊境撤退的異域孤軍,因此回族與少數民族的異國情調十分濃烈,也成為忠貞新村獨特的文化色彩。具有滇緬風味的食物料理,也成為忠貞新村最受歡迎的事物,除了大家最熟悉的國旗屋之外,附近還有忠貞市場販賣著別的地方看不到的香料食材

但這幾年整個忠貞新村也大大改變,老舊眷村改建成住宅大樓,所有眷村房舍幾乎消失,只剩周遭私有土地的房舍還存在著。當地知名商家阿美米干家族眼看眷村文化即將消失殆盡,因此以自身的力量,成立忠貞新村文化園區,保留阿美米干起家厝,並將附近廢棄教堂建築,改造成癮食聖堂時尚餐廳,將來還將成立罌粟花故事館」、「異域諜報館等,期望藉著飲食文化少數民族工藝,將忠貞新村的文化特色繼續延續下去

左營海軍眷區這幾年也有極大的改變,我在海軍服役時,所有老舊眷村都還存在,但是這幾年所有眷村都已經大幅拆除改建,整個面貌已經與我的軍旅記憶大不相同。目前左營眷村只剩下建業新村等眷舍,循高雄市文化局以住代護計畫保留下來,其中光的院子更是少數由原住戶回歸舊宅居住的案例

眷村女兒黎明珍為了重拾昔日溫暖眷村記憶,特別申請入住兒時的眷舍,雖然只能住五年,但是她與夫婿王子亦,仍然斥資三百多萬整修舊房子,取名為「光的院子」,用以紀念她逝去的父親黎熾光。「光的院子」整修完畢,並在今年雙十節開幕,當天由大提琴家范宗沛演奏,舊日親友鄰居都回到眷村,大家聚集高唱國旗歌;在那一刻,昔日眷村的記憶與氛圍,似乎都被召喚回來了,現場的情景,撫慰了所有人的內心。

雖然台灣各地都有眷村文化保留的計畫與努力,但是這兩個案例顯得特別動人因為他們都是不顧一切,投下個人精神財力,只為了找回昔日眷村的記憶。然後我才明白,歷史記憶並不是因為建築硬體的保留,就一定可以保存下來;眷村文化的保存與承續,還是要靠眷村子弟的熱情,才能夠重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