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經濟/創新成長 因應變局最佳路徑

.聯合報社論..砍年金的節餘,別一次丟在軌道上
.聯合報黑白集.不值得我的仇恨
.經濟日報社論.創新成長 因應變局最佳路徑









經濟/創新成長 因應變局最佳路徑


2017-04-21 02: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經濟前景一直是國人最關注的議題。近20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趨緩,實質薪資停滯,人才與資金持續外流,早已不復當年被譽為亞洲四小龍時的朝氣。台灣經濟質量之所以直線下滑,整個世代都難辭其咎,民粹當道、改革遲滯、產業轉型困難,重點是忘卻小國經濟無太多祖產資源,必得緊跟國際腳步,憑本事尋求發展。
今年適逢經濟日報50周年社慶,回想50年前的今天,台灣經濟還處於農業社會,在困頓中前行。但是在前人的努力下,台灣經濟很快地蓄積能量,在70年代推出「十大建設」,奠定工業發展的基礎,進而在80年代漸漸擺脫對國外中間財的依賴,並輔以成功的外貿政策,令經濟結構自勞力密集朝技術密集轉向,於是大小產業雨露均霑、出口起飛,爾後又跟上IT產業的腳步,至今已於世界製造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台灣當年能被冠上亞洲四小龍的封號,並非偶然,那是靠真才實料、真本事爭來的「名副其實」。但時代的考驗與國際競爭從來沒有停歇過,台灣今天面對的,不只是變調中的全球化、來勢洶洶的紅色供應鏈,以及新電商與FinTech等新產業型塑的跨國界、跨產業挑戰;台灣長年累積的「經濟宿疾」,如產業升級成績不夠顯著,人才外流,舊法制趕不上新產業、新服務需求,乃至於台灣新世代最為詬病的高房價、低薪問題,也正逐步累積為台灣內部新興的「世代仇恨」。
這些問題若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有個好的解題布局,那麼台灣仍將坐困愁城:這一代人緬懷往日的青春風光,下一代人則指責上一代人坐享太多資源。這些都不是本當為「生命共同體」的各世代台灣人所樂見的。
因此,在經濟日報歡度50歲生日的今天,我們一如創報當年,懷抱著使命感、熱情與不屈不撓的精神,一連兩天舉辦「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大論壇;並邀請50位來自各界、分屬不同世代、產業的社會賢達來解讀世局與國情,出版《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同名專書,盼以「一書一論壇」的心思,為台灣找出經濟新路徑。
論及台灣經濟的幾個核心課題,產業轉型,最為首要。這十多年來,台灣的產官學界都曾提出過不少處方,各屆政府也根據政見推出過不少口號響亮的政策。但是當這些政策要付諸實行時,卻又經常碰上雷同的挑戰,例如,經濟開發始終與環境保護猶如天平的兩端,難以協調共容;台灣的兩岸經貿政策似乎只能隨著主政者的偏好,只有開、闔兩種選擇;台灣好談創新創業,但是每每論及打破舊法制時,卻又不免瞻前顧後。這些關鍵思維上的矛盾,往往阻礙改革,也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也難怪這些年,不少企業寧可政府管的事情,愈少愈好。
管得少的政府,是不是一定就是好政府,這恐怕一時半刻間難以回答,但我們誠摯希望此刻能讓公私部門、不同產業與不同世代間,都能把焦點擺在歧見最少的「拚經濟」目標上。再以此為出發,理清台灣在此刻的變局、困境中,如何在多元價值間做取捨,且如《易經》上所言,損有餘而益不足。如此一來,我們也就不需要如同現在,被迫在這一代/下一代,勞/資,經濟/環保,新產業/舊產業等人為刻意造作的二分法中,茫然不知所措。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在首日登場的「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論壇中提到成長與創新,是不論世局怎麼變遷、惟二不變的永恆價值,他說,經濟若需要喊一句口號,就是「成長」;若要三句口號,那就是「成長、成長、成長」。做為走過半世紀的台灣經濟守望人,我們期盼,台灣經濟持續成長,並在成長中不斷創新,並以創新、成長做為台灣應對世界變局的最佳路徑。

聯合/不值得我的仇恨


2017-04-21 02:4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你不值得我仇恨」書封。圖/采實文化提供


歐洲各國頻遭恐攻,一名法國記者之妻不幸喪生,他卻為文向恐怖分子喊話:「你們不值得我的仇恨」,呼籲社會莫陷入猜疑和恐懼。此事引發廣大回響。「用愛抵制仇恨」非人人都能做到,但「莫為仇恨所操控」的觀念值得學習,也是自由精神的底線。
表面上看,台灣人已自由到為所欲為的程度,但某些人動輒以正義之名而散播仇恨,造成了另一些人的恐懼。小事例如公共運輸的博愛座讓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擔心稍一不慎即受到圍剿;退休公教會自我告誡莫過度消費,以免成他人眼中釘;都是因為社會充斥獵巫的氣氛所致。大事而言,階級仇恨和族群夙怨至今難以消除;追根究柢,政治人物領頭擴大對立、散播仇恨,是主要原因。
本來,執政者最有能力和資源推動弭平歷史傷痕的工作,讓社會維持團結和互信的基礎。卻偏偏,當今的執政黨以消費仇恨為樂:處理不當黨產變成了清算鬥爭,「轉型正義」連中正紀念堂也不放過,各地不時發生銅像斷頭事件……。你有你的正義,我也有我的正義,都在以怨報冤。然而,彼此對立的雙方,其實都是自己的同胞。
遭受喪妻之痛的法國人向凶手說,你不值得我的仇恨,我不要受你製造的恐懼所操控。但今天台灣的榮民老兵,有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從馬英九到大陸台商,有沒有免於被扣紅帽的自由?只要仇恨的幽靈仍飄浮空中,台灣就享受不到真正的自由!

聯合/砍年金的節餘,別一次丟在軌道上


2017-04-21 02: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前瞻基礎建設豪擲8千多億預算。圖為國民黨立院黨團批評部分建設毫無新意。 聯合報系資料照


當軍公教團體包圍立院抗議年金改革,幾位前往參加「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公聽會的縣市首長也遭到拉扯波及。年金改革和前瞻建設看似無關,其實都攸關國家財政的運用選擇。如果政府認為軍公教退休年金太高,非改不可;那麼,當專家都認為前瞻建設許多項目評估不確實又流於揮霍,政府豈能一味硬推?如果軍公教年金可能債留子孫,草率登場的建設難道不會債留子孫?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備受批評,因為這是林全內閣在短短時間內拼湊出來的超級計畫,多數未經可行性評估或環境評估,即迅速拍板。當各項計畫藉由總統蒞臨地方以「贈送大禮」的方式揭開,即說明其決策過程暗藏「黑箱」,其決策考量也充滿「恩賜」氣味。而且,除綠能外,這八年八千八百億的計畫皆非著眼於台灣未來產業或總體經濟之發展,而是打碎用在地方。如此,有何前瞻可言?
進一步看,這卅多項建設九成以上都落在綠營執政縣市,除顯示執政者的偏私,更暴露了選舉綁樁的意圖。至於花東、南投等地的期待悉數落空,宜蘭要直鐵卻給輕軌,也證明前瞻建設是為「平衡城鄉差距」的說法純屬空話。最後,竟連首都台北市都落到只能在「城鄉基礎建設」項目爭搶一些餅屑,可見這項美其名「投資台灣」的大型經建計畫,其實只是在「投資民進黨」。也因此,才有那麼多位縣市長在公聽會上辛酸自嘲,覺得被中央拋棄。
八年八千八百億的前瞻建設計畫,平均一年就是一千一百億元,這絕非一個小數目。如果運用得當,八年下來,這近兆元的投資可以帶動台灣經濟發展、創造就業,並繁榮地方。而如果運用不當,這麼大筆的公帑可能只是中飽了貪官和財團的私囊,卻留下更大的錢坑需要追加預算填補,或者變成無用的蚊子建設。這種建設變廢墟的情況,過去廿年人們看得還不夠多嗎?
以前瞻計畫中最受質疑的「軌道建設」為例,各縣市的需求和條件分明極不相同,為什麼中央只有「輕軌」或「捷運」一套解方?這種一窩蜂趕造軌道的現象,難道不會太盲目?柯文哲以台北市發展捷運卅年為例說,中央砸四千多億元在軌道上,台灣需要多少捷運工程局和捷運公司?然而,目前政府滿腦子的軌道計畫,全都圍繞在「硬體」建設上,只想著鋪軌道、造車廂,何曾想到「軟體」的管理,又何曾想到客源和財務自償率的層次?地政教授徐世榮更提醒:未來興建這些軌道工程,估計將有一萬七千戶人家將遭到迫遷,影響達五萬多人。這些問題,恐怕還不曾出現在政府「前瞻」的規畫中吧?
我們無意唱衰政府的經建計畫,但是,對於各方面可能遭遇到的問題,我們卻無法裝作看不見。蔡政府擴大推動基礎公共建設,當然是希望藉此帶動經濟活力並繁榮地方;然而,只是懷抱美好的想像,卻忽略理性的評估及地方的執行能力,甚至忘卻後續需要的經營規畫,都是很危險的盲點。何況,前瞻建設計畫如果要當成未來八年國家建設主軸,其高度及力度都顯然不足,這是我們必須坦白直言的。
蔡政府在大砍公教退休年金後,估計每年可以省下八百多億元的支出,十年即可省下八千多億元。這個金額,跟目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所提的八千八百億經費相當。如此龐大的年改財政節餘,政府未說明將如何運用,民眾當然希望能用在最有利於國家長期與總體發展之用,而不是任意揮霍。也因此,這些讓軍公教勒緊褲帶所省下來的錢,會不會被輕易投到各地軌道建設上,最後卻流於綁樁而不知所終,其實是全民都很關心的議題。
蔡英文呼籲軍公教在關鍵時刻「再拉國家一把」,她也該承諾,軍公教「被年改」的悲情不會被虛擲在軌道上。

聯合筆記/茅台股價 論盡中國

.重建設、輕創新 前瞻有前景?
.舉債急就章 營造人看了也憂心
.張忠謀的提醒…發展經濟 要靠資本、人才
.你我的3C產品 藏著美軍資訊戰…
.追求和諧的典範:感念李亦園先生
.聯合筆記/茅台股價 論盡中國
.吹捧八田與一 台灣怪談
.拆蔣銅像 撕裂族群







聯合筆記/茅台股價 論盡中國


2017-04-21 00:02 聯合報  李春

貴州茅台股價飛漲,日昨股價更突破人民幣400元大關。(中新社)


自去年股災一段後,出了個一天到晚罵「土豪」和「妖精」的中國證監會主席,但中國股民也打不起精神去看潮汕幫是不是「土豪」,甚至沒興趣猜大眼趙薇是不是「妖精」,因為那股價是疲軟的,股市上不著錢解不了套,大家就拿那位劉主席當說政治相聲的。
但突然有了刺激,那來自於茅台。這不是說喝了酒後的刺激,而是上市公司貴州茅台股價癲狂,在其公布去年業績後,在中國股市愁雲籠罩之際,其A股股價突破四百元人民幣大關創歷史新高,其總市值超過了五千億元人民幣。
說茅台的股價走向癲狂,應該不過分,因為這意味著茅台酒廠成了全球市值最大的酒廠,意味著這一家酒廠的市值,等於其所在貴州省一半的國民生產總值,意味著中國高等收入一族隨便用嘴喝喝就可以喝出世界第一來。
一般來說,有企業創造出世界第一,是值得慶幸和祝賀的,然而茅台這回股價狂漲,市值高掛,引來的是市場質疑和學者擔憂。
市場質疑的,主要是對其營收、淨利潤、銷量等數字,特別是酒類產品毛利率九十一.三一%驚人高位的質疑。茅台酒有個特別背景,是高度腐敗的解放軍和武警公安都拿著槍去押運茅台給自己喝,但去年有特別政治背景,就是習近平要求嚴格執行「八項規定」打擊「四風」,怕丟官茅台沒人敢買沒人敢送,其銷量利潤怎麼來的?
市場這點擔憂,還不算事,學者擔心的才是問題,因為他們憂國憂民,終於憂到茅台,擔心茅台這麼創出的世界第一,不僅是在說反腐敗是假的,更說明中國的社會分化。
在中國,茅台酒被視為「奢侈品」,如果說中共中央在堅定反腐,茅台銷量大增,那得解釋誰去承接了官員軍警們對茅台的消費,一種解釋是中國的中產階級誕生了,他們一喝起勁,比幹部喝得還多;另一種解釋就是有新富階層或說新特殊利益集團涌現了。
中國中產階級確實在壯大,但還沒壯大到把茅台股價喝到癲狂的陣容,茅台價不足以證明他們已經崛起。反而另一組數據分析說,由於低端劣質商品充斥國內市場,低檔的酒包括大量假酒價格還在走低中,甚至連泡麵的價格和銷量都在下調。這相對於茅台股價的癲狂,說明中國出現極貧極富的新兩極分化。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追求和諧的典範:感念李亦園先生


2017-04-21 00:02 聯合報  王漢國/大學教師(新北市)

中研院院士李亦園。 聯合報資料照片


台灣人類學開拓者、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日前病逝,享壽八十六歲。他對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的發展有卓越貢獻。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綜觀李院士的一生,他不但以其宏觀遠謀之識,結合同好許倬雲、胡佛等人創辦《思與言》雜誌,提倡自由主義思想,獨樹一幟,群領風騷;更秉持有教無類精神,創立清大人文社會學院,為樹立「整合科學」(人類學、心理學、物理學、社會學及醫學)之風,打破人文與科技的界限,扮演著「開路先鋒」的角色,一往直前,樂而忘憂。
作為一個傑出的人類學者,僅就台灣一地,李院士的足跡早已遍及各處。他研究過排灣族的源流和家庭組織、分析過蘭嶼雅美族惡靈信仰的社會功能、也考察過南澳泰雅族的神話和儀式行為等等。因而提出不少學術創見,仍深值當下台灣社會的回顧與省思。譬如,他談到對「文化差異性」的包容時表示:「人類學所追求的是人的內在的,甚至連自己也無法覺察的深層原則,所以必須先承認所有的文化系統都具有其自身的價值,甚於這種立場,我們才有機會重新發現自身文化的價值。」
另因長期浸淫於傳統文化的研究,李先生在論及中華文化的基礎觀念時,十分重視「均衡和諧」或「致中和」之理。他認為中國的均衡和諧觀有三個層次,此即尋求與自然、人際關係以及自己身體的均衡和諧。而華人社會不論是倫理關係、飲食習慣或養生修練之道的表現,或以命相、風水、氣脈為主的人體觀與宇宙觀,亦莫不以講求均衡和諧為重。
反觀時下的台灣社會,對立嚴重,衝突四起,此盡皆喪失均衡和諧所致。
在倫理關係上,子弒其親者有之;在飲食作息上,晝夜顛倒、暴飲暴食者有之;在社會人群上,自我中心、為所欲為。再加上各種文化上的偏見歪風,政治掛帥、短視近利,毫無「文化差異性」的基本認知和起碼的包容心。目睹一個社會的日漸沉淪,將伊於胡底,實令人憂心不已!
「鸛雀樓上窮千里」,李亦園先生雖已辭世,然他所留下的人文風範和跨領域的學術創見,必將超越時空成為人類追求和諧之美的典範。



你我的3C產品 藏著美軍資訊戰…


2017-04-21 00:03 聯合報  張鐸/樹德科大副教授(高雄市)


對美國國防部來說,全球最令其頭痛的有三個地方:中南美、中東及北韓。中南美是毒品問題;中東則是伊斯蘭世界紛擾不斷的大小戰亂;北韓的窮兵黷武,威脅亞洲鄰近國家,當然也影響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因此美軍在日本及南韓均部署重兵及最先進武器。不僅如此,中東及北韓一直是美軍在各種軍事作戰推演中,最喜歡設計演習想定的地區。
一九九一年「沙漠風暴」美國老布希總統下令攻打伊拉克,主要是因伊拉克總統海珊出兵並占領科威特,在聯合國要求下仍拒絕撤兵,因此美國邀集英、法等國共同出兵伊拉克。
美軍在伊拉克打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作戰方式,也就是「資訊戰」,是以癱瘓敵人的指揮通訊系統為作戰目標。美國中央情報局後來證實,美軍對伊拉克的資訊戰是啟動了一隻早期埋伏在日本富士通賣給利比亞的一台印表機的唯讀記憶體內的病毒。該病毒經美軍遙控啟動,經由中東地區的網路系統感染到伊拉克的指揮通信系統,讓美軍成就了孫子兵法中「兵不血刃」的輝煌戰果。
近日北韓情勢緊繃,雙方不論是在外交辭令上,或是軍事行動上都在互比拳頭。美軍慶幸的是,此次不用像「沙漠盾牌」一樣辛苦整備軍力,因目前在日韓的軍力已是最優異的,好整以暇地直接就美日、美韓聯合軍演給北韓看。
最新的媒體報導,北韓最後一次的飛彈試射在升空後不久就燃燒爆炸,媒體揣測可能是美國駭客所為,是或不是就要看北韓現行使用的資訊設備有多少是西方世界的產品,電腦作業系統是不是北韓自己設計的。北韓若真與美軍開戰,我們或許又可以看看崇拜孫子的美軍又要打出什麼樣的資訊戰?

吹捧八田與一 台灣怪談


2017-04-21 00:02 聯合報  張福淙/會計師(台北市)

八田銅像被砍頭,顯示台灣還缺乏面對複雜歷史的氣度與成熟。本報資料照片


八田與一不是政治人物,他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水利工程人員,最近因其銅像遭砍首,引發爭議,身為嘉義農村子弟,想閒話幾句。
我對嘉南水利灌溉問題有切身感觸,幾年前看了電影KANO,才知道有八田與一這個人;後來查資料,對電影情節硬把他扯入,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認為實在太牽強媚日,但也沒去理會。
嘉南平原本有天然河川溝渠,明清時代就有漢人墾植,絕非沙漠,不是因八田才變良田。烏山頭水庫僅有部分調節供水功能,不能總攬嘉南農田灌溉之功。
八田服務的是日本殖民政府,不是台灣農民,無恩可感。八田強奪民地,罔顧施工安全,使一百卅四名工人殉難。水庫完工後強徵水租,控制水源,用水分配不公,致民怨四起,搶水糾紛不斷。
小時候看到很多農民都是挖井抽地下水灌溉,即使不用水庫的水,仍要被徵收昂貴會費及水租。所以,對水利技師八田與一的吹捧,根本是謊話連篇,獨派將之塗粉抹脂成恩同父母的偉人,真是台灣怪談。
毀損八田銅像是微罪,頂多判罰金或易科罰金,但卻有人如喪考妣,把砍銅像頭的人當成江洋大盜限期抓拿,如此諂媚把台灣人當奴役的日本,真是作賤了台灣人的尊嚴。


拆蔣銅像 撕裂族群


2017-04-21 00:02 聯合報  呂瑞統/務農榮民(彰縣溪州)


民進黨執政期間,官方藉明修「去蔣化」棧道,暗渡民間破壞蔣公銅像陳倉,潑漆、斷頭、底座連根拔屢見不鮮,事後裝模作樣勸說及消極究責,擺明默許「歡迎再度光臨」。
孟子說,敬人者人恆敬之,就是說你怎麼對人別人就怎麼對你;拆銅像事亦如是,拆蔣公銅像與拆八田與一銅像者,前者意識形態作祟,後者是以其人之道還諸其身心態
兩蔣遺物是文化資產,民進黨故意扭轉成威權遺毒;蔡政府耍族群互毆把戲,殊不知這是以暴易暴冤冤相報,除了滿足支持者報復心,政黨矇騙選票獲利,族群感情已逐漸被撕裂殆盡,最後傷害最深的不是銅像,也不是亡者之靈,而是被灌輸滿腦子仇恨又困苦的台灣千萬生靈

林中斌/武統論趨寂靜 兩岸啟新局

.林中斌/武統論趨寂靜 兩岸啟新局
.葉丙成/大學對社會的價值在哪?
.薛承泰/年改的「明天過後」
.盛治仁/不盲從「多數」 培養你的觀點
.方祖涵/職業運動員的金錢觀
.劉克襄/池上的黑色騎士們
.王正方/不正視未來,連小確幸也混不上







林中斌/武統論趨寂靜 兩岸啟新局


2017-04-21 02:47 聯合報  林中斌


兩岸和平統一已無望,武力統一為唯一選項。」
「武統」言論於一六年初,在對岸次官方的階層浮出,至今年三月兩會期間受高層駁斥,之後沉寂。其間,武統論聲勢逼人,而官方卅五年來的「和平統一」卻靜伏角落。
巧的是此段時間,大權在握但非全握的習近平,面臨國內表面平穩其實嚴峻的挑戰,「政令不出中南海」說法開始流傳,但他終於勝出。讓我們回顧和展望。

武統說的起落

●一六年一月廿五日,解放軍少將羅援在《環球網》指出:若被台獨逼入牆角,只好武力統一。
●四月《環球時報》舉辦全國民調,八十五趴大陸人認為武統不可避免。雖然習近平直接指揮的「中央網信辦公室」五月十二日批評《環球時報》炒作「敏感事件…易造成…不良政治後果」,限其「一個月內整改」。之後發展顯示「網信辦」警告效果不彰。
●十月廿一日,《環球時報》刊登南京軍區前副司令員王洪光文章,警告武力統一台灣條件正在顯現。「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二○二○前後台海要爆發戰爭。
●十二月十七日,在《環球時報》年會王氏再度表示「我的判斷是二○二○年前軍事衝突是肯定的,很可能一舉奪取臺灣。」
●一七年三月初,人大政府工作報告駁斥武統說,強調「和平統一進程」要看兩岸長遠發展。與會的全國台聯副會長紀斌甚至說:「和平統一沒有時間表。」

習近平的挑戰

●文字一向嚴謹的中共官方媒體數度對習不敬:一五年十二月四日,「中新社」報導習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論壇」「致辭」寫成「辭職」。
●一六年三月四日,新疆區委宣傳部官網發表要求習近平辭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公開信,其中三次對習及家人發出死亡威脅。
●三月十三日,「新華社」,將國家主席習近平「誤植」為「中國最後領導人」。
●四月廿三日《人民日報》將習近平中共總書記頭銜,移花接木為「新加坡總書記」。
●七月十日,「騰訊網路」把「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誤植為「習近平發飆重要講話」。
●一六年十月,爆發中共史上最大老兵請願事件。四千老兵由九省同時進京,突然聚集在中央軍委大樓前,表達政府安置政策不公 。

習近平的勝出

●一六年從三月至八月底,全國廿二省中,有十二位一把手省委書記換人。
●一六年底,習近平團隊王岐山先進駐江蘇省,再推進掌控上海(江澤民勢力的最後據點)。十二月八日。習近平人馬廖國勳出任上海市紀委書記。一七年一月十七日,習人馬的應勇接江人馬的楊雄,任上海市長。至此大勢底定。
兩岸新局
●今年五月,國台辦前發言人李維一將訪台。打破北京一年來冷處理台灣局面。
●今年一月,蔡總統訪美,言行謹慎。二月,外交部長李大維稱釣魚台為中華民國領土。三月李及陸委會張小月主委俱稱兩岸非外交關係。
目前機率看來雖渺茫,蔡習會的苗頭已萌芽。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聯合筆記/茅台股價 論盡中國

.你我的3C產品 藏著美軍資訊戰…
.聯合筆記/茅台股價 論盡中國
.追求和諧的典範:感念李亦園先生
.吹捧八田與一 台灣怪談
.拆蔣銅像 撕裂族群
.張忠謀的提醒…發展經濟 要靠資本、人才
.舉債急就章 營造人看了也憂心
.重建設、輕創新 前瞻有前景?





聯合筆記/茅台股價 論盡中國


2017-04-21 00:02 聯合報  李春

貴州茅台股價飛漲,日昨股價更突破人民幣400元大關。(中新社)




自去年股災一段後,出了個一天到晚罵「土豪」和「妖精」的中國證監會主席,但中國股民也打不起精神去看潮汕幫是不是「土豪」,甚至沒興趣猜大眼趙薇是不是「妖精」,因為那股價是疲軟的,股市上不著錢解不了套,大家就拿那位劉主席當說政治相聲的。
但突然有了刺激,那來自於茅台。這不是說喝了酒後的刺激,而是上市公司貴州茅台股價癲狂,在其公布去年業績後,在中國股市愁雲籠罩之際,其A股股價突破四百元人民幣大關創歷史新高,其總市值超過了五千億元人民幣。
說茅台的股價走向癲狂,應該不過分,因為這意味著茅台酒廠成了全球市值最大的酒廠,意味著這一家酒廠的市值,等於其所在貴州省一半的國民生產總值,意味著中國高等收入一族隨便用嘴喝喝就可以喝出世界第一來。
一般來說,有企業創造出世界第一,是值得慶幸和祝賀的,然而茅台這回股價狂漲,市值高掛,引來的是市場質疑和學者擔憂。
市場質疑的,主要是對其營收、淨利潤、銷量等數字,特別是酒類產品毛利率九十一.三一%驚人高位的質疑。茅台酒有個特別背景,是高度腐敗的解放軍和武警公安都拿著槍去押運茅台給自己喝,但去年有特別政治背景,就是習近平要求嚴格執行「八項規定」打擊「四風」,怕丟官茅台沒人敢買沒人敢送,其銷量利潤怎麼來的?
市場這點擔憂,還不算事,學者擔心的才是問題,因為他們憂國憂民,終於憂到茅台,擔心茅台這麼創出的世界第一,不僅是在說反腐敗是假的,更說明中國的社會分化。
在中國,茅台酒被視為「奢侈品」,如果說中共中央在堅定反腐,茅台銷量大增,那得解釋誰去承接了官員軍警們對茅台的消費,一種解釋是中國的中產階級誕生了,他們一喝起勁,比幹部喝得還多;另一種解釋就是有新富階層或說新特殊利益集團涌現了。
中國中產階級確實在壯大,但還沒壯大到把茅台股價喝到癲狂的陣容,茅台價不足以證明他們已經崛起。反而另一組數據分析說,由於低端劣質商品充斥國內市場,低檔的酒包括大量假酒價格還在走低中,甚至連泡麵的價格和銷量都在下調。這相對於茅台股價的癲狂,說明中國出現極貧極富的新兩極分化。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你我的3C產品 藏著美軍資訊戰…


2017-04-21 00:03 聯合報  張鐸/樹德科大副教授(高雄市)


對美國國防部來說,全球最令其頭痛的有三個地方:中南美、中東及北韓。中南美是毒品問題;中東則是伊斯蘭世界紛擾不斷的大小戰亂;北韓的窮兵黷武,威脅亞洲鄰近國家,當然也影響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因此美軍在日本及南韓均部署重兵及最先進武器。不僅如此,中東及北韓一直是美軍在各種軍事作戰推演中,最喜歡設計演習想定的地區。
一九九一年「沙漠風暴」美國老布希總統下令攻打伊拉克,主要是因伊拉克總統海珊出兵並占領科威特,在聯合國要求下仍拒絕撤兵,因此美國邀集英、法等國共同出兵伊拉克。
美軍在伊拉克打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作戰方式,也就是「資訊戰」,是以癱瘓敵人的指揮通訊系統為作戰目標。美國中央情報局後來證實,美軍對伊拉克的資訊戰是啟動了一隻早期埋伏在日本富士通賣給利比亞的一台印表機的唯讀記憶體內的病毒。該病毒經美軍遙控啟動,經由中東地區的網路系統感染到伊拉克的指揮通信系統,讓美軍成就了孫子兵法中「兵不血刃」的輝煌戰果。
近日北韓情勢緊繃,雙方不論是在外交辭令上,或是軍事行動上都在互比拳頭。美軍慶幸的是,此次不用像「沙漠盾牌」一樣辛苦整備軍力,因目前在日韓的軍力已是最優異的,好整以暇地直接就美日、美韓聯合軍演給北韓看。
最新的媒體報導,北韓最後一次的飛彈試射在升空後不久就燃燒爆炸,媒體揣測可能是美國駭客所為,是或不是就要看北韓現行使用的資訊設備有多少是西方世界的產品,電腦作業系統是不是北韓自己設計的。北韓若真與美軍開戰,我們或許又可以看看崇拜孫子的美軍又要打出什麼樣的資訊戰?

追求和諧的典範:感念李亦園先生


2017-04-21 00:02 聯合報  王漢國/大學教師(新北市)

中研院院士李亦園。 聯合報資料照片


台灣人類學開拓者、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日前病逝,享壽八十六歲。他對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的發展有卓越貢獻。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綜觀李院士的一生,他不但以其宏觀遠謀之識,結合同好許倬雲、胡佛等人創辦《思與言》雜誌,提倡自由主義思想,獨樹一幟,群領風騷;更秉持有教無類精神,創立清大人文社會學院,為樹立「整合科學」(人類學、心理學、物理學、社會學及醫學)之風,打破人文與科技的界限,扮演著「開路先鋒」的角色,一往直前,樂而忘憂。
作為一個傑出的人類學者,僅就台灣一地,李院士的足跡早已遍及各處。他研究過排灣族的源流和家庭組織、分析過蘭嶼雅美族惡靈信仰的社會功能、也考察過南澳泰雅族的神話和儀式行為等等。因而提出不少學術創見,仍深值當下台灣社會的回顧與省思。譬如,他談到對「文化差異性」的包容時表示:「人類學所追求的是人的內在的,甚至連自己也無法覺察的深層原則,所以必須先承認所有的文化系統都具有其自身的價值,甚於這種立場,我們才有機會重新發現自身文化的價值。」
另因長期浸淫於傳統文化的研究,李先生在論及中華文化的基礎觀念時,十分重視「均衡和諧」或「致中和」之理。他認為中國的均衡和諧觀有三個層次,此即尋求與自然、人際關係以及自己身體的均衡和諧。而華人社會不論是倫理關係、飲食習慣或養生修練之道的表現,或以命相、風水、氣脈為主的人體觀與宇宙觀,亦莫不以講求均衡和諧為重。
反觀時下的台灣社會,對立嚴重,衝突四起,此盡皆喪失均衡和諧所致。
在倫理關係上,子弒其親者有之;在飲食作息上,晝夜顛倒、暴飲暴食者有之;在社會人群上,自我中心、為所欲為。再加上各種文化上的偏見歪風,政治掛帥、短視近利,毫無「文化差異性」的基本認知和起碼的包容心。目睹一個社會的日漸沉淪,將伊於胡底,實令人憂心不已!
「鸛雀樓上窮千里」,李亦園先生雖已辭世,然他所留下的人文風範和跨領域的學術創見,必將超越時空成為人類追求和諧之美的典範。


吹捧八田與一 台灣怪談


2017-04-21 00:02 聯合報  張福淙/會計師(台北市)

八田銅像被砍頭,顯示台灣還缺乏面對複雜歷史的氣度與成熟。本報資料照片


八田與一不是政治人物,他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水利工程人員,最近因其銅像遭砍首,引發爭議,身為嘉義農村子弟,想閒話幾句。
我對嘉南水利灌溉問題有切身感觸,幾年前看了電影KANO,才知道有八田與一這個人;後來查資料,對電影情節硬把他扯入,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認為實在太牽強媚日,但也沒去理會。
嘉南平原本有天然河川溝渠,明清時代就有漢人墾植,絕非沙漠,不是因八田才變良田。烏山頭水庫僅有部分調節供水功能,不能總攬嘉南農田灌溉之功。
八田服務的是日本殖民政府,不是台灣農民,無恩可感。八田強奪民地,罔顧施工安全,使一百卅四名工人殉難。水庫完工後強徵水租,控制水源,用水分配不公,致民怨四起,搶水糾紛不斷。
小時候看到很多農民都是挖井抽地下水灌溉,即使不用水庫的水,仍要被徵收昂貴會費及水租。所以,對水利技師八田與一的吹捧,根本是謊話連篇,獨派將之塗粉抹脂成恩同父母的偉人,真是台灣怪談。
毀損八田銅像是微罪,頂多判罰金或易科罰金,但卻有人如喪考妣,把砍銅像頭的人當成江洋大盜限期抓拿,如此諂媚把台灣人當奴役的日本,真是作賤了台灣人的尊嚴。

拆蔣銅像 撕裂族群


2017-04-21 00:02 聯合報  呂瑞統/務農榮民(彰縣溪州)

民進黨執政期間,官方藉明修「去蔣化」棧道,暗渡民間破壞蔣公銅像陳倉,潑漆、斷頭、底座連根拔屢見不鮮,事後裝模作樣勸說及消極究責,擺明默許「歡迎再度光臨」。
孟子說,敬人者人恆敬之,就是說你怎麼對人別人就怎麼對你;拆銅像事亦如是,拆蔣公銅像與拆八田與一銅像者,前者意識形態作祟,後者是以其人之道還諸其身心態。
兩蔣遺物是文化資產,民進黨故意扭轉成威權遺毒;蔡政府耍族群互毆把戲,殊不知這是以暴易暴冤冤相報,除了滿足支持者報復心,政黨矇騙選票獲利,族群感情已逐漸被撕裂殆盡,最後傷害最深的不是銅像,也不是亡者之靈,而是被灌輸滿腦子仇恨又困苦的台灣千萬生靈。

張忠謀的提醒…發展經濟 要靠資本、人才


2017-04-21 00:02 聯合報  郭永興/台中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出席經濟日報五十周年「經濟五十大論壇」發表開幕致詞指出,無論時局如何變更,但有二件事是永恆價值,就是成長和創新。 記者鄭清元/攝影



經濟日報創刊50周年論壇,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發表以「成長與創新」核心概念,為台灣下一個五十年的經濟發展提出建言。
張董事長所開創的台積電與台灣晶圓代工產業,就是創新經濟的成功具體案例。一九九六年當筆者還是東海大學社會學碩士班學生時,跟著高承恕老師的研究團隊親訪張董事長,當時張董事長說當年他創立台積電有二個原因。
首先當時他在美國電子業觀察到,有許多半導體設計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浮現,但這些公司沒有製造工廠。另外,他在台灣發現有許多優秀勤奮、薪資相對便宜的年輕工程師。
在半導體設計與生產分離的產業趨勢初現,以及台灣人力成本優勢這兩個背景下,張董事長開創當時全世界首見的半導體代工業。台灣半導體產業從代工出發,至今已經發展出,從上游的設計到下游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鍊,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這全靠當年張董事長的創新思維。
然而昨天張董事長卻不是一味歌頌創新,反而是提醒大家,維持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很重要。但是成長不一定只能靠創新,資本與人才的投入,一樣可以帶來成長。張董事長的一番提醒,其實就是基本經濟學教科書中生產函數的白話文版。在教科書中,勞工與資本的增加,與技術進步一樣,同樣可以帶來經濟成長。
然而近年來不僅在學術界,在實務政策面也是一樣,創新經濟學成為當紅炸子雞,資本與人才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都較被人忽視。舉例來說,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說詞,台灣已經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列,未來要有經濟成長,只能靠科技創新。然而這樣的說詞對嗎?筆者在此舉一個例子。
新加坡在九○年代中期以後就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列,但同時以後這個國家的一個重要經濟成長支柱是,依賴資本與人才投入的石化產業
九○年代新加坡以填海方式連接西南海域七個小島組成裕廊島,並以該島作為新加坡發展世界級化學工業的聚落。這個裕廊島石化工業區對於九○年代以後新加坡的經濟成長貢獻非常多,但是卻與新加坡的創新能力關係不大。
原因很簡單,這個工業園區主要的廠商都是外商,包括殼牌、埃克森美孚、杜邦、住友及三井化學等石化巨頭。此工業區的科技能力主要依賴外商,新加坡所做的是提供自由貿易的市場機會,讓外商願意投入資本興建廠房,同時新加坡設立人才培育機構,培育石化工廠所需技術人員。
當然,新加坡裕廊島工業區的成功,有新加坡的獨特環境(例如化工區的味道常常是飄向馬來西亞),台灣不一定要複製。但是新加坡的案例,跟張忠謀董事長的提醒都告訴我們,不一定要創新,也可以靠資本跟人才,創造新的經濟成長動能,為國民帶來更豐裕的生活。

舉債急就章 營造人看了也憂心


2017-04-21 00:02 聯合報  陳煌銘/台灣區綜合營造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台北市)

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以軌道建設最多、預算最高,也是地方諸侯搶破頭要分一杯羹的目標。圖高雄輕軌。 聯合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後,引起各方極大的抨擊。包括學術界及工程界的許多有識之士,無不認為這是一項挽救政績不佳、為選舉綁樁、可能債留子孫的計畫,看不到「前瞻」的內涵。
儘管立委批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濟效益說不清楚、數據也不知如何算出、計畫沒有完整評估,但行政院已決定透過立法院民進黨團力量,在本會期通過特別條例。由此看來,蔡英文總統的謙卑諾言已拋到九霄雲外,而所謂政府如未能聽反對聲音,民眾可以拍桌,也只不過是美麗的謊言。
身為營造業一分子,看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有許多工程可做,可讓業者分一杯羹,原應抱持一種喜悅的心情,其實不然。原因是這項計畫完全是急就章,有關此項計畫的專業、詳盡可行性評估與財務效益、各地方政府的財務分攤及經營能力之分析,均付諸闕如,縱然一一完成,諸多工程也難以發揮效益,且將債留子孫,後遺症將難收拾,「前瞻」未來,不免憂心。
就以一般民眾要辦房屋貸款為例,貸款人要有自備款,銀行也要了解貸款人的還款能力,否則不會輕易核貸;如今耗費極為龐大、內容草率、又看不到遠景的前瞻基建計畫,若立法院闖關成功,不禁要為國家未來的債務捏一把冷汗。
當今政府基於財政問題、大砍軍公教年金,卻要另築債務高台,花鉅額經費投資打造未來卅年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建設,若是無法帶動國家經濟發展,也難以嘉惠新世代,實是一大諷刺。卅年後,再來檢驗這項前瞻計畫的成效,一定會感大惑不解。
國家需要建設,誰也不會反對,問題是行政院提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五大項,其中花費最多、且最令人詬病的是軌道建設,要在綠色執政的各大都市設置輕軌,完全無視於輕軌是否適合台灣的都市交通,難怪花蓮傅縣長會認為這將是「台灣奇蹟」。至於經費數字位居二及三的水環境建設及城鄉建設,也因分配不公,引起縣市政府首長極大反彈。
自從「十大建設」之後,政府為因應經濟發展,曾提出多項建設計畫,而且花費不少經費,但其成果並未充分顯現,揆其原因在於這些計畫之訂定,未如「十大建設」之慎重,才導致無法令人滿意之結果。
衡諸政府態度,撤銷已無可能,唯期盼立法院委員審查「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時,能著眼於翻轉當前停滯的經濟,並顧及國家未來長遠發展,同時更期待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在有限的財政資源下,擘畫可以媲美「十大建設」的重大經建計畫,才是全民之福。

重建設、輕創新 前瞻有前景?


2017-04-21 00:02 聯合報  黃中洋/生技藥品公司總經理(台北市)

蔡政府推「前瞻計畫」,80億規模的基隆輕軌捷運搶頭香。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最近政府以特別預算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除了引起地方政府搶錢爭議外,經濟學者也紛紛發表正反言論,好不熱鬧。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在「經濟50大論壇」卻開出「成長與創新」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藥方,那麼振興經濟最好辦法到底是什麼呢?
基本上,前瞻建設是師法凱因斯需求面的刺激經濟方法,在國家建設相對落後的時候,會十分有效,例如蔣經國推動的十大建設,奠定了台灣經濟奇蹟的基礎;然而,在國家建設相對完善的國家,效果卻十分有限,例如日本在橋本龍太郎擔任首相時,為了將日本經濟從失落的十年拉上來時,耗費鉅資興建九州與四國的跨海大橋,而阪神大地震後的重建工程,仍舊無法挽救日本崩壞的經濟。
供應面或稱雷根學派的想法是,透過減稅讓企業花更多的錢在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上,而消費者也因減稅得以增加購買力,經濟因此得以成長。美國雷根總統執行供應面經濟政策,當時雖然挽救了經濟,卻造成財政上空前的赤字,對後來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近年來,數位科技大幅改變了人類的經濟活動與消費行為,及時掌握這個趨勢的國家,如新加坡、南韓與中國快速地將台灣的經濟成長拋在後頭,顯然地在這智慧科技結合商品的新工業革命時代,已非凱因斯或孟德爾等兩派經濟學者所能預見,新經濟變動的速度與衝擊更非無大智慧者所能預知。
因此,以興建輕軌的地方性建設作為大有為政府的「前瞻」計畫,與以投資創新,開創新產業如生技、環保、智慧型工具或產品等計畫相較,何者才是振興經濟的最好辦法,答案已揭曉。

經濟/創新成長 因應變局最佳路徑

.聯合報社論..砍年金的節餘,別一次丟在軌道上
.聯合報黑白集.不值得我的仇恨
.經濟日報社論.創新成長 因應變局最佳路徑









經濟/創新成長 因應變局最佳路徑


2017-04-21 02: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經濟前景一直是國人最關注的議題。近20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趨緩,實質薪資停滯,人才與資金持續外流,早已不復當年被譽為亞洲四小龍時的朝氣。台灣經濟質量之所以直線下滑,整個世代都難辭其咎,民粹當道、改革遲滯、產業轉型困難,重點是忘卻小國經濟無太多祖產資源,必得緊跟國際腳步,憑本事尋求發展。
今年適逢經濟日報50周年社慶,回想50年前的今天,台灣經濟還處於農業社會,在困頓中前行。但是在前人的努力下,台灣經濟很快地蓄積能量,在70年代推出「十大建設」,奠定工業發展的基礎,進而在80年代漸漸擺脫對國外中間財的依賴,並輔以成功的外貿政策,令經濟結構自勞力密集朝技術密集轉向,於是大小產業雨露均霑、出口起飛,爾後又跟上IT產業的腳步,至今已於世界製造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台灣當年能被冠上亞洲四小龍的封號,並非偶然,那是靠真才實料、真本事爭來的「名副其實」。但時代的考驗與國際競爭從來沒有停歇過,台灣今天面對的,不只是變調中的全球化、來勢洶洶的紅色供應鏈,以及新電商與FinTech等新產業型塑的跨國界、跨產業挑戰;台灣長年累積的「經濟宿疾」,如產業升級成績不夠顯著,人才外流,舊法制趕不上新產業、新服務需求,乃至於台灣新世代最為詬病的高房價、低薪問題,也正逐步累積為台灣內部新興的「世代仇恨」。
這些問題若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有個好的解題布局,那麼台灣仍將坐困愁城:這一代人緬懷往日的青春風光,下一代人則指責上一代人坐享太多資源。這些都不是本當為「生命共同體」的各世代台灣人所樂見的。
因此,在經濟日報歡度50歲生日的今天,我們一如創報當年,懷抱著使命感、熱情與不屈不撓的精神,一連兩天舉辦「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大論壇;並邀請50位來自各界、分屬不同世代、產業的社會賢達來解讀世局與國情,出版《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同名專書,盼以「一書一論壇」的心思,為台灣找出經濟新路徑。
論及台灣經濟的幾個核心課題,產業轉型,最為首要。這十多年來,台灣的產官學界都曾提出過不少處方,各屆政府也根據政見推出過不少口號響亮的政策。但是當這些政策要付諸實行時,卻又經常碰上雷同的挑戰,例如,經濟開發始終與環境保護猶如天平的兩端,難以協調共容;台灣的兩岸經貿政策似乎只能隨著主政者的偏好,只有開、闔兩種選擇;台灣好談創新創業,但是每每論及打破舊法制時,卻又不免瞻前顧後。這些關鍵思維上的矛盾,往往阻礙改革,也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也難怪這些年,不少企業寧可政府管的事情,愈少愈好。
管得少的政府,是不是一定就是好政府,這恐怕一時半刻間難以回答,但我們誠摯希望此刻能讓公私部門、不同產業與不同世代間,都能把焦點擺在歧見最少的「拚經濟」目標上。再以此為出發,理清台灣在此刻的變局、困境中,如何在多元價值間做取捨,且如《易經》上所言,損有餘而益不足。如此一來,我們也就不需要如同現在,被迫在這一代/下一代,勞/資,經濟/環保,新產業/舊產業等人為刻意造作的二分法中,茫然不知所措。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在首日登場的「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論壇中提到,成長與創新,是不論世局怎麼變遷、惟二不變的永恆價值,他說,經濟若需要喊一句口號,就是「成長」;若要三句口號,那就是「成長、成長、成長」。做為走過半世紀的台灣經濟守望人,我們期盼,台灣經濟持續成長,並在成長中不斷創新,並以創新、成長做為台灣應對世界變局的最佳路徑。


聯合/不值得我的仇恨


2017-04-21 02:4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你不值得我仇恨」書封。圖/采實文化提供



歐洲各國頻遭恐攻,一名法國記者之妻不幸喪生,他卻為文向恐怖分子喊話:「你們不值得我的仇恨」,呼籲社會莫陷入猜疑和恐懼。此事引發廣大回響。「用愛抵制仇恨」非人人都能做到,但「莫為仇恨所操控」的觀念值得學習,也是自由精神的底線。
表面上看,台灣人已自由到為所欲為的程度,但某些人動輒以正義之名而散播仇恨,造成了另一些人的恐懼。小事例如公共運輸的博愛座讓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擔心稍一不慎即受到圍剿;退休公教會自我告誡莫過度消費,以免成他人眼中釘;都是因為社會充斥獵巫的氣氛所致。大事而言,階級仇恨和族群夙怨至今難以消除;追根究柢,政治人物領頭擴大對立、散播仇恨,是主要原因。
本來,執政者最有能力和資源推動弭平歷史傷痕的工作,讓社會維持團結和互信的基礎。卻偏偏,當今的執政黨以消費仇恨為樂:處理不當黨產變成了清算鬥爭,「轉型正義」連中正紀念堂也不放過,各地不時發生銅像斷頭事件……。你有你的正義,我也有我的正義,都在以怨報冤。然而,彼此對立的雙方,其實都是自己的同胞。
遭受喪妻之痛的法國人向凶手說,你不值得我的仇恨,我不要受你製造的恐懼所操控。但今天台灣的榮民老兵,有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從馬英九到大陸台商,有沒有免於被扣紅帽的自由?只要仇恨的幽靈仍飄浮空中,台灣就享受不到真正的自由!

聯合/砍年金的節餘,別一次丟在軌道上


2017-04-21 02: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前瞻基礎建設豪擲8千多億預算。圖為國民黨立院黨團批評部分建設毫無新意。 聯合報系資料照



當軍公教團體包圍立院抗議年金改革,幾位前往參加「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公聽會的縣市首長也遭到拉扯波及。年金改革和前瞻建設看似無關,其實都攸關國家財政的運用選擇。如果政府認為軍公教退休年金太高,非改不可;那麼,當專家都認為前瞻建設許多項目評估不確實又流於揮霍,政府豈能一味硬推?如果軍公教年金可能債留子孫,草率登場的建設難道不會債留子孫?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備受批評,因為這是林全內閣在短短時間內拼湊出來的超級計畫,多數未經可行性評估或環境評估,即迅速拍板。當各項計畫藉由總統蒞臨地方以「贈送大禮」的方式揭開,即說明其決策過程暗藏「黑箱」,其決策考量也充滿「恩賜」氣味。而且,除綠能外,這八年八千八百億的計畫皆非著眼於台灣未來產業或總體經濟之發展,而是打碎用在地方。如此,有何前瞻可言?
進一步看,這卅多項建設九成以上都落在綠營執政縣市,除顯示執政者的偏私,更暴露了選舉綁樁的意圖。至於花東、南投等地的期待悉數落空,宜蘭要直鐵卻給輕軌,也證明前瞻建設是為「平衡城鄉差距」的說法純屬空話。最後,竟連首都台北市都落到只能在「城鄉基礎建設」項目爭搶一些餅屑,可見這項美其名「投資台灣」的大型經建計畫,其實只是在「投資民進黨」。也因此,才有那麼多位縣市長在公聽會上辛酸自嘲,覺得被中央拋棄。
八年八千八百億的前瞻建設計畫,平均一年就是一千一百億元,這絕非一個小數目。如果運用得當,八年下來,這近兆元的投資可以帶動台灣經濟發展、創造就業,並繁榮地方。而如果運用不當,這麼大筆的公帑可能只是中飽了貪官和財團的私囊,卻留下更大的錢坑需要追加預算填補,或者變成無用的蚊子建設。這種建設變廢墟的情況,過去廿年人們看得還不夠多嗎?
以前瞻計畫中最受質疑的「軌道建設」為例,各縣市的需求和條件分明極不相同,為什麼中央只有「輕軌」或「捷運」一套解方?這種一窩蜂趕造軌道的現象,難道不會太盲目?柯文哲以台北市發展捷運卅年為例說,中央砸四千多億元在軌道上,台灣需要多少捷運工程局和捷運公司?然而,目前政府滿腦子的軌道計畫,全都圍繞在「硬體」建設上,只想著鋪軌道、造車廂,何曾想到「軟體」的管理,又何曾想到客源和財務自償率的層次?地政教授徐世榮更提醒:未來興建這些軌道工程,估計將有一萬七千戶人家將遭到迫遷,影響達五萬多人。這些問題,恐怕還不曾出現在政府「前瞻」的規畫中吧?
我們無意唱衰政府的經建計畫,但是,對於各方面可能遭遇到的問題,我們卻無法裝作看不見。蔡政府擴大推動基礎公共建設,當然是希望藉此帶動經濟活力並繁榮地方;然而,只是懷抱美好的想像,卻忽略理性的評估及地方的執行能力,甚至忘卻後續需要的經營規畫,都是很危險的盲點。何況,前瞻建設計畫如果要當成未來八年國家建設主軸,其高度及力度都顯然不足,這是我們必須坦白直言的。
蔡政府在大砍公教退休年金後,估計每年可以省下八百多億元的支出,十年即可省下八千多億元。這個金額,跟目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所提的八千八百億經費相當。如此龐大的年改財政節餘,政府未說明將如何運用,民眾當然希望能用在最有利於國家長期與總體發展之用,而不是任意揮霍。也因此,這些讓軍公教勒緊褲帶所省下來的錢,會不會被輕易投到各地軌道建設上,最後卻流於綁樁而不知所終,其實是全民都很關心的議題。
蔡英文呼籲軍公教在關鍵時刻「再拉國家一把」,她也該承諾,軍公教「被年改」的悲情不會被虛擲在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