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經濟/創新成長 因應變局最佳路徑

.聯合報社論..砍年金的節餘,別一次丟在軌道上
.聯合報黑白集.不值得我的仇恨
.經濟日報社論.創新成長 因應變局最佳路徑









經濟/創新成長 因應變局最佳路徑


2017-04-21 02: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經濟前景一直是國人最關注的議題。近20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趨緩,實質薪資停滯,人才與資金持續外流,早已不復當年被譽為亞洲四小龍時的朝氣。台灣經濟質量之所以直線下滑,整個世代都難辭其咎,民粹當道、改革遲滯、產業轉型困難,重點是忘卻小國經濟無太多祖產資源,必得緊跟國際腳步,憑本事尋求發展。
今年適逢經濟日報50周年社慶,回想50年前的今天,台灣經濟還處於農業社會,在困頓中前行。但是在前人的努力下,台灣經濟很快地蓄積能量,在70年代推出「十大建設」,奠定工業發展的基礎,進而在80年代漸漸擺脫對國外中間財的依賴,並輔以成功的外貿政策,令經濟結構自勞力密集朝技術密集轉向,於是大小產業雨露均霑、出口起飛,爾後又跟上IT產業的腳步,至今已於世界製造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台灣當年能被冠上亞洲四小龍的封號,並非偶然,那是靠真才實料、真本事爭來的「名副其實」。但時代的考驗與國際競爭從來沒有停歇過,台灣今天面對的,不只是變調中的全球化、來勢洶洶的紅色供應鏈,以及新電商與FinTech等新產業型塑的跨國界、跨產業挑戰;台灣長年累積的「經濟宿疾」,如產業升級成績不夠顯著,人才外流,舊法制趕不上新產業、新服務需求,乃至於台灣新世代最為詬病的高房價、低薪問題,也正逐步累積為台灣內部新興的「世代仇恨」。
這些問題若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有個好的解題布局,那麼台灣仍將坐困愁城:這一代人緬懷往日的青春風光,下一代人則指責上一代人坐享太多資源。這些都不是本當為「生命共同體」的各世代台灣人所樂見的。
因此,在經濟日報歡度50歲生日的今天,我們一如創報當年,懷抱著使命感、熱情與不屈不撓的精神,一連兩天舉辦「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大論壇;並邀請50位來自各界、分屬不同世代、產業的社會賢達來解讀世局與國情,出版《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同名專書,盼以「一書一論壇」的心思,為台灣找出經濟新路徑。
論及台灣經濟的幾個核心課題,產業轉型,最為首要。這十多年來,台灣的產官學界都曾提出過不少處方,各屆政府也根據政見推出過不少口號響亮的政策。但是當這些政策要付諸實行時,卻又經常碰上雷同的挑戰,例如,經濟開發始終與環境保護猶如天平的兩端,難以協調共容;台灣的兩岸經貿政策似乎只能隨著主政者的偏好,只有開、闔兩種選擇;台灣好談創新創業,但是每每論及打破舊法制時,卻又不免瞻前顧後。這些關鍵思維上的矛盾,往往阻礙改革,也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也難怪這些年,不少企業寧可政府管的事情,愈少愈好。
管得少的政府,是不是一定就是好政府,這恐怕一時半刻間難以回答,但我們誠摯希望此刻能讓公私部門、不同產業與不同世代間,都能把焦點擺在歧見最少的「拚經濟」目標上。再以此為出發,理清台灣在此刻的變局、困境中,如何在多元價值間做取捨,且如《易經》上所言,損有餘而益不足。如此一來,我們也就不需要如同現在,被迫在這一代/下一代,勞/資,經濟/環保,新產業/舊產業等人為刻意造作的二分法中,茫然不知所措。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在首日登場的「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論壇中提到,成長與創新,是不論世局怎麼變遷、惟二不變的永恆價值,他說,經濟若需要喊一句口號,就是「成長」;若要三句口號,那就是「成長、成長、成長」。做為走過半世紀的台灣經濟守望人,我們期盼,台灣經濟持續成長,並在成長中不斷創新,並以創新、成長做為台灣應對世界變局的最佳路徑。


聯合/不值得我的仇恨


2017-04-21 02:4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你不值得我仇恨」書封。圖/采實文化提供



歐洲各國頻遭恐攻,一名法國記者之妻不幸喪生,他卻為文向恐怖分子喊話:「你們不值得我的仇恨」,呼籲社會莫陷入猜疑和恐懼。此事引發廣大回響。「用愛抵制仇恨」非人人都能做到,但「莫為仇恨所操控」的觀念值得學習,也是自由精神的底線。
表面上看,台灣人已自由到為所欲為的程度,但某些人動輒以正義之名而散播仇恨,造成了另一些人的恐懼。小事例如公共運輸的博愛座讓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擔心稍一不慎即受到圍剿;退休公教會自我告誡莫過度消費,以免成他人眼中釘;都是因為社會充斥獵巫的氣氛所致。大事而言,階級仇恨和族群夙怨至今難以消除;追根究柢,政治人物領頭擴大對立、散播仇恨,是主要原因。
本來,執政者最有能力和資源推動弭平歷史傷痕的工作,讓社會維持團結和互信的基礎。卻偏偏,當今的執政黨以消費仇恨為樂:處理不當黨產變成了清算鬥爭,「轉型正義」連中正紀念堂也不放過,各地不時發生銅像斷頭事件……。你有你的正義,我也有我的正義,都在以怨報冤。然而,彼此對立的雙方,其實都是自己的同胞。
遭受喪妻之痛的法國人向凶手說,你不值得我的仇恨,我不要受你製造的恐懼所操控。但今天台灣的榮民老兵,有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從馬英九到大陸台商,有沒有免於被扣紅帽的自由?只要仇恨的幽靈仍飄浮空中,台灣就享受不到真正的自由!

聯合/砍年金的節餘,別一次丟在軌道上


2017-04-21 02: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前瞻基礎建設豪擲8千多億預算。圖為國民黨立院黨團批評部分建設毫無新意。 聯合報系資料照



當軍公教團體包圍立院抗議年金改革,幾位前往參加「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公聽會的縣市首長也遭到拉扯波及。年金改革和前瞻建設看似無關,其實都攸關國家財政的運用選擇。如果政府認為軍公教退休年金太高,非改不可;那麼,當專家都認為前瞻建設許多項目評估不確實又流於揮霍,政府豈能一味硬推?如果軍公教年金可能債留子孫,草率登場的建設難道不會債留子孫?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備受批評,因為這是林全內閣在短短時間內拼湊出來的超級計畫,多數未經可行性評估或環境評估,即迅速拍板。當各項計畫藉由總統蒞臨地方以「贈送大禮」的方式揭開,即說明其決策過程暗藏「黑箱」,其決策考量也充滿「恩賜」氣味。而且,除綠能外,這八年八千八百億的計畫皆非著眼於台灣未來產業或總體經濟之發展,而是打碎用在地方。如此,有何前瞻可言?
進一步看,這卅多項建設九成以上都落在綠營執政縣市,除顯示執政者的偏私,更暴露了選舉綁樁的意圖。至於花東、南投等地的期待悉數落空,宜蘭要直鐵卻給輕軌,也證明前瞻建設是為「平衡城鄉差距」的說法純屬空話。最後,竟連首都台北市都落到只能在「城鄉基礎建設」項目爭搶一些餅屑,可見這項美其名「投資台灣」的大型經建計畫,其實只是在「投資民進黨」。也因此,才有那麼多位縣市長在公聽會上辛酸自嘲,覺得被中央拋棄。
八年八千八百億的前瞻建設計畫,平均一年就是一千一百億元,這絕非一個小數目。如果運用得當,八年下來,這近兆元的投資可以帶動台灣經濟發展、創造就業,並繁榮地方。而如果運用不當,這麼大筆的公帑可能只是中飽了貪官和財團的私囊,卻留下更大的錢坑需要追加預算填補,或者變成無用的蚊子建設。這種建設變廢墟的情況,過去廿年人們看得還不夠多嗎?
以前瞻計畫中最受質疑的「軌道建設」為例,各縣市的需求和條件分明極不相同,為什麼中央只有「輕軌」或「捷運」一套解方?這種一窩蜂趕造軌道的現象,難道不會太盲目?柯文哲以台北市發展捷運卅年為例說,中央砸四千多億元在軌道上,台灣需要多少捷運工程局和捷運公司?然而,目前政府滿腦子的軌道計畫,全都圍繞在「硬體」建設上,只想著鋪軌道、造車廂,何曾想到「軟體」的管理,又何曾想到客源和財務自償率的層次?地政教授徐世榮更提醒:未來興建這些軌道工程,估計將有一萬七千戶人家將遭到迫遷,影響達五萬多人。這些問題,恐怕還不曾出現在政府「前瞻」的規畫中吧?
我們無意唱衰政府的經建計畫,但是,對於各方面可能遭遇到的問題,我們卻無法裝作看不見。蔡政府擴大推動基礎公共建設,當然是希望藉此帶動經濟活力並繁榮地方;然而,只是懷抱美好的想像,卻忽略理性的評估及地方的執行能力,甚至忘卻後續需要的經營規畫,都是很危險的盲點。何況,前瞻建設計畫如果要當成未來八年國家建設主軸,其高度及力度都顯然不足,這是我們必須坦白直言的。
蔡政府在大砍公教退休年金後,估計每年可以省下八百多億元的支出,十年即可省下八千多億元。這個金額,跟目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所提的八千八百億經費相當。如此龐大的年改財政節餘,政府未說明將如何運用,民眾當然希望能用在最有利於國家長期與總體發展之用,而不是任意揮霍。也因此,這些讓軍公教勒緊褲帶所省下來的錢,會不會被輕易投到各地軌道建設上,最後卻流於綁樁而不知所終,其實是全民都很關心的議題。
蔡英文呼籲軍公教在關鍵時刻「再拉國家一把」,她也該承諾,軍公教「被年改」的悲情不會被虛擲在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