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台港關係從量變走向質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665/web/

◆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比你想得更認真
◆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的劑次奇謀,還不如老實補破網
◆  經濟日報社論/台港關係從量變走向質變









經濟日報社論/台港關係從量變走向質變


2021-07-16 00:0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隨著大陸全面發展,已可不靠香港,但香港卻離不開中國而獨立存活。(法新社)


中國大陸改革發展45年以來,香港一直擔負著關鍵性角色,雖然其間經歷主權易手,但是鄧小平承諾「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一國兩制讓港人放心、國際安心,繼續以香港為投資基地,大陸為生產工廠、消費市場,開創了傲人的經濟奇蹟。

但是隨著大陸的全面發展,上海、廣州、甚至深圳都後來居上,中國大陸可以不靠香港而發展,但香港卻離不開中國獨立存活,況且,中國收回香港24年來,手伸得愈來愈深,合法入港定居的大陸人愈來愈多,伴隨著大陸影響力的漸次加大,這也注定了香港的命運。

過去40年來,香港是台灣與大陸相連的重要管道,誠如學者所指出的,「香港是台灣公司進入中國大陸的跳板,也是大陸公司進台灣的跳板」,但是隨著兩岸關係的惡化,台港關係也急轉直下。

去年5月,蔡英文總統宣布一旦港版國安法實施,台灣會為香港人民提供必要協助,這引發中國大陸關切台灣是否將「庇護」香港異議人士,尤其北京更認定台灣的駐港辦事處,是介入香港事務、影響國安的工具,導致港府日前特別發聲明,批評台灣為2019年反送中運動的示威者提供支援,「形同挑釁行徑」,在5月中宣布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暫停運作,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也相繼停止運作。

港府並對台灣香港辦事處人員簽證設置不合理的政治條件,要求簽署「一中承諾書」,導致我方駐港人員無法續留及赴任,台灣駐香港辦事處處長等七名官員已返台,僅剩一名經濟組組長留守至7月底;這其實非港府所願,但港台關係屬於北京中央職權,由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長督導,非港府可以自主決定。

至此台港之間的官方管道已經正式全部斷絕,這勢必影響香港傳統上擔任兩岸間商業和金融交流管道的角色,而去年,台灣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香港是台灣第五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港幣650億美元,台灣的公司投資香港9.12億美元,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投資台灣5.55億美元。這勢必影響台港互動與雙邊貿易投資關係。

樂觀者認為,這只是暫時性的,未來會恢復,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強調,台港關係在經貿、教育、文化上都很緊密,「除非有其他情勢造成業務無法推廣,否則不考慮撤館。」目前當地還有香港僱員留守,根據陸委會公布的未來運作方案,台灣駐港辦事處可以透過視訊或郵寄等方式提供服務,不會因為雙方人員無法派駐,而讓機構功能全然萎縮。

但是也有悲觀的看法指出,過去台灣的香港政策一直是定義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之特殊台港關係的基礎上,但是隨著香港國安法的施行,台港關係恐怕回不到從前了。

北京不僅對香港管制加強,保安局局長破天荒升任「二把手」政務司司長,香港公務員到內地掛職輪替,教科書更全面強化愛國教育,香港已經逐步「內地化」,這會讓台灣必須要比照大陸地區的方式,來對應香港,不再能容許將台港關係特殊化。

有兩個例子特別明顯,雖然今年前五個月,台灣批准將近4,000名港人的居留申請,比前一年增加44%,但是台灣方面也開始警覺,現在香港受到中共控制,必須避免中國大陸利用港人移民的漏洞來滲透台灣,未來港人來台,以及居留申請,恐怕都將緊縮。

二是,目前認定陸資未到三成比例為港資企業,但是香港環境很難界定何者為紅色企業,何者為粉紅企業,台灣投審會現在所持的標準愈來愈嚴,未來恐將對港資與陸資畫上等號。

在政治上,香港模式在台灣已經毫無吸引力,沒有政黨願意接受一國兩制,但是香港與台灣還是脣齒相依,兩地人民來往密切,眼看著香港這一年來由量變到質變,台港關係也隨之惡化,這個轉變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比你想得更認真


2021-07-16 03:2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波波漫畫


《聖經》記載耶穌殉難故事:羅馬總督彼拉多認為耶穌無罪,但不想招惹猶太祭司階級,於是宣告死刑時把手泡在水裡,表示一切非其決定,與己無關。

疫情指揮中心顯然也有這等「智慧」,因此宣布開放餐廳內用,又讓縣市政府因地制宜。果然各地都「逆時中」不開放,因為誰也無法保證,一出狀況中央將如何甩鍋。至於餐飲業者活不下去,冤有頭債有主,勞駕請找縣市政府算帳,不關中央的事。

若以為中央從善如流,那是天大誤會。看郭台銘捐疫苗就知道了,先遭行政拖延,又被綠側翼抹紅;所幸老郭不像在野黨是軟柿子,設法「逼宮」讓總統公開點頭。等到老郭買成疫苗,政府又忙不迭吹噓「官民合作」,綠媒更配合讚許政府英明,睿智破解對岸打壓。

政府一年多來的抗疫部署,乍看時緊時鬆,有時強硬有時放任。其實脈絡很清楚,就是:有功必攬、有過必推。奉「認知戰」為圭臬的蔡團隊深知,新冠肺炎這類重大災害,會造成支持度的巨大波動。因此,一切目光所瞄準和一切動作所針對,不是防疫本身,而是控制網路聲量的浮沉。好事便盡力蹭上前,壞事立馬放空。

政府防疫的認真度,其實比社會大眾想得更高。只是,它優先防範的並非新冠,而是防輸掉下次選舉的「政治疫」。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的劑次奇謀,還不如老實補破網


2021-07-16 03:2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宣示7月底國人疫苗施打覆蓋率要達2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跟進宣布之後將採「『劑次』人口比」算疫苗覆蓋率,而非過去第一劑疫苗覆蓋率。本報資料照片


為了衝刺疫苗接種覆蓋率,指揮中心近日改採「劑次人口比」取代原先算法;陳時中坦承,改變算法是「蔡總統的意思」。蔡英文誇下七月底疫苗覆蓋率要達到廿五%的海口,這當成努力目標也就夠了;如今政府卻要用「劑次人口比」來灌水,用數字來模糊科學並混亂認知,反凸顯施政華而不實。指揮中心連台灣確診及接種死亡率偏高都無法坦誠面對,對疫苗短缺則東遮西掩,如今更在接種覆蓋率上變魔術,令人難以心服。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統計,在東亞十二國中,到本月十一日止,台灣的接種覆蓋率居倒數第四名,僅勝過越南、緬甸和菲律賓,這又是一次難看的排名。此處採取的數字,就是「劑次」算法,台灣其實沒討到便宜。反倒是,以接種人口比計算的話,台灣還多贏了泰國與印尼,因為我們打過一劑的人口較多。亦即,蔡政府與其汲汲在覆蓋率上做文章,還不如務實做好疫苗部署,補強我們的整體防疫網,才能把台灣從「防疫後段班」搶救回來。

之所以要強調「務實」,主要是過去一年多蔡政府不斷的自大自誇,皆是華而不實的虛榮。從所謂「超前部署」,到自詡「防疫模範生」,到狂妄的「世界跟不上台灣」,全在五、六月瞬間幻滅。如今,鴻海台積電購捐的BNT疫苗完成簽約,但要等兩三個月才能進來;目前政府手上僅剩三百多萬劑美日援贈疫苗,而急於接種的民眾有一千萬人,眼下卻僅剩AZ可選,多數人只能望天興嘆。面對廣大民眾的失落感,政府施巧計改變覆蓋率算法,能彌補什麼?

再說,台灣明明缺乏足夠的疫苗,政府卻屢以「疫苗已經足夠」為由,關閉民間後續自購疫苗的大門,還聲稱明後年將預購三千萬劑次世代疫苗。現實上,多少國民連第一劑疫苗都打不到,政府卻誇口要用明年的疫苗來防疫,這不是畫餅充飢是什麼?再請問,政府口中的「次世代疫苗」,是哪家藥廠製造的,叫什麼名字?

疫苗問題除了短缺,另一大問題是人民無法自由選擇,只能碰運氣或被迫漫長等待。尤其AZ疫苗,由於先前超高齡施打者造成三百多人疑死案例,導致民眾施打意願不高。對於AZ疫苗的危險性,指揮中心有必要提出更多符合科學論證的說明,才能消除各界疑慮。指揮中心先前試圖以「高齡體弱多病易致死」來說明AZ接種的高死亡率,但比對民眾接種AZ和莫德納的結果,接種AZ是百萬人逾一百八十人死亡,高於英韓五倍以上;莫德納則僅百萬人逾十一人死亡,兩者的對比天差地別。這點,除非提出更好的醫學解釋,否則難以釋民眾之疑。指揮中心想要利用預約系統來強銷AZ,恐難如願。

AZ是世衛組織認可的疫苗,唯日本的代工廠上周末才通過世衛緊急使用的審查程序,原先僅獲日本國內緊急授權。但它首次大規模注射卻是在台灣,短短時間發生數百人死亡,故有民眾質疑其品質和效力。日本雪中送炭,不應莫名蒙冤;但異常的接種死亡問題,是出在製品本身或其他施打因素,政府必須虛心尋找科學解釋,必要時應向英國原廠尋求協助,才能讓民眾安心接種。

可議的是,蔡政府將AZ緩打潮歸咎於國民黨「醜化」日本疫苗,這是用政治手段解決科學問題,得不到真正的答案,更會加深國內猜疑與矛盾。總之,台灣的防疫表現落到全球末段班,不能再用政治手段移花接木,更不能在數字上灌水企圖以假象欺矇大眾,那只是自欺欺人。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美加熱穹頂熱浪,我宜做好高溫調適


◆  「待命」打疫苗 通知先來?病毒先到?
◆  疫情下 長照弱勢坐困愁城
◆  微解封 何以「令出不行」?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美加熱穹頂熱浪,我宜做好高溫調適
◆  日本「將軍」不在 尋求霸主支持
◆  美援日防中 不等於保台
◆  混打難擋 可借力「促銷」AZ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美加熱穹頂熱浪,我宜做好高溫調適


2021-07-16 04:11  聯合報 /   楊之遠(作者為台北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所兼任教授)
加國卑詩省近來遭到嚴重熱浪侵襲,圖為幾名男子泡在雲雀湖湖邊消暑。(路透)


今年六月起,美國西部及加拿大西北部連續高溫熱浪。西雅圖氣溫從六月廿六日卅八點三攝氏度,廿八日升到四十二點二,超過該市自二○○九年以來紀錄;加州高溫七月上旬依然持續。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位於北緯五十度以北一千英里的利頓村連續三天高溫,於六月廿九日竟高達四十九點六度,最後導致野火襲擊,千人撤離。由於北美西部沿海地區只有不到四十%的家庭裝有冷氣,連續高溫至少造成該省五百人死亡。

史無前例熱浪,不僅造成加拿大西部海灘貽貝、蛤蜊等大量死亡,亦使得美國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櫻桃、豌豆等農產品受損。

中東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等國,六月初溫度均超過五十度。七月初因伊拉克部分地區氣溫高達五十二度,造成停電和停水情況惡化。

由於季風降雨延遲,七月初印度靠北部之拉賈斯坦邦、哈里亞納邦和新德里等地氣溫持續高於四十度。目前只有五%的印度家庭擁有冷氣設施,導致印度大多數民眾正遭受高溫苦難。

北美西部罕見高溫是由「熱穹頂」現象造成:即當前一個冬天熱帶太平洋從西向東的海洋溫度發生強烈變化(或梯度)時,同時盛行風將熱空氣吹向東,而急流向北移動形成高壓脊將熱空氣捕獲,並將其東移到北美陸地下沉滯留,吸收更多熱量,就像一個蓋子或熱穹頂,造成該地區形成持續極端高溫熱浪。

氣候科學家們對熱浪進行多年研究,結論都指向一個想法:氣候暖化使得每次熱浪的可能性,和強度都變得更大,六月加拿大和美國空前熱浪事件亦然。首先氣候暖化可能通過增加基線溫度和罕見事件組合,如最近北美的乾旱及噴射急流變化,導致極端熱浪發生機率增加。其次全球氣候可能正跨越一個臨界點,全球氣溫只要相對微幅上升,就可能增加極端高溫大幅上升的可能性。

台灣地處亞熱帶,一般房屋建築有冷氣空調。但是高溫對室外工作的外送員、勞工、郵差、農民等卻有潛伏致命危機。衛福部雖已制定高溫預警行動分級標準,但是歷年夏季仍然發生不少中暑猝死事件。面對未來發生極端高溫熱浪機率增加,建議政府應有更積極配套,包括高溫假、獨立老弱諮詢服務、國中小學全面安裝冷氣等,做好極端高溫的調適準備工作,以減少熱浪傷亡。










「待命」打疫苗 通知先來?病毒先到?


2021-07-16 04:26  聯合報 /   吳珮瑛/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台北市)
6月底,長者開始「大規模」施打疫苗。圖為AZ疫苗。路透社


台灣自三月廿二日施打首批AZ新冠疫苗,陸續又有來自日本、美國的捐贈,自購疫苗品牌不論是AZ或莫德納也零星到來。

隨著疫苗數量增多,六月廿一日展開「大規模」施打,施打順位隨著職業別區分、也有疫情指揮中心認定工作別與病毒接觸之難易度、最後則是由最長至五十歲長者及一群被遺忘的青中壯年。類別時時更動、順位也配合三天一換、五天一改。問我何時打,答案是隨時「待命」,通知先來或病毒先到不得而知!

疫苗研發,涉及生物醫學、生物技術專業,全台屈指可數的人懂這些專業,因此,也有人認為這是專業的科學問題、不懂的人無權發言。問題是,研發疫苗不是欣賞用,疫苗是要打入人體,施打的人為何不能、不會有意見?懂研發的人一定瞭解一般人對疫苗偏好嗎?答案是不瞭解、也高傲不想瞭解,認為有就打、為何要東挑西撿;數量夠、早晚都打得到,為何搶?

六月底,開始長者「大規模」施打,當時基本上毫無選擇、僅有AZ疫苗,為何讓長者施打國際上早知風險較高的疫苗?至今施打AZ疫苗後死亡者,大多數是年長者,對此政府的答案永遠是,長者絕大多數患有慢性病、和施打疫苗無直接關係;但一針斃命、醫學上總該有某種間接關係,行為上也該有系統性的歸納、說明及預防。未充分說明如何服眾,日昨政府意願登記平台統計,勾選施打AZ者與莫德納者人數懸殊,並不令人驚訝。

先進國家自去年十二月開始施打疫苗起,同步針對影響人們施打各式疫苗的接受因素有相關研究,這是行為科學的一部分。發現由社會、文化、經驗、社群、政府、臨床及環境型塑而來的因素,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能力、機會及動機下的多個因素互動後,每人決定打或不打、且選擇打那一品牌。能力是指個人對疫苗的理解與具備的知識;機會則指同儕朋友影響及疫苗資源的多寡;至於動機則是個人認定施打的必要性、疫苗研發過程匆促上路衍生的安全性、效力與有無施打的社會認同及個人情緒等因素。

疫情指揮中心完全無視這些因素,讓民眾卡在網站上、擠在狹小空間或排在無盡頭的隊伍中。資訊如此發達、來自四面八方有關各式疫苗的介紹不勝枚舉,經由各自解讀後,就成為他對疫苗的理解;另一個則是疫苗多寡衍生的一連串影響,民眾普遍認為疫苗不足,但所謂國產疫苗似即可上路,人們對匆促上路疫苗安全性之存疑,連帶懷疑其效力,除非過人愛國情緒驅使。

在實驗室研發疫苗的瓶瓶罐罐、簡易可得的白老鼠,死殘不是問題。所謂科學(自然科學)這種在人造實驗室所做出來的一切,都是為了活在真實大地的生命(人與其他),今天施打疫苗造成各種混亂及後果,是未系統性以社會科學探究人類行為的不可逆、不可諒後果。













疫情下 長照弱勢坐困愁城


2021-07-16 04:25  聯合報 /   羅品善/居家長照機構主任(台北市)
疫情當下,多為弱勢長照家庭想想,積極開放長照服務者及照顧者施打疫苗,並讓居家醫療醫護人員及長照服務人員儘速施打第二劑。本報資料照片


又一批新冠疫苗抵台,政府開放疫苗意願登記,營造防疫物資充裕現象;現實是,疫情讓弱勢家庭更悲慘。

承平時期,政府吹噓「長照十年2.0」是為建構優質、平價並普及的長照服務,完備社區照顧體系及機制;不想疫情嚴峻,反停止送餐及社區服務,讓需要長照服務的弱勢家庭承受莫大壓力,連疫苗接種都讓這些家庭心碎。

須知身心障礙者、失智者、失能者,需要大量照顧人力,看著政府防疫措施、疫苗施打順序與場地,都是以正常人為規劃。

筆者近日配合市府社會局安排第五類機構、社福系統施打疫苗專案,積極聯繫接受居家服務者參與,以施打疫苗提高自我防疫能力,但因台北市只安排聯醫中興、仁愛、忠孝及陽明院區並指定兩天內施打;長照失能者出門不便,又只能在指定時間到上述院區施打,無人陪同,意願不高。筆者機構人員,除鼓勵服務對象施打外,也安排居服員陪同,居服員需推輪椅,有些還需要戴氧氣瓶,甚至還有電梯故障需背負上下樓,才勉強提高施打率,但仍有許多長照失能者,坐困愁城。

市府安排長照失能者外出打疫苗,無疑加重照顧者的負擔,許多照顧者本身也是高齡老者,更遑論無照顧者的獨居失能者,政府雖安排由居家醫療醫師到宅施打,但只限定失能等級重度的CMS7—8級,現實面是醫師與護理師根本不願意穿著防護衣到案家,只為幫一個病患接種,就算有熱情,成本也太高,致成效不好。

再試想,失能等級輕度與中度者也都不便出門,如能將照顧者或同住家人列入第五類施打,照顧者有防疫力,才能形成一個完整防疫網,讓照顧者更願意陪同個案外出打疫苗;如果不便出門者,申請居家醫療醫師到家裡施打疫苗,讓居家醫療醫師與護理師到病患家時,可一次施打多人,提高醫護到宅施打意願,降低居家醫療成本。

疫情當下,社區照顧服務停止,失能者的照顧者壓力很大,不是只有送餐或送物資如此簡單,更需要適度的照顧服務協助。請為弱勢長照家庭想想,積極開放長照服務者及照顧者施打疫苗,並讓居家醫療醫護人員及長照服務人員儘速施打第二劑,讓服務量能可以延伸到弱勢家庭中。











微解封 何以「令出不行」?


2021-07-16 04:21  聯合報 /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26日,但部分場所可以微解封,指揮中心及教育部已宣布13日起高中以下學校可適度開放戶外操場,台北市則維持暫不開放。記者潘才鉉/攝影


疫情指揮中心「微解封」剛上路,部分措施即遭地方政府「集體逆時中」,幾乎「令不出中央」。箇中緣由,耐人尋味。

指揮中心發布微解封性質,核屬COVID-19特別條例的廣泛授權,除有牴觸上級法令情事,否則應具拘束力。微解封初衷,係藉部分解除防疫需求下人身與營業自由限制,以振興經濟,並緩解民意與政府紓困壓力。看似立意良善,但社會救助不足,本應以增編救助經費,放寬適用對象或範圍因應。

用解封規避上述責任,無異「頭痛醫腳」。況衡量國內缺乏普篩,與疫苗覆蓋率低等因素,會不會成防疫破口?事前有無客觀評估過機率?均值懷疑。故該法目的與手段間,顯不成比例。

復因「令出多門」,各起草部門間缺乏整合,導致微解封諸多措施,存在待遇不公平現象,不符合法的分配正義標準。加上發布前未與地方執行溝通,更與法的程序正義原則有違。

綜上,微解封徒有法規外表。其效不彰,概可預見。指揮中心想要重振公信力,下回發號施令前宜加三思。













日本「將軍」不在 尋求霸主支持


2021-07-16 03:42  聯合報 /   曹瑞泰/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高雄市)
日本13日發表防衛白皮書,首度提及台灣穩定的重要性。示意圖。美聯社


如同G7公報把台海和平列入共同關注要點般,日本發布《令和三年防衛白皮書》,也初次提及「台灣局勢對日本安全及國際穩定十分重要」,引起各方以各自立場的自行解讀,甚至帶出「美日聯手保台」看法。

究其實,日本防衛白皮書只是將原本寫在中國專節中的台灣議題,轉移到新增美中關係一節內。符合當今美國主導下,美中強競爭弱合作主軸,相關國家離合環繞的國際局勢。

對此,防衛大臣岸信夫表示,「中國的軍事力量快速提升,台海兩岸的軍事態勢朝中國有利的方向傾斜。我國必須客觀分析中國反對美國明確支持台灣的狀況,對台灣的情勢須慎重地持續關注」。清楚地表達日本政府官方思維與立場,並無點滴論及「保台」或「抗中」。

美日關係雖言同盟,但日本是戰敗「被同盟」,美國是霸主,日本是藩。看得懂美國,就看得懂日本,也就是要了解日本,就要從華盛頓動靜看起。進一步爬梳,美日同盟不只是日本外交原點,從美日互動也可看出日本涉台作為的思考脈絡。無論是美日峰會聯合聲明,或是美日安全諮商「2+2」會議聯合聲明等談及的「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穩定」,乃至防衛白皮書「台灣局勢對我國安全及國際穩定十分重要」都是沿此脈絡,且是日本在國家利益考量下,相對保守的理性抉擇。

或言副首相麻生太郎曾提及,若中國攻擊台灣,日本政府將認定為存亡危機事態,有可能行使集體自衛權,於此情況下,日本及美國必須共同保衛台灣。此等發言在接近眾議院大選期間,以黨派與個人政治利益為先的言論,將不會少見。因為,菅義偉自民黨總裁任期將於九月結束,預期九月舉行眾院大選,重新選任總理,亦即當下日本政壇是處於「將軍」不在的特殊時期。

一黨獨大體制下的自民黨,派閥群雄已進入爭奪總理大位競爭期,用言行表態追隨美國路線、獲取美國支持是必要的,就如同台灣總統候選人選前赴美表態行為相同。倘若認為日本將與美國聯手抗中、保台,則是吾等一廂情願的過度期待。












美援日防中 不等於保台


2021-07-16 03:39  聯合報 /   徐勉生/對外關係協會前常務理事(高雄市)
日本副相麻生太郎5日表示,中國如果侵犯攻擊台灣的話,日本有可能行使受限的集體自衛權,美日要一同防衛台灣。路透


日本政府十三日發布二○二一年版《防衛白皮書》,由防衛大臣岸信夫在內閣會議上簡報主要內容。今年白皮書首度指出,台灣局勢對於日本安全保障,以及國際社會的穩定相當重要。有論者將此解讀為美日將聯手保台。

這是四月日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在華府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之後,日本政府再度正式對台海議題表態。由於拜登近來在亞太及歐洲連續發動「反中同盟」,要求各盟友共同強調台海和平的重要性,顯示日本似抵擋不住美國壓力,決心在美中間選邊,倒向美國。

白皮書除了強調台海和平,對台灣相關章節編排也做出調整,不再將「台灣」置於「中國」章節,而是新增「美國及中國關係」一節,將相關內容置於該節「印太地區美中軍事動向」項下。

更甚者,在描繪軍隊部署圖中,將大陸「五大戰區」與台灣地區以不同顏色標示,刻意將台灣與中國大陸區隔,造成「台灣與中國脫勾」的印象。以上均反映出日本在美中兩方壓力下,不得不屈從美國意志,採取「親美反中」態度。

日本原本也有自身戰略與經濟利益考量,雖在政治與軍事上對美國馬首是瞻,但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是中國大陸,使日本無法忽視大陸市場,對大陸採政經分離兩手策略。

但中共二月實施《海警法》,日本危機感加深,擔心中共在東海及釣魚台海域作為,終將損害日本利益。兩相權衡,不得不將領土主權議題置於經濟利益之上,極力爭取美國奧援。除在駐日美軍問題上展現善意外,也充分呼應美國對南海海域航行自由,以及台海和平立場。

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五日在東京公開表示,中國如果侵略台灣,日本將對此事視為「存立危機事態」。對照新版《防衛白皮書》對台海和平的重視,有論者認為日本有可能根據《美日安保條約》及二○一五年《安全保障法制》的新增規定,讓日本自衛隊行使集體自衛權,與美國共同出兵保台。

但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四月接受專訪時說,美國長期遵照台灣關係法的承諾,確保台灣有能力自我防衛及維持西太平洋和平安全。但被問到美國是否會在大陸侵略台灣時做出軍事回應,布林肯則說他不願回答假設性問題。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六日在智庫遠距對談時公然表示,「我們支持強健的美台非官方關係,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充分顯示,美國會極力避免與中共在台海議題上正面衝突。

美日真正意圖與最終目標,是遏制中共在西太平洋繼續擴張,同時嚇阻中共對釣魚台採取實際行動,以避免被捲入戰火身受其害。因此,美日同盟頂多就是防止中共以武力奪取釣魚台。若認為美日將聯手保台,恐怕就完全是一廂情願、不切實際想法。














混打難擋 可借力「促銷」AZ


2021-07-16 03:25  聯合報 /   沈政男/醫師
新冠疫苗混打尚未開放,全台已出現民眾想混打現象,各地接種站陸續建置連線系統查核。圖為台北花博接種站,醫護帶計時器控制人流。記者邱德祥/攝影


新冠疫苗混打的呼聲越來越高,甚至有長者鑽漏洞賺得混打,顯見指揮中心要再抵擋這股民意浪潮,勢必越來越難。

以混打取得較好的免疫力,早已經是對抗病毒傳染的重要疫苗施打模式。不少病毒性疫苗,只打一劑的保護力不夠好,自然想到多打一、兩劑,藉由「第一劑促發、第二劑補強」的原理,產生更好的免疫反應。後來,因為同樣劑型一打再打,效果也不夠好,於是想到混打不同的劑型,比如先打病毒載體式、再打次蛋白疫苗,結果發現抗體免疫與細胞免疫兩種免疫機制都增強,保護力遠勝同劑型補打。

何以目前市面上的新冠疫苗,多數要打兩劑?就因只打一劑的保護力不夠好,而採用「促發與補強」疫苗模式。一個藥廠只研發一種疫苗,當然採用同劑型補打,但等到其他疫苗也上市,自然有人想到混打模式。歐洲最開始採用混打,乃因病毒載體式AZ疫苗打了一劑以後,發現有血栓副作用,因此想到第二劑改打mRNA疫苗BNT或莫德納,後來發現混打以後,竟然中和抗體效價與變種病毒保護力,比兩劑AZ疫苗更好,因此陸續有歐美國家將混打列為官方建議的施打策略。

指揮中心目前反對混打的理由,是「欠缺實打試驗、只有AZ混BNT數據」,若果如此,為何國產疫苗可以採用免疫橋接方式,由中和抗體效價來推論保護力?為何也有人說,同是次蛋白疫苗的Novavax可佐證國產疫苗保護力?事實上,混打的中和抗體效價試驗,在國外已有數篇論文證實,而且細胞免疫,甚至比兩劑BNT更高;此外,莫德納與BNT來自同樣的專利技術,沒有理由不能彼此沿用試驗結果。

指揮中心表示,「待三個月後國內混打試驗結果公布再做考慮」,但是目前狀況是,已經有好多第一劑打AZ的人,企盼第二劑能打莫德納或BNT,尤其是醫療人員,幾乎人盡皆知若要對Delta病毒株產生夠好保護力,第二劑打mRNA疫苗是更好選擇。雖然打兩劑AZ或許也能夠預防Delta重症,仍須考慮病毒繼續變種,以及傳染給他人的風險。

從疫苗管理的角度來看,開放混打等於多了一種施打選擇,可提升施打意願,壞就壞在台灣疫苗取得青黃不接,若再讓民眾自選,就怕AZ過剩,而mRNA疫苗短缺。然而,混打趨勢已經難擋,未來勢必有好多打了第一劑AZ的人採取觀望,造成第二劑施打率嚴重低落。

指揮中心必須針對混打趨勢及早調整疫苗施打對策,比如先讓高危險族群接受混打,剩餘莫德納再開放給一般族群。將要進口的一千萬劑BNT也應考慮用於混打,一來可「促銷」AZ,再者,也讓有限疫苗發揮最大保護力。至於青少年打BNT,歐盟已經講得很清楚,應先讓年長族群取得夠好保護力,行有餘力再讓重症比率極低的青少年施打疫苗。

施振榮/看清民主政治的盲點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施振榮/看清民主政治的盲點
◆  周行一/理財規劃好處多多
◆  羅智成/雙重標準
◆  嚴震生/殘民者昌,佑民者殃?
◆  楊渡/站在路邊的下一代







施振榮/看清民主政治的盲點


2021-07-16 03:28  聯合報 /   施振榮(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美國明年將進行期中選舉,目前在野共和黨積極爭取在參眾兩院都取得多數,要讓總統拜登成為「跛腳」。美聯社


民主政治是當前主要的政治制度,尤其美國兩黨政治更是全球民主政治的典範;不過發展至今,在實際運作上也出現一些盲點。

以兩黨政治為例,原本制度設計的出發點,是希望在野黨可以發揮監督執政黨的角色,讓執政黨施政有監督制衡的力量,以免過度擴張侵害人民的權利。

不過發展至今,在野黨為尋求下次執政機會,往往為反對而反對,不論是非,為的是讓執政黨施政動不了,只要執政黨一事無成造成人民反感,在野黨才有機會在下次改選中贏得勝利。

例如美國明年將進行期中選舉,目前在野共和黨積極爭取明年改選後在參眾兩院都取得多數,就是要讓現任民主黨總統拜登成為「跛腳」,讓重要的國家政策難以推動,結果最終最大的受害者反而是人民。

政黨口口聲聲都說是為了要服務人民而存在,但實際在政治運作的過程中,人民往往都被犧牲掉,在野黨為爭取下次執政的機會,不僅讓「官不聊生」,最終更造成「民不聊生」的窘境。

民主政治強調言論自由,每個人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有不同的意見是好事,但媒體往往會過度放大反對意見的聲量,有時會造成誤導。甚至有些異議分子因聚眾大力主張相反意見而造成國家社會的分裂與對立,實非國家之福。

在獨裁或極權國家,考量異議分子會造成國家社會不安定,即使會違反人權也不擇手段來排除異議分子;而像新加坡就完全不理會異議分子,以避免妨礙推動施政。雖然這個過程會有瑕疵,但站在執政者的立場,最終是由執政者負成敗的責任。

其實在企業組織中就不可能存在異議分子。企業內的異議分子,如果無法朝共同的目標努力,一味持反對意見,在過程中自然就會被同事排除在同一個團隊中,或只能自己另謀高就,另找與自己理念相符的企業。

利益平衡,社會才能永續發展。民主精神在政治上是「一人一票」(一人一權)的「絕對平衡」(人人平等的思維);反觀民主在企業則是「一股一票」的「相對平衡」,卻較能符合真實世界實際的平衡狀態,對於投資較多、承擔風險較高以及要負較多責任的人,其意見要給予較高的「權重」,而非一視同仁。

民主政治下,大家都可表達意見,執政者也要傾聽人民的聲音,但當大家各有不同意見時,執政者最終還是必須要做出最後的決定,然後為施政負起全責,接受民意考驗。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對公司未來發展也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領導人要多聽大家的意見,但最重要的是聽負責執行者的意見,因為執行者要負最終成敗的責任,他的意見「權重」最大,其他人的意見就只是參考,並排除為反對而反對的聲音,企業的運作才能展現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