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台港關係從量變走向質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665/web/

◆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比你想得更認真
◆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的劑次奇謀,還不如老實補破網
◆  經濟日報社論/台港關係從量變走向質變









經濟日報社論/台港關係從量變走向質變


2021-07-16 00:0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隨著大陸全面發展,已可不靠香港,但香港卻離不開中國而獨立存活。(法新社)


中國大陸改革發展45年以來,香港一直擔負著關鍵性角色,雖然其間經歷主權易手,但是鄧小平承諾「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一國兩制讓港人放心、國際安心,繼續以香港為投資基地,大陸為生產工廠、消費市場,開創了傲人的經濟奇蹟。

但是隨著大陸的全面發展,上海、廣州、甚至深圳都後來居上,中國大陸可以不靠香港而發展,但香港卻離不開中國獨立存活,況且,中國收回香港24年來,手伸得愈來愈深,合法入港定居的大陸人愈來愈多,伴隨著大陸影響力的漸次加大,這也注定了香港的命運。

過去40年來,香港是台灣與大陸相連的重要管道,誠如學者所指出的,「香港是台灣公司進入中國大陸的跳板,也是大陸公司進台灣的跳板」,但是隨著兩岸關係的惡化,台港關係也急轉直下。

去年5月,蔡英文總統宣布一旦港版國安法實施,台灣會為香港人民提供必要協助,這引發中國大陸關切台灣是否將「庇護」香港異議人士,尤其北京更認定台灣的駐港辦事處,是介入香港事務、影響國安的工具,導致港府日前特別發聲明,批評台灣為2019年反送中運動的示威者提供支援,「形同挑釁行徑」,在5月中宣布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暫停運作,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也相繼停止運作。

港府並對台灣香港辦事處人員簽證設置不合理的政治條件,要求簽署「一中承諾書」,導致我方駐港人員無法續留及赴任,台灣駐香港辦事處處長等七名官員已返台,僅剩一名經濟組組長留守至7月底;這其實非港府所願,但港台關係屬於北京中央職權,由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長督導,非港府可以自主決定。

至此台港之間的官方管道已經正式全部斷絕,這勢必影響香港傳統上擔任兩岸間商業和金融交流管道的角色,而去年,台灣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香港是台灣第五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港幣650億美元,台灣的公司投資香港9.12億美元,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投資台灣5.55億美元。這勢必影響台港互動與雙邊貿易投資關係。

樂觀者認為,這只是暫時性的,未來會恢復,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強調,台港關係在經貿、教育、文化上都很緊密,「除非有其他情勢造成業務無法推廣,否則不考慮撤館。」目前當地還有香港僱員留守,根據陸委會公布的未來運作方案,台灣駐港辦事處可以透過視訊或郵寄等方式提供服務,不會因為雙方人員無法派駐,而讓機構功能全然萎縮。

但是也有悲觀的看法指出,過去台灣的香港政策一直是定義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之特殊台港關係的基礎上,但是隨著香港國安法的施行,台港關係恐怕回不到從前了。

北京不僅對香港管制加強,保安局局長破天荒升任「二把手」政務司司長,香港公務員到內地掛職輪替,教科書更全面強化愛國教育,香港已經逐步「內地化」,這會讓台灣必須要比照大陸地區的方式,來對應香港,不再能容許將台港關係特殊化。

有兩個例子特別明顯,雖然今年前五個月,台灣批准將近4,000名港人的居留申請,比前一年增加44%,但是台灣方面也開始警覺,現在香港受到中共控制,必須避免中國大陸利用港人移民的漏洞來滲透台灣,未來港人來台,以及居留申請,恐怕都將緊縮。

二是,目前認定陸資未到三成比例為港資企業,但是香港環境很難界定何者為紅色企業,何者為粉紅企業,台灣投審會現在所持的標準愈來愈嚴,未來恐將對港資與陸資畫上等號。

在政治上,香港模式在台灣已經毫無吸引力,沒有政黨願意接受一國兩制,但是香港與台灣還是脣齒相依,兩地人民來往密切,眼看著香港這一年來由量變到質變,台港關係也隨之惡化,這個轉變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比你想得更認真


2021-07-16 03:2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波波漫畫


《聖經》記載耶穌殉難故事:羅馬總督彼拉多認為耶穌無罪,但不想招惹猶太祭司階級,於是宣告死刑時把手泡在水裡,表示一切非其決定,與己無關。

疫情指揮中心顯然也有這等「智慧」,因此宣布開放餐廳內用,又讓縣市政府因地制宜。果然各地都「逆時中」不開放,因為誰也無法保證,一出狀況中央將如何甩鍋。至於餐飲業者活不下去,冤有頭債有主,勞駕請找縣市政府算帳,不關中央的事。

若以為中央從善如流,那是天大誤會。看郭台銘捐疫苗就知道了,先遭行政拖延,又被綠側翼抹紅;所幸老郭不像在野黨是軟柿子,設法「逼宮」讓總統公開點頭。等到老郭買成疫苗,政府又忙不迭吹噓「官民合作」,綠媒更配合讚許政府英明,睿智破解對岸打壓。

政府一年多來的抗疫部署,乍看時緊時鬆,有時強硬有時放任。其實脈絡很清楚,就是:有功必攬、有過必推。奉「認知戰」為圭臬的蔡團隊深知,新冠肺炎這類重大災害,會造成支持度的巨大波動。因此,一切目光所瞄準和一切動作所針對,不是防疫本身,而是控制網路聲量的浮沉。好事便盡力蹭上前,壞事立馬放空。

政府防疫的認真度,其實比社會大眾想得更高。只是,它優先防範的並非新冠,而是防輸掉下次選舉的「政治疫」。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的劑次奇謀,還不如老實補破網


2021-07-16 03:2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宣示7月底國人疫苗施打覆蓋率要達2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跟進宣布之後將採「『劑次』人口比」算疫苗覆蓋率,而非過去第一劑疫苗覆蓋率。本報資料照片


為了衝刺疫苗接種覆蓋率,指揮中心近日改採「劑次人口比」取代原先算法;陳時中坦承,改變算法是「蔡總統的意思」。蔡英文誇下七月底疫苗覆蓋率要達到廿五%的海口,這當成努力目標也就夠了;如今政府卻要用「劑次人口比」來灌水,用數字來模糊科學並混亂認知,反凸顯施政華而不實。指揮中心連台灣確診及接種死亡率偏高都無法坦誠面對,對疫苗短缺則東遮西掩,如今更在接種覆蓋率上變魔術,令人難以心服。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統計,在東亞十二國中,到本月十一日止,台灣的接種覆蓋率居倒數第四名,僅勝過越南、緬甸和菲律賓,這又是一次難看的排名。此處採取的數字,就是「劑次」算法,台灣其實沒討到便宜。反倒是,以接種人口比計算的話,台灣還多贏了泰國與印尼,因為我們打過一劑的人口較多。亦即,蔡政府與其汲汲在覆蓋率上做文章,還不如務實做好疫苗部署,補強我們的整體防疫網,才能把台灣從「防疫後段班」搶救回來。

之所以要強調「務實」,主要是過去一年多蔡政府不斷的自大自誇,皆是華而不實的虛榮。從所謂「超前部署」,到自詡「防疫模範生」,到狂妄的「世界跟不上台灣」,全在五、六月瞬間幻滅。如今,鴻海台積電購捐的BNT疫苗完成簽約,但要等兩三個月才能進來;目前政府手上僅剩三百多萬劑美日援贈疫苗,而急於接種的民眾有一千萬人,眼下卻僅剩AZ可選,多數人只能望天興嘆。面對廣大民眾的失落感,政府施巧計改變覆蓋率算法,能彌補什麼?

再說,台灣明明缺乏足夠的疫苗,政府卻屢以「疫苗已經足夠」為由,關閉民間後續自購疫苗的大門,還聲稱明後年將預購三千萬劑次世代疫苗。現實上,多少國民連第一劑疫苗都打不到,政府卻誇口要用明年的疫苗來防疫,這不是畫餅充飢是什麼?再請問,政府口中的「次世代疫苗」,是哪家藥廠製造的,叫什麼名字?

疫苗問題除了短缺,另一大問題是人民無法自由選擇,只能碰運氣或被迫漫長等待。尤其AZ疫苗,由於先前超高齡施打者造成三百多人疑死案例,導致民眾施打意願不高。對於AZ疫苗的危險性,指揮中心有必要提出更多符合科學論證的說明,才能消除各界疑慮。指揮中心先前試圖以「高齡體弱多病易致死」來說明AZ接種的高死亡率,但比對民眾接種AZ和莫德納的結果,接種AZ是百萬人逾一百八十人死亡,高於英韓五倍以上;莫德納則僅百萬人逾十一人死亡,兩者的對比天差地別。這點,除非提出更好的醫學解釋,否則難以釋民眾之疑。指揮中心想要利用預約系統來強銷AZ,恐難如願。

AZ是世衛組織認可的疫苗,唯日本的代工廠上周末才通過世衛緊急使用的審查程序,原先僅獲日本國內緊急授權。但它首次大規模注射卻是在台灣,短短時間發生數百人死亡,故有民眾質疑其品質和效力。日本雪中送炭,不應莫名蒙冤;但異常的接種死亡問題,是出在製品本身或其他施打因素,政府必須虛心尋找科學解釋,必要時應向英國原廠尋求協助,才能讓民眾安心接種。

可議的是,蔡政府將AZ緩打潮歸咎於國民黨「醜化」日本疫苗,這是用政治手段解決科學問題,得不到真正的答案,更會加深國內猜疑與矛盾。總之,台灣的防疫表現落到全球末段班,不能再用政治手段移花接木,更不能在數字上灌水企圖以假象欺矇大眾,那只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