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失敗防疫 台灣引以為戒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當飛彈飛過台灣上空,蔡政府只能報數?
◆  聯合報黑白集/尹錫悅能,蔡英文不能?
◆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失敗防疫 台灣引以為戒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失敗防疫 台灣引以為戒


2022-08-06 02:35  經濟日報/   社論
東京新宿車站周遭的民眾幾乎都戴上口罩,日本仍面臨第七波新冠疫情侵襲,確診數持續增加。歐新社



台灣鄰近國家正因新冠病毒BA.5變種肆虐,感染人數大增,所以台灣繼續維持入境隔離3+4的嚴厲措施。但事實是,這一波BA.5變種疫情,世界各國的感染人數,有超過上波Omicron疫情的,也只有中國與日本。日本失敗的防疫政策,讓BA.5疫情超過上一波,而台灣目前正在複製日本的失敗。

政府一直強調BA.5變種很危險,所以邊境管制不可以放鬆到0+7,但是BA.5變種疫情根本沒在邊境自由的泰國出現。泰國早在今年2月入境就免隔離,從7月1日起更簡化到只需提供接種證明及醫療險證明就能入境,但BA.5變種疫情並沒有出現。

邊境管制解禁國家,BA.5變種疫情不嚴重或者根本沒出現的例子,紐澳、歐美諸國比比皆是。甚至BA.5變種威脅仍在,紐澳仍繼續解禁邊境控管。澳洲7月6日起放寬管制,不需要疫苗接種證明,就能入境。較為保守的紐西蘭,也在7月31日起全面開放邊境,入境旅客只要有完整疫苗接種證明,就不用PCR報告也不用進行隔離。

BA.5變種的特性是,雖然重症率、致死率與之前Omicron的其他變種無異,但因為傳染力較強,會造成較多的感染人數,同時帶來較多的重症患者。所以還是有國家採取較為謹慎的措施,例如韓國在7月下旬起,規定入境旅客必須接受PCR檢測,但總的來說,世界還是朝著邊境開放的方向走,因為邊境管制擋不住BA.5,只會對經濟帶來傷害。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專家李秉穎醫師在7月21日接受電台訪問就建議,台灣入境檢疫措施在這一、兩個月可以考慮改成0+7,因為現行的3+4管制措施,病毒還是會進來,全世界都已經開放邊境,台灣不能落後太多。既然專家以科學的角度都認為3+4管制意義不大,為何政府還在持續跳針「滾動式檢討」,卻逃避邊境開放問題?

日本上一波疫情高峰在2月初,一天確診約10萬人,之後日本政府在工商界的強烈批評下,雖然開放邊境,但是仍舊維持總額管制並且只象徵性開放約束甚多的團客觀光,造成日本實際上等於沒開放海外觀光。日本政府嚴控邊境的結果是,7月初爆發BA.5疫情,每天感染人數從一天1萬出頭,暴增到23萬人,社會機能與醫療系統運轉受到嚴重打擊。到了7月底日本是全世界每日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然後日本還是繼續維持無意義的邊境管控。為何日本的防疫會如此失敗?因為執政黨為了7月10日的參議院大選,以邊境管控加上縮短餐廳營業時間等措施,讓疫情很快受到控制,同時創造了疫情持續往下的表象。

但是如同公衛專家何美鄉所說,面對Omicron高傳染力低致死率的特性,只有讓多數民眾打過疫苗加上自然感染,產生有持久抗體的「綜合免疫力」,才能有持久的防疫效果。

韓國、新加坡、泰國、紐澳、歐美各國,都是走過多數民眾打過疫苗加上自然感染,有足夠的「綜合免疫力」,因此BA.5變種疫情都不會超過上一波疫情。但是日本因為選舉考量,雖然多數民眾打了疫苗,卻用邊境管制等方式,讓多數民眾沒有經歷自然感染這一歷程。等到選舉結束,民眾疫苗的抗體逐漸弱化,BA.5變種就席捲日本了。

台灣上一波疫情高峰在5月下旬,而感染過的民眾,其抗體大概三個月就開始弱化,因此如果台灣要來BA.5變種疫情,在8月下旬之前來最為理想,因為最多民眾有高濃度抗體。然而政府跟日本一樣,考慮到選舉在即,盡量以邊境管控等方式,壓抑住感染人數,其結果可能就是選舉結束之後,多數民眾抗體已經弱化,疫情將一發不可收拾。










聯合報黑白集/尹錫悅能,蔡英文不能?


2022-08-06 02:35  聯合報/   黑白集
南韓總統尹錫悅以休假為由,未安排與來訪的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會面,引發外界熱議。歐新社



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離台轉往韓國訪問,兩國接待規格一比,她當即矮了一截。裴洛西抵達首爾時,韓國無官員接機;總統尹錫悅以「正在度假」為由,不會晤裴洛西。經一番波折,兩人最後才透過電話談了四十分鐘。

韓國外長朴振正在柬埔寨參加「東盟加三」外長會議,自無法接待。韓政府稱,裴洛西應由「對口單位」國會議長接待,似言之成理;但不派人接機,似屬罕見。最耐人尋味的是尹錫悅,他以「度假」為由不見裴洛西,遭到批評後,只好勉強通個電話聊表禮數。

尹錫悅之舉,外界解讀有三:一,他是檢察官出身,因對外交事務生疏顯得失禮;其二,他知美中反對裴洛西訪台,刻意冷處理;其三,他擔心中共報復,因而保持距離。總統辦公室事後聲明,一切決定都是為了「國家利益」。可見,「度假」只是幌子,尹錫悅刻意淡化裴洛西來訪,除不想激怒北京,主要是避免正面向裴洛西就「晶片四方聯盟」(chip 4)作出承諾,因為那並非韓國半導體業者所願。

反觀蔡英文,不僅為裴洛西把台灣捲入新一波台海危機,讓許多食品及農漁業者慘遭報復,更把台積電拉到與裴洛西的午宴上。為了一場外交,蔡政府不惜把企業拖下水,更讓全民擔驚受怕。尹錫悅在乎「國家利益」,難道蔡英文不在乎?










聯合報社論/當飛彈飛過台灣上空,蔡政府只能報數?


2022-08-06 02:35  聯合報/   社論
共軍宣布5日對台繼續演訓,陸委會表達強烈抗議,圖為共軍東部戰區4日對台灣周邊發射彈道飛彈。(圖/取自「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一陣旋風訪問後,留下台海緊張,讓台灣獨自承受,白宮則僅遙表「譴責」以為口惠,另派軍機在附近海域偵測並蒐集軍演資訊。中共圍島演習首日,共發射了十多枚飛彈,其中四枚掠過台北上空落在東部外海,這還是日本防衛省告知。這次中共飛彈飛過台灣,人們知道只是「演習」,因此政府未發布警報或可理解。問題在,誰提供了中共飛彈試射的藉口?我們會不會在頻繁的威嚇中鬆懈了心防?國防部對於所有飛來之彈真有攔截能力嗎?

根據我國防部的說法,共軍昨天共發射了十一枚東風系列導彈;根據日本防衛省的說法,共軍則發射了九枚;根據共軍東區戰區發布的影片,則計有十六個落點。其間出入,仍有待驗證。比較弔詭的是,日本宣稱有四枚飛彈掠過台北上空,我國防部則未發表詳細路徑與落點。日本政府更稱,有五枚落點是在該國「專屬經濟海域」,故已向北京表達抗議。亦即,這次中共劃在我東部外海的演習區,日方竟自稱是它「專屬經濟海域」。可見,這場演習帶來的混亂,已超乎想像。難道我們也要承認東部外海是日本專屬經濟海域,因此可以不管那五枚飛彈?

軍演是粗暴強硬的手段,讓人難以下嚥,我們相信,國軍平時有精實的作戰訓練,也相信他們應有充分的禦敵能力和準備。然而,這不表示政治人物可以任意操弄外交,不顧國家安全及意外風險,而讓國軍疲於奔命。蔡政府這次歡迎裴洛西來訪,理由是此事關乎「國家尊嚴」,台灣不能屈服於北京的打壓。事實是,「國家尊嚴」只是問題的一面,政府還有更大的「國家利益」面向需要照顧。更別忘了,外交也是一種「避險」工具,只要運用得當,即能兼顧國家尊嚴與安全和利益。遺憾的是,蔡政府卻始終選擇逢迎美國,挑釁中國。

以一九九七年美國眾院議長金瑞契訪台為例,當時金瑞契原本只計畫訪問大陸,無意來台;我國駐美代表胡志強得知後,極力奔走折衝,終於讓金瑞契同意訪台,並取得北京諒解。金瑞契雖只停留短短三小時,也會見了李登輝總統,兩岸卻相安無事。當年政府排除萬難力邀金瑞契來訪,追求的是兩岸「對等」,也為了國家尊嚴,是漂亮的外交戰。今昔相比,裴洛西訪台不僅是北京反對,白宮也不樂見,蔡政府則在兩岸關係破裂下沒有任何外交槓桿可用,最終仍提供舞台供裴洛西風光來訪,以致引發這波飛彈封島危機。

進一步看,以美中目前的緊張關係,兩國間仍維持著暢通的溝通管道,也因此知道彼此的虛實。裴洛西從馬來西亞飛台灣時,選擇了多飛兩小時的繞道路線,目的就是要避開與中共正在南海舉行的軍演正面衝撞。即使在巴士海峽與共機擦身而過,對方也未刻意「伴飛」。這些,都是美中溝通暢通奏功。反觀蔡政府,幾年來恣意提高對抗態勢,讓所有對話管道悉皆堵塞,包括農漁產品進出口糾紛等低行政層級的往來都溝通無門。如此一來,兩岸之間無法傳話對話,一旦發生意外衝突或不明狀況,彼此不啻失去了所有折衝及探底的機會。

雖然只是四天的演習,人們不要低估中共這次飛彈試射的效應:這是首次大陸圍島演習,這是首次將演習區劃進台灣領海,這也是首次飛彈射過台灣上空,首次把軍演和食品、農漁、獻金等政治報復綁成一綑。如果蔡政府有更高明的外交人才,如果蔡總統有更明智的兩岸政策,如果國安團隊有更穩健的部署,情勢當不致演至航班止步、產業擔驚、人民受怕、兩岸人民互憎的地步。蔡總統執政六年,一連串如果,走至今日,兩岸要如何「建設性對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基本能力評量 內容應限教科書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兩岸前景悲觀 農漁民只剩選票
◆  日人抗通膨 可供我借鏡
◆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
◆  陸動手美動口 政府自找
◆  安全架構沒用…強凌弱 國際怎不失序
◆  美只看利益 從不是可靠盟友
◆  國防部吞忍 空防像話嗎?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基本能力評量 內容應限教科書
◆  譴責、監控 抗中保台龜縮了?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基本能力評量 內容應限教科書


2022-08-06 03:19  聯合報/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示意圖,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國到處都有補習班,教改怎麼改,補習班也跟著改,這是相當病態的現象,對於那些無錢進補習班的孩子非常不公平。可是我們不可能禁止補習班,我們應該反過來做,由政府告訴全國孩子,政府在乎的是各科的基本能力。對於很多沒有錢進補習班的孩子來說,這個宣示應該是有意義的。

要落實這個宣示,我建議教育部針對國小和國中的學生舉辦一種基本能力評量,這種評量的各科考題都不超過教科書的內容。我們的教科書都經過教育部審定,各個版本的內容都差不多,教科書中沒有非常刁鑽整人的題目,所以如果學生能夠通過這種評量,有以下的意義:

對學生而言,他知道自己其實已經有了基本學識,而且這個學識還到達了教育部的標準。一個孩子有了基本學識,在社會絕對可以立足的。政府可以根據這種評量,看出基本教育有無城鄉差距。如果在基本學識上的確有城鄉差距,那是十分遺憾的。

如果一個學校大多數的孩子都通過了這個評量,這證明這所學校的老師是很認真教學的。反過來說,如果大多數學生沒通過這個評量,這所學校的老師應該好好地檢討。

如果全國學生中,有相當多學生沒有通過這種評量,教育部也就應該好好地檢討義務教育。因為國小和國中都是義務教育,政府要負責的。如果學生沒有通過這種評量,政府難辭其咎。如果有很多國小學生沒有通過這種評量,教育部尤其應該提高警惕,因為小學沒有辦好,國中老師無論如何努力,都已經為時已晚。

學生如果沒有考好,教育部可以探討原因。有一種可能是教科書寫得太簡單,沒有把基本知識講清楚,所以這種評量也可以幫助教育部改進我國的國小和國中教科書。

目前我們的考試內容遠遠超過教科書的範圍,對很多不夠聰明而又沒有能力上補習班的孩子來說,這是相當不公平的事,也會使很多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

相信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一定有很多孩子其實是可以通過這種評量的。所以這種評量絕對可以使很多無能力進補習班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通過了這種評量,也一定會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

這種評量對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可以增加自信心,對政府而言,可以看出我國的義務教育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全民教育,所以這種評量應該對青年學子和政府都有好處。











兩岸前景悲觀 農漁民只剩選票


2022-08-06 03:20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
中國大陸軍機擾台,漁民憂心生命安全遭受威脅,進而導致生計受到影響,盼政府能做出補救措施,維持兩岸穩定。圖/報系資料照



裴洛西執意訪台觸發台海危機,大陸除暫停天然砂輸台,禁止台灣一些農漁食品進口外,還於台灣周遭發動軍演和實彈射擊。有專家預期未來大陸會有更大動作,其中廢ECFA很可能是選項之一,台灣政府和企業宜早做準備不能心存僥倖。

蔡政府若無心緩和兩岸關係,持續高舉抗中大旗,讓兩岸走向不歸路,就要做好最壞準備。農業方面,短期或可靠推動國內促銷、大量補貼來解燃眉之急,但中期則應該多學習外國成功經驗,例如同樣面對外銷漁產品受阻中國檢測措施,也要積極與中國大陸協商,畢竟外交目的是為所有可能影響人民福祉問題,尋求務實解決辦法,並加強自家對出口產品的衛生安全管控。除了穩住中國市場外,還要有計畫透過產品差異化、市場區隔化、消費者偏好等,替這些受影響產品找尋其他出路(非透過出口補貼或是放煙火式行銷)。

長期為應對極端氣候、兩岸衝突、糧食危機和產銷經常性失衡,農漁業需要進行結構調整,以高質量替代產量,有系統的輔導農漁民轉業轉營,依目標市場消費者偏好量身生產。這些需要在正確政策規畫下,有計畫地投入相當的經費、人力、科研。遺憾的是,這些都需要靠政府力量來推動,而農漁民最終只剩手中選票!












日人抗通膨 可供我借鏡


2022-08-06 03:20  聯合報/   王有康/退休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日本學者指出,現在的日本是被國內的慢性通縮與國外急性通膨夾擊。歐新社



近來美國通膨持續高漲恐逼近十%,造成物價飆升原因,主要是地緣經濟和二○一八年四月起美中關稅之爭造成供應鏈熔斷,加上俄烏戰爭推升糧食和能源供給減少,導致物價以十幾年來罕見速度飆漲。反觀日本卻面臨著通貨緊縮,許多商品價格都下降。美國平均物價過去一年上漲五點四%,日本疫情前,卻從未接近其長期設定的二%通膨目標,除了波動較大的能源和食品行業外,其物價多年來幾乎沒有變化。

一九七○年代中期,日本通貨膨脹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接近廿五%;但到了一九九○年代初,日本開始遭遇另一個問題。股市飛漲和房地產投機猖獗,引發的經濟泡沫破裂,使物價開始下跌。二○一三年,在首相安倍晉三帶領下,日本政府開始實施寬鬆貨幣和凱因斯擴大需求財政支出,希望透過市場現金供應增加,來刺激消費。

為了鼓勵支出,日本政府採取安倍經濟學的寬鬆貨幣和財政政策,旨在讓日本人民相信物價會溫和上漲。但事後證明,寬鬆政策似乎沒有奏效,因為人們並不著急花錢消費,於是日本陷入一個物價迷思。經濟不景氣讓企業不願意提高工資,由於實際工資沒有上漲,人們對於產品和服務需求,也就沒有增加。加上官方以滿足照顧老齡化人口日增的成本為由,兩次提高消費稅挹注,消費稅提高,亦削弱日本人對消費的需求。

新冠疫情期間,日本政府也曾試圖向商店和餐館支付費用,讓它們繼續關店,政府還向日本民眾發放現金,並為陷入困境企業提供零息貸款。日本安然度過通膨風暴,商品價格停滯原因,可能是從一九八○年代以來,經歷長達十多年全世界最高物價國家,日本人深受通膨帶來痛苦,於是開始期待「物價穩定和零通膨」,「企業害怕提高價格,因為這會引起關注,可能會讓消費者反感,抵制或向未漲價的商家購買」。

今年初以來,台灣因為各種內外部因素造成物價節節飆升,然而農產品與經濟作物是市場供需所形成的價格,供給過多價格自然下跌,從經濟學供需定律看,物價沒有只漲不跌道理,也許日本人民對於消費的做法,可供我們參考。東西沒人買,賣方自然降價求售,或許這才是抑制通膨的最重要鐵律。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


2022-08-06 03:20  聯合報/   顏廷棟/銘傳大學財金法律系教授(台北市)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說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言論,引發大陸不滿。 圖/摘自騰訊



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換來對岸在台周圍實彈軍演,干擾正常國際航線及漁民出海作業;大陸同時宣布,暫停台灣農漁食品輸入及天然砂石對台出口等制裁措施,影響層面不容小覷。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疾呼「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警語,只是目前算不算台灣有事?依據「重要影響事態法」規定,若有周邊事態威脅日本國防安全,得行使集體自衛權,聯合美國軍隊共同出兵維護區域安全。其實日本政府關心的是,台灣有事是否引發美中激烈貿易報復措施,連帶影響日本出口景氣。

日本國會在五月通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目的在國際情勢危險時刻,確保政府得以提供國民生存重要物資及維持必要經濟活動。具體立法重點:

一、對高度依賴國外供應之重要物資,提供業者補助金以穩定貨源供應,並實施價格監控及供應鏈調查等措施;二、維護通信、電力、運輸及金融等基礎設施運作,啟動相關防制干擾措施;三、官民合作開發及管理人工智能、生化科技、醫療公衛、量子科學等尖端技術,防止外部侵入破壞系統,避免國家安全遭受威脅;四、對可能危害國民或國家安全之專利,增設限制公開或實施等制度。

依據日媒報導,七月底的「美日經濟政策協議會」,就是以上揭法案為基礎,針對中國、俄羅斯影響區域和平的軍事行動,擬定各項經濟因應方案。

此次大陸軍事演習,反映台海局勢險峻事態,在國際現實局面下,我們不能期待美日軍隊馳援。此時,因應大陸制裁措施,單靠發放農遊券根本無濟於事;長久之計,效法日本制定經濟安全保障法,才是政府當前重要施政課題。












陸動手美動口 政府自找


2022-08-06 03:19  聯合報/   張進文/退休外交人員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不顧中共強烈反對及威脅執意訪台,結果引發中共以軍事行動反制,使台海緊張情勢一夕升溫。

日本提出強烈抗議。白宮對中共實施軍演以「不負責任的行為」予以譴責。國務卿布林肯表示美國反對任何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作為,尤其是動武。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宣稱,北京藉此次軍演嘗試創造「新現狀」,以達「新常態」,美國和全世界都拒絕接受。

柯比進一步說,美方將持續在此區域部署航母雷根號監控局勢,預告美艦將穿越台海,採取進一步措施展現對區域盟友的安全承諾。然而柯比也提到,國防部長奧斯丁決定延後本周洲際飛彈試射計畫,避免局勢增溫。

大陸的行動與美日的反應,凸顯出幾項意涵。

首先,民進黨政府一向宣稱,美台關係是史上最好的時刻,美國對台灣的支持與承諾「堅若磐石」。裴洛西在台期間也強調對台灣的堅定支持,但是如今中共採取實質軍事行動,美國卻僅僅在口頭上反制。美方的消極反應,完全處於被動,更讓人難以相信一旦中共武力犯台,美軍必將與台灣並肩作戰。

其次,日本前首相安倍曾言:台灣有事,就是等同日本有事。此言被有心人士解讀為,一旦中共武力犯台,日本不會坐視不管。然而,中共此次發射飛彈,有的落入日本經濟海域,顯然是警告日本不要在兩岸發生事端時輕舉妄動。日本雖提出抗議,但也僅止於口頭宣示,不敢有具體反制舉動,更遑論將來直接介入台海事端。

最重要的是,中共此次軍演區域,不但在公海,更包括台灣沿海十二浬以內。顯示中共已坐實其一貫「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主張。

過去數十年來,兩岸遵守海峽中線默契,互不侵犯,相對保障台灣的安全。但是中共此次軍演,已越過海峽中線,使過去的默契化為烏有。台灣也將完全暴露於中共軍力監控範圍內,對台灣安全構成莫大威脅。

裴洛西訪台,宣稱是對台灣民主自由的堅定支持。她支持台灣盛情可感,但是在不適當時機,用不適當方式表達,正好讓中共找到藉口,對台灣強力打壓。美國雖然反對中共嘗試創造「新現狀」,以達到「新常態」。但是,由於拜習早達成共同管控危機共識,且中共一再強調台灣問題為其核心利益,在美中鬥而不破原則下,美國對於中共創造的既成事實,也只能接受。

民進黨政府其實深知,裴洛西訪台將為台灣帶來嚴重後果,卻因為一向扈從美國,不敢婉拒裴洛西來台。如今淪落如此境地,不但得不償失,也可能是咎由自取。














安全架構沒用…強凌弱 國際怎不失序


2022-08-06 03:19  聯合報/   林法/教(彰化市)



裴洛西來訪引起台海緊張,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說:全球安全架構不管用,現在也輪到台灣受害。二次戰後聯合國誕生,成各國對話並防止戰爭發生平台,但這樣的全球性組織,為何無法有效維護和平?

世界變作一團亂堆,說穿了,不正因國際社會數百年來始終欠缺秩序,仍為弱肉強食的野蠻叢林嗎?就像G7外長發表聯合聲明,關切中共在台海軍演並提警告,對岸外交部立刻回擊:這讓人有時空混亂之感,這些國家顯然還以為自己生活在一二○多年前八國聯軍時代,今天我們不是當年任人宰割的舊中國…他們的列強夢該醒了。北京搬出歷史恥辱、鼓吹民族意識,話講得有點煽情、蠻橫,但對曾被殖民,至今也貧困甚或戰亂頻仍處,難道無人有「同感」?

別的不提,現在許多人以為此刻台美關係最緊密,不過有誰知道美軍首次海外遠征,就是前往「福爾摩沙」復仇?公視日前播出發生在一八六七年「羅發號事件」為背景的大河劇「斯卡羅」,其實恰好印證我們的地位,從未改變。今天台海緊張局勢,只是當年「強權歷史」再版。莫怪導演曹瑞原對該劇充滿悲情人物時感嘆:這次我把視野拉高,從生命角度去觀看時代大漩渦下的渺渺蒼生,所有人在這場命運風暴操弄下,都只能被迫跟著往前走。

但政客無分古今中外、民主專制,美國一心「獨霸」,中共不忘「稱帝」,標榜「最愛台灣」,腦袋想的,難道就沒有「選票」?權力中人偏執狂妄,誰不以百姓為芻狗?誰又免於宰制不「跟著往前走」?或許從「歷史與人性」的角度,澤倫斯基所謂「台灣受害」,也只是為烏克蘭飽經戰火摧殘而自我安慰的一種說法吧!











美只看利益 從不是可靠盟友


2022-08-06 03:19  聯合報/   聞博/大學教師(高雄市)



台灣民眾越來越多人會幻想,一旦台灣有事,美軍必會來援助與協防。然而,美國眾院裴洛西議長訪台後,就讓人看穿美軍協防或來援根本是假議題,美軍只會關心美國人的安全與美國利益。

首先,裴洛西來台飛行路線,其前提是確保裴洛西安全,希望不受大陸空軍可能干擾,因此避開南海海域,同時也避免航母雷根號打擊群在南海海域與大陸艦隊衝突,因此裴洛西來台飛行路線,是從台灣東部海域繞道進台北,航母雷根號也在台灣東部太平洋海域活動。此讓人看到,避免衝突符合美方最大利益。

裴洛西專機來台後,大陸公開因應措施,包括軍演,劃設六個演習區直逼台灣門戶、形成圍台之勢,演習時間在裴洛西離台後,此時航母打擊群正在台灣臨近海域,美國若有情有義,當下可要求延長在台海域,藉此讓中國大陸取消或延後演習,然裴洛西離台後這些護裴美軍也跟著離開,讓台灣獨自承受大陸軍事演習可能帶來的危機。

在中華民國歷史中,美國背棄已發生過兩次。第一次讓中華民國棄守大陸,退守台灣;另一次是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這兩段歷史在在說明,美國從來不是中華民國可靠盟友,美國過去與中華民國友好,都是以美國利益為出發點。目前中共正在崛起,同時中蘇友好,讓美國霸權受到挑戰,急需台灣這顆棋子,為此處處向台灣丟出口惠實不至的友好,但從來不給予台灣真正需要的武器與TIFA。這些都更證實美國不是可靠盟友,只會將台灣當提款機。

裴洛西離台,護裴美軍也撤了,只剩雷根號航母為監控在菲律賓海例行執勤,不就證明美軍協防或來援是假話?盼朝野能及時醒悟,化解眼前台海危機,美國政府不可靠,良善的兩岸關係,才是台灣人民和平安康生活的最佳憑藉。












國防部吞忍 空防像話嗎?


2022-08-06 03:19  聯合報/   尤榛嚴/服務業(南投市)



中共在台灣周邊海域操演首日,實彈射擊十一枚東風系列彈道飛彈,推測有四枚飛彈飛越台灣上空,我們是在日本防衛省公布飛彈軌跡後才知道;國防部隨後說明,共軍彈道飛彈發射後的主要飛行路徑位於大氣層外,因此沒有發布防空警報、不公布和不擊落。

我軍方會不會太「吞忍」了,敵人飛彈飛越我上空,不管在大氣層內外,萬一有何差錯掉下來,對於台北及其他任何範圍的傷亡及傷害難以想像。怎麼會是「無害通過」呢?如不有效制止,將來老共飛彈於台灣高空飛來飛去,如此空防像話嗎?














譴責、監控 抗中保台龜縮了?


2022-08-06 03:19  聯合報/   劉培柏/自由作家、曾服役金門連輔導長(新北市)
三軍官兵代表向古寧頭戰役逝世的英雄獻花致意。記者蔡家蓁/攝影



五十年前,筆者派赴金門服預官役。記得傍晚在金門碼頭搶灘,剛下登陸艦即被營部吉普車載往古寧頭連隊報到,沿途聽到砲宣彈掠空而過的呼嘯聲,車上排長說是單打雙不打,都打到野外高梁田內,不必害怕。在駐守古寧頭期間,雖緊張但平安;肅殺氛圍濃厚外島整整生活一年,自己都覺得具有某種戰地氣場了。

民國卅八年十月,共軍由古寧頭强行登陸,駐守國軍奮勇應戰,雙方激戰後死傷慘重,最後共軍全軍覆沒,數千人被俘,國軍獲得勝利。民國四十七年,金門八二三砲戰,共軍先出手彈襲金門,國軍也反擊砲打對岸。四十四天內共軍對金門發射近四十八萬顆砲彈,軍民死亡六百餘人,全島房舍幾乎夷平,卻仍保住了金門。一、二十年後,筆者駐守村莊附近營區,仍可見到兩次淪為慘烈戰場的多處斷垣殘壁村屋,見證著戰爭的殘酷,真為那些客死他鄉的雙方軍士及當地百姓哀傷。

金門除常見風獅爺立於各村莊莊口,作為鎮宅保村之用外,也因為屢遭戰役,百姓認為島內亡魂野鬼眾多,或會有不甘心的惡靈作祟,因此在村莊四方位,插著大黑旗,用於避邪。不知此習俗是否仍沿襲至今?

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不顧白宮勸阻,為彰顯個人政治企圖,明著挑釁中共來台訪問,掀起兩岸軍事對峙後,卻一走了之,伴隨的美國戰機軍艦也撤離。為此,中共宣稱在台灣四周軍演。據國防部證實,共軍除火砲射擊台灣外海海域外,並發射十一枚導彈,其中有四枚越過台灣上空,落於東部海域。另有廿二架次共機越過海峽中線,侵入台灣領空。蔡總統為何不命令國軍,也在大陸海域闢設軍演區發射火砲作為反擊呢?不能只會以振振有辭譴責,或只會說一切監控中,毫無軍事反制,平常朗朗上口的「抗中保台」,龜縮了嗎?

筆者認為蔡總統指揮的今日國軍,實在對不起昔日曾在金門服役,和共軍對幹,甚至捐軀,實質保衛大後方台灣安全的軍士們。此次台海危機,蔡政府身陷窘境,經貿受困,雖能保住政權,百姓也不會直接受傷害,但往後國運是否會因此漸趨困頓呢?



王文華/「格格不入」世代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格格不入」世代
◆  劉憶如/升息抗通膨的硬著陸風險
◆  楊志良/獨裁防疫,以萬民為芻狗
◆  方祖涵/蹭運動的藝術
◆  劉維公/當代「人設」奇觀
◆  趙春山/波洛西訪台風波:台灣「客廳」會成「戰場」?






王文華/「格格不入」世代


2022-08-06 03:20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是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椪柑受寒流影響,外皮有些許斑紋,賣相不好,此為示意圖。記者陳玫伶/攝影



時代變了。格格不入,跟敬業樂群,一樣重要。

「格格不入市場」(Misfits Market)是美國一家在網路上賣有機「醜食」的新創公司。「醜食」是指賣相不好的生鮮蔬果,傳統通路不願收購。這家公司卻大規模買進,轉手賣給消費者。成立四年,公司價值已達廿億美金。

創辦人Abhi Ramesh,是卅歲的印度裔美國人。他的成長過程,跟他賣的醜食一樣,格格不入。

他的父母是典型的亞洲移民,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搬到美國。他從小喜歡賺錢。高中時,在學校買進二手教科書,到亞馬遜電商平台轉賣。他很會考試,開起補習班,幫同學準備大學入學測驗。

他進了賓州大學念財務,大二卻休學去矽谷創業。連開三家公司:網路上賣男裝、社群購物、健保,統統失敗。自覺缺乏實務經驗,回學校乖乖把書念完,到資產管理公司上班。

上班十一個月,又回到矽谷創業,為此放棄了年終獎金三萬五千塊美金。這回做的是教人寫程式的學校。一個周末,跟女友去觀光果園玩,意外發現農友只能把醜食賣給親朋好友,賣不完就丟掉。

他想起三件事:高中賣教科書、網路賣男裝、資產管理公司的同事。

於是開始在網路上賣蘋果。他打電話給五十家認證的有機農場,一一拜訪願意見他的農友,每次拜訪都博感情地買些醜食,直到小公寓堆滿生鮮。短短一個月後,他的網站上線了。

為了買廣告,他辦了五張信用卡,欠下十五萬美金的卡債。為了降低成本,倉庫、冰箱、貨車全用租的。他自己送貨,用手機App找出最快路線。直到忙不過來,才多請了兩人。

他跟昔日資產管理公司同事聯絡,每周分享進展。同事後來去了創投公司,看到他公司成長迅速,說服老闆投資兩百萬美金。醜食生意終於起飛。疫情爆發後,公司一年內成長五倍。通貨膨脹,又讓更多消費者想買便宜蔬果。創業四年,「格格不入市場」的價值已衝上廿億美金。

Abhi的故事,顯示這個時代的機會,已從「敬業樂群」轉移到「格格不入」。他在網路中長大,善用了網路工具。他會讀書,但不怕為夢想而休學。他不介意帳面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紀錄,但對自己的弱點有自覺。他回到體制後發現仍不適應,敢再跳出來。他除了工作還有其他的人生,最後在那個人生中找到新的創業靈感。他在新機會上充分運用過去失敗經驗中的能力和人脈,最後趁勢(疫情、通貨膨脹)而起。

然而,雖然他走的「路」另類,但他「走路的方法」卻無比傳統:買低賣高、運用閒置資源、拜訪農友時記得買點東西、跟昔日同事保持聯繫、降低成本…。

他的成功,在於用傳統的「步伐」,但更快的「步調」,去走一條「格格不入」的路。這是卅歲世代,獨特的機會。

我們常說人才是「美玉」,但如今的人才也是「醜食」。鼓勵「敬業樂群」的同時,也來欣賞「格格不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