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經濟/發展數位國家 先改革政府

.聯合報社論..拚三坎:黨主席不是權力花轎
.聯合報黑白集.地動山搖!誰動誰搖?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數位國家 先改革政府










經濟/發展數位國家 先改革政府


2017-01-10 03:3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去年底通過「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契合時代潮流,也是台灣要走出經濟發展困境的正確方向。然而在推動的優先順序上,仍有再細緻化的空間,其中最關鍵的發展瓶頸,其實正是政府本身的改革。
這個為期九年的方案英文簡稱為「DIGI」,重點發展策略包括了:一、建構有利數位創新之基礎環境(DIGI+Infrastructure);二、培育數位創新人才(DIGI+Talent);三、數位創新支持跨產業轉型升級(DIGI+Industry);四、成為數位人權、開放網路社會之先進國家(DIGI+Right);五、中央、地方、產學研攜手建設智慧城鄉(DIGI+Cities);六、提升我國在全球數位服務經濟之地位(DIGI+Globalization)。此外,還設定幾個量化指標,分別是2025年,我國數位經濟規模達新台幣6.5兆元(目前不到4兆)、民眾數位生活服務使用普及率達80%(目前26%)、寬頻服務可達2 Gbps以及資訊國力排名全球前十名。
在傳統經濟成長結構逐漸失去動力之際,DIGI方案的方向正確卻也有隱憂,兩者都跟作為推動者的政府有關。第一個隱憂是長達九年的計畫是否能持之以恆的問題。過去十年,類似的方案不知有幾個,從數位台灣、創意台灣到行動台灣,前仆後繼、眼花撩亂。固然不能說沒有成效,但也都距離初始設定目標有相當的差距,其中一個關鍵問題便在於計畫推動的延續性及一貫性。特別是時間一長,各種政治資源分配的扭曲,勝選的考量常使大家有畫虎不成反類犬之嘆。這次的DIGI方案也看似廣泛且周全,但我們更期待能堅持到終點。
第二個隱憂是如何讓政府從絆腳石變成墊腳石。DIGI方案的指標之一,是要推升台灣的資訊國力排名到全球前10名。若行政院所謂排名,是以「WEF全球資訊國力評比」(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為基礎,則進入全球前10名這個指標正凸顯出大問題。其實早在2011年時,台灣就已經在138國中排名第六,2012年落至第11、2014年第14,2016年更掉到19。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每況愈下的難堪?
攤開「WEF全球資訊國力評比」的各類評比項目就可發現,我國排名最差的項目是解決契約糾紛所需要的程序步驟,2016年時竟排名125名(總共139國)次糟項目是立法機關的效率,而且是愈來愈慘;排名從2012年的74名掉到2016年的104名。再者,在產業能否挑戰政府監管法規正當性的機制一項中,我國也只有第63名。在整個評比十大項目中,台灣得分最低者,就是「政治與監管環境」這一項,而資通訊基礎建設準備程度一項中,台灣則勇奪全球第二。由此結果來看,背後的意涵已經很清楚,民間能帶頭衝的,台灣一點也不差;需要政府自我改革者,才是拖累資訊國力之根源。換個說法,資訊國力要重返全球前十名,提升台灣數位服務經濟之地位的阻力,其實不在民間,而在政府。
這種政府跟不上時代腳步的例子比比皆是。從過去的中華電信MOD、Uber/愛奇藝爭議到媒體黨政軍條款,以及吸引外國人才牛步化等問題,關鍵都不在監管還是鬆綁,而在於政府舉棋不定、令人無所適從的態度,以及立法院政治、民粹高於一切發展需求的思維。
DIGI方案要成功,政府痛下決心推動政治及管制革新,讓絆腳石變墊腳石當然是正途;否則放手民間,降低干預,將絆腳石變小變薄甚至變不見,也是可行之路。這些需要政府自省、自知及自明的工程,都很龐雜,因此建議在眾多「DIGI+」中,須加入DIGI+Government,而且要放在最頂層,才是DIGI方案成功的方程式。

聯合/地動山搖!誰動誰搖?


2017-01-10 03:34  聯合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在美國時間7日過境休士頓,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右)、駐美代表高碩泰(中)接機。中央社


過境美國,川普團隊七日說,川普本人與團隊成員都不會與她見面。另一方面,我駐美代表高碩泰日前也表示,不多不少,蔡總統只是過境而已,似乎意謂不會橫生枝節。
如今突又傳出蔡總統一行已與川普團隊餐敘的消息,且出現幾個版本,這在川普團隊與台海兩岸又添加了不測的變數。儘管府方否認,但仍虛實難測。倘是真有會面,則蔡團隊會不會又變成川普用來撩撥北京的貓腳爪?
如此一來,兩岸形勢又添了一個「地動山搖」的因素,原本只有北京,現在又加上川普。自川蔡電話後,川普想打台灣牌的心態昭然若揭。川普若想把台灣拖下水,台灣恐陷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捉摸不定的川普,隨時都可能造成牽動兩岸神經的地動山搖。
蔡政府面對川普團隊,從正面看,或許覺得有了新靠山;但從反面看,卻也可能多了一個攪局的亂源。較令人擔心的是,川普若纏著蔡政府不放,三不五時就拿台灣出來玩一玩,蔡順從也不是,抗拒也不是,那就真是進退維谷、禍福難卜了。
一通川蔡電話,使此趟英捷之旅,又要關注遼寧艦何時北返,又要防範出現報復性斷交,又要擔心川普玩什麼花樣。杯弓蛇影、風聲鶴唳,若成了兩岸的新常態,蔡政府恐將寢食難安。
川普成了地動山搖的因素,更添加了北京弄出地動山搖的可能性。兩隻達摩克利斯懸劍在頭上,蔡政府要好自為之,切莫亂動亂搖。

聯合/拚三坎:黨主席不是權力花轎


2017-01-10 03:34 聯合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社論

國民黨主席選舉,洪秀柱(中)、郝龍斌(左)、吳敦義(右)三強之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郝龍斌、吳敦義相繼表態參選黨主席後,洪、郝、吳三人競逐國民黨領導權的格局大致成形。郝龍斌並率先拋出「不選二○二○總統」的宣示,用意有二:一是凸顯自己不以黨主席為權力跳板;二在逼洪秀柱和吳敦義跟進表態,讓主席之爭回歸黨現階段任務的焦點。
這次洪、郝、吳三人逐鹿的戰局,其實與去年國民黨大敗後的局面類似。不同的是,去年原傳出吳、郝打算聯手,卻因吳敦義舉棋不定而作罷;這次,郝龍斌乾脆宣布參選。一年的變化,郝吳由未遂的「合擊」變成「分進」,顯示國民黨的形勢又更混沌一截,內部的整合、討黨產的壓力、如何回應民眾對政局的期待,都是棘手的工程。
國民黨當前的處境是陷在前所未見的低谷。過去兩年因接連敗選,帶來士氣和執政版圖的流失,至今仍未重建;而面對民進黨粗暴的「討黨產」行動,亦顯得束手無策。更嚴重的,則是黨內的路線分歧毫無整合跡象,反愈形撕裂;而黨內眾多大老對此景象,也都只是坐視。正因如此,這次洪、郝、吳三人的主席選戰,依然被定位為狹隘的「本土」與「非本土」之爭,甚至被當成二○二○總統大選的「前哨戰」,不免讓許多支持者感到沮喪。
事實上,以蔡政府目前施政亂象百出、民怨四起的情況看,國民黨要重新擄獲民心,並非沒有機會。這從近期的民調變化,即可窺知一二。關鍵在,國民黨自己要重振形象,整理腳步,看清楚黨的再起方向;否則,如果一天到晚同志刀槍相向,內鬥比外鬥厲害,只會讓選民嗤之以鼻。
我們認為,在這個階段,國民黨下一任黨主席有三個核心任務,這是藍軍要走出死蔭幽谷所必須爬過的三個大駁坎,也是黨員投票時應思考的重點。第一,要有整合黨內異議和分歧的能力和胸襟:國民黨之所以失去中央或地方政權,原因無他,都是因為領導人或幹部徇私,把個人利益和權位放在黨的整體利益之上,導致黨內離心離德。國民黨兩度分裂,乃至馬王政爭,無不如是;直到今天,主席職位之爭,似乎也變成某些派系人馬搶攻大選的預演。如果抱著這種心態,不僅黨的團結無望,恐怕還會提前分裂。
第二,部署讓中生代出頭接班的形勢:國民黨內大老如林,但在黨遭遇困境之際,卻無人願伸援手或登高一呼。這種情形,相對於民進黨的人才輩出,以及時力在年輕世代的吸引力,藍軍顯然必須儘速部署中生代出線的環境,黨的後續經營才有足夠的競爭力。新主席選出後的第一役,就是要面對二○一八地方選舉,這是國民黨重振士氣的好機會,必須加速延攬內外人才,包括黨友,進而營造氣勢,為國民黨增添火力及氣象。
第三,以智慧因應討黨產危機:國民黨上下應該已有黨產「歸零」的心理準備,但是,面對執政黨的粗暴及卑劣行動,新主席應該不卑不亢地與之周旋。可以據法理力爭者,絕對寸步不讓,務必凸顯蔡政府的霸道與無理;覺得來源有疑義者,則主動奉還國家與人民,不留任何不義之財。也只有抱持這樣不義不取、無理不屈的態度,新主席才能帶領國民黨站穩新的立足點,重新喚回人民的信任。
這次的國民黨主席選舉,與過去大不相同,它不是總統的另一個「兼職」,也不是一頂個人的權力「花轎」,更不是躍向下一個角色的「跳板」。新的黨主席,是要自己挽起衣袖,號召同志抬著國民黨的原則與包袱,一起爬過上述三個巨大的駁坎,讓百年政黨的招牌重新發亮。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存有太多個人私欲,如果被派系利益或意識形態糾纏,如果沒有心繫黨的未來及中生代出路,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和膽識,恐怕拚不過這三個大坎,那就不會有國民黨的新出路。

聯合筆記/不識時務的蠢施政

.價格管制 傷害消費者
.勞資關係只剩薪資公式?
.聯合筆記/不識時務的蠢施政
.粗糙能源政策 寶島生態殺手
.主席祝「吳」好 國民黨不再好無助
.「柱」應堅持理想 打鐵需要自身硬
.「郝」的黨主席 才能領黨浴火重生
.台、客、粵古漢語 台灣還有許多文化寶貝
.退撫基金投資限制 該改了








聯合筆記/不識時務的蠢施政


2017-01-10 03:50 聯合報  游其昌

勞基法修正草案一例一休上路,勞工休息日出勤須給予加碼加班費,無法承受加班費,將不再周末接案,旗下勞工急著跳腳,沒有加班機會,他們宛如變相減薪。 報系資料照


明明是「為資方考量,替勞工爭假」設計的一例一休制,這是去年政府挨了勞團多少罵,堅百忍推出折衷案的新政。才一上路,竟惹得物價上揚,民怨沸騰,成了資方、勞方都火大,政府也覺得委屈的三輸局面,這是怎麼回事?
政府說,已先行實施周休二日的企業占百分之五十五點一,換句話說,其實有近半數企業影響有限,是這樣嗎?不,因為這次修正涉及休假日與休假天數定義,加班費與特休假的重新規定,特休假起算時日的調整,各種變化加起來,等於將全國勞工作息做重新安排。這麼大的事,十二月底才趕忙修法通過,一月就上路,連印行事曆都耽誤了,根本來不及計畫,哪能不亂成一團。
在數位時代,大多數企業早已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形態,勞動部偏要用上個世紀的工時勞檢方案,套在所有企業脖子上,勒著勞資都不知所措,原本未必要打卡的,為了勞檢表,要想盡辦法留下打卡紀錄;原本能協議調班運作的,為了硬生生的七休一工時標準,若超過時間「留在工作處所」,還得擔心被檢舉違法,非要想法證明「自願留下非工作」,以免被罰,這是什麼荒唐制?
對大企業來說,新制就是一整套人事資訊系統的調整,資訊公司光是接案就應接不暇,加班加不完,別奢忘休假。對中小企業來說,新案根本就是臨時掉下來的天書,搞懂都不容易,那算得清楚,但做生意哪能不算清楚,時時刻刻都是錢啊,政府逼著所有人去做新排列組合和工時計算,賺錢老闆能多付加班費還容易,勉強撐著的店家出不了錢,那就是減班、漲價、降薪水,偏偏我們市況是後者居多,勞工假沒休到,餅碗先打破,荷包先失血,哪裡找幸福?
政府從沒想到的是,新制實施正值農曆年前,正是各企業盤點清算最忙碌的時刻,這套新制一加進來,不僅是人資單位災難,也是所有管理資源配置生產主管的苦難,還必須配合新制,輔導一線勞工例休的計算安排,憑空多出來這麼多事,要忙著趕員工「努力休假」,這種苦境,怎能不把滿肚子怒火罵向這「不識時務」的政府身上?更何況,守法的企業才會苦不堪言,不守法的商家一樣是鑽各種法令漏洞,整不了惡老闆,反而是老找守法企業麻煩,這種政府也真是夠了。
特別是,年前本來商家最易缺工趕貨,清倉賺錢的時刻,這樣的敏感期間,偉大的政府要推一例一休制,當然會讓商家危機感倍增,要調整價格來妥為因應人事成本增加,不漲錢怎行,這年前漲風可真是政府德政,年終獎金不見長,辦起年貨來貴霜霜,小老百姓怎能不叫痛。
只要這個政府有些想像力,就能察覺到在這個節骨眼上推一例一休制的調整是奇蠢無比。事有先後緩急,制度上了路,勞動部現在才要開始辦百場政策說明會,才忙著說要宣導,緩衝,這種亡羊補牢救不了政府的蠢,企業要生存自救,只好且戰且走,看政府會怎麼嚴查重罰再說吧,連休個假,政府都有本事天下大亂,還有年金改革,有這樣的蠢政府,這個年要怎能安生得過啊!

台、客、粵古漢語 台灣還有許多文化寶貝


2017-01-10 03:50 聯合報  鄭正博/退休教師(高雄市)


中研院院士曾志朗日昨表示,兩岸的解方是中國文化與漢字的發揚,這個觀點我深予肯定。尤其關於漢字的六書,由於我有學生在外國當僑領,應邀到研究所教中文,外國學生希望能教一點中文文法,他回想中文好像沒學過文法。然我幫他思考,這些老外一定想用合乎規律的辦法來學中文,而中文的六書,尤其象形、指事、會意等,猶如看圖說故事般簡單易懂,這不就是西方的大人最適合的「文法」嗎?我甚至認為我們的中小學生,也都該循序漸進地教導文字學。
除漢字的邏輯性優點之外,我尤其想到台灣的優勢。因為台語、客語、粵語屬於古漢語,這類邊陲語言由於沒有參與中原的歷史變化,不像北方多數時候其實是由外來遊牧民族入主的,他們說的話屬於阿爾泰語系,所以發不出古漢語的許多音。記得讀過清朝有考據學家根據詩經等韻文推論,古音的「天明」可能要讀成「針芒」。真替他們可憐,如果會講閩粵客語等,不就不必如此費力嗎?
還可從佛經的翻譯檢視古漢語的可能讀法。英文佛陀寫成「Buddha」,用台語唸很貼切。尤其「般若」,國語字典注音是「ㄅㄛㄖㄜˇ」,但它的梵文羅馬字譯為「prajna」,與台語唸的「pua na」極為接近,顯示台語保留翻譯佛經時的漢語古音,這應是古蹟式的文化寶庫。兩岸可以互補有無的還多,理應由此類方向結合,那才真是「九二共識」之外的可能解讀法!

薛承泰/「婚姻」與「昏因」

.薛承泰/「婚姻」與「昏因」
.葉銀華/政策沒有白吃的午餐 然後呢?
.王正方/政客愚弄歷史 愚弄「這個國家」
.嚴震生/舉重金牌與學術正義
.林中斌/川普外交「聯俄制中」?
.黃介正/二○一七兵推年
.周行一/當學習是良心事業時







薛承泰/「婚姻」與「昏因」


2017-01-10 03:37 聯合報  薛承泰


婚姻古為「昏姻」,未來則有可能為「昏因」!英文Marriage將來也可考慮改為Merriage,筆者創此新字乃根源於Merry,耶誕節剛過,大家都知道是甚麼意思,我姑且以中文「昏因」對之。人類是否會從婚姻走向昏因,是一個大考驗!
在台灣,現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行之已久,儘管不完美,仍有許多人願意去遵守與承擔;因此,政府不論基於何種理由而欲改變現有制度,會有抗爭一點都不意外,當社會未達共識而強渡關山立法,不僅無法達到實質「平權」,還會留下難以縫合的社會分裂。
以最近「一例一休」為例,決策者以為是展現「魄力」可以讓勞工增加收入與休息時間,結果是兩者無法兼得,卻吹皺了一池春水,使得勞資默契頓時鬆脫,關係轉為緊張,於是一連串反應,包括物價上漲、所得不升反降、非典工作搶進…最終可能弱化台灣經濟與競爭力。我們只能感嘆,物質確實不滅只是崩解
法務部邱部長曾指出,修民法一夫一妻制所涉及到的法律超過一百個,法條則超過三百條,於是他提出另立新法之說,卻被人指責為保守歧視;是修法好,還是另立新法好,誰都說不準。兒少、老人、婦女、勞工、農民等都不是立了專法嗎?難不成也是「歧視」?還是「多了一些保障」?當議題具有爭議且對未來發展有所疑慮,按部就班以最小衝擊為考量,才符合蔡總統「自自冉冉」的期許,不是嗎?
基於此,筆者建議以「實踐來檢驗真理」,以「試辦來踏出第一步」。民國五十七年延長義務教育為九年時,先在外島進行兩年實驗才全國上路;很不幸,之後的教改都沒有實驗而貿然實施,最終都成為下一個教改的改革目標。這可以說明,試辦可以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
若三位市長同意,可考慮北中南各設一個「彩虹特區」,讓同志婚或多元成家在特區中實踐,不必受到現有制度的羈絆,且這幾個地方都已實施「伴侶登記」,可估出特區可能對象與人數,妥善規劃。
這雖然像是「一國兩制」,但台灣並不乏類似經驗,例如「經濟特區」,許多地方政府都搶著要設立,可以因應特定人群或目的來建立新的規範。當然也有人會認為這是「隔離」,沒錯,是暫時的隔離,給對立的雙方驗證彼此的機會;至於是「保守」隔離「進步」,還是「進步」隔離「保守」,見仁見智。如果特區能順利試辦一段時間而發展出人類未來的「新選項」,說不定有一天諾貝爾某個獎會落在台灣。
話說回來,不論民法是否修正或特區是否試辦,筆者更在乎,政策推動的時間點與順位。看看台灣多年來持續下降的結婚率,還有趕上歐洲水準的離婚率,更不用說,自二○○三年以來生育率就一直是聯合國的「黑名單」,還明顯低於那些具有多元婚姻家庭制度的國家
尤其是未來十年最可能為人父母者,人口數比之前少許多,且超過半數還未結婚;即便維持近年生育率,今後新生兒數量會有另一波明顯下滑!十年後,蔡總統七十一歲了,台灣有多少大學倒閉了、有多少人工作帶動經濟、有多少人陷入無依窮困、更有多少國家崛起了…,執政者應知什麼是當務之急,就算是為了婚姻平權,也總該有配套並鼓勵生育才能永續生存呀!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