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平議主權財富基金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5075/web/ 

◆  聯合報社論/「大小姐」真相未明,擋疫苗仇恨值難消
◆  聯合報黑白集/來住總統府,限外國人
◆  經濟日報社論/平議主權財富基金







經濟日報社論/平議主權財富基金


2023-05-15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立委提案修央行法20條及33條和設立主權財富基金,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10日於立院舉行的公聽會上說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是否應該成立主權財富基金已是老生常談卻無結果的議題。最近立法委員真的卯起勁來提案修正《中央銀行法》,要求央行設立主權財富基金,並特別舉辦公聽會聽取學者意見。雖然此次修法提案僅有31位立委連署,但參與委員明顯跨越黨派,且據聞認同修法委員人數已達64位而讓社會矚目。

立委提出以外匯存底10%作為主權財富基金,是想將央行資產負債「縮表」,且要擴展台灣國際能見度,以提供「高層次全球軟性外交機會」。所以,立委心目中成立主權基金的戰略目標,不僅是想增加國家財富,更希望能開闢參與國際金融活動捷徑

央行禮貌性地對立委成立主權基金提案未全然反對,但認為主權基金設立目的與央行法定任務顯有不同;央行建議可設立專法,由政府全額出資,再取得外匯運作。台灣雖有5,611億美元外匯存底,但外資投資台股與債券也達5,389億美元,故額外能運用外匯存底的餘裕空間其實很有限。更何況除外匯孳息收入外,與外匯存底對應貨幣供給並不是靠推動主權基金就能輕易「縮表」的。

至於參與公聽會學者對成立主權基金提案僅原則性支持。有人認同央行建議應以專法推動,因為央行法定任務畢竟不是累積國家財富。也有人擔心若央行搞錯重點一味地追求主權基金表現,反而可能會出現扭曲貨幣政策的道德危機。更有人提出宜由民間主導「類主權基金」,提升運用外匯存底的投報率。不過,這也暗示學者並不看好政府管理主權基金的能力。

社會對於成立主權財富基金,增加國家財富的建議應該是樂觀其成的。至於是否真如立委所言,台灣可藉此發揮外交軟實力則有疑義。主權基金若能抽離政治干擾,或許才是更佳的營運模式。至於央行調撥外匯存底成立基金,長期進行海外金融商品及另類投資的做法,的確與《中央銀行法》條列的任務指派不符,而且在理論與實務上也不會達到「縮表」效果。

成立主權財富基金善用外匯存底是正確的方向,但政府經營能力則是一大考驗。「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應先檢討台灣類似主權基金的管理現況,再思考未來是要整合改制還是創立新的基金。觀諸勞保、勞退、國民年金及退撫基金等皆有主權基金之實,但眾人認知這些基金投資表現並不符合預期。此外大家對近年國發基金轉投資「台杉投資」的績效也是一團霧水。政府要如何說服社會,主權基金運作就能脫胎換骨?

政府不僅管理基金能力讓人存疑,而且投資決策有無「特殊考量」更是讓人擔心。據報導,國發基金投資共66家企業,竟有超過一半以上呈現虧損,其中投資如興公司的14億元竟是打水漂,而社會迄今仍不清楚其中內情為何。至於執政黨任命地方政治人物擔任公股機構負責人,竟發生一連串的不堪醜聞,更徒增社會對政治任用親信的厭惡。未來政府若成立百億美元級別的主權基金,很難想像不會被有心人士覬覦。

撇開社會信任問題,縱使執政者通過專法設立主權基金,台灣僵硬的行政體制與立委名嘴們近乎人格摧毀方式的監督,很可能會讓金融領域的專業人士聞風卻步。如果沒有優秀人才,沒有合理待遇,而只靠少數人犧牲奉獻的熱忱,是撐不起大家想像中所謂國際等級主權財富基金運作的。

成立主權財富基金是好的想法,但台灣倉促推動此類基金易遭物議。執政者若無立即非做不可的決心,公務體系很可能會「推拖拉」讓主權基金無疾而終。所以應該如何推動主權基金?專業、信任與尊重是主權基金成功運作的基石。建議政府不妨循序漸進才能水到渠成;先改善既有基金投資績效,提升基金管理專業性並取得社會信任,然後再推動專法,逐步建立由小漸大的主權基金才是正辦。













聯合報黑白集/來住總統府,限外國人


2023-05-15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魔獸」霍華德與副總統賴清德合體拍攝「來去總統府住一晚」活動宣傳片。(取自賴清德Facebook)


球星「魔獸」霍華德應邀拍攝「來去住總統府」宣傳片,合體副總統賴清德。影片中,魔獸興奮地問賴清德:「真的可以住總統府嗎?我甚至不確定這在我的國家是否合法。」賴清德笑答:「這就是為什麼說台灣是自由的國家!」

魔獸的興奮可以理解,賴清德的回答則不知所云。賴清德難道不知道,「住總統府」這個活動,限非中華民國籍」嗎?蔡政府開放總統府一隅供外籍網紅申請住宿,以換取他們為台宣傳,這無可厚非。但是,活動刻意排除中華民國國民,竟能說成「台灣是自由的國家」,不嫌太誇張嗎?

何況,賴清德現在的另一身分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文化總會特別安排他和魔獸同框對談這是拿總統府當成助選工具,根本是「黨政不分」。賴清德當然知道此一安排用心何在,以他的「潔癖」竟未拒絕,還配合演出,未免有失君子精神。

尤其,魔獸在影片中兩度提到台灣時用了「國家」一詞,竟惹來大陸網友群起圍攻。魔獸只好趕忙道歉,稱自己無意傷害任何人。小粉紅的崩潰固可置之不理,但蔡政府只顧自己宣傳,無端將一名國際球星捲進兩岸煙硝,不覺可議嗎?任意利用球星善意,就算能為綠營掙得一些選票,卻害對方形象受損有何光榮可言

總統府被工具化至此,百姓能不火大?















聯合報社論/「大小姐」真相未明,擋疫苗仇恨值難消


2023-05-15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曝光蔡政府曾阻擋購買BNT疫苗,延燒出蔡政府擋疫苗的風波,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10日側面證實,當時工商協進會透過黨團聯繫政府,表達能幫忙買疫苗,卻被時任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婉拒。圖/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提供


與台積電、慈濟共同捐贈 BNT 疫苗助台灣渡過疫情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近日爆料稱,當時總統府秘書長李大維曾向他傳話:「大小姐說,你還是不要買了」,直指蔡英文總統擋疫苗」。儘管總統府和李大維都否認,此事各說各話,但仍引起廣泛討論。時隔二年民眾怨氣未消顯示時間並未沖淡擋疫苗」的仇恨值

郭台銘爆料後,綠營紛紛出手反擊。首先是透過媒體公布所謂「BNT大股東給郭台銘的信」,說郭台銘早就知道私人買不到疫苗,卻把鍋甩到蔡政府身上。衛福部則大動作澄清當年疫苗採購破局,並非如信中所言是因衛福部堅持要將「獨立的台灣政府」寫入公告。綠營對郭台銘的攻擊更如鋪天蓋地,意圖塑造其捐疫苗別有用心的形象。

最令人矚目的是,時任衛福部長暨疫情中心指揮官的陳時中,也出來指責郭台銘「過河拆橋」;現任衛福部政次王必勝扮演攻擊砲手角色,大酸「初選困難可以理解,但造謠抹黑不應該」,要郭台銘「別再為政治考量消費疫苗採購過程」,彷彿郭的指控都是造謠抹黑

蔡政府和民進黨為化解這波危機,可說卯足全力,但民眾並不埋單。郭台銘爆料後,也有越來越多當時疫苗採購「秘辛」流出。如有名嘴稱,蔡政府後來決定讓郭台銘等捐疫苗,是因為證嚴法師的相關發言形成輿論壓力,蔡政府不得不放行。還有人指當時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向郭台銘傳話,說捐疫苗得跳過合法代理上海復星,與 BNT 總公司直接簽約。這些訊息,都控訴蔡政府把政治看得比人命重要。

民眾迄今對「擋疫苗」怒氣未歇,主因之一就是蔡政府把政治看得比人命重要。回顧頻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五、六月間,疫情肆虐,蔡政府卻對疫苗採購立場反覆且充滿多重標準。政府不願買、買不到疫苗,地方政府醞釀自救被拒絕;民間團體與個人要捐疫苗,都被潑冷水、百般刁難刻意拖延。但對本土高端疫苗,蔡政府卻是另立遊戲規則大開後門。這些事實,都是蔡政府拿出再多資料也說不清楚的。

陳時中的「過河拆橋論」,就很能說明為何民眾不願相信政府說法。提供疫苗本是政府責任,無論政府不願買或買不到,都是失職;捐疫苗是民間承擔原本政府應該負的責任,政府失職在前,阻擋在後,罪加三等。所謂的「過河拆橋」,更宛如把疫苗採購責任推給民間,官員之厚顏無恥,已經看不到下限。

民眾的怒氣,也來自當時疫苗政策荒腔走板,卻無一人為此負責。例如陳時中、王必勝都是當時疫苗政策決策者;陳時中挾「防疫」光環代表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王必勝則是在內閣改組後再度高升。上自總統府,下至衛福部與指揮中心,「擋疫苗」的幕後黑手們都仍大權在握,怎不令人憤怒?

疫苗決策荒腔走板,枉死多少人命,卻無人負責,民眾所能倚恃者,就是透過司法與監察機關呈現事實真相。但諸多告發案送到檢調,結果都不起訴處分;監察院大張旗鼓說要查疫苗採購決策,最後只交出一份沒有糾正、沒有彈劾、不痛不癢的調查報告。這些問題都讓人民怒火逐漸累積,等待隨時再被點燃。

民進黨如果認為此次對郭台銘「正面迎戰」,有助大選正式開打後稀釋疫苗話題殺傷力,就把問題想得太簡單。「蔡政府擋疫苗」是歷史事實,也是社會共識,民眾要的是釐清真相,還有相關人等的政治與法律責任;做不到這兩點,民眾只能選擇政黨輪替求真相追責任了。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不可思議的勞動部想法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5075/web/ 

◆  台海地緣戰略變化快速 美菲軍演 劍指中共
◆  賴清德兩岸新論述 令人聯想白娘子
◆  巴氏量表精準化助判讀
◆  量表存廢都要能滿足需求
◆  衛福部別糾結 長照、移工快整合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不可思議的勞動部想法
◆  青年上戰場 勝算有多少
◆  如何精進塔吊管理及捷運應變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不可思議的勞動部想法


2023-05-15 00:49  聯合報/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靜宜大學、暨南大學、台北商業大學榮譽教授)
勞動部5月啟動第二期「投資青年就業方案」,從今年至2026年預計投入160億元,協助80萬名青年就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根據聯合報五月五日的報導,勞動部重視青年低薪問題,因此表示不鼓勵青年持續待在低薪產業。這使我感到震驚,無法想像這是來自政府部門的想法。

勞動部強調一個名詞,叫做「重點產業」,似乎指的是半導體、人工智慧、資通訊等產業。大家都知道,我國有些產業所付出的薪水是很高的,當然也就有些產業付出的薪水是相對低的。但重要的是,國家不需要那些產業嗎?舉例來說,到目前為止,在農業界服務的人薪水比不上在半導體產業界服務的人,可是我國不該重視農業嗎?缺蛋問題不可能靠半導體、人工智慧和資通訊產業來解決的。我國也都要注意所吃的食品是否安全,負責這些安全的人不重要嗎?他們都在所謂的重點產業裡嗎?

我再舉一個很容易懂的例子,我國要發展5G,必定要發展精密工業。我們常常需要精密的零組件,這些零組件的加工往往在國家的小工廠內完成,我相信勞動部絕對沒有將這些小工廠視為重點產業的一部分;他反而希望有為青年不要在這種產業繼續待下去。如果勞動部的願望得以實現,我國絕對不可能有更好的精密工業,我們不可能做出好的設備,這難道是政府所希望的嗎?

教育部回答得最精采,教育部劉孟奇次長說,如果用科系有無價值來衡量,對很多即使薪水不好,但對社會有貢獻大的科系不太公平。我沒有看到經濟部對勞動部的想法有什麼樣的意見,我要提醒經濟部,很多產業所發放的薪水的確比不上所謂的重點產業。勞動部這次發言中沒有提到機械和化工,這顯然表示勞動部的確不懂國家需要什麼樣產業

更使我困惑的是,重點產業能夠吸收全國所有的青年嗎?勞動部應該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在此以沉痛的心情提醒政府,國家需要各種產業,政府絕對不能有所謂重點產業的想法。假如年輕人都不願意進入營造產業,總有一天,我們的橋梁不安全了,而政府發現沒有人懂得橋梁的安全問題,也不可能再建造像一○一這種高樓大廈。我們也永遠不會有非常精密的設備,而這些設備對我國的安全是絕對重要的。

政府的責任應該是設法提高所有產業的薪水,我相信經濟部一定了解這一點。因此令我疑惑的是,勞動部在訂出這個辦法以前,有沒有和經濟部商量過?除此以外,農委會知不知道勞動部的想法?當然,所有的問題在於行政院長有沒有批准這個計畫?











台海地緣戰略變化快速 美菲軍演 劍指中共


2023-05-15 00:43  聯合報/ 張延廷/前空軍中將副司令、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台北市)
菲律賓和美國軍事合作持續升級,兩國年度「肩並肩」大型軍演4月底剛落幕,緊接著菲美空軍「雷霆對抗」演習又在5月登場。 美聯社


美國日前恢復在菲律賓舉行「雷霆對抗」(Exercise Cope Thunder演習,在馬尼拉西北方的克拉克空軍基地和巴塞空軍基地展開,刻意選在剛結束的「肩並肩」(Balikatan)聯合軍演之後登場,這是擺明針對中共國際政治較勁之舉

一般認為,美國駐菲的軍事力量,自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移防至阿拉斯加後,南中國海鄰近台灣的水域就呈現戰力空窗狀態。但若仔細觀察美國在此的長期布局就發現實則不然。美軍在此區的最高指揮體系,從太平洋總部改制為印太司令部後,仍舊不斷以反恐、維和、救災等名目,持續在東南亞展開各種系列演習;合作對象不限菲律賓,包括其他東協成員,甚至還以「航行通過訓練」名目,讓日本海上自衛隊巡邏機和驅逐艦航抵菲律賓海域,藉此逐步建立西太各國圍堵中共的連線和力道。因此與其說美國「撤出」菲律賓,不如視為權宜之計,以彌補波灣戰後美國軍事預算遞減過渡期

自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起,「雷霆對抗」就是美國空軍亞太地區規模最大聯合演習,美國一年要在克拉克基地舉行四場系列活動;近年因戰備組織調整,才把演習分散到關島和澳洲北部。近年鑒於防範中共海空力量突出島鏈,美、菲兩國開始了雙邊空軍特遣隊編制演習,今年重新正名為「雷霆對抗」,並高調返回克拉克空軍基地和蘇比克軍港,形成由日本南部九州、琉球八重山列島、再延伸至菲律賓呂宋島的島鏈防線也包括台灣南部巴士海峽周邊的攻防;其概念完全是根據冷戰時代的思維,再配合新的「敏捷作戰部署」(ACE戰術安排而成的地緣戰略布局

今年「雷霆對抗」演習,美國空軍不遠千里,從日本北部的三澤基地派出 F-16CJ 反輻射機中隊,藉此展開空中力量長程部署;演練摧毀中共防空雷達的科目,先重於「防守型制空」,再展開「進攻型制空」演練,包括對敵機及地面目標的攻擊。第二階段演習將於七月舉行,規模更盛大,演習區域也將由克拉克空軍基地周邊,擴大到菲律賓中部維薩亞斯群島南部民答那峨島,範圍與中共號稱的「九段線領海重疊

美國在泛太平洋地區舉行的「對抗系列演習,都存在特定戰術戰略鑽研與布局深層涵義。自冷戰結束後,美國在全世界的演習向來是以「團結盟友威嚇對手」為目的,而且依其慣性,在大規模聯合演習展開之前,都會預先發布活動公告;但這屆演習,卻在沿菲國北部海岸線的兩棲攻防演練之後,迅速移至內陸的空軍基地上場,顯示美國已決定把菲律賓當成「重返亞太」甚至「鞏固第一島鏈」的起點,藉此對中共宣示,在南中國海繼續與其周旋的立場。

大國間透過軍事部署和外交折衝新形態零和鬥爭,就在台灣鄰近上演,值得我們深深審視台海地緣戰略快速變化












賴清德兩岸新論述 令人聯想白娘子


2023-05-15 00:50  聯合報/ 黃映溓/文史工作者(屏東市)


副總統賴清德上周六南下屏東主持「信賴台灣之友會」屏東成立大會授旗,賴清德強調,「清廉、勤政、愛鄉土」是民進黨創黨精神,「愛、和平、非暴力」則是民進黨的本質;一席話,讓人思緒錯亂

賴清德曾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沒有所謂的統獨問題;來屏東卻說,接受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就是走回頭路,沒有主權的和平不是真正的和平,沒有主權的和平就像香港、澳門。

對照賴的說法,台灣既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卻拿沒有主權的香港、澳門來類比?賴清德若非刻意誤導視聽,就是引喻失義

「清廉、勤政、愛鄉土」精神,早就「三代累積、一代虧空」,被民進黨褻瀆到無以復加。賴標榜「愛、和平、非暴力」是民進黨本質過去為民主打拚未來為和平奮鬥,無疑是向人民撒了漫天大謊。

民進黨執政七年來造成兩岸緊張,向美國軍購預算逐年成長、役男役期延長至一年;蔡政府讓台灣淪為美中對抗的軍火庫。兩岸關係無比險峻,台灣多次被外媒視為世界上兵凶戰危險地。家長們不禁憂心忡忡,孩子將會被迫上戰場。

正是民進黨釀成台海危機,製造兩岸衝突對立;如今倡議兩岸和平,譴責對岸,還要台灣全民備戰。賴清德從「抗中保台」轉向「和平保台」,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民間故事「白蛇傳」中,偷偷在井裡投毒,事後又要老公許仙拿解藥拯救村民的白娘子。

賴清德說要繼續改善投資環境,台灣要加入 CPTPP,和美日等國簽訂投資保障協定。民進黨執政以來,台灣投資環境日趨惡化,蔡政府執政七年來都做不到了,憑什麼要人民相信賴清德做得到?












巴氏量表精準化助判讀


2023-05-15 00:41  聯合報/ 劉伯恩/台灣長照醫學會理事長(台北市)
三軍總醫院日前傳出病患家屬要求開立巴氏量表未果,出拳攻擊醫師事件。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直言,巴氏量表本就不該存在,隨著人口老化照護需求增加,政府不該限制民眾申請外籍看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發生一起因家屬不滿巴氏量表判讀結果,而動手毆打醫師的暴力事件,重新燃起巴氏量表存廢之爭。但若要根本解決巴氏量表之角色問題,還是要從「製表」之由來開始探討。

巴氏量表是在距今六十八年前,由美國巴爾的摩一家市立醫院的物理師巴西耳所制訂,當初並非用來做為聘請看護的量化依據,其目的只是用作病患復健後治療效果及退化程度功能評估,也不是作為日常生活能力分級判讀之用。但經過一些政策的演變,竟然被當做聘請外籍看護重要必備依據

而從臨床開立糾紛案例來看,大部分是出現在級距分類切點模糊地帶,這也是一般家屬所詬病的所謂「不嚴重也可以通過申請(偽陽性),但明明在家觀察就是很嚴重(偽陰性),卻拿不到申請核准證明」。

其實,若以長照醫學角度來看,其盲點包括了:

一、巴氏量表制定是近七十年前的事,那時候的人類平均壽命,與今天的落差至少有廿年之久。隨著科技及醫學之進展,人類壽命大幅延長,卻也衍生出許多「微型」與「隱形失智失能病變,而這方面的評估,並無法明顯正確呈現在巴氏量表上。

二、東西方人無論在疾病種類或基因體質,甚至日常生活飲食之內容,都存在有臨床意義統計上之差異,所以不能用一張依西方人體質所制訂之表格,完全一模一樣地套用在東方人身上。

三、表格評分級距最多只有四級,最少只有兩級;而每級的差距都以五分做基準點。其實這也是醫師在判讀時最困擾的一項盲點,比如說第四項中「如廁」這一項,要拿零分得要「無法自行完成如廁過程」,但如果因關節或肌少症引起之如廁過程動作遲緩,或偶因手掌角度問題無法自行清理乾淨,甚至乾淨標準的認定;在打分數的當下,是要給五分或十分?可能A醫師打十分,B醫師卻給五分,這樣結果當然會引起爭執或糾紛。

因此如要徹底改善巴氏量表的爭議問題,建議主事者一定要盡快召開學者專家檢討會,將上述常見的幾樣臨床困擾,用科學的原則定出評分參考指引範本。再來也要重新制訂國人生理機能量化表,畢竟落實本土化醫療準則是醫療進步重要指標。而因為精準醫療的介入,一些如吞嚥困難級距評分,可以用精準的咽喉內視鏡影像來檢查,取代傳統主觀的吞嚥動作效能評估。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逼近,長照看護需求量已是成倍數成長。在有限的看護能量體制中,為能達到降低偽陽或偽陰盲點盡速建立精準正確評量表單標準,已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量表存廢都要能滿足需求


2023-05-15 00:41  聯合報/ 趙興鵬/軍退(台北市)
病患家屬日前欲申請外籍看護,評估巴氏量表未果,與三軍總醫院醫師爆發肢體衝突,引發巴氏量表存廢議題。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葉信菉/攝影


一張巴氏量表,讓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無端挨揍,引發醫界對巴氏量表存廢之議論。衛生署前副署長張鴻仁表示巴氏量表不該存在,認為高齡社會需求照顧者倍增,限制申請,是政府「設下天羅地網與民作對」。

與民作對」說得嚴重,並不誇張,事實的確如此;且曾有醫生受賄開出巴氏量表而被起訴,當然病患家屬假裝騙取醫師的巴氏量表,也所在多有。巴氏量表的存在,讓認真的醫生存著極大的風險,也讓不肖的醫生有了上下其手的機會。

如不用巴氏量表,改由長照系統,或以市場機制代替管制,由個人家庭自行決定是否聘請外籍看護,此外籍移工將有長驅直入的破口,必然會有許多外籍移工借助這個管道進入台灣而從事其他行業,衍生社會問題,亦造成本國失業人口增加,影響社會安定,恐得不償失。

巴氏量表畢竟是防止浮濫僱用移工的一道關卡,如果一下就撤銷,會不會因噎廢食,未見其利先蒙其害?巴氏量表行之有年,的確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而衛福部已表明不會調整政策,恐也是抱殘守缺;巴氏量表能否放寬,例如高齡老人可依年齡自行決定是否聘僱外籍看護?畢竟老人的跌倒致死率非常高。根據衛福部一一○年死因統計,六十五歲以上事故傷害致死原因,跌倒位居第二;若有一個外籍看護扶著出入,將會減少許多意外。

因申請巴氏量表不過關,醫生被打,打出了一堆巴氏量表問題。巴氏量表的存廢,請衛福部以便民、客觀及實際需求來重新審視。如果廢,有什麼替代方法能防止沒有巴氏量表管制下的副作用?如果存,要如何改進才能貼近人性、病人和家屬的需求?否則被打的醫生不會是最後一位,我們不希望看到將來又有醫生被毆。








衛福部別糾結 長照、移工快整合


2023-05-15 00:41  聯合報/ 葉琇姍/退休公務人員、社工博士(新北市)
三總醫師未開巴氏量表遭毆打,但對於是否廢除量表,醫界兩派各有不同意見。記者葉信菉/攝影


日前有醫師因開立巴氏量表的問題,遭病患家屬不滿揮拳,引發各界討論巴氏量表存廢問題。衛福部表示,長照政策本質不鼓勵民眾使用移工」,而是希望讓長輩復能或回歸社區內照顧。這樣的說法,顯示衛福部至今仍排斥聘僱移工家庭,彷彿他們是自己放棄長照不用而僱用移工,不願主動開啟長照與移工政策的對話。

我國在民國八十年即開放申請外籍看護工,當時因政府主張三代同堂,鼓勵國人自行照顧,並不積極規畫公共長照政策;然而在保護本國人工作權政策原則下,外國人到台灣工作一直都有限量限業規定巴氏量表是一種日常生活功能評估量表,量表分數愈低分,表示患者生活自主能力愈不足,需要他人照顧,成為當時聘僱移工的主要判斷工具。

隨著國人長照需求不斷增加,政府曾多次修訂且放寬申請移工的門檻;又因長照政策上路,於民國九十五年實施外籍看護工申審機制與國內照顧服務體系接軌方案」,試圖整合外籍勞動力與本國長照服務,所有申請移工的案件均要先進行媒合本國勞工的程序。然此制度於九十五年實施至一○一年之間,八十四%有需求的家庭最後仍是申請了移工,足見二者接軌十分不易;導致勞委會於一○一年以後又再度放寬申請移工的標準,造成國內家庭移工人數大增。長期以來,衛福部一直糾結於移工是外國勞動力,而不願納入長照制度來討論;一句「政府不鼓勵用移工」,更是鴕鳥心態

我國長照政策逐步成熟,透過照管專員的評估及布建ABC據點,將長輩不同的照顧需求分層分流服務。然而,目前居家及機構照顧的資源仍不足或不均,致使家庭不得不聘僱移工;這並不代表否定長照政策,只是現階段仍難滿足所有家庭需求。

為回應移工勞權要求,勞動部啟動多項補充移工休息時的照顧資源,讓移工能喘息,家庭照顧也不中斷。在這些補充措施中,聘僱移工的家庭仍須回到長照系統下再次評估,足見使用長照與聘僱移工,並非兩條無法交集的選擇;早年接軌制度無法成功,在於長照尚在起步,沒有可銜接的評估工具。

事隔近廿年,許多等待申請移工的案件,仍要透過長照的照管中心進行先媒合本國人的程序,衛福部卻沒有掌握此一時機進行長照評估;如家庭在申請時,就接受長照的評估,亦能給予聘僱家庭多一些資訊,甚至可媒合本國照服專家指導移工完成家庭要求的照顧任務,提高照顧品質,也減少移工在家庭中的衝突,如此尊重家庭的照顧安排,也分擔長照量能供應不足的問題,使家庭與移工都能得到更好的支持協助。

台灣的長照不可能沒有移工的角色,疫情期間國境管制,家庭苦等移工入境,就是最好的證明;家庭的選擇並非由衛福部來指定。藉著巴氏量表的爭議,且長照2.0已有相當制度可依附下,衛福部該好好檢視本國與外籍照顧勞動者的整合。

回到照顧者需求為中心的思考,如何透過評估工具整併,主動協助分流,滿足不同需求的家庭,也給予長照制度更多的時間進步茁壯,衛福部要加把勁!










青年上戰場 勝算有多少


2023-05-15 00:47  聯合報/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蔡英文總統出席「總統與高中生面對面論壇」。記者曾吉松/攝影


高中生問:兩岸開戰,台灣有實力抗衡嗎?總統答覆:全球共識是和平,戰爭非選項。如何避免發生軍事衝突?兩岸、區域都要做,更是全球課題。

從答問中知曉,高中生對上戰場產生恐懼、疑惑,質疑我們的實力在哪?總統沒有回答,卻好像當了「全球的總統」,支持用和平方式解決。若果真如所說,俄烏戰爭已早早收場了。

世界上哪有不為自己利益著想的國家?大概只有現在的台灣吧!吃美國萊豬萊牛;要摧毀台積電;主張用 AK47 步槍抗敵,竟可獲總統頒授勳章;還有購買天價卻不適台海防衛作戰的武器裝備等等。蔡英文執政,有站在國家利益上把關嗎?美中交換利益時,台灣不會被犧牲嗎?把台積電騙到美國設廠,又稱要在戰時炸毀台積電,兩者連結,美國已在做犧牲台灣的準備了。

台海已起洶湧波濤,青年人卻懷疑上戰場,台海戰爭勝算有多少?











如何精進塔吊管理及捷運應變


2023-05-15 00:21  聯合報/ 拱祥生/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理事、大地技師水保技師(台北市)
台中日前發生高空塔吊事故釀1死10傷,建案高空作業備受關注。本報系資料照。


台中捷運旁工地在拆除塔吊階段,不慎從天墜入運行中軌道,造成多人傷亡;事發後,新建工地「塔吊管理」及無人駕駛捷運「應變機制」引發熱議,專業上該如何精進?又該如何配套?

本次事故最大主因,是新建案工地塔吊施工與工安管理疏失,主管機關是建管單位,應該從建築施工管理來加強。由於「塔吊」廠商屬於專業下包,源頭上對於專業下包應有定期評核機制,以確保「塔吊」機具及機械管理都有落實專業管控。一般「主塔吊」在一個工地一待就是二至三年,在移動到下一個工地前,一定要進廠保養並更換零件。

至於本次用來拆卸「主塔吊」的「副塔吊」,則只有在拆除主塔吊時才會存在,在每個工地待的時間並不長,數量也是相對缺少的;一般而言,是少數「副塔吊」到各工地去拆「主塔吊」,很可能連進廠保養的時間都沒有。而這次事故又壞掉一台副塔吊,副塔吊數量更顯捉襟見肘;顯然,特別是「副塔吊」機具管理保養,一定是外部稽核重點。

塔吊的一個管理重點,是確保機具材料的強度。技師根據力學及安全係數計算的吊掛載重,前提是材料強度符合規範;但若是桁架、插銷及鋼纜材料因長時間使用而弱化了,是否已建立檢查與定期更換機制?機具材料疲勞強度的管理,同樣是外部稽核的重點項目之一。

當機具材料管理的制度建立,對於塔吊安裝、吊掛及拆除計畫書,都應加強專業審查機制,這也是中央與地方建築施工管理亟須建立的制度。至於「工安」的稽查制度,其實目前做了不少,但如何確保不是流於形式或只應付過關,仍應和建管單位通力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中捷事故之次因,為緊急停車應變機制嚴重不足,特別是並未列為營運管理重點;例如隨車員功能、機制、選才及設置,本來就不是駕駛或控制捷運列車,充其量只是輔助停止列車行駛功能,不應過度賦予或依靠其來執行緊急停車。

無人駕駛主要是應用「無線通訊式列車控制CBTC)」技術、自動列車控制ATC)號誌系統及行控中心監控,達成列車全自動化操作;顯然行控中心是列車最重要的一道保險,行控中心應於每列車都設置一位獨立行控員,負責執行緊急停車或手動操控列車等任務。依目前中捷全線同時運行列車之數量計算,行控中心人員顯然不足。

其次,高空墜落物監控雖有其必要,但每台列車至少要在車前裝設監視系統,監看車前狀況,猶如無人駕駛的雙眼,搭配列車獨立行控員;行控員就能在車站看到軌道異狀,進而採取應變停車,避免類似事故。

每次事故都是一連串不應該發生的失誤造成,惟有痛定思痛,從每個環節逐一檢討補漏,才能避免遺憾再度發生。



王文華/家有「法拉利」,為何開「喜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家有「法拉利」,為何開「喜美」?







王文華/家有「法拉利」,為何開「喜美」?


2023-05-15 00:11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為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谷歌開放英美用戶測試該公司AI聊天機器人Bard。美聯社


有時候,「夠」,比「多」,更難。

聊天機器人正熱。ChatGPT 去年十一月推出,引起風潮。四個月後,Google 推出「Bard」,市場卻反應冷淡。使用者表示,答案沒有 ChatGPT 精準。

Google 執行長接受訪問,表示預期到這種反應。他說 Google 要做「負責任的AI」,「不在乎誰跑第一,而在乎把事做對」。他強調由於聊天機器人常給錯誤、偏見的訊息,所以「Bard」並沒有接上 Google 最強的模型,Google 希望觀察使用者的問題和「Bard」的答案,確保不出大錯,再逐漸升級。

他比喻:「我們現在是用一輛改裝後的『喜美』,對抗別人的超跑。但這輛『喜美』在很多問題上,已經表現得和超跑一樣好!」

這是深謀遠慮,還是公關說詞?但因為 Google 是「生成式AI」的先驅,三年前就推出過聊天機器人,所以車庫裡藏了超跑的可能性高。也就是說,他們有大牌,卻先出小牌。刻意選擇「夠」,而不是「多」。

做生意,一般做法是「多」:放手一搏、搶得先機、贏家通吃。ChatGPT 就是這樣成為聊天機器人的霸主。他們當然也清楚 AI 的風險,立場卻是:盡快推出,讓機器人和使用者彼此了解、學習、適應。

做生意如此,做事是否也是這樣?全速前進、精銳盡出、春蠶到死、蠟燭成灰?

那就未必。ChatGPT 可以這樣,因為微軟投資了卅億美元(今年又加碼百億)。一般人沒有這等資源,比較適合「先射子彈,再射大砲」。先試水溫,再挖溫泉。用簡單的實驗快速測試,無效修正,有效加碼。一下子排山倒海,反而眼前一片模糊。露水,比瀑布,更滋潤。

做事如此,做人呢?凡事說得太白、做得太過、管得太多、排得太緊,結果是累死自己、悶死別人。

所以請吃飯,不是菜越多越好。請喝酒,不是喝醉了最好。交朋友,不必交淺言深。帶孩子,不能有求必應。春蠶到死、蠟燭成灰,也許可以寫成一首淒美的詩,但用在人際關係,會把大家都搞成枉死的烈士。

我們喜歡用「多」來代表品質,是因為「多」比「夠」容易執行。工作遇到瓶頸,加班,比轉職,容易;工作一帆風順,乘勝追擊,比見好就收,容易。「」,只要;「」,需要。「多」,只要;「」,需要。「多」,只要豁出去;「夠」,需要收回來。「」,靠執著;「」,靠斟酌

當然,斟酌過頭、錯失良機的例子很多,也許 Google 將是其中之一。但我對 Google 樂觀,因為他們開的不是陽春的喜美,而是「改裝」的喜美。這表示了解事態緊急但基於長期全盤考量仍選擇節制火力。科技劇變和網路風向,逼著每個人立刻出大牌,甚至喊出手中沒有的牌。這樣的時代,能大搖大擺地把「喜美」開上街,反而變成一種難以負擔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