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正確看待台灣半導體產業重要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1227/web/ 

聯合報社論/要幾件抄襲案,才能讓陳明通知所進退?
聯合報黑白集/林九萬這張牌
經濟日報社論/正確看待台灣半導體產業重要性






經濟日報社論/正確看待台灣半導體產業重要性


2022-12-05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期國外出現許多媒體論述甚至是出版品,探討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路透)



近期國外出現許多媒體論述甚至是出版品,探討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包括我國晶圓代工產業在先進製程上的領先優勢,帶來各國媒體正反兩面的觀點。近期 Chris Miller 所發表之《晶片戰爭:全球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即表示,全世界幾乎高達90%的最先進製程晶片都在台灣生產,美國低估台灣可能出現災難性後果。

此類言論也帶來關於國際半導體供應鏈上「去台化」或「弱台化」的論調,擔任我國APEC代表的張忠謀日前在返國記者會上,對此國際媒體的論調下了一句註解:「很多人嫉妒台灣有那麼好的晶片生產,嫉妒跟羨慕的人非常多。」

國內各界一方面擔憂各國針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可能提出針對性作為,另一方面也擔憂因台積電等業者,若被迫增加至其他國家設廠生產先進製程,將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減低,降低「護國神山」對台灣的保護效果,減低各國共同保護台灣的意願。

很遺憾,無論是外國媒體或是台灣輿論,多從錯誤的角度解讀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領先與重要性。首先,對於多數先進製程集中由台灣業者提供一事,此為產業競爭的自然結果,非台灣政府或任一國家刻意為之。

在半導體的發展歷史中,製程技術的領先者向來是美國的Intel、IBM等業者,但在進入14/16奈米至10奈米之後,台積電的技術不但趕上Intel,甚至開始領先。從美國的角度,應當檢討的是為什麼Intel在技術上會從領先到落後。但詭異的是,美國官員與媒體,卻怪責其他國家競爭對手的領先,甚至以國家安全為由,將台積電等業者掌握先進製程市場視為風險。

歐美媒體的論述還有另一前提,即台海不穩定。但台海不穩定的成因為何?各國要不就是避而不談,要不就全推給中國的威脅。但一個巴掌拍不響,若非美中對抗激化,中國對台灣軍事威脅會加速至此嗎?

本次台灣地方選舉,已可見台灣民眾對執政黨的反感,執政黨主張的抗中保台論述,也難挽頹勢。可見台灣民眾多不願看見兩岸對立加劇,更不願兩岸因此走上戰爭之路。

美國一方面發動與中國的對抗,一方面又高言台海不安全,需要分散先進半導體的生產至美國,用政治力量來解決產業和經濟問題。美國官方、媒體相繼發表台灣半導體風險論,此為倒果為因的錯謬,更錯誤理解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

然而台灣政府與媒體卻缺乏提出正確論述的能力,僅從台灣半導體聚落無法被複製、各國應共同保護台灣免受中國侵犯等角度,希望減少來自國際的壓力。部分媒體悲觀地預測,一旦台積電前往美國生產最先進製程,歐美等國就不會協防台灣。

相關論述皆落入「矽盾」理論的陷阱─因為台灣半導體很重要,可藉此保護台灣的安全。此類論述可以載舟,亦可覆舟,論點使台灣陷入「挾半導體以令諸國」的嫌疑,各國反應未必是加強協防台灣,反而是設法減少對台灣半導體的依賴。

台灣半導體的重要性不應該被解讀於保護台灣的安全之上,而是為台灣長期發展的核心產業,對全球科技發展至關重要。今天的科技產品中無一不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的貢獻,未來的科技產品一樣需要台灣半導體的技術支持。這跟在那裡生產半導體不具必然關係,無論在台灣還是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生產半導體,只要客戶有需要,生產與市場條件吻合,台灣業者都可考慮前往設廠,用合適的製程生產當地客戶需要的產品。

因此,台積電到美國生產最先進製程會減弱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重要性嗎?當然不會,台積電更不會因為到美國設廠就變成「美積電」,反而會因與當地客戶的緊密合作,使客戶更加依賴台積電的技術,提升台灣在全球科技發展的關鍵地位。

那台海安全怎麼辦?國家安全不該靠半導體產業來保護,我們可倚靠的是政府與民眾的智慧,正如台灣民眾在本次選舉所做出的選擇。










聯合報黑白集/林九萬這張牌


2022-12-05 00:1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慘敗後的改組,黨內大老許信良建議,不妨大膽起用林飛帆任黨主席,或行政院副院長,以爭取年輕選票。對此,民進黨內一片靜默,倒是網路上一片冷嘲熱諷。網民多認為,林飛帆已是年輕人眼中頭號戰犯,重用他根本是「請鬼拿藥單」。

林飛帆在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的太陽花學運崛起,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飛上枝頭,成為民進黨副秘書長進入權力核心並未使林飛帆增添魅力,反因他月領九萬,得到「林九萬」的封號。這個稱號,除譏他只是民進黨的封官小樣板,也反射了其他年輕人長年低薪相對剝奪感

蔡英文連兩屆奪得總統大位確實得力於太陽花學運氣勢,及年輕世代對反送中」的共鳴。但蔡政府執政日趨霸道威權、華而不實,年輕世代未感受到幸福,卻因公平、正義流失而深覺得忿懣,從而造成這次年輕選票大幅流失。林飛帆是執政集團樣板人物,他當然難辭其咎

許信良為何如此推崇林飛帆,我們不得而知;或許只是錯估,或許是脫離現實。耐人尋味的是,假設林飛帆果真出任黨主席,那豈非整個民進黨中生代全部被略過直接跳到次世代?如此,是意味整個中生代都該被送進歷史的真空嗎?

蘇貞昌還賴著閣揆不走,彷彿沒有人能接棒。現在,竟說林飛帆也能接副閣揆,這是民進黨在變魔術嗎?












聯合報社論/要幾件抄襲案,才能讓陳明通知所進退?


2022-12-05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安局長陳明通爭議未歇。本報資料照片



繼新竹市前市長林智堅台灣大學碩士論文因抄襲被撤銷學位後,另一位民進黨明日之星桃園市長鄭文燦,亦被檢舉碩士論文抄襲,約三十%內容涉嫌抄襲,學位也遭台大撤銷。這兩件抄襲案的共同點是:兩人都是在職專班,兩人涉抄論文都發生在台大國發所,且兩人的指導教授都是陳明通據傳台大學倫會也已裁定陳明通為「不適任教授,但結果尚未正式公布

陳明通是當今總統的愛將,從陸委會副主委一路跟隨蔡英文。四年多前任陸委會主委,一年多前調任國安局長,為台灣的情報頭子。不止如此,其妻子蕭翠玲原任中央銀行金檢局長,在六十五歲屆齡退休前升任金管會副主委藉此避開屆齡退休規範。為了避免夫妻同任行政院政務官受到議論,蔡總統特別將陳明通調至國安局,使夫婦分隸府院。蔡英文如此破格照顧陳明通夫婦,與關愛顧立雄、王美花夫婦幾不相上下,可見陳明通之受寵信。

但寵信就代表能力嗎?從林智堅與鄭文燦的論文抄襲,可以給予絕對否定的答案。陳明通在台大任教的時間,扣除他借調擔任政府公職的十幾年,時間並不算太長,而他竟能指導一七三篇碩博士論文,數倍於學養俱優的其他傑出學者,堪稱「量產學位」的高手,令人咋舌。此外,有多篇論文是在他任陸委會主委時所指導公務繁忙還能作育眾多英才更是不可思議社會科學領域沒有實驗室,所有的研究論文都要靠指導教授與學生切磋討論緩慢琢磨。陳明通忙碌之中還能夠量產指導學生,只有一種可能:他並未善盡論文指導之責任

四個月前,林智堅與余正煌的論文經過比對,兩人論文重疊達四十%。是林抄余或余抄林也許需要比對,但唯一不須比對即可確定的是:指導教授陳明通並未好好看過論文,或者他明知林智堅抄襲而故意縱容。兩篇重疊度達四十%的論文,若指導教授略微閱讀,絕對難逃法眼。陳明通能寫下數千字辯白文為林智堅開脫,只是沆瀣一氣根本無關論文脈絡。林智堅論文案唯一留下的脈絡,就是指導教授偏袒不負責任

這樣一位不負責任的教授,擔當中華民國情報頭子,台灣人民放心嗎?四個月前,本報社論即已點名陳明通知所進退,但是陳明通仗著元首對他的寵信與撐腰,恬不以為意,繼續好官自為。國家安全的指揮權,交給如此沒有擔當的人,能讓人放心嗎?在陳明通的庇蔭下,台大國發所已被外界譏為「綠營政要理容院」,大家進出一下,就多了個「台大碩士」鍍金光環。如此賤售學位的人,豈會尊重自己的職務與倫理?

我們了解,陳明通當然可以像四個月前林智堅案爆發時一樣,堅決不辭職,用「陳局長不回答陳教授問題」,應付外界的質疑。畢竟,陳明通量產論文,都是在幫綠營「培育人才」,而陳明通的囂張自負,都是源於蔡英文總統的寵信溺愛。但是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這位小英愛將濫用綠色理容院」,胡亂注射肉毒桿菌,已經手刃了民進黨兩位中生代明日之星。

論文的比對,利用軟體程式進行一點都不難。以陳明通過去指導論文的粗疏懶惰,未來數月,恐怕還有他「毀人不倦」的業績。我們合理預期:意圖以台大學位洗白資歷的政壇菁英,將相繼出包陸續陣亡。對於陳明通這樣的「貢獻」,蔡英文要怎麼決斷,全民都在看。對於指導論文抄襲,究竟要累積幾件才能勾起陳明通的羞恥心,全民也都在看。



【專家之眼】孫曉雅對台政策丕變?

◆  【專家之眼】歐盟領導人訪中的意義
◆  【專家之眼】孫曉雅對台政策丕變?







【專家之眼】孫曉雅對台政策丕變?


2022-12-05 08:15  聯合報/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美國在台協會(AIT)上月29日舉行記者會,處長孫曉雅恭賀台灣舉行了一場充分展現選民意志的自由、公平選舉,孫也明確表示,美國軍售立場不變。記者程遠述/攝影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處長孫曉雅在台灣九合一選後舉行記者會表示,任何國家領導人都尋求避戰維持和平,這是在打臉蔡英文總統,還是甩鍋美國自己的責任?這次台灣九合一大選結果向全世界傳遞一個重要訊息,台灣人民愛好和平,不願成為美國的馬前卒與中國大陸兵戎相見。這個訊息是如此清晰,不僅美國、日本及周邊國家都看到了,作為美國的駐台代表自然要表達美國的立場。

首先,孫曉雅見風轉舵,一開始就強調所有國家都應該尋求避戰為最重要的目標。不過,難道她忘了是誰在鼓勵台灣走向烏克蘭化?誰在建議台灣延長兵役役期,甚至推動全民皆兵,與人民解放軍打一場不對稱戰爭包括巷戰都市戰叢林戰等,以消耗中國大陸戰力?現在看到台灣人民以強大的民意告訴全世界,台灣不想捲入美國人想要的戰爭,孫曉雅趕快改口,但也忙著甩鍋,強調美國也主張避戰。

其次,眼見台灣人民並不想捲入美國人想要發動的戰爭,孫曉雅立刻回歸現實,認為蔡英文能力有限,再怎麼推動「抗中保台」也不會有效果,自然對蔡英文改言相向。既然在美國眼中,蔡英文已經無用,未來不論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印太經濟架構」(IPEF)、美台「雙邊貿易協議」(BTA),美國對與蔡英文政府的談判興趣缺缺

第三,在記者會中,孫曉雅將美台關係說成美台軍售關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長期以來,美國官員或 AIT 處長提到美台關係時不太特別強調美台軍售關係,顯示在這次台灣九合一大選後,美國已對美台關係重新定位,認為美台關係的重心就是華盛頓與台北的軍售關係

第四,孫曉雅提到台積電赴美設廠,但特別強調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主動要求去美國設廠。不過,張忠謀在多次演講中都暗示是美國壓力要求他去設廠的。最近在曼谷「亞太經合會」(APEC)中,他表示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親自要求他再度赴美設廠,可見孫曉雅的說法大有問題。真相只有一個,究竟是孫曉雅的說法正確,還是張忠謀言之成理,希望能有一個公開辯論真相大白

這次台灣九合一大選後,美國似乎對台灣更為遙遠,拉開了更大的距離,主要是對蔡英文的不信任,認為她不再有能力號召「抗中保台」,只有改口說任何領導人都應避戰充分顯示對蔡英文的失望。最後在台灣九合一大選後,華府對台北的態度已經在立場與態度上進行微調恐怕是在敗選重挫之後另一個重大警訊










【專家之眼】歐盟領導人訪中的意義


2022-12-05 08:21  聯合報/ 湯紹成/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1日會見到訪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新華社



儘管西方國家都在抗議中國的清零政策,日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問北京,受到習近平主席的接待,還會見了總理李克強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這是否意味著歐方重新定義與中國的關係?依照歐盟的說法,這是其領導人在這個關鍵時刻,與中方探討此關鍵的問題。

米歇爾祝賀習近平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代表歐盟對江澤民因病逝世表示沉痛哀悼。這種善意的表達,其實已經超出了歐盟意識形態的界線,這與月前德國總理蕭茲訪中與習近平會見時,雙方並未握手,已有一些差別。

其實,早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初,歐方就希望中國發揮影響力以便早日結束戰爭,但北京始終拒絕譴責俄羅斯的入侵。但至今歐盟尚未放棄,仍指望中國可以幫助找到實現和平方案。在表面上,自衝突爆發以來,中方一直表示採取負責任的行動,敦促克制和對話,同時避免火上澆油,印度、巴西、印尼和南非等許多其他國家也持這種立場,但並無實際行動

在歐盟內部積極討論俄烏戰事,尤其在月前 G20 的場合,習近平拒見歐盟代表之後,歐方認為米歇爾主席確實有訪問中國的必要,但仍有一些爭議。此外,不斷增長的貿易逆差也對中國有利,加上歐盟在技術和原材料方面越來越依賴中國,這些都是此次訪問的重要原因。而中方認為,此次訪問所發出的信號,即中國和歐盟作為多邊世界兩個要角,反對新冷戰和任何將世界劃分為地緣政治集團的企圖。

歐洲乃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反戰的情緒甚高。歐盟及其成員國,其中也多數都是北約成員國,想盡辦法來緩和俄烏衝突,但至今仍效果不彰。隨著冬天的到來,烏克蘭的情勢更加嚴峻,全國已有數百萬人缺水缺電,歐盟經濟受到極大的牽連,尤其是能源價格上漲,再加上鄰近歐洲的貧窮發展中國家糧食危機加劇

在另一方面,美國成功施壓歐盟國家對華為等企業的制裁,乃意味著對中國發動經濟戰,這也引起了法國和荷蘭一些領導人的反對。中國和歐盟從全球化過程都受益匪淺,尤其氣候變化、核擴散、疫情、全球治理和全球經濟增長,都需要全世界特別是中歐共同努力,只有更多接觸與合作才能縮小分歧。中歐互為主要貿易夥伴,相互依存性極高。

由此可見,當前歐盟已陷入雙重的困境。一方面要應付美國的壓力來對付中國,又因戰爭的嚴重影響,期盼中國可以扮演相當的緩和角色。再者,又因意識形態作祟,歐方仍不斷批評中國的人權問題,再加上歐方還不時打台灣牌,使得中方意興闌珊。這種情況,不是幾次訪問可以改善的,但此次米歇爾主席的訪問是一個好的開始,未來在中歐和解方面,仍舊路遙漫漫。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白紙的力量──另類「無」的辯證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1227/web/ 

◆  陳吉仲怪天怪地 不怪自己
◆  中俄抗美 南海陣營化
◆  郭台銘,出來選總統吧
◆  第三勢力 何去何從
◆  論文抄襲 高教「反淘汰」
◆  航廈搶破頭 應著眼旅客需求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白紙的力量──另類「無」的辯證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白紙的力量──另類「」的辯證


2022-12-05 00:52  聯合報/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萬物都有其存在的用處,否則必然會被淘汰。為了節能減碳,從好久以前政府開始推行公文電子化作業,紙本書籍轉為電子書,紙張的使用逐漸減少。

人類從數十萬年前會使用語言說話,人與人之間有了溝通工具,語言象徵著群體的凝聚力量。但是,我們卻無從聽到古人聲音,故有「追想其音容」之說。

埃及最早文字銘刻岩石上,也有記載在莎草紙上,兩河流域則書契於泥板上,歐洲文字最早見到寫於動物皮革上。漢字最早記載在龜甲獸骨上,用於祭祀,因此文字具有某種神聖性。《淮南子・本經訓》有「昔者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

漢字以後鑄於銅器,刻於石頭,日後發展為帛簡,漢代以後則發明現今全世界通用的紙張。文字加上紙張、印刷,文明飛躍發展。文字往後發展為筆跡學,可以透過文字洞悉到書寫者的個性,推想其書寫時的情緒精神或者身體狀態書法成為藝術更是如此,譬如顏真卿的〈祭侄稿〉,書寫時情緒悲憤,運筆錯落,多次塗改,足窺其哀戚與憤怒之情已然難以自抑。蘇東坡〈寒食帖〉字體始則溫婉,繼而跌宕,自身遭遇的情緒起伏盡在書寫中流露。民國僧人弘一大師去世前,寫下「悲欣交集見觀經」數字。「觀經」乃《觀無量壽經》之簡稱,出家人平時口誦「阿彌陀佛」,觀想《觀無量壽經》描繪的天堂景象。我們透過這幾個字,不只了解弘一大師彌留時身體情緒,還有那他沒有說出來的眼前景象

文字可以抒發情感,也會惹禍。中國文字獄自古屢興,最早文字獄是齊國太史兄弟直書崔杼弒莊公事件。下逆上而殺之謂「」,兄弟直言先後被殺。蘇東坡因詩歌賈禍,坐牢百天,不解此事恐難解〈寒食帖〉內蘊。明代以後文字獄更多,乾隆年間百餘起文字獄,國府來台後的文字獄被稱為白色恐怖,書寫、歌謠、影像成為審查項目,為文不慎,小者坐牢,如柏楊因大力水手案,甚者如童尚經因「鬼節」提到萬聖節十月卅一日與總統生日同,受累而槍決。中國大陸文革期間,文字獄更是氾濫成災

文字獄也發生於日本,最著名的是「方廣寺鐘銘事件」。豐臣秀吉子秀賴為追念其父功業,於京都方廣寺作十七年紀念法會,鑄鐘一口,銘文為禪師所寫,其中有「國家安康」、「君臣豐樂」八字。德川家康強加扭曲詛咒「家」、「康」分離,歌頌豐臣君臣。結果爆發冬之陣,豐臣家與其追隨者全數被滅。歐洲文字獄亦不遑多讓,喬塔諾.布魯諾宣揚哥白尼思想一六○○年被燒死於羅馬鮮花廣場

網路時代,網友一時情緒而來的書寫也容易觸罪,只是民主社會,總有個辯白或者公平審判場所。文字具有無比力量,傳布情感,使真實得以永恆。神奇的是,白紙本因文字才能有其意義與力量,極權國家文字容易獲罪,在網路化時代,白紙正逐漸被捨棄,最近,白紙卻在彼岸發揮了一種強大陳抗力量,誰能否定「」的力量呢?










陳吉仲怪天怪地 不怪自己


2022-12-05 00:53  聯合報/ 吳文希/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農學院前院長(台北市)
「班班吃石斑」跳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強調,這筆經費一定會用在學校午餐上。記者邱德祥/攝影



民進黨因為九合一選舉的結果不如預期理想,而掀起黨內外一片檢討聲浪。如果票選最該下台以示負責的政務官,理所當然會是蘇貞昌,但他一副厚臉皮相,至今仍是繼續留任態勢。其他如徐國勇、陳吉仲、王美花、陳耀祥及薛瑞元等人,也各有該離職以謝罪的理由。單就主管農業部門的陳吉仲為例,即可知此等人士的能耐及德性

近日經檢查蔬菜的農藥殘留情形,發現消基會和農委會的檢驗合格率相差甚遠,消基會所公布的青江菜、小白菜、甜椒、辣椒等蔬果等之合格率僅六十三點七%,農委會的解釋是因受到極端氣候影響之故,致使農民用藥量增加。南部橙蜜香小番茄所發生的「瘋欉」,雖經兩次專業人員勘災,認定為非天然災害,而不予以補助,但陳吉仲於接受立委質詢時,也認為是天災,而且如此判定「當然聽我的」,一付太上專家似。可是陳吉仲並非病蟲害專業背景學者如此斷然認定似嫌魯莽

因為事實上,所有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必定受到作物、病原、環境(包括天氣),三者相互作用關係,當皆對作物產生不利情況後,作物始得產生嚴重病情,否則不會衍生災情;況且「瘋欉」多係源自於濾過性病毒所致,部分也係受到殺草劑的緣故,或者是因為土壤中存在的一些不利於植物根部生長發育非生物性因子影響;若歸咎於「天災」,則受害的作物不應只限於番茄、香瓜、花生等少數幾種作物吧!

台灣的氣候因素耕種系統原因,導致單位面積農田中的農藥施用量始終居高不下是事實,農委會坦然承認農作物上殘留農藥的事實也就罷了,何必一定要扯到極端氣候呢?難道全球氣候的變遷就只是近幾年的事?全球氣候變遷已是既成事實,農委會又為何事先輔導農民因應之道呢?

總之,行政部門不要遇事只會將藉口當理由,而應弄清楚事情的緣由及改善之道。如陳吉仲因外銷中國石斑魚受阻後,承諾學生的營養午餐,班班皆可享用石斑魚,但至今仍有九縣市的學生尚未嘗到石斑魚的滋味,陳吉仲乃辯稱待魚長大後即可供應,此即事先對產量不詳擬落實時又不查供應量之不足因而產生前言不對後語現象

為官之道,切勿信口開河啊!











中俄抗美 南海陣營化


2022-12-05 00:58  聯合報/ 宋燕輝/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理事(台北市)
中共南海演訓,引起各國關切。 (路透資料照)



原本就紛爭不斷的南海情勢,最近變得更加動盪不安。

上月,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訪問菲律賓馬尼拉和巴拉望島,極力拉攏菲國在南海對抗中共。之前,菲國防部公布美方將依據美菲《強化國防合作協定》提供近七千萬美元經費協助菲方在三個軍事基地建造訓練倉儲設施

賀錦麗訪菲期間,中菲兩方為了中共海警船「強行」搶走落在菲國所占領南沙中業島附近的中共火箭殘骸一事發生摩擦。菲國政府表示要向北京提出外交抗議

十一月下旬,美國軍艦錢斯洛斯維爾號駛入南沙島礁鄰近海域,執行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中共解放軍進行跟蹤監視,並予以警告驅離。此乃繼今年七月之後,美方挑戰中共南海海域主張的另一新行動。

約在同時,越南外交部發布聲明,指稱台灣上月廿九日太平島周邊水域進行例行性實彈射擊,「嚴重侵犯」越南「主權」,對此指控,我外交部嚴正表示無法接受。

日前,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指控「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中國大陸附近挑起緊張局勢。他所指的「附近地區」是南海。

繼中共與東協、美國與東協分別在南海舉行聯合海上軍事演習後,去年底,俄國與東協也進行了聯合海上軍事演習。今年四月,俄國防部宣布將與越南在南海舉行名為「二○二二大陸同盟」的軍事演習,但可能過於敏感,不符越南總體國家利益,此軍演並未舉行。

觀察近期俄國所發表有關南海的言論,以及中俄空軍在日本海、東海、西太平洋海域上空實施例行性聯合空中戰略巡航的發展,顯示中俄已開始聯手對抗美國在南海的行動。

就南海問題之處理而言,原本存在的「陣營」是東協與東協聲索國(汶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越南),主要是因應中共在南海的強勢作為。美、日、澳、印度、及歐洲國家(英、法、德)一向被視之為南海的「局外人」,也未成立聯合陣線或陣營。

歐巴馬政府採行重返亞洲政策後,美國開始積極面對南海問題。川普執政期間,美國制定了印太戰略,拉攏東協國家、日澳、英法德等國家在南海對抗中共。鑒於歐洲國家對川普政府的政治、外交、經濟政策及北約軍事同盟關係存有疑慮,並未完全迎合美國的策略,沒有參加美國一再呼籲推動的南海聯合巡航行動

拜登總統上台後,英法德等國的南海政策出現變化,開始加入美國所主導的「反中陣營」,此見諸支持美國印太戰略的表態、「二加二部長」聲明,送交「聯合國大陸礁層界限委員會」有關南海仲裁外交照會派遣軍艦航行南海、以及美英澳三國軍事同盟建立等。

俄烏戰爭爆發後,俄國國際社會孤立、制裁。但中共採取不同策略,藉機進一步強化中俄雙邊關係,對抗美國所主導的反中、反俄陣營,表態反對美國主導下所通過的國際秩序和規則。

近期南海情勢印證中俄與美國在南海推動「陣營化」的發展趨勢。未來南海爭端的處理將變得更加複雜、更加困難,此令人擔憂。











郭台銘,出來選總統吧


2022-12-05 01:00  聯合報/ 陳長文/台灣人、中國人、良制一國的信仰者(台北市)
新北市長侯友宜(中)成功連任,被問到「郭侯配」一事,表示非常敬重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記者余承翰/攝影



四年過去了,台灣又面對一次關鍵的抉擇時刻;國民黨再次大勝,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的人選再次混沌。國民黨是會重蹈民國一○九年(二○二○)的前車之鑑,還是撥亂反正,延續並精進馬英九的經濟繁榮、吏治清廉、兩岸和平發展路線?

總統大選,兩岸永遠是,也應該是重中之重。這次民進黨大敗,一方面是民進黨信任度的破產,一方面是與地方選舉連不上「抗中保台」;但我們也不能忽略「鐘擺效應」,以及台灣民意逐漸形成,中央與地方分軌的平衡機制。

原本地方選舉是總統大選的試金石,例如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民進黨大勝,民國一○九年(二○二○年)順利執政;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國民黨勝選,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馬英九連任;但是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後,民進黨中央執政濫權,人民在地方選舉教訓民進黨,然後又因為「抗中保台」而讓民進黨在中央延續執政,這也是一種「權力平衡」的心理

因此,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要完成政黨輪替,國民黨候選人必須要提出清晰、明確、可受信任的兩岸路線,與民進黨直球對決。目前國民黨的臉譜,其實是一個「不濫權的民進黨」,在兩岸路線完全模糊,而以內政、清廉、權力的自我節制來與民進黨比較。是否可用同樣的路線,贏得總統大選?似乎也沒有不行。

但假設國民黨要放棄九二共識,不提「一中各表」或「良制一國」,而讓總統大選成為「兩個民進黨」的競爭,這就未免太讓人遺憾了。兩岸並非平靜無波,台灣的和平實已岌岌可危,國民黨不思挽狂瀾於既倒,而要貼近民進黨的「抗中害台」,這是看不起台灣人民的智慧,還是看不起自己的論述能力?

民國一○五、一九年(二○一六、二○二○年),國民黨都是以剛當選,承諾「做滿任期」的直轄市長,請假參選總統,結果不盡理想。但沒有資源的在野黨,很難不派最強戰將參選直轄市長,而在勝選之後聲望最高,順勢參選總統,實屬無奈。這次侯友宜、盧秀燕在競選過程中,都沒有「做好做滿」的承諾,筆者認為他們有義務成為一個選項;不是說非要參選總統不可,而是當台灣民意需要的時候,沒有拒絕的權力。

但筆者心中的最佳人選,還是非郭台銘董事長莫屬。台灣不是在承平時期,需要一位熱愛中華民國,懂兩岸、懂產業、懂科技、懂經營、懂領導,也有公益之心的國家領導人,來打破兩岸困境,台灣在地緣政治下的困境—例如台積電等的困境。

四年前筆者曾寫下,《韓國瑜鎮高雄,郭台銘選總統》,近日重讀舊文,郭台銘三個無可替代優勢「白手起家又熱心公益,經濟專業無人可及;個人成就皆已完成,民眾願相信沒有私心;在美國、大陸都有事業,本身就是「美陸等距」的最好示範者」,放到今天,似乎更有說服力。

郭董以一己之力,為台灣帶入 BNT 疫苗,這不只是有善心,有財力,更要有「被信任的能力」,大陸、台灣社會、美國政府,都不得不認許郭台銘是個「」,這樣的人若能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實為人民之幸國家之福。











第三勢力 何去何從


2022-12-05 01:00  聯合報/ 胡祖慶/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台中市)



九合一選舉落幕,民眾黨表現不如預期,第三勢力發展前景再次受到關注。第三勢力何去何從?揆諸法國經驗,下述三點值得注意。

首先是躋身主要政黨問題。在藍綠兩極結構下,第三黨必須等待大規模政黨解組才可能取代大黨成為主要政黨。過去五年當中,法國提供信而有徵案例。目前,法國三個主要政黨都是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以後取得相關地位,包括總統馬克宏擔任榮譽主席的復興黨、瑪琳雷朋領導的民族聯盟,以及梅朗雄領導的不屈黨。

傳統主要政黨式微是上述政黨崛起的前提。在左派方面,社會黨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將主要政黨地位讓與復興黨前身前進黨。隨著前進黨在政黨光譜向右移動,社會黨依舊欲振乏力,眼睜睜看著不屈黨成為左派的主要政黨。難堪的是,社會黨甚至必須在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國民議會選舉加入不屈黨主導的新左派同盟,才能取得遠遠落後不屈黨六十九席的廿六席。

在右派方面,共和黨處境同樣岌岌可危。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當中,共和黨候選人費雍以廿%得票率被瑪琳雷朋的廿一點三%擠到第三名,進而影響兩黨氣勢消長。到了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共和黨候選人珮克雷斯以四點七八%得票率名列第五,遠低於瑪琳雷朋的廿三點一五%。在隨後的國民議會選舉當中,共和黨取得六十四席,將主要政黨地位讓與得到八十九席的民族聯盟。

明乎此,我們不難看出所謂一人政黨是個假議題。第三勢力要想成為主要政黨,領袖魅力最居關鍵。上述法國三個主要政黨都是一人政黨。即使是執政的復興黨仍舊苦於無法培養足以接棒的魅力型領袖。復興黨要擔心的是,倘若因為馬克宏無法競選連任而輸掉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總統和國會選舉,法國政黨生態是否又會從極左、極右和中間路線三足鼎立回到左右對決局面。

再者,法國經驗顯示總統和國會選舉才是決定第三勢力起落的關鍵,其中又以總統選舉是重中之重。第三勢力領袖只要在總統選舉取得第二名成績就足以撼動現有政黨結構。執政黨能否躲過懲罰性投票制裁?主要政黨能否提名最適候選人?相關問題不僅能夠決定選舉勝負,同時也是第三勢力存在的主要意義。當事人,以及支持他的選民不可不察。












論文抄襲 高教「反淘汰」


2022-12-05 01:02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從林智堅的論文門到最新爆發鄭文燦碩士論文與蔡適應博士論文,同樣被台大與台北大學學倫會審定確為抄襲而取銷碩博士學位,說老實話,這都是學術界最大的警訊:國家人才的培育出現反淘汰的大漏洞了!

部分碩博士指導老師已經放棄了學術倫理上應有的原則與堅持,不但以量產方式製造了許多「假碩博士」,更大開方便之門,讓學術的門檻降到不能再低的地步。結果就是方便更多想要「洗學歷」的政商人士,大量快速地成為「碩博士」,真正認真修習課程與寫論文的研究生仍舊只能默默苦學一直到拿到學位。

但是學術界與教育界卻沒有那麼多的位子可以供他們發揮所學,他們的出路處處受限,不少人不得不學非所用換跑道以求生存。

真才實學的碩博士無法適才適所提供所學,不少政商名流卻能因著學歷的「提升」而成了「明日之星」。願意下苦功而一步步地從學士一直到碩博士,紮實地研究學問的學子愈來愈少;至於指導教授大開方便之門,量產自己門下的研究生,不但可以結黨成派, 更能在政商界相互支援、互相拉拔,形成更大的影響力。問題是國家所需人才的培育已因此而大量流失,完全不利未來的國家發展啊!

這些大開方便之門的指導教授,讓莘莘學子誤以為指導教授所提供的方法論與研究架構,先後期同學都一樣,所以可以大同小異,只要研究題目不同,結論有所創新即可,因此相互「抄」(該說複製貼上, 改動一些字眼即可)。










航廈搶破頭 應著眼旅客需求


2022-12-05 00:54  聯合報/ 陳立業/大學教授(台北市)
桃機三航廈分配爭議不斷,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目前確定一航廈將由低成本航空進駐,二、三航廈分配再研議。圖為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工地。記者黃仲明/攝影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航空公司使用分配問題近來熱議,國籍航空公司爭破頭搶用新資源,主管機關無法提出具說服力分配法則,因此採用「平分」法,輔以就航線區分使用航廈之配套,就航空專業言,實有欠考量實務需求與顧客需求。

首先,就現今交通部以及桃機公司航廈使用規畫係以「航線」別設計,使華航、長榮、星宇都能進駐之「公平」思維。依其規畫,其實即為現行華航營運作法,美、加、日、澳航線在桃園機場第二航廈,其餘航線在第一航廈。以筆者曾於華航一線服務,記憶猶新某位曾任我國交通部長之旅客,曾欲搭機前往法蘭克福,但卻跑到二期航廈報到之經驗,相信連當過交通部長之尊都無法辨別之問題,更遑論一般旅客能否區分。

其次,續以前概念討論,現行華航應在第二航廈報到/提領行李之旅客,經常卻在第一航廈登機門上下機(或相反案例),導致旅客前往登機或下機後通關流程長途跋涉。桃機公司似乎對於類似旅客抱怨未能體察,無法融合旅客經驗規畫。

再者,細部分析桃園機場旅客組成,華航、長榮機隊數量分別近百架航機、旅客約莫三至四成屬轉機旅客。如果仔細觀察現場營運實務即可發現,越南、菲律賓、印度旅客為主要轉機東南亞至北美之客群,且習於要求航空公司輪椅服務,遂經常可見「輪椅車隊」橫行於過境區域中;未來如再把各航依航線區分使用,勢必經常需動用大量人力在第二與第三航廈間推輪椅服務,進而造成班機延誤的情事。此外,若單純從一般旅客觀點,轉機路途遙遠,除不便轉機旅客外,「機場登機門間轉機距離」也是全球國際機場評分的重要指標項目,切不可因此貶低我國機場的評比水準。

若從國際機場使用權分配慣例來說,國際間向來採「歷史優先權」之作法,優先給予過往長期貢獻的業者使用。近年鄰近或國際先進機場亦有兼顧採用「聯盟」分配作法者,希藉聯盟力量優化使用效率與資源。如未來打破前述公平慣用法則,國籍航空各航將共同承擔營運成本無謂的多餘支出,不論人力、辦公室租金、使用機具成本等,原國籍航空可經各自使用單一航廈整合資源,現反被交通部非專業拉高成本,航空公司莫可奈何!環顧鄰近標竿機場仁川,地主航韓航與韓亞航並非使用航廈正中央報到櫃檯,反而使用航廈兩旁之位置,其著眼即考量旅客使用電車前往衛星航廈之便利性。

最後,若宏觀往未來卅年檢視,第三航廈後期計畫尚有遠端衛星廊廳,可提供更多的登機門服務。由此出發點考量,似乎須以現行航空公司機隊、航線數多者優先使用,若未來隨航廈開發打帶跑要求航空業者更換營運航廈,實請神容易送神難。換言之航廈使用分配仍應不脫「聯盟分配」與「使用者導向」思維。建議政府應從使用者(旅客及航空公司)著眼,回歸專業與營運考量,以永續使用發展為依歸,莫忘第二航廈分配初期,即因錯估營運問題發生使用率極差之弊病,歷史問題殷鑑不遠!


施振榮/譯不準,行不精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施振榮/譯不準,行不精





施振榮/譯不準,行不精


2022-12-05 00:50  聯合報/ 施振榮(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英文「Computer」譯為「電腦」,易造成誤導。 (聯合報系資料庫,記者侯永全攝影)



古人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出自論語)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古人藉以告訴我們,做人做事必須理由正當而充足,不正名就容易產生誤導。

今日,我則要提出:「譯不準,則行不精。」主要是我觀察到目前社會上有許多翻譯用語,由於一開始的概念源自於國外,翻譯者如果不能精準掌握概念原本的意義,翻譯後就容易造成誤解與偏頗。

舉例來說,英文「Computer」一般的俗名翻譯為「電腦」,較正式的名稱則翻譯為「電子計算機」,但這兩個翻譯都是從具體、有形、看得見的角度來思考,雖然翻譯起來較容易理解及想像,但也容易造成誤導,因為人腦的運算能力雖有極限,但人有智慧,兩者的境界還是有本質的不同。

至於近來校園出現一些新的「Computing」學院,就翻譯為「學院,這是從無形的角度思考,翻譯相對較為貼切。

又如「AI」的英文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雖然一般習慣翻譯為「人工智慧」,但會誤導好像可以取代人類,其實引擎的出現讓人類的體力可以延伸,AI 則是透過晶片讓運算力可以延伸,但它們只是接受指令去運算或分析大數據,背後還是要靠人來指揮,人的智慧才是活的,晶片運算只是死的。

此外,「Robot」一般翻譯為「機器人」,這也是從有形及具象的角度思考,其實隨著科技發展,現在的機器人早已無所不在,表現在外的形式也不一定是人形,甚至只是無形的軟體,也沒有實體機器。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思維的盲點,我認為,主要是一個概念往往同時有顯性面與隱性面,大家容易只看到事物的顯性面,卻忽略了背後的隱性面,雖然顯性面較易傳達,也較具像化,讓人容易認知,但也會因此出現盲點。

就如「IoT」(Internet of Things),一般翻譯為「物聯網」,但這個翻譯只重視了「物」。其實所謂的「Things」包括了「事」和「物」,是有形的,是無形的,反而許多無形的事串聯起來背後的意義更為重大。

又如源自歐洲的「Classical Music」,公認是音樂表演藝術的最高境界,一般指的是西方從十一世紀以來發展,而至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時期達到高峰的歐洲主流音樂。一般翻譯為「古典音樂」,但用「古」字會誤導大家的理解,我認為翻譯成「經典音樂」會較合適。

另外談到英文的「Virtual」,其實它的原意並不是指「虛」的,雖然看不見,但卻是具體的、有效的,有實無名的意思,但中文翻譯「虛擬」的字義往往會誤導了大家。

此外,很多人將「Industry」翻譯為「工業」,其實 Industry 的英文是「產業」之意,一字之差,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實際上,Industries 還包含了 GDP 占三分之二以上服務業,甚至教育產業醫療產業,都是 Industries 的一環。

我之所以特別要把這些大家慣用的名詞講清楚,更精確地表達其原意,是因為這些觀念核心思維思維對了,才能進一步創造價值,否則會受到文字表面意義誤導



陳冲/有輪子的電腦 華麗再變身

◆  陳冲/有輪子的電腦 華麗再變身






陳冲/有輪子的電腦 華麗再變身


2022-12-05 00:18  聯合報/陳冲/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九月我曾發表一篇「汽車是裝了輪子的電腦」,其實那是針對汽車銷售業可否進駐資訊專區所引發的爭議,隨興之作。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初接獲嚴凱泰董事長邀請,於五月間參訪裕隆公司,談到該公司正研發電動車,除展示原型車外,並對產業前途交換意見,嚴董先翁有內燃機之父美譽,子嗣毅然決定研發電動車,固然是提前部署,其內心的掙扎矛盾,當然可以想見。其後嚴董病逝、裕隆聯手鴻海發展電動車,則為各界共聞的後續發展,當然也是大勢所趨。

在賭城有四十年歷史的 CES(消費電子展),傳統上是電子大廠的舞台,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竟有不少車廠參展,甚至還被媒體譽為 the best auto show in years,看似喧賓奪主,其最重要的原因,車子除了會移動外,幾乎無一不與消費電子有關,而移動的特性,因 EV(電動車)崛起,也向「電」更靠進一步,去年開始,因車用晶片短缺引發不少車廠停工,只是為裝輪子電腦的說法添一例證罷了。

就在一個多月前,中國大陸的蔚來汽車公司在柏林發表 second living room,第二起居室的口號,其實與家具裝潢無關,而是除傳統汽車強調的馬力、加速及設計外,車主可利用擴充實境的面罩、觸控式螢幕、多變化儀表板,再加上無線更新的軟體,使座駕變身為多媒體起居室。當然這種產品,姑不論消費者乃至監理機關是否埋單,但的確改寫了傳統上對汽車刻板的印象,也勢必產生嶄新的商業模式。以往車廠扮演 integrator 角色,整合各種零配件,但不同供應商作業系統有別,又難免齟齬。最近歐洲已有廠商想扮演智慧手機中 Android 的功能,發展出 European car OS,一旦成真,汽車不過就是一個可快速移動的多功能家電產品。

依歐洲財經雜誌調查,歐洲車廠的軟體工程師已多於機械工程師,汽車工業的就業人口結構丕變,甚至德國四大車廠董事會中,已有呼聲要求有資訊科技的代表,以期提升軟體發展的競爭力。去年,本基金會提出呼籲,要注意 Cartech Fintech 的啟發,事實上近一年半來,汽車內的程式碼動輒數以億計,加上 AI 助陣,汽車業已一再變身,顛覆以往想像空間。但金融界所受啟發,似不如預期,當然金融重在穩健發展又係特許行業,多少受法規及主管機關的監督(另一方面,也是保護),但這些門檻,都不應成為產業創新進步障礙

科技創新華麗變身行業,其專業人力供需的風貌,將大異於以往,誠如「經濟學人」早期所說 Innovation, the elixir of progress, has always cost people their jobs,在歷次工業革命時,就業受影響的局限於低技勞工,但這一次失業的可能是大量知識分子專門技術人士例如前述歐洲汽車業),看近幾年國際上常見 AI 機器人取代專業人員(如藥劑師)的討論,就可知道在各種行業華麗轉身背後,有很多極為棘手的社會問題乃至政治問題等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