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吉仲怪天怪地 不怪自己
◆ 中俄抗美 南海陣營化
◆ 郭台銘,出來選總統吧
◆ 第三勢力 何去何從
◆ 論文抄襲 高教「反淘汰」
◆ 航廈搶破頭 應著眼旅客需求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白紙的力量──另類「無」的辯證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白紙的力量──另類「無」的辯證
2022-12-05 00:52 聯合報/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萬物都有其存在的用處,否則必然會被淘汰。為了節能減碳,從好久以前政府開始推行公文電子化作業,紙本書籍轉為電子書,紙張的使用逐漸減少。
人類從數十萬年前會使用語言說話,人與人之間有了溝通工具,語言象徵著群體的凝聚力量。但是,我們卻無從聽到古人聲音,故有「追想其音容」之說。
埃及最早文字銘刻於岩石上,也有記載在莎草紙上,兩河流域則書契於泥板上,歐洲文字最早見到寫於動物皮革上。漢字最早記載在龜甲、獸骨上,用於祭祀,因此文字具有某種神聖性。《淮南子・本經訓》有「昔者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
漢字以後鑄於銅器,刻於石頭,日後發展為帛簡,漢代以後則發明現今全世界通用的紙張。文字加上紙張、印刷,文明飛躍發展。文字往後發展為筆跡學,可以透過文字洞悉到書寫者的個性,推想其書寫時的情緒、精神或者身體狀態;書法成為藝術更是如此,譬如顏真卿的〈祭侄稿〉,書寫時情緒悲憤,運筆錯落,多次塗改,足窺其哀戚與憤怒之情已然難以自抑。蘇東坡〈寒食帖〉字體始則溫婉,繼而跌宕,自身遭遇的情緒起伏盡在書寫中流露。民國僧人弘一大師去世前,寫下「悲欣交集見觀經」數字。「觀經」乃《觀無量壽經》之簡稱,出家人平時口誦「阿彌陀佛」,觀想《觀無量壽經》描繪的天堂景象。我們透過這幾個字,不只了解弘一大師彌留時的身體、情緒,還有那他沒有說出來的眼前景象。
文字可以抒發情感,也會惹禍。中國文字獄自古屢興,最早文字獄是齊國太史兄弟直書「崔杼弒莊公」事件。下逆上而殺之謂「弒」,兄弟直言先後被殺。蘇東坡因詩歌賈禍,坐牢百天,不解此事恐難解〈寒食帖〉內蘊。明代以後文字獄更多,乾隆年間百餘起文字獄,國府來台後的文字獄被稱為白色恐怖,書寫、歌謠、影像成為審查項目,為文不慎,小者坐牢,如柏楊因大力水手案,甚者如童尚經因「鬼節」提到萬聖節十月卅一日與總統生日同,受累而槍決。中國大陸文革期間,文字獄更是氾濫成災。
文字獄也發生於日本,最著名的是「方廣寺鐘銘事件」。豐臣秀吉子秀賴為追念其父功業,於京都方廣寺作十七年紀念法會,鑄鐘一口,銘文為禪師所寫,其中有「國家安康」、「君臣豐樂」八字。德川家康強加扭曲為詛咒「家」、「康」分離,歌頌豐臣君臣。結果爆發冬之陣,豐臣家與其追隨者全數被滅。歐洲文字獄亦不遑多讓,喬塔諾.布魯諾宣揚哥白尼思想,一六○○年被燒死於羅馬鮮花廣場。
網路時代,網友一時情緒而來的書寫也容易觸罪,只是民主社會,總有個辯白或者公平審判場所。文字具有無比力量,傳布情感,使真實得以永恆。神奇的是,白紙本因文字才能有其意義與力量,極權國家文字容易獲罪,在網路化時代,白紙正逐漸被捨棄,最近,白紙卻在彼岸發揮了一種強大陳抗力量,誰能否定「無」的力量呢?
陳吉仲怪天怪地 不怪自己
2022-12-05 00:53 聯合報/ 吳文希/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農學院前院長(台北市)
「班班吃石斑」跳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強調,這筆經費一定會用在學校午餐上。記者邱德祥/攝影
民進黨因為九合一選舉的結果不如預期理想,而掀起黨內外一片檢討聲浪。如果票選最該下台以示負責的政務官,理所當然會是蘇貞昌,但他一副厚臉皮相,至今仍是繼續留任態勢。其他如徐國勇、陳吉仲、王美花、陳耀祥及薛瑞元等人,也各有該離職以謝罪的理由。單就主管農業部門的陳吉仲為例,即可知此等人士的能耐及德性。
近日經檢查蔬菜的農藥殘留情形,發現消基會和農委會的檢驗合格率相差甚遠,消基會所公布的青江菜、小白菜、甜椒、辣椒等蔬果等之合格率僅六十三點七%,農委會的解釋是因受到極端氣候影響之故,致使農民用藥量增加。南部橙蜜香小番茄所發生的「瘋欉」,雖經兩次專業人員勘災,認定為非天然災害,而不予以補助,但陳吉仲於接受立委質詢時,也認為是天災,而且如此判定「當然聽我的」,一付太上專家似。可是陳吉仲並非病蟲害專業背景學者,如此斷然認定似嫌魯莽。
因為事實上,所有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必定受到作物、病原、環境(包括天氣),三者相互作用的關係,當皆對作物產生不利情況後,作物始得產生嚴重病情,否則不會衍生災情;況且「瘋欉」多係源自於濾過性病毒所致,部分也係受到殺草劑的緣故,或者是因為土壤中存在的一些不利於植物根部生長發育的非生物性因子的影響;若歸咎於「天災」,則受害的作物不應只限於番茄、香瓜、花生等少數幾種作物吧!
台灣的氣候因素及耕種系統的原因,導致單位面積農田中的農藥施用量,始終居高不下是事實,農委會坦然承認農作物上殘留農藥的事實也就罷了,何必一定要扯到極端氣候呢?難道全球氣候的變遷就只是近幾年的事?全球氣候變遷已是既成事實,農委會又為何不事先輔導農民因應之道呢?
總之,行政部門不要遇事只會將藉口當理由,而應弄清楚事情的緣由及改善之道。如陳吉仲因外銷中國石斑魚受阻後,承諾學生的營養午餐,班班皆可享用石斑魚,但至今仍有九縣市的學生尚未嘗到石斑魚的滋味,陳吉仲乃辯稱待魚長大後即可供應,此即事先對產量不詳,擬落實時又不查供應量之不足,因而產生前言不對後語的現象。
為官之道,切勿信口開河啊!
中俄抗美 南海陣營化
2022-12-05 00:58 聯合報/ 宋燕輝/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理事(台北市)
中共南海演訓,引起各國關切。 (路透資料照)
原本就紛爭不斷的南海情勢,最近變得更加動盪不安。
上月,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訪問菲律賓馬尼拉和巴拉望島,極力拉攏菲國在南海對抗中共。之前,菲國防部公布美方將依據美菲《強化國防合作協定》提供近七千萬美元經費協助菲方在三個軍事基地建造訓練和倉儲設施。
賀錦麗訪菲期間,中菲兩方為了中共海警船「強行」搶走落在菲國所占領南沙中業島附近的中共火箭殘骸一事發生摩擦。菲國政府表示要向北京提出外交抗議。
十一月下旬,美國軍艦錢斯洛斯維爾號駛入南沙島礁鄰近海域,執行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中共解放軍進行跟蹤監視,並予以警告驅離。此乃繼今年七月之後,美方挑戰中共南海海域主張的另一新行動。
約在同時,越南外交部發布聲明,指稱台灣於上月廿九日在太平島周邊水域進行例行性實彈射擊,「嚴重侵犯」越南「主權」,對此指控,我外交部嚴正表示無法接受。
日前,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指控「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中國大陸附近挑起緊張局勢。他所指的「附近地區」是南海。
繼中共與東協、美國與東協分別在南海舉行聯合海上軍事演習後,去年底,俄國與東協也進行了聯合海上軍事演習。今年四月,俄國防部宣布將與越南在南海舉行名為「二○二二大陸同盟」的軍事演習,但可能過於敏感,不符越南總體國家利益,此軍演並未舉行。
觀察近期俄國所發表有關南海的言論,以及中俄空軍在日本海、東海、西太平洋海域上空實施例行性聯合空中戰略巡航的發展,顯示中俄已開始聯手對抗美國在南海的行動。
就南海問題之處理而言,原本存在的「陣營」是東協與東協聲索國(汶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越南),主要是因應中共在南海的強勢作為。美、日、澳、印度、及歐洲國家(英、法、德)一向被視之為南海的「局外人」,也未成立聯合陣線或陣營。
歐巴馬政府採行重返亞洲政策後,美國開始積極面對南海問題。川普執政期間,美國制定了印太戰略,拉攏東協國家、日澳、英法德等國家在南海對抗中共。鑒於歐洲國家對川普政府的政治、外交、經濟政策及北約軍事同盟關係存有疑慮,並未完全迎合美國的策略,沒有參加美國一再呼籲推動的南海聯合巡航行動。
拜登總統上台後,英法德等國的南海政策出現變化,開始加入美國所主導的「反中陣營」,此見諸支持美國印太戰略的表態、「二加二部長」聲明,送交「聯合國大陸礁層界限委員會」有關南海仲裁的外交照會、派遣軍艦航行南海、以及美英澳三國軍事同盟的建立等。
俄烏戰爭爆發後,俄國被國際社會孤立、制裁。但中共採取不同策略,藉機進一步強化中俄雙邊關係,對抗美國所主導的反中、反俄陣營,表態反對美國主導下所通過的國際秩序和規則。
近期南海情勢印證中俄與美國在南海推動「陣營化」的發展趨勢。未來南海爭端的處理將變得更加複雜、更加困難,此令人擔憂。
郭台銘,出來選總統吧
2022-12-05 01:00 聯合報/ 陳長文/台灣人、中國人、良制一國的信仰者(台北市)
新北市長侯友宜(中)成功連任,被問到「郭侯配」一事,表示非常敬重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記者余承翰/攝影
四年過去了,台灣又面對一次關鍵的抉擇時刻;國民黨再次大勝,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的人選再次混沌。國民黨是會重蹈民國一○九年(二○二○)的前車之鑑,還是撥亂反正,延續並精進馬英九的經濟繁榮、吏治清廉、兩岸和平發展路線?
總統大選,兩岸永遠是,也應該是重中之重。這次民進黨大敗,一方面是民進黨信任度的破產,一方面是與地方選舉連不上「抗中保台」;但我們也不能忽略「鐘擺效應」,以及台灣民意逐漸形成,中央與地方分軌的平衡機制。
原本地方選舉是總統大選的試金石,例如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民進黨大勝,民國一○九年(二○二○年)順利執政;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國民黨勝選,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馬英九連任;但是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後,民進黨中央執政濫權,人民在地方選舉教訓民進黨,然後又因為「抗中保台」而讓民進黨在中央延續執政,這也是一種「權力平衡」的心理。
因此,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要完成政黨輪替,國民黨候選人必須要提出清晰、明確、可受信任的兩岸路線,與民進黨直球對決。目前國民黨的臉譜,其實是一個「不濫權的民進黨」,在兩岸路線完全模糊,而以內政、清廉、權力的自我節制來與民進黨比較。是否可用同樣的路線,贏得總統大選?似乎也沒有不行。
但假設國民黨要放棄九二共識,不提「一中各表」或「良制一國」,而讓總統大選成為「兩個民進黨」的競爭,這就未免太讓人遺憾了。兩岸並非平靜無波,台灣的和平實已岌岌可危,國民黨不思挽狂瀾於既倒,而要貼近民進黨的「抗中害台」,這是看不起台灣人民的智慧,還是看不起自己的論述能力?
民國一○五、一○九年(二○一六、二○二○年),國民黨都是以剛當選,承諾「做滿任期」的直轄市長,請假參選總統,結果不盡理想。但沒有資源的在野黨,很難不派最強戰將參選直轄市長,而在勝選之後聲望最高,順勢參選總統,實屬無奈。這次侯友宜、盧秀燕在競選過程中,都沒有「做好做滿」的承諾,筆者認為他們有義務成為一個選項;不是說非要參選總統不可,而是當台灣民意需要的時候,沒有拒絕的權力。
但筆者心中的最佳人選,還是非郭台銘董事長莫屬。台灣不是在承平時期,需要一位熱愛中華民國,懂兩岸、懂產業、懂科技、懂經營、懂領導,也有公益之心的國家領導人,來打破兩岸困境,台灣在地緣政治下的困境—例如台積電等的困境。
四年前筆者曾寫下,《韓國瑜鎮高雄,郭台銘選總統》,近日重讀舊文,郭台銘三個無可替代的優勢「白手起家又熱心公益,經濟專業無人可及;個人成就皆已完成,民眾願相信沒有私心;在美國、大陸都有事業,本身就是「美陸等距」的最好示範者」,放到今天,似乎更有說服力。
郭董以一己之力,為台灣帶入 BNT 疫苗,這不只是有善心,有財力,更要有「被信任的能力」,大陸、台灣社會、美國政府,都不得不認許郭台銘是個「咖」,這樣的人若能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實為人民之幸國家之福。
第三勢力 何去何從
2022-12-05 01:00 聯合報/ 胡祖慶/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台中市)
九合一選舉落幕,民眾黨表現不如預期,第三勢力發展前景再次受到關注。第三勢力何去何從?揆諸法國經驗,下述三點值得注意。
首先是躋身主要政黨問題。在藍綠兩極結構下,第三黨必須等待大規模政黨解組才可能取代大黨成為主要政黨。過去五年當中,法國提供信而有徵案例。目前,法國三個主要政黨都是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以後取得相關地位,包括總統馬克宏擔任榮譽主席的復興黨、瑪琳雷朋領導的民族聯盟,以及梅朗雄領導的不屈黨。
傳統主要政黨式微是上述政黨崛起的前提。在左派方面,社會黨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將主要政黨地位讓與復興黨前身前進黨。隨著前進黨在政黨光譜向右移動,社會黨依舊欲振乏力,眼睜睜看著不屈黨成為左派的主要政黨。難堪的是,社會黨甚至必須在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國民議會選舉加入不屈黨主導的新左派同盟,才能取得遠遠落後不屈黨六十九席的廿六席。
在右派方面,共和黨處境同樣岌岌可危。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當中,共和黨候選人費雍以廿%得票率被瑪琳雷朋的廿一點三%擠到第三名,進而影響兩黨氣勢消長。到了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共和黨候選人珮克雷斯以四點七八%得票率名列第五,遠低於瑪琳雷朋的廿三點一五%。在隨後的國民議會選舉當中,共和黨取得六十四席,將主要政黨地位讓與得到八十九席的民族聯盟。
明乎此,我們不難看出所謂一人政黨是個假議題。第三勢力要想成為主要政黨,領袖魅力最居關鍵。上述法國三個主要政黨都是一人政黨。即使是執政的復興黨仍舊苦於無法培養足以接棒的魅力型領袖。復興黨要擔心的是,倘若因為馬克宏無法競選連任而輸掉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總統和國會選舉,法國政黨生態是否又會從極左、極右和中間路線三足鼎立回到左右對決局面。
再者,法國經驗顯示總統和國會選舉才是決定第三勢力起落的關鍵,其中又以總統選舉是重中之重。第三勢力領袖只要在總統選舉取得第二名成績就足以撼動現有政黨結構。執政黨能否躲過懲罰性投票制裁?主要政黨能否提名最適候選人?相關問題不僅能夠決定選舉勝負,同時也是第三勢力存在的主要意義。當事人,以及支持他的選民不可不察。
論文抄襲 高教「反淘汰」
2022-12-05 01:02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從林智堅的論文門到最新爆發鄭文燦碩士論文與蔡適應博士論文,同樣被台大與台北大學學倫會審定確為抄襲而取銷碩博士學位,說老實話,這都是學術界最大的警訊:國家人才的培育出現反淘汰的大漏洞了!
部分碩博士指導老師已經放棄了學術倫理上應有的原則與堅持,不但以量產方式製造了許多「假碩博士」,更大開方便之門,讓學術的門檻降到不能再低的地步。結果就是方便更多想要「洗學歷」的政商人士,大量快速地成為「碩博士」,真正認真修習課程與寫論文的研究生仍舊只能默默苦學一直到拿到學位。
但是學術界與教育界卻沒有那麼多的位子可以供他們發揮所學,他們的出路處處受限,不少人不得不學非所用換跑道以求生存。
真才實學的碩博士無法適才適所提供所學,不少政商名流卻能因著學歷的「提升」而成了「明日之星」。願意下苦功而一步步地從學士一直到碩博士,紮實地研究學問的學子愈來愈少;至於指導教授大開方便之門,量產自己門下的研究生,不但可以結黨成派, 更能在政商界相互支援、互相拉拔,形成更大的影響力。問題是國家所需人才的培育已因此而大量流失,完全不利未來的國家發展啊!
這些大開方便之門的指導教授,讓莘莘學子誤以為指導教授所提供的方法論與研究架構,先後期同學都一樣,所以可以大同小異,只要研究題目不同,結論有所創新即可,因此相互「抄」(該說複製貼上, 改動一些字眼即可)。
航廈搶破頭 應著眼旅客需求
2022-12-05 00:54 聯合報/ 陳立業/大學教授(台北市)
桃機三航廈分配爭議不斷,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目前確定一航廈將由低成本航空進駐,二、三航廈分配再研議。圖為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工地。記者黃仲明/攝影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航空公司使用分配問題近來熱議,國籍航空公司爭破頭搶用新資源,主管機關無法提出具說服力分配法則,因此採用「平分」法,輔以就航線區分使用航廈之配套,就航空專業言,實有欠考量實務需求與顧客需求。
首先,就現今交通部以及桃機公司航廈使用規畫係以「航線」別設計,使華航、長榮、星宇都能進駐之「公平」思維。依其規畫,其實即為現行華航營運作法,美、加、日、澳航線在桃園機場第二航廈,其餘航線在第一航廈。以筆者曾於華航一線服務,記憶猶新某位曾任我國交通部長之旅客,曾欲搭機前往法蘭克福,但卻跑到二期航廈報到之經驗,相信連當過交通部長之尊都無法辨別之問題,更遑論一般旅客能否區分。
其次,續以前概念討論,現行華航應在第二航廈報到/提領行李之旅客,經常卻在第一航廈登機門上下機(或相反案例),導致旅客前往登機或下機後通關流程長途跋涉。桃機公司似乎對於類似旅客抱怨未能體察,無法融合旅客經驗規畫。
再者,細部分析桃園機場旅客組成,華航、長榮機隊數量分別近百架航機、旅客約莫三至四成屬轉機旅客。如果仔細觀察現場營運實務即可發現,越南、菲律賓、印度旅客為主要轉機東南亞至北美之客群,且習於要求航空公司輪椅服務,遂經常可見「輪椅車隊」橫行於過境區域中;未來如再把各航依航線區分使用,勢必經常需動用大量人力在第二與第三航廈間推輪椅服務,進而造成班機延誤的情事。此外,若單純從一般旅客觀點,轉機路途遙遠,除不便轉機旅客外,「機場登機門間轉機距離」也是全球國際機場評分的重要指標項目,切不可因此貶低我國機場的評比水準。
若從國際機場使用權分配慣例來說,國際間向來採「歷史優先權」之作法,優先給予過往長期貢獻的業者使用。近年鄰近或國際先進機場亦有兼顧採用「聯盟」分配作法者,希藉聯盟力量優化使用效率與資源。如未來打破前述公平慣用法則,國籍航空各航將共同承擔營運成本無謂的多餘支出,不論人力、辦公室租金、使用機具成本等,原國籍航空可經各自使用單一航廈整合資源,現反被交通部非專業拉高成本,航空公司莫可奈何!環顧鄰近標竿機場仁川,地主航韓航與韓亞航並非使用航廈正中央報到櫃檯,反而使用航廈兩旁之位置,其著眼即考量旅客使用電車前往衛星航廈之便利性。
最後,若宏觀往未來卅年檢視,第三航廈後期計畫尚有遠端衛星廊廳,可提供更多的登機門服務。由此出發點考量,似乎須以現行航空公司機隊、航線數多者優先使用,若未來隨航廈開發打帶跑要求航空業者更換營運航廈,實請神容易送神難。換言之航廈使用分配仍應不脫「聯盟分配」與「使用者導向」思維。建議政府應從使用者(旅客及航空公司)著眼,回歸專業與營運考量,以永續使用發展為依歸,莫忘第二航廈分配初期,即因錯估營運問題發生使用率極差之弊病,歷史問題殷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