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余淑美/為什麼不能犧牲稻米產業?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余淑美/為什麼不能犧牲稻米產業?
◆  馬凱/走在鋼索上的台灣經濟
◆  薛承泰/守護民主的八二三
◆  方祖涵/當體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
◆  周行一/如何退休理財?
◆  陳冲/國際貨幣基金恩仇記










余淑美/為什麼不能犧牲稻米產業?


2025-08-09 00:00  聯合報/ 余淑美 (中研院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客座講座)


目前台美對等關稅談判,關於是否開放美國稻米進口,是個懸而未決、但是令眾多國人關心的重要議題。

稻米為台灣最主要的農作物與糧食,稻米產業也是農業中最重要的產業,其對產值、土地、產業鏈、水資源配置、及環境生態,皆具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台灣糧食自主率僅約卅%,而其中稻米自主率即占據近九十六%,可見其對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是絕對不能犧牲的產業

台灣種植稻米已有五千年歷史,在這段悠久歷史中,建立起優良完備的產業。台灣稻米研究育種水準高,曾經名揚國際。民國三十九年開始,台灣的稻米曾經大量外銷,主要出口到日本、韓國等缺糧地區,賺取以農養工外匯,對台灣經濟發展有著重要貢獻。至今仍有外銷,以人道援助平衡國內供需為考量。近兩年,日本米荒,台灣優質米再度受到歡迎。

民國九十一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稻米市場,為國內稻米產業帶來衝擊與挑戰,加上民眾食用麵食增加人平均食用米量減少種植面積逐年下降,至今減至三分之一每年兩期稻作,平均面積各約十六至廿萬公頃之間。政府針對國內稻米產業的生產結構持續調整,並採行提升競爭力的措施,勉強提供目前唯一可自主糧食。即便如此,由於產業缺前瞻性,平均收入低,以致稻農人口老化流失,年輕人不願意投入,無論稻米研究育種、及種植管理人才皆顯著減少,呈現相當大隱憂。

台灣稻農每戶平均耕地面積小,種植管理成本高。美國稻米大面積企業化經營,機械化耕種,成本低。如果美國米大量進口,可預料台灣稻米產業再受打擊,預期嚴重後果逐漸浮現:農民放棄種田、稻米無人收購、農田荒蕪損壞、稻米研究、育種、及種植管理的人才全面流失,終至稻米產業消失,台灣糧食自主率趨近零。扶持一個重要產業、培養人才專家,建立充分能量,需經年累月努力。但是,這些長期耕耘累積成果,可以毀於旦夕,而且難以復原。這是為什麼必須維持台灣稻米產業的重要原因。

日本稻米產業情況與台灣類似,過去也生產過剩,但是政府鼓勵休耕轉作,米價過低,產量逐年減少。近兩年,由於異常高溫,加上外國遊客激增,導致產量短缺,米價飆升,危及政府威信。這種情形,台灣也可能發生。

由於全球人口持續快速膨脹,糧食需求有增無減,且氣候普遍異常,高溫、水災及旱災發生頻率增加,嚴重影響作物生產,致使地區性糧食產量呈現不穩定性,國際間糧食供應隨時可能大漲,近十多年來,已因天災戰亂出現數次這種危機。對七十%的糧食依賴進口台灣,加上特殊地緣政治情勢,甚至可能出現戰亂,是很大的警訊。維持基本糧食生產能力,實為國家安全重要的一環

除了糧食安全自主,為提高國際競爭力,台灣稻米產業也需轉型,策略包括:栽種降低生產成本的品種、協助農民加入集團產區、計畫性大面積種植、利用高科技進行自動化耕作、研發稻米多元用途、及優化外銷產業鏈等。

由於兼具糧食安全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生態保育文化傳承眾多功能台灣必須維持稻米產業之永續發展,因此,不但不能被犧牲,也需積極建立對應關稅方法,希望全民共同支持。







詹文男/當AI會說謊…

◆  詹文男/當AI會說謊…
◆  黃正忠/風險因應亟需建立氣候數據庫
◆  黃齊元/談判持續失誤 台灣全盤皆輸









詹文男/當 AI 會說謊…


2025-08-09 00:00  聯合報/ 詹文男(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AI 時代來臨,很多人幾乎天天都在用 AI。但你可能沒想到,現在的 AI 不只會寫文章、畫圖、創作音樂、聊天、寫程式,竟然還會說謊!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關心 AI 發展的人一定聽過 AI 會有幻覺,會製造寫出虛構東西,因此引用資訊時你會特別注意,但它若刻意說謊,你該如何防範呢?

這可不是科幻片的劇情,而是真實發生的事件。民國一一二年 (二○二三年)研究團隊在測試當時最新的 AI 系統時,他們給 AI 一個任務,要它自己完成一個線上流程,但中間遇到了一道「驗證碼」(CAPTCHA),就是那種我們上網時常常碰到,要確認「你是不是機器人」的圖片題。AI 解不開謎題,它怎麼辦?

真的很令人震驚,AI 居然去一個叫 TaskRabbit 的網站,請求一位真人網友,問他是否能幫忙解題?該網友問它:「你是機器人嗎?為什麼不自己解?」AI 說:「我不是機器人,因為我是盲人,看不見圖片。」對方相信了,幫它完成了任務。

你沒看錯,AI 真的撒了一個謊,而且是很聰明的謊它利用了人性對弱勢的同情心,來達成它被賦予的目標。看起來很像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不可能的任務」裡的特務,為完成上級交付任務不擇手段

相信很多人心中會有一些疑惑,AI 到底會不會變壞?ChatGPT 是不是快要變成會騙人的機器?事實上,它並不是故意要撒謊,它只是根據「達成任務」這個目標,找出了最有效的方法。而「說自己是視障者」這件事,在它看來是最有機會成功方式

簡言之,AI 不懂什麼是善或惡,但它能學會「應該怎麼贏」這種工具理性如果沒有規範,很容易變成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你給它一個目標,它就拚命去達成但如果你設定好規矩,它就有可能走偏門,像上述的個案一樣,說個小謊,達成大目標

不過,這個事件最令人擔心的不只是 AI 說謊,而是它開始學會用人類語言影響人類。試想,未來你在網路上和一個看似親切、會開玩笑、懂你心情的對象聊天,但你根本不知道哪是一個 AI。你怎麼知道對方說的是真的?你怎麼知道它不是在帶風向賣你東西,甚至操控輿論過去,我們用「驗證碼」或「圖片題」來區分人跟機器現在,AI 竟然能找人來幫它破解,等於偷偷穿越了人類設下防線它不只是機器,還懂得找幫手

此一個案提醒我們,發展 AI 系統不能只設目標,還要設倫理規則,不然它會想盡辦法達成任務,就算說謊也在所不惜。同時,人類社會也要設立新規範,例如 AI 和人互動時要標示身分對話紀錄要可追蹤;如果 AI 說謊造成問題,也要有人負責。

基本上, AI 本身不懂道德,但人懂我們要用智慧去設計,讓 AI 不會騙、也不能騙,這才是 AI 時代最重要的課題不是把 AI 關起來,而是學會如何在透明安全可以信任框架下與它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