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淑美/為什麼不能犧牲稻米產業?
◆ 馬凱/走在鋼索上的台灣經濟
◆ 薛承泰/守護民主的八二三
◆ 方祖涵/當體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
◆ 周行一/如何退休理財?
◆ 陳冲/國際貨幣基金恩仇記
余淑美/為什麼不能犧牲稻米產業?
2025-08-09 00:00 聯合報/ 余淑美 (中研院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客座講座)
目前台美對等關稅談判,關於是否開放美國稻米進口,是個懸而未決、但是令眾多國人關心的重要議題。
稻米為台灣最主要的農作物與糧食,稻米產業也是農業中最重要的產業,其對產值、土地、產業鏈、水資源配置、及環境生態,皆具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台灣糧食自主率僅約卅%,而其中稻米的自主率即占據近九十六%,可見其對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是絕對不能犧牲的產業。
台灣種植稻米已有五千年歷史,在這段悠久歷史中,建立起優良完備的產業。台灣的稻米研究與育種水準高,曾經名揚國際。民國三十九年開始,台灣的稻米曾經大量外銷,主要出口到日本、韓國等缺糧地區,賺取以農養工的外匯,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至今仍有外銷,以人道援助和平衡國內供需為考量。近兩年,日本米荒,台灣優質米再度受到歡迎。
民國九十一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稻米市場,為國內稻米產業帶來衝擊與挑戰,加上民眾食用麵食增加及人平均食用米量減少,種植面積逐年下降,至今減至三分之一,每年兩期稻作,平均面積各約十六至廿萬公頃之間。政府針對國內稻米產業的生產結構持續調整,並採行提升競爭力的措施,勉強提供目前唯一可自主的糧食。即便如此,由於產業缺前瞻性,平均收入低,以致稻農人口老化或流失,年輕人不願意投入,無論稻米研究、育種、及種植管理的人才皆顯著減少,呈現相當大隱憂。
台灣稻農每戶平均耕地面積小,種植管理成本高。美國稻米大面積企業化經營,機械化耕種,成本低。如果美國米大量進口,可預料台灣稻米產業再受打擊,預期嚴重後果將逐漸浮現:農民放棄種田、稻米無人收購、農田荒蕪損壞、稻米研究、育種、及種植管理的人才全面流失,終至稻米產業消失,台灣的糧食自主率趨近零。扶持一個重要產業、培養人才專家,建立充分能量,需經年累月的努力。但是,這些長期耕耘累積的成果,可以毀於旦夕,而且難以復原。這是為什麼必須維持台灣稻米產業的重要原因。
日本稻米產業情況與台灣類似,過去也曾生產過剩,但是政府鼓勵休耕轉作,米價過低,產量逐年減少。近兩年,由於異常高溫,加上外國遊客激增,導致產量短缺,米價飆升,危及政府威信。這種情形,台灣也可能發生。
由於全球人口持續快速膨脹,糧食需求有增無減,且氣候普遍異常,高溫、水災及旱災發生頻率增加,嚴重影響作物生產,致使地區性的糧食產量呈現不穩定性,國際間糧食供應隨時可能大漲,近十多年來,已因天災或戰亂出現數次這種危機。對七十%的糧食依賴進口的台灣,加上特殊地緣與政治情勢,甚至可能出現戰亂,是很大的警訊。維持基本糧食生產能力,實為國家安全重要的一環。
除了糧食安全自主,為提高國際競爭力,台灣稻米產業也需轉型,策略包括:栽種降低生產成本的品種、協助農民加入集團產區、計畫性大面積種植、利用高科技進行自動化耕作、研發稻米多元用途、及優化外銷產業鏈等。
由於兼具糧食安全、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生態保育及文化傳承等眾多功能,台灣必須維持稻米產業之永續發展,因此,不但不能被犧牲,也需積極建立對應關稅的方法,希望全民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