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印度疫情失控啟示錄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438/web/ 

◆  聯合報社論/如果總統愛民主像護黨派那麼深
◆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突然體恤華航了?
◆  經濟日報社論/印度疫情失控啟示錄







經濟日報社論/印度疫情失控啟示錄


2021-05-07 01:5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印度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瘋狂增長,5月1日更超過40萬,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是全球第一,比率超過三分之一,確診數還在不斷上升,印度官方預測疫情新增人數,要到5月中旬才會達到高峰,開始下降。

 民國 109 年(2020年)疫情暴發初期,印度嚴陣以待,全國封城,導致經濟急速下跌,4月至6月的經濟產出,較上年同期破紀錄的下降了24%,民國 109 -110 年(2020年)底至(2021年)年初,印度疫情明顯減緩,莫迪總理誤判疫情,認為印度在第一波疫情中的高感染率已經能夠形成群體免疫」,印度央行樂觀的把民國 110 年(2021) GDP 的成長預測維持在10.5%,IMF 甚至估計高達12.5%的成長。

 由於印度政府認為第一波疫情「矯枉過正、反應過激」,所以第二波疫情開始後,莫迪堅持要避免第二輪封城,但真正原因是民國 110 年(2021年)地方選舉的壓力,莫迪政府匆匆重啟經濟、開放社會管控,甚至對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基本防疫措施也不再強調,莫迪甚至恢復大型體育賽事、宗教節日慶祝、大型助選集會活動等,導致疫情一發不可收拾

印度工業聯合會5月2日發表聲明,代表工商界呼籲印度政府儘快限制經濟活動,以控制疫情傳播;而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30日接受專訪時建議,防疫應該進入戰時模式,印度應立即封鎖國家數周,建立中央疫情控管的危機中心,並像中國那樣建造野戰臨時醫院。

其實中國模式老早在那裡,但是一直要等佛奇開口,總理莫迪5月2日才召開緊急會議,提出多項新的應對措施,包括建立臨時新冠病人護理中心,計劃設置約1萬張床位等,但還是沒有宣布封城。

日益嚴重的疫情正逼走愈來愈多的富人與知識份子,美、日、澳緊急呼籲國民離開,同時開始封堵所有對印度交通管道,印度成為世界孤島,其中印度尤其對美國不滿。民國 109 年(2020年)以來,由於與中國的邊界衝突,印度加強與美國在反中戰略合作,甚至積極參與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現在印度遭此大劫,美國雖然表態協助印度抗疫,但實際行動卻讓人感受不到,僅送去 300 台製氧機,這樣援助顯然與印度的期待有巨大落差

首先,印度雖然是製藥大國,但是14億人口目前只有2%人口接種疫苗,因為美國考慮到國內疫苗優先供應,禁止疫苗原材料出口,導致印度的疫苗生產線停產,這讓印度民情激憤

其次,即使有了原料,生產疫苗若無授權,有侵犯智慧財產權的疑慮,美國政府內部有人擔心,讓渡專利權會使全球疫苗生產陷入混亂,因而有人批評白宮放在第一位的只是藥廠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利潤,而非人命關天。幸好拜登已經鬆口,將豁免疫苗專利,讓藥廠可擴大生產疫苗

第三、由於有血栓顧忌,美國沒有核准 AZ 疫苗使用,可是卻持有 1,000 萬劑即將失效的 AZ 疫苗,還有 5,000 萬劑 AZ 疫苗,即將出廠,其他三種已核准的疫苗數量,已足夠所有美國人施打,這 6,000 萬劑疫苗,說要緊急撥給印度,但是遲遲沒有行動。

中國對印度疫情,原本是抱著嘲笑的態度,中共中央政法委旗下社交媒體甚至發文中國點火VS印度點火」,來諷刺印度露天焚燒新冠死者遺體,結果被中國輿論抨擊「無人性」,最後被迫刪文;中國現在掌握這個疫苗外交最好的機會,大量提供疫苗、上萬台製氧機給印度,以把印度從抗中陣營裡拉出來。

疫情給莫迪的教訓,足以讓每一個國家領導人為誡,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切,該封城時一定要封城,而且不能夠只依賴一個國家,即使是世界最強的美國也不例外,最後,防疫的成績只有經過選舉才能驗證,5月2日晚,第四大省西孟加拉邦選舉結果揭曉,結果莫迪大敗,這個敗績是他應該反省的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突然體恤華航了?


2021-05-07 04:1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華航機組員染疫案愈演愈烈。示意圖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華航機師群聚感染嚴重,陳時中表示,不可能要求機師檢疫十四天,否則華航可能要倒閉。的確,沒有國家要求組員飛一趟就隔離十四天,也沒有航空公司能承受。表面上看,政府似乎對華航備極體恤和愛惜;骨子裡,不過是自我開脫罷了。

機組員經常履足他國,感染風險本來就高;但政府拖到上月十二日才開放機師接種疫苗,不嫌太慢了些嗎?再說,政府若不「惜篩如金」,每當機師出勤返國就進行落地篩檢,至少能減少與防疫旅館員工交互感染。華航員工如今淪為網民獵巫對象,這筆帳,其實該記在指揮中心頭上。

政府果真那麼掛慮華航營收受到影響嗎?恐怕未必。最近華航新購七七七貨機,被要求縮小「中華航空」字體,換成超大CARGO,中間還要有台灣圖形;結果,這批飛機去不了大陸與香港華航若失去兩岸三地市場,當然嚴重危及生存執政當局對此卻毫無同情,多位綠委還批華航標誌改得不夠

華航股權結構特殊,不是真正的公營事業,政府卻可以操縱其經營。政治人物所想的華航,往往不是它該如何發展壯大,而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權力安插人事、攫取資源、恣意使喚。只要政府高層異動,華航就得生張熟魏無條件配合;這樣無法自主的「國家航空公司」,才是最大的悲哀。












聯合報社論/如果總統愛民主像護黨派那麼深


2021-05-07 04:1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5日公開道歉,表示民進黨未來將落實「排黑條款」。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趙介佑家族扯出「黑道黨員」風波,重創民進黨形象;蔡英文以主席身分為未落實排黑條款致歉,並指責黨內「派系鬥爭老毛病又犯了」。秘書長林錫耀則稱,未來將建置 AI 人工智慧系統,作為排黑過濾機制。蔡英文身為總統,對警界紀律的崩壞不發一語,對黨譽受損則急急下令補救;兩相對比,她對黨的關注似遠高於國家,暴露了她的角色衝突。

這正是蔡英文的道歉看起來如此缺乏真誠的原因。從「松山之亂」到「北投之亂」到「潑蟑之亂」,人們看到的是警紀淪喪、黑白掛鉤、平民遭恫嚇的脫序景象,民主與法治雙雙沉淪。然而,蔡英文卻輕巧選擇以主席身分在中常會為「排黑」議題致歉,這是迴避問題而不是面對問題。她罵派系「鬥爭的老毛病又犯了」,彷彿一切與己無關;事實上,民進黨的派系利益她是協調與分配者台北市黨部引進黑道,或許源起陳水扁時代但蔡英文不僅完全繼承,甚至將要角收入「英系」旗下,並奉為國策顧問。不是嗎?

林錫耀所提,將以「人工智慧」對黨員過濾排黑,更顯得滑稽。民進黨要招募黨員同志,竟必須仰賴人工智慧;言下之意,「真人」的黨同志之智慧已經很不可靠了嗎?或者,民進黨基層的推薦審核機制已然腐敗,充滿欺偽,因此須仰仗機器作為公正判讀?這種「人工智慧」,如果還涉及讀取各種國家機器的資料庫,不怕又引發「黨資料庫通國家資料庫」的問題?

民進黨重視黨員的「成分」問題,自然值得肯定;但從最近南北黨部屢傳黑道入黨的進行式或完成式,此一現象其實存在已久,且受到不同程度的縱容或鼓勵。事實上,只要看黑衣人衝入松山分局的囂張,包括趙介佑橫行北投、還能服涼涼的替代役且隨便逃兵;這些皆可看出黑道勢力的張狂,絲毫不把法紀放在眼裡其中,若非國家機器鬆弛失效,乃至是黨政人物刻意包庇事態如何可能敗壞至此

歸結到底,這些亂象層出不窮,皆深刻反映了台灣民主、法治和社會價值的多重敗壞。試想,若不是警紀敗壞,何以幫派小弟膽敢隨便衝進警局打砸,而警官們卻意圖滅證私了?若不是「服務人民」的意識變調淪喪,何以員警能任意在大街逮捕良民婦女,卻和黑道公開握手言和?而警察對公權力認知的錯亂,除了因為上有奉承阿諛的長官,不正因為高層執政者行事只看顏色、不問是非,還跨部門拉幫結派?

簡言之,黑道「寄生政黨」,當然會造成行政的偏差和秩序的崩壞;但比這個更嚴重千百倍的,卻是主持國政的人未釐清黨政分際,任由國家機器壟斷資源以服務一己政黨,卻忘了要服務人民。這幾年,人們不斷目睹台灣民主的倒退現象:國家公職被用來酬庸黨政親信、資源被導向親綠財團、各種各樣的言論自由受到箝制、政府獨立機關被豢養成迫害政敵的東廠、警察被授意濫捕無辜民眾、法律和政策皆依執政者的需要與方便而制定,包括不合格的食品都要強行進口讓人民在無知中吞下這些民主與法治的倒退,每一樁都比黑道入黨嚴重許多,輿論提醒的聲音也從未間斷;但是,蔡總統有沒有嚴肅面對,認真處理?

警紀敗壞至此,蔡總統卻選擇對黨員排黑的議題致歉,她心中的優先順序依舊是「黨先於國」。如果蔡英文維護民主的用心像她保護派系那麼深,對於閣揆蘇貞昌、內政部長徐國勇、警政署長陳家欽的內鬥,會視而不見嗎?



【專家之眼】補助不孕症試管嬰兒政策 真能催生?

◆  【專家之眼】補助不孕症試管嬰兒政策 真能催生?
◆  【專家之眼】美國對台灣的兩手策略?

◆  【專家之眼】日本經驗殷鑑不遠 台積電慎採平衡策略
◆  【專家之眼】大陸為晶片侵台是天方夜譚
◆  【專家之眼】棄台論在美國學政界只是孤兒?







【專家之眼】補助不孕症試管嬰兒政策 真能催生?


2021-05-07 19:49  聯合報 /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行政院昨天提出「助圓夢、安心生、國家跟你一起養」三大政策,試圖解決少子女化的困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母親節前夕,行政院提出「助圓夢、安心生、國家跟你一起養」三大政策,試圖解決少子女化的困境,其中又以「擴大不孕症治療」政策最受矚目。政府重視少子化問題值得肯定,惟其作法有待商榷。

引用民國 109 年(2020年)6月內政部公布之「結婚年齡中位數及平均數」資料,女性初婚者之年齡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民國 80 年(1991年)平均數只有26歲,民國 108 年(2019年)已達30.4歲;男性更高,民國 80 年(1991年)為31歲,民國 108 年(2019年)已經攀升至32.6歲。另「出生數按生母年齡、生母平均年齡及生第一胎平均年齡」也顯示,國人生第一胎平均年齡,亦是快速逐年提高,民國 80 年(1991年)平均年齡只有27.66歲,民國 108 年(2019年)已達31.1歲。

台灣晚婚與晚生問題相當嚴重,第一胎平均年齡31.1歲,遠超過醫學上生育黃金年齡21至28歲,許多夫妻面臨生育困難問題,因而求助於人工生殖管道。政府在一些生殖醫學專家的建議下,打算大幅補助人工生殖費用。惟政府補助不可忽略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缺乏排富條款,該項補助措施,只要是不孕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且妻年齡未滿45歲,就有資格獲得補助,並未設立排富條款。從目前各大知名醫學中心或婦產科診所的生殖醫學相關門診門庭若市看來,高所得者根本不需要政府補助,為何要拿納稅人的錢補貼富人,此舉形成國家資源浪費。

其次,變相鼓勵晚婚與晚生:政府將補助年齡定在45歲,補助年齡顯然過高。根據衛福部於民國 109 年(2020年)7月發布的「民國 107 年(2018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報告」顯示,民國 107 年(2018年)在所有接受治療之受術妻中,其年齡介於35至39歲之間者占最多數的39.2%,其次為40至44歲的25.7%

然而植入週期活產率使用配偶間精卵之植入週期活產率,深受受術妻年齡影響,未滿35歲者之植入週期活產率高達45.5%;35到37歲降至39.2%;38到40歲再下滑至30.5%;41到42歲急遽衰退18.6%;而年齡大於42歲只剩下不到一成的7.4%。由上述數據可知,超過40歲的婦女從事人工生殖成功率相當低,且對高齡婦女提供補助,形同變相鼓勵晚婚與晚生。

第三,詐領補助可能性大增:政府補助金額相當高,首次申請上限10萬元、再次申請上限6萬元,每胎補助最高6次(遠高於新加坡的3次)。易言之,每胎最高補助可達40萬元。過去許多醫療院所或個別醫師以各種名目詐領健保給付,多數案件涉及總金額約在十餘萬至百萬之間。如今每件補助金額高達6萬以及10萬,大幅增加詐領的誘因,騙取政府補助的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第四,人工生殖費用恐變相漲價:目前國內許多知名生殖醫學中心在需自費的條件下,門診都已經大為爆滿,未來政府提供大幅的補助後,需求勢必大增,依據經濟學的供需法則,這些門診有可能大幅漲價,讓政府的美意大大折扣。

最後,排擠其他資源:依據行政院推估,每年將補助2.3至2.8萬不孕夫妻,預算約為26至32億元。本文認為這樣的推估過於保守,實際可能需要的經費將遠大於其預估,而排擠相關衛福部的其他資源。

現行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僅限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不孕夫妻,每年1次,每年上限為15萬元,轉述媒體報導,補助中低收入戶6年以來只有52對夫妻申請,7個孩子出生。即使有高額的補助,申請者卻甚寡,因為重點是養不起而不敢生

本文以為,政府打算花費鉅資補助人工生殖效益相當有限,必要性堪慮。若欲實施此一政策,也應排除超過一定所得的家庭、降低補助門檻至40歲以下,並防範醫療院所詐領補助以及變相漲價等問題。











【專家之眼】美國對台灣的兩手策略?


2021-05-07 19:39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七大工業國G7與歐盟結束外長會議並發表公報,首次公開提及台海議題,一方面表明「重視台灣海峽和平及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法新社


七大工業國(G7)外長會議5日在倫敦結束後發表公報,除呼籲中國在防疫與氣候變遷和全球合作外,也強調台海和平穩定與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論壇與「世界衛生大會」(WHA)。G7外長公報能發表這樣的友台言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居中協調、穿針引線功不可沒,但內行人都知道美國為首的 G7 只是表面力挺台灣,目的在玩兩手策略,逼迫中國上談判桌

自拜登總統上台以來,美國對台海兩岸政策給世人的印象就是「反中」好像比前總統川普還猛,「友台」似乎玩得比前任政府還兇。

惟實際上,拜登從一開始打的如意算盤就是,先對中國擺出一付咄咄逼人的態度,強調美國歡迎競爭、也可以合作,如果北京想要對抗,美國也願奉陪。

但是,等到俄羅斯與中國組成十六國聯盟,準備與美國為首的「民主科技聯盟」一較高下時,拜登對俄、中兩國的政策立刻隨之調整。

美國的真正對手是俄、中兩國,當然政策調整也以這兩國為主,而充分反映在拜登4月28日首場對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的演說之上

在該場演說中,拜登算是對俄羅斯總統普亭給足了面子,表示兩國已經以公平對等的方式,解決了他們在俄國干預美國大選問題的歧見。拜登顯然期盼,他與普亭的峰會能在6月舉行。

此外,拜登在演說中刻意不提台灣、香港、新疆等讓北京聽了就不爽的議題。他的目的無疑是美、中兩國能在不久的將來能逐漸改善關係。除了在防疫與氣候變遷之外,美、中兩國能延續他們在前政府未盡的貿易談判。

拜登既然有意與俄、中兩國改善關係,自然必須將上任頭兩三個月似乎日益清晰的戰略大幅調整為美國一直採取的「戰略模糊」。首先,在「戰略模糊」之下,美國對台灣就有必要採取兩手策略,一方面讓台灣感受到美國對台灣的友好與善意,一方面也讓台灣知道不能完全依賴美國,而必須加強戰備與軍備並多採購美國的武器。

其次,在「戰略模糊」之下,拜登政府可以一方面讓台灣感受到美國不會在台海衝突時袖手旁觀,但一方面又沒有明確的安全承諾,促使台灣不得不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

第三,在「戰略模糊」之下,拜登政府不僅不必冒著與中國決裂的危險,而且可以與大陸針對雙方都能接受的議題進行對話與談判。

第四,在「戰略模糊」之下,美、中兩國才有可能一方面不讓敵意變成「零和遊戲」,一方面以理性平和的態度坐在談判桌上磋商出一套避戰、避險、查證與檢驗的機制。

最後,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少人相信中國會對台動武。一旦中國對台用兵,台灣絕大多數人民都相信美國會出兵馳援。日本首相菅義偉在與拜登談判建立的「日本模式」就是一方面配合美國在東亞的「反中」政策,進一步強化日、美安保聯盟,一方面警告中共不得濫用「海警法」。美、日兩國推出的政策就是「反中」立場強烈,但卻預留迴旋空間;「友台」則曖昧不清,讓兩岸都摸不準美國的真正意向。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破壞性創新 蔡應宣示碳中和雄心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438/web/ 

◆  重回世衛 不能只靠口水戰
◆  從避戰出發 追求台海和平
◆  肇事後飲酒的法律對策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破壞性創新 蔡應宣示碳中和雄心
◆  一場沒什麼台灣人在意的戰爭
◆  一葉扁舟突破台海防線
◆  跟騷法 防治性別暴力最後拼圖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破壞性創新 蔡應宣示碳中和雄心


2021-05-07 04:59  聯合報 /   楊之遠(作者為北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所兼任教授)
目前至少有110國宣布實施碳中和,但蔡總統的表態依然不清晰、不明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一八年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TPCC)《全球暖化攝氏一點五度特別報告》,呼籲各國落實巴黎協定,但若以目前暖化持續速度,可能在三○至五二年間暖化會達到增溫攝氏一點五度。若要把暖化控制在攝氏一點五度途徑,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於三○年前降至一○年水準之百分之四十五,並於五○年達到碳中和。
目前至少有一一○國宣布實施碳中和,同時歐、美、中、日、韓等國,均由國家領導人正式宣布實施碳中和雄心;國內儘管環保團體、媒體呼聲不斷,但蔡總統及蘇院長的表態依然不清晰、不明確。

實施碳中和需要面對各種改變的強大挑戰,導致決策者常猶豫不決。因此決策思維及模式必須改變。根據哈佛大學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一九九七年《創新的兩難》一書中提出「破壞性創新」理論,或可提供政府因應碳中和決策參考。

過去政府部門處理氣候變遷議題,不論是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或是調適氣候變遷衝擊,均係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但往往受限各部門本位主義,難達共識,雖偶有「持續性創新」作為,但事實證明這種由下而上的方式,絕對不足以因應實施碳中和的大幅減碳要求。

克萊頓所提「破壞性創新」概念,就是建議在面對如此嚴峻危機時,決策者必須盤點各種未來可能作為,加以整合,宣示推動決心。而這些作為或許目前不具市場性,但如能提早開始著手規畫,就可能在未來獲得突破性發展。

例如,全面推動電動機車,禁止燃油車,社會民眾及機車企業集團一定會反對,必然遭致批評壓力。但若政府能夠堅持決策,及早布局,可想像卅年後台灣一千二百萬輛機車汰換為電動機車的減碳及環境效益有多大。

其次各國全力發展氫能,列為無碳能源,而我政府能源政策為避免影響既有再生能源市場,鮮少見到氫能規畫,使減碳工具少了一個最重要選項。

破壞性創新規畫,勢必衝擊既得利益者,引發反彈,甚至存在可能失敗風險,導致相關部門官員產生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保守心態。要實施碳中和,不要期待過去由下而上決策模式,決策必須要從上而下。呼籲蔡總統明確宣示實施碳中和雄心,並展現承擔勇氣,藉由破壞性創新手段,激發全民認同,這樣才有可能找到台灣的碳中和路徑。













一場沒什麼台灣人在意的戰爭


2021-05-07 04:56  聯合報 /   陳孝平/亞洲大學兼任特聘教授(台中市)
英國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把台灣認定為「地球最危險地區」。圖/經濟學人


英國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把台灣認定為「地球最危險地區」,以其在國際言論市場分量,形同替國際領袖級人士、智庫、乃至軍方對台海開啟戰端的評估與擔憂,做出總結式認證。

總統府照例發出一篇文青回應,而台灣人仍然股照炒、房照囤、夢照做,一副匕鬯不驚的樣子,令許多人疑惑不解,其實是因許多類人不在乎戰爭結果。

第一,二○一六年前,對岸有「一中」可安心、可交代,我方有「各表」可透氣、可騰挪。但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天天撩撥兩岸,裝睡的人既然不願意醒,對於可能的台海戰事,只能強作鎮定,妄想有人會來相助。

第二、民進黨側翼在網路上嗆中國惟恐不狠、霸凌意見不同的人惟恐不毒,既然「草螟弄雞公」已成為其工作,只能繼續色厲內荏,怎能表現對戰爭的憂心?

第三、民進黨人既然曾說出「八二三砲戰是國民黨的戰爭」這種言論,除民進黨人外的其他台灣人自然也可說「下一場台海戰爭是民進黨的戰爭」,作壁上觀即可,何必在意?

第四、許多陪同中華民國走過艱難歲月,從無到有、從希望到驕傲的國民,眼看「這個政府」每天橫柴入灶,對於台海可能戰事,也會高唱「時日曷喪,吾與汝偕亡」,自然也不在乎。

古往今來,弱國的民眾對於即將到來的戰爭,絕對是憂心忡忡,徨徨不可終日;台灣人冷眼面對大家都認為會發生的戰爭,是極為特殊的情況。理當團結人民追求和平的總統,嘴巴喊團結行動極盡撕裂之能事,把一場原本不需要發生的戰爭,撩撥到非發生不可,還侈言「有能力控制風險」,難怪許多人只好抱著「看熱鬧」心態,氣定神閒坐看雲起霞落。













一葉扁舟突破台海防線


2021-05-07 04:49  聯合報 /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一名男子自稱從大陸福建開橡皮艇到台灣要投奔自由,日前在台中港碼頭被發現。記者游振昇/翻攝


過去常聽到,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可短短幾年,竟成經濟學人雜誌地球最危險地區封面故事,政府鬆散致破口叢生。

提出這一警訊,雖可在國際舞台增強抗中戰略地位;然若真爆發戰爭,縱有萬座護國神山亦無法保國衛民,政府應慎防中美兩強對抗,台灣被踐踏、摧殘、蹂躪。

強化台灣防衛作戰獨立性,購買滿坑滿谷彈藥,讓台灣淪為「火藥庫」,會重蹈越南覆轍。人民期望賢明政府能開啟「避戰」智慧,莫讓台海緊張升高,而是讓兩強都能來確保護國神山供應鏈安全,讓世界共享台積電的產品。

近日陸客從福建駕橡皮艇直奔台中港上岸被工人發現,不可思議。去年漢光演習陸戰隊突擊舟艇在港內訓練翻覆,而今大陸客竟然可以駕橡皮艇,獨自橫渡台灣海峽,沒被浪湧席捲失事,與岸際水平雷達、熱像儀和警戒、岸巡人員發現,值得研究。

「一葉扁舟」突破台海防線,「台灣是地球最危險地區」非浪得虛名,要讓護國群山安全,政府不能再鬆散,國防、疫情、黑道、毒品、車禍、缺水等破口處處,會加速讓「護國神山」消失。

















跟騷法 防治性別暴力最後拼圖


2021-05-07 04:31  聯合報 /   陳慈幸/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主任(嘉縣民雄)
行政院會通過跟騷法草案,最高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圖/取自ingimage


討論多時的「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終於在立法院初審,保留協商條文中,跟蹤騷擾行為定義是否需要「與性或性別相關」,迭有爭論。謹從立法初衷及社會期待,並參考日本經驗,提出看法與建議。

跟蹤騷擾,是針對特定人反覆或持續的侵擾,並非隨機挑選犯案對象,其行為成因很多,可能為錢財利益,如討債集團;可能為知名度流量,如媒體跟拍;可能因政治立場不同,如網路酸民留言洗版;可能因生活習慣不合,如鄰居糾紛檢舉等。其中,因追求不得而跟蹤騷擾類型,行為人往往執拗不願放手,甚至有玉石俱焚心態,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風險,不亞於其他犯罪,加上國人對這類跟蹤騷擾往往認識不足,不了解過度追求可能成立性騷擾,仍存有「一往情深、誠意感動天」的認知偏差,更讓潛在風險加深。

從歌手蕭敬騰遭愛慕粉絲騷擾、世新女大生遭單戀男子砍殺,再到屏東女店員遭擄殺命案,共同點是追求者源於愛戀及想要占有對方,其情緒及手段隨著時間愈發失控,無論性別均屬對他人性或性別平權與自主意識缺乏尊重。類似事件屢上新聞版面,防治性別暴力也是立委及民間團體倡議立法的初衷,所以行為定義採「與性或性別相關」,應較切合社會大眾實際期待,至於其他原因的跟蹤騷擾(如討債、媒體跟拍等), 應按情節輕重適用現行刑法或循民事侵權求償程序。

日本立法同採聚焦設計,並限期檢討,值得借鏡。日本「纏擾行為規制法」立法背景是一女大生遭前男友殺害的「桶川事件」(我國亦曾發生宅王張彥文殺害前女友案件,因此增列家庭暴力防治法第六十三條之一,俗稱恐怖情人條款),將行為人限定於「以滿足對特定人之戀愛感情、其他好感或該等感情無法滿足時之怨恨為目的」所為之行為,便是希望對國民的影響能限縮在最小範圍內,避免勞工運動、市民運動、新聞媒體採訪等成為法律約制的對象。我國立法採「與性或性別相關」設計,可防制的行為包括性報復或性勒索等,保護範圍已較日本更寬,另可於附則加上限期重新檢討的作法(日本訂為五年)。

跟騷法在朝野多年努力下,終現曙光,實屬不易;更應透過本次立法,讓大眾認識跟蹤騷擾此一性別暴力犯罪,彰顯政府完成性別暴力防治拼圖的決心。
















重回世衛 不能只靠口水戰


2021-05-07 04:37  聯合報 /   徐勉生/對外關係協會前常務理事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交部長會議5日發布公報,表達對中國大陸與俄羅斯諸多作為的不滿。 法新社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會議五日發表公報,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論壇及世界衛生大會。公報指出:「我們重視台灣海峽和平及穩定的重要性,並且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同時強調,強烈反對任何可能升高緊張情勢,傷害區域穩定的片面行動。

G7 集團成員,是除俄中外,世界上最先進國家,對國際局勢影響不言而喻。外長公報關注台海和平,及台灣參與世衛議題,對台灣而言,應屬喜憂參半。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及外交部表示,公報首度列入台灣,顯見國際社會對台灣抗疫成就肯定,以及對區域和平穩定的高度關注。然而,外交辭令真實意涵,通常要由反面解讀。

外長公報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潛台詞就是認為台海和平正受到嚴重威脅,瀕臨戰爭邊緣。充分印證經濟學人雜誌最新一期指稱「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地區」的封面報導。台灣受到國際關注原因,是身處險境,應該感到慶幸,還是憂慮?

外長公報鼓勵兩岸議題和平解決,就是針對目前兩岸官方往來中斷,且關係不斷惡化,提出嚴正警告。公報稱強烈反對任何可能升高緊張情勢的片面行動,一方面是針對中共近來的各項軍事行動做出回應,另一方面也是呼籲台灣加強自我節制,千萬不要做出被中共視為挑釁的行為。

四月廿五日台灣國家聯盟舉行「海內外台灣國是會議」,探討台灣國家正常化,並建議台灣應該正名為「台灣共和國」;副總統賴清德不但應邀參加,還公開致詞。在兩岸關係緊繃之際,此舉無異於火上澆油。

台灣重返世衛大會議題,成為國際關注焦點,固然可喜,證明世界主要國家對於台灣被排拒於世衛大會之外的不公平現象,不以為然。但是兩岸關係未見改善,台灣恐怕仍無法獲邀參加本年世衛大會。

過去四年,台灣未能獲邀參加世衛大會,不是因為沒有國際支持,而是大陸反對。世衛組織有一九四個會員國,其中一八○國與中共有邦交。由於中共在第三世界具甚大影響力,只要中共持反對立場,台灣參與案就無法得到世衛過半數會員國贊同。

台灣在二○○九至一六年,連續八年獲邀參加世衛大會,是因為當時兩岸建立共識,促使會員國一致同意邀請台灣參加。蔡總統就任後否定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一夕丕變,對於台灣參加世衛大會共識,也隨之雲消霧散,迄今無法重返世衛大會。

世衛會員國都深知,台灣要重返世衛大會,唯一途徑是先與對岸協商,訂出雙方皆可接受的方案。如台灣執政者不肯面對現實,刻意規避問題核心,不去經營兩岸關係,卻每年發動大量國際人士為我執言,結果只是淪為口水戰,也辜負了國際輿論對台灣的關切與支持。














從避戰出發 追求台海和平


2021-05-07 04:49  聯合報 /   王伯元/ 創投業(台北市)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稱台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建議美中努力避戰。記者曾學仁/攝影


經濟學人雜誌以台灣是地球最危險地區做封面故事,為台海危機做註解。事實上,二月時美智庫即發布〈美國、中國與台灣:一項預防戰爭的策略〉報告,指台灣可能成美中及其他大國戰爭引爆點。上個月美前國安顧問麥馬斯特也在「中國有多危險」討論會表示,台灣正處於「極限危險」時刻,隨時有可能升級成衝突,而近期彭博商業周刊也有同樣看法。

這些軍事外交專家警告,凸顯台海危機已是不容輕忽的。相較於各國的緊張,國內反顯淡然,或許是一般大眾「習慣成自然」,並沒太多反應。也有人認為即使開戰,美國絕對不會坐視,一定會出兵。

萬一兩岸真開戰,以台灣軍力,是否如政府所言有足夠準備?同時,美國又真的出兵相助嗎?今年二月芝加哥對外關係委員會曾針對美國的中國政策進行民調,結果五十五%美國民眾反對美國為台灣出兵;最近國務卿布林肯接受NBC專訪時,也迴避美國是否會出兵助台問題。因此我們不可太過樂觀。即使美國真出兵,也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到台海,台灣逃不過淪為戰場的命運。

當戰爭結束後,不管是誰取得勝利,是被統一還是走向獨立,台灣都將滿目瘡痍,傷亡慘重,產業停擺,社會失序。試問我們是否可以承受電影上所看到的戰爭畫面,成為舉目所見的現實?我們是否願意幾十年來的成就,毀於一旦?

翻開歷史,台灣曾兩度幸運掠過戰爭邊緣。一次是二戰末期,美軍選擇菲律賓執行「跳島戰術」,台灣躲過淪為戰場命運。另一次則是韓戰爆發,中共決定抗美援朝,撤回原本預定攻打台灣部隊,化解台海危機。以上兩件事,決定權都不在我們,卻在冥冥之中避過戰禍。

中共是否會武力犯台,主導權在對岸,但我們並非沒有作為空間;不要低估大陸貫徹國家統一的決心,也不要高估美國護台的承諾。事實上台灣夾在中美兩強間,很容易成為美國牽制中國的戰略棋子,當我們過度「親美抗中」,以美國馬首是瞻時,就可能被大陸視為挑釁,即使未有「謀獨」之實,也可能因「倚美」而成箭靶,因此以模糊戰略增加應對空間方是自保之道。

雖然我們還是會購買軍備、強化國防,但政府應以「避戰」做最高原則,任何政策或官方發言都應謹慎,不要輕觸中共敏感神經,增加不必要的怨懟或衝突。事實上,兩岸間並不是非黑即白,還是有很多合作空間,雙方透過互助增加互信,避免兵戎相見,讓台灣永遠是寶島,讓人民同享和平紅利,才是明智之舉。















肇事後飲酒的法律對策


2021-05-07 04:29  聯合報 /   張升星/法官(台中市)
台中市方姓美髮師駕車撞死媒體人黃暐瀚的母親,犯後還跑到超商買酒喝,被認為是有意藉此閃避酒駕罪責。圖/讀者提供


名嘴母遭酒駕撞死,然而肇事駕駛拖行被害人七十公尺後,卻先到超商購買啤酒飲用,宣稱是要壓驚!這種舉動普遍被視為意圖干擾是否「酒駕肇事」的認定。按照法律規定,一般車禍死亡事故,構成「過失致死」罪,應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若係酒駕肇事致死,構成「不能安全駕駛」罪,應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兩者刑度輕重懸殊,因此肇事者心存僥倖,主張肇事後才飲酒而避重就輕,自可想見。

面對這種干擾「酒駕肇事」調查的脫法行為,雖可採取回溯行車軌跡,或者再命飲酒模擬測試而揭穿其伎倆,然而上述調查仍然有時而窮,必須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換言之,除非監視影像「完整還原」,而且警方「當場查獲」,否則按諸往例,許多酒駕肇事都發生在深夜凌晨,等到警察上門調查肇事責任時,最快也要相隔數小時之久,結果發現駕駛人正好整以暇地酣然入睡,宣稱其乃睡前飲酒,目的係為養生助眠。這種讓人恨得牙癢癢的醜行劣跡,司法實務不乏其例。

執法機關對於上述酒駕肇事的「作弊」手法,除了司法機關「事後」耗費大量資源追查反制,進行個案補漏之外,立法政策上,能否採取更有效率,正本清源的「事前」對策?值得法律工作者深入思考。

北歐挪威關於反酒駕的法制規定獨樹一幟,值得引介。依據挪威「道路交通法」規定,如果駕駛人「合理知悉」未來將有酒駕責任之調查程序,而駕駛人於停止駕駛「之後」六小時內飲酒者,即屬違法。這種奇葩的立法體例,不但禁止「酒後開車」,甚至禁止「開車後酒」!依據目前查得資料,應是全球唯一,絕無僅有。

上述立法體例看似突兀,甚至可能引發剝奪個人自由的憲法爭論,不過從法學理論角度分析,挪威法律禁止「開車後酒」規定,與其說是交通法規,毋寧說是訴訟法理。因為涉案駕駛人在「肇事後,調查前」喝酒,等於是被告「故意」汙染、混淆最關鍵的證據方法—即「血液內之酒精含量」,因此其本質和湮滅罪證沒什麼差別!所以對於被告「妨礙司法」行為予以禁止,目的就是基於保全證據之必要。保持靈活的法學思考角度,就不能輕率地否認挪威立法體例的正當性。

酒駕肇事,造成的家庭悲劇一再上演,從台大醫師、消防女警,到名嘴之母,被害人失去寶貴生命,家庭成員被無情地剝奪親情,社會輿論則是感同身受地咒罵公幹,擲石洩憤。行政部門和立法機關為了迎合民意,一再修法降低酒測違法門檻,同時加重刑罰。然而,「立法從嚴,執法從寬」向來就是台灣司法的普遍病灶。徒有嚴格反酒駕法律,但卻忽略執法過程中,脫法僥倖的可能性未予排除,即使青天再世,恐怕也要黔驢技窮。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洪蘭/要讓人聽見台灣 就聯想到幸福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要讓人聽見台灣 就聯想到幸福
◆  盛治仁/愛其所擇 別高估成功的希望
◆  楊志良/1450萬碎!
◆  薛承泰 /嗶!半票
◆  方祖涵/九十六勝的變與不變






洪蘭/要讓人聽見台灣 就聯想到幸福


2021-05-07 04:23  聯合報 /   洪蘭(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把養網軍的錢拿來施政,政府不必大力宣傳,人民自然有感。 圖/Ingimage


聯想力是個很奇妙的東西,一個字,一個音符,一個味道都會勾起一連串的回憶,像瀑布一樣,一瀉千里,停也停不了。

前一陣子長賜輪卡在蘇伊士運河動彈不得,我看到「蘇伊士」三個字,腦海便浮出小學國語課本,法國人李西蒲開鑿蘇伊士的故事,也浮現父親聽到我在背「李西蒲大騙子,你要餓死我們嗎?」的課文時,皺著眉頭,不以為然的表情。

父親說開運河不是等閒之事,成語「信口開河」,就是形容一個人不負責任,隨便承諾他根本做不到的事。運河對民生很重要,因為水有浮力,可載重貨,是最便宜的運輸工具中國以前每年漕運就達四百萬石,隋煬帝在歷史上被罵為昏君,但是他開了永濟渠、通濟渠,造福了缺糧的北方百姓唐朝皮日休的詩說「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他把隋煬帝開運河跟大禹治水相提並論了。

在美國讀研究所時,有同學來自紐約州北部水牛城,他跟我吹噓伊利運河(Erie Canal)的偉大,說五大湖,甚至加拿大南部的貨物,通過哈德遜河運出了大西洋,成就了今日紐約市的商業金融地位。我一聽它才三六三英哩就笑起來,隋煬帝的大運河可是二千七百公里,而且早了一千五百年,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不幸的是,挖運河勞民傷財,結果「隋亡為此河」了。

自古聖賢多寂寞,因為大部分人短視,只顧眼前(不然怎麼會有「飲鴆止渴」成語?)其實秦始皇、隋煬帝有勇氣去做他們認為必須要做的事,很不容易只因歷史是後人寫的,人為了替自己行為正當性找理由,就抹黑前朝。最近殷墟考古發現,殷紂王可能不像史書說的那樣無道,因為當時人口增加,社會富足,商民似乎沒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要勞周武王來伐紂,替天行道。

執政者除了有魄力,還需要懂得做事方法。春秋時,楚莊王要把馬車底盤提高,以利戰爭,孫叔敖勸楚王暫緩下令,由他先宣布:天象顯示,不久會有大雨。老百姓聽了,便把家的門檻增高來擋水。門檻高了,馬車進不來,人民就自動把車子底盤加高,達到楚王的目的。司馬遷在循吏列傳》中,把孫叔敖放第一位,可見孫叔敖在他心中地位。

台灣現在弊病叢生,其實不是沒有人看到病源,也不是沒有人指出解方,而是選舉頻繁,政客為選票,不願去做不能馬上立竿見影的事。看到以色列不下雨,卻不缺水,沒有石油,卻不缺電,我們的降雨量是全球平均的二點五倍,卻水電均缺,叫老百姓怎吞下這口怨氣?

于右任說,「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去私心,選賢與能,沉痾自然能起把養網軍的錢拿來施政,政府不必大力宣傳,人民自然有感

要使人們聽到「台灣」就產生幸福的聯想其實並不難,台灣原本就是個「寶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