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調漲基本工資要求補貼 合理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Fed政策錯誤 美國經濟風險升高
◆  聯合報黑白集/北京認證的台獨勳章
◆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退步反民主,人民用公投來彌補







經濟日報社論/調漲基本工資要求補貼 合理嗎?


2021-11-06 00: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部、勞動部研擬基本工資薪資補貼方案,減緩調漲對企業造成負擔,圖為適用補助方案之一的補習班。記者胡經周/攝影



今年基本工資調高 5.21%,各方都大致表示可以接受,讓經濟成長的果實分享勞工。只是,在調高的決策之前,全國商業總會要求政府要有補貼配套,而政府居然也接受了,近日將就補貼細節和業界進一步協商。我們認為,社會資源不宜拿來補貼基本工資調升;而未來基本工資的調整,也應該有一套新的模式,不宜讓所有產業一體適用。

不知從何時開始,只要政府政策會增加企業成本,就會看到企業界大喊營運困難,必須有「配套措施」。某些政策的確會難以調適而需要配套,但並非所有的政策都需要配套。例如,政府因支出增加而要調高「所得稅」的話,就不宜要求配套補貼,因為那就等於用「減稅」來做配套,邏輯上是矛盾的;但若經濟情況不佳,延後一年半載實施就是可以考慮的配套。

調高基本工資,是會增加企業的邊際成本,但要求補貼並沒有立論基礎。因我國「基本工資」就是國際間的「最低工資」,最低工資是要保障勞工最低的生活水準;特別是在通貨膨脹、價格齊漲的影響下,調高的「實質最低工資」其實非常有限。若因調高最低工資,企業就難以經營的話,表示企業的效能太差,根本就不該在當時的環境下存活,也就是不宜特別關照只會拉低社會生產力的「殭屍企業」,而且先進國家也看不到這種作法。

過去調高基本工資時,出現過「工資補貼」和「延緩實施」兩種配套,這應是本次調漲前業界勇於提出,而政府也援例接受的原因。但惡例一開,未來施政只要增加企業負擔,都可以援例要求補貼,擺在眼前的就是在「淨零碳排」的要求下、很快就會開徵的「碳稅」,屆時難道政府也必須提供補貼?

沒錯,民國 96 年(2007年)調高基本工資,因多年未漲,月薪一次調高1,440元,時薪因計算方式改變,從66元調整為95元。那是在相當特殊的情況下,才提出的配套;但只針對50人以下中小企業,每周工作時數未滿32小時者,每小時補貼10元,期限一年,最後只補貼3,428人,花費684.5萬元。另一次是在民國 101 年(2012年)調整基本工資後,行政院考量景氣不佳暫緩,待經濟成長率連續兩季大於3%、失業率低於4%後再調整,隔年4月達到條件後實施。這次調整時的經濟成長率估計接近6%,疫情紓困也已提供企業大量補貼,已無足夠正當性。

其實,去年調高基本工資後,企業領袖除表示「勉強同意」外,也毫不手軟地表示希望提出配套,例如營所稅調回 17%、未分配盈餘免徵 5%、本外勞基本工資脫鉤等,幸好政府當時沒有頭腦發昏「從善如流」,因為都是獨立事件,不宜混為一談。但這次勞動部卻是好大手筆,反正「就業安定基金」錢多,一出手就是40多億元。但又怕雨露均霑而僧多粥少,於是限投保級距為2.4和2.52萬元者,按員工數每人1,000元定額補貼企業;時薪族則以每月70小時計,每人每月560元,還要求必須今年11和12月業績比去年同期衰退15%者,補助期間限明年1到6月,要由企業主動申請,但商業界仍有意見,有待進一步協商。

這種補貼模式,到最後會是保有完整會計資料的中大型企業才會有、也才值得主動申請;最有需要的微小型企業會被排除,完全違反了所謂補貼配套是要普遍協助企業調適本意。我們建議,若真要配套,應參考民國 101 年(2012年)的「延後實施」模式,「服務業」在連續兩季達到 3% 營業成長後再實施,製造業可以先行。由於台灣產業間發展差異甚大,我們也建議參考外國案例,明年個別列出服務業(含農業)和非服務業的基本工資,調整時也分別予以調整,以避免再出現產業間成長步調不同、基本工資調整困難的尷尬狀況。











聯合報黑白集/關於「民主之死」


2021-11-06 00:0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因明年縣市長黨內提名機制挨批「王八蛋」。林錫耀反駁,民進黨從非一言堂,向來依循黨內民主機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通過明年選舉提名條例,除屏東等三地將辦初選外,其餘縣市皆由蔡英文徵召。對於中央「沒收」初選,中常委陳茂松指桑罵槐,罵秘書長林錫耀不要臉」;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則直指蔡英文,說林錫耀只奉命行事,他大嘆「黨內民主已死」。

何止民進黨「黨內民主已死」,在蔡政府的刀俎下,台灣民主早就只剩半條命。光看公投就好了:要收割光環時政府就修法降低門檻,失利時就修法和大選脫鉤;覺得時機不對,就用行政權延期;再不濟,就是對公投結果置之不理。試想,蔡政府濫權修法,即將民間水利會全部收歸國有。這樣的政府,你怎麼和它談民主?

當游盈隆慨嘆「黨內民主已死」時,我們有聽到民進黨其他人發出不平之聲?沒有!全黨都變成沉默的羔羊了,又或者,他們都很滿意這種被閹割狀態。居優勢的民進黨立委當了五年多橡皮圖章,人人也都感覺良好,不是嗎?

這次蔡英文磨刀霍霍下令對四大公投總包抄,不只是衝著國民黨而來,也是對台灣民意毫不留情地殺伐。不要以為她會有什麼不安,政務委員張景森已預告:明年時代力量的議員席次會「消失」,民國 113 年(二○二四年)會被三黨瓜分;原因是,誰教時力宣布要支持三項公投

對黨內都沒在仁慈,何況側翼












聯合報社論/教召被迫延長,會有當頭棒喝效果嗎?


2021-11-06 00: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國防部明年起試行「十四天制」後備教召,將徵召一萬五千餘名後備軍人參與驗證。圖為漢光演習教召進行實彈射擊。圖/陸軍步訓部提供



美中角力,波及台灣;在共機擾台日烈及可能奪取東沙等傳聞下,蔡政府除加強對美武器採購,也決定擴大後備軍人教育召集。國防部宣布明年教召人數將達一萬五千人,由五天加長為十四天,還要新增行軍、野外宿營等訓練科目。此舉,立刻引起「七年級生」不滿,抱怨「疫苗最後打,當兵排第一」。

鬆散已久的教召,驟然加緊時間,對役男、家屬、企業都難免造成不便。俟名單公布,勢必還有一波反彈。但台海局勢緊繃,美方軍事專家直指台灣後備戰力「虛有其表」,向來視年輕選民為鐵票的蔡政府明知此舉不討好,也得硬著頭皮上路。

全台退伍八年內的後備軍人高達七十七萬,第一波可動員數超過卅萬人。但因承平日久,訓練聊備一格;民眾提起教召,許多人的批評都是浪費時間。馬政府強調「和中」,教召看似多餘;但蔡政府訴求「抗中」,即使擴大教召也被認為無濟於事,認為應該恢復「徵兵」才足以應付。民進黨「抗中保台」若不是喊假的,先擴大教召、再恢復徵兵,恐怕是必須要走的路。否則,一味抗中,靠什麼保台?

蔡總統上任後標榜強化國防,效果如何也值得檢討。表面上看,蔡政府投入國防的經費和資源確實高過馬政府,但這些投入能否換算為我國對抗中共的軍力提升,仍有疑問。例如,繼 二,五○○ 億特別預算採購 F-16 戰機,政院又核定 二,四○○ 億元特別預算提升海空戰力。加計年度預算,未來五年台灣光是購買武器,每年就得花費近兩千億。金額看似不低,但比起中共軍費漲幅仍然見絀,毫無自滿的空間。尤其軍事投資近半數仰賴特別預算,缺乏相應歲入支持;一旦計畫結束,是否有足夠的人員和經費維持,令人懷疑。

事實上,國軍人力的匱乏,嚴重程度其實更甚財力目前志願役總數十六・二萬,距國防部自認及格的九成編現比仍短缺七千人。近年國防部硬體「建樹」雖多,但背後都潛藏兵源不足隱憂。例如,宣揚成立「聯兵營」,卻不提各旅所轄營數由四個悄悄減為三個;又如,兩筆特別預算大舉擴編飛彈與無人機單位及一個 F-16 聯隊;為強化後備戰力,陸軍多了五個新訓旅,後備指揮部各縣市常備幹部大幅增加。這些計畫所需的近萬員額要如何填補,皆是嚴酷考驗。

以台灣的人口,能募得十六萬餘志願役,比率已明顯高於先進國家。其代價就是,軍方為美化編現比常淪於「寧濫勿缺」,面對不適任人員也不敢汰除。而少子化斷崖已進入役男年齡層,五年後的國軍連維持現有規模都困難,遑論擴充

解決國軍人力荒,恢復「徵兵」似乎是唯一方法。但以民進黨在政治上呼風喚雨,在國會強輾在野,它敢提出得罪選民的徵兵制嗎蔡政府的問題是,擁有絕佳宣傳技能,能以美妙詞藻催眠群眾,善用主觀期待代替客觀評估久而久之,就造成主觀意願超越客觀形勢,不知如何面對現實。以台灣社會近年「巨嬰化」的氛圍,就算改回徵兵,大量「不願役」重返軍中,艱難的部隊管教問題恐更失控。

近年美對台軍售頻傳突破,但民調卻顯示民眾對台海局勢認知越來越悲觀。主要是,蔡政府迷信單邊押寶,不惜搶當挑釁北京的馬前卒;國軍實力強化帶來的安心效應,不足抵過局勢惡化的幅度。如今教召被迫延長,代表政府先前一味粉飾太平的路線已難以持續。這點,能不能澆醒發熱的頭腦,幫人們重新釐清理想與現實的界線?


名家縱論/油價飆漲與停滯性膨脹

◆  大屋頂下/沒傻子就沒騙子 四大公投教訓騙子政治
◆  星期透視/拜登為何積勝為敗?
◆  名家縱論/油價飆漲與停滯性膨脹
◆  政府帶頭調薪 百姓通膨陰影罩頂
◆  畫中有話/人民要更有利
◆  台灣減碳政策應說清楚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油價飆漲與停滯性膨脹


2021-11-07 00:23  聯合報 /   梁啟源(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
在持續負面供應衝擊可能降低潛在成長的情況下,繼續實施寬鬆貨幣和財政政策可能會引發通膨預期脫錨,造成工資─價格扶搖直上。圖/路透



今年以來,WTI 原油價格飆漲,幅度高達百分之六十六,跟去年同期相比,漲幅更達百分之一○二;預估年底前將達每桶九十美元以上。各界憂心兩次石油危機及油價暴漲造成的「停滯性膨脹」,即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一起發生,會再起。

本文認為,因石油在經濟活動比重,比四十年前大降,加上出口成長抵銷油價上漲不利影響,因此,停滯性膨脹應不至發生。

七○年代第一次(民國 62-63 年(一九七三至七四年))及第二次石油危機(民國 68-70 年(一九七九至八一年))時,台灣進口原油價格於民國 62、73 年(一九七三及八四年)分別增加百分之一二九及百分之八十四,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也大升百分之八點一六及百分之四十七點五;經濟成長率則下跌,民國 62 年(七三年)較前一年下跌一點三二個百分點,民國 63 年(七四年)比七三年再減十個百分點。七八年較七七年下跌五點五個百分點,七九年再跌,即發生「停滯性膨脹」。

民國 93-97 年(二○○四至○八年)間,WTI 原油價格由最低每桶卅一點六八美元,飆至一四五點四九美元,四年間年平均漲幅達百分之五十五,但同期台灣消費者物價僅溫和上漲,年平均成長率為百分之一點九六,經濟成長率年平均為百分之五點一三,比民國 90-92 年(二○○一至○三年)不減反增,並未發生如七○年代的「停滯性膨脹」。

不只是台灣,同屬石油淨進口國各國亦是如此。比較民國 90-92 年(二○○一至○三年),民國 93- 97 年(○四至○八年)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均上漲率僅微增○點八七百分點,韓國增○點○二百分點,新加坡增二點二七百分點,中國大陸增三點三九百分點,印度增一點六四百分點,泰國增二點六七百分點。同期各國經濟成長率,除韓、泰稍減外,其餘各國也都不減反增。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同時期的消費者物價亦僅增加一點二七百分點,經濟成長率亦反增○點○七百分點。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石油在經濟活動比重降低,油價上漲影響降低。石油支出占 GDP 比重可衡量石油在經濟活動比重。為避免此比率受油價總體物價變動之影響,本文以民國 68 年(一九七九年)油價,即每桶卅一點六一美元,乘上歷年石油需求量計算歷年實質石油支出,同樣採民國 68 年(七九年)物價計算歷年實質 GDP。以台灣為例,在民國 60-108 年(一九七一至二○一九年)間,實質石油支出占 GDP 比率,以民國 61 年(一九七二年)的百分之十五點四四最高,以後逐年下降至民國 108 年(一九年)的百分之二點九三。

另一原因為貿易在 GDP 比重隨著全球化逐年提高。同以台灣為例,民國 62 年(一九七三年)出口占 GDP 比為百分之廿六點八二,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則增至百分之六十五點六九。在民國 93-97 年(二○○四至○八年)油價暴漲,台灣出口年平均成長率由民國 89- 92 年(二○○○至○三年)百分之五點○六增為百分之十點一三,完全沖銷油價上漲的負面影響。

這情況也發生於上述各國,出口占 GDP 比重在過去四十年大幅增加外,民國 93- 97 年(二○○四至○八年)間出口成長率也比民國 89- 92 年(二○○○至○三年)間大幅成長,如日本由百分之二點三四增為百分之八點六三,韓國由百分之五點九三增為百分之十五點九,中國大陸由百分之廿點九六增為百分之廿二點九三,泰國由百分之五點七四增為百分之十二點二七,美國由百分之負一點八九增為百分之十二點一三。

今年以來,油價比上年同期雖增百分之一○二,增幅尚低於民國 93-97 年(二○○四至○八年)。因此,油價上漲對經濟影響應低於民國 93-97 年(○四至○八年)。今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六點七四,消費者物價指數僅增加百分之一點七四,可以佐證。

但影響世界經濟其他變數仍多,就物價言,美國今年九月消費者物價年增率達百分之五點四,除油價上漲因素外,亦受新冠疫情、塞港等供應鏈問題影響。上述問題是否如美國聯準會主席鲍爾所說暫時性現象,值得追蹤觀察美國若迫於通膨壓力明年七月前升息將對世界經濟及金融市場產生衝擊













星期透視/拜登為何積勝為敗?


2021-11-07 00:24  聯合報 /   周陽山(作者為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36歲的台灣移民第二代吳弭,2日當選波士頓市市長,創下波士頓第一位女性與亞裔為市長的紀錄。(美聯社)



十一月三日,美國舉行州長與地方首長選舉。年僅卅六歲,父母親均來自台灣的亞裔候選人吳弭當選波士頓市長,成為該市兩百多年來第一位非白人的女性市長。

在吳弭背後最重要的支持者,是民主黨參議員伊莉沙白.華倫,她是吳弭哈佛大學時的老師,在去年民主黨總統初選中,提出重要的社會福利方案,備受矚目,也頗受年輕選民的支持。但終因立場偏左,與美國保守資本主義主流路徑殊異,最後反而讓個性溫和、作風低調的拜登捷足先登,打敗頑強的勁敵川普,當選總統。

在這次州長選舉中,新澤西州現任民主黨州長墨菲,以些微多數驚險戰勝對手,贏得連任。而在維吉尼亞州,政治素人、共和黨的楊京打敗民主黨籍前州長麥考利夫。目前在美國各州中,一共有廿三位州長屬民主黨籍,另外廿七位則為共和黨人。

民主黨在維州的失敗,被視為拜登執政警訊。在一年前的總統大選中,拜登在維州還贏過川普百分之十。由於拜登執政以來治績不佳,國會民主黨人內部分裂,終而導致基礎建設與社會建設方案一刪再刪,無法通過;結果導致選民高度不滿!

再者,由於拜登國安團隊能力不足,面對問題瞻前顧後、首鼠兩端,在處理阿富汗撤軍問題上一籌莫展,結果一敗塗地,丟盡顏面!也導致拜登的民意支持度,滑落至三成七的空前低點。這正是去年底拜登高票當選總統以來,非但不能扭轉乾坤、一掃川普的陰霾,反而積勝為敗的背景。

究其實,拜登失敗的原因有三:其一、他的個性低調溫吞,無法展現一位強勢領導人的睿智、氣魄與宏圖。在面對國會民主黨人異見時,拜登不能堅持原則、力倡基礎設施和社會建設方案對重振美國的必要性與迫切性。他自反而縮,而且竟然一縮再縮!在赴歐參加 G20 大會前,將原先規模三點五兆美元的預算刪減一半,但仍然無法取得反對派議員的妥協。這正是相對於霸氣、傲慢、自大的前總統川普,拜登嚴重欠缺的堅持、韌性與剛毅。

其二、面對無能的閣員和國安團隊,拜登無法鼓起勇氣、當機立斷,調整人事。反而聽任這些官員各說各話,自相矛盾,結果一再延誤時機,造成政治議程的嚴重延宕;無論是對外或對內,均未完成既定的任務。

其三、在對華與對俄關係上,美國必須先穩定外在局勢、穩住自身陣腳,絕不可擦槍走火、節外生枝。其目的是全心全力處理內部的社會分化、族群對立、貧富差距、疫情惡化,以及嚴峻的難民與移民問題。換言之,拜登必須及早展現治績,恢復美國的韌性與活力,期中選舉這一關考驗也就能順利通過,原先支持川普的白人選民,也會有一部分轉向支持民主黨,成為政權穩定的基礎。

質言之,拜登游移不決、溫吞低調的領導風格,無法讓他完成這樣艱鉅的任務













大屋頂下/沒傻子就沒騙子 四大公投教訓騙子政治


2021-11-07 00:26  聯合報 /   黃年
面對四大公投,國民黨喊出1218公投是對蔡政府、對蘇內閣的不信任投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朱高正的傳世金句:「政治是高明的騙術。」

這句話若要成立,須有兩個條件。一、要有騙子。二、要有人被騙。如果只有騙子,但沒人上當被騙,稱不上是高明的騙術。

稍早有一幅諷刺台灣政治的新加坡漫畫瘋傳。畫中二人對話。甲:為什麼台灣有那麼多政治騙子?乙:別埋怨了,實際上他們的傻子多到騙子不夠用。

朱高正這句話,是騙子與傻子組成。

四大公投有四個題目:反萊豬、護藻礁、重啟核四及公投綁大選。其實,這四個都是同一個題目,都可稱作「騙子政治」。這次公投,就是要大眾對「騙子政治」表達「同意」或「不同意」,分成四張選票。

這四個案子,每一個都是民進黨曾經拚死活主張或承諾過的大案,但後來卻全部變臉推翻了自己原本的堅持,亦即公然將自己曾海誓山盟的政策變成一個又一個明明白白的政治騙局。現在,面臨公投,民進黨仍要堅持「高明的騙術」,不准民眾不做傻子。

四大公投是回頭射向民進黨的四支迴力鏢。

反萊劑曾是民進黨的鐵案。指進口萊牛是毒殺人民,要進萊豬更是門都沒有。在立法院打地鋪抗爭,當年的口號是「打死也要擋」「零檢出」「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如今卻稱「時空環境不同/符合國家戰略發展目標」,而僅由蔡英文發布新聞就進口全世界的萊豬,甚至連標示都不准。這一場「騙子政治」把全國人民莊孝維。

核四公投曾是民進黨的旗幟議題。但核四廢了,卻未經公投。而是由林義雄絕食挾持政局而觸發,最後以政治操作完成,核四公投竟成騙局。因此,留下三個問題:

一、廢核四並未完成公民參與的程序,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通過的「以核養綠公投」亦成懸念。此次「重啟核四」公投,其實只是要民進黨兌現其核四公投的政治承諾而已。

二、蔡政府的能源政策百分之五十靠天然氣,尤其與國防部署嚴重牴觸。且不說運輸及儲存的風險,民進黨在戰爭危機中操作兩岸政策,將使暴露在西側海域的一整排氣電設施較核電廠更易成為可能被攻擊的目標,離民居愈遠,攻擊方愈無顧慮,風險愈大。如此,三接遂使民進黨的兩岸操作及軍事準備又增添一個致命罩門。要搞台獨,就不能重用氣電,國防也成了「騙子政治」。

三、台獨公投與核四公投是民進黨的兩大旗幟。但賴清德等宣示不再搞「台獨公投」,「核四公投」又被民進黨吃掉。且陳水扁是公投綁大選的創始者,但至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民進黨在公投案大敗,居然又修法規定公投與大選脫鉤,更明擺著就是要閹割公投。至此,民進黨曾以公投為人民神聖無上權利的說法,又是「騙子政治」。

因此,四大公投就是要人民表態是否接受「騙子政治」。

有傻子,才有騙子。當下的政治奇蹟是:民進黨過去在反萊劑、護藻礁、主張核四公投及公投綁大選時,均能獲得民間支持;但到了民進黨進萊豬、吞掉核四公投,主張公投與大選脫鉤,更罔顧氣電設施在戰爭中特殊的脆弱性,竟仍強要民眾支持。難道真是「台灣的傻子多到騙子不夠用」?

原因是,在民進黨所有的騙局上面,還有一個至高無上的「頂層騙局」,那就是「台獨」。台獨是民主的,是愛台灣的,唯有台獨能救台灣,唯台獨能對抗中共。中華民國則是台灣的包袱。因為台獨是最高的政治正確與政治道德,於是為了台獨甚至可以不問手段是否正當。

因此,黃芳彥對沈富雄說,「有比誠實更高的道德」。陳水扁更稱他的贓款是「建國基金」。至此,因為台獨,謊言是道德,貪汙也是道德。

柏拉圖說,政治的主體是高貴的謊言」(Noble Lie),其實亦與「高明的騙術」無異。希特勒的「亞利安血統論」及毛澤東的「階級鬥爭」,皆能贏得狂熱的愚忠。所以,雖然邱義仁說「除非瘋子才搞台獨」,但民進黨仍然抱著台獨不放,正是因為始終皆有「政治是高明騙術」的堅固信仰。民進黨的領導者敢騙,民進黨的支持者也認為只有騙來騙去才能存活。

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檢驗,已經有人發現民進黨的道德性愈來愈低,技術性愈來愈高。終至騙術成為道德,道德淪為騙術。

舉個最低層的操作模式:選舉騙局。民國 87 年(一九九八年)謝長廷選舉出現的錄音帶事件,民國 93 年(二○○四年)陳水扁的三一九槍擊案,民國 95 年(○六年)陳菊的走路工事件,民國 109 年(二○年)蔡英文的王立強與向心事件。這每一件都涉及欺騙選民的惡行,對於選舉制度與政治正義的戕害均是罪大惡極但是,頭過身就過。騙術凌越了道德

若說得高一些。主張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但關了中天。高唱「沒有人要為他的政治認同道歉」,但連主張兩岸和平都被汙名為「親中賣台」。更說「黨政軍退出媒體」,看看今日媒體如何被民進黨玩弄於股掌之間。說要「維持現狀」,但課綱形同將中華民國變成來自「東亞史」的「外來政權」。又大搞「轉型正義」,但看看施明德最近提出的種種質疑,只轉別人,不轉自己。以上,無一不是「騙子政治」。

再如,曾狂罵EDFA「千萬別上當/必公投廢之」,現在卻籲北京不要輕易終止,以免傷了兩岸關係。又如,「佯裝」外購疫苗困難,卡來卡去,其實是要為高端護航。如今,「騙術」一一穿幫,已無「高明」可言。

再看當前兩岸的兵凶戰危。陳水扁自知台獨是「騙子政治」,所以啟動廢除徵兵制。豈料台獨今日果然引爆了台海戰爭危機,但徵兵制卻回不去了,這更是一支致命的迴力鏢。如今台獨無力抗中,不能和中,只是赤裸裸的「仇恨動員」而已。至此,要台獨卻不敢徵兵,難道真要用掃帚去拚。

尤其,若因台獨而啟戰爭,竟詭稱是為了「捍衛中華民國」,這種「高明的騙術」,連傻子都不相信。

一句話,民進黨的「核心技能」就是「騙子政治」,從台獨到萊豬皆然。因此,四大公投其實超越了這四個題目,應當是對民進黨「騙子政治」的總清算。

高明的騙術是由騙子與傻子組成。民進黨是已經現形的騙子,其支持者更是明明擁護騙子,公投只是給許多不願受騙者一個終結「騙子政治」的契機。此風不可長,要不要給老騙子一個總教訓?

只要沒有傻子,任何騙術都不高明。













畫中有話/人民要更有利


2021-11-07 00:17  聯合報 /   記者曾學仁
記者曾學仁/攝影



蔡英文下令捍衛公投「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民進黨更是全黨動員配合宣講,打抗中牌以保政權;對比政壇藍綠關切公投攻防,民眾期望疫後復甦榮景,不知何時能到來。

疫情讓經濟活動停擺,也讓地下走廊廣告牆失去丰采;近日疫情趨緩,工人忙著整理,希望吸引人流目光,找回消費信心。期待蔡政府全力圍堵公投時,也能多花心思在活絡經濟,早日讓人民生活「更有利」。














政府帶頭調薪 百姓通膨陰影罩頂


2021-11-07 00:20  聯合報 /   沈石/投資銀行業(屏東市)
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2.58%,漲幅是今年第五度突破2%。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公布,十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二點五八%,漲幅是今年第五度突破二%,也是八年半來次高。十月躉售物價指數WPI)更是大幅飆升至十四點七八%,創四十年來也是二次石油危機以來最大漲幅。

去年五月至今,CPI 年增率持續擴大,通膨陰影籠罩。雖官員主張目前暫無通膨,但這波物價上漲,短期受疫情衝擊,導致全球供應鏈影響及能源價格上揚,長期看則是受到氾濫貨幣寬鬆的影響。

來自亞洲的生產力,一直是全球供應鏈重要環節,但疫情讓越南、孟加拉等製造業基地,普遍面臨員工短缺、產能受限所苦。Nike 首席財務官就表示,從亞洲生產到抵達美國商店時間已長達八十天,為將來美國消費復甦敲響警鐘。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持續恢復,海運貨櫃運輸需求增長,疫情使船舶運轉效率明顯下滑,特別是美國兩大港洛杉磯港和長灘港嚴重塞港,海上還有多艘船舶徘徊。

能源方面,北半球入冬、經濟復甦等因素助推下,最新數據顯示,經合組織(OECD)原油和成品油庫存已較五年均值低一點六五億桶,美國商業庫存則從去年七月大降二點二五億桶,完全抵消此前疫情期間累積的剩餘產能。加上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拒絕增產,上漲油價反映在電力端、製造端、物流端,最終承擔的還是消費者。

美國○八年金融危機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一直持續,世界各國為了疫情紓困,也猛印鈔票救經濟!大撒幣的數量超過之前全世界五千年來累積的貨幣供給量,造成現在貨幣不值錢。此外,熱錢不斷往高報酬商品市場流竄,造成房價攀升、股市虛假新高、大宗商品價格一去不回頭。上述商品上漲,又導致更多通膨現象發生。

雖然官方指標顯示,台灣目前景氣仍處擴充狀態,惟仍集中出口為主少數產業受惠。對於內需為主的旅遊業、觀光業、教育業來說,如何熬過疫情冬天,仍是遙不可期。失真數字無法反映人民痛苦,政府還帶頭調漲公務員薪資;「他的加薪、你的通膨」,只能顯示更多小老百姓的無奈。















台灣減碳政策應說清楚


2021-11-07 00:10  聯合報 /   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
環保署預告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條文從34條擴增為57條,確定納入我國減碳長期目標為2050淨零碳排,將可對直接排放或間接排放源徵收碳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聯合國氣候會議正在格拉斯哥舉行。第一屆是民國 84 年(一九九五年),當年就討論溫室氣體減量;廿多年後,情況嚴重到必須排放「有價」,才能強制減量。這麼多國家這麼多政治人物,究竟完成什麼環保使命?

美國拜登總統等人去露臉一趟,搭乘專機超過四百架!難怪「瑞典環保少女」在場外抗議爆粗口,痛批政客假裝在乎人民的未來。

台灣對減碳議題,媒體與網紅的冷漠態度,令人驚訝。國外不少年輕人在示威,台灣的「孓青」靜悄悄。但我們廿多年來排放二氧化碳倍數增加,減碳成績單慘不忍睹,根據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在六十一國評比排名倒數第五!

這次會議環保態度大致分三種,第一類是直接受氣候衝擊的太平洋島國,全球增溫使海平面上升,吉里巴斯前總統說他們無法等到民國 139 年(二○五○年),卅年內會因土地淹沒而無法居住。第二類包括幾個產油國,他們當然盼望持續銷售化石燃料;但最令人蹙眉的是第三類大國,在會議前,美國一方面要求中東產油國擴大增產,一方面主導「甲烷減量承諾」,澳洲則宣布不支持甲烷減量,日本和澳洲因暖化議題態度消極,被環保組織組頒發「化石獎」。

燃煤排放二氧化碳天然氣排放甲烷,這幾個國家高來高去,並非考量哪種氣體更嚴重,而是自我商業利益與國際權力算計。嘴上喊減量,卻繼續把煤礦與天然氣賣到國外,台灣剛好就是煤與天然氣的大買主,甚至為了買更多天然氣,蓋了三接還要四接,幾千年藻礁都打算毀掉。

台灣在環保議題自相矛盾,正因掌權者常施展「時空背景不同之術」,否定從前承諾。政府用話術把該進行的大思維環保限縮在塑膠袋、塑膠杯、塑膠吸管等零星議題,民眾還覺得很有環保參與感,比各國政要乘專機去氣候大會喊環保,哪個較可笑?

在冰山溶解、大西洋環流消失等大災難前,這些顯得多微不足道!並非說微小努力就不該做,但若政府不把淨零承諾與能源大政策徹底說清楚,就會使民眾陷入無知自滿;換句話說,若民眾與媒體很關心吸管,難道不該以更大心力去關心碳中和、負碳排?

格拉斯哥氣候會議場外抗議火熱,這些人瞭解,集中民意向政府施壓,比上街購物時拿個購物袋就沾沾自喜更重要,也是最後一條路。


趙春山/「馬習二會」在一念之間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趙春山/「馬習二會」在一念之間
◆  馬凱/救兩大劫 只需一「役」
◆  洪蘭/未教好孩子 能懲罰家長?
◆  沈呂巡/在雙橡園接待美國前國務卿
◆  方祖涵/運動,是人們的共同語言
◆  薛承泰/低收入戶子女可以買iPhone嗎
◆  嚴震生/今天的台灣,有比2016年更安全?







趙春山/「馬習二會」在一念之間


2021-11-07 00:05   聯合報 /   趙春山(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2015年「馬習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是「馬習會」六周年,回顧六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似「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維持現狀是台灣主流民意,但相較六年前,影響兩岸關係主客觀環境,都發生急遽變化。兩岸可用「政治對立、外交對抗、軍事對峙」形容。落至如此水火不容地步,恐非「馬習會」與會者所能預期。

就政治對立而言,因蔡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對岸片面中斷協商對話管道。民共之間本就缺乏互信,如今因「有讀不回」,關係更是雪上加霜。兩岸官員不時出現「隔空交火」埸面,連民間交流活動都受影響。

就外交對抗言,拜登上台後玩「抗中牌」,已把「台灣問題」搬到國際舞台;如此雖提高台灣在國際社會能見度,但也同時加大中共對台灣外交打壓力度。中共接連挖台邦交國牆角,緊縮台國際活動空間。習近平稱聯大二七五八決議是「中國人民的勝利」,無視台灣的入聯訴求。

就軍事對峙而言,台灣在《經濟學人》筆下,已成「地球最危險的地方」。雖然習近平堅持「兩岸和平統一」的主張,持續走「兩岸和平發展」道路;但中國大陸,「武統」聲音仍甚囂塵上,習也不排除因「台獨」和「外力介入」,而有對台用武可能。蔡英文總統強調「不挑釁、不冒進」,但無法保證因中共軍機擾台「常態化」,不會造成雙方擦槍走火;也不能預期中美軍事衝突,不會使台灣遭池魚之殃。

馬習會」雖像一般國際峰會,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它代表兩岸官方接觸逐級升高,能協商處理兩岸交流衍生的問題。「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共同政治基礎,它的最大功能就是在「一中各表」理解下,擱置雙方對兩岸政治定位爭議,讓兩岸官方互動和民間交流,能循序漸進地展開。

但「九二共識已因量變而質變。在台灣內部,它被扭曲成「選票毒藥」;在中國大陸,它被戴上「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大帽子。「九二共識」已不再具處理兩岸特殊關係的「創造性模糊」。

國安局長陳明通立法院備詢時說,兩岸在一年內發生戰爭的機率很低,除非有突發狀況。他認為「在蔡總統任內,都不會有事」。但兵法有云:「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問題就出在民共互不來往,沒有危機控管機制,處理陳明通說的「突發狀況」。

突發狀況」確有可能發生在蔡總統卸任前。若習近平中共廿大連任,「促統」勢將列入他追求「第二個百年」目標工作議程。民國 113 年(二○二四年)台美都將舉行大選,儘管習近平仍強調「和統」,但屆時如有人為了選戰打「抗中牌」,打到超過北京可容忍底線;則習基於內部考量,有可能被迫另闢「戰場」,啓動對台「武統」列車。

馬習會」曲終人散前,習近平一句「後會有期」,留下無限想像空間;但以當前兩岸,尤其台灣內部特殊政治氛圍,「馬習二會」有其一定難度,肯定被有心人拿來進行炒作。會面是否有助於再造兩岸「和平之橋」?答案就在馬習二人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