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經濟/勞資糾紛搞不定 別談經濟成長

.聯合報社論..機場建設不能淪為地方主義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華航是民間企業
.經濟日報社論.勞資糾紛搞不定 別談經濟成長





經濟/勞資糾紛搞不定 別談經濟成長


2016-06-28 01: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繼華航空服員工會選擇蔡英文總統出訪日,無預警罷工,獲得新任董事長幾乎全盤接受工會的七個訴求後,包含地勤的華航工會提出八點訴求,並宣布7月1日發動工會成員請假抗爭。同時,華信航空工會也提出要與華航同工同酬,不排除走上罷工程序爭取相同對待,而同屬交通部管轄的中華電信、中華郵政,甚至台鐵都傳出有連鎖罷工效應。
無獨有偶,影響層面更大的是勞工七天國定假日及工時案的爭議,引發勞資雙方爭議、政府施政無序的問題;最離譜的是教師節勞工可以放假、教師反而要上課的窘境。政府各部門如果都從本位思考做決策,會吵的有糖吃,勞資爭議永難平息。
這二個勞資爭議事件,若政府無法提出有序的解決方案,不僅影響台灣的和諧氣氛,更嚴重影響經濟成長,可說影響既深且遠!我們強調員工的權益一定要有合理的保障,當然勞資議題的解決也要考量台灣經濟成長的現況,因此平息勞資爭議變成新政府的重要課題,特別是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無法保1的窘境。而要降低這二個事件對台灣的影響,必須先瞭解事件本質。
首先,上述交通部所管控事業相繼的罷工事件,屬於泛公股事業治理的問題。華航空服員工會選擇總統出訪日、無預警罷工,將勞資糾紛轉化為政治議題;在總統講出「要不是空服員受到不公平對待,也不會走向街頭」後,行政院火速更換華航總經理,而新任董事長全部接受空服員工會的要求。這個事件凸顯華航的經營居然受到政黨輪替的影響,舊管理團隊放任無預警罷工在先,而新管理團隊在做決策時,只考慮到儘速平息罷工,沒有考量到受影響的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同時也讓同公司不同工會、母子公司有著不同的員工待遇。
上述的問題,顯示由於泛公股事業董事長、總經理,以及主導人事的政府,皆非公司擁有者,不管作為、不作為,影響的皆不是自己的財富或權益,因此容易傾向短視的作為,產生所有權缺位的問題。
其實,短暫平息罷工所增加的成本,是以後每年都要發生的,真正受影響的是股東的權益,特別是華航是一家上市公司,擁有眾多小股東。而且,法律允許公眾事業無預警罷工,就華航事件而言,影響上萬旅客出國、回國的權益,這似乎也不是政府在意的事。
其次,今年多出七天國定假日與明年修改勞動基準法的議題,若新政府沒有妥善處理,將使勞資糾紛之抗議事件頻頻發生。資方認為如果明年七天國定假日繼續放,代表政府違背先前的協商結論,沒有魄力落實;資方要求政府應遵守協商內容,否則將終止有關勞資協商會議。資方認為台灣勞工全年休假與歐洲相較已不遑多讓,希望放假天數應考量企業負擔,如果企業經營虧損,最終受害的還是勞工。
但根據勞動部目前的修法,明定勞工每七天應有二天休息,其中一日為例假、一日為休息日,簡稱「一例一休」。但勞工團體直批,這個制度不但讓勞工可能被迫加班之外,連加班費都被砍,目前就有遇到雇主鑽漏洞,以較少的錢要員工加班,如果一例一休真的通過,這樣的情況會更加嚴重。目前勞資雙方對於周休二日與工時計算已經產生極大紛爭,若未獲解決,資方終止協商、勞方上街頭抗議將頻頻發生。
泛公股事業罷工事件與勞基法修改爭議,涉及台灣整體社會,我們呼籲行政院整合相關部會,包括:交通部、勞動部、經濟部與相關部會,健全泛公股事業管理,以及修正罷工預告制度,保障客戶權益,並且整合勞資雙方意見,解決有關周休二日與工時計算的勞基法修法紛爭。

聯合/如果華航是民間企業


2016-06-28 01: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華航罷工成功空服員聞訊歡聲雷動,相互擊掌慶祝。 記者王騰毅/攝影


華航空服員罷工完勝,應予道賀與祝福。但華航是否承受得起此次罷工的衝擊,卻是公司治理的嚴峻考驗。至於政府當局處理此一事件的姿態,體制責任未盡,政治收割昭彰,則應予譴責。
罷工完勝,有幾個因素:一、華航實際上是官股主控的企業。二、工會蘊蓄的罷工條件成熟,並出以突襲。三、突襲日擇在蔡總統出訪日,及華航中樞青黃不接之時。四、這是牽動了每日三萬國際旅客的事件,整個國際機場都炸了鍋。
幾乎在第一時間,蔡政府就透露了處理的心機。蔡總統的出訪談話說:「若非忍無可忍,怎麼會走上罷工。」「我們不會讓空服員們感到孤單。」
政府可對罷工表示關懷,也可對空服員表示同情,但也必須對企業的自主經營給予尊重。勞資的角力與談判,畢竟是勞資雙方的對等權利,蔡總統「忍無可忍」的政治語言,已失去政府必須持守的中立公平立場。
在談判過程中,何煖軒顯是胸有成竹;突然稱七項條件全都接受,連工會代表皆在意料之外,愣在當場。
試問:假設華航是一純民營公司,蔡總統能在勞資衝突時說「忍無可忍」嗎?再試問:華航若是何煖軒的私人企業,他會如此不計後果讓步嗎?
全國勞工處於「忍無可忍」狀態逾於華航者甚眾;華航罷工,是因前述多種特殊因素使然。蔡政府不可刀口舔血在華航罷工上作政治收割,而忘卻其在勞資問題上應持的中立與公平。

聯合/機場建設不能淪為地方主義


2016-06-28 01: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中市長林佳龍表示,爭取清泉崗機場升級,是要幫桃園機場解圍,而不是趁人之危。記者洪敬浤/攝影


最近桃園機場接連出包淹水,引發民進黨籍縣市長爭相分食機場大餅。在台中市長林佳龍要求下,交通部火速將清泉崗機場升格為台中國際機場;高雄市長陳菊則要求配合南向政策,將桃機部分航班轉移到小港機場;桃園市長鄭文燦當然不甘後人,要求政府推動桃園「市港合一」的計畫。一場機場爭奪戰,煙硝十足。
地方政府爭取大型建設,是民主國家的常態;問題在,中央政府如何妥善拿捏資源分配,既照顧地方的建設需要,又不扭曲國家發展的宏觀目標。前閣揆毛治國近日即為機場問題槓上交長賀陳旦,直批為了地方需求而把一線機場資源花光光,「就是民粹」;他並質問:台灣究竟要「遍地開花」,還是要集中火力發展一線機場?如果從政治的角度切入,這個問題只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有客觀標準;但如不想和稀泥,則必須從專業面尋求解答。
最近韓國政府也有一樁地方角力爭取建設新機場的案例,最後定紛止爭之鑰,是藉助有公信的國外評鑑機構,這也許可作為台灣的參考。
這起爭議多時的嶺南新機場之爭,起因是,李明博在競選總統時為了爭取慶尚南道的選票,開出在嶺南地區興建新機場的支票;朴槿惠上台後,由於釜山金海機場面臨飽和,因此指示重新啟動興建新機場的計畫。為此,慶尚南道的密陽和釜山的加德島兩地皆積極爭取,兩地背後各有執政黨地方首長和國會議員向中央施壓,僵持不下。其中,密陽新機場獲得大邱、慶北、慶南及蔚山等四地的支持,認為密陽位處大邱和釜山的中間點,地理條件優勢;加德島則獲得釜山市民的大力支持,認為可以就近分散金海機場的客流。這項新機場案,遂演變為「大邱—慶北」及「釜山—慶南」的南北地域之爭。由於兩地都是執政黨的主要票倉,讓朴槿惠政府相當頭痛。
由於慶南、慶北互不相讓,韓國政府便委託專業機構「法國巴黎機場工程公司」進行評鑑,跳開地方相爭因素,從國際競爭力及經濟資源分配的角度著眼,評估全國機場的最佳配置。最後的結果跌破眾人眼鏡:巴黎機場工程公司根據航道安全、經濟性、交通便利性及環境等四大考量,放棄爭執的密陽和加德島,建議擴建原有的釜山金海機場,取代新機場計畫。理由是:這不但可以節省一半的經費,也有助於集中資源提高嶺南地區的交通連結,有利整體區域的發展。
從韓國的事例可見,站在城市發展的角度看事情是一回事,站在全國的觀點又是另一回事,若拉到國際競爭的高度,更有不同的視野。香港、韓國首爾及新加坡機場都將資源集中在單一機場,俾爭取更多的國際航線,以期成為區域轉運中心。台灣蕞爾小島,要分散建設三個國際機場,並不明智。當初陳水扁在「愛台灣」口號下,在全台普設機場,卻任由國門桃園機場日漸衰敗;這個覆轍,不能重蹈。
再說,機場的運輸不只是客運,還包括區域樞紐的轉口貨運。桃園機場近幾年在航班和運量上都達到一線機場的標準,這項優勢不能自我削弱。巴黎機場工程公司主張擴建金海機場,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要夠大才有足夠的能見度和集客量,也可以避免重複投資及惡性競爭之弊。
由於民粹主義作祟,台灣的公共建設有逐漸「破碎化」的傾向,有些是為討好狹隘的地方利益,有些則因藍綠對峙而使建設淪為「獎懲手段」,國家的發展理性及長期利益即被犧牲。以高鐵為例,政府為了滿足地方需索而不斷增設停靠站,非僅拖延了高鐵行車速度,也因地方客源不足而無法撐起足夠的運量,卻反增添了高鐵非必要投資的債務包袱,結果是治絲益棼。
國家資源有限,務請謹慎運用。小小台灣,無謂的地方主義,就省省吧!

聯合筆記/英國選擇做自己?

.中研院「解甲歸田」 併入大學
.好好投資自己 提升競爭力
.大齡女子 幫台灣贏在感動力
.聯合筆記/英國選擇做自己?
.公投騙局 脫歐領袖的髮夾彎
.最會溝通政府 引來罷工潮?
.自稱「台灣總統」 傷害國家尊嚴
.打垮軍公教 國家還有希望?
.關懷代替驅離 溫暖街友身心
.咖啡是最好的國民外交







聯合筆記/英國選擇做自己?


2016-06-28 02:04 聯合報 游其昌

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再次提醒世人,不要鐵齒相信什麼是「不可能的」。連脫歐派最初都不相信勝利是如此容易,一向保守成性的英國人,也會很衝動地做出「爽就好」的決定,至於聯合王國的未來,世界金融秩序的穩定,那是「他家的事」,反正就是不爽歐洲人來管「我家的事」。
這樣的「不爽」不是英國獨有。美國總統參選人川普更是個中翹楚,他也從美國政壇的笑話逐步要變身成白宮的主人,這回沒有人敢篤定押寶說「不可能」,美國人不見得比英國人冷靜高明。
反而是德國梅克爾要大器得多,不急著把英國趕出歐洲家門,做為歐陸「大當家」,她還得掂量掂量未來和法國的關係,她還需要不列顛扮演著平衡的籌碼,也需要些時間,穩住歐盟連鎖骨牌效應的惡局。
英國人的選擇,或多或少都是「大歐陸單一國家」的忌憚,所以要奉行遠離歐陸的孤立主義。百年前,不是因為德國逼進了比利時,威脅到英國國門,英國是始終不願管這場後來又叫做「歐戰」的戰爭。而後,德國戰債危機,經濟大蕭條,貌似文明的英國也始終不想管希特勒的擴張,張伯倫的綏靖政策鼓勵了法西斯的擴張,更種下日不落帝國變成日落王國的命運。
歷史輪迴景象極其恐怖,但人類始終學不到教訓。中亞、巴爾幹戰火不斷,百年前如是,今天也如是;二戰起因是德國戰債,如今為了歐債危機,歐盟面臨各成員國不願共同承擔的危機,完全是歷史重演,經濟不景氣,難民流入加劇失業問題,貧富差距擴大,年輕人找不到未來希望,世代鴻溝加深不列顛的分裂,政壇上丑角當道,猶如當年希特勒、墨索里尼當權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民族主義」、「閉關自守」成為王道,歐盟統合論反而是歷史逆流,理應「多元、開放、分享」的新世紀,卻是當年孤立右翼的法西斯幽靈再現。有人說,英國每每孤立主義抬頭就是大戰的前兆,這種預言當然過於簡化,翻開歐洲史卻真是殷鑑不遠。
最關鍵的是,連英國這樣的百年老店公投都會充滿激情,出盡狀況,在在說明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畢竟是政客煽惑人心的詞令,無恥政客濫用所謂民主手段,真可能會把整個國家搞垮。歐盟是人類文明極了不起的設計創見,世人理應用更弘遠高度與耐心來維護甚或改善這套設計,不能讓它輕易崩垮,「爽就好」的簡單公投未必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招致災禍,英國脫歐公投結果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甚至掀開英國日落的序幕,這不會是民主政治的典範,反而可能是民主履踐的反面教材,著實讓人心痛。

中研院「解甲歸田」 併入大學


2016-06-28 02:04 聯合報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新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

這幾個月來中研院因浩鼎事件及新院長的遴選,鬧得滿城風雨,直到最近新院長底定並辦理交接,爭議才暫告一段落。各界,包括中研院院士們,對院內評議會的存廢有頗多意見,而我卻想針對中研院的制度及功能提出一些看法。
中研院是中華民國最高的研究機構,雖然院士為榮譽職,不支領薪水,但中研院每年享有百億元的預算,且因直屬於總統府,沒有明顯的監督機制。院內研究人員享有充沛的研究經費,且多在大學兼課,卻不像一般大學教授,要接受定期的評鑑。在經費爭取上也比一般大學更具優勢。同樣屬於學術研究,但中研院和大學卻是兩套系統,儼然是學術界的「一國兩治」。
早年中研院的設立,乃借鏡蘇聯經驗,成立一個國家專屬的研究機構,除補足當時大學研究的不足,也符合中國傳統對士子的尊重。中研院士為國家學術最高榮譽,世界各國均有類似的無給職,以彰顯個人在學術上的成就及尊榮,但院士都分散在大學或其他研究機構,並無專門集中起來,成為獨立於校園外的「自治區」。
事實上,中研院的研究功能和大學有所重疊,很多項目更需要學生的參與。兩者如果能整併,不但可以使我們的高等教育每年增加百億以上的研究經費,同時這些學者分散在校園中,也可增加各校的研究實力。就如同美國一樣,所有院士均為其他大學或公司的人員,只在開院士會議時應召,提供建言或報告。有無「殼」無損於其專業及獨立。
目前台灣各大學每年所能分配到預算不多,以台大而言,一年約一六○億,相較於北京清華達九一○億台幣,台大僅占其六分之一。這幾年在全球頂尖大學的排名上,台灣的表現相較於亞洲各國並不理想,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最優的台大從二○一四年的一四二、二○一五的一五五,如今退步到一六七名,是十二年來最低的名次。而北京清華為四十七,北大為四十二,都在進步中。台灣的教育資源本來就不多,中研院有來自總統府的科技預算,本就壓縮了高等教育的經費,甚至研究員還會至各部會申請研究資金,更加搶食了有限的資源大餅;對於同樣致力研究,還要辛苦栽培學生的大學教授而言,無疑是一種挫折。同時,現在全球大學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很多國家都快速且大量的投資高等教育,台灣如不加快腳步,將會越來越落後。
以台灣的規模,總統府實不必有專屬的學術機構,事實上總統府也無能力去審查或稽核中研院的預算及成效,因此倒不如仿效美國的作法,維持院士的崇高名譽及無給職,每年固定召開院士會議,或國家有需要時隨時召開臨時會議,但將旗下的研究機構「解甲歸田」,併入各大學,等於是「藏富於民」,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打垮軍公教 國家還有希望?


2016-06-28 02:05 聯合報 陳榮洋/全國公務人員協會顧問(台北市)

沈富雄先生昨天「年金改革,奪財之恨下的假議題」一文,筆者必須予以回應。
沈說公務員大言不慚說自己是國家棟梁?沒錯,國家的運作機器就是公務員,沒有公務員,總統職權行使不了、立院無法開會、法官不能判案、戰機飛不上天、社會秩序無人維護、學生不能上學…全世界都一樣,公務員就是國家棟梁!
沈又說政府年花近四千億給退休軍公教,是沒有財政紀律的首惡。軍公教是國家制定了任用法、服務法、俸給法、退休撫卹法等法定條件契約,而公開公平招考後,依法任用、支薪、退撫。軍公教的退休金是國家雇主依法律契約的必要支出,退休金本質是法定權利,絕不是福利或施捨,何來「首惡」?
今天國家財政若有隱憂或顯憂,也不是軍公教退撫支出造成的,而是財政沒有紀律,例如為選舉利益,支出無度、舉債無限;核四建了停、停了建、建了又封,而且沒完沒了,形成財政黑洞!這些都是財政紀律問題,都是當政者幹的事,怎麼說公務員是「首惡」?
軍公教是國家雇員,國家要有信用,使武官不貪生不怕死,為國奮戰;使文官不貪財不偷懶,忠勤廉能。一生為國為民服務,退休兩袖清風,得以安養,才是長治久安。

李清志/獨立書店的文化革命

.李清志/獨立書店的文化革命
.劉維公/借鏡柯文哲
.朱宗慶/滾石不生苔
.陳立恆/人本,金融資本主義下的真實彼岸
.葉銀華/速建執政信心
.蘇蘅/脫歐留歐 社群媒體與仇恨戰爭
.盛治仁/從瑞士「無條件基本收入」公投說起…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李清志/獨立書店的文化革命


2016-06-28 01:35 聯合報 李清志

閱樂書店的前身是松山菸廠的育嬰室,期許書店成為21世紀的明星咖啡館。 記者何定照/攝影


那天在台北閱樂書店舉辦「靈魂的場所」新書發表會,那是一座老舊日本房舍修建改造成的書店,木造梁柱結構,加上整面牆的書架,溫馨的暈黃鎢絲燈泡,讓整個空間散發著書卷與木頭香味,讓我沉醉在一種書店的美好記憶裡。
獨立書店的存在價值與其存在意義,一直是大家所討論的議題。在網路書店與電子書的夾殺之下,獨立書店幾乎是呈現奄奄一息的狀態,讓人對於實體書的未來充滿悲觀與哀愁;不過閱樂書店的出現,卻讓我感受到一種樂觀氣息與文化希望。
木造的閱樂書店讓我想到小時候,每到周末假日,愛讀書的父親總是騎著腳踏車,帶我到牯嶺街舊書店看書,是童年生活裡的極大樂趣;有時候則騎鐵馬到火車站前的館前路,那裡有一些高檔的進口書店,父親研讀外文書時,我就在童書區翻閱令人驚豔的繪本書,書本的味道一直讓我覺得既熟悉又溫暖。
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念研究所時,大學城安娜堡(Ann Arbor)裡有許多古老的獨立書店及古書店,這些書店建築古典優雅,古書堆滿室內空間,書店老闆似乎總是優遊自在,好像賣賣舊書、打打盹,就可以輕鬆度日一般。我常常在想,開這種書店真的可以維生嗎?如果可以的話,我還真想開間書店,度過我的餘生。
一九九八年由湯姆漢克斯與梅格萊恩主演的「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浪漫劇情中透露出獨立書店與連鎖書店之間的競爭,在電子郵件剛萌芽的年代,似乎已經預告了獨立書店的未來困境;不過現實世界的發展,卻比電影中的預言更為殘酷!現在的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同時都必須面對網路書店,甚至平板閱讀、電子書的衝擊。
閱樂書店位於松菸創意園區內的日式木造舊房舍內,隱身樹林的木造書店充滿著文青氣質,與對面巨大豪華卻商業氣息濃重的連鎖書店,形成強烈的對比。書店店長蔡瑞珊與書店顧問張鐵志可說是這家獨立書店的靈魂人物,他們與大部分的獨立書店主人一樣,都有著滿腔的熱情與理想,但是更加添了對於未來的樂觀想像與策略鬥志。
獨立書店的存在,象徵著整個文化市場的多元與豐富,代表著思想不至於被連鎖書店、網路書店所壟斷控制;獨立書店如果消失,人們將失去獲取另類或冷門思想的可能性,也將讓整體文化思維走向庸俗與獨斷。
張鐵志作為書店顧問,事實上,也是書店重要的選書人,建立起閱樂書店的文化風格;而媒體人出身的蔡瑞珊,似乎並不畏懼電子書及網路書店的衝擊,反而積極利用網路科技,作為獨立書店的宣傳利器,希望藉著網路媒體,將獨立書店所營造的文化風格,向更多人傳達。對他們而言,獨立書店不只是賣書而已,他們更希望「用書店作為一種文化革命」!
閱樂書店讓我了解到,原來獨立書店可以不要只是懷舊或是悲情,反而可以在電子網路時代,積極發動文化革命,用一間小小獨立書店,去喚醒整個城市市民對於閱讀的覺醒。獨立書店的存在,見證著一座城市的偉大!祝福每一家仍然努力掙扎存活的獨立書店,終能成就夢想!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