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經濟/勞資糾紛搞不定 別談經濟成長

.聯合報社論..機場建設不能淪為地方主義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華航是民間企業
.經濟日報社論.勞資糾紛搞不定 別談經濟成長





經濟/勞資糾紛搞不定 別談經濟成長


2016-06-28 01: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繼華航空服員工會選擇蔡英文總統出訪日,無預警罷工,獲得新任董事長幾乎全盤接受工會的七個訴求後,包含地勤的華航工會提出八點訴求,並宣布7月1日發動工會成員請假抗爭。同時,華信航空工會也提出要與華航同工同酬,不排除走上罷工程序爭取相同對待,而同屬交通部管轄的中華電信、中華郵政,甚至台鐵都傳出有連鎖罷工效應。
無獨有偶,影響層面更大的是勞工七天國定假日及工時案的爭議,引發勞資雙方爭議、政府施政無序的問題;最離譜的是教師節勞工可以放假、教師反而要上課的窘境。政府各部門如果都從本位思考做決策,會吵的有糖吃,勞資爭議永難平息。
這二個勞資爭議事件,若政府無法提出有序的解決方案,不僅影響台灣的和諧氣氛,更嚴重影響經濟成長,可說影響既深且遠!我們強調員工的權益一定要有合理的保障,當然勞資議題的解決也要考量台灣經濟成長的現況,因此平息勞資爭議變成新政府的重要課題,特別是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無法保1的窘境。而要降低這二個事件對台灣的影響,必須先瞭解事件本質。
首先,上述交通部所管控事業相繼的罷工事件,屬於泛公股事業治理的問題。華航空服員工會選擇總統出訪日、無預警罷工,將勞資糾紛轉化為政治議題;在總統講出「要不是空服員受到不公平對待,也不會走向街頭」後,行政院火速更換華航總經理,而新任董事長全部接受空服員工會的要求。這個事件凸顯華航的經營居然受到政黨輪替的影響,舊管理團隊放任無預警罷工在先,而新管理團隊在做決策時,只考慮到儘速平息罷工,沒有考量到受影響的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同時也讓同公司不同工會、母子公司有著不同的員工待遇。
上述的問題,顯示由於泛公股事業董事長、總經理,以及主導人事的政府,皆非公司擁有者,不管作為、不作為,影響的皆不是自己的財富或權益,因此容易傾向短視的作為,產生所有權缺位的問題。
其實,短暫平息罷工所增加的成本,是以後每年都要發生的,真正受影響的是股東的權益,特別是華航是一家上市公司,擁有眾多小股東。而且,法律允許公眾事業無預警罷工,就華航事件而言,影響上萬旅客出國、回國的權益,這似乎也不是政府在意的事。
其次,今年多出七天國定假日與明年修改勞動基準法的議題,若新政府沒有妥善處理,將使勞資糾紛之抗議事件頻頻發生。資方認為如果明年七天國定假日繼續放,代表政府違背先前的協商結論,沒有魄力落實;資方要求政府應遵守協商內容,否則將終止有關勞資協商會議。資方認為台灣勞工全年休假與歐洲相較已不遑多讓,希望放假天數應考量企業負擔,如果企業經營虧損,最終受害的還是勞工。
但根據勞動部目前的修法,明定勞工每七天應有二天休息,其中一日為例假、一日為休息日,簡稱「一例一休」。但勞工團體直批,這個制度不但讓勞工可能被迫加班之外,連加班費都被砍,目前就有遇到雇主鑽漏洞,以較少的錢要員工加班,如果一例一休真的通過,這樣的情況會更加嚴重。目前勞資雙方對於周休二日與工時計算已經產生極大紛爭,若未獲解決,資方終止協商、勞方上街頭抗議將頻頻發生。
泛公股事業罷工事件與勞基法修改爭議,涉及台灣整體社會,我們呼籲行政院整合相關部會,包括:交通部、勞動部、經濟部與相關部會,健全泛公股事業管理,以及修正罷工預告制度,保障客戶權益,並且整合勞資雙方意見,解決有關周休二日與工時計算的勞基法修法紛爭。

聯合/如果華航是民間企業


2016-06-28 01: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華航罷工成功空服員聞訊歡聲雷動,相互擊掌慶祝。 記者王騰毅/攝影


華航空服員罷工完勝,應予道賀與祝福。但華航是否承受得起此次罷工的衝擊,卻是公司治理的嚴峻考驗。至於政府當局處理此一事件的姿態,體制責任未盡,政治收割昭彰,則應予譴責。
罷工完勝,有幾個因素:一、華航實際上是官股主控的企業。二、工會蘊蓄的罷工條件成熟,並出以突襲。三、突襲日擇在蔡總統出訪日,及華航中樞青黃不接之時。四、這是牽動了每日三萬國際旅客的事件,整個國際機場都炸了鍋。
幾乎在第一時間,蔡政府就透露了處理的心機。蔡總統的出訪談話說:「若非忍無可忍,怎麼會走上罷工。」「我們不會讓空服員們感到孤單。」
政府可對罷工表示關懷,也可對空服員表示同情,但也必須對企業的自主經營給予尊重。勞資的角力與談判,畢竟是勞資雙方的對等權利,蔡總統「忍無可忍」的政治語言,已失去政府必須持守的中立公平立場。
在談判過程中,何煖軒顯是胸有成竹;突然稱七項條件全都接受,連工會代表皆在意料之外,愣在當場。
試問:假設華航是一純民營公司,蔡總統能在勞資衝突時說「忍無可忍」嗎?再試問:華航若是何煖軒的私人企業,他會如此不計後果讓步嗎?
全國勞工處於「忍無可忍」狀態逾於華航者甚眾;華航罷工,是因前述多種特殊因素使然。蔡政府不可刀口舔血在華航罷工上作政治收割,而忘卻其在勞資問題上應持的中立與公平。

聯合/機場建設不能淪為地方主義


2016-06-28 01: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中市長林佳龍表示,爭取清泉崗機場升級,是要幫桃園機場解圍,而不是趁人之危。記者洪敬浤/攝影


最近桃園機場接連出包淹水,引發民進黨籍縣市長爭相分食機場大餅。在台中市長林佳龍要求下,交通部火速將清泉崗機場升格為台中國際機場;高雄市長陳菊則要求配合南向政策,將桃機部分航班轉移到小港機場;桃園市長鄭文燦當然不甘後人,要求政府推動桃園「市港合一」的計畫。一場機場爭奪戰,煙硝十足。
地方政府爭取大型建設,是民主國家的常態;問題在,中央政府如何妥善拿捏資源分配,既照顧地方的建設需要,又不扭曲國家發展的宏觀目標。前閣揆毛治國近日即為機場問題槓上交長賀陳旦,直批為了地方需求而把一線機場資源花光光,「就是民粹」;他並質問:台灣究竟要「遍地開花」,還是要集中火力發展一線機場?如果從政治的角度切入,這個問題只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有客觀標準;但如不想和稀泥,則必須從專業面尋求解答。
最近韓國政府也有一樁地方角力爭取建設新機場的案例,最後定紛止爭之鑰,是藉助有公信的國外評鑑機構,這也許可作為台灣的參考。
這起爭議多時的嶺南新機場之爭,起因是,李明博在競選總統時為了爭取慶尚南道的選票,開出在嶺南地區興建新機場的支票;朴槿惠上台後,由於釜山金海機場面臨飽和,因此指示重新啟動興建新機場的計畫。為此,慶尚南道的密陽和釜山的加德島兩地皆積極爭取,兩地背後各有執政黨地方首長和國會議員向中央施壓,僵持不下。其中,密陽新機場獲得大邱、慶北、慶南及蔚山等四地的支持,認為密陽位處大邱和釜山的中間點,地理條件優勢;加德島則獲得釜山市民的大力支持,認為可以就近分散金海機場的客流。這項新機場案,遂演變為「大邱—慶北」及「釜山—慶南」的南北地域之爭。由於兩地都是執政黨的主要票倉,讓朴槿惠政府相當頭痛。
由於慶南、慶北互不相讓,韓國政府便委託專業機構「法國巴黎機場工程公司」進行評鑑,跳開地方相爭因素,從國際競爭力及經濟資源分配的角度著眼,評估全國機場的最佳配置。最後的結果跌破眾人眼鏡:巴黎機場工程公司根據航道安全、經濟性、交通便利性及環境等四大考量,放棄爭執的密陽和加德島,建議擴建原有的釜山金海機場,取代新機場計畫。理由是:這不但可以節省一半的經費,也有助於集中資源提高嶺南地區的交通連結,有利整體區域的發展。
從韓國的事例可見,站在城市發展的角度看事情是一回事,站在全國的觀點又是另一回事,若拉到國際競爭的高度,更有不同的視野。香港、韓國首爾及新加坡機場都將資源集中在單一機場,俾爭取更多的國際航線,以期成為區域轉運中心。台灣蕞爾小島,要分散建設三個國際機場,並不明智。當初陳水扁在「愛台灣」口號下,在全台普設機場,卻任由國門桃園機場日漸衰敗;這個覆轍,不能重蹈。
再說,機場的運輸不只是客運,還包括區域樞紐的轉口貨運。桃園機場近幾年在航班和運量上都達到一線機場的標準,這項優勢不能自我削弱。巴黎機場工程公司主張擴建金海機場,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要夠大才有足夠的能見度和集客量,也可以避免重複投資及惡性競爭之弊。
由於民粹主義作祟,台灣的公共建設有逐漸「破碎化」的傾向,有些是為討好狹隘的地方利益,有些則因藍綠對峙而使建設淪為「獎懲手段」,國家的發展理性及長期利益即被犧牲。以高鐵為例,政府為了滿足地方需索而不斷增設停靠站,非僅拖延了高鐵行車速度,也因地方客源不足而無法撐起足夠的運量,卻反增添了高鐵非必要投資的債務包袱,結果是治絲益棼。
國家資源有限,務請謹慎運用。小小台灣,無謂的地方主義,就省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