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通膨怪獸來襲 不應掉以輕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319/web/ 

◆  經濟日報社論/通膨怪獸來襲 不應掉以輕心
◆  聯合報黑白集/恩恩爸的無解叩問
◆  聯合報社論/台灣防疫不如新加坡,蔡政府想不通的原因





經濟日報社論/通膨怪獸來襲 不應掉以輕心


2022-06-10 00:24  經濟日報/   社論
(CPI)上漲率為3.39%,今年前五個月的平均達到3.04%。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為3.39%,不但連續三個月超過3%,今年前五個月的平均達到3.04%;現在看起來也許全年可能會超過3%,這對於物價一向十分穩定的台灣而言,是一個嚴重的警訊。

事實上,現在全球各國都彌漫著嚴重的通膨問題,以美國來看,3、4兩個月的CPI分別為8.5%與8.3%,現在他們預期5月也將維持在8.3%左右。也就是說,前兩次聯準會提高利率縮減貨幣供給的政策,完全無法產生預期的效果。同時,4月全體歐盟國家的CPI上漲率為7.5%,其中經濟一向穩健的德國,也達到7.4%,這是近40年來的新高。此外,英國4月CPI達到更高的9.0%,而且英國央行預估今年第4季英國的通膨將達到10%,也就是說,他們預期通膨問題將會至少延續到今年年底,真的令人難以想像。

造成國際通膨嚴重的原因包括:一,美國為解決疫情導致經濟蕭條,推出寬鬆貨幣政策,貨幣持續供給過剩;二、國際經濟快速復甦,需求大增,拉動物價上漲;三、國際塞港問題與生產斷鏈,出現嚴重供給不足;四,俄烏戰爭導致國際能源價格與穀物價格大漲。現在看起來,只有國際塞港的問題也許在短期間能夠解決,其他可能都是持續性的難題,因此英國央行才會預估到今年年底通膨仍然會維持在10%左右。

美國聯準會今年3月與5月連續二次共升息3碼,但是通膨似乎沒有改善的跡象。最近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承認去年以來她一直認為通膨只是短期現象,公開承認她誤判情勢。因此市場研判聯準會將會拿出更積極的手段,之前就有人預測今年可能會調升10碼(即2.5%),現在看起來此一強力的貨幣緊縮政策很有可能發生。

現在各國因為疫情退散而紛紛解封,這代表今年到明年很可能會出現報復性的消費。也就是說,全球的需求都會因為大量消費的出現,而進一步的拉動物價,加上俄烏戰爭延續,歐美國家不斷增加對俄羅斯的制裁,現在歐盟又宣布停止向俄羅斯購油,因此再推升國油際價。此外,因為俄烏戰爭導致烏克蘭的穀物減少產出也無法出口,我們可以合理預期今年下半年物價要下跌的機會應該很小。唯一的好消息是,去年下半年物價已經上漲,基期較高,所以今年下半年的CPI上漲率可能會稍好一點點。

至於我國可能受到的影響,因為台灣大部分的原物料和農產品都是進口來的,受到國際通膨影響,台灣進口物價指數上漲的情況也很嚴重。主計總處最新公布5月的進口物價指數上漲率為15.7%,從去年6月到今年5月的平均漲幅也達到18.6%。

在進口物價高漲的情況下,躉售物價指數(WPI)也大幅上揚,從去年6月到今年5月的平均漲幅達到12.8%。在過去一年WPI大漲的情況下,今年到目前為止CPI漲幅只有3.04%,似乎還算是合理,但民眾生活已經明顯感受到壓力。

在政府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政策下,現在國內疫情嚴重,但是疫情指揮中心預估也許在6月底就會改善。如果真的疫情受到控制,政府可能就會在8月開放國門,國內外旅客進來出去,都會導致國內需求大幅增加,旅館、機票與餐飲的價格,都會大幅上揚,從而帶動物價全面上漲。

總而言之,由於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的情況可能會延續到下半年,造成我國會持續的出現「輸入性通膨」;另一方面,下半年疫情減輕後,國內外需求的快速增加,也會進一步的拉抬物價。因此政府在面對持續存在的通膨問題時,必須謹慎的因應,超前部署。










聯合報黑白集/恩恩爸的無解叩問


2022-06-10 00:20  聯合報/   黑白集
季青漫畫



中和幼童「恩恩」染疫身亡,其父鍥而不捨地追問,為何打了那麼多求救電話都沒用。他對兩段「時間空白」提出疑問:其一,他兩度打給中央的1922求救,中央卻花了一四三分鐘進行「橫向聯繫」;其二,他打119給新北消防局,孩子卻等了八十一分鐘才坐上救護車。

孩子不幸身亡,父母至少要把真相討回來,這應該是「恩恩」爸的義憤。但經過多日如連續劇般的追索叩問,他似乎並沒有更接近真相。新北市先以「隱私權」為由,拒絕提供錄音檔;後來的現場解說,又被指為是「模擬」。恩恩爸所能感受的,大約只是基層公務員忙亂推諉。

1922的答覆就更令人感到不著邊際。疾管署提出的說明過於簡略,亦無橫向聯繫的紀錄作為佐證,如同進入茫茫迷宮。可笑的是,1922平時自我標榜是免付費的「防疫達人」,「國內外攏ㄟ通」、「廿四小時不打烊」;但到了關鍵時刻,指揮中心卻稱1922「沒有調度救護車或防疫計程車的權限」,推得一乾二淨。言下之意,是要民眾直接打119嗎?

恩恩是全台首位染疫死亡的兒童,那天是四月十四日,當天全台確診人數不過八百多人;但因政府部署失當,全台亂成一團。如今,全台已有十七例兒童確診死亡,但恩恩枉送性命的疑雲仍未解開,1922依舊卡卡。專說大話的政府,此刻卻無聲了。









聯合報社論/台灣防疫不如新加坡,蔡政府想不通的原因


2022-06-10 00:20  聯合報/   社論
波波漫畫


我國疫情停滯在高原期已一個多月,未見有效下降。指揮官陳時中上周稱,台灣疫情曲線「和新加坡類似」,預期會在確診率達到十%左右反轉。但一周過去,台灣確診率已達十一・六%,單日確診仍高達七、八萬人,居全球之冠;陳時中說好的反轉呢?更諷刺的是那句「和新加坡類似」,新加坡最高峰一日僅兩萬多確診,且很快就擺脫高峰解封;而台灣的中重症和死亡數都還在刷新紀錄,這樣的曲線怎麼類比?

立委高虹安最近挖出她去年九月的質詢影片,陳時中在對話中的傲慢答覆,說明了蔡政府「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如何使台灣落到今天步步皆輸的慘況。當時,高虹安要求行政團隊參考新加坡和日本的防疫作為,思考改變從「清零」到「與病毒共存」策略。由於新加坡當時一日有上千人確診,陳時中霸氣答道,「我們絕不會讓台灣的疫情控制成那樣」。閣揆蘇貞昌也說,「台灣目前的防疫績效優於這兩國」。誰知,大言不慚的後果,是使台灣跌為全球解封末段班。

其中,台灣輸掉的不止是時間和人命,台灣更輸掉社會和經濟的及早正常化;最嚴重的,是台灣輸掉了為政者的瞻矚與格局。試問,什麼樣的國家會把全部的力量押在一個慣常閃爍其詞的防疫指揮官身上,任他為所欲為?什麼樣的政府從來不在錯誤中學習,兩年半來都用同一套威權模式在控制疫情?什麼樣的官員會拒絕聽取專家及民間的聲音,卻不斷徇私、偏頗、專斷行事?

目前Omicron疫情在新加坡基本已進入尾聲。儘管有時一天可能仍有上千人染疫,但社會和邊境均已解封,民眾四月起在室外即不必再戴口罩,可以正常度日,並早其他國家一步迎接百萬觀光客回流。當許多國家仍無法擺脫疫情的糾纏,新加坡能比他國快上幾個月掃除疫情陰霾,這就是政府為人民創造的國家紅利。要達到解封的條件,並不是靠一名指揮官每天在那裡喊話即可,而是需要各政府部門精密而細心地規劃部署:讓人民打夠疫苗,為社會備妥試劑,為醫院供應足夠的藥物和床位。這些,新加坡做到了,而台灣沒做到。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其一,新加坡十二歲以上人口的完整接種率為九成二,七成四接種第三劑;但台灣的兩劑接種率僅八成一,三劑接種率才六成多,尤其長者接種率不高是死亡率偏高的主要致命傷。其二,新加坡很早就推出「居家康復」計畫,讓輕重症患者分流,使醫院空出人力來搶救中重症病患。而台灣卻一直糾結於PCR檢測、居隔天數、診斷證明、不承認快篩等行政權威,讓北台灣的第一波衝擊惡化。其三,新加坡放棄「政府全包」思維,將一些業務「外包」給民間承攬,提升了服務效率。反觀台灣,指揮中心不僅包辦所有決策及指揮,連疫苗、藥物等物資都不肯公平下放,攬權又不肯負責,是最糟的施政模式。

長期以來,台灣人眼中的新加坡,是「有效率而沒民主」的國家,不值得羨慕。但歷經這場兩年半的疫情煎熬,民眾對於「效率」和「民主」的想法,恐怕已漸漸改觀。最讓人沮喪的是,蔡政府已明顯失去了效率,但台灣的「民主」還在嗎?從陳時中的顢頇傲慢,從蘇貞昌的無能霸道,從蔡總統的假大空心態,誰在乎人民?

台灣的防疫,論事前的部署、論死亡率、論解封的遠見,無一能與新加坡相比。就連對待死者,新加坡允許家屬守靈三日,台灣死守廿四小時火化的規定,是誰比較人道?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戴普赫德案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319/web/ 

◆  缺電+容易跳電 台積電剉著等
◆  朱立倫的表態 不利兩岸對話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戴普赫德案
◆  偵測認知作戰 抓出測風向帳號
◆  主政者請先採腳邊的玫瑰
◆  線上課程缺陷 教部應提對策
◆  解讀死亡曲線 疫情過高峰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戴普赫德案


2022-06-10 03:12  聯合報/ 張瑞雄(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教授)
強尼戴普(右)與安珀赫德的昔日情已逝。圖/Discovery頻道提供



最近社交媒體或影劇界的最熱門消息,是強尼戴普加勒比海盜和前妻安珀赫德水行俠中梅拉公主)的誹謗官司,這為期六周審判席捲全世界媒體眼光,因為它在法院開庭時進行現場直播,「楚門的世界真實上演

戴普根據赫德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的一篇題為「我反對性暴力並面對我們文化憤怒」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這位女演員寫道:「兩年前,我成為了代表家庭虐待公眾人物。」這篇文章沒有提到戴普,但他的律師說這篇文章是關於他的,而且是誹謗性的。對於這幾個字,戴普要價五千萬美元。

陪審團認為戴普可以得到一千五百萬美元賠償,亦即赫德誹謗了戴普,當她將自己描述為家庭虐待受害者時她的行為是惡意的」。奇怪的是,同一個陪審團也同意戴普的一位律師誹謗赫德,當時他指責她上演了一場「惡作劇」似的被虐待場景。對於涉及家庭暴力指控的訴訟而言,現場實況轉播是極為罕見的,陪審團也沒有隔離。社交媒體幾乎一面倒支持戴普,這些林林總總對陪審團判決是否造成影響,很值得研究和商榷的。

對很多女性朋友來說,這個奇怪和不合邏輯的判決讓戴普涉嫌虐待赫德的案子變得不可說(否則會被告誹謗),也懲罰赫德自由發表言論這將對家暴案倖存者產生負面影響她們現在將更會保持沉默因為可能有毀滅性誹謗訴訟等著她們。從這個意義上說,女性的言論變得不那麼自由了。

審判結果出來後,雙方都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感想,可以從雙方的按讚數或喜歡數,觀察到底誰比較獲得同情。審判時由於網軍支持戴普的聲音甚大,支持赫德的幾乎噤聲,審判後才慢慢有一些支持女方聲音出來。

赫德在《水行俠》的男主角謹慎地在兩邊的 IG 都按上喜歡,顯然即使他是赫德的朋友,也沒有選邊站。赫德的前男友世界第一富豪馬斯克在推文表示,「我希望他們都能繼續前進。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每個人都令人難以置信。」(如同以往,大家都不知道這位富豪真正的意思是甚麼!)

這案件顯示,任何出面控訴者是多麼容易地受到指責和孤立,發生在個人身上的事情很容易被視為個人性格的失敗(否則不會有如此的遭遇),而不是社會暴力模式的一部分。沒有一個受害者是完美的,但任何勇敢出面的可能的受害者,都該值得仔細被調查和同情,而不是在社交媒體加以定罪

赫德想讓她的聲音被聽見(她的姓氏剛好是 Heard),連清官都難斷家務事,網民和陪審團有比清官更清嗎? 








缺電+容易跳電 台積電剉著等


2022-06-10 03:20  聯合報/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台北市)
半導體產業最怕跳電,但跳電有兩個原因,一是不穩定的綠電在電力系統中占比過高,一個是缺電,台灣兩個都占全了。台積電剉著等。路透



昨天有三則與電力有關新聞,看似各不相干,實則息息相關。

一則為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股東會委婉指出,「容易跳電確實是目前容易看到的現象」。一則為政府推動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國外開發商爭先恐後在我國領海「插旗圈地」搶先卡位。後面還有十個風場環評在排隊。第三為環團投書,反對台電將位於基隆協和燃油電廠,除役後改建為燃氣電廠。文中鼓吹利用電廠附近海底火山熱能發展地熱發電。

這三則電力相關新聞,各不相干嗎?非也。有道是能源一盤棋,因為各種發電方式可相互取代,所以增減各種發電方式是一環扣一環,相互影響。

台灣只有四種發電方式:核電、煤電、氣電及綠電。核電不必説了,目前每年仍可提供二五○億度,超過全台用電約十%的三部核能機組,未來三年陸續除役。四年前公投也禁止台灣再加建燃煤電廠。過去四十年經濟發展功臣,穩定價廉的核電及煤電基載機組,在台灣已被判了死刑。只剩下氣電及綠電選擇。

氣電當然很貴,俄烏戰後全球油價飆漲,與油價連動的氣價也大漲。但與綠電相較,氣電至少發電穩定。太陽能及風電都是蔡政府最愛,可惜發電不穩。依蔡政府規畫,台灣綠電裝置容量終將超過尖峰用電,台灣又將創造一個世界第一。個人不反對地熱發電,但撇開技術問題不談,不知是否估算過,以海底火山熱源發電,每度電多少錢?

台灣未來幾年供電極為吃緊,政府規畫取代核電的綠電進度嚴重落後,蔡政府坦承原定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供應廿%電力的綠電恐只能供電十五%,目前看來仍然「高估」。另方面,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因藻礁議題,大潭電廠新增燃氣機組進度也落後兩年。待核二廠二號機退休後,缺電情況最為嚴峻。估計每天備轉容量恐由較為安全的十%,砍半而低於五%,之後五年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在五%上下徘徊。

台積電晶圓製程上千,製造一個晶圓前後要好幾個禮拜,只要斷電一秒鐘就前功盡棄,張忠謀説過「連半成品都不是」。半導體產業最怕跳電,但跳電有兩個原因,一是不穩定的綠電在電力系統中占比過高,一個是缺電,台灣兩個都占全了。擔心跳電?台積電剉著等吧。












朱立倫的表態 不利兩岸對話

2022-06-10 03:17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工作者
朱立倫此次訪美言論當中,台灣輿論最為關注的部分是他對兩岸關係的陳述方式。圖為朱立倫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演講。華盛頓記者張文馨/攝影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美國華府行,除了為國民黨駐美代表處揭牌外,最重要是開啟與美方的對話。惟在布魯金斯研究院的一席演說,筆者以為對國民黨在未來兩岸扮領航角色非常的不利。

原因很簡單,朱立倫此次演說中整體訊息是:國民黨是親美的,而且只親美。在對北京態度,從朱立倫所提及國民黨四項主要任務可清楚看出,他的訊息是:「我們不是一家人,我也僅止於希望做一個對你友善的好鄰居」!

另,在九二共識的解釋上,朱立倫回應居然是偷師陳水扁當年說法—「那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姑不論,朱此言與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史實發展經過,差距有多大;也不論此說與國民黨歷任黨主席—從連戰、馬英九、吳伯雄、洪秀柱到吳敦義等的說法,差距有多大,僅從朱此說法的政治意涵就得特別注意。因為朱的態度,毫無疑問是種政治上的表態與宣示。此態度,事實上是與國民黨過去歷史做完全切割,無疑會造成黨內再分裂。令人好奇的是,為了求取美國一個不確定支持,再度削弱黨本身,這樣的做法真的有意義嗎?

另一方面看,朱的這種表態,極可能導致兩岸關係進入一種無法轉寰的訊號,也將使北京全面重新思考處理兩岸問題的方向。

從兩岸全局角度看,朱立倫此番表態,勢將造成兩岸格局的深刻變化,且是向壞的方向變化。朱的立場演變到這地步,在中共盤算中,必然認定是其對台政策上的一場重大挫敗;此一評估勢將使得北京認定,在整個台灣不再能找到一個可以對話、且可信的政黨作為對手,也使得兩岸有效對話管道消失。

這就整體台灣安全戰略言,是非常負面的。執政的民進黨早閉著眼睛全面倒向美國,現在國民黨再演上這一齣,於是台灣連一個兩岸安全上的最低可能平衡,都不復存在。同時,在可溝通結構消失後,北京對台相關政策與作法,更多的會依賴其本身的片面思維,少考量到兩岸平衡概念。毫無疑問這並非台灣之福。

同時,國民黨在放棄兩岸議題領航權後,還有什麼能與民進黨做品牌區隔?值得一記的是,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時「連胡會」,相當程度上緩解陳水扁之亂引發兩岸與美國的三方緊張;那也是符合美國利益,而為美國敦促完成的。那是國民黨兩岸政策領航的貢獻。真正諷刺的是,該一歷史性會面重大基礎之一,正是「九二共識」。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是否將來有一天,在符合美國利益時,美國會要求國民黨重新拾起「九二共識」?

無論如何,國民黨的兩岸議題領航權,最終是否會葬送於朱立倫之手,大家可拭目以待。











偵測認知作戰 抓出測風向帳號


2022-06-10 03:11  聯合報/ 闕志克/清華大學合聘教授(台北市)
網軍政治操作帶風向,容不下異議,對民主是一種傷害。路透



認知作戰,是藉散播錯誤訊息或捏造訊息,達到影響群眾對特定事件思路與看法,進而改變其短期外顯行為,如投票或消費,甚而長期戕害社會的內聚力。後者的傷害源於認知作戰造成的文化族群對立衝突加劇、對政府和公正團體信任的降低及氾濫成災、真假難辨訊息所養成的群眾冷漠與無力感。認知作戰技術可應用於產品廣告行銷、政黨選舉競爭,甚至國與國間的交戰。

近年來國際最知名認知作戰組織當屬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 Internet Research AgencyIRA)。IRA 巔峰期雇用超過千名員工於各大網路論壇、部落格網站及社交媒體,以多個各具特定人設的帳號,發表文章或評論他人文章。每個員工負責經營三個帳號,每天需在每一負責帳號發表兩篇一定長度以上發文,及超過一百則評論。發言內容則圍繞在對執政當局或扶持政權肯定讚美國內政敵汙衊詆毀及敵國政策或政治人物惡評毀謗。IRA在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克里米亞烏俄戰爭初試啼聲,到民國一五年(一六年)美國總統選舉大顯身手、一戰成名。據美國獨立檢察官米勒報告,透過假個人帳號、群組帳號和付費廣告,光經由臉書,IRA 觸及的美國人數上達一點二六億。此報告促使美國司法部於民國一七年(一八年)起訴 IRA 及其十三個成員IRA 營運也於當年戛然而止

類似 IRA 組織,在台灣多以公關行銷輿情分析公司形態存在,主戰場則在 PTT 八卦板及相關看版。其套路是先在 PTT 發起鼓動風向,側翼名嘴於社群與政論節目進一步衍伸,利害關係人接著引用評論,最後大眾媒體作成新聞事件報導影響輿論。因為初始網路風向在此套路扮演重要角色,如能即時辨識,並披露人工哄抬的網路風向,將可有效降低此類認知作戰的成功率,進而促使網路風向,經由廣泛深入的討論而自然形成。

一個認知作戰組織可能握數百個 PTT 帳號。針對單一案件,它先藉由數個帳號發表立場特定但面相不同發文,接著啟動數十個帳號對每一篇發文,在發文後最短時間內,作出用詞語氣風格截然不同、但立場鮮明的認同或反對評論(推文或回覆)。這些評論一方面放大發文的網路聲量吸引眼球,另一方面鍛造多數風向已成錯覺,以影響騎牆派觀點。

近年國內有兩個研究團隊針對上 PTT 風向哄抬行為模式開發出類似即時偵測演算法。其關鍵步驟是先找出在固定期間內發文評論總數超過某個數量帳號,將這些帳號兩兩配對,算出他們對某一發文立場相同、發表時間相近次數,然後將此數除以該帳號發文評論總數;得到的比率若高於某臨界值,則代表這兩帳號可能屬於同一認知作戰組織。再藉助分群分析,可進一步確定兩兩帳號的同屬關係,並找出同一認知作戰組織的所有帳號。

針對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十月到民國一八年(一九年)十月 PTT 八卦版資料及 PTT 停權異常帳號名單,上述演算法辨識風向哄抬帳號準確率達百分之八十二召回率亦達百分之八十五,作為日常阻遏網路風向哄抬的工具,應是綽綽有餘;且隨著訓練資料量的增長,其效能也會與時俱進。在實驗過程中,此演算法也證明民國一八年(一九年)三到六月攻擊賴副總統的網軍,與民國一七年(一八年)九月企圖影響關西機場淹水事件責任歸咎網軍屬同一集團










主政者請先採腳邊的玫瑰


2022-06-10 03:01  聯合報/ 蔡田/國小退休教師(台北市)



眼看國內新冠中重症患者和死亡個案再創新高,再聽聽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天天都在畫大餅,先是告訴大家不要在意確診人數,焦點在中重症和死亡人數;等到兩項數據一再攀登高峰,指揮官就轉換話題,預告七月疫情就會下降,八月就會逐漸解封,九月就有機會組團出國旅遊。好像疫情指揮中心跟民眾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一般。呼籲陳時中指揮官:先別描繪天邊的彩霞,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才是民眾最關注的!

昨天,中重症增加五七五人,病逝二一一人,都是歷史新高。且令人怵目驚心的是,才短短十三天,病逝者就增加一倍之多,早衝破陳時中設下防線。疫情如此,聽不到陳指揮官告訴民眾,政府的防疫策略為何?民眾要如何趨吉避凶?只聽到指揮官用美麗詞彙「麻醉民眾」,絕大多數都是輕症,已經就要緩降,出國在即,說句不客氣的話,民眾能否活到明天都是個問號,誰會關心什麼時候可以解封出國。更何況,因為疫情緣故,有不少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極大衝擊,有人被迫休無薪假,有人業績直直落,政府不談如何振興經濟,如何協助民眾度過難關,竟然用甜言蜜語告訴大家,九月有可能開放出國,這不是在民眾傷口灑鹽,就是高高在上到了忘記民間疾苦的程度!

民眾現在最關心的兩件事:政府如何帶領大家打贏防疫作戰,有效降低中重症和死亡人數;另外是如何透過振興方案,解決民眾因受疫情影響遭遇的經濟難題,此乃重中之重。

至於什麼時候可解封出國旅遊,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也沒有那麼急迫。政府請先解決眼前問題,俗話:「如果連腳邊的玫瑰都採不到,那天邊的彩虹又有何意義呢?」

致死率達萬分之10.5 製表/醫藥組













線上課程缺陷 教部應提對策


2022-06-10 03:00  聯合報/ 李惠夫/文字工作者(嘉義市)
不少縣市宣布,高中職以下學校恢復實體上課。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不少縣市宣布,高中職以下學校恢復實體上課。對於盯著螢幕數周進行線上課程的師生而言,這似乎是個好消息,能夠及早結束或多或少是種解脫!

但不能輕忽的是,停課這幾周,中南部的疫情並未平緩,有多個縣市確診人數仍居高不下。而學生們居家線上課程期間普遍是未戴口罩的,下周重回校園,在六月豔陽下,是否能確實將口罩戴好,就成了重要的防疫關鍵。一旦出現破口,「一人確診全班停課」的無限輪迴,就會再起,校園又將重回數周前的緊張氛圍。

此外,若疫情不歇,反覆停課成為一種常態,那麼該思考的是,如何改善線上教學效果,尤其原本教師用來判別學生學習表現的紙本作業,除了「拍照傳送、批改傳回」這種吃力不討好方式外,有無更快速有效的解決模式可運用?

已經連續兩年五月中旬出現長時間停課,但線上課程暴露出來的缺陷,似乎仍無解;在可見未來,反覆停課勢必也難以避免,教育部應該針對這部分提出可行方案,而非僅靠學校及教師單打獨鬥,而妄想學生的學習成效能保持不墜。









解讀死亡曲線 疫情過高峰


2022-06-10 02:58  聯合報/ 沈政男/醫師
昨本土新增7萬2924例,死亡數增211例創單日新高。記者胡經周/攝影



這波疫情新增高峰出現在五月廿六日,數目為九萬四,到了六月九日已往下走,死亡人數卻創新高,達二一一人,且中重症有三百餘,引發不解。

中重症與死亡數目落後新增數目一到兩周,甚至更久,以至於造成「新增下降、死亡卻升高」的矛盾現象。事實上若把新增、死亡都用發病日來計算,可以看出兩條曲線都是緩升又緩降的山丘形狀,且都在五月下旬達到高峰。因此,不論以新增或死亡數目來看,全台疫情確實已過高峰,正在往下走。

無法正確解讀死亡曲線,容易衍生誤解,比如「染疫黑數增加」與「蓋牌」。事實上無症狀、有症狀未確診,始終存在一定比例,既然新增下降,染疫黑數當然也下降。有人以為「去年比前年多死一萬人,何以去年新冠死亡只有八百餘?」這是因為前年比大前年少了兩千多人死亡,一來一往就會出現去年超額死亡暴增的假象。

又比如「台灣每十三天就死亡數目翻倍」,乃因疫情才進行到前段,花十三天就從死亡千餘倍增成兩千餘,而外國早已進入後段,倍增當然比較耗時。

鄰近各國經驗顯示,致死率染疫者死亡率)主要決定於八十歲以上染疫占率與致死率,而後者又決定於疫苗覆蓋率。台灣在一個月前,八十歲以上染疫占率約百分之一,致死率小於百分之一,近來已分別攀升到百分之二點二與二點一,使得近日死亡數目大增。這兩個數字越來越接近南韓,而他們的致死率為萬分之十三,台灣恐怕也差不多。

台北長照機構四成染疫長者打過三劑疫苗,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二,有人認為太高,其實八十歲以上打兩劑的致死率與打三劑相差數倍,感染保護力相差更多,加總起來的死亡率就是如此,並無異常。

死亡曲線大致左右對稱,若以這幾天當成死亡高峰,那麼最終死亡數目將達四、五千,而以發病日在六月四日以前案例來計算,致死率可能落在萬分之十二。這樣的致死率略高於紐西蘭與新加坡,跟南韓相當,且低於香港。

另一個衡量死亡的指標,是每百萬人死亡數目,而以目前疫情進行到半途的百萬分之一四○來計算,加倍以後與新加坡與紐西蘭相當,但比南韓、日本低。

致死率要再壓低,看起來比較困難,但每百萬人死亡數目可透過防疫來降低。由於民眾「自主升級」,人流指數已降到三級警戒的四分之三,未來若能繼續保持,將曲線探底時染疫率壓到百分之十五,將比鄰近國家低兩、三成。口罩短期內絕對不能脫下,否則新增曲線勢必上揚。

兒童死亡總是引發震撼,然而至今致死率並未明顯異常,家長不用太過擔心。兒童疫苗覆蓋率逾六成加上自然染疫已達七成多,若能靠非藥物防疫把染疫率壓低,絕大部分孩子都能平安度過疫情。



張祖詒/總統與我:「我是臺灣人」!

◆  張祖詒/總統與我:我的遺憾篇
◆  張祖詒/總統與我:「我是臺灣人」!
◆  張祖詒/總統與我:天上掉下來的榮幸-我與張學良
◆  張祖詒/總統與我:「總統與我」的自序與前言
◆  張祖詒/總統與我:國民黨還存在嗎?






張祖詒/總統與我:「我是臺灣人」!


2022-06-10 15:41  聯合新聞網/   張祖詒(前總統副祕書長)
前總統副祕書長張祖詒。聯合報系資料照



多年來,「二二八事件」的陰影,在臺獨份子用白色恐怖帽子的操弄下,一直是擾亂和分裂臺灣的火種,愈鬧愈熱,甚至妄指蔣公中正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凶,使經國總統極為煩惱。

調閱二二八檔案
某年(大概是七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過後,照例是囂鬧一番。總統召我說:「請你到『大溪檔案』庫房調閱『二二八事件』的全部案卷,仔細審閱。看看當時南京的中央政府,對『二二八事件』作了怎樣的處理?有無不當的指示?以致損害臺灣同胞的權益?」

我覺得總統的這項指示和交付的任務極為重要,於是當天就赴大溪,調閱相關案卷。

那是一個「閒人免進」的地方,所以我要出示身分。幸好那位主任管理員與我曾經見過,不必查對身分,就讓我核閱檔案卷目。從中我仔細檢閱,揀出了十餘個檔案與「二二八」案有關的卷宗,由我當場出具借據領取,帶回總統府。一個人關閉辦公室房門,整整花了二天時間,閱遍了卷宗內有關文件,一字不漏,得到了自認不該有錯的結論。

二天內閱遍卷宗
過了二天,我向總統回報全部檔案皆已閱過,隨處可見蔣公中正(時任國府主席)許多親筆批示、電報及手諭等文件,其中都是三令五申的命令給臺灣行政長官陳儀及派遣到臺的中央軍隊的司令官,不得對臺胞有任何報復行動,對於滋事民眾,只許追懲首惡,其餘一律免究,被捕者如屬平民,一概移由司法機關審理,不得累及無辜。

到了三月十七日,蔣主席還對臺省同胞直接廣播,特別強調,「涉案人員除共黨煽惑暴動者外,一律從寬免究」。我把以上卷內所示重點,扼要做成摘記,呈給經國總統親閱,並作建議:「既然史料如此明確,何不把『大溪檔案』中有關『二二八』事件的案卷全部公開,以明真相。」

「於心無愧」就好
總統沉思良久,未作言語,僅對他自己說了幾個字:「於心無愧就好。」我知道總統不想接受我的建議,原因大概是為免引發臺獨激進份子掀起新的爭議,於是無奈地說了那幾個聊解煩惱的字。我心中的感想,總統有委屈。

七月十五日總統明令廢除戒嚴,輿情振奮。但綠色媒體依然借題發揮,對政府橫加攻訐。

總統心中自有憤慨不平,但仍溫和地用詢問口氣對我說:「我想近期內邀請臺籍地方耆老來府茶敘,談談民間鄉情,也為國是向他們請益,你覺得好嗎?」我備受感動,連忙答道:「總統仁慈為懷,苦民所苦,樂民所樂,您要邀請地方父老來府茶敘,我十分贊成。」

邀台籍父老茶敘
沒有想到,總統立即回應說:「那麼這件事,就交你去辦,邀請哪些父老?共邀若干位?你可以去和李副總統商量,要愈快愈好,最好就在本月之內。」

我連說遵辦,並立即擇定日期為七月二十七日。但總統還有指示:「名單確定後,還得麻煩你,持我親筆簽名邀請函,代表我去各位父老府上登門拜訪,表示我邀請的誠意。」

總統的細心和周到令我佩服。當日下午,我和李副總統商擬了名單,被邀父老自以德高望重、在民間具有影響力且年齡較總統稍長者為最佳人選。

最後選定十二位耆老,呈經總統核定後,我由總統府交際科廖科長陪同,隔日出發,按著地址,從北到南,包括澎湖外島,挨戶拜訪,親遞總統邀請函,被邀長者,無不欣然接受。歷時三日,拜訪行程結束並向總統復命。受邀名單是:

魏火曜 醫學界領袖,中研院院士

陳啟清 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光復後當選第一屆國大代表

黃運金 新竹縣議會議長,受邀貴賓中最年長者

許金德 臺灣省議會副議長

蔡鴻文 臺灣省議會議長

吳三連 臺北市首位無黨籍市長

陳望雄 南投縣議會議長,農業團體國大代表

黃崇西 臺北市艋舺龍山寺董事長

呂安德 澎湖縣議長

陳章慶 雲林縣土庫鎮鎮民代表會主席

林茂盛 花蓮縣議會議長

張文正 嘉義縣議會議長

獨缺吳三連


七月二十七日下午三時,總統邀請的十二位耆老,陸續到達介壽館大樓正大門,由交際科禮賓人員一一引導至二樓總統內會客室,但是十二位貴賓獨缺吳三連先生,來者卻是吳修齊先生,當時我就問交際科廖科長:「貴賓名單有變動?」他說:「副總統辦公室在午後交下新的名單。」我覺得有些奇怪,就再問廖科長:「你不是陪著我到達新北投吳府,看著我遞送邀請函至吳三連先生手中,吳先生還表示一定參加,是嗎?」廖科長連說是的,並說明新的名單剛才收到,所以來不及向我報告。

事情有點蹊蹺,但沒有時間追問。於是走上二樓。內會客室空間不夠寬敞,通常只能容納來賓最多五、六人,今日是因總統特別囑咐,排了十六個座位,包括主人兩個座位及沈祕書長和我敬陪末座的二個座位,顯得有些擁擠。

總統照例已先站在他座位前面,和來客一一握手,互致寒暄。待全體貴賓坐定之後,總統首先說話,表示熱誠歡迎,並望多多指教。政府施政雖以國計民生為第一考量,但總還有欠缺不夠的地方,甚至還有錯誤的地方,深望地方父老不吝指正。

自稱是台灣人
在座十二位耆老,似乎都很謙遜。其中最年長的黃運金先生被推首位發言,他簡略說明臺灣光復以來在先總統蔣公中正領導下,以臺灣為復興基地,尤其感謝經國總統戮力建設,創造出臺灣史未前有的繁榮富庶,民眾咸多感恩在心。

之後復有魏火曜、許金德、陳啟清、蔡鴻文等陸續發言,大多以支持政府政策為重點,對民間有不同聲音,則皆避而不談,所以總統又說:「近來我的身體大不如前,所以較少時間和民眾接觸,不能直接聽到他們意見。其實當前我們唯一的任務,就是要結合一切力量,精誠團結,踏穩腳步,落實建設,鞏固基礎。我在臺灣生活,即將四十年,因之我也是臺灣人。」

當時我的感覺是,總統以興奮又熱情地喊出「我也是臺灣人」的呼聲,表示他願與地方、民眾與鄉親父老,攜手同心共為臺灣前途奮鬥努力。大家都能體會他的苦心。

另一感覺是茶會氣氛十分和諧,但耆老們的態度和發言,顯然相當保守和含蓄,使總統很想聽聽大家聲音的期待,有相當落差,也不能滿足他「我是臺灣人」的熱情。

我想其間有個關鍵人物――李副總統登輝。

留下歷史佳話
茶敘歷時一時卅分,在互道祝福中結束,貴賓們臨行前,總統親贈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國之重寶》每位一巨冊。十二位貴賓受到總統親切接待,咸表感謝。

這次總統邀請十二位地方父老茶敘,頗受社會各界矚目,咸認必有後續動作。但不幸不到半年,總統猝逝,有關單位在那半年內也未有任何準備工作,所有企望,全部落空。

「總統邀請地方父老茶敘」,祇留下了歷史佳話。茶會後第二天總統問我:「昨天茶會怎麼未見吳三連先生?我倒很想和他見面談談。」

我祇能將事實向總統報告,顯見更換名單,事前總統也不知情,我深以為怪。這兒當然同樣有個關鍵人物,副總統李登輝!原因真相如何?目的為何?仍有待思索。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林中斌/川普關稅 拜登困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林中斌/川普關稅 拜登困境
◆  趙春山/國民黨「親美」,但勿「顧此失彼」
◆  薛承泰/超額死亡究竟有多少?
◆  盛治仁/企業貫徹初心 利他創造多贏
◆  葉銀華/公司敏捷性才是治理的重點






林中斌/川普關稅 拜登困境


2022-06-10 02:54  聯合報/   林中斌(作者為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前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出版新書《框外天地》)
美國總統拜登關稅困境反映他領導缺乏決斷,和美國對中國政策認知矛盾。路透



「我們該要求中國買多少美國農產品?」

一九年十月,川普和閣員討論對中貿易戰。他回憶:「他們建議二到四百億美元。我要六到七百億。他們說美國農夫產量不夠。我說叫農夫買更大的拖拉機。最後我們決定四到五百億。就這麼簡單!」川普哈哈笑說。(紐約時報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報導)

原來,官方數字是叫價決定的!川普內閣自知美國生產要求中國增購的農產品有困難,也應預期中國增購有困難。善於講價還價的川普顯然別有所圖。中國增購美國產品無法達標不應是美國自綁手腳的大問題。

川普加徵懲罰中國的進口關稅,何嘗不是謀取中國在其他方面讓步的工具?

但是,拜登上台後,這些善變川普簽訂的中美貿易協定數字便成拜登遵奉的神聖使命,而陷拜登於進退兩難困境。

去年五月十八日穆迪投資服務公司報告:美國加徵中國貨物廿%關稅,其成本九十三%為美國消費者吸收,中國公司只承擔七%。經濟學家說川普對中增收關稅傷到美國經濟,卻無法使中國改變其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今年一月卅一日,美國一百四十一位兩黨眾議員聯合呼籲豁免對中國的關稅。二月十日,四十一位跨黨聯邦參議員呼籲移除對中國產品懲罰性關稅。去年底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公布美國家庭債務增加一兆美元,抵押貸款和汽車貸款是主要推動力。

美國通貨膨脹今年四月升達八點三%為四十年高峰。四月中,根據Quinnipiac大學民調,拜登支持度跌至卅三%新低,還有其他三家民調,都顯示新低。主要原因是中下層選民感覺他未實現競選許諾。年底中期選舉前景不樂觀。紐約時報評論員Charles Blow四月十八日警告那將是場浴血災難(bloodbath)。

二○年三月競選總統的拜登在外交事務期刊發表政見。第一段就提:川普增高關稅傷害美國中產階級。二一年七月,拜登總統財政部長葉倫表示:高關稅傷害美國消費者利益。她今年四月廿二日及五月十八日再提兩次。拜登五月十日宣稱將考慮降關稅。

五月十一日,NBC Universal報導,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前歐巴馬總統八年任內的經濟顧問Jason Furman說:「如果拜登取消川普加徵的關稅,會直接降低通膨,是他面臨年底期中選舉挑戰的第一要務,但至今未做。」

至今拜登政府不敢降低關稅的困境到底何在?

五月廿三日紐約時報指出拜登團隊意見兩極。貿易派以葉倫為主,認為川普的關稅不只傷害美國自己的經濟也無戰略意義。抗中派以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為主,認為中國只買了貿易協定裏許諾六十%農業等產品,也並未改變美國不滿意它的貿易行為。如果美國豁免關稅等同對中示弱「自廢武功」(unilateral disarmament)。

拜登關稅困境反映他領導缺乏決斷,和美國對中國政策認知矛盾(cognative dissonance)。英文說:想吃蛋糕又想存蛋糕,行不通。美國總統柯立芝曾說:美國做的就是生意(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跟中國又做生意又準備戰爭,路很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