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電+容易跳電 台積電剉著等
◆ 朱立倫的表態 不利兩岸對話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戴普赫德案
◆ 偵測認知作戰 抓出測風向帳號
◆ 主政者請先採腳邊的玫瑰
◆ 線上課程缺陷 教部應提對策
◆ 解讀死亡曲線 疫情過高峰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戴普赫德案
2022-06-10 03:12 聯合報/ 張瑞雄(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教授)
強尼戴普(右)與安珀赫德的昔日情已逝。圖/Discovery頻道提供
最近社交媒體或影劇界的最熱門消息,是強尼戴普(加勒比海盜)和前妻安珀赫德(水行俠中的梅拉公主)的誹謗官司,這為期六周審判席捲全世界媒體眼光,因為它在法院開庭時進行現場直播,「楚門的世界」真實上演。
戴普根據赫德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的一篇題為「我反對性暴力-並面對我們文化的憤怒」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這位女演員寫道:「兩年前,我成為了代表家庭虐待的公眾人物。」這篇文章沒有提到戴普,但他的律師說這篇文章是關於他的,而且是誹謗性的。對於這幾個字,戴普要價五千萬美元。
陪審團認為戴普可以得到一千五百萬美元賠償,亦即赫德誹謗了戴普,當她將自己描述為家庭虐待的受害者時,她的行為是「惡意的」。奇怪的是,同一個陪審團也同意戴普的一位律師誹謗赫德,當時他指責她上演了一場「惡作劇」似的被虐待場景。對於涉及家庭暴力指控的訴訟而言,現場實況轉播是極為罕見的,陪審團也沒有隔離。社交媒體幾乎一面倒支持戴普,這些林林總總對陪審團判決是否造成影響,很值得研究和商榷的。
對很多女性朋友來說,這個奇怪和不合邏輯的判決讓戴普涉嫌虐待赫德的案子變得不可說(否則會被告誹謗),也懲罰赫德自由發表的言論,這將對家暴案的倖存者產生負面影響,她們現在將更會保持沉默,因為可能有毀滅性的誹謗訴訟等著她們。從這個意義上說,女性的言論變得不那麼自由了。
審判結果出來後,雙方都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感想,可以從雙方的按讚數或喜歡數,觀察到底誰比較獲得同情。審判時由於網軍支持戴普的聲音甚大,支持赫德的幾乎噤聲,審判後才慢慢有一些支持女方聲音出來。
赫德在《水行俠》的男主角謹慎地在兩邊的 IG 都按上喜歡,顯然即使他是赫德的朋友,也沒有選邊站。赫德的前男友世界第一富豪馬斯克在推文表示,「我希望他們都能繼續前進。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每個人都令人難以置信。」(如同以往,大家都不知道這位富豪真正的意思是甚麼!)
這案件顯示,任何出面控訴者是多麼容易地受到指責和孤立,發生在個人身上的事情很容易被視為個人性格的失敗(否則不會有如此的遭遇),而不是社會暴力模式的一部分。沒有一個受害者是完美的,但任何勇敢出面的可能的受害者,都該值得仔細被調查和同情,而不是在社交媒體上加以定罪。
赫德想讓她的聲音被聽見(她的姓氏剛好是 Heard),連清官都難斷家務事,網民和陪審團有比清官更清嗎?
缺電+容易跳電 台積電剉著等
2022-06-10 03:20 聯合報/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台北市)
半導體產業最怕跳電,但跳電有兩個原因,一是不穩定的綠電在電力系統中占比過高,一個是缺電,台灣兩個都占全了。台積電剉著等。路透
昨天有三則與電力有關新聞,看似各不相干,實則息息相關。
一則為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股東會委婉指出,「容易跳電確實是目前容易看到的現象」。一則為政府推動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國外開發商爭先恐後在我國領海「插旗圈地」搶先卡位。後面還有十個風場環評在排隊。第三為環團投書,反對台電將位於基隆協和燃油電廠,除役後改建為燃氣電廠。文中鼓吹利用電廠附近海底火山熱能發展地熱發電。
這三則電力相關新聞,各不相干嗎?非也。有道是能源一盤棋,因為各種發電方式可相互取代,所以增減各種發電方式是一環扣一環,相互影響。
台灣只有四種發電方式:核電、煤電、氣電及綠電。核電不必説了,目前每年仍可提供二五○億度,超過全台用電約十%的三部核能機組,未來三年陸續除役。四年前公投也禁止台灣再加建燃煤電廠。過去四十年經濟發展功臣,穩定價廉的核電及煤電基載機組,在台灣已被判了死刑。只剩下氣電及綠電選擇。
氣電當然很貴,俄烏戰後全球油價飆漲,與油價連動的氣價也大漲。但與綠電相較,氣電至少發電穩定。太陽能及風電都是蔡政府最愛,可惜發電不穩。依蔡政府規畫,台灣綠電裝置容量終將超過尖峰用電,台灣又將創造一個世界第一。個人不反對地熱發電,但撇開技術問題不談,不知是否估算過,以海底火山熱源發電,每度電多少錢?
台灣未來幾年供電極為吃緊,政府規畫取代核電的綠電進度嚴重落後,蔡政府坦承原定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供應廿%電力的綠電恐只能供電十五%,目前看來仍然「高估」。另方面,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因藻礁議題,大潭電廠新增燃氣機組進度也落後兩年。待核二廠二號機退休後,缺電情況最為嚴峻。估計每天備轉容量恐由較為安全的十%,砍半而低於五%,之後五年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在五%上下徘徊。
台積電晶圓製程上千,製造一個晶圓前後要好幾個禮拜,只要斷電一秒鐘就前功盡棄,張忠謀説過「連半成品都不是」。半導體產業最怕跳電,但跳電有兩個原因,一是不穩定的綠電在電力系統中占比過高,一個是缺電,台灣兩個都占全了。擔心跳電?台積電剉著等吧。
朱立倫的表態 不利兩岸對話
2022-06-10 03:17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工作者
朱立倫此次訪美言論當中,台灣輿論最為關注的部分是他對兩岸關係的陳述方式。圖為朱立倫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演講。華盛頓記者張文馨/攝影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美國華府行,除了為國民黨駐美代表處揭牌外,最重要是開啟與美方的對話。惟在布魯金斯研究院的一席演說,筆者以為對國民黨在未來兩岸扮領航角色非常的不利。
原因很簡單,朱立倫此次演說中整體訊息是:國民黨是親美的,而且只親美。在對北京態度,從朱立倫所提及國民黨四項主要任務可清楚看出,他的訊息是:「我們不是一家人,我也僅止於希望做一個對你友善的好鄰居」!
另,在九二共識的解釋上,朱立倫回應居然是偷師陳水扁當年說法—「那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姑不論,朱此言與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史實發展經過,差距有多大;也不論此說與國民黨歷任黨主席—從連戰、馬英九、吳伯雄、洪秀柱到吳敦義等的說法,差距有多大,僅從朱此說法的政治意涵就得特別注意。因為朱的態度,毫無疑問是種政治上的表態與宣示。此態度,事實上是與國民黨過去歷史做完全切割,無疑會造成黨內再分裂。令人好奇的是,為了求取美國一個不確定支持,再度削弱黨本身,這樣的做法真的有意義嗎?
另一方面看,朱的這種表態,極可能導致兩岸關係進入一種無法轉寰的訊號,也將使北京全面重新思考處理兩岸問題的方向。
從兩岸全局角度看,朱立倫此番表態,勢將造成兩岸格局的深刻變化,且是向壞的方向變化。朱的立場演變到這地步,在中共盤算中,必然認定是其對台政策上的一場重大挫敗;此一評估勢將使得北京認定,在整個台灣不再能找到一個可以對話、且可信的政黨作為對手,也使得兩岸有效對話管道消失。
這就整體台灣安全戰略言,是非常負面的。執政的民進黨早閉著眼睛全面倒向美國,現在國民黨再演上這一齣,於是台灣連一個兩岸安全上的最低可能平衡,都不復存在。同時,在可溝通結構消失後,北京對台相關政策與作法,更多的會依賴其本身的片面思維,少考量到兩岸平衡概念。毫無疑問這並非台灣之福。
同時,國民黨在放棄兩岸議題領航權後,還有什麼能與民進黨做品牌區隔?值得一記的是,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時「連胡會」,相當程度上緩解陳水扁之亂引發兩岸與美國的三方緊張;那也是符合美國利益,而為美國敦促完成的。那是國民黨兩岸政策領航的貢獻。真正諷刺的是,該一歷史性會面重大基礎之一,正是「九二共識」。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是否將來有一天,在符合美國利益時,美國會要求國民黨重新拾起「九二共識」?
無論如何,國民黨的兩岸議題領航權,最終是否會葬送於朱立倫之手,大家可拭目以待。
偵測認知作戰 抓出測風向帳號
2022-06-10 03:11 聯合報/ 闕志克/清華大學合聘教授(台北市)
網軍政治操作帶風向,容不下異議,對民主是一種傷害。路透
認知作戰,是藉散播錯誤訊息或捏造訊息,達到影響群眾對特定事件思路與看法,進而改變其短期外顯行為,如投票或消費,甚而長期戕害社會的內聚力。後者的傷害源於認知作戰造成的文化族群對立衝突加劇、對政府和公正團體信任的降低及氾濫成災、真假難辨訊息所養成的群眾冷漠與無力感。認知作戰技術可應用於產品廣告行銷、政黨選舉競爭,甚至國與國間的交戰。
近年來,國際最知名認知作戰組織,當屬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 Internet Research Agency(IRA)。IRA 巔峰期雇用超過千名員工於各大網路論壇、部落格網站及社交媒體,以多個各具特定人設的帳號,發表文章或評論他人文章。每個員工負責經營三個帳號,每天需在每一負責帳號發表兩篇一定長度以上發文,及超過一百則評論。發言內容則圍繞在對執政當局或扶持政權的肯定讚美、國內政敵的汙衊詆毀及敵國政策或政治人物的惡評毀謗。IRA在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克里米亞烏俄戰爭初試啼聲,到民國一○五年(一六年)美國總統選舉大顯身手、一戰成名。據美國獨立檢察官米勒報告,透過假個人帳號、群組帳號和付費廣告,光經由臉書,IRA 觸及的美國人數上達一點二六億。此報告促使美國司法部於民國一○七年(一八年)起訴 IRA 及其十三個成員,IRA 營運也於當年戛然而止。
類似 IRA 組織,在台灣多以公關行銷輿情分析公司形態存在,主戰場則在 PTT 八卦板及相關看版。其套路是先在 PTT 發起鼓動風向,側翼名嘴於社群與政論節目進一步衍伸,利害關係人接著引用評論,最後大眾媒體作成新聞事件報導影響輿論。因為初始網路風向在此套路扮演重要角色,如能即時辨識,並披露人工哄抬的網路風向,將可有效降低此類認知作戰的成功率,進而促使網路風向,經由廣泛深入的討論而自然形成。
一個認知作戰組織可能握數百個 PTT 帳號。針對單一案件,它先藉由數個帳號發表立場特定但面相不同發文,接著啟動數十個帳號對每一篇發文,在發文後最短時間內,作出用詞語氣風格截然不同、但立場鮮明的認同或反對評論(推文或回覆)。這些評論一方面放大發文的網路聲量吸引眼球,另一方面鍛造多數風向已成錯覺,以影響騎牆派觀點。
近年國內有兩個研究團隊,針對上 PTT 風向哄抬行為模式,開發出類似的即時偵測演算法。其關鍵步驟是先找出在固定期間內發文評論總數超過某個數量帳號,將這些帳號兩兩配對,算出他們對某一發文立場相同、發表時間相近次數,然後將此數除以該帳號發文評論總數;得到的比率若高於某臨界值,則代表這兩帳號可能屬於同一認知作戰組織。再藉助分群分析,可進一步確定兩兩帳號的同屬關係,並找出同一認知作戰組織的所有帳號。
針對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十月到民國一○八年(一九年)十月 PTT 八卦版資料及 PTT 停權異常帳號名單,上述演算法辨識風向哄抬帳號的準確率達百分之八十二,召回率亦達百分之八十五,作為日常阻遏網路風向哄抬的工具,應是綽綽有餘;且隨著訓練資料量的增長,其效能也會與時俱進。在實驗過程中,此演算法也證明民國一八年(一九年)三到六月攻擊賴副總統的網軍,與民國一○七年(一八年)九月企圖影響關西機場淹水事件責任歸咎的網軍,應屬同一集團。
主政者請先採腳邊的玫瑰
2022-06-10 03:01 聯合報/ 蔡田/國小退休教師(台北市)
眼看國內新冠中重症患者和死亡個案再創新高,再聽聽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天天都在畫大餅,先是告訴大家不要在意確診人數,焦點在中重症和死亡人數;等到兩項數據一再攀登高峰,指揮官就轉換話題,預告七月疫情就會下降,八月就會逐漸解封,九月就有機會組團出國旅遊。好像疫情指揮中心跟民眾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一般。呼籲陳時中指揮官:先別描繪天邊的彩霞,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才是民眾最關注的!
昨天,中重症增加五七五人,病逝二一一人,都是歷史新高。且令人怵目驚心的是,才短短十三天,病逝者就增加一倍之多,早衝破陳時中設下防線。疫情如此,聽不到陳指揮官告訴民眾,政府的防疫策略為何?民眾要如何趨吉避凶?只聽到指揮官用美麗詞彙「麻醉民眾」,絕大多數都是輕症,已經就要緩降,出國在即,說句不客氣的話,民眾能否活到明天都是個問號,誰會關心什麼時候可以解封出國。更何況,因為疫情緣故,有不少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極大衝擊,有人被迫休無薪假,有人業績直直落,政府不談如何振興經濟,如何協助民眾度過難關,竟然用甜言蜜語告訴大家,九月有可能開放出國,這不是在民眾傷口灑鹽,就是高高在上到了忘記民間疾苦的程度!
民眾現在最關心的兩件事:政府如何帶領大家打贏防疫作戰,有效降低中重症和死亡人數;另外是如何透過振興方案,解決民眾因受疫情影響遭遇的經濟難題,此乃重中之重。
至於什麼時候可解封出國旅遊,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也沒有那麼急迫。政府請先解決眼前問題,俗話:「如果連腳邊的玫瑰都採不到,那天邊的彩虹又有何意義呢?」
線上課程缺陷 教部應提對策
2022-06-10 03:00 聯合報/ 李惠夫/文字工作者(嘉義市)
不少縣市宣布,高中職以下學校恢復實體上課。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不少縣市宣布,高中職以下學校恢復實體上課。對於盯著螢幕數周進行線上課程的師生而言,這似乎是個好消息,能夠及早結束或多或少是種解脫!
但不能輕忽的是,停課這幾周,中南部的疫情並未平緩,有多個縣市確診人數仍居高不下。而學生們居家線上課程期間普遍是未戴口罩的,下周重回校園,在六月豔陽下,是否能確實將口罩戴好,就成了重要的防疫關鍵。一旦出現破口,「一人確診全班停課」的無限輪迴,就會再起,校園又將重回數周前的緊張氛圍。
此外,若疫情不歇,反覆停課成為一種常態,那麼該思考的是,如何改善線上教學效果,尤其原本教師用來判別學生學習表現的紙本作業,除了「拍照傳送、批改傳回」這種吃力不討好方式外,有無更快速有效的解決模式可運用?
已經連續兩年五月中旬出現長時間停課,但線上課程暴露出來的缺陷,似乎仍無解;在可見未來,反覆停課勢必也難以避免,教育部應該針對這部分提出可行方案,而非僅靠學校及教師單打獨鬥,而妄想學生的學習成效能保持不墜。
解讀死亡曲線 疫情過高峰
2022-06-10 02:58 聯合報/ 沈政男/醫師
昨本土新增7萬2924例,死亡數增211例創單日新高。記者胡經周/攝影
這波疫情新增高峰出現在五月廿六日,數目為九萬四,到了六月九日已往下走,死亡人數卻創新高,達二一一人,且中重症有三百餘,引發不解。
中重症與死亡數目落後新增數目一到兩周,甚至更久,以至於造成「新增下降、死亡卻升高」的矛盾現象。事實上若把新增、死亡都用發病日來計算,可以看出兩條曲線都是緩升又緩降的山丘形狀,且都在五月下旬達到高峰。因此,不論以新增或死亡數目來看,全台疫情確實已過高峰,正在往下走。
無法正確解讀死亡曲線,容易衍生誤解,比如「染疫黑數增加」與「蓋牌」。事實上無症狀、有症狀未確診,始終存在一定比例,既然新增下降,染疫黑數當然也下降。有人以為「去年比前年多死一萬人,何以去年新冠死亡只有八百餘?」這是因為前年比大前年少了兩千多人死亡,一來一往就會出現去年超額死亡暴增的假象。
又比如「台灣每十三天就死亡數目翻倍」,乃因疫情才進行到前段,花十三天就從死亡千餘倍增成兩千餘,而外國早已進入後段,倍增當然比較耗時。
鄰近各國經驗顯示,致死率(染疫者死亡率)主要決定於八十歲以上染疫占率與致死率,而後者又決定於疫苗覆蓋率。台灣在一個月前,八十歲以上染疫占率約百分之一,致死率小於百分之一,近來已分別攀升到百分之二點二與二點一,使得近日死亡數目大增。這兩個數字越來越接近南韓,而他們的致死率為萬分之十三,台灣恐怕也差不多。
台北長照機構四成染疫長者打過三劑疫苗,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二,有人認為太高,其實八十歲以上打兩劑的致死率與打三劑相差數倍,感染保護力相差更多,加總起來的死亡率就是如此,並無異常。
死亡曲線大致左右對稱,若以這幾天當成死亡高峰,那麼最終死亡數目將達四、五千,而以發病日在六月四日以前案例來計算,致死率可能落在萬分之十二。這樣的致死率略高於紐西蘭與新加坡,跟南韓相當,且低於香港。
另一個衡量死亡的指標,是每百萬人死亡數目,而以目前疫情進行到半途的百萬分之一四○來計算,加倍以後與新加坡與紐西蘭相當,但比南韓、日本低。
致死率要再壓低,看起來比較困難,但每百萬人死亡數目可透過防疫來降低。由於民眾「自主升級」,人流指數已降到三級警戒的四分之三,未來若能繼續保持,將曲線探底時染疫率壓到百分之十五,將比鄰近國家低兩、三成。口罩短期內絕對不能脫下,否則新增曲線勢必上揚。
兒童死亡總是引發震撼,然而至今致死率並未明顯異常,家長不用太過擔心。兒童疫苗覆蓋率逾六成,加上自然染疫已達七成多,若能靠非藥物防疫把染疫率壓低,絕大部分孩子都能平安度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