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經濟/產業創新轉型 重於引進人才

.聯合報社論..翻轉公廁,要靠公民素質提升
.聯合報黑白集.當勝利不是勝利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創新轉型 重於引進人才








經濟/產業創新轉型 重於引進人才


2017-06-24 03: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勞工陣線與經濟民主連合,上午在立法院外舉行記者會,抨擊國發會所提「國外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中的四大鬆綁,不顧台灣青年國內低薪的產業環境,將成為台灣青年的四大惡夢。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義書/攝影


《國外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草案在立法院審議時引發諸多爭議。行政院長林全表示:「制度鬆綁改革一定有陣痛期,但過度的封閉與保護,只會讓我們喪失競爭力」、「吸引各國年輕人才,為國家發展注入新血,要對延攬外國優秀人才鬆綁,提供國內青年一個更國際化的工作環境,以及更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模式,進而開創更多的商機與就業機會」。顯然政府這一法案有著打造產業與青年發展雙贏的思維。我們肯定政府的用心,卻也不免擔憂此一法案的成效與成敗。
眾所周知,國內產業發展的困境多不勝數。若以微笑曲線來看,台灣長年偏重依賴曲線中段的代工生產模式,導致難以掌握產品價值分配,不易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也導致低薪與如今面臨的嚴重人才外流問題。就微笑曲線高價值的另外兩端來看,台灣以出口為主的產業不但遲未能建立品牌,甚至無法掌握通路,平白損失高比例產品價值;創新研發雖有成果,但多屬於製程創新,難有好的創價效果,更重要的是創新研發至今還難成為產業常態,未能蔚為風氣。
面對這些困境,政府各有不同政策加以因應、試圖解決。但經濟部多年來多如牛毛的各種政策與不計其數的補貼優惠支持,至今仍難改變上述困境;倒是產業界面臨各種困難,呼籲政府支持幫忙的呼聲從未停歇。這說明了政府過去這種片段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台灣的產業困境。
套用一句流行語,政府政策必須營造一個能讓產業能自主提升創新的「生態系」,而非事事順應產業要求以片段式的政策來支應產業發展需求。以人才需求來看,根據經濟部工業局過去所做的重要產業人才需求調查,國內各重要產業對於外國專業人才的需求其實並不高,其中較多的是「國際行銷人才」。為了掌握市場與通路以提高銷售獲利,引進更多行銷人才並不為過,但這份調查也顯示了即使是重要產業,對於研發創新人才的需求其實並不殷切。搭配國內產業轉型升級仍處困頓狀態的事實來看,其中當然存在因果關係。
人才缺乏是產業界呼籲政府必須解決的「五缺」問題之一,看來政府現在也有心要解決此一問題。但除了勞工、土地、人才等生產要素外,有價值的生產活動還需要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即企業能力或企業精神,這一點倒是台灣社會向來少有檢討的。在創造產值、出口、就業的考量下,政府向來禮遇「企業家」,即便是違章工廠也不願貿然取締。然而過度重量不重質的結果,反而使得若干企業主喪失統整資源、致力創新的企業精神。例如,日前一項調查顯示,在數位化時代中,台灣仍有近四分之一的廠商至今尚未有數位化思考,未能規劃數位化發展。面對這些廠商,究竟要尊重市場機制任令淘汰並釋放資源出來,還是要濟弱扶傾、免於不墜,政府應有先決態度。
政府為引進人才所採取的政策並非始於今日,相關政策也不在少數,我們曾評析過的「創業家簽證」效果不如預期即是一例。政府對產業的政策與態度若過度重量不重質,其實將會難以營造一個讓產業能自主提升創新的生態系。我們可以這麼說,如果無法真正創造產業界對於創新研發或投資活動的動力,則所有相關人才引進措施只會是徒勞無功,也徒然浪費資源。
如果國內產業界連國內培養的博士都因「嫌貴」而不願聘用、任憑外流,卻要引進國外較便宜的「人才」,這難道真有助於產業發展?當產業界認為產業發展不需要用到博士級人才,只需較便宜的中階人才時,某種程度也說明了產業界要的只是小小提升,而非大大躍升,這難道不也是另一種型態的「小確幸」?

聯合/當勝利不是勝利


2017-06-24 03: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全國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立法院為年金改革最後角力的前夕,帶領公教人員抗爭的公務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參加一場政論節目,為大勢將去作最後的喊話。他說,當初馬政府推動年改,他成立「廢票聯盟」率公教人員抵制,造成二○一四年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大敗,公教冷漠又導致二○一六的政黨輪替。但他不勝唏噓地說,今天公教人員的處境卻落得更慘。
這個體悟,未免來得太晚。同樣是年金改革,在馬政府手上推動,或由蔡政府執行,態度和作法當然會有所差別,但被改革者卻無法想到這麼多。李來希在馬政府時代選擇抗爭,導致馬政府猶豫不決,並因此連續大敗;但未竟的改革落到蔡政府手裡,全無顧惜之情,軍公教的抗爭失去著力點,只能眼睜睜被剝皮。李來希有點悔不當初,而其他軍公教又作何感想?
不論「廢票聯盟」是否導致藍軍大敗的主因,更真實的問題是:兩年之後,當勝利不再是勝利,軍公教如何面對自己的選擇?當時軍公教對國民黨迎頭痛擊,俟時過境遷,拳頭卻落在自己身上,他們不懊惱嗎?
話說回來,「當勝利變成慘敗」,並不只是李來希或公教人員要學到的教訓。在台灣政壇,藍綠為了權力或一己之私,往往不顧法理和大局死纏爛打,其結果,往往賺取了個人短暫的勝利快感,卻犧牲掉國家長遠的利益。民進黨團縮短十八趴的終結期,蔡英文堅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惡化,都難脫同一厄運。


聯合/翻轉公廁,要靠公民素質提升


2017-06-24 03:4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聯合晚報願景工程「翻轉公廁」專題引起廣大回響,環保署長李應元今天宣示,可溶性衛生紙丟馬桶政策7月1日起全國上路。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蘇健忠/攝影



公廁反映一個國家的公共形象,而台灣在這方面的表現一直讓人汗顏,不少公廁仍然讓人掩鼻,有些更讓人敬而遠之。對此,環保署年初開始推動公廁「衛生紙不丟垃圾桶」而改丟馬桶的政策,但因各縣市擔心此舉造成公廁嚴重阻塞而猶豫不前,原訂本月正式上路的措施必須延後。環保署七月起將赴各地公廁抽查,若公廁衛生紙還是塞滿垃圾桶,將依《廢棄物清理法》開罰。
政府從二○○八年開始執行「推動台灣公廁整潔品質提升計畫」,未來四年還要再投入廿億元改善全國公廁,但始終未見明顯成效。公廁品質不僅攸關公共衛生,更與觀光形象密不可分;但是,要翻轉公廁的髒汙形象,光靠衛生紙丟馬桶的政策還不夠,還必須提升國民的公廁使用文化才行。政府必須拿出推銷前瞻建設計畫的力氣,投注經費、加強宣傳,並號召國人共同參與,才可能產生實效。
目前國內列管的公廁近八萬間,環保署稱這些公廁九成九屬「優等級」,但這樣的「好評」,顯與一般民眾的使用經驗頗有落差。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最近對此做了系列報導,並進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對國內公廁的評分僅在及格邊緣,逾八成受訪者仍說會將衛生紙丟垃圾桶,而非投入馬桶,這與政府的政策大相逕庭。
這項民調,除凸顯民眾認為國內公廁的乾淨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更顯示許多國人對「衛生紙丟馬桶」一事仍有疑慮。過去長期以來,政府或公家機關以「衛生紙會阻塞馬桶」為由,要民眾將衛生紙投入垃圾桶;現在要作出反向要求,卻又未能提出具體數據說明,也難怪人民疑慮難消。無論如何,廁所內衛生紙四溢地面,一直是人們對公廁壞印象的主因之一,環保署推動「衛生紙丟馬桶」政策確有必要;但更根本之計,還是要從軟硬體雙管齊下,改善公廁的清潔設備和衛生紙的提供,同時民眾也要改善如廁的陋習。
舉例而言,不少台灣民眾使用公廁,因為擔心馬桶座不乾淨,會雙腳踩在馬桶上,這是不顧他人使用權利的作法。有些民眾出國觀光,則會把壞習慣帶到國外,甚至傳出有民眾在國家公園找到隱密處即就地便溺,這都是不可思議的陋習。一名帶團赴歐的台灣導遊即感慨,她總是等所有團員上過廁所再進去,目的是把現場的「殘局」逐一收拾,以免留給外國朋友對台灣的不良印象。如果我們不能在國內把公民意識培養好,出國難免就會鬧笑話,用廁文化就是一個最淺顯的表徵。
要翻轉公廁文化,提升硬體是第一步。以日本為例,十多年前日本人也覺得公廁骯髒跟惡臭,但近年其公廁水準已提升到全球領先的地位,其硬體改善是關鍵因素。對比之下,台灣在這方面投入的經費明顯不足。以台北捷運為例,僅維護一百一十七個車站內的公廁,每年編列五.二億元的預算,光衛生紙每年就要花費二千萬。出了台北市,許多地方政府無力負擔公廁維護費用,更因為衛生紙常被民眾私自帶走,許多公廁乾脆不提供衛生紙,遑論擦手紙。如此惡性循環,公廁品質如何提升?
政院力推前瞻基礎建設,許多建設動輒上百億元;相形之下,用於改善與維護生活中所需的公廁之經費卻吝於給付。我們建議,政府至少應在前瞻建設計畫中的「城鄉建設」項目中增列預算,配合改善公廁,這才是有助改善人們生活品質與公民意識之作為。
台灣不少地方公廁還停留在五十年代的克難水準,沒水、沒紙、沒衛生。要翻轉這些公廁文化,提升公廁硬體與國人改變使用習慣,兩者缺一不可。公廁硬體建設的提升,配合如廁文化的改進,才能讓國人使用公廁時,不再掩鼻皺眉,才能真正翻轉公廁文化。

聯合筆記/蔡總統眼中的金管會

.聯合筆記/蔡總統眼中的金管會
.入境不隨俗…鴻海的日本進出
.護蕉價 公民團體介入 遠勝過不作為
.年金改革爭議多/年改 別玷汙「正義」一詞
.講客電台 顏色好鮮明
.年金改革爭議多/月退新制 基層難留才
.以價制量 還敢說鼓勵綠電
.世界大學評比 不符亞洲國情








聯合筆記/蔡總統眼中的金管會


2017-06-24 01:48 聯合報  賴昭穎

永豐餘總裁何壽川被控使用公司資金投資上海1788大樓,何(左)與永豐餘土地開發部經理張金榜(中)、三寶建設董事長妻廖怡慇(右)遭羈押禁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八年九月爆發全球金融海嘯,台灣多家中小型金融機構也出現異常提領,就連規模較大的台新金控也遭到禿鷹狙擊,金融市場壟罩在系統性危機陰影下。
十月初的一個夜晚,在台灣銀行公庫部,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邱正雄,召集財政部、金管會和中央銀行等財經部會首長,討論因應之道,當天深夜宣布調高存款保險上限一倍到三百萬元;時隔不到廿四小時,閣揆劉兆玄宣布擴大為存款全額保障。因為政院這劑猛藥,拆除國內爆發金融危機的引信。
說到底,金融市場的穩定,就是「信心」而已,當民眾失去信心,就會引發非理性行為,尤其在現今這個資訊傳播快速、假新聞充斥的環境,負責管理和維護金融市場的金管會,對於可能燎原的星星之火更須防範,避免事後再動用龐大的資源去善後。
面對永豐金控前董事長何壽川因為不當貸款案,遭法院裁定收押禁見的金融弊案,職司金融「監督與管理」的金管會,應藉此檢討改進金融監理層面,但當務之急除祭出解任前董事長何壽川的行政處分,就是避免永豐金的客戶與員工權益,因大股東的不當作為受損。
何壽川被收押禁見,無人能預期會否引發市場對永豐金產生多大的信心危機,接替何壽川董事長職務的邱正雄緊急召開記者會,強調公司的流動性沒問題,並提出多項改善計畫;金管會也發布新聞稿,除了肯定邱正雄推動改革的決心,也強調永豐金控集團財務及營運正常。
不論是邱正雄的記者會或金管會的新聞稿,目的都是要穩定市場信心,避免可能的失序,卻有綠營政治人物「只看顏色、不問後果」,以未審先判的方式質疑邱正雄的適格性;更令人錯愕的是,蔡英文總統還附和這樣的論點,指責金管會不是發言不當,就是角色自我認知混淆。
金管會組織法第一條規定,行政院為健全金融機構業務經營,維持金融穩定及促進金融市場發展,特設金管會。這是法律所賦予金管會的角色,和顏色無關。
二○○六年初在時任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力促下,行政院決定二次金改政策踩煞車,宣告金融整併杜絕政治不當干預、回歸市場機制;如今的蔡總統以斥責金管會的方式在個案表態,想要樹立什麼樣的金融監理標準,外界都在看。

入境不隨俗…鴻海的日本進出


2017-06-24 01:57 聯合報  陳東海/旅日學者(日本大阪)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土城鴻海總部股東會,董事長郭台銘明言「鴻海投資夏普後,他感受到日本人對公司忠誠、對技術執著、對本業敬業。從投資夏普的例子來看,儘管高層有策略經營的問題,不過工程師非常優秀,工匠精神值得學習。」
反過來,大概可這麼說,那就是在郭董的經驗或認知上,台灣人(或其他非日本人)對公司沒日本人那麼忠誠,對技術沒日本人那麼執著,對本業也沒日本人那麼敬業。
諸如夏普、東芝之類日本大企業,脫離創業期後,公司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大多趨於分離。公司就是「公」司,不再是「私」司。創業者及創業者家族對公司的影響力迅速弱化,公司的經營幾乎都由內升的技術人員(職人=職業人)或經理人員們主導,透過與大銀行之間協調型的投資判斷,並且仰賴官僚系統的行政指導擴大公司的市場和社會影響力。
同時,也因為大銀行和官僚系統強大的智庫功能及公益性格,使得日本大企業除了追求市場利益之外,非得注重社會公益不可。雖然此一特徵在泡沫經濟瓦解、金融機構重整及官僚醜聞頻傳的九○年代後,日趨弱化。但是,大銀行及官僚系統的情報收集和大數據分析能力,依然強悍。
因此,關於進行中的「東芝記憶體」投標案,郭董數度點名日本經產省商務情報政策局長安藤久佳阻擾鴻海標案,在日本企業經營史上,極為少見。難怪筆者熟識的日本經濟學者馬上就說:「第一次看到在日本企業的關係者,直接點名罵特定日本事務官員,真有意思」;「看來鴻海雖然到了日本,但完全不準備要在地化,還是繼續用他自己的那一套。」
沒錯,郭董就是郭董,台灣企業就是台灣企業。例如,股東會後郭董被問到夏普經營問題,就說:「夏普名字沒改,生產人員大部分沒變,主管透過競爭接任,不講年資、不講關係,只講對公司貢獻」;「夏普規劃開放員工認股,希望改變制度,讓夏普員工跟鴻海員工一樣有股票,要讓夏普重返東證一部,讓夏普成為範例」;「持續改變夏普制度,讓員工分紅入股,賺錢比照鴻海,卅%給員工分紅,希望夏普成為標竿」。
只是,郭董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日本人在企業工作不只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分紅。否則,夏普在事實破產的情形下被鴻海併購,依然能夠持續維持研究發展與技術革新,同時就如郭董所言,「生產人員大部分沒變」,就很難說明。
在階級社會日本,用錢買不到的東西太多,所以有錢並不絕對。而且由於封建制瓦解得很晚,所以注重傳統價值,一般來說暴發戶不被推崇。例如,被郭董點名的公務員安藤久佳,不用調查,他的社會信賴度或社會「地位」一定比他的長官經產大臣或安倍晉三首相還高。為什麼,有機會的話,以後再說。

護蕉價 公民團體介入 遠勝過不作為


2017-06-24 03:20 聯合報  雷立芬/台大農經系教授(台北市)

農政單位預言「加持」,蕉農焦慮香蕉價格會一路探底。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農產品價格隨著天候變化,似乎是天經地義,不但如月之盈虧,周而復始,還在不同品項間輪替。
年初高麗菜價直直落、香蕉價格居高不下;梅雨季一到,高麗菜價應聲而漲,香蕉價格除了農政單位預言「加持」外,還遇雨則發加速成熟,下滑速度更是驚人。
果菜價格一高,消費者抱怨連連時,政府就緊急釋出冷凍蔬菜,或者開放進口。果菜價低迷到農民血本無歸時,政府便花錢耕鋤或官員排排坐吃香蕉。
農產價格波動,總結原因不外乎供過於求,或供不應求,再加上運銷體系不健全。供過於求可能肇因於天氣,也可能農民搶種;供不應求,除了天候因素外,也可能人為囤積所致。
運銷體系不健全則導致價格傳遞過程被扭曲,譬如產地價格下跌時,消費地價格未能即時反應;產地因供不應求造成價格上漲時,零售價格調升幅度往往高於產地甚多。這種情況,不但消費者喊吃不消,農民也說沒有賺到錢,錢到哪裡去,只好說有菜蟲。
天候問題即使倚賴環控溫室、植物工廠,仍無法完全消除生產量之不確定性。因此,運銷體系,除了具有貨暢其流的功能,更應有調整供應量與需求量的能力。譬如國內生產供不應求時,緊急進口增加供給;供過於求時,創造消費以增加需求。
道理很簡單,執行時機與執行者才是關鍵。傳統運銷體系,包括販運商、批發商、零售商、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等。消費地批發市場(如台北農產公司經營的第一、第二果菜批發市場)聚集各地農產品,再經由拍賣或議價方式,快速將貨物分散到零售市場,完成貨暢其流的功能,且每日批發價格成為產地出貨的參考數據。
不過,批發市場是否有能力增加供應量或創造需求量,則令人存疑;因為批發市場必須先具備倉儲設施,才有能力調控批發數量;惟批發市場經營者不容易籌措到投資倉儲設備及儲存農產品所需要投入之資金。
另一方面,販運商自產地集貨,再運送到批發市場轉手。生產規模小的農民,往往倚賴販運商銷售農產品。只要傳出生產過剩消息,再加上銷售管道被鎖住,產地價格必然開始下滑。
年初高麗菜慘跌時,曾有公民團體向農民採購後,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扮演販運商的角色,增加農民銷售通路,成為傳統運銷體系外的新機制。然而,這種作法可能違反「農產品市場交易法」的規定:農產品第一次批發交易,應在交易當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之;其次,消費者可能質疑價差是否合理。但是,該種作法遠勝於無作為或不積極作為。
為了避免香蕉價格快速崩盤,實有必要再透過公民團體集結社會大眾的力量,讓蕉農的辛苦有回收,何況,農業取之大地,已經生產的農產品沒有被消費而被銷毀,何止浪費!

年金改革爭議多/年改 別玷汙「正義」一詞


2017-06-24 03:29 聯合報  黃聰哲/自由業(雲縣西螺)

漫畫 季青

立法院院會23日下午繼續處理「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草案,完成攸關退休公務員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額條文二讀。院會表決通過民進黨立委尤美女的修正動議,將「樓地板門檻」設定為32160元,國民黨主張36155元則遭否決,國民黨委員舉牌呼口號。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曾吉松/攝影


「正義」若沒有包容,就是鬥爭,「正義」若沒有監督制衡,與專制獨裁無異。古今領導人物無不以正義來美化自己,遂行貫徹意志,以達其政治目的。故喟嘆:正義、正義多少罪行,假汝之名而行?
荀子云「正義而為,謂之行。」小英主持正義,理應受到全民支持,何以民調會斷崖式崩跌,現僅剩廿一趴?癥結在於「正義」一詞,被小英以自己的政治利益任意詮釋,內涵已成為小英御用。
殊不知正義與非正義性質,多數情況下只是相對的,輿論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正因為對「正義」的濫用,才造成「上之所是,下之所非;上之所非,下之所是。」的社會現象,一例一休形成勞、資、官三輸的局面,是其明例。
「正義」的基本是在衛護團體的「權利與法律」秩序,這種秩序從未完全臻於理想的境地,因此如何使社會內部實施動態平衡,是穩定社會和諧的基本。
台灣社會少子化及高齡化已成新常態,年金改革有其必要性。社會對年金改革應該像有機體一般,永續發展,執政者的努力和鼓勵被改革者的情願付出,齊心協力共赴事功。
然而蔡政府不按理施政,首先就以「年金不公不義/世代別不公/職業別不公」做為改革正義立基,繼之以「繳得少少,領得飽飽」鋪陳,最後採段宜康報復性立法,快速清理年改戰埸,使軍公教在國會暴力多數下有法依不得,含恨形成一股離心力,如何奢求社會動態平衡,以達社會和諧?
法國總統馬克宏也主張改革退休制度,卻宣示「不溯及既往」,因為這代表國家的承諾,同時也是對法律制度的尊重,無形中造成一種向心力。
法律是民主社會最後一道防線,政府這隻權力怪獸,無人可制衡,軍公教依法應有的權利,被砍得見骨見血,似乎無力可回天,但請小英勿玷汙「正義」一詞。
陳欽興/退休國中校長(新北市)
民進黨執政以來沒看到政績亮點,蔡英文總統的滿意度又跌至只有廿二趴,如今可以挽回政績的,是年金改革儘快完成立法展現執政能力。
立法院臨時會前日通過,公務員退休金樓地板門檻為三二一六○元。在民進黨立委眼裡,這個數目已足足可以養活自己了,但諸立委有沒有想過,一個健康的老人,用這個退休金,當然可以過清淡生活。
多數立委們正當壯年,衝撞有力,鮮少上醫院,當然體會不了六、七十歲退休老人是怎麼活的?不要以為生病有健保就足矣。可知道有多少是健保沒有給付的嗎?一瓶保養筋骨的健康食品,動輒二、三千元;一顆鑲牙要花掉一個月退休金。因此,退休老人往往成為子女的負擔,悲呀!

講客電台 顏色好鮮明


2017-06-24 03:39 聯合報  張添松/志工(台北市)

客委會自接收中廣頻率所成立的「講客廣播電台」開播。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麒瑋/攝影


政府出資的講客廣播電台開播了,身為客家人,特別打開收音機收聽。第一個現場帶狀節目是由名嘴主持,除了邀請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談民進黨為客家鄉親成立電台之不易,也批評國民黨過去長期打壓客家話;也談年金改革,其論述口吻與名嘴平時他在電視政論節目的立場差不多。
客委會口口聲聲說,講客電台是屬於所有客家鄉親的,但播出的第一個節目卻由特定政治立場的人主持,如何讓人相信不是為特定政黨服務呢?難道黨政軍退出媒體只是口號?會說客家話的人已越來越少,難道今後還要分統獨分藍綠嗎?

年金改革爭議多/月退新制 基層難留才


2017-06-24 03:37 聯合報  葉昱呈/公(屏東市)

立法院通過未來公務員的月退休金將以「最後在職十五年平均薪額」作為採計標準,筆者認為有待商榷。
中央與地方機關之職等編制有差異,以中央為例,一名承辦技正或專員,即編列八至九職等,且因編制員額多,升遷機會大,年輕時即能占缺,如計算最後在職十五年平均薪額,權益不受影響;反觀地方,科(課)長僅編列八職等,且因編制員額少,升遷不易,能占到主管缺時,多近退休年齡,如計算最後十五年平均薪額,權益將大受影響。
上述條文完成立法,將造成地方公務員往中央機關大量流動,讓基層單位無法留住優秀人才。

以價制量 還敢說鼓勵綠電


2017-06-24 03:36 聯合報  鄧鴻源/大學教授(新北市)


小英總統選前說,如果當選總統,將要逐步廢除核能,以綠能取代,但政府雖一再鼓勵民間公司多發展綠能產品,實際作為卻似乎「自打嘴巴」。
日前出席某科技公司股東會,經理人抱怨說,最近一年公司營運不甚理想,問題主要出在業務推廣受到「政策限制」。
該公司響應小英政策,研發中小型垂直式風力發電機,並著手量產推廣「種電」,卻發現政府規定,種電申請台電躉購,台電以地號為依據,不論土地面積大小,一個地號只能有一個申請人,而政府核定的躉購電價,目前一○六年度是陸域風力發電裝置容量一千瓦以上不及廿千瓦為一度電八.九七一六元,廿千瓦以上依設備不同分別為一度電二.八七七六元或二.八三九五元,相差達三倍之多。
以該公司推廣的容量九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來說,一公頃土地至少可建置廿組容量達一八○千瓦以上,但限於一個地號只能有一個申請人及依建置容量大小,而有相差三倍電價的懸殊誘因,導致業主基於投資報酬率的考量,都選擇小規模投資、小量發電,無形中限縮了風電的推展。
政府高唱以綠能取代核能,卻「以價制量」,這不是「自打嘴巴」嗎?
德國政府早就在大力發展綠能,卻沒有聽說他們對民間業者給予限制,不論民間業者發多少電,都以同樣的高價蒐購,這樣才有鼓勵作用,否則只是空口說白話罷了。
筆者認為,應該取消上述不合理的限制,台灣才可望繼德國之後,成為有效推廣綠能的國家。

世界大學評比 不符亞洲國情


2017-06-24 02:03 聯合報  翁御棋/日本永續文明研究所所長(日本京都)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這個月剛公布的二○一八世界大學排行榜,台大的學術聲譽拿下九十五.六分,比亞洲這次排行第一的南洋理工學院九十三.九分還好。圖為台大校園。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許正宏/攝影


每回世界大學排行榜公布後,總會引起輿論許多的檢討之聲。但若關心的人看到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這個月剛公布的二○一八世界大學排行榜,仔細檢視各評比項目,可以發現台大的學術聲譽是拿九十五.六分,比亞洲這次排行第一的南洋理工學院九十三.九分還好。
哪些項目弱呢?目前可直接查詢的項目裡,師生比只拿卅三.三分,遠輸給南洋理工大學九十三.六分。
再看清華大學,國際師資比甚至只有廿四.九分。
師生比和國際師資比,一直都是國內與亞洲大學(除新加坡、香港)在這些以歐美為主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名次無法上升的主因。這些劣勢也是亞洲大部分大學編制的結構性問題。
假設把台清交成合併,保留全部老師,然後學生招生數減少為三分之一,再招收高比例的外籍生,新進師資一律聘用外國籍甚至外籍女性學者,這樣的超級怪獸大學,應該可以在數年內拿到世界大學排行前十名的位置。
但這有什麼意義呢?讓一群英聽不佳的學生全英文修課,真的會吸收得比較多嗎?國外學者真的能理解我國的風俗民情,做出重大貢獻的研究嗎?
與其追逐不符合亞洲國情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不如檢討國內需要怎樣的大學,該發展怎樣的特色和實力才是。
為了排名而讀書做研究,反而失去了原本教育的意義。古有名言,「在人者未來,在己者已失」,高等教育辦學亦是如此。不過當然,這需要整個世界學術界的覺醒。

【即時短評】為拚經濟 蔡政府努力走兩岸鋼索

.【即時短評】為拚經濟 蔡政府努力走兩岸鋼索
.【即時短評】軍公教找「老朋友」提釋憲 結果也不樂觀
.【重磅快評】瓦雷拉揭露的只是一樁「預知斷交紀事」
.【重磅快評】段宜康年改復仇記 果然包圍越多砍越兇!
.【重磅快評】為何「地表最強職業」總是加量不加價?







【即時短評】為拚經濟 蔡政府努力走兩岸鋼索


2017-06-24 12:31 聯合報  記者陳熙文╱即時報導


行政院長林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相當篇幅都是在談台灣經濟,除了重申政府要利用創新、就業和分配三點上來帶動經濟的願景,林全也展現出務實的一面,對於兩岸的經濟互動有更為柔軟的身段,包括兩岸關係「維持現狀」,甚至也肯定過去馬政府簽訂ECFA,在經濟互惠面來說是好的,並表示有意願與對岸走向更開放的經貿關係。
日前台巴斷交,蔡政府擺出「硬姿態」,兩度直稱對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強調台灣主權的態度,兩岸政策上,蔡政府仍然保持彈性及溝通空間,一方面對於大陸頻挖我國牆角,政府必須展現強硬、不受脅迫的立場;另一方面,對於兩岸關係發展,蔡政府則是對大陸「諄諄善誘、溫情喊話」,期待陸方能展現善意作為。
林全在訪談中提到,台灣和對岸經濟關係的密切化是必然的,而且也是不應去抗拒的事實,不過,希望台灣不要只和中國大陸或任何單一的國家或地區發展經濟關係。林全說得沒錯,台灣是個小島,沒有太多的資源,因此台灣必須走出去,以更開放的心態參與國際經濟,但面對大陸從政治、經濟的多方面圍堵及打壓,連台灣要與其他國家洽談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大陸都要百般阻撓,台灣如何走出去?
昨晚立法院院會表決通過「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第36條,終結多年來備受爭議的18%優惠存款,也象徵蔡政府的年金改革即將進入尾聲,接下來將走向新的戰場,那個戰場正是林全傾全力要做的「拚經濟」。
美國退出TPP後,林全宣示台灣要積極加入由日本發起的TPP-11,而大陸積極布局「一帶一路」的同時,對台灣外交突圍的全面防堵也不曾停歇,台灣要參與世衛大會遭拒、邦交國被大陸挖走兩個,其他的也岌岌可危,今年秋天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台灣是否重蹈WHA覆轍也是觀察指標。
中國大陸對台的全面防堵,不只是外交上的孤立,也是經貿上的孤立。兩岸關係未能和平發展,什麼前瞻願景都只是畫餅充飢,歸根結底,蔡政府當前最大的難題,還是猶如燙手山芋的兩岸關係,否則就算是林全如此厲害的經濟舵手,也無法為台灣經濟找到解方。

陳立恆/《灣聲》不土.且待知音

.陳立恆/《灣聲》不土.且待知音
.王正方/他忘了我們,我們不可忘記他
.蘇蘅/網路直播 傳媒的一張新問卷
.黃介正/香港「特別」二十年
.羅智成/吃吃的電影之愛
.方祖涵/大聯盟的語言歧視
.王健壯/蔡英文要尋找三個臭皮匠










陳立恆/《灣聲》不土.且待知音


2017-06-24 03:08 聯合報  陳立恆


第一次聽到《灣聲樂團》的演出,毫不誇張地說,我覺得上帝給四面楚歌的台灣音樂開啟另一扇門窗。
首先,他們在現代編曲與古典音樂的融合功力上,展現了驚人才氣,不但賦予台灣鄉土歌謠一個可以與巴哈或貝多芬平起平坐的可能性,也讓它們擺脫了鄉土俗氣的同時,卻保留了鄉土活力;其次,他們很清楚如此上善若水、世界皆然的古典音樂形式,或可使台灣的軟實力以一種溫柔敦厚的方式,找到與全球市場的新共鳴。
「以古典音樂為平台,以台灣文化為主體,讓台灣的聲音與全世界接軌。」正是傳藝金曲獎最佳作曲人李哲藝所創《灣聲樂團》的初衷,他歷經廿年的奔走醞釀,期藉由《灣聲》的出現,能夠用跨越民族、語言與國界的音樂符號,將台灣作曲家的創作,以及以台灣素材為主的旋律做一番重新詮釋,扭轉大家對於台灣本土音樂的偏見外,也讓全世界都能聽見屬於台灣的最美聲音。
《灣聲》更期待這屬於台灣的聲音,能率先傳唱到海峽彼岸,所以正籌畫於二○一八年舉辦一系列巡迴音樂會—《琴繫四海》。民謠民歌是一鄉一地最富情感的音樂形式,如果超越疆界的民謠民歌能在台灣開花結果,廿一世紀的台灣將更有機會成為地球村概念的福地之一。《琴繫四海》音樂會第一站先登陸對岸,希冀匯集台灣傳統歌謠(如望春風、草螟鬥雞公等)、大陸各地民謠(如鳳陽花鼓、小燕子等)與華人共同經典(茉莉花、何日君再來等),並邀請當地音樂團體或素材作品一同演出,例如在崑山用崑曲、北京用京戲、廣東用粵劇等,成就一場別開生面的以樂會友,懷帶著淺淺鄉愁與濃濃善意,為兩岸人文音樂交流盡一份虔誠心力。
我也十分認同這一份虔誠心力,因為沒有人比我們這些在世界闖蕩的台商更清楚一項事實:「台灣的聲音需要被聽見」,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層面上,我們都需要以一種更加婉轉迂迴的方式,在兩岸競合與全球舞台上尋找台灣的柳暗花明。尤其李哲藝奔走醞釀《灣聲》的廿年間,也正是台灣軟實力不進則退的廿年,希望《灣聲》能以結合鄉土與創新的古典音樂為載體,逆流而上地將台灣的聲音傳唱到對岸乃至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長久以來,相信你我都聽過許多關於如何活化台灣本土文化或是爭取進入世界行伍的高談闊論,然而在實際執行上,卻總是因為內容貧乏或政治敏感而寸步難行。終於,我們等到了《琴繫四海》計畫,其內容深度無庸置疑更不涉及政治議題,只不過從夢想發起到築夢踏實,尚待各路知音的積極響應與熱心牽成,才能成全這個讓台灣聲音能傳唱大陸各地、華人世界與世界舞台的最美初衷。
我不是李哲藝的經紀人,只是台灣音樂的愛好者,誠摯希望越來越多人加入《灣聲》的知音行列,讓真正美好、鄉土不土的台灣之聲被全世界聽見!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