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解封邊境慢半拍 經濟恐失溫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解封邊境慢半拍 經濟恐失溫
◆  聯合報黑白集/三倍券,三倍欠思量
◆  聯合報社論/美國若降低軍售門檻,對台灣是好是壞?







經濟日報社論/解封邊境慢半拍 經濟恐失溫


2020-06-06 02:4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隨著疫情退燒,各國開始逐漸解除邊境管制,但台灣迄今都沒列在優先開放的名單上,讓以防疫成績自豪的國人感到委屈不解。事實上,台灣要是重蹈「進場超前、退場超慢」的老毛病,以致持續國際失聯,國人失落感會愈來愈重。
就在台灣連續零確診準備國內鬆綁之際,國際上早已有多國已經或準備解封邊境。目前情勢比較明朗的國家,有歐盟各國、紐、澳、日本及中、韓、星等國,而這些國家目前都尚未將我國納入第一波開放對象。其中中、韓之間早於5月就已經互開高階商務人士進入,紐澳也不斷協商準備互開,而日本則傳出將越、泰、紐、澳四國列為優先開放名單。
台灣防疫成績世界名列前茅,為何當各國嘗試建立所謂相互安全開放圈(Bubble)之際,卻沒有受邀?道理不複雜,從我國的四大開放原則就可以瞭解。台灣要開放邊境,防疫指揮中心指出須滿足四個要件,分別是該國疫情規模、該國監測和檢驗量能、疫情透明度及雙邊互惠原則。
目前開放的國家,基本也都是按照這四個要件在決定對象。我國目前仍處在「邊境風險嚴管,國內鬆綁」的階段,再加上若從台灣這個世界第一名的角度評估其他國家的疫情規模變化,只怕大部分國家都會被列在高風險類別。既然都是高風險就不能對其開放;不能對其開放就不能滿足對等互惠原則。借用前立委沈富雄的比喻,「以閨中處子對酒國名花」的態度,最後台灣這個模範生只能乾瞪眼看其他「野孩子」紛紛出遊。
其實台灣「進場超前、退場超慢」,甚至不知如何退場最慘痛的經驗,就是美豬美牛及日本核食問題。在國際標準已經允許微量殘留的情況下,美豬瘦肉精零檢出的要求仍無法退場,迄今還是台美最大經貿爭議所在。2011年福島發生核災後,各國都採取了限制進口的暫時性措施,但十年後全世界幾乎都退場之際,台灣卻成為遲遲無法退場的少數國家,讓應變對策變成常態性管制,阻礙台日關係不說,更成為無法加入CPTPP的大石塊。
「進場超前、退場超慢」固然換得國內民意支持,卻造成與世界失聯的風險。回到疫情管理,暫時不能出國旅遊事小,經貿互動失去信任感才是大問題。亞太各國相互開放並非獨立判斷的結果,而是共同合作的努力。紐、澳、星、韓、加等五個疫情都不輕的亞太中型經濟體,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為解除境管進行超前部署,發布共同宣言要合作確保全球供應鏈之運作及致力於恢復必要的人員跨境移動。加拿大也聯合了法、德、義、印尼、南韓、新加坡及英國等十幾個疫情嚴重國家發表共同部長宣言,除呼籲推動醫療合作,維護自由貿易外,更要各國確保防疫限制應滿足「合比例、透明性及暫時性」三個要件,很顯然的就是擔心退場太遲或遲不退場的干擾。
這些退場機制的超前部署共有幾個重點。第一,各國防疫要靠自己,復原得靠大家;第二,重建被疫情打亂的全球經濟網絡運作,恢復經貿夥伴間的互信是必要基礎。因而「退場時機」不能孤芳自賞,而需觀測配合各國的步調。這二點,台灣似乎還缺乏體認。
不解決「退場過慢」甚至「無法退場」的老問題,可能連外銷都有問題。由於疫情控制得宜,政府躍躍欲試想藉此建立防疫國家隊。論技術、論經驗都不是問題,但有一個關鍵的挑戰,就是如何在各國都高喊自建防疫供應鏈的情況下,建立各國對台灣的信任感,否則遇到急難時刻台灣再度超前部署限制又遲不退場,再厲害的科技也幫不上他國的忙。超前部署、即時退場才是我國打入國際信任圈的通行證。










聯合報黑白集/三倍券,三倍欠思量


2020-06-06 00:1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振興三倍券方案出爐,引發違法疑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敲鑼打鼓宣布了「振興三倍券」規則後,被外界揪出了許多問題。消基會質疑,三倍券限年底前用完,違反「禮券定型化契約」規定,是違法的。立委批評,政府規定用健保卡領取,違反《健保法》不得用於保險醫療以外用途之規定。攤商則質疑,面額最小兩百,又規定不得找零,根本是「排窮券」。
三倍券問題一籮筐,正是設計過程只想著政府方便,卻忘了民眾的方便。消基會質疑三倍券限用到年底是「違法」,並非無的放矢。關鍵在,三倍券要民眾用一千元去購換,並非無償取得,這就構成兩造的契約問題。民間企業發行的禮券不能限制使用期限,何以政府的三倍券效期卻不到半年?這不就是政府帶頭違法?
濫用健保卡來發口罩、發三倍券,堪稱是政府「違法上癮症」的表徵。除了在野黨不以為然,有些民間團體也批評政府越線太遠,包括民眾的消費行為可能被追蹤。政委唐鳯宣稱,要把三倍券連同信封一起捐給台權會,不料卻遭台權會峻拒。台權會的三點理由,足讓蘇揆和唐鳯汗顏:一是該會不收政務官捐款,二是要求官員正確理解健保卡使用的精神,三是勿用「戲謔」的方式迴避質疑。
蘇貞昌在記者會上對唐鳳說,振興券有任何破綻,「唯你是問」,外界認為是在卸責。政院發言人則稱,這是兩人之間的「調情」。對照台權會的「戲謔」之譏,這個內閣真的把施政當成遊戲。













聯合報社論/美國若降低軍售門檻,對台灣是好是壞?


2020-06-06 00:0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國國務院批准出售18枚Mk48潛艦用魚雷給台灣。圖/美國海軍檔案照


蔡英文總統連任就職,五角大廈隨即宣布對台出售一批潛艦用Mk48魚雷,當成賀禮。其後國防部又證實,將自美引進增程版魚叉飛彈,以強化周邊制海能力。正當美中逞強爭霸,川普又亟欲挽救經濟和選情,觀察家認為,美國長期對台軍售的保守態度可能出現相當變化。但美國降低軍售門檻,對台灣是好是壞,仍難論斷。
過去數十年,國軍向美爭取先進武器受挫的事例多端。例如,老布希總統一九九二年同意出售F-16戰機,距我方提出需求已十餘年。然後又隔廿七年,川普才增賣第二批F-16。未來如果等待時間能縮短,對軍方當然是好消息;但若由國家大戰略角度看,即未必如此簡單。
當下台灣國防的最大難題,正是預算不足。以將使用Mk48魚雷的國造潛艦而言,預估廿五年內完成八艘,總價達新台幣四千億元。其他進行中的國艦國造方案,包括飛彈巡防艦、沱江級巡邏艦、兩棲運輸艦、救難艦,二○二六年前的費用即超過千億。其中,多半只完成首艘原型艦,開銷更大的量產尚未開始。
面臨裝備老舊問題的不僅是海軍,陸軍的戰車和火砲,空軍的幻象戰機及C-130運輸機等主力,皆到了須汰舊換新或性能提升的年紀。未來幾年,即使美方軍售沒有「意外驚喜」,單單國軍現役老舊裝備的更新,即遠超出目前國防預算規模所能支應。窘境不是一天造成。著名的智庫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分析,台灣的國防支出自上世紀九○年代中葉後,即停滯在一百億美元出頭。中共九○年代初的國防預算僅為我方兩倍多,但拜經濟崛起之賜,如今已達廿五倍,差距越來越大。
中美斷交後,蔣經國、郝柏村推動的陸海空建軍方案,在九○年代後期陸續開花結果。但此後四分之一世紀,政府大舉將預算用於社會福利及地方建設,整軍備戰投資明顯低於鄰近國家。表面上看,這是享受「化矛為犁」的和平紅利;問題在,總統直選後的台灣領導人,除馬英九外,從李登輝後期、陳水扁到蔡英文基本都靠兩岸矛盾獲取選票利益,卻持續揮霍「沒有和平的和平紅利」。長期低估國防需求的結果,造成今天的危局。蔡總統雖自詡「重視國防」,宣稱國防支出每年將增二%,但此幅度仍遠不足扭轉局面,台海軍力天平仍持續向對我不利的一側傾斜。
扁政府時期,美國官員就警告,台灣要有效抵擋中共入侵,國防支出應達GDP的三%。但近年的國防預算,即使灌入基金支出等項目,也僅達GDP的二%。若真要達到三%,國防預算將由現有的三千三百億,暴增到四千五百億以上。揆諸目前政府慣於揮霍,特別預算及補貼名目層出不窮,勞保等諸多基金都在破產邊緣,如何可能每年增加一千多億軍費?
如今的現實局勢,政府財力既難支持充裕的國防預算,建軍就必須精挑成本輕、效果大的項目,其他只能忍痛割捨。否則,美國同意出售再多武器,我國也買不起。國軍近年標榜「發展不對稱戰力」,卻流於有口無心。各軍種對自己想購置的裝備,皆冠以「不對稱」鍍金;國防部面對外界質疑,也常用「不對稱」當擋箭牌,以為如此即可抵銷共軍的巨大威脅,這都是表面功夫。
近日中共制定港版國安法,打破「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即可知和平永遠須以武備作後盾。如認為大陸的量體遠大於台灣,「反正打不贏」,就無須整軍備戰,將一切寄於中南海的善意,當然是鴕鳥心態,絕不合理。但若以為有美國老大哥當靠山,就可以肆無忌憚挑釁,則是暴虎馮河。換言之,政府一方面須建立有效的嚇阻能力,壓抑對岸發動武力侵犯的企圖;另方面要放軟身段,避免和強鄰硬碰硬齟齬衝突。如此,才是安國全軍、避免身死國滅之道。

盛治仁/我們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我們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  楊渡/別說《教父》沒教過你
◆  方祖涵/職棒熱潮退卻後的省思
◆  黃介正/孤鷹.戰狼.香港
◆  劉維公/閱讀提案力中心:敦南誠品書店
◆  葉銀華/股市經營權爭奪的亂象







盛治仁/我們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2020-06-06 00:07 聯合報 /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美國加州示威者聚集在洛杉磯市中心,為上月明尼蘇達州非裔男遭白人員警壓頸致死案抗議。 (美聯社資料照片)


到螢幕上美國各州的抗議和暴動,覺得十分感概。被稱為種族大熔爐的美國,到現在還深受種族衝突糾纏。最近的導火線,是明尼蘇達州非裔美人弗洛依德被白人警察壓頸致死。二月底時,喬治亞州有另外一位非裔美人阿爾貝里在跑步時被一對白人父子懷疑是竊犯開槍射殺。開槍者一直沒有被逮捕,直到五月此事受到看美國各地關注及抗議後,才被拘禁。
事實上,這些情節,跟一九九一年時一位建築工人金恩(Rodney King)的遭遇性質相似。他被幾位警察在路邊毆打,剛好被路人錄影寄到電視台播放,引發各界重視並法辦這些警員。結果法院審理後竟然宣判無罪,引爆洛杉磯六天暴動,造成六十三人死亡及兩千多人受傷。暴動期間,金恩在電視受訪,留下了一句名言,「Can't we all just get along?(難道我們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這是個好問題,可以用在美國種族問題和政黨競爭,同樣也可以用在台灣的政黨競爭,甚至兩岸關係。在不同的議題和團體競爭中,都不乏以仇恨對立來動員的領導人物。川普總統的許多評論,被認為是在火上加油,連共和黨國會議員和州長,都表達希望他暫停在社群媒體發言。
政治學的中間選民理論,意思是例如選總統的單一選區制度下,候選人會往中間立場靠攏,以爭取最多選民支持。這個理論在實務上有兩個問題,一是中間選民就算比較多,但是不投票機率也比較高。第二是社會意識形態分布,不一定是鐘型曲線,也可能是兩邊對立的雙峰曲線。隨著社群網路動員力量展現,越來越多政治人物選擇以鮮明立場動員基本盤。
要像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那樣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坐了廿七年牢,得到權力後,不是去清算鬥爭對手,而是強調和解,也放棄連任總統。即便如此,他還是同時受到左右兩方攻擊。右派認為他是恐怖分子,而左派批評他太軟弱。他雖然無法獨力解決南非種族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曼德拉,情況會很糟糕。
一般印象鷹派是勇敢而鴿派是軟弱的,我認為恰恰相反。要在民粹高漲時代當勇敢的英雄,其實是容易的,只要高舉旗幟大喊口號,群眾的掌聲隨之而至。鴿派則是兩面不討好,外部看是敵對陣營,內部看則質疑忠誠。曼德拉才是真正打不倒的勇者。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難怪政治圈中鷹派得勢、鴿派式微,同時社會也越趨對立。長久的種族問題,沒有辦法得到根本性解決,即使美國都已經選出非裔的歐巴馬總統,非裔美人在日常生活受到的歧視依然存在。
記得之前看到國內外某些政治領袖令人詫異的發言和領導風格時,和友人們討論難道是時代變了,要離經叛道特立獨行才行得通嗎?其實不然。挑起對抗和運用權術,或許可以獲得一時的選舉及政治利益,但是無法持久,更不可能創造長治久安。時間和歷史才是最終的檢驗。不管是國際間、政黨間、企業間,甚至人跟人之間,良善的動機、理性的判斷、溫和的言行,與利他的作為,才是可長可遠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