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面對貿易戰的不敗策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這個政府如此耽溺表面文章
聯合報黑白集/柯P應幫鄭文燦看報表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面對貿易戰的不敗策略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面對貿易戰的不敗策略


018-07-21 01: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路透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有高人指點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真言,明太祖接收建言而終得天下。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初期美、蘇冷戰正值高峰,毛澤東學步古人,發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指示,使中國成為舉足輕重的第三勢力。鄧小平時代對內改革經濟,對外韜光養晦,為中國爭取發展的時間,江澤民、胡錦濤基本上仍持續此一路線。中國與國際間,尤其是中、美之間,雖偶有摩擦,卻未見衝突。
到習近平主政,量變已激發質變。亞投行成立,人民幣入籃;內有「2025」,外有「一帶一路」,中國一心要轉型成一個相對富裕、科技發達的全球經濟強國,西方國家對此豈能無動於衷。美中貿易衝突其實是反映全球既有的經濟與軍事強權,與新崛起的強權之間敵對升高,也是國家指導體制與自由市場機制間的衝突貿易戰可能只是中美角力的開場而已。
眼前這場貿易戰基本上是一種「不平衡」的賽局,美國具有相對優勢。第一,美國是世界最大市場,且有龐大逆差,貿易戰對美國傷害較小。第二,美國經濟的出口依賴度僅12%,中國為20%,中國仍較依賴國外市場。第三,美元享有超尊貴地位,貿易緊張立即使資金湧向美國公債,使殖利率下降,美股也因而回升,中國則是股、匯雙挫。第四,美國在全球的結盟基礎遠比中國雄厚,中國在國際間的信任度還在建立階段。第五,美國經濟、科技及金融實力仍遠超過中國,如果川普效法1980年代雷根對付蘇聯的作法,全面貿易戰打下來很可能拖垮中國經濟。
至於中國的優勢,在於經濟與政治上都比美國更能承受痛苦中國計畫經濟的比重仍高,政府更能掌控、也更能夠調適貿易戰對總體經濟面的干擾。而且中國經濟規模已達12兆美元,絕不脆弱;即使美國真對2,500億美元中國產品課稅,各機構估計只會使中國經濟成長率損失約0.5個百分點,絕不足以使中國繳械。在政治面,中國領導階層多經過「文革」磨練,他們可不是被嚇大的
儘管中國並不怯戰,但畢竟處於守勢。許多策士提議大舉拋售美債,讓人民幣重貶,騷擾大陸美商營運,發動群眾抵制美貨,這些基本上都只是小動作,甚至是餿主意。中國政府持有的1兆美元美國公債一旦拋出,很快就會被市場吸納;人民幣貶值的同時必然是資金外逃,加上美國正在升息,中國龐大的企業負債將更難償還,引發金融風暴;騷擾美商營運只會使外商認為大陸經商風險升高,把直接投資嚇跑;群眾運動更是易放難收,反而可能使貿易衝突升高為外交及政治對抗。
中國該如何應戰?「廣積糧」仍是首要。中國中央財政實力雄厚,已經在研擬減稅計畫,重點放在中低所得者,以維持民眾的消費能力;必要時還能夠擴大公共支出,防止經濟成長大幅減退。人民銀行也開始選擇性放鬆貨幣政策,並儘量維持股、匯市穩定。但除此之外,還須有更前瞻性的作法。首先是持續改革,至少在減債及削減過剩產能方面不能虎頭蛇尾。再者,科技是中國最容易被攻克的軟肋;如果不能提升自主科技實力,在川普的攻勢之下,中國絕對達不到「我自一口真氣足」的境界。
中國另一項重點工作,就是「伐交」。中國現在已經無法再回到「緩稱王」或「不稱霸」的策略。中國雖在國際場合不斷以「全球化」的捍衛者自居,最近更降低「2025中國製造」的宣傳分貝,但只能算是亡羊補牢。中國要想建立堅固的「統一戰線」,必須有更積極的動作。如果能做到「2020中國開放」,就算中國在貿易戰上不能算「贏」,至少不必向美國「認輸」,雙方也都有了下台階;不僅能化解貿易戰於無形,也才是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正道。







聯合報黑白集/柯P應幫鄭文燦看報表


2018-07-21 00:1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桃園市長鄭文燦日前宣布桃捷上半年「淨賺」二億,最快十月起全線降價十元,引起各界討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桃園市長鄭文燦宣布桃捷上半年「淨賺」二億元,因此最快十月起全線將降價十元。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快人快語,直言「我才不相信」。鄭文燦立即隔空回應,邀柯P一起來看桃捷的財務報表。
桃捷蓋了廿幾年才完工,去年開始營運,每日運量不過五、六萬人次,竟然誇口有盈餘而且還能降價,當然令人難以置信。反觀北捷,上路超過廿年,如今一天載客量超過二百萬人次,竟然說「本業」近年還在虧損,得靠業外收入才有盈餘。兩相比較,若不是鄭文燦太強、柯文哲太弱,就是鄭文燦浮報戰果,誇大渲染。
其中奧妙,說穿了,可能一文不值。鄭文燦自詡桃捷賺錢,是將所有的興建成本都撇開不論,只算人事、燃料、物料及維修等費用,如此宣稱「賺錢」自然不難。桃捷公司更大剌剌地說,機捷」是國家重大建設,建設成本一概由中央負擔;「桃捷」公司負責營運,沒有攤提責任。至此,一般人弄不清楚的「桃捷」與「機捷」之分,也就很清楚了:賺錢的歸桃捷,虧損的算機捷
有人說,台獨在利用中華民國「借殼上市」。機捷和桃捷的關係,其實也類似借殼。問題是,借殼的一方說它賺了錢,但留下龐大的興建債務要由誰承擔?難道現在裝作看不見,它就會消失?
柯文哲必須陪鄭文燦共同看看財務報表,北捷既然也是桃捷股東,就有義務了解詳情。若桃捷這麼會賺錢,北捷也該學學吧!







聯合報社論/這個政府如此耽溺表面文章


2018-07-21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宣布,行政院及所屬機關要在兩年內達到「零派遣」目標,引發勞團批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行政院及所屬機關要在兩年內達到「零派遣」的目標,將七千多名派遣人員全部改為「臨時人員」;同時,也要求各縣市配合。對此,不少縣市唯唯諾諾表示遵從,但也有些縣市不滿中央事前未作溝通,認為徒滋困擾。勞團則批評,「零派遣」恐變相淪為勞務「真外包」,勞工無法受惠。
蔡政府要做到「零派遣」,主要是派遣工容易受到剝削,但政府部門卻是派遣工的使用大戶,變相助長低薪,因而備受指責;這項汙名必須洗刷。但是,把派遣人力改為「臨時人員」,就能提升勞動者權益嗎?只怕未必。人員直接受僱於政府,固可避免不當剝削;但終究只是臨時人員,期限到了又得另覓他職,工作穩定性還不如派遣工。政府當然可以提高臨時人員的薪資,但這勢必增加人事支出,中央政府或者不愁經費,但財政困頓的縣市就很為難。
簡單說,對蔡政府而言,「零派遣」是洗刷自己汙名、標榜施政成績的捷徑。但政府獲取美名,對受僱者的權益其實沒有多少增進,包括薪資和工作的安定性皆如此。也因此,行政院要達到所謂「零派遣」,不過是個表面文章,旨在美飾政府,對勞工權益及經濟發展無任何實質助益。
進一步說,如果政府認為派遣業是一種「邪惡」或「不公義」的存在,那麼就應該修法嚴格禁止如果政府認為派遣業是因應不同領域人力需求的「必要之惡」,那麼就應該修法予以規範導正,並對違規或不法的業者展開強力取締及監督,協助派遣工獲得合理及正當之待遇若對於派遣業的惡行不聞不問,卻只是把行政院畫條線圈起來,自詡政府內部「很乾淨」,絕無任何派遣人力;這樣畫地自限的政府,稱得上負責嗎?又值得敬佩嗎?
賴揆去年上任後為了展現新氣象及示範作用,宣布公務員加薪三%;其用意固然良好,但也讓財政拮据的縣市感到無法支應。這次推動零派遣情況也是如此,不少縣市在未經諮詢下突然接獲指令,對於經費與人力的調度能否因應,感到無所適從。再說,財政上能否應付是一回事,人事的運用是否合理又是另一回事。政府機關之所以進用派遣人力,多半是應付短期或臨時性事務之需,這也是節省人事成本的必要途徑之一。更嚴重的是,許多縣市政府早就利用「承攬」的手法將工作外包;表面上看,它們已經做到「零派遣」,但這解決了什麼就業問題?又提升了誰的權益?
民進黨政府這種好作表面文章,卻無視整體現實的施政手法,俯拾皆是。蔡英文總統最近會見企業界「三三會」成員,標榜自己任內的經濟政績如何亮麗,絕不許任何人以偏見來唱衰台灣。事實上,蔡英文拿股市指數、外銷訂單、出口年增率等數字傲人,看到的只是局部面向的台灣經濟,那些只是關涉大企業、投資人、出口廠商收益的指標。如果把眼光轉向以內需為主的觀光、餐旅、小店、工廠,蔡總統應該聽到的,是更多業者難以為繼的哀號。那麼,只相信抽象的表面數字,卻不相信市井的真實民怨,難道不是自閉與偏聽?
再如,兩度修法鬧得沸沸揚揚的「一例一休」也是如此。政府大動作修改《勞基法》,並不是為了打造一個讓勞資雙方便於尋求互利共榮的環境,卻只是為了凸顯蔡總統要讓勞工能休假的「美意」,結果鬧到社會不能罷休,勞權並沒有進步。更經典的例子,則是能源政策先喊出「二○二五非核家園」的競選口號,當選後再回頭去張羅、思考走到這個目標的路徑,把整個台灣弄得烏煙瘴氣,同時還得提心吊膽。
遠大的目光,要搭配寬宏的心胸,才能造就美好理想如果主政者只想著自己的光鮮和便利,國家將不知要走向哪裡。

聯合筆記/安倍強勢連任 未必是壞事

.銅像潑漆 歷史自有公論
.陳明通對陸釋善意?得看政策
.兩岸地圖上共同尋找交流路
.聯合筆記/安倍強勢連任 未必是壞事
.公勇路拆遷/屏東人您情何以堪?
.公勇路拆遷/終於出現第二個李景雯
.公勇路拆遷/咬警還是得辦
.台中空汙改善 我真看不懂
.當網路霸凌 變選戰殺招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安倍強勢連任 未必是壞事


2018-07-20 23:17 聯合報  蔡佩芳
日本自民黨將在9月舉行總裁選舉,安倍若當選連任,有意在當選後盡快訪問大陸。 (美聯社資料照片)


日本國會正規會期本周結束,這也象徵自民黨黨主席選戰正式起跑。自民黨將在九月廿日選出新任黨主席,包括前防衛大臣石破茂、總務大臣野田聖子都有意挑戰,但「安倍一強」格局穩定,安倍爭取三連任看來贏面仍大。
制度帶給安倍絕大優勢。依自民黨黨魁選舉規定,分為國會議員票與黨員投票地方票兩部分,比例各半。國會議員一人一票,地方票與議員票數相同,依投票結果以比例分得每位候選人席次,若無人在第一輪過半勝出,則票數最高的兩人進行第二輪投票。
安倍所屬細田派是黨內第一大派閥,他並擁有麻生派及二階派「主流三派」支持,穩拿一半的議員票。加上約有七十席的無派閥議員中,「安倍政壇上的妻子」、官房長官菅義偉至少對卅席擁有關鍵影響力。安倍手中能掌握的選票已達三成。
若安倍政府支持度持續低迷,派閥內部或許會逼宮,但安倍雖涉入多起內政弊案,但年初以來不斷下挫支持率在四月過後已止跌回升,不但脫離「危險水域」(日本內閣支持率一旦跌破三成,隨時可能瓦解下台),部分民調更顯示支持率與不支持率之間再度出現了黃金交叉。
這並不代表民眾對安倍的質疑得到化解,弊案因沒有決定性證據,在設定「揣摩上意」停損點上,折損多名官僚,認為真相沒有釐清的民眾高達八成。
但同時,日本民眾對安倍經濟與外交表現仍給予肯定。接手主導美國退出後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三月初完成談判;日歐經濟夥伴協定(EPA)也在上周正式簽署。安倍視日歐EPA為安倍經濟學新引擎,為完成談判,甚至對歐盟農產品讓步;農業縣市是自民黨票倉,農業一直是自民黨難以退讓的軟肋。
有日媒指「安倍一強」的一體兩面是人民對安倍外交與內政評價的極大落差,但或用執政魄力與道德爭議形容「安倍一強」一體兩面更加貼切。除去幾起弊案,安倍政府為七兆日圓經濟效益,寧在西日本水災仍忙於救災時,強行通過輿論高度爭議的賭場條例,被批評權力傲慢。
但安倍強勢卻不是扣分,日本民眾在經歷民主黨執政空轉後,對提不出政策、沒有能力兌現政見者已無耐心,對中高齡選民,安倍是沒有其他選擇的選擇;經濟好轉帶動就業機會,讓安倍在年輕選民中也有高支持率。
在全球多狂人政治時,「安倍一強」連任未必是壞事,安倍外交政策明確、可預測性高,安倍夠強悍,日本在變動的國際局勢中便是少一分變數。






銅像潑漆 歷史自有公論


2018-07-20 23:18 聯合報  丘智賢/歷史研究者(台北市)
獨派青年今年228才衝入桃園大溪蔣中正陵寢潑漆,桃園地方法院昨天要開庭審理,同一群人又前往中正紀念堂潑漆,青天白日徽章也被波及。 記者陳煜彬/攝影

中正紀念堂蔣公銅像被數名「台獨青年」潑灑紅漆,沒有多久,文化部便發聲,「社會各界對『轉型正義』有急迫感」。一搭一唱,原因無他,就是為了炒熱選舉對抗氣氛,無視台灣的競爭力與國際形象,繼續沉淪
近期,大陸觀察者網站製作了一份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後大陸與港澳台的國內生產毛額排名動態圖,數字會說話,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台灣還在前十名榜外,至民國40(一九五一年)首度入榜,但不久又掉出十名以外;民國56年(一九六七年)後,迅速竄升;至民國61年(一九七二年),擠下上海,成為榜首,並迅速拉大差距,整個八十、九十年代尤其優越,至民國96年(二○○七年),台灣掉下榜首,且很快被大陸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省超越。
許多大陸網友歎息說道:「原來台灣當了卅多年班長,不容易啊,現在怎成這模樣?」
這難道不是蔣中正所交出的成績單?若他僅有掠奪剝削的心思,毫無建設三民主義模範省的雄圖,如何能將資源匱乏的貧瘠島嶼,轉化成為「寶島」?民國五十六年,蔣中正特別聽取劉大中等旅美經濟學人意見,推進經濟自由化、市場化與賦稅改革,不過兩年之後,政府便決心以電腦管理稅務,尊重專業、支持專業,比起今天的民進黨政府,高下立見,到底誰對台灣、對國家有貢獻?
蔣中正是中國國民黨總裁,在國史與現代史上,自然成為民進黨一而再的打擊對象,潑漆毀像,就是要把國民黨打入汙名泥潭,難以翻身。去年底開始,文化部規畫「願景工作坊」,不講史實、論是非,而是演出看似民主的傀儡戲,屆時民進黨又可用少數幾人,代表民意。估計臨近選舉,中正紀念堂組織法與蔣公銅像,必被連根拔起,國民黨建黨精神與領袖形象既被毀棄,又如何可能凝聚支持者的投票熱情?年底與二○二○,勢必還是綠營獲勝。
民國五十四年八六海戰後,蔣中正深知軍事反攻更加困難,於是更努力用積極建設與經濟成果,和中共競爭政治正當性,中山樓、國父紀念館、忠烈祠等大型公共建築,成為時代地標,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變了台灣的人才結構與視野,而民進黨呢?五十年後回首,蔣中正仍將端坐微笑於史冊,歷史自有公論





陳明通對陸釋善意?得看政策


2018-07-20 23:20 聯合報  孫聞詩/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十八日在美國華府智庫研討會上發表演講,呼籲雙方要先有改善兩岸關係的決心。 華盛頓記者張加/攝影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赴美,出席傳統基金會研討會致辭時的一番言論,在兩岸引發不小的波瀾。
因為他在演講中,一破題就提出了與民進黨過往所主張完全不一樣的論點,這是值得大家玩味的。
他表示「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開啟了兩岸分治狀態並持續至今。就歷史縱深及國際格局變遷架構觀察近七十年的兩岸關係,可謂呈現一段從衝突走向和緩、又擺盪到躁動不安的歷程。」
這說法的關鍵之處在於,他承認「國民政府是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從大陸到台灣來的」,因為這等於間接承認了,兩岸在過去歷史上的政治連結。而這與民進黨以往所有的主張,都不一樣;不論是「台獨黨綱」或是「台灣前途決議文」,都是完全意圖避開,甚或否決「中華民國在台灣」與「中華民國曾經在大陸」二者間的關連性與連續性。
陳明通以陸委會主委身分陳述,代表政府在華府提出這樣的論點,在相當程度上,已經進入了民進黨政治的深水區。因為這樣的論點一出,下一個會要面臨的問題必然是,「國民政府既然是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才播遷來台的,那中華民國這部在民國36年(一九四七年)在大陸所制訂的憲法,包不包括中國大陸?」一旦到這階段,必然要面對國民黨政府所主張在民國81年(一九九二年)時與北京所達成的「共識」(也就是俗稱的「九二共識」)。在這情況下,現在強力主張要求台獨的民進黨內基本教義派分子,甚至「務實台獨工作者」,又將如何自處呢?
除此之外,對北京而言,陳明通這段論述亦不能說沒有善意;雖說看起來是不甘不願的,但在形容兩岸相對定位關係時,他精準的使用了「兩岸分治狀態」,這避開了國際法上有關「分裂國家」的困擾。毫無疑問,民進黨政府應是在中共,乃至美方的壓力下,才做出這樣的論述;惟真正重要的關鍵點,陳明通的這樣論述,是否得到美方的支持;據個人了解,美方相關人士對陳這樣表述方式評價是,「很好。」
我相信這也是為何中共國台辦主任劉結一,面對記者詢問對陳演講內容的看法,會用當年中共副總理錢其琛對陳水扁「四不一沒有」的回應,來評價陳明通的說法—「聽其言,觀其行」。
這個白話文就是,「你說的,我聽到了;就看你下一步怎麼做了」。且看民進黨下一步政策吧!






兩岸地圖上共同尋找交流路


2018-07-21 00:58 聯合報  高希均/國統會前研究委員、海基會前董事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左)日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七月十三日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在北京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談話時指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台灣人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相容而不相排斥的。」這正就是兩岸重啟新一波交流的基礎。
台灣是上一個世紀活躍的一條小龍,近年來已進入「中度開發國家陷阱」,就如跳不出溫水的青蛙,瓶中之蛙,何以施展?
民間生命力、政府執行力、社會凝聚力,持續地在全面崩解中。隨之出現的是人才、薪資、投資、消費、生產等重要指標緩慢成長及快速滑落。
台灣經濟轉型的困境起自李登輝執政時的戒急用忍,助長了:(1)企業家缺乏巨額投資、大量研發、長期發展的格局與策略。(2)政府的產業發展策略,不選西進,選南向;缺少大佈局,也少執行力,更受制於經費及人才之不足,遭遇各種瓶頸。(3)大陸經濟躍升到世界第二,兩岸關係之惡化,無法水漲船高,區域經濟之不確定,又壓縮了台灣產業轉型。
總統選舉是每四年一次,但政客每天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拚選舉」,得之不易的「民主」,變成了廉價的「三字經」台灣從六十年前的樸實、勤奮、單純,轉變成了一個太世俗化及政治化的社會
本月十七日川普在赫爾辛基與普京的高峰會中,對俄國介入美國總統大選所做的發言(稍後有所修正),已被《紐約時報》公開譴責為「背信忘義的賣國賊」,引發了全美譴責
當川普的言行、道德、政策遭受國內外共同卑視之下,台灣對他的期望與談話應當要格外地打折扣。台灣自己的命運怎可被他當兒戲般地捉弄?與川普的說客或謀士打交道的台灣官員,要有良知及判斷,也要有法律責任,不能上鉤,也不能上當。
七月十三日連戰與習近平在北京會談,習再重申「要堅定不移擴大深化兩岸交流合作」。蔡政府二年來雖已進入「冷對抗」,連習會傳出了雙方似乎還有峰迴路轉的空間。
大陸學者周志懷解讀是:習以「將心比心」的說法來表達兩岸是一種對等、一種平視;但也指出遏制台獨在未來不會是空話
連戰在民國94年(二○○五年)五月在北大演講中宣稱:「走對路,才有出路。」在稍後馬英九執政的八年中,他曾努力曲折向前;卸任前新加坡的馬習會更點燃持續交流的希望。二年來的蔡政府已陷入嚴峻的的冷對抗之中,理性的選擇只剩下一條交流的路。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十八日在華府的演講中指出「台灣善意不變,兩岸要坐下來談」,我衷心希望這是兩岸再啟交流的第一步。路再遠,只要起步,終存希望。







公勇路拆遷/屏東人您情何以堪?


2018-07-21 00:48 聯合報  李曜丞/公(屏縣萬丹)
屏東縣議員蔣月惠日前因拆屋工程抗爭與執勤女警發生肢體衝突,她過去就常在街頭擺攤義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或許很多人已經遺忘美麗的國境之南,曾經是黑道治國,縣政蒙塵。而後改革運動風起雲湧,綠色執政堂堂邁入廿年,可惜不見屏東女兒蔡總統口中的謙卑,當政壇有信念崛起,卻是孤鳥單飛
每個城市的火車後站,多半不如前站光鮮亮麗,弱勢族群聚集,火車日夜行駛,生活品質不算好,但許多屏東人在小小房子裡繁衍生息,公勇路的每個家都有段值得聆聽的故事。
第一次遇見公勇路的老伯伯,是在一個冷颼颼的午後,一群鄉親北上抗議,拜託總統府內的屏東女兒能幫幫忙;不足百餘人,在偌大陳抗區著實冷清,聲嘶力竭的控訴迴盪凱道,蔣月惠矮小的身材不起眼,但她卻用盡氣力,力圖撼動著高高在上的縣府,當然鎩羽而歸。
今年我再次拜訪公勇路的老伯伯,簡單陳舊的平房,伯伯說他來自萬丹下蚶,辛苦一輩子的甘苦人。前一年雄偉的屏東車站拔地而起,依法公勇路這一排房子得拆。老邁的伯伯已無能力遷徙,多次陳情無果,老淚縱橫的臉頰越顯滄桑,其實他們就是想要棟房子罷了,何不搬到縣長響應總統政見興建的社會住宅呢?
差點忘了,這個早就跳票了。
這些年北京清除低端人口風風火火,屏東也不遑多讓。年度預算僅編列五十萬拆除經費的屏東,無力處理逾萬件的違建,對八八快速道路蔓延的違規農地工廠,更是視若無睹,但面對多是中低收入戶居住的公勇路,為何就這麼有效率呢?
當苗栗重建張藥房前夕,內政部長徐國勇宣示「未來土徵皆須經審慎評估其公利性、必要性及目的性,不得草率侵害人民財產,避免悲劇重演」言猶在耳,可惜公勇路老伯伯卻可能將老無所終,屏東人您情何以堪?





公勇路拆遷/終於出現第二個李景雯


2018-07-21 00:52 聯合報  林訓玄/公(屏東市)
在屏東有「政治老頑童」稱號的李景雯(左,已故)競選時,常著博士服,並以軍人標準動作向選民「敬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屏東縣議員蔣月惠近日引起公眾關注,筆者想起屏東過去也曾經出現過類似蔣議員的民意代表李景雯;一樣是憑著為民服務的傻勁,不畏強權,一心只想為弱勢團體發聲。
他總是騎著一台舊腳踏車,後面掛著一面手寫看板;選舉不花錢,服務不收紅包。只要民眾有困難尋求協助,不管是不是他的選民,他一定會盡力幫忙。
聽到蔣議員的故事,身為屏東人的我,感到很開心也很慚愧;開心的是,終於出現第二個李景雯幫忙弱勢發聲;慚愧的是,竟然今天才知道蔣議員。
最後,身為選民的我們都應該要反省:選舉不花錢、服務不收紅包,不是對政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嗎?怎麼如今卻變得難能可貴了呢?





公勇路拆遷/咬警還是得辦


2018-07-21 00:54 聯合報  黃瑞麟/媒體工作者(台北市)
屏東縣議員蔣月惠,日前因為拆除工程抗爭與執勤女警發生肢體衝突,但也因此爆紅。 記者鄭清元/攝影

筆者為屏東縣民,認真審視屏東歷任縣長治蹟,從曹啟鴻開始,到如今的潘孟安。只是屏東的建設一直落後,縣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當初許多屏東鄉親覺得,國民黨在屏東執政沒進步,才把機會讓給民進黨,如今的民進黨卻走回頭路,令人難過!
蔣月惠咬警捍衛屏東弱勢景況看,雖然筆者支持蔣月惠站出來捍衛屏東這塊土地,但她咬警行為確實有欠妥當,站在捍衛法律上而言,還是支持屏東縣警局提告;然而,希望法官看在她為弱勢發聲的立場,能夠輕判;以免像太陽花事件一樣,最後的無罪化,不僅令人傻眼,也讓守法民眾不知何謂「是非正義」了!







台中空汙改善 我真看不懂


2018-07-21 01:02 聯合報  尚君璽/東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中市)
台中市連日空氣品質差,環團批,過去秋冬才是空汙季,近日盛夏卻連續5天霾害飆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幾天的山神颱風,雖未直接侵襲台灣,但是它所帶來的東風沉降,造成整個西半部的氣流幾乎靜止;又悶又熱的氣象條件,完全不利本土空氣汙染物的擴散,因此整個台中地區硬是在所謂空汙淡季,結實承受了將近一周的霾害,臭氧濃度及其他有毒物質都持續飆高。
台中市臨海地區有中龍鋼鐵和台中火力發電廠,市井小民要吸一口乾淨的空氣,只能靠偶爾的風雨。地方政府在霾害嚴重的時候,也只能悶不吭聲,對大家的抱怨、疑惑…乾脆來個相應不理、冷漠以對。還好已經放暑假,否則市民上班上學承受的痛苦,夫復何言。
好不容易在「台中七月霾」的第五天,市長出聲了,在臉書提醒敏感族群注意,環保局已啟動應變機制,勸說大汙染源配合減排;市區道路在灑水;中火也配合降載…
只是根據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的資料,當天下午四至八點是五站空品指標全紅!市政府常提到的固定汙染源加嚴排放標準,到現在還不見蹤影!至於「加速興建兩座天然氣機組以在二○二三年替代燃煤機組」的支票,也還未見環評等法定程序進行。
政府數據多是環保署的測站資料,但是幅員遼闊的台中市只有約十六個測站,另外因為量測機器貴重,必須放在較高或安全隱密處,量測值距離人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再加上環保單位動輒以「校正數據」為由,不公開原始的測量值;挑選對自己有利的數據大說故事;在會議上直接諷刺民眾不理性,看不懂「空汙改善」的數據,只會憑感覺批評…
好不容易十八日空氣品質終於有點好轉,但主要是因為氣流改變、風向恢復為南風的關係。請中南部鄉親別再盡信政府發言,在固定汙染源加嚴排放標準等措施實際生效、明顯改善空氣品質之前,儘可能上網多多了解空氣品質的即時狀況與真實資訊,避開空汙嚴重時在戶外暴露,以減少因為空汙帶來的健康危害,以求自保。






當網路霸凌 變選戰殺招


2018-07-21 01:04 聯合報  古斯奇/文字工作者(桃園市)
「我是中壢人」臉書粉絲專頁擁有超過四十三萬人的追蹤者。圖/擷自臉書

網路直播盛行,近來也吹進政治圈,成為政治人物分享為民服務的宣傳平台,這尚屬直播的合理使用範圍;然距離年底九合一選舉越近,有些直播功能卻逐漸變調,轉變成一項科技「殺」器!
參選人知悉網路的無遠弗屆,投入選戰往往不忘成立臉書專頁、LINE@、Instagram、推特等,滲透年輕群族、手機族群,但當經營的平台人數達到數以萬計,或數以百萬計,管理者為迎合粉絲口味,或者意圖想藉網路高聲量,玩弄政治,就容易上演網路霸凌
例如擁有一百多萬追蹤者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粉絲專頁,日前進行競選團隊海選,因「貪婪老人」言論引發爭議,引來柯粉肉搜報導的記者。
近來尤有甚者,桃園有議員經營臉書專頁,號稱擁有四十三萬粉絲,日前卻利用直播攻擊有意角逐桃園市長的參選者。該議員以「為什麼我對XXX這麼不爽?」為題,在街頭進行直播,讓直播變成網路霸凌工具。事後這段直播隨即被刪除;不負責任且針對性的行徑,令人遺憾。
台灣歷經兩次政黨輪替,選民也逐漸抬頭,參選人的素養攸關人民素質,當粉絲在觀看充滿謾罵的直播的同時,也應當思考,這樣的人選適合嗎?

盛治仁/在小學三年級裡篩選菁英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盛治仁/在小學三年級裡篩選菁英
.方祖涵/歷史崩壞的年代
.嚴震生/百歲冥誕,什麼是曼德拉的政治遺產?
.王正方/先讓一部分人窮下去?
.黃介正/習近平力爭對台戰略主動
.王健壯/大法官不能初一十五不一樣

.李清志/台北秘境潮空間
.李清志/台北秘境潮空間
.周行一/見樹與見林的學習
.趙春山/台灣應避免身陷中美角力的困境
.薛承泰/台灣未來年表
.馬凱/不分青紅皂白 人民力量最大
.葉銀華/小米到底有沒有賺錢?

.王文華/輸了,更能展現「贏家」風範?
.陳亮恭/超高齡高速列車 台灣步履蹣跚
.洪蘭/一個無知決策 禍延三代
.嚴震生/台灣真正流失的價值—同理心
.盛治仁/打擊假新聞 社群媒體有責任
.劉維公/「吸管之亂」與諾貝爾經濟學獎
.黃介正/「習近平外交思想」確立
.王健壯/大法官忘了一五一號解釋?





盛治仁/在小學三年級裡篩選菁英


2018-07-21 00:14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新加坡政府對於人才培育很積極,新加坡教育部就有一個菁英教育計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和一位住在新加坡的朋友會面,聽到新加坡政府對於人才培育的積極做法,很值得我們參考深思。新加坡教育部有一個菁英教育計畫(Gifted Education Program),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在學校裡挑選在語言、數理或是音樂藝術等方面有潛力的做培訓,目標是前百分之一學生。
這些學生會被提供更深入及廣博的課程內容,並且被安排到其他國家去參訪學習,從小培養國際觀和人脈。另一方面,這些優秀學生也被刻意灌輸國家社會的責任教育,期許他們未來能夠選擇進入政府部門工作。對於特別的天才(約十萬分之三),則還有另外的培育計畫。我之前甚至還聽說新加坡對吸引人才的積極程度甚至到主動去馬來西亞的小學招募成績優秀的學生,希望他們轉到新加坡就讀。
這個計畫開宗明義的宗旨中就明說,新加坡是個小國,只能依靠人力資源發展和繁榮。優秀的學生需要特別營造適合的學習環境來給予適當的刺激,以免在一般學習環境下失去動機和興趣,而沒有充分發揮潛力。
新加坡學校的老師,薪水也不是固定的,而會跟著自己班上學生的整體成績與表現連動,讓老師也有實質收入面的動機更加認真教學,並避免齊頭式平等的弊病。不只是老師,公務人員包括部長級官員,薪水也是跟著KPI表現浮動。
這種思維和做法適不適合台灣,我沒有答案,但是可以想像得到推動的困難。這些困難不在沒有資源,而在思維與文化。台灣社會相對重視平等,對於培養菁英的做法比較不能接受。新加坡的某些作法在台灣會被認為是把教育商品化,並且偏好少數菁英。另外執行上,又會面對不管適不適合,很多家長都會用盡辦法讓自己小孩加入的問題。
新加坡對於人才培育的作法,我有過另一個層面的親身觀察。十年前在市政府任職時,陪同郝龍斌市長訪問李光耀資政、李顯龍總理,以及和國防部長晚宴。在這三場拜會中,都有一位看起來不到卅歲的年輕人在旁邊安靜地作筆記。我後來忍不住好奇詢問當地接待官員,才知道這也是新加坡人才培育的一環。這些年輕人都是在進入公務體系後表現特別優異的公務員,挑選出來分配到不同的政務官員身邊跟隨見習。我並不清楚這些培訓還包括那些內容,就算只是安靜地旁聽記錄部長各項會議與拜會,也會讓這些年輕優秀的事務官開拓視野,未來回到工作崗位時思考的高度肯定會不一樣。
不管採不採用這樣的思維和作法,我們還是要面對長期培養人才的挑戰。台灣和新加坡一樣,都是屬於缺乏天然資源必須倚靠人才的國家。湯瑪斯佛里曼過去特別稱讚台灣的原因,是天然資源不多、天然災害不少,但是台灣長期對於腦礦開發,也就是對教育的投資和人才的培養,讓他非常佩服並喜歡台灣。新加坡的具體作法不是重點,他們竭力長期培養人才的態度,才是值得參考反省的關鍵。新加坡模式也好,芬蘭模式也好,最關鍵的是,台灣的系統性人才培育模式,需要社會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