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盛治仁/在小學三年級裡篩選菁英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盛治仁/在小學三年級裡篩選菁英
.方祖涵/歷史崩壞的年代
.嚴震生/百歲冥誕,什麼是曼德拉的政治遺產?
.王正方/先讓一部分人窮下去?
.黃介正/習近平力爭對台戰略主動
.王健壯/大法官不能初一十五不一樣

.李清志/台北秘境潮空間
.李清志/台北秘境潮空間
.周行一/見樹與見林的學習
.趙春山/台灣應避免身陷中美角力的困境
.薛承泰/台灣未來年表
.馬凱/不分青紅皂白 人民力量最大
.葉銀華/小米到底有沒有賺錢?

.王文華/輸了,更能展現「贏家」風範?
.陳亮恭/超高齡高速列車 台灣步履蹣跚
.洪蘭/一個無知決策 禍延三代
.嚴震生/台灣真正流失的價值—同理心
.盛治仁/打擊假新聞 社群媒體有責任
.劉維公/「吸管之亂」與諾貝爾經濟學獎
.黃介正/「習近平外交思想」確立
.王健壯/大法官忘了一五一號解釋?





盛治仁/在小學三年級裡篩選菁英


2018-07-21 00:14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新加坡政府對於人才培育很積極,新加坡教育部就有一個菁英教育計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和一位住在新加坡的朋友會面,聽到新加坡政府對於人才培育的積極做法,很值得我們參考深思。新加坡教育部有一個菁英教育計畫(Gifted Education Program),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在學校裡挑選在語言、數理或是音樂藝術等方面有潛力的做培訓,目標是前百分之一學生。
這些學生會被提供更深入及廣博的課程內容,並且被安排到其他國家去參訪學習,從小培養國際觀和人脈。另一方面,這些優秀學生也被刻意灌輸國家社會的責任教育,期許他們未來能夠選擇進入政府部門工作。對於特別的天才(約十萬分之三),則還有另外的培育計畫。我之前甚至還聽說新加坡對吸引人才的積極程度甚至到主動去馬來西亞的小學招募成績優秀的學生,希望他們轉到新加坡就讀。
這個計畫開宗明義的宗旨中就明說,新加坡是個小國,只能依靠人力資源發展和繁榮。優秀的學生需要特別營造適合的學習環境來給予適當的刺激,以免在一般學習環境下失去動機和興趣,而沒有充分發揮潛力。
新加坡學校的老師,薪水也不是固定的,而會跟著自己班上學生的整體成績與表現連動,讓老師也有實質收入面的動機更加認真教學,並避免齊頭式平等的弊病。不只是老師,公務人員包括部長級官員,薪水也是跟著KPI表現浮動。
這種思維和做法適不適合台灣,我沒有答案,但是可以想像得到推動的困難。這些困難不在沒有資源,而在思維與文化。台灣社會相對重視平等,對於培養菁英的做法比較不能接受。新加坡的某些作法在台灣會被認為是把教育商品化,並且偏好少數菁英。另外執行上,又會面對不管適不適合,很多家長都會用盡辦法讓自己小孩加入的問題。
新加坡對於人才培育的作法,我有過另一個層面的親身觀察。十年前在市政府任職時,陪同郝龍斌市長訪問李光耀資政、李顯龍總理,以及和國防部長晚宴。在這三場拜會中,都有一位看起來不到卅歲的年輕人在旁邊安靜地作筆記。我後來忍不住好奇詢問當地接待官員,才知道這也是新加坡人才培育的一環。這些年輕人都是在進入公務體系後表現特別優異的公務員,挑選出來分配到不同的政務官員身邊跟隨見習。我並不清楚這些培訓還包括那些內容,就算只是安靜地旁聽記錄部長各項會議與拜會,也會讓這些年輕優秀的事務官開拓視野,未來回到工作崗位時思考的高度肯定會不一樣。
不管採不採用這樣的思維和作法,我們還是要面對長期培養人才的挑戰。台灣和新加坡一樣,都是屬於缺乏天然資源必須倚靠人才的國家。湯瑪斯佛里曼過去特別稱讚台灣的原因,是天然資源不多、天然災害不少,但是台灣長期對於腦礦開發,也就是對教育的投資和人才的培養,讓他非常佩服並喜歡台灣。新加坡的具體作法不是重點,他們竭力長期培養人才的態度,才是值得參考反省的關鍵。新加坡模式也好,芬蘭模式也好,最關鍵的是,台灣的系統性人才培育模式,需要社會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