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經濟/薪資分離課稅 樂見務實改革

.聯合報社論..台灣須洗刷蹧蹋食物的惡名
.聯合報黑白集.御廚和體制
.經濟日報社論.薪資分離課稅 樂見務實改革

.經濟日報社論.Fed不敢緊縮 日銀沒法寬鬆
.聯合報黑白集.叫火車等俺半個鐘頭
.聯合報社論..從國家利益再思台日關係





經濟/薪資分離課稅 樂見務實改革


2016-07-31 03: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政府的各項施政之中,稅政當屬最難行,因為諸般政務都是送財童子,慷慨輸送,為民興利;但這一切支出,其財源幾全數來自稅收,要讓人將錢吐出來,自然大不易。既然施政非錢不行,而人人不喜掏錢埋單,最後如何將錢拿到手,誰該多付、誰該少付?其中學問甚大。
況且,廣興之事,政府常獎助、補貼以資鼓勵;反過來,有些行為不僅沒有補貼,還要繳稅付錢給政府,實質上是受到懲罰。因而對特定行為課稅與否、課稅多寡,就會引導這些行為興盛發展或備受打擊。最近在前行政院長陳冲主導之下,房屋自住課稅是否違憲,成了熱門話題,道理亦在於此。
各類行為之中最不應受到懲罰的,毫無疑問是生產活動。若無生產,國將不存,民無以為生;生產蓬勃興旺,則國富民安,生產自是國家與人民第一等大事。但偏偏生產正是政府課稅的主要對象,尤其薪資所得就是一般人工作的報酬,直接來自投入生產的體力與智力活動,反而成為今日國家稅收之主要來源。猶有甚者,為求公平,還設計出一套累進制度,愈是辛勤努力,獲得愈多薪資者,其稅率也格外加重。如果購置房屋居住或靠他人蔭澤而擁有住宅,不論如何豪奢,都應獲得憲法保障,不予徵稅;則為維繫一身或一家之生存、生活而辛勞工作的報酬,就更不該課稅加以懲罰了。
然而由於薪資乃是所得的主要來源,在量能課稅的原則下,捨此稅收幾將不存,各國率皆以此為租稅的大宗。只是究竟如何課、對誰課、誰輕誰重,仍大有講究,但也引生出不少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在民主政治之下,當人人都不喜掏錢繳稅時,自然形成一種角力與競賽:大家利用民主政治遊戲規則盡可能將租稅負擔加諸相對薄弱、勢力比較單薄者之身。於是那些政治實力雄厚者,乃上下其手,在相關法規條例中設下種種巧門,盡可能減輕應有的負擔,再利用專業人員鑽縫蹈隙,巧妙避稅。最後就出現富甲一方,坐擁豪宅者,稅負輕得難以置信;而升斗小民為五斗米及一席棲身之地打拚的血汗錢,卻一毛都不能不繳的怪現象。
另一個問題就是,各國勢力強弱結構殊異、主政者的智慧有差,導致不同的稅制、稅目、稅金,國際考量與人才乃在其引導之下出入各國之間。台灣課稅較重的項目,資金與人才成為外逃、或者假外資、外籍之名,取輕避重。
目前受到新政府關注者,即有二端,其一是股利所得課稅,外資偏輕,分離課稅只要20%;而國人則因併入綜合所得課稅,最高可至45%;導致許多有錢人匯錢到境外再匯回以外資之身享受輕稅。更為嚴重的是,在周邊國家爭相攬才的競爭中,台灣處於劣勢,不僅國外人才不來,本國人才也紛紛外逃。其二,台灣為了制裁肥貓,將所得稅邊際稅率提高到遠高於鄰國的45%;但香港的薪俸所得採單一稅率,僅17%;新加坡的稅率20%,但居住者則可低至15%;如此巨大的差距,台灣當然毫無競爭條件。
針對此現實問題,財政部一方面將依蔡總統的看法,研究調整股利所得稅率,拉平內外資的差距;另一方面則提出一個新穎的主張,讓薪資所得可以選擇分離課稅,其單一稅率可能降到25-30%。
我們對此二者都十分肯定,尤其後者,不僅可以減輕對外來人才的租稅懲罰,而且或許也為台灣邊際稅率偏高而租稅負擔比率全球最低的怪現狀解套。單一稅率看似較低,但因去除許多避稅巧門,實際徵得的稅款會遠高於現制。因此當新制實施時,不但國內外的人要一致,而且在薪資高到一定水準之上,即免強制依此單一稅率課稅,不再適用任何巧門。如此一般中低收入者不受任何影響;但單一稅制的優點即可充分顯現,將會是台灣所得稅制的全面突破,我們樂見此一舉數得的稅制改革早日實施。

聯合/御廚和體制


2016-07-31 03: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余承翰/攝影

蔡總統以六萬元自費聘請御廚,原是一則溫馨軟性新聞,未料一傳出,卻引發蔡總統與馬前總統「誰比較假」的口水戰。正本清源,不妨回到體制來談。
總統官邸原來即有廚師編制,外界美其名為「御廚」,所以坊間餐館才有諸多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御廚」之旗號。
馬英九時期官邸不用廚師,也就少了馬御廚。據稱,馬的考量很簡單,畢竟官邸僅他和周美青兩人,乾脆每天自費百餘元搭特勤人員的伙食。又因馬英九常在府內開會,須以便當送餐,久而久之即有「中興便當」面世。
檢視總統的行程與用餐安排,常見的形式有三:利用用餐時間與幕僚開會、參與府內外餐會、或獨自用餐。要不要特聘「御廚」,其實見仁見智,與勤儉豪奢或與民同甘苦實無太大關係。例如,與幕僚或官員開會,請官邸廚師熱炒幾道家常菜慰勞,也不過恰好而已,何必每次都守著冷便當?
總統府稱,這是考量總統飲食安全,且長期請外燴所費不貲,才自費聘用廚師。這話,恐怕只能唬外行。試問,特勤人員的伙食有何不安全?若是宴請外賓團體,需有二廚、服務人員才忙得過來;聘御廚又怎比外燴省?
所謂「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要不要設「御廚」,純係便利考量。中華民國畢竟不是貧窮國家,政府也有廚師人事體制,無論作何用途,豈有自費聘請之理?若怕遭批評而搞自費,卻反破壞體制,這算盤才打得奇怪!

名家縱論/從英國脫歐 思考亞洲矽谷定位

.「九二共識」蔡的答題 美相挺
.「空心蔡」依舊 國人自求多福
.美科學家被撞死… 「車本變人本」台灣還要多久
.在國外過馬路 被車尊重到吃驚
.名家縱論/從英國脫歐 思考亞洲矽谷定位
.星期透視/追求和平紅利 是兩岸最佳選擇
.寶可夢追寵物 恐有安全風險
.公民很隨便 大家都看不見
.政績要有感 柯P請先醫好自己
.扔廚餘顧健康? 觀念要翻轉
.畫中有話/整座水圳 都是我的滑水道
.聲望暴跌 對聯贈蔡總統





名家縱論/從英國脫歐 思考亞洲矽谷定位


2016-07-31 03:27 聯合報  簡立峰(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英國確定脫歐,正好讓我們近距離觀察英國的優勢與挑戰。英國為歐洲科技大國,倫敦更被視為歐洲矽谷,而台灣的新政府近期提出「亞洲矽谷」的重點產業政策,也許我們可透過觀察倫敦最近的變化,思考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的定位。
英國因地理鄰近性,得以大量吸納歐盟人才,比如先前掀起人機大戰話題的圍棋人工智慧程式AlphaGo,就是由位於倫敦、Google旗下的DeepMind所開發,其研發人員更匯聚各國人才,包括來自台灣的黃士傑博士。另外,英國文化能自然聯結美國市場,使英國科技界能成功發展出類似以色列的技術輸出模式,雖然名列科技百強的英國公司不多,但在新科技領域,不論是金融科技、人工智慧、手機處理器等,許多公司都開發出頂尖技術,表現亮眼。
倫敦如同矽谷,高科技公司員工少有本地人。雖然英國脫歐有其複雜因素,但大量外來人才造成英國本地居民工作機會被嚴重剝奪,是原因之一。但也因為這層隱藏的排外心結,隨著脫歐確定,造成在英工作的歐盟人才有很大的不安全感,不少跨國企業擔心未來會不會對歐洲移民設限,而科技界也質疑英國的人才優勢是否已不再。
就在此時,日本軟銀(Softbank)提出收購英國指標性企業、晶片設計大廠安謀(ARM),多少加重打擊英國科技業信心。若加上中國電器製造商美的集團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商KUKA的股份、騰訊預計收購芬蘭手機遊戲開發商Supercell,亞洲企業與歐洲領導企業的科技爭奪戰儼然開展。亞洲已是高成長市場,除了中國大陸,印度與東南亞也在快速崛起,科技重心一時間出現了從歐洲東移的現象。
台灣新政府正規劃「亞洲矽谷」為重點產業政策,並鎖定桃園作為園區基地,正好可以參酌國際產業的局勢變化,把握亞洲科技產業崛起、歐洲資源東移的機會。不過亞洲各國競爭激烈,台灣要在東京、北京、深圳、印度班加羅爾間,擁有更清楚的差異化定位。英國成功是有效聯結美國與歐洲大陸市場與人才,台灣熟悉中國大陸加上臨近快速成長的東南亞市場,應該可以找到有利位置,讓外資知道,哪些科技領域應該選擇投資台灣。
細數台灣優勢,電子產業已有很好基礎、擁有完整產業鏈。印度與東南亞目前還無此條件。另外,台灣產業雖不若矽谷可以領導全球創新,但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中,就有台積電、聯發科這兩家、也有全球最大電子製造服務公司鴻海,加上遍布全台的資通訊科技廠商,台灣已是不折不扣的矽島,確實有爭取為「亞洲矽谷」的實力。但正面臨產業典範轉移、新領域人才資源有限,甚至是人才外移與少子化的挑戰。面對新一波的科技發展,台灣需要有所取捨。若持續發展硬體就需要與深圳產生差異化,想發展網路新經濟需要南進擴大南亞與東南亞市場,否則無法與北京中關村比較。
台灣不大,科技業已遍布全台,「亞洲矽谷」應是針對整體台灣的規劃,將不同城市賦予不同產業定位是可行的,例如桃園可以是物聯網中心,台北則是數位經濟中心等,但「亞洲矽谷」更該涵蓋整個台灣,或許更容易讓國際看到台灣自我的清楚定位。
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更是能否形成科技重鎮的最重要基礎。英國如此國際化,脫歐都會讓一些跨國企業擔心英國能否持續吸引優秀人才,甚至考慮將重心轉至其地區,更可想像科技業國際化和吸引國際人才來台佈局仍不足的台灣,所面臨的挑戰。若無最近鴻海大手筆併購夏普、讓台灣產業有機會在日本本土吸納日本人才,台灣在最近這波國際科技業併購與人才爭奪戰中幾乎缺席。因此,若希望從現有的半導體矽島蛻變成創新的矽谷,就需要全力吸引國際人才來台。
台灣有穩固的高教體系、工業基礎及科技研發能量,一直是亞洲的資通訊工程中心。加上社會安定、犯罪率低,與醫療保健、交通運輸、產業鏈等都很健全,這也是不可低估的優勢,應加發揮吸引更多外籍人才。
藉著英國脫歐,及部分歐洲科技產業的東移,台灣正好可以思考如何重新定位自己,讓世界科技人才更能看見台灣。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星期透視/追求和平紅利 是兩岸最佳選擇


2016-07-31 03:27 聯合報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一)沒有和平,五大皆空
總結研習經濟發展逾半世紀的心得,我認為中華民國發展,在蔡總統主政之下,最關鍵的選擇就是:
(1)和平:沒有和平,一切落空。(2)開放:沒有開放,一切空轉。(3)經濟:沒有經濟,一切空談。(4)教育:沒有教育,一切空白。(5)文明:沒有文明,一切空洞。
一旦贏得「和平」保障,就會產生有形與無形「紅利」。中華民國(台灣)才能在社會安定中進步,在資源整合中發展。
馬政府執政八年中,隨著戰爭威脅減少及兩岸互信增加,「和平紅利」創造了良性效果:台灣變成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二)諾貝爾獎只有「和平獎」
我經歷了廿世紀上半世紀的全面戰亂;後半世紀大陸與台灣軍事對峙;幸有台灣海峽阻隔,避免了打仗的悲劇。
百年來中國人的歷史,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中,毀滅與重生之中,鎖國與開放之中。
出生於南京,十三歲到台灣,廿三歲去美國讀書。從一九五九年秋到達美國那一刻起,脫離戰亂陰影。眼前第一次看到真正安定、自由、奮鬥、創造富裕的社會。
從此,我最大嚮往就是「和平」,最強烈的厭惡就是「戰爭」。午夜夢迴想的是:哪一天台灣與大陸能像美國社會一樣,在沒有戰爭威脅下,人民可安居樂業。 後來看到美國介入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地,使我看清美國政府偽善的一面,產生極大的失落感。
一九○一年設立的諾貝爾獎有遠見:只有「和平獎」,沒有「勝利獎」。
「和平」變成我最要推動的進步觀念。沒有一國因教育預算比例過高而財政破產;但歷史上窮兵黷武,軍費過高,終致政權崩潰的例子不少。
(三)廿年決策延誤的代價
馬英九政府在意識形態及各種勢力相互糾纏下,施政陷入困境,幸有最重要的政績—「和平紅利」出現。在最棘手兩岸問題上,他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兩岸和平。
在馬任內,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默契下,台海進入前所未有風平浪靜。但從經濟發展策略看,台灣白白地丟掉了廿年(李登輝十二年、陳水扁八年)。兩岸融合的廣度與速度,厚度與力度,在台獨意識牽制及反對下,遠遠不足。廿年決策之延誤,造成了今日經濟之困局。
近十年來遠見雜誌邀請來台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及美國著名學者,論及兩岸關係—特別是經貿投資領域—看法都是一致的:「台灣要設法與身邊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發展良好的互動關係。」歷史學者柯偉林(W.C. Kirby)能說流利中文的學者,熱情地勉勵年輕人:「不要恐懼大陸的興起,你們應當要有完全的自信,與他們接觸、認識、交流。」與大陸社會相比,柯偉林對台灣充滿稱讚及期許。
就長期經濟發展而言,對大陸市場是「三不」:(1)不能輕視,(2)不可放棄,(3)不易取代。
誰都知道「市場分散」、「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南向政策」就是一例,「說容易,做不易」。看看韓國與大陸簽的貿易協定,就使台灣產業坐立不安。大陸推出「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所展現的企圖心及戰略布局,台灣只有一項選擇,就是要儘快加入。「馬習會」中,習近平更明確表示:「我們願意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兩岸可以加強宏觀政策互通,發揮各自優勢,拓展經濟合作空間,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強兩岸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
我們要嚴肅地呼籲:兩岸必須要儘早簽訂和平協議,使「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變成世世代代的鐵律。

王健壯/八十二小時能做什麼

.王健壯/八十二小時能做什麼
.盛治仁/成龍與戴立忍
.劉維公/下一波高教海嘯成形:機器人時代
.薛承泰/走過一萬年
.蘇蘅/里約奧運 看強國鬥傳播科技
.嚴震生/南蘇丹獨立五周年,無啥值得慶祝
.葉銀華/金融科技發展 可以試點?






王健壯/八十二小時能做什麼


2016-07-31 03:33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立法院臨時會院會82小時不斷電表決,協商無共識,立委們在議場內吃零食、喝牛奶話家常。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高彬原/攝影



立法院又揚名國際,八十二小時不斷電表決,不但是議事阻礙手段的「新發明」,也改寫了全世界國會史的抗爭紀錄。
議事阻礙一向被視為議會的必要之惡,它妨礙了議事運作,卻保障了少數黨或少數人的權利,讓多數黨不至於為所欲為,甚至出現多數專制的非民主後果。
而且,議事阻礙是文鬥,總比扯麥克風、潑水、打架等武鬥要文明得多。但即使是文鬥,也要找對題目作文章,找錯題目進行議事阻礙,就是為鬥而鬥,祇能以鬧劇視之。
美國已故參議員塞蒙德(Strom Thurmond),在一九五七年為了反對白宮提出的「民權法案」,以冗長發言進行議事阻礙,他在發言台上連續朗讀獨立宣言、權利法案以及他祖母的烤餅食譜等等,前後長達廿四小時又十八分鐘,創下參議院「費力把事拖」(filibuster)的紀錄。但因為塞蒙德是為個人信念而阻礙議事,當他因體力不支被人扶下台時,他贏得的是掌聲,而非噓聲。
國民黨立委這次發動不斷電表決,卻顯然選錯了題目。國營事業預算當然需要立委把關嚴審,但嚴審要嚴到八十二小時不斷電表決嗎?藍委如果為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這類可能涉及違憲的法案,而發動大規模議事阻礙,那是目的正當,八十二小時不斷電表決也符合比例原則,選擇國營事業預算作為議事阻礙的標的,卻如同殺雞用牛刀、大砲打小鳥,既出洋相又鬧笑話。
國民黨變成少數黨後,在國會的表現荒腔走板,該鬥不鬥,不該鬥卻亂鬥,好像不鬥就不像個反對黨,從黨主席以降到黨團成員,每個人都變成了蟋蟀,隨時鼓翅而戰。但因為鬥爭不得其法,鬥爭也選錯了標的,結果屢鬥屢敗,最後也沒有因此而博得民眾好感,既輸掉立法,又丟掉了形象,真不知所為何來。
反對黨的資源有限,該打的是有限戰爭,不能讓戰線無限拉長。但國民黨自從敗選後,卻到處亂竄打游擊,至今沒提過一項有福國利民效果的對策,也沒做過一件讓人能改變對它既定印象的行動,保守依舊,顢頇如故。在用人方面,除詹啟賢任副主席稍有新意外,其餘人等完全不改舊官僚體制習性,尤其是負責政策會的黨工,不思研擬政策,卻每天在臉書上發酸文,今天酸甲,明天酸乙,黨主席卻放任姑息,任令國民黨形象日壞一日,這樣的政黨如果能從廢墟中站起來,那才是世界奇蹟。
國民黨如果真想重新站起來,祇能一步一步來,能主動提出有利民生的對策,當然多多益善,不能主動提出,也應被動從民進黨的錯誤中尋找對策,一周一對策或一月一對策,有那麼困難嗎?國民黨若能如此,何愁不能日積月累而點滴改變民眾對它的觀感?又何需天天亂鬥亂秀肌肉而自曝其短?
八十二小時能做什麼?國民黨與其八十二小時不斷電表決,何不來一次八十二小時不斷電提對策?但國民黨有這個能力嗎?大概沒人會相信。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經濟/Fed不敢緊縮 日銀沒法寬鬆

.聯合報社論..台灣須洗刷蹧蹋食物的惡名
.聯合報黑白集.御廚和體制
.經濟日報社論.薪資分離課稅 樂見務實改革

.經濟日報社論.Fed不敢緊縮 日銀沒法寬鬆
.聯合報黑白集.叫火車等俺半個鐘頭
.聯合報社論..從國家利益再思台日關係




經濟/Fed不敢緊縮 日銀沒法寬鬆


2016-07-30 03: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與日本銀行(央行)本周都開會決定貨幣政策。Fed比較容易決定,因為並沒有非升息不可的迫切理由,還能等得起更多的經濟數據,並觀察國內、外政經情勢的進一步發展。日銀的任務比較難搞定,經濟不振必須繼續擴大寬鬆措施,但可用的政策工具又幾乎耗盡。結果是Fed想緊不能緊,日銀想鬆沒得鬆。兩大央行採取的仍是「拖」字訣。
若單單從指標來看,當前美國經濟算是繁榮。失業率僅4.9%,4~6月平均每月就業人數穩健增加14.7萬人,消費者信心指數增強,新屋銷售達到2008年來高點,金融市場也度過中國成長減緩及「英脫」等外來衝擊,股市迭創新高,第2季經濟成長也可望回升。通膨率雖仍未達到2%目標,但目前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平減指數年增率已上升到1.6%,且工資中位數也年增3.6%,顯示閒置產能正消失中。然而Fed仍按兵不動,也並未暗示9月將升息。到底是在猶豫什麼?
關鍵在於Fed的決策模式已經發生基本性的改變,亦即對國際市場的重視程度提高,尤其重視美元走勢。以往美國貨幣政策基本上取決於國內經濟成長與通膨壓力,依此決定利率升或降,再反映到美元匯率上。但現在Fed決策時還兼顧金融穩定,而在當前市場充滿各種政經不確定因素之際,即使僅小幅升息也可能使美元匯率出現過當的升幅,對國際市場造成重大衝擊,而國外的回擊效應也可能壓抑美國消費,從而傷害經濟復甦,因此美元愈強勢,Fed便愈審慎。由於影響美元的因素絕不只美國經濟一項,因此Fed的決策模式也更傾向「被動」及「多元」;反正美國經濟還等得起,拖到12月也不算晚。
等不起的是日本,最主要是因為「人口老化嚴重」這項結構性因素。日本65歲以上者占總人口的26.3%,是其他先進國家的1.5倍;出生率僅1.4%,也明顯偏低。不僅使勞工供給不足,更削弱消費及投資意願。「安倍經濟學」的效果只顯現在日圓貶值上,企業獲利提高了,但工資水準及企業國內支出仍然脆弱;結果是經濟持續停滯,還一再出現間歇性的衰退。
日銀總裁黑田東彥為振興經濟並擺脫通縮,可謂鞠躬盡瘁。目前日銀持有的公債已占未償還公債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又實施存款負利率,15年期以內公債殖利率皆為負數;若再擴大購債規模,市場恐陷入癱瘓,而負利率措施遭到民眾及國會的強力抨擊,不敢再動。因此29日的會議勉強拼湊出兩項措施,一是擴大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購買規模,以增加貨幣供給,並間接拉抬股市,但日本金融市場根本不缺錢,而股市漲跌對經濟影響也不大;另一項是將美元貸款計畫倍增到240億美元,但問題是貸款需求原本就不足,增加美元資金供給反而會使日圓升值。日銀以這套措施來搪塞,當然引起市場反彈,也使日圓立即大幅走升,這也進一步凸顯日銀已無招可用。
面對當前困境,安倍內閣終於宣布總金額達28兆日圓的擴張公共支出計畫,細節將於8月2日宣布,但目前已有報導指出,其中新支出可能只有7兆日圓,而且還分兩年度實施。果真如此,效果仍將既有限且短暫,也根本不需要日銀再擴大寬鬆來配合。
目前市場的熱門話題,是由日本政府確實擴大公共支出,再由日銀將新增的政府負債完全「貨幣化」,也就是所謂的「直昇機撒錢」。表面上看這是激烈的貨幣寬鬆政策,但實際上卻是大膽的財政擴張措施;只要政府有決心及膽識,日銀配合的作法其實相當有彈性。
日本經濟的真正問題是需求不足,而貨幣政策已證明無法提振需求,只能靠財政政策推動,藉持續撒錢來支持消費。矯往必須過正;日本若不再下猛藥以打破民眾的通縮思維,經濟只會隨著人口老化而逐步走向遲暮。

聯合/叫火車等俺半個鐘頭


2016-07-30 03:4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蔡英文。 記者洪上元/攝影



張大帥的電影台詞,頤指氣使:叫火車等俺半個鐘頭!
蔡政府處處顯得趕不上火車,也能叫火車不要開嗎?僅舉三例:
一、台日海洋對話機制,原說廿八日舉行,現已延期至不知何日。二、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蔡總統受邀致詞卻臨時爽約,隔了兩天才現身。三、不接受九二共識,一下要北京多一點善意,一下要多一點彈性。這些,不是叫火車等俺半個鐘頭?
台日海洋對話,自陷「在公海談判漁權」的困局,日本顯然要先確立「沖之鳥島」的地位,再談「入漁權」,自然逼得蔡政府「準備不及」。對工商協進會爽約,則是勞工對勞動條件及資方對投資環境皆已「忍無可忍」,此刻出席被認為時機不宜。至於要北京再多一些善意及彈性,更不知時間站在誰那邊?
有一句成語有兩種寫法。一、時不我與,謂時間不等我;二、時不我予,則謂時間不夠用。「失時」往往是「失政」主因。台灣在九○年代失去亞太營運中心的機遇,即是想等著中國崩潰,沒想到卻等到中國崛起。執政如果只想到事緩則圓,往往面對的卻是每況愈下。
一旦在沖之鳥是礁的立場退卻,就永遠「準備不及」。只想到勞工的「忍無可忍」,就照顧不到資方「五缺六失」之急。盼望北京在九二共識不設期限,其實卻是畫地自限。
裝睡的人叫不醒,既得不到睡眠,也平白誤了時間。蔡政府必須嚴肅面對:時不我與,時不我予。

聯合/從國家利益再思台日關係


2016-07-30 03:4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會議確定延期。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由於雙方希望會議上有更充分討論,因此我方提出希望多一點籌備時間。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林河名/攝影


一直被民進黨政府視為對日關係新突破的「台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日前突然宣布喊卡,引起各界譁然。外交部的解釋是:因為議題眾多、層面廣泛,為求「周延」,故決定延期舉辦。
攤開這次台日海洋合作對話設定的議題,包括了漁業合作、環境保護、海上急難救助及科學合作等四大項。這些,都是過去幾年漁業署、科技部及內政部與日本政府協商過的議題,這次化零為整重新包裝。可見,議題雖多,但台日雙方應早有默契,並非措手不及。
但檢視各議題涉及之層面,這次「台日海洋合作對話」含括漁場作業規範、科研船隻之歸屬認定、海域保育的法令制定、急難救助的通報機制等。這些,均屬官僚層級的技術性議題,並未涉及高層的政治敏感議題。可見,儘管對話面向廣泛,議題難度其實不高。
既然議題設定早有共識,涉及的層面也相當單純,那麼,兩國為何突然宣布延期呢?這可以從兩點觀察:第一,日前南海仲裁案將我國所屬的太平島矮化為「礁」,引發台灣內部民意的不滿;對此,蔡英文政府不得不硬起來,抗議海牙常設仲裁法庭的判決。
對照之下,日本政府卻宣稱南海仲裁案具有法律約束力,更呼籲各當事國能夠遵守;這樣的立場,與我方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差距。亦即,延期的理由其實不在議題「周延」與否,而在對話「氛圍」不佳。
其次,這次「台日海洋合作對話」,原是為解決台灣漁民在沖之鳥礁附近海域的捕魚問題而發;之前,雙方原已達成「不談沖之鳥主權、只談漁權」的默契,並決定回歸二○○二年扁朝時代訂下的「先通報、後撤離」之規範。問題是,在太平島遭矮化為「礁」後,此默契一夕走調。如今,若台日雙方談台灣漁民在沖之鳥海域的捕魚權益,等於間接承認沖之鳥為「島」,這勢必引發台灣民眾的大反彈。因此,延期的理由亦不在「準備不及」,而在於主客觀情勢轉變。
從這次台日對話的延期,便可以發現民進黨政府的對日政策存在兩個盲點。第一個盲點,是蔡政府對日過度一廂情願。民進黨一上台,便自我定位為有史來最親日的政府。當年馬英九政府因為東聖吉十六號事件,宣布我國公文書稱沖之鳥為「礁」;但民進黨上台後為了迎合日本,以遵守國際法為由改稱「沖之鳥」,而不判定其屬性,以免觸犯日本政府的底線。
但這次南海仲裁案將我國太平島認定為礁,日本政府卻對台灣落井下石,呼籲我國應遵守國際法院的裁定,更片面中斷「台日海洋合作對話」之協商。由此可見,在台日關係與國家利益權衡下,日本政府選擇的是該國利益,而民進黨則為了反中而一味向日本傾斜,不僅喪失國家利益考量,也使對日關係愈發進退失據。
第二個盲點,是忽視區域安全對台日關係的連動性。民進黨上台後,因兩岸關係氛圍轉冷,於是採取聯合美日抗衡中國大陸的策略。在此策略下,民進黨只能對南海問題採取曖昧態度,以迎合美日兩國的戰略,並避免留給外界兩岸聯手的印象。但南海仲裁案出爐後,卻將海域主張受挫的台灣與中國大陸打成一線,進而衝擊到民進黨原先對日關係的布局;同時,也打亂蔡政府對日原本只談漁權、不觸及沖之鳥屬性的如意算盤。在國內民意高漲下,沖之鳥的認定與屬性,已成為台日海洋對話難以迴避的問題,也成為民進黨對日關係的一大隱憂。
南海仲裁案後,東亞國際關係已經出現重大變革,不僅衝擊著兩岸關係,也改變了台日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政府應該擺脫過往對日一面倒的政策,重新思考戰略,也要跳脫只操弄華麗辭藻、卻缺乏實質內涵的外交模式。「台日海洋合作對話」生變,即是最佳證明。

聯合筆記/尖銳的螺旋

.總統怎會適用勞基法?
.太平島經濟海域 請政府給個保證
.元首向原民道歉 「一顆」真心不夠
.嚴管檔案調閱 國史館擾民
.計程車變色 踩不到Uber要害
.聯合筆記/尖銳的螺旋
.不加班不減班 逼死客運業
.小心!期刊找學者背書 敲詐刊登費
.史料遮遮掩掩 真相何在?
.國民黨自己要爭氣
.嚴管檔案調閱 國史館擾民
.計程車變色 踩不到Uber要害
.元首向原民道歉 「一顆」真心不夠
.總統怎會適用勞基法?
.太平島經濟海域 請政府給個保證






聯合筆記/尖銳的螺旋


2016-07-30 03:49 聯合報  范凌嘉

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檯面上兩岸關係降至冰點,檯面下卻各自操弄民意,形成「尖銳的螺旋」。
七月,蔡總統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表示,自己不太可能違反民意,接受對岸限時表述九二共識的條件;台灣作為一個民主社會,政治領導人必須非常尊重民意,她已經盡了最大力量,力求縮小兩岸立場的差距,大陸應能認識她釋放的善意。
拿民意當後盾並非蔡英文專利。四月底,大陸環球時報也發表了「民意調查」,指八成五民意支持武力統一台灣,恐嚇味十足;雖然兩周後網信辦就批評該報「嚴重違反報導紀律」,要求「整改」,但相關論述不斷擴散,許多人已不談「和平發展」,改喊「武力統一」,強硬變成一種流行。
值得關注的是,大陸民意以往揭櫫「反台獨」,最近自動少了一字,變成「反台」,在學界、民間大行其道,「追殺戴立忍」恐怕只是開端。這波反台民意,是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複合體,逐漸化為非理性的情緒,其背後邏輯大致是:「你台灣可以講民意,我大陸難道沒民意嗎?要數人頭,何不先數數我十三億人(拳)頭?」
威權政體標榜「民意」,不免言大而夸,若中共真的在乎民意,人權紀錄不致如此令人髮指。即使斧鑿痕跡明顯,民進黨卻不宜嗤之以鼻,大陸的強硬派民意如脫韁之馬,正慢慢拆解中南海預設的槎桎;若此民意持續高漲,將羈縻大陸溫和派的聲量,和平發展的主調,會面臨調整壓力。
但民主政體的「民意」,就比較可靠嗎?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其實也包含了她對民意的過濾、解碼、建構與詮釋,是一種「化繁為簡」、再「局部放大」的過程。選前蔡英文說台灣的主流民意是「維持現狀」,何以現狀中的九二共識,選後就不是民意了呢?民調顯示四成民眾支持承認九二共識以維持兩岸聯繫機制,多過反對者,何以這又不是民意?
不管是台灣或大陸,民意都是多面向的,不變的是政治菁英永遠各取所需,滿足一己的政治意圖;如果北京與台北都刻意萃取民意的「極端值」,理性對話的空間將不復存在。
大陸有強硬派與溫和派,台灣也有務實派與激進派,理想組合是台灣的務實派與大陸的溫和派彼此搭橋、良性溝通,善意與信任可以慢慢累積;但現實狀況卻是大陸的強硬派與台灣的激進派互相撩撥、叫囂挑釁,兩股民意形成「尖銳的螺旋」,溫和務實的聲音被稀釋之後,離心力將牽引兩岸從冷和平走向冷對抗。


盛治仁/成龍與戴立忍

.盛治仁/成龍與戴立忍
.劉維公/下一波高教海嘯成形:機器人時代
.薛承泰/走過一萬年
.蘇蘅/里約奧運 看強國鬥傳播科技
.嚴震生/南蘇丹獨立五周年,無啥值得慶祝
.葉銀華/金融科技發展 可以試點?
.李清志/傳說中的男子漢工寮






盛治仁/成龍與戴立忍


2016-07-30 03:34 聯合報 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


最近勞基法修正案是社會焦點,「一例一休」、「周休兩例」和七休一的存廢,對勞工權益和企業成本乃至於營運排班需求和整體競爭力都有影響。本文不討論政策利弊,想聚焦在政黨和不同團體如何面對議題。
目前民進黨和國民黨的立場,正好和政黨輪替前相反。在野時的政黨都和基層選票站在一起,捍衛勞工權益,執政時的政黨則顧慮國家競爭力和企業成本,相對偏向資方。這個現象一方面反應台灣政黨沒有核心價值和立場,歐美政黨多有左右派別傾向。左派偏勞工、右派偏企業,選舉時大家知道立場,當選後盡量實踐主張。不會像台灣的政黨,各自把政策訴求當成吸引選票或是打擊對手的工具,自己真心並不捍衛這些原則,才會出現一政黨輪替就立場互換的情形。
這個現象就是台灣民主化過程不斷內耗的縮影,口中喊的,心中不見得同意,只要能夠得到支持或打擊對手,just do it. 這個現象還帶來另外一個信任感危機,經過了幾次這樣的過程,選民自然對政治不信任而冷漠,當初的熱情越強,後來的失望越大。
另一個問題則是為什麼立場不同的團體,都只從自己角度,而不是整體發展來思考。常聽一個論述,質問勞動(經濟)部長為什麼沒有幫勞工(企業)爭取某個福利或政策?沒有錯,某一個部會的工作主要是服務某一個領域,但是國家整體發展本來就是彼此連動的,所有作為必須跳脫本位思考而綜觀全局。經濟部長的思考裡要照顧勞工權益,正如勞動部長也要考量企業需求。各自為政的結果,所做的事情可能就會互相抵銷。只有理性對話、相互理解、願意妥協的社會,才有可能穩健向前走。
不只面對勞基法的態度值得我們深思,整個社會思考問題的一致性和邏輯也值得探討。最近另一熱門事件是演員戴立忍因為政治立場被刪除戲份。在戴先生表態支持的事件裡,絕大多數的立場我都和他不同,但是我不願意看到包括他在內的任何一個人因為對某政治陣營的支持而在專業上被封殺。
回想當初辦理聽障奧運的過程中,成龍先生因為早期拍戲受傷損及聽力,因此我們邀請他來協助宣傳聽奧,他豪邁應允。在二○○八年九月開幕前一年,分文未取來參加宣傳活動並拍攝廣告。二○○九年四月,因為他批評了台灣的民主政治,我在市議會被要求取消他的代言人身分,並且不得邀請他來參加聽奧後續活動。事實上,當初的代言是義務性質,在來台幾天之內也就結束,雙方並未簽訂合約。
我公開表達不同意他對台灣民主的批評內容,但是基於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不願意宣布取消一個沒有合約的代言人身分,只為了自我保護而這樣去對待一位幫助過我們的人。基於對民主價值的維護,我更不願意讓台北市成為一個因為政治立場而去封殺藝人的城市。
能夠理性討論事情,而不是用抵制或謾罵的方式回應,才能發展出令人驕傲的民主政治。仇恨引來仇恨,民粹引發更多民粹,但願台灣社會的愛、包容和理性,能夠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反思而進步。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經濟/拚經濟 先學安倍贏的策略

.聯合報社論..玩命國會與鬼打牆的台灣民主
.聯合報黑白集.比柯文哲還傲慢
.經濟日報社論.拚經濟 先學安倍贏的策略





經濟/拚經濟 先學安倍贏的策略


2016-07-29 03: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領導自民黨在7月10日的參議院選舉取得絕對勝利,隨即宣布下周將提出28兆日圓的經濟刺激方案,以支撐國內需求,讓經濟重返復甦軌道,擺脫通縮陰影。安倍勝選並展現提振經濟的信心,是繼安倍三箭之後,再注入強心針,對同樣陷入逆境的台灣,很具啟發性。
令人好奇的是,日本一般被認為近來經濟表現不佳、安倍三箭失效、政府債務嚴重,也存在安倍重臣經濟財政國務大臣甘利明議員秘書索賄事件、東京都知事因挪用公款下台、在野黨整合參選等不利因素,安倍卻仍能在參議院選舉中漂亮取勝。箇中原因不但值得玩味,更值得台灣政府深思、借鏡。
在台灣,幾乎同時,國發會主委陳添枝指出,目前台灣經濟呈現L型的走勢,所以一定要推動經濟轉型,否則台灣經濟恐將罹患「日本病」。
於是,回任卻也再次面臨國際景氣緊縮的陳主委,此次一反上次的短期消費券政策,強調「國發會任務是找回台灣經濟成長新動能」,未來將把政策主力放在投資上,並將啟動以千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國家及貿易投資公司,以及五大創新產業這「三駕馬車」,希望四年內帶動民間投資新增8,500億元,以「避免罹患日本病」。
陳主委以經濟成長為判準,斷言日本經濟「罹病」並欲加以避免。然而,自民黨沒有因經濟「罹病」而敗選,國民黨卻因經濟不佳而失去政權,其理何在?若從經濟成長率、出口、投資等數字來判斷經濟表現的優劣,則的確安倍三箭失效、經濟表現不佳;然而,這些數字其實都無法真正反映人民對經濟的真實感受。
日本這次選舉不僅是檢驗安倍執政三年半的政績,更是對TPP、安保法等重大爭議政策的信任投票。安倍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人民關心的其實不是「安倍三箭」這些政策工具,而是安倍對人民承諾的願景—「安倍經濟學還正在半途,正要開始加速開往一個1億人民都可以活躍、發揮自己長處的社會,從都市到鄉間四處都有欣羨日本文化的觀光客、日本農產品可以分享給更多海外人士,還有先進而便利的基礎建設,以及更完善災害防治體系的美好生活環境」。
人民真正關心的是能否安居樂業,因此就業機會與品質才是施政重點所在,也才該是經濟政策的目標。以最新的資料來看,日本5月勞動參與率的就業者人數達6,446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46萬人,且是連續18個月增加;受僱員工數5,718萬人,也較去年同期增加94萬人,連續41個月增加;完全失業人數216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8萬人,連續七個月減少,完全失業率僅3.2%。自2012年底安倍上台以來,大學畢業生的繼續升學率由11.8%降至11.0%,幾乎不變,但就職率連續四年提高,由67.4%大幅提高至85.7%。
以就業品質來看,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實質薪資指數顯示,今年4月較去年成長0.6%,連續三個月成長;在勞工春鬪後,底薪較去年增加0.7%;今年中小企業的平均加薪幅度高於大企業;勞動有效求供倍率今年5月為1.36,創下1991年10月以來的新高。
這些就業數量與品質的亮麗數字正清楚說明了何以人民願意相信安倍承諾的願景、何以自民黨可以輕易贏得大選。
若日本經濟是如陳主委所說的「罹病」,則實質薪資倒退、勞動條件惡化的台灣恐是病得更重。若要對病重的台灣經濟下針貶,「三駕馬車」是否比「安倍三箭」厲害,我們尚不可知,重要的是「三駕馬車」要開向何方?8,500億的民間投資究竟要形塑何種未來的就業或生活環境?在新政府還未能說清楚經濟的新願景時,或許行政院林全院長強調的就業KPI才是較務實、較貼近人民感受,而更應該作為經濟政策的引路燈。

聯合/比柯文哲還傲慢


2016-07-29 03: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 聯合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 聯合報系資料照


好像是在進行傲慢比賽似地,官員們的講話越來越狂妄。政院發言人童振源嗆說,漁民若未經許可登太平島,「會讓國家主權蕩然無存」。次日,內政次長花敬群出面和抗議台南鐵路東移民眾溝通時,更當場口出「三字經」,還罵他們太不像話。
以柯文哲一向的口無遮攔,大家以為這應該已經穩奪官場傲慢第一名了;誰料後生可畏,很抱歉,柯市長還得讓位給童振源和花敬群。
柯文哲不是沒說過三字經,兩年前他和朱立倫會面,兩人互訴苦水,突然就爆了個粗口。但是,這比起花敬群當著抗議代表的面,怒斥他們憑什麼政府要百分之百配合,兩相對照,柯文哲也只算小巫。而且,分明是在溝通協調的場合,中央大員卻痛罵民眾「太不像話」,這是在耍什麼官威?
再看,漁民千里迢迢去太平島宣示漁權,難道圖的是個人私利?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暗地裡百般刁難也就罷了,發言人還公開叫罵,說漁民登島會傷害主權。這種把自己的國民當間諜、當敵軍的不友善心態,有何謙卑可言,又如何勝任「最會溝通的政府」的發言人?
花敬群和童振源都才四十多歲,是內閣中較年輕的一輩;然而,他們盛氣凌人的姿態,卻讓人不敢領教。尤其,兩人出身學界,花敬群更具有豐富的社運經驗;但一旦入朝為官,馬上就表現出官威逼人的架式來恫嚇百姓,令人三嘆。
柯文哲的傲慢被比下來,還著實令人悵然。

聯合/玩命國會與鬼打牆的台灣民主


2016-07-29 03:3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臨時會27日整天持續進行馬拉松式表決,立法院長蘇嘉全(右)從立委陳賴素美(前)手中接過提神飲料。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林澔一/攝影

立法院臨時會展開八十二小時的「不斷電表決」,討論兩千多件國營事業預算案;直到有議事人員不支暈倒,朝野才暫告休會。民進黨的完全執政,蘇嘉全的新國會,表現得比王金平時代還強的,難道只是更敢「玩命」?
立法院召開臨時會,原是為了加速急迫民生法案之立法,結果卻變成毫無營養的國營事業預算之表決器大戰,浪費了納稅人的血汗。何況,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勞基法》「一例一休」與「二例」之爭,重點就是受雇者在勞動後應有充分的休息;但朝野立委一殺紅了眼,就把助理和議事人員受到的違法操勞拋在腦後。試想,當立委在座位上睡得東倒西歪,議事人員卻要站在那裡接力宣讀沒人在聽的提案,這不是剝削是什麼?
這次臨時會,民進黨一開始就針對性地將非關民生的《不當黨產條例》列為頭號「必殺」目標,憑著席次優勢強渡關山,這其實已踰越臨時會的精神。也因此,國民黨相應採取「大量提案」策略,藉拖延國營事業預算報一箭之仇,民進黨也只能被動接招。畢竟,這種杯葛手法,民進黨才是正港發明人,多年來用到得心應手,國民黨不過是邯鄲學步罷了。
認真的選民一定感到納悶:民進黨首度國會過半,並取得完全執政,但今天立法院這樣的表現,到底跟過去有何不同?如果朝野只是角色互換,彼此繼續指責對方不是,眼裡死盯著對手,心中卻沒有人民;那麼,吹噓得如此動人的第三次政黨輪替,意義何在?
這個問題,其實是任何關心台灣民主的人都應該思考的事。台灣政治的「鬼打牆」現象已經存在很久:政治上,權力在藍綠政黨手中替來換去,論述在政客口中說得天花亂墜,改革呼聲和正義口號從來不曾間斷;但現實上,社會的積極價值卻在崩解,台灣經濟一再錯過花開燦爛的季節,以致落到幾近零成長的困境,閣揆和部長一個換過一個,社會危機一件接著一件,下一代都卑微到只相信「小確幸」,而人們期待的春燕仍然沒有現身。這樣的民主,就算不讓人感到心虛,也會覺得疲憊吧?
以立法院為例,「萬惡」的王金平被拉下來,人們才知道新院長蘇嘉全連主持協商的能力都沒有;藍軍使出「案海」戰術杯葛,大家才知道民進黨的焦土戰術已變成國會練兵「教案」;藍綠可以為言不及義的預算案大戰三百回合,卻不能坐下來為勞基法平心靜氣討論,一切都要作你死我活之爭。以行政部門為例,平素斯文的學者一入閣便變得僚氣逼人,動輒訓斥百姓;有些閣員張口閉口就是個人主張,卻不顧政策仍有待跨部門溝通協商;有官員則只求當個隱形人,不思有所作為。更嚴重的,則是蒙著頭不問台灣的處境如何,只顧著從反中、仇中的門縫裡看天下的政客。
這次國會「不斷電表決」的玩命演出,被形容為朝野立委的「失心瘋」,確實貼切,卻也令人失望之極。這屆立委新人輩出,原被民眾寄予莫大期望,以為可以一洗國會多年來惡鬥、空轉的汙名,為國家制訂更具前瞻性的立法。遺憾的是,各黨各派短短數月間盡皆淪為技術取向的「好戰兵團」,以兵戎征馳為樂,忘記自己從政的初衷何在。
新政府就職前,我們曾經建議蔡總統:必須重塑政治文化,才能讓台灣跳脫藍綠恩怨與政治口水,走出內耗的噩夢。轉眼兩個多月過去,人們沒有看到政治提升的契機,只嗅到清算征剿的硝煙,和不斷重複的爭端與危機;台灣民主還在鬼打牆,走不出原地打轉、輪迴的迷宮。這種情況,若再持續半年而無改善,新政府的民氣一旦耗光,要再奢談什麼改革或新政,恐怕就如緣木求魚了。川普之所以崛起,正是因為美國民主失能,點燃了人民「反體制」、「反華府」的怒火;台灣千萬要避免走到那一步。

聯合筆記/毛詞兩首 眺河觀瀾

.台日對話中止 蔡英文海洋政權的頓挫
.轉型正義 不應像脫韁野馬
.超會算計 誰說蔡英文總統在裝睡?
.還在說空話 蔡英文要如何治國
.愛國若受罰 誰還願奮戰
.別貪小失大 卻賠了誠信
.教育 不是花錢就能辦好
.台鐵缺人 高層有沒有努力?
.鼓勵自製節目 五億預算怎夠
.聯合筆記/毛詞兩首 眺河觀瀾




聯合筆記/毛詞兩首 眺河觀瀾


2016-07-29 03:33 聯合報 李春

中共中央政治局那場既定的半年經濟拍板會,標誌著中共領導層開始他們的暑期工作模式,分頭前往北戴河去了。今年的北戴河,在公在私都要議來年的中共十九大了,所以分外的令人關注。
中共十九大特別令人關注,是因現任的中共領導層,剛剛暖席,又將起身,誰徹底離席又誰將換位,已有很多說法。而更深層點的關注,則是中共真正的大轉捩點,將怎麼到來。
炎夏苦暑之季,撲朔迷離之期,只有兩個辦法,一是靜下心來讀史,一是思緒飄移吟詩。找到兩首毛澤東的詞,則是把讀史和吟詩兩相交融,可以動中有靜。
今日中國,「毛澤東思想」開始回潮。毛澤東一代梟雄,其政治功過姑且不議,其詩詞則好多叫好。過去吹捧毛詩毛詞,說是「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的結合」,放下革命不提,既浪漫又現實是真的。其中挑出兩首,就跟今天北戴河事事關連。
毛澤東有首詞,是題就掛著北戴河的,即那首《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一甲子前的毛詞,今天翻出來讀,就像寫在昨天。因幽燕之地,大雨滂沱,黃浪滔天,秦皇島外,又是一片汪洋。北戴河所在的河北省大暴雨成災,還死了不少人。再放眼中國,北澇南旱,兩江洪峰的危局,正在浮現。
按照慣例,從七月下旬開始,中共元老們和現任政要開始到北戴河避暑。今年傳說中的北戴河會議,事關中共十九大的準備,相當重要。然而大局迷離,令人感嘆「知向誰邊」,更令人關注他們將如何去「換了人間」。
再一首這時不能不讀的毛詞,叫《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毛寫這首詞於一九三五年十月,他和紅軍的長征就快到尾聲,可以樂觀了,要展新的宏圖了。今年是紅軍長征八十周年,習近平去北戴河前,專門跑到紅軍會師和標誌長征結束的寧夏固原將台堡,在紀念館中陳列的這首毛詞前,駐足甚久。出來後他就提出,紅旗漫捲西風,要開始新長征了。

劉維公/下一波高教海嘯成形:機器人時代

.劉維公/下一波高教海嘯成形:機器人時代
.薛承泰/走過一萬年
.蘇蘅/里約奧運 看強國鬥傳播科技
.嚴震生/南蘇丹獨立五周年,無啥值得慶祝
.葉銀華/金融科技發展 可以試點?
.李清志/傳說中的男子漢工寮
.朱宗慶/「贈票」與文化消費




劉維公/下一波高教海嘯成形:機器人時代


2016-07-29 03:33 聯合報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在今年四月的時候,荷蘭阿姆斯特丹展出一幅「林布蘭」最新的人像畫油畫作品。林布蘭,被世人讚譽為荷蘭最偉大的畫家,是十七世紀的藝術家。在去世將近三百五十年之後的今天,怎麼可能會有他「新」的作品問世?
創作這幅畫的當然不是林布蘭本人,而是人工智慧。它是一項名為「下一個林布蘭」計畫的結晶。該計畫推動者是由美術館、保險、軟體、大學等組織所組成的團隊。團隊人員將林布蘭三四七幅作品輸入電腦之中,接著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將其畫作分解成非常細的演算單位(亦即繪畫技巧),例如眼睛、頭髮等。由於具備精密的演算能力,什麼樣的創作題材都將難不倒電腦。
此次展出的中壯年男子人像畫,即是應用將近十七萬個演算單位,構成一幅高達近一點五億像素的作品。為了表現出畫布顏料的層次感,團隊特別採用3D列印技術,印出一幅有十四個層次的油畫。
機器人正在改變世界。從「下一個林布蘭」案例,我們清楚看到,甚至原本被認為是人類所獨特擁有的能力,也就是創造力,如今電腦機器也能夠做得到,儘管藝術家不一定苟同。
與機器人生活在一起,此一時代十年之內即將全面來臨。我們將會享受到機器人為人類所帶來的進步果實,包括醫療照顧、生活便利等。但,如果未做好充分準備,我們也將承擔其對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嚴重衝擊。
就業機會的消失,正是其中一項極為嚴峻的威脅。為了讓人可以深刻感受此一威脅的嚴重性,我們用底下一個對比做說明:在一九九○年代,通用汽車相當風光,獲利可以達到一一○億美元,當時該公司僱用了八十四萬名員工;在今日,拉風的則是電動車製造公司特斯拉,新款Model 3開放預約前三天,全球即有超過廿七萬件訂單,其生產卻是僅靠一六○個機器人,每周組裝約四百輛汽車。
在過去,機器往往被認為只是「工具」,幫助勞動者提高生產力。如今,機器人就是「勞動者」。從藍領到白領,機器人將徹底轉化工作的性質,改寫專業的定義,以及重新分配就業機會。
長期以來,教育部一直認定少子化是危害高教生存的大海嘯。其實,真正的大海嘯,亦即機器人時代,才正在逼近中。少子化影響到各個學校的招生情形,而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衝擊到的是更根本的問題:大學存在的價值。
我們缺乏一個具有機器人時代意識的高等教育政策。面對與機器人競爭的挑戰,大學生能夠在學校學到未來職場上可以用到的一技之長嗎?如果大學制度與內容不改革,我們得到的一定是否定的答案。如果我們教育政策還是不斷糾纏在如何併校減校或世界排名,學位無用論將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墓誌銘。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經濟/全球經濟的LV危機與契機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最大問題:管不住「草鞋與皮鞋之爭」
.聯合報黑白集.不能連任也不能算了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的LV危機與契機




經濟/全球經濟的LV危機與契機


2016-07-28 03: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現在,或許是適當時候把「後金融海嘯時代」的全球經濟型態做個定性與分析了。一言以蔽之,就是L加V;而其中,既有巨大的危機也有巨大的契機。
2008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所幸在歐美發達國家採取量化寬鬆(QE)等非常手段下穩住了危急形勢。當時,全球經濟學家對經濟進一步的走勢看法相當分歧,有樂觀的「V」,有略為保守但基本樂觀的「U」,有不確定的「W」,當然也有悲觀的「L」。我們的看法卻與眾不同,當時即指出,或許是一個類似名牌包商標的LV。
當時之所以會作出如此判斷,得從兩個角度來看。L,指的是實體經濟,由於實體經濟的需求太過於疲弱,在可預見的將來難見起色,所以是個L;V,指的是資產市場,由於主要經濟體美、歐、日及中國,均大印特印鈔票,但這些超額流動性基本不流入需求太弱的實體經濟,只能流向股、匯、債、房等資產市場,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資產價格飆升,所以是個V。八年過去了,現在看來,果不出所料,大致不差。
形勢發展至此,有兩個問題迎面而來:一、全球如此史無前例的流動性大氾濫難道竟然可以不發生問題?如果會發生,是什麼危機?二、L型的全球經濟難道就這樣一路下去?何時、什麼情況下會出現翹尾?這個「後金融海嘯時代」的兩大懸念,看似兩個性質不同的問題,但卻彼此存在著連動關係。
先談前者。全球主要經濟體一再QE,從問題邏輯看實有不得不的苦衷,因為一旦停了,問題也就可能「提前」爆發了。當前全球流動性超級大氾濫之所以還未爆發超級通膨,是因為它們(流動性)只在資產市場中打轉,如果有一天資產大泡沫破了,那麼這些流動性就只能流進現在還吸引不了它們的實體經濟了,屆時,就是超級通膨來臨的時候了。這樣的危機看來已無法避免,因為能量蓄積已大,而且還在持續蓄積之中。理論上,唯一能夠延遲此一危機,或在延遲中逐步「消化」此一危機的契機,就要看全球的L型經濟會不會翹尾,何時翹尾?
全球L型經濟形成的背景主要是三個「化」:貧富惡化、人口老化、去泡沫化。這三個「化」,共同導致了全球需求的疲弱。三者之中,只有第三個「去泡沫化」也許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前兩者,不但是個全球範圍的,而且還是結構性、根本性的趨勢,所以,要L翹尾並不容易,唯一的可能要看會不會有新而巨大的需求出現。
從理論了解,新的需求可以來自:一、自然性需求,如人口自然增長而產生的需求;二、矯正性需求,如針對環保及全球暖化而增加的綠色投資;三、創新性需求,新技術產品所誘發;四、破壞性需求,如戰爭引發的軍工產業及重建需求;五、改革性需求,因體制改革優化而釋放出來的潛在需求。這五類需求,前三者,或因人口老化,或因可遇不可求原因,均難寄以高度期待,第四種需求雖然很大,卻是大家避之唯恐不急。所以唯一可以期待並受歡迎的,應是第五種「改革性需求」,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改革性需求」基本上並不存在於已開發國家,因為已開發國家的體制已臻完善,已無太多改革必要及空間。「改革性需求」主要存在於開發中國家,尤其是作為全球最大開發中國家的中國。
中國大陸過去38年來年均接近10%的成長率,主要來自體制改革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但即便如此,當前13億人口的巨大需求潛力仍遠遠尚未開發出來,有待從體制改革的「深化」(經濟體制)及「全面」(社會與政治體制)進一步著力,將其釋放出來。
從這個角度理解,當前中國及全球的L型經濟能否翹尾,很大程度上繫於中國的改革進程與表現;同樣的,全球經濟會不會出現V型泡沫破滅後爆發的新危機,很大程度上也要看中國的改革進程與表現。

聯合/不能連任也不能算了


2016-07-28 03:3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民調備受矚目。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柯文哲的民調出現死亡交叉,大巨蛋仍陷僵局,他竟然說:不能連任就算了。
此話透露,柯市長似已決定,將大巨蛋擺爛到底,他即使因此不能連任也在所不惜。奉勸柯P,絕對不能有這種炸彈客的想法,身綁炸彈,毀了大巨蛋,也賠上自己。何況,柯P的身價哪裡抵得上大巨蛋?
大巨蛋選址確有爭議,柯P也證實馬郝兩任市長皆曾阻擋此案。但如今巨蛋工程已完成八成,不能拆、不能廢,大多數人仍希望看到巨蛋能夠孵出,這可謂是全台球迷的憧憬。只要有這種共識,柯文哲就不能擺爛到底。
大巨蛋畢竟是一件逾三百億元的工程,若最後淪為廢墟,不論是公帑損失,或遠雄損失,皆是暴殄天物,更是整個國家的損失。屆時,那座超級廢墟難道要取名「柯文哲紀念碑」?但柯文哲值三百億嗎?
柯P要搞清楚,沒有人想看到大巨蛋報廢,而都想把它蓋起來。即使柯不連任,繼任者也會:一、再把它蓋起來,證實柯P的錯誤;二、因鏽蝕等因素不能繼續施工,也證實是柯P的錯誤。所以,柯P即使不連任,大巨蛋仍是他的責任,躲不掉的。
因而,柯市長最好不要想「即使不連任,也要擺爛到底」,而應正面思考「即使不連任,也要把大巨蛋蓋起來」。
「吾與大巨蛋偕亡」的心態是要不得的。大巨蛋已經龐然矗立在此,無論蓋不蓋得成,它都是柯P無可旁貸的責任。即使不能連任,也不能算了。

聯合/蔡政府最大問題:管不住「草鞋與皮鞋之爭」


2016-07-28 03:3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最新民調,蔡英文總統的支持度較上月下跌十二個百分點,對她處理國政不認同的民眾也快速上升。儘管蔡總統支持度仍達五成六,但以新政府內部黨政齟齬不斷的情勢看,她的民調一旦跌到死亡交叉,國家治理要再回春恐怕就很困難。
蔡英文的聲望下降,原因不難理解。第一,林全內閣的表現不如預期,除了閣員不時因言行失當招致批評,政府兩個月來始終困在「收拾危機」的被動處境,無力推進各項新政。第二,最近的誤射飛彈、南海仲裁、司法院長提名等問題皆屬總統職權範圍,處理不當,自不能再以內閣疏失作為藉口,因而直接衝擊民調。第三,民進黨雖占有國會絕對優勢,卻仍保持在野的暴衝習性,甚至發生如林淑芬主持勞基法審議卻臨陣落跑的自私行徑,暴露黨、政各行其是,這也讓蔡英文的領導威望受損。
以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親綠色彩,發布這樣的負面民調,和北市研考會公開柯文哲的民調死亡交叉用意類似,善意提醒的作用居多。進一步看,這項民調進行時間約在十日前,旨在反映綠營對蔡英文提名謝文定、林錦芳為司法院正副院長的不滿,藉此向她施壓。因此,若再考慮近日蔡政府刁難漁民護太平島主權的行動,包括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一再發言不當引起輿論不滿,總統民調恐怕還要更低。因此,蔡英文對此訊息絕不能掉以輕心。
整體而論,蔡政府最大的問題,是仍未能克服黨與政的「草鞋與皮鞋之爭」。簡言之,靠鬥爭起家的傳統民進黨人士,對於由學者專家乃至若干藍營「餘孽」組成的政府團隊,許多人心有不服,認為他們徒有理論而政治智慧不足,卻平白坐擁大權。這是「草鞋」對「皮鞋」的妒恨。相對而言,「皮鞋」對「草鞋」也沒有太多敬意,他們認為政府決策需要考慮多方因素,不是徒靠蠻幹就行,也不是講話大聲就有用。
蔡英文當然明白這種草鞋與皮鞋的心結,但她似乎找不到調解之道。最明顯的例子是,她日前在民進黨全代會致詞,連放數張機場淹水、華航罷工、雄三誤射、台東風災等難堪事件的圖片,呼籲黨內同志同心面對挑戰。但台下卻有人冷言冷語,稱這些都是行政團隊失職,與民進黨何干?如果草鞋和皮鞋繼續各行其是,蔡英文的聲望非僅將持續下墜,她建立專業政府和推動各項改革的苦心,恐怕皆將功虧一簣。
最近,已有綠營人士預言,林全的閣揆一職撐不過年底。這是惡意詛咒也好,是善意警告也罷,都顯示綠營內部不滿政府權位分配的心情已經按捺不住。這樣的聲浪若逐漸擴大,不僅不利林全內閣的施展,蔡英文承受的壓力也會逐漸加大;而一旦內外壓力紛至沓來,新政推展及財經改革的軸線必將扭曲歪斜。那樣,人們不樂見的蔡政府之「倒數計時」,恐將加速來臨。
有學者指出,當年陳水扁以卅九%的得票率當選,執政兩個月後,民意支持度升到六五%;而蔡英文在就職兩個月後,民調卻下滑十二個百分點。此一對照,饒富趣味,卻也是意味深長的提醒。當年民進黨乍得政權,陳水扁在執政初期確實小心翼翼,在兩岸政策上他逐字逐句說出「四不一沒有」的宣示,在領導上他則以當「全民總統」自許,他確有過「謙卑」的片刻,也因此民意飆高。但他隨即得意忘形,撤換唐飛,宣布核四停工,選擇只當「綠營總統」,然後,就逐漸走火入魔了。
蔡英文從未自期要當「全民總統」,但她聲稱要謙卑、溝通,企圖籌組以專業為導向的內閣;這點,至少值得肯定。問題在,林全內閣的素質參差不齊,表現不出專業團隊的效能;而黨籍立委亢奮喧囂,卻無助凝聚政策方向。蔡英文若無法排解草鞋與皮鞋之爭,她的政績終將遭亂軍蹂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