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比柯文哲還傲慢
.經濟日報社論.拚經濟 先學安倍贏的策略
經濟/拚經濟 先學安倍贏的策略
2016-07-29 03: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領導自民黨在7月10日的參議院選舉取得絕對勝利,隨即宣布下周將提出28兆日圓的經濟刺激方案,以支撐國內需求,讓經濟重返復甦軌道,擺脫通縮陰影。安倍勝選並展現提振經濟的信心,是繼安倍三箭之後,再注入強心針,對同樣陷入逆境的台灣,很具啟發性。
令人好奇的是,日本一般被認為近來經濟表現不佳、安倍三箭失效、政府債務嚴重,也存在安倍重臣經濟財政國務大臣甘利明議員秘書索賄事件、東京都知事因挪用公款下台、在野黨整合參選等不利因素,安倍卻仍能在參議院選舉中漂亮取勝。箇中原因不但值得玩味,更值得台灣政府深思、借鏡。
在台灣,幾乎同時,國發會主委陳添枝指出,目前台灣經濟呈現L型的走勢,所以一定要推動經濟轉型,否則台灣經濟恐將罹患「日本病」。
於是,回任卻也再次面臨國際景氣緊縮的陳主委,此次一反上次的短期消費券政策,強調「國發會任務是找回台灣經濟成長新動能」,未來將把政策主力放在投資上,並將啟動以千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國家及貿易投資公司,以及五大創新產業這「三駕馬車」,希望四年內帶動民間投資新增8,500億元,以「避免罹患日本病」。
陳主委以經濟成長為判準,斷言日本經濟「罹病」並欲加以避免。然而,自民黨沒有因經濟「罹病」而敗選,國民黨卻因經濟不佳而失去政權,其理何在?若從經濟成長率、出口、投資等數字來判斷經濟表現的優劣,則的確安倍三箭失效、經濟表現不佳;然而,這些數字其實都無法真正反映人民對經濟的真實感受。
日本這次選舉不僅是檢驗安倍執政三年半的政績,更是對TPP、安保法等重大爭議政策的信任投票。安倍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人民關心的其實不是「安倍三箭」這些政策工具,而是安倍對人民承諾的願景—「安倍經濟學還正在半途,正要開始加速開往一個1億人民都可以活躍、發揮自己長處的社會,從都市到鄉間四處都有欣羨日本文化的觀光客、日本農產品可以分享給更多海外人士,還有先進而便利的基礎建設,以及更完善災害防治體系的美好生活環境」。
人民真正關心的是能否安居樂業,因此就業機會與品質才是施政重點所在,也才該是經濟政策的目標。以最新的資料來看,日本5月勞動參與率的就業者人數達6,446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46萬人,且是連續18個月增加;受僱員工數5,718萬人,也較去年同期增加94萬人,連續41個月增加;完全失業人數216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8萬人,連續七個月減少,完全失業率僅3.2%。自2012年底安倍上台以來,大學畢業生的繼續升學率由11.8%降至11.0%,幾乎不變,但就職率連續四年提高,由67.4%大幅提高至85.7%。
以就業品質來看,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實質薪資指數顯示,今年4月較去年成長0.6%,連續三個月成長;在勞工春鬪後,底薪較去年增加0.7%;今年中小企業的平均加薪幅度高於大企業;勞動有效求供倍率今年5月為1.36,創下1991年10月以來的新高。
這些就業數量與品質的亮麗數字正清楚說明了何以人民願意相信安倍承諾的願景、何以自民黨可以輕易贏得大選。
若日本經濟是如陳主委所說的「罹病」,則實質薪資倒退、勞動條件惡化的台灣恐是病得更重。若要對病重的台灣經濟下針貶,「三駕馬車」是否比「安倍三箭」厲害,我們尚不可知,重要的是「三駕馬車」要開向何方?8,500億的民間投資究竟要形塑何種未來的就業或生活環境?在新政府還未能說清楚經濟的新願景時,或許行政院林全院長強調的就業KPI才是較務實、較貼近人民感受,而更應該作為經濟政策的引路燈。
聯合/比柯文哲還傲慢
2016-07-29 03: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 聯合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 聯合報系資料照
好像是在進行傲慢比賽似地,官員們的講話越來越狂妄。政院發言人童振源嗆說,漁民若未經許可登太平島,「會讓國家主權蕩然無存」。次日,內政次長花敬群出面和抗議台南鐵路東移民眾溝通時,更當場口出「三字經」,還罵他們太不像話。
以柯文哲一向的口無遮攔,大家以為這應該已經穩奪官場傲慢第一名了;誰料後生可畏,很抱歉,柯市長還得讓位給童振源和花敬群。
柯文哲不是沒說過三字經,兩年前他和朱立倫會面,兩人互訴苦水,突然就爆了個粗口。但是,這比起花敬群當著抗議代表的面,怒斥他們憑什麼政府要百分之百配合,兩相對照,柯文哲也只算小巫。而且,分明是在溝通協調的場合,中央大員卻痛罵民眾「太不像話」,這是在耍什麼官威?
再看,漁民千里迢迢去太平島宣示漁權,難道圖的是個人私利?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暗地裡百般刁難也就罷了,發言人還公開叫罵,說漁民登島會傷害主權。這種把自己的國民當間諜、當敵軍的不友善心態,有何謙卑可言,又如何勝任「最會溝通的政府」的發言人?
花敬群和童振源都才四十多歲,是內閣中較年輕的一輩;然而,他們盛氣凌人的姿態,卻讓人不敢領教。尤其,兩人出身學界,花敬群更具有豐富的社運經驗;但一旦入朝為官,馬上就表現出官威逼人的架式來恫嚇百姓,令人三嘆。
柯文哲的傲慢被比下來,還著實令人悵然。
聯合/玩命國會與鬼打牆的台灣民主
2016-07-29 03:3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臨時會27日整天持續進行馬拉松式表決,立法院長蘇嘉全(右)從立委陳賴素美(前)手中接過提神飲料。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林澔一/攝影
立法院臨時會展開八十二小時的「不斷電表決」,討論兩千多件國營事業預算案;直到有議事人員不支暈倒,朝野才暫告休會。民進黨的完全執政,蘇嘉全的新國會,表現得比王金平時代還強的,難道只是更敢「玩命」?
立法院召開臨時會,原是為了加速急迫民生法案之立法,結果卻變成毫無營養的國營事業預算之表決器大戰,浪費了納稅人的血汗。何況,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勞基法》「一例一休」與「二例」之爭,重點就是受雇者在勞動後應有充分的休息;但朝野立委一殺紅了眼,就把助理和議事人員受到的違法操勞拋在腦後。試想,當立委在座位上睡得東倒西歪,議事人員卻要站在那裡接力宣讀沒人在聽的提案,這不是剝削是什麼?
這次臨時會,民進黨一開始就針對性地將非關民生的《不當黨產條例》列為頭號「必殺」目標,憑著席次優勢強渡關山,這其實已踰越臨時會的精神。也因此,國民黨相應採取「大量提案」策略,藉拖延國營事業預算報一箭之仇,民進黨也只能被動接招。畢竟,這種杯葛手法,民進黨才是正港發明人,多年來用到得心應手,國民黨不過是邯鄲學步罷了。
認真的選民一定感到納悶:民進黨首度國會過半,並取得完全執政,但今天立法院這樣的表現,到底跟過去有何不同?如果朝野只是角色互換,彼此繼續指責對方不是,眼裡死盯著對手,心中卻沒有人民;那麼,吹噓得如此動人的第三次政黨輪替,意義何在?
這個問題,其實是任何關心台灣民主的人都應該思考的事。台灣政治的「鬼打牆」現象已經存在很久:政治上,權力在藍綠政黨手中替來換去,論述在政客口中說得天花亂墜,改革呼聲和正義口號從來不曾間斷;但現實上,社會的積極價值卻在崩解,台灣經濟一再錯過花開燦爛的季節,以致落到幾近零成長的困境,閣揆和部長一個換過一個,社會危機一件接著一件,下一代都卑微到只相信「小確幸」,而人們期待的春燕仍然沒有現身。這樣的民主,就算不讓人感到心虛,也會覺得疲憊吧?
以立法院為例,「萬惡」的王金平被拉下來,人們才知道新院長蘇嘉全連主持協商的能力都沒有;藍軍使出「案海」戰術杯葛,大家才知道民進黨的焦土戰術已變成國會練兵「教案」;藍綠可以為言不及義的預算案大戰三百回合,卻不能坐下來為勞基法平心靜氣討論,一切都要作你死我活之爭。以行政部門為例,平素斯文的學者一入閣便變得僚氣逼人,動輒訓斥百姓;有些閣員張口閉口就是個人主張,卻不顧政策仍有待跨部門溝通協商;有官員則只求當個隱形人,不思有所作為。更嚴重的,則是蒙著頭不問台灣的處境如何,只顧著從反中、仇中的門縫裡看天下的政客。
這次國會「不斷電表決」的玩命演出,被形容為朝野立委的「失心瘋」,確實貼切,卻也令人失望之極。這屆立委新人輩出,原被民眾寄予莫大期望,以為可以一洗國會多年來惡鬥、空轉的汙名,為國家制訂更具前瞻性的立法。遺憾的是,各黨各派短短數月間盡皆淪為技術取向的「好戰兵團」,以兵戎征馳為樂,忘記自己從政的初衷何在。
新政府就職前,我們曾經建議蔡總統:必須重塑政治文化,才能讓台灣跳脫藍綠恩怨與政治口水,走出內耗的噩夢。轉眼兩個多月過去,人們沒有看到政治提升的契機,只嗅到清算征剿的硝煙,和不斷重複的爭端與危機;台灣民主還在鬼打牆,走不出原地打轉、輪迴的迷宮。這種情況,若再持續半年而無改善,新政府的民氣一旦耗光,要再奢談什麼改革或新政,恐怕就如緣木求魚了。川普之所以崛起,正是因為美國民主失能,點燃了人民「反體制」、「反華府」的怒火;台灣千萬要避免走到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