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釐清獨董爭議 別讓外行管內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6659/web/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宣告:白色力量是綠色附庸
.聯合報黑白集/賴揆會不會拜靖國神社
.經濟日報社論/釐清獨董爭議 別讓外行管內行






經濟日報社論/釐清獨董爭議 別讓外行管內行


2018-05-11 00: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大校長遴選引發爭議,起因於教育部認為管中閔教授在台大與企業簽訂產學合作與學術回饋金契約之前,即已當選就任獨立董事,以及審計委員會和薪酬委員會委員,屬於偷跑的行為。其實從專業角度來看,應是教育部及跨部會小組(主要為法界的官員或學者)完全缺乏產業實務的經驗,「外行管制內行」所致,卻衍生諸多後遺症,包括產學合作不進反退,學用落差擴大,大學競爭力愈來愈差,人才繼續外流,最後妨礙經濟發展和公司治理。
投資股票的民眾都知道,上市企業的股東會以及董事會大多在5、6月舉行,教授即使獲得提名為下屆獨董的候選人,在股東會投票確定當選之前,沒有人敢要求學校同意,企業也不可能在獨董提名人確定當選前和校方簽訂產學合作或回饋金合約。教授一定是在確定當選獨董之後,才有可能向校方申請同意,並由企業與校方訂立產學合作與學術回饋金契約。
教育部認為管教授於企業與台大簽約前,即出任台灣大獨董屬於偷跑,這就好像政府要求孕婦必須先有出生證明才能生小孩一樣沒有道理,竟認為生小孩之後才拿到出生證明是偷跑的行為,不是荒謬至極嗎?獨董事務的主管機關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竟然也附和教育部,表示獨董若未取得學校同意、產學合作契約,就不應該就任、參與董事會決議,否則有害公司治理,還說不參加董事會就沒有責任,這種說法令人駭異,等於說目前國立大學教授擔任獨董幾乎全部違法,而且暗示董事可以不開會而規避責任。
真相是,獨董當選之後,董事會通常馬上召開運作,並成立審計、薪酬委員會等,獨董當然要就任並參與,從公司的角度來看,這才是公司治理的正辦。如果獨董要等合約簽訂才能就任,則企業的董事會就會出現空窗期,萬一企業出事,獨董也脫不了責任,這才真正會妨害到公司治理。
台大校長遴選案也反映出政府對於獨董的待遇和功能有許多誤解。依據證券交易法的規定,獨董應具備專業知識,持股及兼職也受限,且於執行業務範圍內應保持獨立性,不得與公司有直接或間接之利害關係,還有消極的資格限制等等。審計委員會應由全體獨董組成,薪酬委員會也大多由獨董擔任,可見得獨董的責任非常重大,而且獨董可以協助投資大眾監督大股東及經營團隊是否有損害股東權益的不當作為,也可以將學界的專業知識,應用於協助企業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事實上,獨董的待遇大部分都不是很高,九成以上獨董每年酬勞在200萬元之下,承擔的風險和責任與酬勞不成正比,因此過去三年就發生獨董跳船潮。政府最近一連串的舉措,極可能打擊學界教授擔任獨董的誘因,也使得企業在公司治理上面臨獨董缺才的困境
再從產學合作的角度來看,獨董可使學界有機會學以致用,參與並瞭解企業運作,受教的學生就能學到實務經驗,畢業就不致出現學用落差;企業也可以引進專業人才,吸收創意和研發成果,提升企業的營運績效。
獨董的設計絕對有助於教育部亟想提升的產學合作,可惜教育部不瞭解產業,又不像企業的人資部門積極設法讓「人盡其才」,反而充滿管制思維,金管會要求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徹查上市櫃公司獨董兼職,恐怕會降低國立大學教授擔任獨董的意願,業界也就不願意從國立大學找尋獨董人才,結果就是傷害公司治理和產學合作,限縮學校老師參與企業運作實務的機會,業界也找不到學以致用的教師,最後的結果就是「人禁其才」,沒有實務經驗的大學老師教出來的大學生,難以符合產業的需求,學用落差愈來愈大,產學合作有名無實,人才繼續流失,只會讓台灣的悶經濟更悶。






聯合報黑白集/賴揆會不會拜靖國神社


2018-05-11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賴清德(左)日前南下烏山頭水庫,出席日籍技師八田與一逝世76周年追思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主持八田與一的逝世七十六周年紀念會,引發討論這位日本技師興建烏山頭水庫,就事論事,的確有利民生;但此事發生於日本殖民台灣期間,民眾向百年前的殖民主致敬,恐怕不是全體國人都能認同。何況賴清德已非台南地方官,而是國家的行政首長,以此身分表示台日邦誼鞏固,未免令人臆測政治動機。
台灣民眾對日、中各有複雜情結,毋庸贅述;不同族群存在不同的集體記憶,也是可理解的事。但多年來政治角力,未見政治人物展現包容力或致力社會及族群癒合,反而愈發黨同伐異,甚至帶頭煽動仇恨,以致民間仍發生「你斬蔣介石銅像,我就砍八田與一銅像」的憾事。
賴清德向八田與一祭拜致敬,令人想起李登輝之參拜靖國神社李登輝尚且是在卸任後以私人身分赴靖國神社悼念兄長,但他的行止仍帶有政治意味,故後續波瀾不斷。須知,就連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在日本民間都屢屢引發抗議,反戰人士擔心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甚至有日本國民對首相提起訴訟,認為參拜靖國神社違反憲法的政教分離。此事的敏感性,賴揆不知嗎?
賴揆祭拜殖民時期的日人銅像,與促轉條例後的教育部長急於對「中正」校名發表意見一般,意在何種「政治示範」?民進黨政府不思對內和解,反而積極向外示好,真令人擔心下次不知又會有哪個台灣政客跑去參拜靖國神社。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宣告:白色力量是綠色附庸


2018-05-11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北市長柯文哲(中)為「兩岸一家親」言論致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爭取民進黨在台北市長選戰的支持,柯文哲作出兩項表態向民進黨輸誠:一為自己說過「兩岸一家親」致歉,二是宣布不參選二○二○大選,支持蔡英文連任。此舉能否換得民進黨的認可,尚不得而知,但柯文哲把腰彎到這種地步,不僅姿態難看,也將大大自傷。
最近民進黨因不滿柯文哲態度疏離,中央和地方交相對他施壓,甚至傳出啟動「毀柯計畫」。但從柯文哲這次自行改口轉彎的表現看,其實是他按下了「自我毀滅」的按鈕,把自己在台灣政治上獨樹一幟的地位一舉摧毀。前天本報社論《若被封口,柯文哲還算柯文哲嗎?》,提醒柯文哲應在「非藍即綠」的政治生態中保持其直言和獨立的特色,那才是「白色力量」最大的本錢。孰料,柯文哲卻不敵民進黨的威嚇,選擇屈服,放棄自己堅持的價值。這也等於柯文哲親口宣告:白色力量終究只是綠色的附庸,「白色」只是群眾的集體幻想。
柯文哲就任台北市長三年多來,對推動台北市進步的實質貢獻有限,甚至在招商、建設等方面都讓首都發展變得遲緩,且用人爭議不斷。尤其,大巨蛋如廢墟般地矗立在市中心區,既不拆除也不興建,凸顯其行動跟不上他的大話。儘管如此,柯文哲的政治魅力依舊不退,主要原因是他「自走砲」般的獨特作風,不僅有別於國民黨的迂腐,更往往能對民進黨發揮奇特的制衡作用,他的「一人政黨」儼如第三勢力。不料,柯文哲竟未能理解這點,主動鋸掉自己最強有力的雙翼,捧去獻給民進黨享用。
柯文哲在此刻表態輸誠,原因有二:一是他對自己的選情感到憂慮,覺得必須獲取民進黨的支持才有必勝把握;二是他的人格特質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取向,覺得取悅一下對方也沒什麼了不起,反正情勢不對時可以再轉彎。正因如此,他三年前為了主辦「雙城論壇」而信口說出「兩岸一家親」,去年又為了主辦「世大運」而維持同一基調,彷彿他在兩岸政策上較民進黨有更多彈性與關懷。但如今為了爭取民進黨支持其連任,「兩岸一家親」的口號似乎成了負擔,柯文哲毫不猶豫就將它拋棄了。這種「過關就好」的工具和功利態度,實是柯文哲這次道歉「自傷」最重之處,因為這暴露他缺乏基本價值與信念,只有小智小技
值得注意的是,在柯文哲不甩民進黨施壓時,他和對方討價還價的本錢似乎還更豐富,他在選民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一些。在他彎腰道歉示弱後,這些資本便盡付流水,不少民進黨人表示並不領情,認為這樣的表態太遲,不足以讓民進黨「回心轉意」。換言之,在柯文哲示好之後,民進黨仍可能以「基層不滿」為由在台北市推出自己的市長候選人,並趁機在選戰中倒打柯文哲一耙,讓他倒在市長一役陣前。如此一來,正好達成「毀柯計畫」的最大目標,提前排除柯文哲成為民進黨二○二○或二○二四的競爭者。
柯文哲的政治魅力主要來自他不假修飾的語言風格,因而吸引了廣大的「柯粉」,尤其是那些討厭藍營「無趣」及厭憎綠營「霸道」的新人類。但這次,柯文哲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拚命想要討好那些不滿意他的「老綠男」,結果卻嚇走了許多原本支持他的年輕世代,以及不少「淺藍」和中間地帶的選民。許多憎惡藍綠惡鬥的民眾,原本以為柯文哲是他們可以寄託的對象;但柯文哲哈腰道歉的德性,揭穿了他自己
以民進黨的狼性,一旦柯文哲開始示弱退讓,它勢必會趁機步步進逼,直到柯文哲完全臣服為止。如此一來,柯文哲無論再怎麼澄清或修飾自己的說詞,恐怕也無法挽回情勢。這就是與民進黨合作的風險:一旦白色力量成為綠色附庸,還有什麼吸引力呢?

【重磅快評】世界看得見 台灣卻漸漸消失的台灣之光

.【即時短評】吳茂昆,請不要用公文打自己巴掌!
.【重磅快評】偽民政府比真民政府 真的比較假?
.【重磅快評】世界看得見 台灣卻漸漸消失的台灣之光

.【重磅快評】馬哈迪道歉秀掀起海嘯 台灣有人春心大動?
.【重磅快評】向大陸看齊?審查陸書毀了台灣最大的驕傲
.【重磅快評】馬哈迪急彎甩尾 老狐狸三退巫統改寫歷史
.【即時短評】平腹小蜂難擋 荔枝椿象攻占全台
.【重磅快評】台灣價值卡儲值已滿 柯文哲台北市長穩了?
.【重磅快評】陳金德充公救國團 連顧立雄也自歎弗如
.【即時短評】沒有同理心的教育部長 不顧台大死活?
.【重磅快評】四點證明川普退出核協議已犯下歷史性錯誤
.【重磅快評】八仙案重判彩虹路跑始祖呂忠吉有用嗎?
.【重磅快評】感謝顧立雄的「先上車後補票」幫管爺解套
.【重磅快評】中日解凍下的台日困境
.【重磅快評】國家語言發展法披平等外衣卻獨尊閩南語?







【重磅快評】世界看得見 台灣卻漸漸消失的台灣之光


2018-05-11 09:59 聯合報  主筆室
蘇祈麟操槍比賽後高呼我愛台灣。(三角鐵影像工作室提供)
國慶大會預演,儀隊隊員光亮的頭盔反射現場的情景。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林澔一攝影



蔡英文總統接見代表台灣參加「世界儀隊錦標賽」獲得第四名的海軍儀隊上兵蘇祈麟誇他穿著國軍軍服走上世界舞台,「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台灣看到海軍儀隊的實力。若只看到蔡總統這番表演,大概會認為民進黨政府有多重視三軍儀隊這個「台灣之光」。

不需要蔡總統誇獎,三軍儀隊表演的功力,不但國人肯定,也讓包括對岸陸客在內的不少國際人士都趨之若鶩。撇開一些節慶場合,三軍儀隊最重要的表演地點,就是他們常駐地目前三軍儀隊駐紮的地點不多,只有區區的五個,分別是國父紀念館、台北忠烈祠、中正紀念堂,和大溪頭寮、慈湖兩個兩陵寢。
早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的扁政府時期,就曾經拿三軍儀隊開刀,將中正紀念堂、慈湖和頭寮的三軍儀隊衛哨全部撤除,一直到第二次政黨輪替馬政府上台才恢復。民進黨重新執政,所謂的「轉型正義」雷厲風行,又盯上了三軍儀隊駐守的中正紀念堂和慈湖、頭寮兩陵寢。
去年十二月,時代力量和民進黨立委聯手施壓國防部,指兩蔣陵寢和中正紀念堂是「威權象徵」,派三軍儀隊衛戍違反轉型正義,國軍應該盡速撤出兩蔣陵寢和中正紀念堂,相關經費也被凍結了40萬元。而國防部也同意將會對此建議「加以檢討」。
雖然截至目前為止,民眾還是看得到三軍儀隊在兩蔣陵寢和中正紀念堂的英姿,但在「轉型正義」大旗下,還能維持多久,大概沒有人有把握。尤其促轉人事案剛剛通過,相關人士走馬上任,這把火再燒向中正紀念堂和兩蔣陵寢,只是遲早的事。
三軍儀隊常駐點區區不過五處,綠營要下手撤除的,就多達三處。蔡政府真的重視這個「台灣之光」嗎?真的在意他們是不是被世界看到嗎?如果真的在意,又豈會帶頭政治操弄,讓他們的表演反而在台灣慢慢消失?
平時不重視,甚至拿來政治操作為樂,等拿了獎才來沾光,實在令人難以恭維。蔡總統若真的重視三軍儀隊,不需要搞甚麼接見,別再將他們推讓政治祭壇,讓他們有展現自己實力的空間才是正辦。






【重磅快評】偽民政府比真民政府 真的比較假?


2018-05-11 13:33 聯合報  主筆室
台灣民政府涉吸金逾三億元,檢方昨天率隊前往中央會館搜索。本報資料照片 記者許政榆/攝影


司法終於對「台灣民政府」開刀,昨以有人檢舉賣身分證、車牌和旅行證吸金為由,由桃園地檢署大動作搜索,拘提了民政府秘書長林志昇等七人,還在林志昇家中查扣了一億三千多萬元現金,林志昇也被聲押
這個曾被以「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名義所保護的「偽政府」,終於被「真政府所取締、偵辦,而瀕於瓦解。
但恐怕許多人記憶猶新,內政部長葉俊榮前年曾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台灣民政府沒有依人民團體法備案,台灣民政府所發的身分證,「沒有任何效力」。他的戶政司長則說,台灣民政府所發的身分證,「比較像識別證」,非直接變造,無法依戶籍法裁罰。而警政署也只呼籲民眾如認遭詐欺,可以檢具事證報案。
葉俊榮更說,人民團體法需要好好修改,但修改方向是回應人民團體現在活絡的事實,不希望他們遁入地下,要有周延的思考方向。
前後對照,完全可以看出,當時說無法可管,只是一個托詞;要不然現在怎麼突然就如火如荼地辦了起來呢?民政府吸金,難道是檢察官今天才突然頓悟、或忽然間得到情資的嗎?一般人光用膝蓋都看得出裡頭的蹊蹺與名堂,司法單位何以睡了那麼久卻醒不了?
「台灣民政府一再宣稱,他們是依據國際公法上的《戰爭法》,受到美國二戰時期「軍政府」的承認與授權,這些話按理是很容易分辨的謊言,但它畢竟有一些朦朧的曖昧性,君不見,至少有三萬多人信了這一套說辭,心甘情願地交出錢來買身分證、辦車牌。
政治論述往往就帶著詭辯性與欺罔性,若不深入檢視,很難究其真假,譬如,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說,台灣「事實上」已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既是歷史事實,也是現實狀態」。若要究真起來,這亦是一個偽論述,從來即無一個已經獨立的「台灣」國家,只要察看一下我們的憲法,即可思過半矣。但這個藉「中華民國」的殼上市的「台灣」國家論述,在愈來愈多人願意相信後,卻彷彿變成了真理。
這也就是「台灣民政府」可以在島內一直存在的荒謬基礎,很顯然,論述不在於它的真偽與否,而在於到底有多少人信了這一套,焉知不會有一天,全台的人都相信,我們確實是美國的「軍政府」所託管或扶植的國家?
這個論述與陳水扁當年如出一轍,陳水扁被司法羈押查辦時也宣稱,他是美國軍政府的代理人,八年總統任內,他其實是美國軍政府在台灣的行政長官。而現在陳水扁的跟隨者可能比台灣民政府更多得多!
能說陳水扁與台灣民政府都是一派胡言嗎?林志昇的這個台灣偽「民政府」,比起蔡英文的這個台灣真「民政府」,真的比較假嗎?

酷經濟/聯準會新詞:對稱通膨目標

.川普狂激油價 只為美國優先?
.美撤出中東舞台 政府準備面對能源衝擊了嗎?
.酷經濟/聯準會新詞:對稱通膨目標
.林載爵:出版陸書要送審…請修不合時宜的法規吧!
.拚北市 綠缺另一個蘇貞昌
.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偽君子橫行 小民自作孽
.大馬迎來新時代 以台灣為鏡!
.漫畫/昨日推牆 今日築牆





酷經濟/聯準會新詞:對稱通膨目標


2018-05-10 23:55 聯合報  林建甫
紐約證交所的電視螢幕播出聯準會主席鮑爾的演說。鮑爾表示,將繼續漸進升息。 (美聯社)


五月初,備受全球關注的美國聯準會利率會議,一如預期維持利率不變,同時也再度表達漸進升息立場。不過與前次不同的是,在會議聲明中,使用「對稱通膨目標(symmetric inflation goal)」的敘述,緩和今年升息四碼的預期,為何有這樣的轉變?
過高的通貨膨脹會造成價格扭曲,提高經濟的潛在風險,因此央行需採行緊縮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膨惡化。但「對稱通膨目標」與傳統貨幣政策的「通膨目標」不太一樣。過去全球多數央行認為通膨目標可視為「通貨膨脹率上限」的概念,只要通膨達到或超過這個目標值,央行就要採行應對措施。美國聯準會 (Fed)、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等多數央行皆把通膨目標設定在二%。
去年葉倫主席首度提出「對稱通膨目標」概念,意味著通貨膨脹率由「二%的上限」轉變成為「平均二%」,而這次Fed特地再使用「對稱通膨目標」敘述,明顯是考量到市場對升息的預期過度,釋出即使物價成長率超過二%,Fed也不會加快升息,緩和了金融市場升息四次的預期。
的確,Fed應該要注意快速緊縮貨幣政策對於市場的衝擊。升息對於企業、消費者都會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二○○四年至○六年,聯準會兩年內連續升息十七次,將利率水準從一%調升至四.五%,導致金融海嘯
而自一六年Fed進入升息循環以來,已經升息六碼,加上今年應該還會再升息兩次,預期兩年升息二%,比金融海嘯之前緩和不少。但不要忘了,去年九月Fed同時也啟動了「縮減資產負債表」的緊縮政策,恐怕整體的緊縮效果不會差太多,也因此會對市場造成什麼樣的衝擊,Fed確實應該審慎以待。
此外,美國十年期公債利率已接近三%,讓市場十分緊繃。隨著美債殖利率提升,將會調整其資產配置,資金從股市流向安全性高的債市。而三%這個整數關卡,就是許多專業投資人調整資產組合的重要分水嶺。
雖然美國經濟持續擴張,但種種跡象指出美國升息效果開始發酵。近來外資連續賣超台股,顯示全球資金挪移加劇,我們也要審慎因應美國升息可能發生的轉變。






林載爵:出版陸書要送審…請修不合時宜的法規吧!


2018-05-11 00:15 聯合報  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台北市重慶南路的書店販售許多大陸圖書。 記者黃義書/攝影



日前各個出版社都收到來自文化部「確實遵守有關大陸地區出版品進入台灣之相關規定」的公函,平地再起一聲雷,出版界驚慌不已。
這份函文起因於「有報名參加本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徵選之十九家出版社計四十三冊大陸授權出版品,未於事前向本部申請許可而逕行在台發行,已涉違法。」經此警告,業者這才發現原來大陸圖書授權在台灣出版正體字版是需要經過許可的,也就是要經過審查的,但這樣的規定不是違反了一直津津樂道的,台灣是華文世界最具有出版言論自由的地方的自我標榜嗎?儘管文化部快速澄清,《出版法》於八十八年廢止後,我國創作及出版發行均為自由開放,無須經過政府審核,但是驚雷之後的烏雲仍然密布天空。
問題的關鍵在於,九十二年修訂的《大陸地區出版品許可辦法》中,將「大陸圖書進口台灣發行銷售」與「大陸圖書授權在台出版」做了嚴重的混淆。一般來說,出版產業有發行與出版兩個領域。發行屬於物流,在這個領域,圖書跟所有商品一樣,經由發行流通到各個銷售據點。因為這個許可辦法,大陸圖書從九十二年開始,可以進口然後公開販賣。就發行銷售的角度而言,確實需要許可辦法,例如必須限制同一本書台灣與大陸有正、簡兩個版本,則大陸簡體版不可進口到台灣銷售。這個許可辦法因有其必要,所以業界一直遵守至今。
然而這個辦法的第九條卻又規定,「經許可在台灣地區發行之大陸地區雜誌、圖書、有聲出版品,應改用正體字發行」。我們怎麼可能把進口的圖書一本一本改為正體字發行(在該項辦法中,雜誌與有聲出版品是不准進口的)?這是一條明顯錯誤的規定,所以出版業界就不會把「授權在台灣出版正體字版」放在這個許可辦法的範疇中來考慮,因為出版要送審(許可也是一種審查)明顯違背我們沾沾自喜的民主自由制度。
文化部的澄清函中,最後還是「提醒業者補提申請」,那也就是還是堅持出版要送審,這豈非自打「尊重言論自由」、「無須經政府審核」的耳光嗎?如果能藉這個機會修改不合時宜甚至錯誤的法令,將「大陸圖書進口台灣發行銷售」與「大陸圖書授權在台出版」徹底分開,應該是最合適的解決辦法。過去文化部曾經修改若干如「電影法」等不合時宜的法規,就請現在的文化部也繼續努力吧。





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2018-05-11 00:20 聯合報  劉廣定/台大名譽教授(台北市)
教育部4月27日否決管中閔的台大校長當選人資格,台大日前收到相關公文,但公文卻未提近日炒得沸沸揚揚的獨董程序爭議,而是主打迴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延宕十天教育部終於將正式公文發給台大,要求台大重啟遴選程序。報載台大對此表示不服,擬提出訴願等行政救濟,並將在十二日召開臨時校務會議討論因應對策。
有關教育部公文內容,淺見以為有兩點可議:
(一)高等行政法院之「一○五年度的行政判決」如係給予教育部對公立大學的否決權,明顯違背《大學法》第九條第一項之規定,以及大學自主精神,應有相關機制判定其是否適當,是否合法。各校遴選委員中代表教育部的次長都未事先說明,即有「政治操作」預謀操縱之嫌,令人不齒。
(二)管中閔教授與蔡明興先生「兩人之間具有特殊的重大利害關係」,須拿出證據,不是教育部說了算。如無事實之證據,則等於教育部誣蔑兩位的人格。實際上,所有遴選委員和校長候選人都應受到尊敬。無論企業界副董事長和獨立董事,中央研究院院長與副院長都不應加以「莫須有」式之懷疑,甚至以後若有醫師成為候選人或遴選委員,也不應考慮與另一方或其家屬是否有醫師—病人的關係。
孟子說過:「敬人者,人恆敬之」(離婁篇)。反過來說,不知尊重校長候選人與遴選委員的教育部也不會受到各界尊重。何況現任教育部部長在東華大學校長任內溢領近兩百萬薪酬,全年請假時間逾半而遭監察院糾正,至於盜用學校專利,擅自開設公司…擔任國科會主委時又違法前往大陸參加非國際學會活動…面對立法委員又詭辯卸責,在在顯示即就其品行言,已不適任故輿論紛紛撻伐抗議,多個教育團體也表示不服其領導。子曰:「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日前教育部發給台大的「拔管」公文正是可以「不從」之令。
筆者在孫震與陳維昭兩位校長任內曾多次獲選為台大校務會議代表,知道校務會議代表多為有識之士,可以做出許多有益於學校發展的決議。現台大百廢待舉,如文學院大樓在三任院長前後逾十年猶未動土即是一例。亟待有見識,有魄力之新校長領導,大步向前邁進。至盼希望台大校務會議代表萬勿屈從教育部所發之亂令,否則不僅台大,台灣的高教將永無翻身之日。






偽君子橫行 小民自作孽


2018-05-11 00:27 聯合報  孫春美/退休人員(高雄市)
立法院將就軍人年改草案逐條審查,八百壯士再度號召抗爭。警方在立法院周邊布置大量拒馬,以防再被攻破。 記者胡經周/攝影


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來到金山寺,他問寺中高僧說,長江船隻來來往往,這樣的繁華,每天大概有多少條船在江水上行走?高僧說,只有兩條。乾隆說,怎麼可能只有兩條?高僧說,一條是名,一條是利。天下人汲汲營營, 不就為名為利嗎?
為名為利,其實沒有錯,重點在於動機。賺錢的目的不就是充實糧庫,穿暖吃飽,而後學習禮樂詩書,知所進退,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百年後留個好名聲。
再看看今天高坐廟堂者,理應為天下利,求天下名。事實上是,甘願為私名為私利,放棄理念,卑言屈膝於從來不問是非的邪惡勢力,真是日久見人心。
偽善者,偽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惡。如果他們還能瞞天過海,左右逢源,那也真是在野的市井小民自作孽。







大馬迎來新時代 以台灣為鏡!


2018-05-11 00:22 聯合報  田方倫/研究生(台北市)
馬來西亞大選結果出爐,馬哈迪贏得執政權,年輕人在吉隆坡宮殿外揮舞希望聯盟旗幟慶祝。 (美聯社)


馬來西亞大選揭曉,政壇老將馬哈迪領導的反對聯盟拿下歷史性勝選,料將成為全球最年長首相;他坦承,反對黨從沒執政過,委任內閣成員會是一大難題。
看到許多馬來西亞的年輕朋友,站在第一線見證這個變天的歷史時刻,可能是筆者年紀同溫層關係,絕大多數的青年朋友都對於這次的改變,抱持高度期待。
感覺像回到了兩千年,陳水扁第一次贏得總統大選,雖然在立法院不是多數,但也是第一次的政權交替。可是我們看到了什麼?童子軍治國、荒謬民粹的政策,到中後期更是從上到下全員貪腐,第一次品嘗到執政滋味,也被自己的野心蒙蔽了心靈。
民國97年(二○○八年)國民黨再次重返執政,也贏得了將近四分之三的立法委員席次,透過務實的外交政策,讓我們二千三百萬人不管是用中華民國、中華台北或以台灣的名義,在國際舞台上有所表現。民國102年(二○一三年)的洪仲秋案、民國103年(二○一四年)的服貿協議,是千禧世代對於自我認同價值觀的世代衝突。金融海嘯後無法振興經濟的國民黨政府,從民國103年(二○一四年)的縣市長選舉到民國105年(二○一六年)的大選空前慘敗。
民國105年(二○一六年)挾反國民黨氣勢大獲全勝的民進黨,進入了執政權力核心。但我們看到的是更多的童子軍再現、酬庸性質的政務官、無法實踐的能源政策、無視現實的勞工政策、不顧百姓的引發兩岸衝突。
恭喜希望聯盟贏得大選,希望馬哈迪能不負「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美稱,為大馬的朋友們努力,莫忘初衷。

林中斌/習莫強勢 戰將受制 中印和緩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葉銀華/公司如何還財於股民?
.洪蘭/當學生不會唱國歌…
.馬凱/血腥屠夫如何變成一代天驕?
.周行一/給台大機會成為偉大的大學

.王建壯/「拔管」這件事讓人感到恐怖
.劉維公/吳茂昆下台
.陳立恆/台灣,需要一場「新」五四運動
.盛治仁/懂得分析數據 更要善用數據
.薛承泰/顏色專業,真管用,整管用

.方祖涵/假釋犯難敲響的自由鐘







林中斌/習莫強勢 戰將受制 中印和緩


2018-05-10 23:43 聯合報  林中斌(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武漢東湖賓館會見印度總理莫迪。 (新華社)


「我們相信美國嗎?不大可能」
這是印度退休大使Rajiv Dogra在Sunday Times of India報紙二○一一年三月廿日的評論標題。理由是:「美國以自我為中心,容易撿起新盟友,也隨意丟棄老朋友…美國對印度的興趣是我們廣大的市場讓他賺錢,和我們重要的戰略地位,可幫他對付崛起的中國。如此而已。」當時四個月前,美總統歐巴馬剛訪印。
今年四月廿七日,印度總理莫迪二度訪問中國,廿二日才臨時宣布。他與習近平交談六次,其中三次兩人密會。雙方達成加強經濟戰略合作多項共識。莫迪原已計畫六月前往青島參加國際會議時見習近平。為何先多此一舉?此外,印度是去年十一月美國川普總統宣示「亞太戰略」(圍堵中國)美、日、澳、印四民主核心國之一。為何,莫迪向非民主的中國示好?
原因有三。一,如Dogra大使所示,印度對美國的殷勤懷有戒心。二,川普以美國國內為優先,東亞各國開始擔心,而程度不同的轉向北京,印度也不例外。三,更重要是:習莫強勢暫將受制。而且,習贏得莫的信任。
一四年九月十八日,剛上台的印度總理莫迪生日。他盛情在故鄉家中設晚宴招待來訪的習近平。當日下午,一千名解放軍進駐拉達克中印未定界,一千五百名印軍立即向前對峙,情勢緊張。
宴席中,莫迪調侃的說,謝謝習主席送我的「意外生日禮物」。習只好說將盡速處理,顏面盡失。
根據九月廿三日Forbes Asia報導,雙方領袖顯然都遭遇內部軍人的掣肘。習回京後下令撤軍,訓令將領改進指揮鏈,服從他領導,並取消負責紀律的劉源和張幼俠原定撰昇軍委會副主席的計畫
一三年五月,剛與習一起上任的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而解放軍四月跨越拉達克未定界實際控制線,造成兩軍對峙近三周,事先破壞李訪印的外交成果。
負責中印邊境的成都軍區與圖謀奪習李政權的薄熙來關係深厚。軍區中的十四集團軍為其父薄一波創建。據說,一二年薄熙來曾策反十四集團軍流產。一六年,習近平趁軍區改戰區時裁撤十四軍。
一七年九月五日印度媒體Hindustan Times報導:一七年夏天,中印軍隊於洞朗對峙七十三日,在八月廿八日雙方達成協議同時後撤。同一天,習近平拔除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房峰輝。顯見房峰輝曾阻礙和解,可能想藉由與印度打一仗,拉抬自己聲勢。
一七年十月中共十九大後,習近平對軍隊掌握更上層樓,對控制中印邊境解放軍應更到位。
一般來說,軍人靠打仗立功,不樂見與鄰國和解。中印皆然
莫迪上任以來,政績斐然。一八年一月民調顯示,他的支持度高達五十三趴。他已是印度獨立以來歷任總理支持度比較下最高的,達廿八趴,遠超過第二位Indira Gandhi的廿趴。
相當於印度陸軍總司令的Bipin Rawat一七年初,號稱可同時進行兩個戰爭莫迪壓得住鷹派將領,不只在一七年九月三日任命的鴿派女性國防部長,後者十月初尚且親赴中印邊境雙手合十向解放軍祝福問候。
中印和緩序幕拉開了。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