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疫後怠工現象 不容輕忽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空談無益,國民黨必須強化社會連結
◆  經濟日報社論/疫後怠工現象 不容輕忽
◆  聯合報黑白集/竟是隔離破口惹禍?






經濟日報社論/疫後怠工現象 不容輕忽


2021-09-09 01:4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Delta 新冠變種病毒持續蔓延,全世界的經濟都在復甦當中,但復甦的速度並沒有如想像中快速。美聯社



雖然 Delta 新冠變種病毒持續蔓延,全世界的經濟都在復甦當中,可是復甦的速度並沒有如想像中快速,以美國最為明顯,摩根士丹利近來調降第 3 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預估,由 6.5% 大幅下修到 2.9%,而美國今年經濟成長的預測,高盛則自6%調降為5.7%

美國過去一年來,是靠巨額支出赤字預算,持續花錢,期待經濟體質能夠自動痊癒,可是一年來根本改變了經濟結構,包括:由全球化轉向在地化,人口結構決定了經濟復甦的快慢,還有科技革新改變消費及工作模式等等,讓過去熟知的解決方案,像是放鬆銀根,刺激消費,已經不再有效,其中最重大的變化在於缺乏工作意願,換句話說,怠工

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數千萬人失業及流離失所,在經過一年多之後,雖然美國薪水平均提高了3%,可是企業主仍然在抱怨找不到人,餐館與商店門口紛紛掛出請忍耐,我們人手不足」。

根據美國最新統計:失業人口有850萬,職缺卻增加至1,000萬,其他發達國家也不遑多讓,英國3月到6月中的徵人廣告件數增45%,澳洲官方7月1日公布,5月職缺數量創史上新高,比疫情前超出57%,整體來說,據《經濟學人》估算,OECD 國家中的工作人口,整整比疫情爆發前少了3,000 萬人。

為何如此?首先,由於去年疫情高峰期,美國失業人口暴增,聯邦政府推出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紓困案,每人每周300美元失業補助,且發放期限長達18個月,比一般失業救濟的上限要多,不工作所拿到的補貼,比工作拿到的最低工資,還要高得多,許多人沒有意願回去工作

但隨著美國經濟復甦,聯邦政府將在9月終止失業補助計畫,許多人認為,失業紓困補助不應該繼續,才能把待業勞工「擠回」市場中,部分共和黨主政的州已停發失業補助。但勞工團體認為,應該趁疫情減緩的時候,提高工資,改善就業環境,才能鼓勵大家重回職場,政府不該斷然砍福利,而是要重新設計制度,鼓勵就業。

第二個原因是,企業一直在因應調整,或者以兼差替代全職,或者以外包替代僱用,甚至以機器人替代,盡量減少工作職位,減少人事成本,現在所有工作職位比疫情前減少500萬個,換句話說,經過疫情之後,原來被解僱的人,發現自己的工作,已經不再存在了。

第三,或許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在白領受僱者自己;疫情對許多人都是個心理上的巨大衝擊,讓人有時間可以停下來反省自己的生活,現在美國已經有個專有名詞「大評估」(Great Assessment),受僱者拿回主動權,做出自己的選擇,「你的人生只有這一次機會」,有的人要永遠在家上班,有的人要有更多家庭共處時間,有人重新追尋更有意義的生涯規劃。

今年有項民調發現,三個失業者當中有兩個人(66%)要重新考慮新工作,而不是回到老工作,這個比例比在30年代大蕭條時還要高。更細一點的統計發現,辭職率比疫情前要高了13%,疫情期間,有360萬人退休,比正常情況多了200萬,更多人想要自己創業。換句話說,很多人就是怠工,不想回到老工作,所以即使工作職缺再多,也找不到人。

經濟學家認為這些怠工數字並不代表什麼,只是在轉換工作之間的猶豫期,但是猶豫期久了,跟不上職缺要求,就會被職場淘汰,「疫情這代人」同時退出勞動市場,是前所未見的,勢必有政治與社會的影響。

台灣直接受到疫情影響不大,但是經濟衝擊則不小,近日也出現缺工的情形,年輕一代「躺平」的現象更所在多有,尤其前面失業者還沒有消化,暑假後畢業生求職潮又已經開始,政府有關單位千萬不能低估疫情對工作意願的衝擊,要審慎因應。











聯合報黑白集/竟是隔離破口惹禍?


2021-09-09 01:4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新北幼兒園群聚案例擴大,基因定序出爐確定為Delta變異株。新北市餐廳將停止內用,民眾想回到店內用餐又要再等等。記者林澔一/攝影



新北幼兒園群聚擴大,新增三人染疫,且疫情進入社區。由於確定是 Delta 病毒,新北市府不敢怠慢,迅即將一棟大樓住戶清空隔離消毒。原來,一名確診幼童的父親八月剛自埃及返台,疑是群聚事件的感染源;另名確診台大醫院女麻醉師也住在同棟大樓,有地緣關係。

如果這名埃及返國男子就是感染源頭,此次幼兒園群聚事件至少令人鬆一口氣。這名男子的Ct值為三七・八七,其子為三五・八,其妻為二九・一,顯示一家人都染疫一段時間。但令人困惑的是,同大樓麻醉師的Ct值也高達三八,她和埃及返台男子的染疫關連,還需進一步釐清。

這名男子八月初自埃及來台,隔離時兩度採檢都是陰性,因此順利返家。但以他的高Ct值且已產生血清抗體,何以十多天的隔離期竟無法檢測出來,是件令人難解的事。這是指揮中心訂定的檢測標準出現問題,或是檢測技術偏差,都應該迅速檢討,不能讓入境檢疫變成一大破口。

數日前,台北市才發生一例類似個案。一位民眾八月十一日入境,廿八日隔離期滿返家。不料,三日後卻接獲疾管署的通知,指他感染了 Delta 病毒必須住院隔離。但在返家的數日,確診者已接觸了多名親友,害得對方也被迫隔離。

機師是政策破口,入境檢疫也有破口,政府均難辭其咎。












聯合報社論/空談無益,國民黨必須強化社會連結


2021-09-09 01:3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江啟臣(左起)、張亞中、朱立倫、卓伯源。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本月二十五日將選舉新的黨主席,儘管四名候選人打得火熱,但外界對這場選戰似未投以太多關注。除因疫情轉移了輿論焦點,主要是幾名候選人多半還在炒冷飯,無法提出讓民眾一新耳目的論述。蔡政府近期執政頗受爭議,防疫政策荒腔走板,國民黨卻無法趁此積極發動攻勢爭取民眾認同,不僅是戰略錯誤,也缺乏一個在野黨重返執政的企圖,令人遺憾。

這場主席選戰,對國民黨、台灣政壇、乃至國家未來發展都至關重要。新主席上任後,馬上要面對年底的四大公投,然後是二○二二、二○二四的地方與中央大選。民進黨是否會繼續一黨獨大,在野黨能否締造政黨輪替,新任主席都將扮演關鍵角色。但從四名候選人最近的交鋒看,他們都只聚焦於短期議題和主席選舉得失,並未說明自己要如何建立社會連結,向大眾說明自己是「值得期待的政黨」。

觀察日前的辯論會,四人的焦點多集中在兩岸論述,這當然是國民黨與民進黨最大的政策區隔。但除了重提「九二共識」的口才各有高下,四人都未能拿出新的主張,對於如何解決當前的兩岸困境以及台灣社會對兩岸議題的偌大歧見,皆未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幾番交鋒,只是再度陷入意識形態的窠臼,甚至讓藍營支持者產生「走回頭路」的困惑。

國民黨最大的問題,在於它的組成是一種介乎「官僚組織」與「俱樂部」間的綜合體。因為像官僚組織,所以甘於扮演「小螺絲釘」的人很多,忠貞可期,但缺乏能抓住大局與大勢的雄才。因為像俱樂部,有些人高興的時候就來,不高興的時候即去,從未有強烈的政黨認同與責任感。小螺絲釘很多的結果,產生不了格局開濶的領導人物;「俱樂部化」的結果,許多人被看好而獲提名,但一敗選就躲得乾乾淨淨,毫無愧疚,甚至跳黨出走。國民黨始終無法擺脫「不團結」的漩渦,原因在此。

國民黨內部的許多紛爭,就是根源於主席之爭。例如,二○○五年馬英九和王金平的主席之戰,最後演成「馬王對立」、「馬王政爭」,埋下國民黨失去政權的導火線。二○一六年的主席補選和二○一七年的主席選舉,「挺柱」、「反柱」則成為主旋律,餘緒殘留至今。今年的主席選戰如同去年主席補選的延長賽,幾位選將都把政治恩怨擺在中間,政黨和國家未來反而被放在兩邊。如果角逐主席者沒有「重返執政」的宏圖,而只想控制黨機器擴大自己的影響,這場選舉還有什麼意義?

持平而論,四位主席候選人各有擅場,也能發揮互補的作用。例如,朱立倫是國民黨目前檯面上黨政經歷最豐富者,江啟臣是少壯派政治人物的代表,張亞中是意識形態的捍衛者,卓伯源則有地方治理經驗。未來無論誰當選,如能彼此合作截長補短,必能發揮智慧和戰力的加乘效果,這是政黨成長必要的條件。更重要的是,任何政黨要在選舉中獲勝,就必須在平日積極經營社會連結,國民黨必須把眼光和耕耘放向民間,與民眾同喜同悲,才能取得他們的支持。

總結而言,國民黨必須提出能與社會連結的論述,而且是要能夠實踐與落至草根的論述,在捍衛自身價值與主流民意間取得最大公約數,這才是一個以政治為志業的政黨應走的大路。主席選舉絕對不是個人或派系的事,黨員亦不能僅用「爽度」決定投票意向。畢竟,一個缺乏未來想像的政黨,一個缺乏格局與實踐能力的政黨,難以成就大事。


沈呂巡/駐外館處名稱使用的斟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沈呂巡/駐外館處名稱使用的斟酌
◆  盛治仁/橫渠四句明志,企業當如是也
◆  方祖涵/夢想,不能被侷限與耽誤
◆  王文華/疫情中,怎麼樂觀?






沈呂巡/駐外館處名稱使用的斟酌


2021-09-09 01:33  聯合報 /   沈呂巡(作者曾任駐英代表、駐美代表)
美國之音報導,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將與台灣互設代表處,遭中國在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施壓。示意圖/Ingimage



我們將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辦事處」(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TRO),中共反應強烈,召回駐立國大使,也把人家新到任、尚未呈遞國書的大使請離任,並聞還可能經濟制裁;中共駐立國大使館重申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和民族感情…,(不要)煽風點火,向台灣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

接著美、英、捷克、荷蘭等國的國會外交委員會也發表聲明支持立陶宛,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又通過支持我們駐歐盟辦事處正名的決定;美國國務卿及國務院發言人也對立陶宛的對台政策公開表示支持。這對台美關係進一步改善而言,一下子有了可進展的有利點;試想今天只要美國允許我們駐美代表處名稱自「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為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中共豈不立刻召回新任秦剛大使,而美國剛宣布的駐華大使伯恩斯也不必上任了?

美國之外,把台灣駐處改為立陶宛模式,理論上很簡單,如駐英代表處 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只把第一字改為 Taiwanese 就成了。我在駐英期間,有機會向女王介紹我們參加倫敦國際花卉展的蘭花,女王本只是走過我們攤位,被我禮貌招呼稱請看看「台灣種植的蘭花」,女王止步表驚喜,口中即稱「Oh Taiwan」,接著提出許多詢問,此時正逢倫敦奧運及女王在位六十年,女王顯表對台灣蘭花有興趣,之後安德魯王子等都來,均成為新聞焦點。中共如果以英國女王用 Taiwan 一詞皆不能容忍,豈不是就要召回後來在任十年的劉曉明大使?

我們如努力推動立陶宛式的改變,駐歐館處中尚有奧地利、丹麥、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斯洛伐克、愛爾蘭等。北美尚有加拿大,亞太地區又有日本、韓國、印尼、新加坡等國,亞西地區又有俄國、土耳其、沙烏地、蒙古等國,非洲有南非,理論上可將「台北」改為「台灣的約達五十六處之多

回憶外交前輩當年在求取駐外單位名稱的改善,從早年「中國文化研究所」到「遠東貿易中心」以至「孫中山中心」等,真可感受到多年來的不易。設想今天只要在美、英、日、韓、俄、法、德等大國有若干立陶宛式的成功,中共外交部如何向內外交代?王毅外長又怎麼幹得下去?

國際外交世界,常用一國首都之稱代表該國,「華盛頓」外交政策指的是美國聯邦政府立場,不是華盛頓州或市。中共外交部對我駐外單位使用 Taipei 尚可忍受,對我方用 Taiwanese 卻無法接受,實也令人不解。那僅用 Taiwan 可以嗎?美國文件裡幾乎沒有使用 Taiwanese 的,台灣關係法就只是 Taiwan Relations Act

還有一個重要考量:究竟 Office 名稱較佳還是「代表團Mission)」?在外交前輩努力下,先有駐瑞典代表團,接著又有駐拉脫維亞、駐土耳其代表團等。「代表團」官方性更大,美國國務院對大使館副館長的頭銜就是 DCMDeputy Chief of the Mission),Mission 更有軍事意義在內

值此又必須回 AIT 的名稱了。早年即有人以為 Institute 多代表商業或學術機構,反減低官方性,而美國官方機構所用的國名起頭都是 United States;AIT 駐台北除可升國旗、用國徽之外,是否即稱為 The United States Mission in Taiwan?另也讓我們駐美代表處比照辦理,除雙橡園可升國旗,更可更名為 The Taiwan Mi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台美關係是否就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