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借鏡國外 加速AI立法管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4589/web/ 

◆  聯合報社論/亮劍懲獨與跑馬跳舞,聯合利劍的危險徵兆
◆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別犯川普的錯
◆  經濟日報社論/借鏡國外 加速AI立法管理









經濟日報社論/借鏡國外 加速AI立法管理


2024-05-27 03:11  經濟日報/ 社論
人工智慧(AI)示意圖。 路透


賴清德總統的首任內閣被定位為AI團隊,這雖是「行動創新」的英文縮寫,但剛好也是近來最夯「人工智慧」的簡稱,因而一度引發社會聯想未來政府施政目標將與真正的 AI 接軌。的確,一年半前 ChatGPT 問世成為資訊產業發展轉折點,全球與 AI 相關軟硬體的應用瞬間暴增,世界經濟正式邁向 AI 時代。

今天無論醫療、交通、金融、教育、娛樂、生產及銷售等各個領域,AI 的應用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企業透過 AI 提供的服務已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聯結。不過,我們也聽聞,個人資料被不當用來訓練 AI 模型,「擬人化機器人被拿來扭曲政治競選,而「深度偽造更成為不法份子的詐騙利器。最令人遺憾的是,AI 也成為多國監控人民,製造戰爭機器的重要工具。

顯然 AI 可以增加經濟生產力,提升社會生活福祉,卻也可以傷害人民,疏離社會信任度。不過,AI 作為工具本身並無罪,真正的問題是出在人們如何利用它。因此,建立正確使用 AI 的規則是先進國家必須面對的課題,台灣自然也不例外。

面對來勢洶洶的 AI 革命,政府宜積極整合 AI 發展策略並完成立法。自民國一O八年(2019年)起立委便陸續提案「人工智慧發展法」,行政院也宣稱要推「人工智慧基本法」。不過,這些努力似乎雷聲大雨點小,目前只有區區的「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構)使用生成式 AI 參考指引」。

政府以 AI 技術發展太快與應用領域太廣為理由,延遲人工智慧立法,反而可能妨礙 AI 應用的正常發展。今天不肖之徒已如入無人之境,濫用 AI 技術進行詐騙,傷害無辜百姓。新上任的內閣團隊實有必要將 AI 管理的立法列為施政優先項目,確保 AI 的應用能保障人民權益。

AI 發展影響社會層面廣泛,政府有必要加速立法管理。綜觀先進國家管理 AI 的策略各有不同,以歐盟體系最為完整。歐洲議會及理事會分別在3月和5月通過「人工智慧法」,預計6月實施。歐盟面對數位經濟與人工智慧興起,強調「以人為本」的管理思維值得政府參考。畢竟,新經濟發展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個人權利保障理應作為立法的重點。

歐盟人工智慧法的特色是管理 AI 潛在風險,分為極低、有限、高風險與不可接受等四個等級,其分級的核心概念就是保護公民權利。不過,歐盟人工智慧法並非單獨存在,而是建基於既有網路經濟法律基礎之上。在推動人工智慧法之前,歐盟已落實一般資料保護規則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相對地,台灣無論是個資法或是網路平台使用個人權益受到的保障都遠不及歐盟

據了解,目前政府的 AI 立法傾向採取「基本法」模式;僅就名詞定義、隱私保護、風險管控、倫理原則規範等提出政策性指導,藉此提供不同應用領域的基本框架,並保留彈性管理空間。這樣的策略雖有助於產業發展,但實際卻不符既有網路經濟特質,無助於人民權利獲得普遍且一致的保障。試問台灣諸多基本法」除象徵性政策宣示,何者能有效落實立法原意

台灣亟需管理 AI 發展的作用法,以補強既有網路經濟配套法律的不足。我們建議學習歐盟的人工智慧法,將重點放在人權保障與風險管理。但政府也需要檢討個資「原則開放、例外禁止」的跨境傳輸應用原則,並要平衡網路平台對使用者可能的不合理對待。更重要的是,AI 立法要能保護人民免於受科技濫用的詐欺傷害,讓社會真正享受 AI 帶來的好處。

網路經濟時代,台灣的優勢在於資通訊產品設計製造消費端應用市場則因規模受限而處於不利地位。建議效法歐盟,嚴謹保護個人資料與避免網路平台剝削消費者,讓人權價值成為台灣發展 AI 的先決條件。期待「行動創新」內閣能重視 AI 發展,加速完成真正能管理人工智慧應用法律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別犯川普的錯


2024-05-27 01:33  聯合報/ 黑白集
立法院會審查國會改革法案,民間團體在立院外發起「國會濫權、民主倒退、公民搶救、立院集結」行動,要求退回委員會重審。賴清德總統發文,表示感謝站出來的每一位朋友,感謝民進黨立委和黨團同仁的辛勞,共同捍衛台灣的民主價值。記者余承翰/攝影


民進黨立院表決屢戰屢敗,立馬號召群眾在院外聚集施壓。當年太陽花運動時,民進黨還在野;如今綠色執政已第九年,若還如法炮製,也未免太錯亂!如果動不動就想用「街頭運動壓倒選舉民主」,賴清德何不乾脆宣布取消選舉

諷刺的是,賴清德就職演說才大誇「民主台灣」;這幾天,綠委卻集體頭綁「民主已死」布條。請問,是台灣民主太短命?還是民進黨掐死了台灣的民主政治?或者,民進黨只把民主當成自己的工具?

面對國會的修法爭議,賴清德的反應只想到自己黨主席的立場,渾然忘了身為總統的高度。元首一心想著黨,卻忘了國家,這是很危險的傾斜。賴清德還發文讚揚站上街頭青年,稱之為公民社會力量展現並感謝他們守護台灣言下之意,似乎在鼓勵他們採取進一步行動

我們要提醒賴總統,不要犯下川普犯過的錯。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因面臨敗選的川普危言煽動,兩千多名川粉衝進國會山莊大肆騷亂破壞,為美國民主留下可恥而混亂的一頁。賴清德對「青鳥行動火上加油,並不明智。當年賴清德市長曾拒進台南市議會兩百多天,就是藐視民主的行為;如今身為元首,千萬別再重蹈覆轍。

藍白兩黨的立委得票,整整比綠營多了三百多萬票。這些民意,不是區區「青鳥」可以輾壓的!











聯合報社論/亮劍懲獨跑馬跳舞,聯合利劍危險徵兆


2024-05-27 01:37  聯合報/ 社論
中共解放軍23日對台軍演。圖為北京街頭的大螢幕在晚間新聞中播放了軍演的新聞。歐新社


中共東部戰區對台灣實施「聯合利劍二〇二四A」軍演結束。演習規模雖未打破過往紀錄,但挑在賴清德總統就職後三天實施,而且一發布訊息,操演立刻開始,顯示對賴清德不存任何觀望;美國批評中共軍演魯莽,華府與北京原本逐漸回春的戰略互信,勢必再受衝擊,並影響區域情勢。

近年來共機飛越中線,艦艇在台灣周邊活動,早已成為常態。這次「聯合利劍」單就機艦操演規模,可說是每月例行幾次聯合戰備警巡的加強版;未預先公告禁航區,代表沒實彈射擊;為期僅兩日,也未動用航艦等裝備,不可能達到共軍宣稱的諸多壓擠台灣效果。近日海峽上空雲雨籠罩,也會影響操演實施。種種跡象顯示,「聯合利劍」的重點,應該是以第一時間可動用資源,迅速行動,展示決心,達到亮劍懲獨、警告外力的政治目的;「二〇二四A」追求先聲奪人,未來的 B、C 可能逐步加碼兵力規模。

中共「利劍出鞘」,口唸進、圍、鎖、擊、毀、斷的「打獨六字訣」,實際操演規模與科目具體內容,外界難以得知,但只要宣揚得夠具威脅,自然可達到認知戰效果。隨著演習開始,大陸媒體與自媒體立刻湧現各式誇耀戰力的影音素材。過去由小粉紅衝在第一線,此次官媒直接下場喊打喊殺;諸如東部戰區在社群網站發布將台灣炸成火海的影片,並將各式武器冠以「殺獨神器」、「清獨箭雨」等綽號,更見凶狠。

共軍無預警的突發軍演,是對國軍平日訓練的嚴格考驗。國軍政戰文宣部門第一時間也發布大量我方機艦於海上、空中與共軍對峙的影像,互比氣勢。然而軍方務須小心,在趕製這類影音素材的同時,會不會為了追求酷炫,反而洩漏我方武器裝備性能、部隊接戰程序等情資?倘若如此,就是被「釣魚」成功,得不償失。

台灣社會面對中共軍演尚無驚慌反應,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連網路新聞熱搜冠軍都是日本明星緋聞而非軍演。歷經民國一一一、一一二年(二○二二、二○二三)兩次圍台軍演後,中共軍事威嚇的政治社會效應遞減。諷刺的是,台灣有一部分人天真相信中共不致真打,另有一部分人鐵嘴斷言美國捍衛台灣;藍白政黨固然憂心呼籲中共克制,民進黨卻惡劣地先在內部找敵人,抹紅藍白與中共裡應外合,同時轉移中共懲獨和國會改革兩個戰場焦點。而台灣社會過度「處變不驚」的問題是,共軍逐次加碼,民進黨有恃無恐,雙方口味愈重,敵意持續上升,難保不會擦槍走火,後果難料。

就軍事本身看,「聯合利劍」未如中共宣稱全面展現圍台封鎖能力,也沒有達到震懾台美的效果。但此次操演真正令人憂心之處在於其政治意涵:北京絕不容忍賴清德的兩國論,更拒止美國為台獨保駕護航;因此不只困台打獨,更檢驗島鏈內外聯動的實戰能力,挑戰美國印太戰略布局。類似武嚇未來可能持續舉行,甚至升高規模,才是最危險徵兆。

美國總統拜登告訴西點軍校畢業生,樂意在需要時使用武力保護盟友;賴清德立刻稱謝。但拜登也說不會讓美軍出現在烏克蘭戰場,因此美軍如何保護盟友,問問烏克蘭、阿富汗人民最清楚。台北、北京、華府都不希望戰爭,但當前亞太局勢隱然已有一戰前歐洲諸國劍拔弩張的影子,現在台灣也與烏克蘭和以色列並列。國家領導人如果不能避戰,一意孤行,猛踩紅線,鼓勵敵意滋長,結果不僅是兩岸之禍,對世界也是巨大災難。兵凶戰危,主政者絕不可拿風險當賭注。




【專家之眼】可以把吸菸者當作全民提款機嗎?

◆  【專家之眼】可以把吸菸者當作全民提款機嗎?
◆  【專家之眼】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問題解析








【專家之眼】可以把吸菸者當作全民提款機嗎?


2024-05-27 07:15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根據菸害防制法規,菸捐應每二年檢討,前次檢討為111年度,國健署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召開菸捐評估會議。(路透)


Earmark」是一個複合詞,由「耳朵」(ear)與「標記」(mark)兩個字組合而成,原意係指以特定的方式切割牲畜的耳朵作為標記,以便農民能夠區分自己的牲口與在公共土地上放牧的他人牲口。政府之特定稅捐,一旦法律規定稅收必須用在特定支出項目,就猶如「在耳朵上被作了標記」,稱之為「指定用途稅」(earmarked tax)。我國之菸品健康福利捐即為指定用途稅,收入主要用於全民健康保險安全準備以及癌症防治。

根據菸害防制法規,菸捐應每二年檢討,前次檢討為111年度,國健署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召開菸捐評估會議。110年度起,菸捐收入開始下跌;復加以近來健保點值下跌與癌症篩檢經費不足,也都引發不少議論,於是調高菸捐稅額呼聲四起

癮君子是否「罪大惡極」,須淪為「全民提款機」?對於菸品課稅的正當性何在?

根據課稅的「效用理論基礎」(utility rationale),個人的租稅負擔應決定於效用水準。財貨或勞務的消費可以帶給個人效用的滿足,所以消費,相較於所得,是更好的稅基。按此,所有財貨與勞務的消費,都應該一視同仁課稅。這種「廣基」的消費稅,在各國有不同的制度;例如,我國所施行的營業稅(business tax)、日本的消費稅(consumption tax)、新加坡的商品及服務稅(goods and services tax)、歐洲國家的加值稅(value-added tax)或美國的銷售稅(sales tax)。

在一般財貨與勞務的消費都已納入課稅範圍的情形下,何以政府又針對特定財貨(或勞務)另行開徵「特別」的消費稅?統整學理在規範面的討論,開徵特別消費稅的正當性,大體有以下三種論述

首先,特定財貨於生產或消費時,如果存在生產者或個人所未考慮的「外部成本」,例如,生產水泥在開採的過程對於周遭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會造成過度生產或過度消費的資源錯誤配置。如果能夠透過另行課稅,使外部成本成為生產成本或消費價格的構成,則可以導正資源的配置效率。此種透過矯正性租稅corrective taxation)以使「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做法,為福利經濟學大師庇古A. C. Pigou)所倡議,亦稱之為「庇古稅」(Pigouvian tax)。

其次,為使納稅能力較高者負擔較重的稅負,政府可以對奢侈品的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例如,遊艇或高爾夫球會員證等,在一般消費稅外,另行開徵特別消費稅,以達成「量能課稅」的效果,以租稅促進公平。

第三,在財政學的討論中,「劣價財貨」(demerit goods)的消費,雖然可以帶給個人效用的滿足,但也同時會對消費者產生負面影響,有害個人身心、敗壞社會風氣。此種「不受社會歡迎」的財貨,任由市場供需決定其生產與消費,在均衡時往往會產生過度的情況;透過課稅提高其生產成本或消費價格、以價制量,可達到抑制廠商生產或減少個人消費的政策目標。因此,對於未立法明訂禁止消費的劣價財,可以透過課稅,達成「寓禁於徵」(prohibitive levy)的效果。

回歸菸品課稅的討論,菸草製品的消費具成癮性、有害個人健康,符合教科書定義的典型劣價財;又,紙菸在燃燒與吸食的過程所產生的二手菸、三手菸,危害他人健康,造成外部成本。是以,針對菸品開徵特別消費稅,不論是採稅或捐的方式,可以同時具備「寓禁於徵」與「外部成本內部化」兩種論述。

根據「外部成本內部化」,菸品課稅的正當性,止於稅率或稅額小於等於其所造成的外部成本;根據「寓禁於徵」,菸品稅率或稅額並沒有上限,端視希冀達成的禁止效果。

最後,脫離特別消費稅的討論,改從「受益原則基礎」(benefits-received principle rationale)出發,由於吸菸者相較於不吸菸者,使用較多的醫療資源,是而,對於菸品課稅或是提高吸菸者的健保保費,也能有「使用者付費」立論的支持。

綜上,對於菸品課稅、把吸菸者當作「全民提款機」,有充分的正當性。在六三禁煙節的前夕,藉此呼籲,不想「吐鈔」的癮君子們,戒菸吧!














【專家之眼】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問題解析


2024-05-27 07:01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五月天阿信24日晚間在大陸北京鳥巢開唱,突然說出口「我們中國人」,引起兩岸歌迷熱議。圖/取自「五月天 阿信」臉書


最近一些台灣歌手在大陸稱自己是中國人,引起本地歌迷強烈反彈,如何解決這個困擾已久的問題?

整體而言,這就是所謂的認同(identity)問題,此乃產生於一種感受(sense)與認知(perception)。由於認同的範圍十分廣泛,必須要有範疇與層次之分,以及主體與客體之別。

進而,認同問題的主要內涵,大致包括原生因素primordial factors與建構因素constructive factors),前者包含種族、語言、文字、血統、宗教及生活方式等,或可稱為文化認同,後者則由共同的歷史經驗、好惡、情感、利益與意願等組成,或可以政治認同來概括。正如19世紀法國的哲學家瑞囊(Ernest Renan,1823-1892)所言:一個民族就是持續不斷的公民投票,進而由國家加以保障而得以存續

綜觀世界各國的認同形成過程,大多是由文化認同開始,再形成民族認同,比如日耳曼民族、斯拉夫民族與中華民族,然後形成國家認同,而這些認同階段都相互影響。少數的例外比如是美國與新加坡,他們是先從國家認同起步,而形成各個民族的熔爐。

由於兩岸分離逾一甲子,但原生因素幾乎未變,而政治認同卻大異其趣,反之,如日本並未分裂,那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合一。簡而言之,在政治上我們是中華民國人(簡稱台灣人),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憲法與制度,此乃屬於事實de facto)層面表述,法律de jure)層面另議。若不把台灣人與中國人做對照的選項,而只詢問是否屬於中華民族一分子,台灣人的認同度也有將近70%,因為這種認同的政治性較低,故文化上屬於中華民族(或稱中國人)當無疑義。

再看當前台灣的各式問卷,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只有個位數字,其實這是把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混為一談所致。因為自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台灣才開始進行持續民調,原本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認同,已日益被大陸的中國人所取代,由於兩岸分治,台灣人自然難以與對岸的中國人認同。

另外就是所謂主體性問題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或反是。從傳統認知的角度觀之,台灣文化當然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若以荷西文化為起點,認為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形成所謂台灣、中國與世界的「同心圓理論」,進而視中國人為外國人,那就將形成「兩國論」的僵局,終會導致兩岸直球對決。

因而,若將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分開,形成「政治的台灣人,文化的中國人」,再合成「台灣的中國人」的認同,當可在台灣人與中國人這兩種認同中找到平衡點,可能會獲得較大的共鳴。筆者經過幾次的學生問卷,此一認同都拔得頭籌。由此可見「台灣的中國人」這一認同選項,確實值得深思與探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和」的政治智慧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4589/web/ 

◆  逼人表態的不是民進黨嗎
◆  幻想陸讓利 美難言之隱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和」的政治智慧
◆  大屋頂下/解讀總統就職演說(下) 賴清德的剪刀與立可白
◆  憲法宣誓後 賴總統還在迷航嗎?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的政治智慧


2024-05-27 03:13  聯合報/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在民主政治裡,似乎又不太可能有「政通人和」的理想狀態。兩黨政治自然是理念不同,行政、立法及司法各自分立,相互制衡,並非求人和,而是在意見相左時,藉由對話與協商尋求具體共識。漢字「和」給予我們很大啟示,說明人類情感平靜狀態,卻也是民主政治的心理起點。

「和」的右邊「口」字、左邊「禾」,象形為口吹著管樂器。「和」的同義異體字為「龢」,龢左邊「,ㄩㄝˋ」,乃竹管編排笛,相同於「,ㄩㄝˋ」,因此「龢」與「和」都意味著人在吹奏樂器

古人到底如何看「和」呢?心平氣和才能吹奏出符合節奏的樂章,傳達出美好心情。往後「和」逐漸與和平結合,從人類平靜心情發展為社會秩序、國家政治穩定。英文 peace 出自於古法文 pais,意味著和平、穩定、協議。古羅馬時期有時序三女神荷瑞horas),為英語「時間」(hour)語源。荷瑞掌握節氣變遷、植物生長以及法律秩序。時序女神就掌握大自然秩序與人間秩序。日文將英文 peace 翻譯成「平和」,也意味著穩定,人類不只心中要和,最大穩定不正是指政治穩定嗎?

今年七月廿六日巴黎奧運即將開幕,根據報導此次巴黎奧運火炬設計理念為「平等」、「水」以及「和平」,火炬造型、紋樣不只將平等與和平兩種理念並列,也將巴黎文明母親塞納河水的意象融入其中,物質性的水被提升到與平等、和平並列的抽象理念。這種理念令人想起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的哲學內涵。「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不萬物爭,處於低處,人爭高位,卻不喜歡低處。接著老子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的特質足為人們立身處世之典範,那就是包容、仁善、行為有信、中正平和、行事盡其能、行事擇時。

儒家則將天與水的自然關係合併思考,易經六十四卦第六卦有「訟卦」,俗稱天水訟,上爻為乾,下爻為坎,每當天與水不相通,方向相左,自然引發爭訟,因不親故有訟,爭什麼呢?人與人之間如此,黨派之間如此,兩者相逆則必然相爭,小則爭利、爭意氣,大則爭理念

北宋神宗即位,國家發展遭逢瓶頸,外有強敵,內則民變屢起,神宗力圖振作起用王安石銳意改革,引發新舊黨爭。新黨領袖有ㄋㄧㄡˋ)相公之稱的王安石,還有呂惠卿、曾布、章惇;舊黨大多赫赫有名的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史學家,如韓琦、司馬光、歐陽修、蘇軾、大小二程,舊黨復有朔學、洛學以及蜀學之別,彼此相互攻訐。蘇東坡死前留下〈題金山自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處處是他被貶謫之地,惠州乃今日廣州,當時為蠻煙瘴癘之地,儋州這座海南島更不用說了。然而,最早被貶謫惠州的卻是新黨的章惇,顯然,不論新黨或舊黨,不管飽學之士或官僚小人,一涉及黨爭,鬥爭手段卻一致,不能動刀殺死政敵,就借惡劣環境來折磨死對方。神宗為改革引發黨爭,五十年後北宋滅亡,史家認為北宋之亡出於黨爭。

台灣自詡為亞洲民主先進國家,但是每當朝野對決時,總會上演堅壁清野的慘烈格鬥,驚天動地,內則立院廝殺,外則群眾包圍,儼然戰場。現今外有強敵環伺、國際局勢詭譎,袞袞諸公是否該心平氣和想想國家處境,回到民主基本精神,透過協商來取得最大共識呢!













逼人表態的不是民進黨嗎


2024-05-27 03:14  聯合報/ 劉宗夏/金融分析者(台北市)


近日五月天一句「我們中國人」在台灣炸開了鍋,新任總統賴清德表達體諒,認為這是台灣文化工作者在中國被迫政治表態。表面看起來這是一個相當有總統高度的回應,不過深思後卻讓人感到有些扭曲,因為長期以來,民進黨不管是政治人物還是支持者,都善於用媒體和輿論的力量來「去中國化」,也壓迫、恐嚇說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動輒用舔共賣台的帽子給人戴上。

但蔡英文不是說過誰都不該為自己的認同道歉嗎?何況說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不是剛好符合中華民國憲法嗎?為何說自己是中國人就是舔共呢?說自己是中國人就是認同中共政權嗎?說自己是中國人不能是認同中華民國嗎?

民進黨意圖把自己狹隘的認同強加在每個台灣人身上,自己做的跟對岸一樣,還要假裝用道德者的高度來譴責對方的作為,實在是令人作嘔!對岸不該強迫每個台灣人都說自己是中國人,但是同樣的,民進黨也不該強迫每個台灣人都否定自己是中國人,因為說自己是中國人不等於認同對岸的政權。

認同無法也無需辯論,這關乎個人情感,是非理性的。在台灣有各種認同,有想當美國人的、有想當日本人的、有堅定認同中華民國的、有堅持台獨的、也有願意接受一國兩制被對岸統一的。民進黨常常驕傲台灣有言論自由,但是卻不讓台灣人有認同的自由,其實就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台灣狹隘民族主義」。

在台灣不少人已被民進黨洗腦,他們認為說自己是中國人等同於舔共跟賣台,事實上說自己是中國人也可能是堅定認同中華民國的愛台人士,基於祖先跟文化根源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樣也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架構,有什麼問題呢?

依照言論自由的標準,就算是想要一國兩制的人都有言論自由,更何況是認同中華民國,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認為兩岸應該和平共榮,為什麼民進黨一定要把台灣的中道路線扭曲為舔共賣台呢?

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民進黨持續扭曲、撕裂台灣,讓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互相仇視,然後還有資格說對岸用政治壓力逼人表態,可是民進黨你在台灣做的又是什麼事呢













幻想陸讓利 美難言之隱


2024-05-27 03:14  聯合報/ 盧信昌/台大國企系副教授(台北市)


晚近以來,橫在中美之間的諸多爭議,已從早些年的市場開放與智財保護,逐漸轉為採取地緣政治的思考;毫無疑問,外交折衝本就是內政問題的延伸,何況四年一次的選舉齒輪正嘎嘎作響,形勢變遷比起人選、政見還要棘手。

因此,美國財政部長葉倫繼四月初到中國大陸二度叩門,傳出以持續的工作對話,達成中美經濟發展的再平衡;同時,雙方要聯手幫忙美國勞工與中小企業之外,還需確保金融安全與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可是隨著拜登選情的欲振乏力,葉倫已改口,主張 G7 必須聯手對抗中國大陸的過剩產能但她並不同意歐洲國家也跟著推行高關稅政策

這樣的坦率直言與設定共同目標,確實令人耳目一新。畢竟,橫亙在眼前的中美問題,早已不是「把餅做大」的經貿層面;而在於如何延後解決美國債務問題、爭奪引領世局的地位,以期能確保領導威信與國際治理的正當性。

換言之,在享受中國製造的供應品質與低廉成本外,歐美國家更希冀能保有二戰以迄的「世界秩序」與金融體制,和持續做柔性運用的金融推、拉。至於中國大陸,則在脫貧致富之後,還要贏得消費者的由衷認可,從而擺脫代工宿命和強化其中國特色的制度自信。

究其實,看似經濟暢旺的歐美國家,此刻其投資形成與工業增長,泰半建立在高額的政策補貼與軍工需求的支持;民間消費則已陷入疲態。更何況,財政赤字愈高、舉債就愈多;從而讓持續的量化寬鬆難以為繼

畢竟,要維持金融市場的信心,需有各方活水與獲利成長的想像。眼前的溫和通膨,雖保證了價格提升與成本轉嫁的可能;但來自中國科技產品的競爭,如果不積極限制,則會打亂了過去二年多來,在歐美國家以工具機、食品和綠能產品的價格提升,搭配拉抬最低工資所做成的良性循環與經濟引導。

葉倫的綺想是要中國讓利、去產能與釋放高額的民間儲蓄,配合做支持。看似一廂情願,實有其難言之隱。否則,一旦日後歐美產能到位,在面對價格戰下的多殺多,難免兩敗俱傷。至於中國民間所擁有的長期資金,這股活水如能夠注入到歐美國家,既能緩解赤字預算的財政壓力;也有穩定的長期回報,足以給中國銀髮族與保險業者一個安心。

對比本世紀以迄,從小布希、歐巴馬、川普陸續推出的大政方針,大抵著重在產業升級和高標準市場准入;他們無不力圖綑綁住高所得的消費力,以做為美國再工業化的投資誘因。

往下,全球金融信心維持與重複投資產能競爭,這兩者間的辯證關係,其實是交相矛盾的。指標案例之一,被要求回到美國設廠、至少要分散生產的蘋果公司,然其手機的異地生產在執行上依舊困難重重;正如特斯拉的電動車,不僅開徵高關稅的陰影揮之不去,更要面對丟失了中國市場的夾擊。

總結中美已然超過十年的激化對抗,尋求連任的拜登總統,正嘗試以其個人威望、企業界的熱切盼望,和他跟習近平的長年私誼,意欲爭取到中方的退讓與善意諒解。看似一廂情願的完美擘劃,究竟是成或不成呢?

至少,先闖過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美國大選考驗吧。












大屋頂下/解讀總統就職演說(下) 賴清德的剪刀與立可白


2024-05-27 03:13  聯合報/黃年


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蔡英文的就職演說被中共喻為「未完成的答卷」。如今,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則被國台辦逕指為「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充分暴露台獨工作者的本性」,新華社更將其稱作「台獨自白書」。這是兩岸新局的凶兆。

賴清德就職演說兩岸論述,大量地用了剪刀與立可白來剪裁與塗改問題與答案。因此,欲解讀賴清德的兩岸新人設及新論述,必須先看懂他用剪刀與立可白留下的痕跡。

一、關於中華民國:原本不少觀察者認為,賴清德至少會「延續蔡英文路線」,而維持「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的主軸論述,甚至有人建議可以增添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又建議可以使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全稱」,因為這表示維護了「憲法一中/一國兩區」。然而,謎底揭曉,賴清德不但未用條例的「全稱」,連「簡稱」也立可白了,「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更被咔嚓剪掉。

蔡英文的「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賴清德在演說中有一處用的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

中華民國憲法在賴清德的眼中是「災難」,其最大的效用就是給賴清德用來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用的。這就是他說的「憲政體制」(儀式與工具),而不是「憲法」(國家認同準據)。

二、關於互不隸屬:蔡英文所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仍可有兩個「開放性的答案」。一個答案是:如果要搞台獨,那就是兩國論。另一個答案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隸屬於中華民國,這可視為仍在「一中各表」的範疇中。

在蔡政府的最後階段,陸委會對「互不隸屬」的官方答案已調整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倘是如此,「依據一中憲法的互不隸屬論」,鋪墊了迴旋餘地,就有可能不必然成為兩岸重建互動關係的障礙。這是賴清德可以選擇的「開放性答案」。

但是,賴清德說:「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注意: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在此被立可白了),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全體國民;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由此可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在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被剪掉,整個論述即告異化。因為,賴清德否定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一國兩區」,正是要跳躍解釋為「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屬」。

然而,「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屬」正是賴清德曾經發表過的見解。這就否定了「一國兩區」,也否定了「一中憲法」,進而主張「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屬」,這就是台獨兩國論。

賴清德公開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就是台獨的定義。」

這些曾經出自賴清德之口的關於「互不隸屬」的詮釋,在就職演說中也都一概立可白了,未作交代。

三、關於九二共識:不置一詞。

四、關於中華民族:無言以對?

以上兩點,是中共提出的路徑。九二共識若已說不清楚,但難道賴清德不能為台灣向十四億人說:「中華民族不可消滅中華民國。」

五、關於務實台獨:賴清德說:「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我們自己或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名字,都一樣響亮。」

這是一句漂亮話。其實,在台灣,無人不知,民進黨在政治操作中,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台灣三個名詞,一概皆可相互「借殼」成「台獨」的代稱,都一樣響亮。

通篇演說中,「中國」一詞用得鮮明又強烈,「讓台灣成為偉大國家」也說得露骨又激情,「中華民國」則顯得是一塊東拉西扯的遮羞布務實台獨,欲蓋彌彰

一位高明的學者聽完就職演說稱:「兩岸就先建交再交流吧!」黑色幽默

賴清德說:「我希望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對台灣來說,兩岸問題的根本癥結其實正是在民進黨不能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一直想搞台獨借殼上市」。

你自己不「正視」中華民國,如何教中共「正視」?

六、關於兩岸和平:賴清德說,「和平是唯一的選項」、「台灣是和平的舵手」。

至於實現兩岸和平的責任,賴清德僅強烈指摘中共的「武統驅動論」,卻完全迴避了「台獨驅動論」的相對責任。

賴清德的信念彷彿是,既要台獨,又要和平。但台獨與兩岸和平水火不容。試問:賴清德所提「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哪一項能用以實現台獨並維持和平?

賴清德更幾乎用盡所有誇張的詞藻將台灣安全及兩岸和平與「全世界」纏繞在一起,通篇演說出現了四十一次「世界」。稱中共已被視為全球和平穩定最大的戰略挑戰,因此台灣「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牽動著世界地緣政治的發展。但賴清德必須自問:此種建立在「台灣烏克蘭化」的「地緣政治世界觀」,求和平豈不是緣木求魚?

話說回頭。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中,出現「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等語,盛傳其中「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一節是中共「建議」加上的,足徵中共對兩岸法理的認識之細膩。如今,賴清德謂延續「蔡英文路線」,而竟偏偏針鋒相對地就將中共所特別提議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立可白了。這就已不是「未完成的答卷」,而不啻是撕碎了至少已作答了一半的答卷。

再者,蔡英文當年不接受「九二共識」四字,但「尊重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達成的共同認知與諒解」,今次賴清德則根本撕掉了「九二共識」這個考題;至於習近平在馬習會提出的「中華民族」路徑,賴清德也不屑一顧。這不是未完成的答卷,而更像是擺明了就是要來交白卷的。

原本,各方認為,賴的就職演說所追求的主要效果之一,應在努力化解「疑賴論/疑獨論」,結果卻適得其反。他非但未重申「沒有台獨路徑圖」那類選季所作的誓言,反而幾乎將「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心曲揭露無遺。賴清德如果擤不乾淨「疑賴/疑獨」這兩道清鼻涕,則他的「台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榮」的政治抱負也就根本不必癡心妄想了。

賴清德可撕碎中共的試卷,但不能答錯歷史的考卷。















憲法宣誓後 賴總統還在迷航嗎?


2024-05-27 03:13  聯合報/ 陳長文/台灣人、大陸人、中國人、良制一國的信仰者


五月廿日九點,賴總統在總統府就職典禮上向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高舉右手宣誓「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

然一小時後卻在觀禮台上說:「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由此可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讓人困惑及不安。

賴總統生於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台北縣萬里鄉,一路成為立委、台南市長、閣揆,再到副總統,多次宣誓效忠中華民國憲法。遺憾的是,賴清德從擔任公職起就蔑視憲法(任閣揆時甚至自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對他的言論雖不意外,卻感失望。

中華民國憲法始終是一個中國憲法。賴清德身為中華民國元首(總統又被稱憲法守護者),卻在宣誓效忠中華民國憲法後以此說自欺欺人,令人不恥。

一、「互不隸屬」說錯誤百出
賴總統「互不隸屬」說,與去年五月行政院函釋如出一轍:「依國籍法等規定,中國大陸人民不具中華民國國籍」,並宣布不再適用與茲牴觸的廿五則函釋云云。然試圖以法律位階「國籍」界定憲法兩岸關係,明顯違反憲法最高原則。

「國民」之說源自憲法第二、三條,卻刻意忽略第四條「固有疆域」及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因應國家統一前」,片面解讀憲法、偷渡「兩國論」,在就職典禮中失格且失職!

賴總統應強調,依憲法增修條文制定的兩岸關係條例,是兩岸事務的憲法框架。因此,中華民國主權包含大陸地區,但治權不及;且真論國籍法,按屬人主義,無論是大陸地區或台灣地區人民,都是廣義中華民國國民,因此賴總統之說法錯誤得離譜。

二、忠於憲法或「過去的自己」,賴總統必須說清楚講明白!
賴清德期許台海「和平穩定」,卻同時言「互不隸屬」,真能讓台灣地區人民安居樂業?還是繞台軍演將成為常態?甚至擦槍走火並弄假成真?令人擔憂。

賴清德勿視「總統職位」如兒戲,公開表示「互不隸屬」,不論是李登輝、陳水扁或蔡英文皆未如此冒進。美國國務卿祝賀賴「總統」就職,也只說期盼「深化台美非官方關係」。

賴先生既已為總統,萬萬不可模糊仗,置兩岸地區人民福祉於不顧。賴總統(儘管只有四成得票率)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成就個人虛幻台獨信仰,修憲(如將固有疆域改為台澎金馬),或者直接制定新憲法;二是回頭是岸,落實憲法增修條文前言並向全世界(包含大陸地區)宣示,在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會努力實現「民有、民治及民享」的三民主義,俟大陸地區也成就「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目標時,兩岸統一於良制一國自然水到渠成。

三、以小事大,實現良制一國
大陸地區反對台獨立場堅定,眾所周知。卅年前筆者以海基會秘書長身分受政府委託赴大陸參訪,時任國台辦主任王兆國及副主任唐樹備開門見山說:「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筆者回答:「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沒問題,就像大陸是中國的一部分一樣,台灣加大陸才有一個中國」。

廿三日大陸再次於台海擴大軍演,但兩岸都應知,該打的仗在八二三砲戰結束就已經打完了,從今萬萬不應再動干戈。賴總統大可學習從「極端反共到親訪北京」的尼克森總統,在兩岸分治現狀下,對大陸地區伸出橄欖枝,相互尊重、擴大民間交流到政府接觸,長此以往,「良制一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驕傲。



魏國彥/起身對抗的愛與勇氣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魏國彥/起身對抗的愛與勇氣









魏國彥/起身對抗的愛與勇氣


2024-05-27 03:15  聯合報/ 魏國彥(作者為逢甲大學座教授)


五月二十一日上午十點五十分左右,我從搭的高鐵列車下來出站,轉到隔鄰的台中捷運站,搭上一班即將開動的列車。我最後上車,也沒可挑的,就坐在車門邊博愛座上,怎麼也想不到,就在這個關鍵位置上,我目睹了發生於十一點十七分中捷凶殺事件始末

車行順暢,我閉目冥想下午要上的課程:「太平島是島還是礁?」這個題目本身就透著矛盾與古怪,同學們會在意嗎?這是一個海洋學的命題,還是國際政治角力?

正沉思間,突然聽到左邊車廂那邊有人大喊:「有刀、有刀」,接著奔跑尖叫的乘客從我身前掠過。再回首,左邊車廂乘客已空,走道上有三、五人一路纏打過來。我決定端坐不動,把背在身上的電腦公事包從肩頭取下,放在胸前,做抵禦用;又把揹帶纏繞在右腕,可以甩出去當作拒敵的武器。準備妥當後,我打開手機面向一路打過來的戰團錄影,說時遲,那時快,已經纏打到我的左近;其中一位臉上帶血,眼神銳利的人看了我一眼(就是後來網上稱做長髮哥或馬尾哥的那一位);隨後他背向我,看向凶嫌(穿咖啡色衣服),繼續防衛性地向後退。突然,我的視線被一名身穿黑色上衣的大漢擋住了,他竟然弓身向前,直接迎向凶手!後來知道,他挺身而出,向前接戰,為的是保護他身後的妻子。

這位黑衣男子真的很勇敢,他主動上前,剛好遮蔽了我視線,也間接隔離了危險。凶嫌讓過馬尾男,右手持刀,向前方揮去,此時車廂已無多餘空間,人們都擠在黑衣男子身後。也不知黑衣男如何避開刀鋒,也不知他如何且戰且走,瞬間繞在凶手身後,一方面以左手控制住對方持刀的手,並用右手環抱凶嫌,把他壓制在左側的車門上,剛好車子已到達市政府站,右側開門,乘客紛紛逃生;但留在左側的乘客擠在黑衣男身後,就紛紛出掌出拳,拍打被壓制的凶嫌頭頂,其中包括先前被追殺的外國女子(穿藍色有白花點的衣服,背上血跡斑斑,不知何時沾染上的)。

我估計全部過程大約有六十五秒鐘,起始時刻為上午十一時十六分五十秒左右。過程中奪取菜刀的短褲男、在背後以雨傘追打的、一度打錯人的雨傘客、勇敢纏鬥的馬尾男,及後來在我眼前弓身主動向前迎擊的黑衣男,一幕接一幕,一棒接一棒,共同化解共同面對危難

我當場算冷靜,事後沒來由地突然驚悸,當晚一夜難眠。朋友們勸我去收驚,或做心理諮詢。當時,密閉空間中,如果人人袖手,那只有任凶嫌荼毒,後果將不堪設想。這是一場陌生人之間沒有劇本的合作,場面轉接迅速,考驗你的勇氣和力氣,以及愛。

我們的社會有病,但另有更多健康、勇敢的人。一群陌生人合作,一分鐘弭平一場血腥危難。我感念同車共行的陌生人,寄以誠摯的祝福。願上蒼眷顧眾生,人間少暴戾,社會更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