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核四走入歷史 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吳釗燮籲台日安保對話,如消逝風中
.聯合報黑白集/貪汙案審了十四年
.經濟日報社論/核四走入歷史 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經濟日報社論/核四走入歷史 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2018-07-07 00: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電已經把核四廠第一批燃料棒搬上船,計劃運到美國,預計核四總計1,744束燃料棒將在2020年底前逐步運送出國。 記者賴郁薇/攝影


台電已經把核四廠第一批燃料棒搬上船,計劃運到美國,預計核四總計1,744束燃料棒將在2020年底前逐步運送出國。同時,經濟部計劃把核四改成綜合性的發電廠,改以其他的方式來發電,這代表爭議多年的核四將會正式走入歷史。
核四從李登輝總統時代拍板定案,1999年開始興建,其間雖然經過陳水扁總統時代的短暫中止興建,但在國民黨占多數的立法院通過,重新啟動興建,在2015年完成興建,但在國內反對聲浪高漲下,當時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核四廠無限期封存,未來是否要啟用,必須經過公投來決定。為因應國內的用電需求,而且台灣又是一個獨立電網,萬一缺電不可能有其他地方提供緊急用電,因此當時決定封存而不是廢除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希望仍然給台灣人民保留一個選擇的機會。
在民進黨執政的兩年內,由於廢核的速度太快,包括把核一廠和核二廠兩組在歲修中的機組都中止使用,結果立即造成供電吃緊,備載容量低於5%,導致去年815全台大停電,就是一個很大的警訊。為了因應不斷吃緊的供電問題,台電採取輪流降載的方式來因應,結果一方面可能造成用戶用電設備受損,各地也經常出現停電的情形。在用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經濟部終於在6月重新啟動核二廠2號機的運轉,讓供電情況獲得舒緩。這些都再再證明台灣短期內無法實現廢核的可能。
另一方面,政府為了因應核電的不足,大力的使用火力發電替代,包括台中火力電廠全力發電,同時計劃興建深澳電廠。其中台中火力電廠不但成為全球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也對中部地區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再加上這兩年來停電與跳電的情況一再發生,國人質疑民進黨政府「2025非核家園」政策的比例愈來愈高,部分民調顯示國人支持核四的比例也愈來愈高。
從民主國家的層面來看,當國人反對廢核比例逐漸增高時,執政黨就應該仔細考量是否要繼續推動非核家園的政策,甚至應該要舉行公投來確定廢核等相關政策。而年底即將舉行九合一選舉,有許多公投議題也正在推動,其中就有一些關於廢核的相關議題,執政黨應該就核四是否啟動,或是「2025非核家園」等政策,進行一個全國性的公投,讓國人做出最後的決定,而不是在不考慮民意的情況下,就立即把燃料棒送出國,造成核四立即面臨廢除的命運。這種完全不顧最新民意的決定,是反民主的作法,讓人難以接受
我們要再次強調,由於民進黨政府快速廢核,已經造成許許多多的成本,包括廢核四與高價購買綠電的龐大支出,都是直接的經濟成本。另外,由於必須使用大量的火力發電來取代,造成嚴重的空汙影響國人健康,這是非經濟成本。再者,由於國內外企業對於未來供電的疑慮,導致最近國內投資不振和外人來台投資停滯,衝擊未來經濟發展,這些都是台灣可能因此而失去的機會成本。
此外,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今年公布的國家競爭力排名,台灣排名下滑,跌到中國大陸後面,其中一項指標就是台灣基礎建設不足,指的就是未來在供電方面會出現嚴重問題。同時,美國商會在今年年度白皮書中也明確指出,台灣在2025年之後應該要保留核能發電的機會,而不應該完全廢除核電。也就是說,美國商會並不支持「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理由很簡單,因為那是很難達到的目標。
最後,我們再次呼籲政府,核四廢除與否是一個重大的經濟政策,決策部門不應該有任何的意識型態。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核四的問題在年底選舉時進行全民公投,讓全國人民對於核四的未來做出最後的決定,這才是一個民主國家所應該有的典範。








聯合報黑白集/貪汙案審了十四年


2018-07-07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雲林縣前縣長張榮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雲林縣前縣長張榮味涉及焚化廠弊案,以貪汙罪判刑八年定讞。選舉在即,輿論多注目於此案的政治效應。但以司法角度看,此案可議處在於纏訟了十四年,最高院四度發回更審。
一起貪汙案,不管是金錢流向、人證物證、司法攻防見解,究竟錯綜複雜到何種程度,值得台南高分院和最高院之間來來回回這麼久?
熟悉台灣司法實務的人,對於「纏訟十四年,四度發回更審」,恐怕覺得只是小case,司空見慣。台灣司法史上耗時最長的「一銀押匯案」,歷經二十八年半審理,三名被告才得以無罪定讞。再如轟動一時的華定國弒母案,更創下了「更十八審,一百五十五位法官審理」的紀錄。
難怪監察委員李復甸針對一銀案的調查報告中,譴責承審法院和檢察官罔顧司法人權,三名被告遭長期羈押,「被押時正值中年,前景無限,至無罪確定時業已滿頭白髮……寧非毀人一生?」
這次張榮味案判刑定讞,或難謂「冤獄」或「毀人一生」。但審判歷經十數年若為法界常態,這不叫司法怠惰,什麼才叫司法怠惰?這種事若不改革,什麼才值得司法改革
法界也許會辯稱,台灣已有《速審法》了!別忘了速審法被稱為「曹興誠條款」,起源於企業家曹興誠花錢登廣告痛罵檢察官濫權和浪費司法資源。有錢人「用腳投票」移民去當外國人了,剩下跑不掉的老百姓冷眼看待:蔡政府承諾的司法改革改到哪裡去了?








聯合報社論/吳釗燮籲台日安保對話,如消逝風中


2018-07-07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外交部長吳釗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接受日本媒體訪問,呼籲因應中國大陸威脅的日益擴大,台日應該儘速展開「對中安保對話」。上月在日本舉行的「第一屆台日第三市場合作委員會」中,台日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也希望台日能夠攜手進軍「新南向」,以抗衡大陸的一帶一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五月的日本黃金周,有別於過去日本議員來台絡繹不絕的情況,今年並沒有自民黨籍國會議員訪台。一向被視為親台的安倍政府,似乎有意無意地冷卻對台關係。不僅如此,上周在東京舉行的RCEP部長級會議,日本一改過去的冷淡,力促各國在今年內達成最終協議由於RCEP是中國大陸所主導,日本態度的轉變,可視為中日關係將從對抗逐漸轉為合作的前兆
亦即,在中日關係趨於緩和的氛圍下,吳釗燮與邱義仁對日方過度樂觀的期待,似已變得不切實際。此外,從台日雙方的熱冷對照,也可嗅出先前狀頗熱絡的台日關係似已出現變化。
首先,是台日關係的平衡槓桿逐漸向日傾斜。先前,日本為了避免台灣過度倒向中國大陸,常刻意對台灣釋放出善意與利多。近期,因兩岸關係逐漸從「冷和平」轉為「熱對抗」,蔡政府一直積極拉攏日本抗衡大陸。台灣一則有求於日本,二則又失去兩岸關係做為平衡桿,不免使台日間的不對等關係日益擴大。
其次,是日中台三邊關係的鐘擺逐漸擺向中國大陸。蔡英文執政後,將台日關係定位為「價值同盟」,其價值是建構在共同對抗中國大陸的基礎上,日本則把台灣當成對北京討價還價的籌碼。但在「川金會」後,日本在朝鮮半島問題上逐漸被邊緣化,迫使它不得不從「對美一面倒」朝向「美中平衡」尋求調整。為此,緩和中日關係已成為安倍對外關係的主旋律,為培養中日友好的氛圍,日本對台灣自然不再有求必應。
當前台日關係的困境,表面上看,可以說是蔡政府遲遲未能解禁福島核食進口,而引發日本政府的不滿。事實上,真正原因是由於近期朝鮮半島局勢緩和,牽動了美日中三邊關係的扭力變化,日本因而必須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
日本的第一項戰略性調整,是將自己從美國亞洲再平衡的急先鋒角色,轉為尋求美中平衡的角色。過去多年來,日本一直積極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與澳洲、印度合縱連橫,來圍堵中國大陸。但「川金會」後,川普在未告知日韓的情況下,逕自宣布終止美韓聯合軍演。這讓日本產生危機感,擔心反覆不定的川普再度拋棄日本,讓美日同盟再次漂流。為此,安倍利用「中日友好條約」四十周年的機會,積極對北京示好,希望促成中日關係的改善。
日本的第二項戰略轉移,是從經濟抗衡中國大陸,轉變為平衡美國的貿易大戰。過去在對美一面倒的政策下,日本一直是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擁護者,在川普宣布退出TPP後,日本更取而代之成為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的主導者,以延續經濟圍堵中國大陸的戰略。但近期川普對亞洲大打貿易戰,日本深恐美國的保護主義將嚴重衝擊日本的經濟發展,安倍因而改弦易轍,利用中日韓高峰會在東京舉行的契機,一方面建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另一方面則重新加入大陸主導的RCEP,以牽制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
由於朝鮮半島及貿易形勢的驟變,日本正在調整其國際戰略目標,並尋求中日關係的改善,這顯示了安倍的務實與靈活;相形之下,也映照了蔡英文兩岸及外交戰略的僵固和一廂情願。可以想見,正在尋求中日關係正常化的日本,當然不可能和台灣進行「抗中安保對話」;亟思與大陸積極建構RCEP的安倍,更不可能與台灣聯手新南向去抗衡一帶一路。

聯合筆記/日本扛起自由貿易大旗

.高齡新院士…中研院人才斷層 10年補不了
.只處罰不引導 大學生依然「無住」
.聯合筆記/日本扛起自由貿易大旗
.21世紀銀髮啟示錄:和世界共振 直到最終章
.在足球之神面前 大國小國人人平等
.前瞻不前瞻 誰將為歷史負責?
.放暑假 補修「情感教育」學分
.自動化襲來 台灣巧實力在哪
.保護派遣勞工 台灣不如日韓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日本扛起自由貿易大旗


2018-07-07 00:31 聯合報  蔡佩芳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部長會議一日在東京舉行,十六個成員國的部長與東道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前排中)一起手牽手合照。(美聯社資料照片)



RCEP部長會議日前在東京舉行,儘管談判陷入僵局多時,但美國貿易限制讓與會國懷抱共同危機感,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力爭年內達成廣泛協議,聲明寫道「由於單邊貿易行動、報復,當前全球貿易環境正面臨嚴重危機」,展現出統一陣線對抗美國保護主義的姿態
這是RCEP首次在東協以外國家舉行部長會議,日相安倍出席了開幕並熱情發言,世界正關注亞洲能否團結一致繼續高舉自由貿易的旗幟,「讓我們打造自由公平的市場吧!」安倍政府相關人士透露,日本堅持出任議長國,在日本開會,以向美釋放日本堅持自由貿易以牽制美國的「強烈訊息」。
美日新經貿磋商架構將在七月下旬啟動,閃躲一年多的日本恐難再迴避開啟雙邊貿易談判。繼CPTPP、日歐EPA之後,日本政府將目光再轉向RCEP,試圖建構又一道對美經貿防波堤。為了加深美國被孤立的焦慮感,日本與其他國家有相同戰略,更站上了第一線。
與CPTPP相比,RCEP是一個相當寬鬆的框架,過去外界並不看好RCEP,質疑聲甚至大於肯定,然而面對一個敵視自由貿易的美國,似乎讓任何多邊貿易協定都有了新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成員包含了TPP故意排除的中國大陸。
川普初上任時,安倍仍懷抱說服川普重返TPP的期待,但川普卻讓安倍一再踢到鐵板;甚至當美國祭出鋼鋁重稅與可能提高汽車進口稅,提供其他同盟國優惠措施,對日本卻不肯讓步。如果說日本扛下TPP的重擔是為了延續TPP生命,讓美國有天能重返TPP,那麼日本政府積極促成RCEP,則顯示安倍政府經貿戰略調整,在持續遊說美國同時,重視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加速亞洲的區域統合。
日本國會上月底批准CPTPP,成為第二個完成國內程序國家,日本只要再敦促四個國家完成程序,CPTPP將在兩個月後生效;七月十一日,安倍將訪問布魯塞爾,出席日歐EPA簽署儀式。然而,RCEP的挑戰更大。
RCEP涵蓋投資和電子商務(EC)規則等十八個領域,日本在智財保護、廢除關稅門檻等規則上,與中、印等國都存在隔閡。對新興市場國家而言,美國保護主義帶來的危機感,未必超越急劇開放市場的風險。八月舉行下輪部長會議前,日本與新加坡能否匯總談判理出一份實質內容,或將成為關鍵。








保護派遣勞工 台灣不如日韓


2018-07-07 00:20 聯合報  魏世昌/資訊業(宜蘭市)
鴻海土城頂埔廠及虎躍廠傳出減員。鴻海聲明指出,是鴻海與派遣公司契約到期自然終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去年五月全國派遣人力達八十萬五千人,歷史新高。派遣勞工所以爭議不斷,乃係企業為省下人事成本,大量運用派遣人力,透過第三方派遣公司找來的員工,除了不需負擔其勞健保、休假或福利,時間滿數月或一年不等,即可約滿丟回給派遣公司,猶如次級勞工,「用完即丟」
近日有鴻海派遣員工收到終止通知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台灣仍有數十萬派遣勞工權益未受保障,但有愈來愈多的雇主、有規模的企業,甚至各級政府機關卻持續要求增加派遣名額與比例,《派遣勞工保護法》形同破傘,無法保護勞工。
派遣勞工縱使禁不了,但放眼各國,包括日、韓、德、法,都在派遣相關法案中明訂「同工同酬」規定,其中又以法國作法更為完善,要派單位必須額外給付十%津貼給派遣勞工,有效改善派遣工的低薪問題
反觀台灣《派遣勞工保護法》卻沒有要求,要派公司必須提供同工同酬待遇。此外,歐洲國家明訂限於臨時性、突發性、短暫性的工作韓國也有派遣法,明文規定臨時性、間歇性才可以用
筆者曾為派遣勞工,深知同工不同酬的歧視和不平等待遇。所幸當時雇用契約到期,要派公司恰好有缺,且任職期間表現受到肯定,才獲得正式轉正職機會;但勞動市場持續惡化,現行相關法制也缺失不少,其他派遣工能有這麼幸運嗎?







高齡新院士…中研院人才斷層 10年補不了


2018-07-07 00:54 聯合報  馮忠鵬/上市公司獨董(台北市)
中研院院士會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研院新科院士名單揭曉,年齡平均六十五點五歲,從上屆開始即擔心的人才斷層現象,似乎依然未扭轉。有院士指出,國內投入研究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各領域都開始出現斷層現象。以中研院物理所為例,未來十年將有四成研究員屆齡退休。
我在賓州某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的指導教授,去年退休。所有他指導過的學生數十人,近期在母校齊集一堂,為教授祝壽及祝賀榮退。
我們這些博士班畢業學生,除少數自行創業或到工業界任職外,多數選擇在美國及加拿大各大學擔任教職。我們研究所畢業後,接替的幾乎都是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或交換學者。他們畢業後,多數回到中國大陸各大學擔任院長、所長、教授。該校的台灣留學生,似乎就此消失了!
筆者過去在台灣長住及創業工作,看到年輕一代的大學生,似乎不再有出國留學的動力;一方面是博士不再吃香,另一方面是年輕人怕吃苦,寧可到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去讀書,也不想到異國去吃苦,還得說英文、吃洋餐。這些年,極少看到從歐美留學回國的留學生,也就產生了中研院院士口中所說的斷層現象。
我認識的幾位新科院士,也都是早年的留學生,年輕的沒幾個。十多年前,台灣的科技業,尤其是半導體業,領先中國大陸數年;早年的留學生居功甚偉現在中國大陸留學歐美的人數,遠超過台灣留學生,以致於中國大陸的金融及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一日千里
當台灣政府不再重視博士人才,任由他們前往對岸教書或工作,還把在對岸教書的經歷汙名化,不斷把人才往外推,不然就是汙衊遊走兩岸的學者,讓他們不再回頭。尤有甚者,政府還對從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及學者教授有高度戒心。
台灣人才的斷層現象,未來十年內不但填補不了,恐怕還會繼續惡化。







21世紀銀髮啟示錄:和世界共振 直到最終章


2018-07-07 00:17 聯合報  李艾格/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日本新音樂教父坂本龍一面對死亡威脅,生命力與創造力不輟,抗癌成功並創作出新專輯,長達近五年貼身跟拍的《坂本龍一:終章》,是今年台北電影節選片。 圖/擷自YouTube《坂本龍一:終章》預告影片


人生到了一個時節,總會忍不住回顧,看完今年台北電影節選片「坂本龍一:終章」試片,盛夏陽光熱力灑滿西門町,銀髮族文青熱烈討論觀後心得,心底忍不住吶喊:「像坂本龍一一樣吧!不管到了幾歲,只要有能力有機會,持續不斷地創作下去吧!」
即使沒有看過八○年代轟動一時的電影「俘虜」、「末代皇帝」,只要喜愛音樂,就一定聽過坂本龍一創作的電影配樂
六十六歲的坂本龍一,如果是在一般企業服務的上班族,已到了退休年紀,但是在紀錄片「終章」裡,令人難忘的不只是他在黃金年華全力發揮才能,更是他回顧自己罹患癌症,一邊治療、一邊創作「神鬼獵人」配樂,在鏡頭前敘述的神情;以及朗誦一九九○年電影「遮蔽的天空」台詞,臉上洋溢成就感的笑容。
台灣也進入高齡社會,平日非尖峰時間,公車上幾乎全是銀髮族,除了醫院有大批乘客上下,也有健康長輩外出聚餐逛街、或趕赴法院為政治偶像加油。如何讓銀髮族的智慧、經驗、能力持續與社會交流,是全球都須思考、規畫的課題
我常去的麵店,七旬老闆娘率領三、四位六十出頭的大姊,每天工作十幾小時;她們都有成年子女、甚至退休金,不全是為了收入開店,勞動的核心是讓生活有運轉中樞、和世界互動的軸心,當阿姨分享新菜、辣椒、草莓醬,得到讚美,臉上笑容跟坂本龍一一樣。
某日麵店阿姨聊起和房東續約三年,她算著算著,笑說:「再續約下去,我就八十歲了,只要身體還行,就繼續做!」
一如坂本龍一吟詠著「遮蔽的天空」裡最心醉的一段話:「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到達,所以會把生命當作一座永不乾涸的井,然而所有事物都只出現一定的次數,並且很少…」
煮麵也好、彈琴也好、說一句讚美也好,不管到了幾歲,都繼續去和世界共感共振,在「終章」來臨前的每一秒。


陳亮恭/超高齡高速列車 台灣步履蹣跚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陳亮恭/超高齡高速列車 台灣步履蹣跚

.洪蘭/一個無知決策 禍延三代
.嚴震生/台灣真正流失的價值—同理心
.盛治仁/打擊假新聞 社群媒體有責任
.劉維公/「吸管之亂」與諾貝爾經濟學獎
.黃介正/「習近平外交思想」確立
.王健壯/大法官忘了一五一號解釋?







陳亮恭/超高齡高速列車 台灣步履蹣跚


2018-07-07 00:08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成大AI智慧長照機器人「Zenbo」到社區服務老人。 圖/成大提供



再過八年,台灣將成為六十五歲以上人群超越總人口廿%的超高齡社會。內政部今年三月才公布台灣成為高齡國家,沒有喘息的空間,我國人口高齡化正以領先全球的速度飛奔,越來越快!人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現象,也代表台灣走在進步的軌道上,只是這前所未見的人口結構轉變所帶來的挑戰,沉重到無法只用華麗詞藻應對,歷史上未曾有人走過的道路上,高速列車步履蹣跚。
面對勢所難免的人口結構變化,台灣的永續不僅是環境變遷的挑戰,還有跨世代共融的未來,若未能端出有效的策略,面對難解的困境,有能力的人可能選擇移居,留下一群生活並不特別寬裕的人共苦;而社會的未來將無甘可同,讓超高齡台灣的列車穩健行駛,需要三個關鍵元素:

●人口政策大改革,確保列車旅客數量

台灣的永續掌握在居住於此的人民,積極友善移民政策固有必要,提升生育更為關鍵。生育率下降也是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趨勢,歐洲國家近年有效反轉生育率曲線,每對夫妻的平均子女數已近台灣兩倍。
生育政策的成效取決於社會整體發展,不是單純的發錢可以解決,因為養育子女是一生的承諾,政府與企業要給年輕世代願景,他們才不會害怕將自己的無力感帶給可能更艱難的下一代。生育補助不會提升生育率,只有具願景的社會才會。

●產業發展大轉型,提供列車充足燃料

支撐超高齡台灣的未來絕無可能仰賴稅收,企業外移或至資金活絡的市場掛牌、工作人口減少、政府稅收,都沒有樂觀的理由,將超高齡社會全然寄託於政府政策與稅收,無疑緣木求魚。
反之,政府須全力推動銀光經濟,帶動產業發展,銀光經濟是以原有之技術與資金優勢,切入新目標族群與市場,以健康老化為目標開創新產業,同步提升經濟發展與全社會的健康老化,這需要高度整合的跨域團隊,汙名化銀光經濟是壓榨高齡的說法,無法解決問題。當全球人口都在走向高齡,企業本應隨目標族群變化而移動,以公共服務與稅收思考超高齡社會需求將使列車無力前進。

●服務設計大變革,無齡世代永續社會

有了乘客與燃料,台灣這部列車的內裝也需要改款。台灣的高齡服務、照護體系,是用上世紀的思維在運作,世界衛生組織與歐盟都已經頒布新的健康照護與活躍老化的社會架構,而我們總以為台灣是全球最優,忽視全球的快速變遷。台灣的健康照護成果,只是亞洲第四,服務提供者自我的堅持,並沒有成就乘客舒適的搭乘體驗。
當搭乘經驗不愉快的時候,乘客不是怨聲載道就是下車,台灣民眾就只有這列車可搭。改款的台灣列車應該由下而上建立體系,由裡而外的改變每個人,應以現在和未來的高齡者為主體,以通用設計原則打造新社會,而非單純由上而下的實踐學術理想。
邁向超高齡社會的路上,台灣列車的車速飛快,但眼前一片迷霧看不清未來,超高齡台灣是全新的樣貌,當無齡生活變成民眾的渴求,國家的回應將重塑社會未來,而政府知道民眾想要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