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核四走入歷史 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吳釗燮籲台日安保對話,如消逝風中
.聯合報黑白集/貪汙案審了十四年
.經濟日報社論/核四走入歷史 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經濟日報社論/核四走入歷史 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2018-07-07 00: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電已經把核四廠第一批燃料棒搬上船,計劃運到美國,預計核四總計1,744束燃料棒將在2020年底前逐步運送出國。 記者賴郁薇/攝影


台電已經把核四廠第一批燃料棒搬上船,計劃運到美國,預計核四總計1,744束燃料棒將在2020年底前逐步運送出國。同時,經濟部計劃把核四改成綜合性的發電廠,改以其他的方式來發電,這代表爭議多年的核四將會正式走入歷史。
核四從李登輝總統時代拍板定案,1999年開始興建,其間雖然經過陳水扁總統時代的短暫中止興建,但在國民黨占多數的立法院通過,重新啟動興建,在2015年完成興建,但在國內反對聲浪高漲下,當時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核四廠無限期封存,未來是否要啟用,必須經過公投來決定。為因應國內的用電需求,而且台灣又是一個獨立電網,萬一缺電不可能有其他地方提供緊急用電,因此當時決定封存而不是廢除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希望仍然給台灣人民保留一個選擇的機會。
在民進黨執政的兩年內,由於廢核的速度太快,包括把核一廠和核二廠兩組在歲修中的機組都中止使用,結果立即造成供電吃緊,備載容量低於5%,導致去年815全台大停電,就是一個很大的警訊。為了因應不斷吃緊的供電問題,台電採取輪流降載的方式來因應,結果一方面可能造成用戶用電設備受損,各地也經常出現停電的情形。在用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經濟部終於在6月重新啟動核二廠2號機的運轉,讓供電情況獲得舒緩。這些都再再證明台灣短期內無法實現廢核的可能。
另一方面,政府為了因應核電的不足,大力的使用火力發電替代,包括台中火力電廠全力發電,同時計劃興建深澳電廠。其中台中火力電廠不但成為全球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也對中部地區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再加上這兩年來停電與跳電的情況一再發生,國人質疑民進黨政府「2025非核家園」政策的比例愈來愈高,部分民調顯示國人支持核四的比例也愈來愈高。
從民主國家的層面來看,當國人反對廢核比例逐漸增高時,執政黨就應該仔細考量是否要繼續推動非核家園的政策,甚至應該要舉行公投來確定廢核等相關政策。而年底即將舉行九合一選舉,有許多公投議題也正在推動,其中就有一些關於廢核的相關議題,執政黨應該就核四是否啟動,或是「2025非核家園」等政策,進行一個全國性的公投,讓國人做出最後的決定,而不是在不考慮民意的情況下,就立即把燃料棒送出國,造成核四立即面臨廢除的命運。這種完全不顧最新民意的決定,是反民主的作法,讓人難以接受
我們要再次強調,由於民進黨政府快速廢核,已經造成許許多多的成本,包括廢核四與高價購買綠電的龐大支出,都是直接的經濟成本。另外,由於必須使用大量的火力發電來取代,造成嚴重的空汙影響國人健康,這是非經濟成本。再者,由於國內外企業對於未來供電的疑慮,導致最近國內投資不振和外人來台投資停滯,衝擊未來經濟發展,這些都是台灣可能因此而失去的機會成本。
此外,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今年公布的國家競爭力排名,台灣排名下滑,跌到中國大陸後面,其中一項指標就是台灣基礎建設不足,指的就是未來在供電方面會出現嚴重問題。同時,美國商會在今年年度白皮書中也明確指出,台灣在2025年之後應該要保留核能發電的機會,而不應該完全廢除核電。也就是說,美國商會並不支持「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理由很簡單,因為那是很難達到的目標。
最後,我們再次呼籲政府,核四廢除與否是一個重大的經濟政策,決策部門不應該有任何的意識型態。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核四的問題在年底選舉時進行全民公投,讓全國人民對於核四的未來做出最後的決定,這才是一個民主國家所應該有的典範。








聯合報黑白集/貪汙案審了十四年


2018-07-07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雲林縣前縣長張榮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雲林縣前縣長張榮味涉及焚化廠弊案,以貪汙罪判刑八年定讞。選舉在即,輿論多注目於此案的政治效應。但以司法角度看,此案可議處在於纏訟了十四年,最高院四度發回更審。
一起貪汙案,不管是金錢流向、人證物證、司法攻防見解,究竟錯綜複雜到何種程度,值得台南高分院和最高院之間來來回回這麼久?
熟悉台灣司法實務的人,對於「纏訟十四年,四度發回更審」,恐怕覺得只是小case,司空見慣。台灣司法史上耗時最長的「一銀押匯案」,歷經二十八年半審理,三名被告才得以無罪定讞。再如轟動一時的華定國弒母案,更創下了「更十八審,一百五十五位法官審理」的紀錄。
難怪監察委員李復甸針對一銀案的調查報告中,譴責承審法院和檢察官罔顧司法人權,三名被告遭長期羈押,「被押時正值中年,前景無限,至無罪確定時業已滿頭白髮……寧非毀人一生?」
這次張榮味案判刑定讞,或難謂「冤獄」或「毀人一生」。但審判歷經十數年若為法界常態,這不叫司法怠惰,什麼才叫司法怠惰?這種事若不改革,什麼才值得司法改革
法界也許會辯稱,台灣已有《速審法》了!別忘了速審法被稱為「曹興誠條款」,起源於企業家曹興誠花錢登廣告痛罵檢察官濫權和浪費司法資源。有錢人「用腳投票」移民去當外國人了,剩下跑不掉的老百姓冷眼看待:蔡政府承諾的司法改革改到哪裡去了?








聯合報社論/吳釗燮籲台日安保對話,如消逝風中


2018-07-07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外交部長吳釗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接受日本媒體訪問,呼籲因應中國大陸威脅的日益擴大,台日應該儘速展開「對中安保對話」。上月在日本舉行的「第一屆台日第三市場合作委員會」中,台日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也希望台日能夠攜手進軍「新南向」,以抗衡大陸的一帶一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五月的日本黃金周,有別於過去日本議員來台絡繹不絕的情況,今年並沒有自民黨籍國會議員訪台。一向被視為親台的安倍政府,似乎有意無意地冷卻對台關係。不僅如此,上周在東京舉行的RCEP部長級會議,日本一改過去的冷淡,力促各國在今年內達成最終協議由於RCEP是中國大陸所主導,日本態度的轉變,可視為中日關係將從對抗逐漸轉為合作的前兆
亦即,在中日關係趨於緩和的氛圍下,吳釗燮與邱義仁對日方過度樂觀的期待,似已變得不切實際。此外,從台日雙方的熱冷對照,也可嗅出先前狀頗熱絡的台日關係似已出現變化。
首先,是台日關係的平衡槓桿逐漸向日傾斜。先前,日本為了避免台灣過度倒向中國大陸,常刻意對台灣釋放出善意與利多。近期,因兩岸關係逐漸從「冷和平」轉為「熱對抗」,蔡政府一直積極拉攏日本抗衡大陸。台灣一則有求於日本,二則又失去兩岸關係做為平衡桿,不免使台日間的不對等關係日益擴大。
其次,是日中台三邊關係的鐘擺逐漸擺向中國大陸。蔡英文執政後,將台日關係定位為「價值同盟」,其價值是建構在共同對抗中國大陸的基礎上,日本則把台灣當成對北京討價還價的籌碼。但在「川金會」後,日本在朝鮮半島問題上逐漸被邊緣化,迫使它不得不從「對美一面倒」朝向「美中平衡」尋求調整。為此,緩和中日關係已成為安倍對外關係的主旋律,為培養中日友好的氛圍,日本對台灣自然不再有求必應。
當前台日關係的困境,表面上看,可以說是蔡政府遲遲未能解禁福島核食進口,而引發日本政府的不滿。事實上,真正原因是由於近期朝鮮半島局勢緩和,牽動了美日中三邊關係的扭力變化,日本因而必須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
日本的第一項戰略性調整,是將自己從美國亞洲再平衡的急先鋒角色,轉為尋求美中平衡的角色。過去多年來,日本一直積極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與澳洲、印度合縱連橫,來圍堵中國大陸。但「川金會」後,川普在未告知日韓的情況下,逕自宣布終止美韓聯合軍演。這讓日本產生危機感,擔心反覆不定的川普再度拋棄日本,讓美日同盟再次漂流。為此,安倍利用「中日友好條約」四十周年的機會,積極對北京示好,希望促成中日關係的改善。
日本的第二項戰略轉移,是從經濟抗衡中國大陸,轉變為平衡美國的貿易大戰。過去在對美一面倒的政策下,日本一直是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擁護者,在川普宣布退出TPP後,日本更取而代之成為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的主導者,以延續經濟圍堵中國大陸的戰略。但近期川普對亞洲大打貿易戰,日本深恐美國的保護主義將嚴重衝擊日本的經濟發展,安倍因而改弦易轍,利用中日韓高峰會在東京舉行的契機,一方面建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另一方面則重新加入大陸主導的RCEP,以牽制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
由於朝鮮半島及貿易形勢的驟變,日本正在調整其國際戰略目標,並尋求中日關係的改善,這顯示了安倍的務實與靈活;相形之下,也映照了蔡英文兩岸及外交戰略的僵固和一廂情願。可以想見,正在尋求中日關係正常化的日本,當然不可能和台灣進行「抗中安保對話」;亟思與大陸積極建構RCEP的安倍,更不可能與台灣聯手新南向去抗衡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