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經濟/啟動第三次金改 刻不容緩

.聯合報社論..「強政治」與「弱經濟」的大選格局
.聯合報黑白集.別當權力的轎夫
.經濟日報社論.啟動第三次金改 刻不容緩




經濟/啟動第三次金改 刻不容緩


2016-01-03 01:1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領導人選出後,拚經濟是首務,而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一定要同時壯大金融產業,以打通資金血脈。我國金融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不僅遠低於成長快速的香港、新加坡,也低於南韓,且十多年來未升反降,而金融業GDP占比的下降,主要發生在銀行業,而非證券期貨業及保險業。新政府必須對銀行業乃至於金控業,進行大幅度改革,才能提振金融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並成為支持產業發展、拉動整體經濟起飛的動能,可以稱為第三次金融改革。
為何我們建議政府啟動第三次金融改革?先從前二次金改說起。2002年8月當時民進黨政府提出「金融改革二五八」計畫,希望在兩年內逐步地把金融機構的逾放比率降至5%以下,同時把資本適足率提升至8%的BIS國際標準,以強化金融體質,這是第一次金改。在金融相關法規與金融重建基金協助下,第一次金改目標算是達成。
接者,陳水扁總統於2004年10月喊出二次金改,主要目標為2005年底公股金融機構至少減為六家、2006年底前14家金控公司減半。二次金改限時限量的政策被批評為金融機構財團化,同時扯出龐大的政治獻金與收取賄賂疑雲。後來二次金改目標並未完成,而2006年由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喊停,整個過程令人不勝唏噓。
有鑑於二次金改引起的風波,2008年國民黨執政後,就沒有正式執行金融改革的整併工程。2013年10月金管會設下金融發展目標,希望在三至五年內,促成一至二家國內銀行成為具指標性的亞洲區域性銀行(簡稱為打亞洲盃)。而2014年3月初行政院長毛治國在立法院宣布公股銀行間整併(公公併)的政策,以利公股銀行打亞洲盃,之後馬總統亦肯定金管會的打亞洲盃政策。但是,兩年過去了,連最簡單的公公併都受阻,其他改革更未有任何成果。
我們建議重啟第三次金融改革的理由是,台灣銀行產業結構太分散,而且資產過度集中於政府控制的銀行,泛公股控制的銀行共有九家,占國內所有銀行業資產約略超過一半。就亞洲而言,即使在台灣的大型銀行,到了國外只能算是中型銀行;而且銀行過多集中於泛公股銀行,使得這些銀行的發展綁手綁腳,同時集中於傳統銀行業務,競爭力未見提升。
在亞洲銀行業的發展,合併或收購是重要手段,並且有利於赴國外發展,例如: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其中,新加坡原來有十家銀行,在十餘年前,政府主導整併成三家,而且皆揮軍向海外發展,形成亞洲地區活躍銀行。
因此落實打亞洲盃的構思,泛公股金控、銀行整併必須強化海外分支機構的競爭力與整體規模。目前我國公股銀行的國際化程度不高,若能將兆豐金控、第一金控合併,兆豐銀與第一銀二者國外分支機構稅前盈餘占本國銀行所有國外分支機構的三成,而且海外分支機構也較多,則可提升海外競爭力。再者,以資產規模而言,兆豐銀與第一銀資產合計約5兆元,合併後將成為國內最大銀行。
此外,倘若新政府要推行民股、公股金融機構的整併,必須在程序公開、換股溢價與員工權益保障下進行。不論是公股併民股或民股併公股,都要避免只買部分股權的合併,因為整併涉及公股機構而只買部分股權的話,就可能發生吞不進去又不願吐出來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大股東不願稀釋經營權,結果使公股、民股金融機構的整併不易成功。
我們再次強調,台灣的銀行業需要整併,才能走向亞洲,並且支持日漸在亞洲布局的台商,此乃第三次金融改革的基本思維。政府要啟動第三次金融改革必須最高領導人支持,有關部會在共同目標下進行,同時要提高行政效能及廉潔度,才會獲得全民的支持。

聯合/別當權力的轎夫


2016-01-03 01:1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一六六八名學者最近連署支持「英仁配」,其中包括廿三名院士,上週成立後援會。蔡英文在會上致詞時承諾,保證「不讓政治迫害學術」。這項承諾,讓人啼笑皆非。
台灣已解嚴近卅年,蔡英文還在重彈「學術迫害」的老調,真讓人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或者,難道是連署學者想要喚醒戒嚴年代的恐怖幽靈?
經過兩次政黨輪替,還有人在玩連署推薦的遊戲,反映了台灣政界和學界心態毫無進步。尤其,蔡英文把調性定格在白色恐怖年代的陳年往事,難道不怕搞砸了自己想要塑造的「向前走」形象,嚇走她的年輕支持者?
如果四捨五入的話,一六六八名學者連署挺英仁配,與四年前一七○九名學者連署支持馬英九連任,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即使算一算連署院士,這次的廿三人,比起四年前的廿八人,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之別。學術界立場涇渭分明,不同立場的連署不曾間斷,卻從未能提供有效的保證,反而剝奪了公共知識分子的論政空間。
讓人不解的是,為何這麼多學術界人士願意充當權力的轎夫?從民主的角度看,一千六百多名學者,只代表一千六百多張選票,學者的一票不會比庶民的一票更有重量。更何況,歷經二○○○年李遠哲率國政顧問團挺扁,最後留下一個無人制約的貪腐政權,帶給台灣慘痛的經驗;如今學術界卻還汲汲營營,樂此不疲,所為何來?
蔡英文那天宣示,「我一定會把自由獨立還給學術界」時,她未免膨脹了自己的角色。學界的自由獨立來自其專業堅持,而非來自權勢者的賞賜;當蔡英文用這種優越的姿態面對學者時,她跟威權元首有何兩樣?
學術界要當掌權者的監督人,別當他們的轎夫!

聯合/「強政治」與「弱經濟」的大選格局


2016-01-03 01:1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昨天的大選辯論,三位總統候選人在美豬、年金、加薪等議題上有較聚焦的交火,也各自在政治上提出一些溫情喊話,勉強在政見上看出一些區隔。但綜觀其內容,撇開應對機智與口才不談,最令人憂心的是他們共同的「強政治、弱經濟」現象:雖然三人把民生、經濟、公平正義掛在嘴邊,但就事論事提出的解方卻很薄弱,只是不斷地將矛頭指向對手。
昨天的辯論,朱立倫先就兩岸、外交、募兵制、參與國際組織、能源、美豬開放等六個選項,比較他自己和對手政見的不同。宋楚瑜則提出了「三叉戟計畫」,依國土規劃的著眼,把台灣經濟分成六大區塊。蔡英文強調的則是她的「機制論」:要建立朝野協商機制、產業體質調整機制、年金改革機制和對外溝通機制等,看不出她有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準備。
這些政見,主要都在強調目前國家財政、經濟及分配的失衡和扭曲,並試圖尋求答案。但觀察三人的論述方式,卻只是企圖將「始作俑者」的罪名歸諸對手陣營,並設法逃避己方的責任,而不是客觀、具體、有層次的析理及推演。也因此,民眾並無法從他們的政見中看到問題的解決途徑。朱立倫自辯其政見和馬英九的看法不同,但觀察其基本主張,許多仍延續馬政府的路線不變;反而在談到某些地方施政經驗時,顯得有其獨到之處。至於宋楚瑜,說政府的功能是「善用各種資源」;但他似乎忘了自己擔任省長時就是以「散財童子」聞名。
蔡英文當然辯才無礙,但一觸及具體議題,她就暴露了其「泛論」的毛病:一是採取「模糊策略」,把問題變得更抽象化;二是化「目的論」為「過程論」,完全不提要如何解決,一味談論要如何設立機制、如何進行溝通云云。簡言之,她拚經濟的萬靈丹,不外「溝通」與「團結」兩大法寶。問題是,過去八年,民進黨一直是「逢馬必反」、「逢藍必反」,馬政府的施政不斷遭到民進黨以國會杯葛、街頭抗爭的手段阻撓;以這種作風,蔡英文竟然可以搖身一變,高調大唱團結和溝通。如果綠營反身看到自己的身影,也會覺得可笑吧!
不可諱言,台灣的經濟走到今天這樣進退失據的局面,不論藍綠橘,都有難以推卸的責任。舉例而言,蔡英文在辯論中強調,自己並不反對兩岸交流,只是要求建立監督和控管機制;她並誇稱,民進黨執政時建立了很好的「風險管控機制」,國民黨至今還在使用。但試問:如果這套機制好用且如此有效,何以今天朝野政治人物卻在互相指責別人為「買辦」?民進黨又為何以「黑箱」之名橫將《服貿協議》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阻攔於國會?民進黨的矛盾,已一目了然。
說穿了,選舉中這些「拚經濟」的訴求,多半時候只是騙選票的糖衣;而包裹在糖衣底下的,則是無盡的藍綠對立和政治惡鬥,以犧牲台灣經濟來賺取自己政黨的權力和利益。也因此,在政治意識型態面前,所有民生和經濟議題都成了「可割可棄」的犧牲品。在上次辯論會中,蔡英文也承諾,當選後會把《兩岸監督條例》和《服貿協議》列為優先法案;然而,過去兩年,一再阻擋這兩項法案過關的,不正是民進黨嗎?
在正常民主國家,政治和經濟通常是支撐社會前進的兩大支柱,左右兩腳不可或缺。但在台灣,政治和經濟卻不時被操作成互相牽絆的因素,其中最常用的槓桿就是兩岸關係及統獨議題。過去廿多年來,政治人物不斷利用各種手法來杯葛政府和企業的正常運作,同時也削弱了台灣經濟;正因為經濟止步不前,支撐社會公平分配的力量日漸薄弱,貧富差距及世代剝奪也因而日趨嚴重。政治對立的「非經濟因素」,正是阻擋台灣前進的最大障礙。但對政治人物而言,只要有政治利益可圖,經濟問題隨時可上綱為國家安全議題、意識型態議題,並輕易地加以阻擋。
觀察三位候選人在辯論會上談論經濟問題的方式,經濟議題似乎只被當成一種「工具」,是用「誅心論」來攻擊對手,而不是為了找出解決之計。尤其,當經濟問題被簡化到只剩美豬、年金、薪資、網路便利性、央行貨幣政策等狹窄範疇,在這種「強政治、弱經濟」的格局下,台灣還能有高瞻遠矚的發展視野嗎?

名家縱論/失落?超越?台灣科技業下個十年

.美豬進場? 配套先拿來
.星期透視/彭作奎:擋美豬 不如升級國產豬
.名家縱論/失落?超越?台灣科技業下個十年
.美豬交鋒 蔡英文昨非今是
.總統辯論/一團心結 怎麼團結台灣
.總統辯論/在野不團結 執政再來團結?
.總統辯論/企業缺席 辯論淪鬥嘴鼓
.總統辯論/新總統 請許我平靜生活
.總統辯論/加強勞檢 救救血汗勞工
.警用槍失當否 應設專業委員會鑑定
.五輕打烊、八輕斷頭 台灣石化缺口誰補
.畫中有話/景氣 總會有春風





名家縱論/失落?超越?台灣科技業下個十年


2016-01-03 01:27 聯合報 簡立峰


Google在台灣的營運將屆十年,一路走來見證了網路科技引領社會的快速轉變,也目睹了新經濟的崛起與台灣產業面臨轉型的躊躇。此時台灣社會正準備迎接新任總統,而同屬科技模範生,也是大國旁小國的芬蘭,經濟正面臨空前衰退,陷入所謂失落十年。台灣如何避免走向與芬蘭一樣的命運,下一個十年是個關鍵期。
過去十年,無疑地是科技史上發展最迅速的時代。雲端與行動通訊科技造就無所不在的網路服務,大數據更讓許多傳統服務推陳出新,不少產業因而出現典範轉移,如Uber翻轉全球計程車產業、Airbnb改變旅館經營概念。科技領航者也由過去HP、Sony等資訊電子產業,轉變成由Apple、Google、Facebook等網路科技業所主導。網路企業更是大者恆大,主要集中在美、中兩大市場,歐洲與日本企業在這波浪潮中明顯呈現弱勢。
芬蘭就是典型例子,這個培育出全球手機龍頭Nokia(諾基亞)國家,曾經是舉世學習的小國典範,有所謂「芬蘭驚艷」美稱。最近因產業過度集中,經濟上過度依賴俄羅斯,隨著近年Nokia重挫、俄羅斯市場衰退的雙重打擊,芬蘭整體經濟情況急轉直下。
台灣這十年也不好。產業集中資通訊科技,經濟則過度依賴中國市場。一方面錯失藉由網路產業調整產業方向的契機,更重要的是倚賴甚深的PC產業大幅式微,手機代工又面臨紅色供應鏈低價競爭。還好台灣半導體業還算挺住,去年出現史上最大產值,台積電與聯發科也擠入世界十大半導體企業之林。不過好景不常,中國實施進口替代,正以國家之力發展半導體,台灣產業又面臨清華紫光強勢逼婚困境。
與芬蘭一樣,大國旁的小國有著臨近大市場的機會,也有諸多無奈與挑戰,不論資金與人才都很難避免磁吸。精準掌握趨勢、保持彈性、不斷創新與開拓更多元市場是唯一生存之道。就像行經大船旁的小船,隨時得戰戰兢兢。芬蘭經濟雖然嚴峻,但由於是歐盟成員國,其社會相當國際化,政府又大力鼓勵新創企業。許多Nokia前員工運用科技長才,抓緊行動網路機會,最近又組織出知名公司,包括「憤怒鳥」、「部落衝突」、Jolla等。加上跨國性企業非常看重芬蘭人才,也紛紛到芬蘭設立研發中心,包括來自台灣的聯發科。或許短暫未來芬蘭又可走出新格局。
芬蘭有的挑戰,台灣一樣不少,若加上國家認同與欠缺國際參與,台灣的問題可能更多。芬蘭從上到下的努力,對重拾過往光榮的企圖,則是台灣需要學習、借鏡。展望下一個十年,在懸崖邊的台灣,唯有超越過去,才能避免失落。這無疑是台灣新任總統與政府空前重大的課題。
現有資通訊產業雖然有不得不超越過去的壓力,但在萬物聯網新趨勢下,高端硬體技術將更加關鍵,還是有許多機會領域值得發展,如車聯網、智慧工廠、醫療電子等,都可透過異業結合,走出現有單一產業格局。比起大多數國家,台灣在這些方向有更堅實的產業基礎,就看能否把握此難逢契機,產官學與年輕人攜手勇敢投資未來。若能如此,其實無須擔心舊有產業的衰退。
台灣科技產業還可借力使力。紅色供應鏈的崛起,既然是不爭的事實,就把危機變成轉機。可參考中國騰籠換鳥策略,藉機去化競爭力低領域,將資源投注在更有競爭力的方向,透過企業整併,例如聯發科合併晨星這類成功案例,創造出更多可打大聯盟的國際級企業。
東南亞與印度市場崛起,更提供一個降低對中國市場過度依賴契機。台灣社會長期關心國內與兩岸政治議題,反而忽略全球產業脈動。台灣有絕佳地緣與產業優勢,但明顯地包括企業、政府甚至智庫,都未能有效反應全球產業動向。我們只見中國與日本領袖紛紛帶著企業走訪這些區域,卻不見台灣身影,這恐怕又是未來新政府另一責無旁貸的課題。
台灣科技產業下個十年路,也許不會太平順,但唯有積極超越過去,才能避免失落。(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星期透視/彭作奎:擋美豬 不如升級國產豬

.美豬進場? 配套先拿來
.星期透視/彭作奎:擋美豬 不如升級國產豬
.名家縱論/失落?超越?台灣科技業下個十年
.美豬交鋒 蔡英文昨非今是
.總統辯論/一團心結 怎麼團結台灣
.總統辯論/在野不團結 執政再來團結?
.總統辯論/企業缺席 辯論淪鬥嘴鼓
.總統辯論/新總統 請許我平靜生活
.總統辯論/加強勞檢 救救血汗勞工
.警用槍失當否 應設專業委員會鑑定
.五輕打烊、八輕斷頭 台灣石化缺口誰補
.畫中有話/景氣 總會有春風





星期透視/彭作奎:擋美豬 不如升級國產豬


2016-01-03 01:27 聯合報 彭作奎/農委會前主委、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此次總統大選辯論會上,候選人被要求對開放含瘦肉精美國豬肉進口表態,使原本可掌控的經貿問題,頓成一翻兩瞪眼的政治議題,令人遺憾。
TPP在去年十月五日達成協議,但生效要件必須所有成員國完成國內批准程序,或至少六個成員國完成國內批准程序,如果美、日兩大國未通過,就不可能生效。美國正值大選,若干總統及參議員候選人認為,TPP對美國產業衝擊太大,持反對態度,協議能否在今年國會通過仍有變數。
TPP被稱為「廿一世紀世界規則」,是高標準的自由化協議,台灣如能順利加入,將成為獲利最大國。二○一四年台灣FTA覆蓋率僅為五%,台灣若能加入TPP,FTA覆蓋率將成為卅五%,若在有意圖加入TPP的七個RCEP國家(除柬埔寨及寮國外)也同時加入,台灣FTA覆蓋率可達六十八%,台灣當可不必再擔心邊緣化危機,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農業向來是各國最難處理的問題。TPP的主導國美國一直關切美豬以及牛內臟進口;RCEP的主導國中國大陸,則關切兩岸農產貿易待遇正常化的議題。若台灣拒絕美豬進口,不開放單獨禁止大陸農產品的進口,如蘋果等,是否會影響台灣參與TPP的機會,不論在朝在野都要戒慎恐懼,做好評估與拿捏。
美豬議題,不只是食品安全問題,還包括國際貿易、外交政策問題。瘦肉精是否會造成人體負擔,依舊是未知數,全球有一百六十多國禁止使用。但在開放美牛時,我專家認為「萊克多巴胺」是瘦肉精的一種,作為飼料添加物,近十年沒有報告指出有家畜或人類中毒的情形。二一二○年政府參考國際(Codex)標準,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牛進口。
日韓人的體型與國人相近,在美國壓力下,日本採國內禁止使用,進口容許10ppb,韓國採國內與進口都容許10ppb。根據OECD資料,日、韓每人豬肉年消費量分別為十五公斤及廿四公斤,低於台灣的卅四公斤。就每人每年豬牛肉消費量比較,日本為廿二公斤(魚肉消費量高達廿七公斤),占肉類消費量六十二%;韓國為卅六公斤,占七十%;台灣為四十二公斤,占五十五%。台韓兩國的豬牛肉消費量差六公斤。
假如台灣採用韓國牛豬肉含瘦肉精的標準,兩國每人每年可能食入的瘦肉精量相差不多;若台灣繼續國內豬肉零檢出,台灣吃肉的健康風險則低於韓國,同時台灣豬肉應可與被標示的美國豬肉產生差異,得到重視食品安全消費者的青睞,讓市場建構不購買含瘦肉精美豬的機制,形成「開放並不代表進口」的案例,如過去台灣開放美國火雞肉,日本開放白米卻沒進口的實例。
堅持不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是政府負責任的態度。根據過去與美國TIFA談判的經驗,若最後談判被迫開放,政府一定要以符合國際「萊克多巴胺」允許標準為底線,並獲美方確保台灣加入TPP承諾。並透過明確的標示與警語、強化食品安檢,嚴禁做學童午餐食材,確保全民食安。
盱衡國際情勢,農業保護阻力重重,安倍宣稱「TPP是國家百年大計」,擺脫保護。政府應推動「愛護農業」運動,全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提升國產品牌形象與生鮮安全價值,激發全民愛用國產農產品運動,將是正辦。

王健壯/最後文告不過爾爾

.王健壯/最後文告不過爾爾
.朱宗慶/三十年,一封信
.黃介正/迎接「自強」年
.劉維公/拒絕惡棍當道
.高朗/民粹旋風下的美國總統選戰
.葉銀華/日矽案 治理為心 蒼生為念
.廖玉蕙/歲暮送暖到宜蘭百果樹紅磚屋




王健壯/最後文告不過爾爾


2016-01-03 01:10 聯合報 王健壯


馬總統也許在生活上很節儉,但他在政治上卻很「浪費」,近八年來,他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總統這個職位才特有的權力資源。
民選總統不是也不能是帝王總統,權力當然有限。但總統權力即使再怎麼有限,也比任何政府機關首長要大很多,他雖然不能像帝王總統那樣揮霍權力,但他若不知道如何運用有限權力,無疑就是浪費權力。
馬總統是浪費權力的一個範例。他是民選總統,但他從就任後就把自己擺在一個錯誤的戰略位置。民選總統的位置應該站在第一線,但他卻從頭到尾退居第二線,六、七百萬張選票把他送進了總統府,但自此之後,他卻拘泥於半調子的雙首長制,自囚於他自己所劃定的憲法牢籠中,把治理國家的權與責,授權他人代行,完全忘了人民選票授權的對象是他,而不是任何其他人。
作為國家領導人,總統的手雖然不能也不應伸進凡百政務,「手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這是當總統的大忌。但馬總統這幾年卻是該伸手時不伸,不該伸手時卻亂伸。例如,他該伸手介入結構性的國會改革,但他卻伸手干擾程序性的國會議事,結果當然是落人口實。例如,他該伸手要求司法進行體質改革,但因憚於干預司法的指控,卻至今遲未伸手,放任司法沉疴難治,而讓人民對司法無所期待。有權力應為而不為,這就是浪費權力。
而且,馬總統不但浪費了治理權力,更浪費了總統特有的話語權力。以他今年的元旦文告為例,這篇文告雖是他任內最後一次總統文告,但卻絲毫未讓人感受到「最後」的味道,通篇文告雖然洋洋灑灑七千多字,但文告既非佳篇也無佳句,盡是八股官樣文字,而且字裡行間到處可見統計數字,瑣碎餖飣有如主計處的統計報告,這樣的文告簡直暴殄了總統的話語權。
「說服的權力」是總統的特殊權力,總統的形式權力雖然被憲法所定義,但總統的實質權力卻經常顯現於他說了什麼,以及他如何說,「語言即是行動」或說「行動完成於語言」,指的就是總統的說服權力。而且,總統的話語是權力話語,代表的是「領導者的聲音」,他能讓人民在悲觀時不至於絕望,在危機時不會陷入恐慌,在困頓挫折時仍然抱有希望,歐巴馬祇有短短兩千多字的就職演講,就有這樣的效果,但馬英九元旦文告的效果卻正好相反,他讓人民只看到「計算」而未見「領導」,證明他不但浪費了總統的特有權力,也瑣細化了總統的角色。
但要求總統善用說服的權力,並非要他逞口舌之能;要求總統文告是佳篇也有佳句,也不是要求他的文告必須寫得文勝於質;但瞭解「話語的力量」意所何指,以及「權力的話語」為何物,這是當總統應有的基本常識。如果當了八年總統,發表了那麼多總統文告,結果每篇文告都是令人乏味的官樣文章,連一句能讓人印象深刻甚至記誦的警句佳言都遍尋不著,這樣的文告不如不告也罷;未盡治理權之責,這是總統失職,未盡話語權之責,亦然。
每個國家都有善用權力話語的國家領導人,南非有曼德拉,捷克有哈維爾,英國有邱吉爾,美國有林肯、羅斯福、甘迺迪及歐巴馬等人,他們的演講都是經典;但台灣的經典何時才會出現?連最後文告都不過爾爾,當然更不必寄希望於馬總統了。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