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花錢都沒本事,政府如何拚內需?
.聯合報黑白集/危險孩子怎麼養成的
.經濟日報社論/改善稅制 擋住對岸磁吸攻勢
經濟日報社論/改善稅制 擋住對岸磁吸攻勢
2018-04-04 01: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針對中國大陸惠台31項措施的租稅優惠,財政部指出,這些租稅優惠措施不只是針對台灣,且原本就已存在,是「了無新意」。財政部也提出相關數據,認為大陸的租稅負擔高過台灣,因此就競爭力而言,似乎不將大陸的租稅優惠措施放在眼裡。
財政部提出的數據,包括總體面的租稅負擔率,台灣105年度只有13%,低於中國大陸的17.6%。而就產業競爭部分,雖然台灣今年起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稅率由17%調高為20%,但仍低於中國大陸一般企業所得稅的稅率25%。而且財政部已分別從「資金面」、「人才面」及「技術面」提供適宜租稅措施,因此營所稅有效稅率只有13%至14%,仍比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稅率的15%還低。
以目前的資料來看,財政部的說法確實有些道理。例如,為了鼓勵企業投資,財政部於今年2月7日修正公布所得稅制優化措施,廢除了兩稅合一的設算扣抵制,改採股利課稅新制,企業主要投資人(高所得的大戶)股利所得稅負,由最高49.68%降為42.4%,相信有助提高投資意願。此外,未分配盈餘加徵營所稅稅率由10%調降為5%,使企業保留盈餘不分配的稅負由25.3%降為24%,或許有助於促進企業投資。
但是大陸的惠台31項措施中,租稅措施部分,不是只有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可享「高新技術」企業按15%稅率徵收所得稅而已,還有一些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以及設於中國的研發中心採購中國設備,可全額退還增值稅(相當於我方的加值型營業稅)等租稅優惠。因此,如果將這些優惠措施含括計算,以及其他早已存在的租稅優惠,大陸的企業所得稅,實質或有效稅率應該也是低於名目的15%。
更應注意的是,大陸的投資稅負,以一般企業的股東而言,企業所得稅扣完25%之後,股東的股利所得應繳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僅有20%,因此投資的稅負在公司和個人階段合計只有40%,仍然比我最近稅改後實質稅負42.4%還要低。若為高科技事業,則企業所得稅稅率只有15%,因此投資的實質或有效稅率只有32%,比台灣足足低了10個百分點。而若該企業保留盈餘不分配,沒有加徵企業所得稅的問題,實質稅負只有15%,也比台灣的24%低了許多。這是財政部沒有把兩岸的稅制放在相同的基礎上比較導致的差異。
而且,租稅負擔的比較,不能用「靜態」的觀點,因為美國去年底通過的減稅法案,才將公司所得稅稅率由35%降至21%,已經對各國形成減稅比賽的壓力,而我國卻背道而馳,將營所稅稅率提高至20%,其實是不利於國際競爭。同時,大陸的稅改隨時都在高效率地進行,例如「營改增」順利完成,將不好的毛額型營業稅全部改為加值型的營業稅,消除對企業的決策和經營的干擾,減稅幅度超過2.1兆人民幣而產生明顯的效益。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陸續提出許多降費措施,包括地方政府的亂收費,以及五險一金的保費都大幅調降,去年降費就至少上兆元人民幣,今年更會大幅度降低,包括個人所得稅的薪資所得將大幅調高免稅額或降低稅率等,兩會後,國務院更宣布製造業等增值稅稅率調降等三項措施,預計將減稅人民幣4,000億元(約新台幣1.8兆元),顯然已經開始對美國的減稅開始反應,立法效率遠比我方快速。
此外,在全球化的時代,各國都身處更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也都面臨資金及人才跨國移動的挑戰,稅制只是關鍵因素之一,大陸也只是競爭對手之一,還有稅費更低的香港、新加坡,具有吸引我資金、人才外流的相對優勢。而台灣還有低薪、市場小、「五缺」和政府效能低落等問題,政府最需要努力的是,強化國際觀,除了租稅措施之外,也應提出具競爭優勢的政策措施,以吸引人才和資金。
聯合報黑白集/危險孩子怎麼養成的
2018-04-04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狄鶯與兒子孫安佐,關係非常親暱。 圖/摘自狄鶯臉書
狄鶯和孫鵬的獨子孫安佐因威脅要到學校開槍被捕,日昨更遭美國警方搜出他持有手槍和一千多發子彈;如此驚人的數量,絕非一名正常高中生所應擁有。對照連日來狄鶯夫妻談及其子的袒護之情,他們恐怕真的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麼。
不可否認,狄鶯夫妻對於兒子確實充滿關愛;但是,教養子女恐怕不是一味用愛來澆灌即足夠。對於孫安佐這樣成長於富足家庭又不缺乏愛的孩子,究竟是什麼動機,讓他去囤積了如此大量的槍枝和子彈?若如狄鶯夫妻的解釋,僅僅是因為孫安佐是個「軍事迷」,這恐怕是自欺欺人,毫無說服力。
十八歲的孩子,不斷購買槍枝或武器──即使是合法取得,絕難視為正常行為,何況還發出威嚇。然而,狄鶯夫婦卻將此事說得稀鬆平常,彷彿一切都可以合理化。事實上,他們的教養態度不正確,才是導致孩子行為偏差的主因。試想,若換作是孫安佐的同學揚言要血洗校園,他們不會驚惶嗎?
沒有人天生就是危險的孩子。但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適當的教養或引導,如果偏差行為未獲得糾正,卻不斷遭到漠視、鼓勵或縱容,就會變成危及其他人的犯行。台灣近年屢屢發生「富二代」犯罪,包括吸毒、縱欲、開名車肇逃,很大比例都是父母寵溺所致。這又是什麼樣的愛?
當孩子成長,請陪伴他們成長,幫助他們成為正直的人。父母的心智也要跟著成長。
聯合報社論/花錢都沒本事,政府如何拚內需?
2018-04-03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全台瘋搶衛生紙」,是今年春節後最大的全民運動,反映出民眾對市場的不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近日一再強調,「內需」將成為今年台灣經濟成長主要的動能。她說,外在環境變數無法控制,能操之在我的就是內需,能不能夠做出成績,靠的就是執政團隊的執行力把績效反映出來。內需當然重要,但蔡英文沒告訴你的真相是:台灣是外銷導向的經濟,只專注在狹小的內需市場,其規模遠不足支撐成長。
對於大陸的惠台措施及即將開打的中美貿易大戰,蔡總統顯然比賴清德更了解其嚴重性,也不掩焦慮。她多次在民進黨中常會強調,「期中考」將至,行政團隊要對具體政策提出明確時間表,強調拚經濟很重要;若沒跟上這波全球經濟上升景氣,「GDP數字要從哪來?」
蔡總統的焦慮可以理解。川普發起的貿易大戰,台灣必然遭受池魚之殃;若全球金融市場及科技產業動盪加劇,我國出口受到衝擊,經濟動能必將減緩。一旦出口打不開局面,當然只能靠內需,除了民間投資和消費外,最大的關鍵就是政府投資。由於前瞻計畫預算陸續啟動,蔡總統盤算,加上都更與長照、推動老屋更新及能源轉型等,均可創造更多內需。
問題在,政府編列的預算,要花得出去才有效果。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說過,過去五年,政府公共建設預算每年有五百多億元未執行,因此國發會要建立監督考核提高執行率。遠的不談,蔡政府大力推動長照2.0,去年核撥給地方七十九億元,地方執行率卻僅六成四,最後繳回中央的經費達廿八億元。長照是民間需求極殷切的項目,但地方卻拿到錢而花不出去,可見不僅行政效率太差,政策的擬訂也無法針對民眾的需要對症下藥。
再看「老屋更新」政策。內政部四年前推的防災型都更,早已不見蹤影;蔡總統去年在台南大震後就要推都更,但遲遲未見進展。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全台核發的建築物拆除執照僅四千三百戶,創下二○一○年來的新低量,顯示老舊建築更新速度緩慢。今年花蓮地震後,政府知道無法再拖,才急著大推《都市更新條例》和《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建築法》等修正案;但要指望它為今年內需加溫,恐怕來不及。
進一步看,各經濟機構之所以預估內需成長,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加薪效應」會產生民間消費力的增加。儘管賴清德聲稱「五成以上民眾有加薪」,是否真那麼樂觀,我們暫持保留意見。但別忘了,民間消費力深受各種預期心理左右,例如衛生紙搶購潮,反映的是民眾對市場的不安。類似的心理,還會反映在七月年金改革效應上,年金被砍的族群原是台灣社會的一大消費主力,在預期收入減少下,其消費必然趨於緊縮。如此一來,內需市場的熱度勢必雪上加霜。
追根究柢,所有問題的癥結還是出在蔡政府自己。蔡英文上任後,一心忙著改變兩岸關係並強調轉型正義,搞得民眾怨聲載道,「拚經濟」的要務則被晾在一旁。賴院長雖力圖解決「五缺」,卻提不出實際做法,加上能源政策荒腔走板,引發電力供應不繼的連鎖爭議。包括經濟部長都被供電問題拖住,閣員拿不出有感的經濟對策,反而製造更多空汙及環境爭議。尤其,為了拚建設,環保部門屢屢守不住自己的底線,而屈從經建部門的要求,在在讓民眾憤怒。現在蔡政府不僅經常演出政策髮夾彎,更往往踐踏自己標榜的價值,甚至只想「燒錢」來追求浮面的績效;這種短線作風,如何建立有根的發展願景?
當總統忙著幫閣揆盤點政策,閣揆忙著替台電找「乾淨的煤」,經濟部長忙著張羅電力,如此沒頭蒼蠅的政府如何搞得出好成績?一向是貿易立國的台灣,現在要關起門來自己砸錢搞內需,無論怎麼看都不像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