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022/web/◆ 聯合報社論/烏克蘭遭棄如敝屣,台灣還在為幾個字自嗨
◆ 聯合報黑白集/華府未鬆口,綠營先出櫃
◆ 經濟日報社論/財劃法修法結果凸顯政府失策
經濟日報社論/財劃法修法結果凸顯政府失策
2025-02-21 00:39 經濟日報/ 社論
回顧財劃法沿路的修法過程,從一開始,不論藍綠都充滿了各自的政治算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引起社會關注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立法院已送總統府咨請公布。在三黨不過半、朝小野大的基本局勢下,賴政府早就可以預見朝野直接對抗必然的政治後果。然而,很明顯地,從前次兩院國會改革法案衝突,最後仍能透過釋憲翻案成功的經驗,賴政府似乎並不認為此時有必要以協調替代對抗,甚至發動大罷免,想改變朝小野大的立院生態。這次財劃法修正隱約地又再次步入相同的老路,後續的政治風暴還在醞釀發展中。
回顧財劃法沿路的修法過程,從一開始,不論藍綠都充滿了各自的政治算計。國民黨挾著國會最大黨的優勢,加上以地方包圍中央的企圖,自始即擺出強力攻擊的姿態;民進黨雖明知未能控制國會,但仍堅持以強勢執政來挑戰國會背後所代表的民意。由於財劃法涉及中央與地方的權責關係與資源分配,本質上即是一極具政治敏感度的話題,在藍綠皆以政治利益考量為重的態勢下,修法的衝突與後果亂象早就可以預見。
其實,25年未修的財劃法,早已出現許多與當今政經環境水土不服的諸多弊端。經歷過精省、增設直轄市、修訂公共債務法、制定地方制度法以及地方稅法通則等一連串事件,不但地方自治與財政自主的要求日益增加,少了省政府管轄的縣市政府更是積極爭取提升其與直轄市間之平等地位。舊有的財劃法顯然已無法肆應這些情勢的變化,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對此,朝野政黨其實都有相同的瞭解與想法,只是由於執政與在野所考量的政治利害不同,從而決定了朝野政黨對財劃法不同的修法立場與主張。
不過,賴政府這次沒有提出財劃法修正相對版本是個極為錯誤的決定,不但打臉了自己以往的主張,尤有甚者,更因而喪失了可以牽制或和在野黨協商的機會與依據。在欠缺互相辯證的過程中,一切皆由藍白主導的修法,難免會出現思慮不周的後果。
其一、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劃分,包括稅源(國稅與地方稅)分類、稅收分成以及統籌分配稅款等,每一種方法的作用皆不相同,各有利弊。在原有「集權又集錢」的架構下,中央不但分得稅收成長較快較大的稅目,且在解決地方財源不足問題時,也多偏好採行中央控制與分配權力較強的統籌分配稅款,而刻意避免採用地方參與權力較大的稅收分成。這個制度上長期失衡的缺失,新修的財劃法未見任何改善。
其二、中央地方財政體系應以所負職權與責任相應規劃,新修財劃法一方面執著於過去,武斷地以精省前後的占比變化作為比較基礎,另一方面又過度強調中央地方的歲入占比差異,未能以現今中央地方權責關係的合理界定,在收支併同考量下,做整體衡平的調整。
其三、統籌分配稅款的規模與分配公式,竟然可以於協商期間任意大幅更動,完全欠缺章法。中央劃出給地方的統籌大餅,從增加6,600億陡降近半,這或是因為感受到各界壓力之故,但毋寧也同時反映出在野黨提案當初的草率。
尤有甚者,統籌稅款的分配可以從原先的直轄市(61.76%)、縣市(24%)與鄉鎮(8.24%),改成直轄市與縣市(11%均分)、直轄市與縣市(67%依人口分)、縣市(15%)、鄉鎮(4%)以及台北市(3%)。最後,又突然改為直轄市與縣市(不含離島)(90.5%)、直轄市(2%)、離島(2.5%)、以及鄉鎮(5%)。修法以來,清晰可見為達「雨露均霑」下的各種細節操作與試算,惟這種只看小處未重大局的改革,戕害國家財政體制既深且遠。
賴政府或許可以把此結果推責給藍白合,但身為執政者未能捍衛體制提出更好的修法版本,乃為不可原諒的一大失策。
聯合報黑白集/華府未鬆口,綠營先出櫃
2025-02-21 02:04 聯合報/ 黑白集
美國務院修改了官網的美台關係介紹。圖為美國國務院下轄的外籍記者中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孟子》裡的故事:春秋晉國有人名叫馮婦,喜好空手與虎搏鬥,後來他想改掉好勇鬥狠形象,全力約束自己,一時頗受稱道。某天馮婦經過野外,看到獵人圍住老虎卻不敢上前,忍不住手癢又捲袖子搏虎。因此被譏,裝了半天,還是本性難移。
兩千多年後,類似故事重演。美國務院網站描述對台關係,拿掉「不支持台獨」句子,綠營頓時一片叫好,掩不住對「老大哥開綠燈」的興奮。至於華府稱仍堅持一中政策,或加上台灣問題須經「雙方人民」同意解決,這些句子就自動忽視了。
民進黨當家日久,無法把民怨都推給前朝,抹紅反對者遂成為第一要務,彷彿批評綠色執政的聲音都出自北京授意。要罵別人不忠,自得先搶占捍衛中華民國的制高點,於是自「台獨金孫」賴清德以下,個個都急著表態劃清界線,強調「不需也不會」宣布台獨。但一遇華府稍有鬆動,他們就像心癢難耐的馮婦,忙不迭表態「出櫃」。平日言必稱中華民國,不過是惺惺作態。
馮婦故事的背景是有人問孟子,怎沒勸齊王開糧倉賑濟災民?他答,明知無效的事還硬要做,就和馮婦無異了。孟子若生在今天,大概會說「有些事你現在不必問,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
人類行為的反覆,是歷史趣味。也有很多時候,令人笑著笑著就哭了。
聯合報社論/烏克蘭遭棄如敝屣,台灣還在為幾個字自嗨
2025-02-21 02:11 聯合報/ 社論
美國國務卿魯比歐(右)與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左)十八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就俄烏停戰舉行會談。 (法新社)
美總統川普向烏克蘭索取稀土礦未遂,隨即派國務卿魯比歐前往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與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就俄烏停戰問題展開會談。令人驚訝的是,苦戰三年的烏克蘭未應邀與會,相關的歐洲盟邦也都被拒於場外,不得其門而入。烏克蘭幫西方圍堵俄國三年,最後卻落得被棄如敝屣,令人唏噓。
川普聲言要終止俄烏戰爭,卻選擇先安排與俄羅斯總統普亭會面,對烏克蘭的尊嚴和利益則沒有太多顧惜。這幾天,他更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冷言冷語,譏他「做得很爛」,罵他「獨裁者」,說他只想從美國的援助「撈油水」,還指控他不該發起戰爭。從這樣的態度看,外界要期待川普扮演「公正的調停者」角色恐怕很難,就算戰爭如願停止,烏克蘭的命運也令人擔憂。
再過兩天,距離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二月廿四日俄軍入侵烏克蘭,正好屆滿三年。這三年,烏克蘭在西方國家支援下苦撐抵抗。據西方媒體估計,烏軍死亡人數超過八萬人,俄軍死亡人數也達七萬人,雙方死傷加總超過百萬人。此外,這場戰爭造成一千多萬烏克蘭人流離失所,超過九百萬人流亡國外成為難民,另有五百萬人無法住在自己原來家園。從人道角度看,這場戰爭確實該畫下句點,問題只在:和平的代價,會不會要全由烏國片面埋單?流離的烏國人民屆時能安返家園嗎?
到了這個節點,當了三年「抗俄英雄」的澤倫斯基,手上恐怕就沒有什麼好牌可打。他過去三年之所以能一派正氣凜然,主要是靠著歐美國家的力挺,又送武器又送金援,在戰場上把俄軍的包圍之勢勉強扛住。如今拜登下台,唯利是圖的川普對「盟邦道義」那套東西毫無興趣,澤倫斯基再要用「民主同盟」來爭取支持,已註定得不到回應。尤其,川普剛促成以巴停火,即自己吹噓「能得諾貝爾和平獎」。在這樣的心態下,他必然會千方百計搞定俄烏停戰,至於要犧牲烏克蘭多少土地和利益,又豈在他的掛慮之中?
美俄這次在利雅德的談判,共達成四項共識:一、美俄建立磋商機制,以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二、兩國成立「高階團隊」,盡快結束俄烏衝突;三、雙方同意為地緣政治及經濟投資的合作奠立基礎;四、雙方確保以有效方式推進談判進程。近幾年,西方國家聯手「圍堵制裁」俄羅斯;到如今,美俄外交閃變為「關係正常化」,這是多麼迅速的變化。此外,俄羅斯主權基金負責人並宣布,一批美國公司預計將在第二季「重返俄羅斯」。可見,川普利用「俄烏和談」的名義,將他的商人觸角伸得有多遠、多深、多偏。
面對美俄談判,曾與烏克蘭同仇敵愾的歐洲國家卻被晾在一旁,當然備感尷尬。法國總統馬克宏為此召開歐洲緊急會議,但各國對於是否派兵支援烏克蘭,卻難獲共識。歐盟外長卡拉斯發聲提醒川普,「不要掉入普亭圈套」,並稱任何協議只要歐洲拒絕執行,就會失敗。但歐盟若只有道德喊話,無法提出具體策略,烏克蘭不僅將面臨割地之痛,亦無法加入北約,甚至得不到國家戰後重建的援助。
川普的介入,確有可能使俄烏戰爭加速停火,卻不是以外界期待的公平調停方式達成。這種以犧牲烏克蘭的利益和領土為代價的結局,看在對烏克蘭有強烈投射作用的台灣人眼裡,勢必是極大的衝擊。這幾天,許多人還在為美國務院網站拿掉「不支持台獨」字眼歡欣;但目擊烏國苦戰三年卻飽受奚落,這種自嗨不會太輕薄幼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