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貧富落差 對症下藥了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4197/web/ 

◆  聯合報社論/錯誤的決策比貪瀆還可怕,能源政策別再拗
◆  聯合報黑白集/吳釗燮「無招勝有招」?
◆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貧富落差 對症下藥了嗎?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貧富落差 對症下藥了嗎?


2024-05-10 02:00  經濟日報/ 社論
貧富差距擴大憂慮,是個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問題。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民國一一O年(2021年)家庭財富差距統計,台灣最富有前20%家庭每戶平均財富,是最貧窮家庭財富的66.9倍,這則報導勾起了許多市井小民心中的痛楚:自己會不會因為全球化、科技化浪潮逐漸淪為社會底層的貧窮階級。

貧富差距擴大憂慮,是個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問題。馬克思在157年前發表資本論時即預言資本主義經濟將造成巨富與赤貧;可是百年過去,全球經濟發達國家中產階級,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只是每當社會與經濟發生重大轉折時刻,這個鬼魅議題就會再度成為一般人對於未來的主要隱憂。

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大前研一出書警示 M 型社會即將到來,當時引起很大回響,但經濟發展與開放,是不是造成台灣所得財富 M 分配元凶,迄今未見客觀與廣泛探討。

首先澄清,所謂貧富差距,指的應該是財富不均而非固定所得差異。否則,一位擁有億萬資產但不工作的富翁,可能被解釋為赤貧階級,再者,經濟發展與成長並非財富分配不均的充分條件。瑞士經濟富裕,但國民間貧富差距程度並不顯著;反之,印度落後貧窮,其財富懸殊卻是世人皆知。

財富累積可能來自勞務初始所得,也受投資盈虧等二次分配影響;換言之,財富改變與不均化,並非完全起因於初始所得分配不均,更有可能受重分配機制的影響。所得分配決定於貢獻價值可取代性,重分配則較可被制度設計關係人操控,產生不符合公平正義法則之財富移轉。我們大膽假設:不公平的財富重分配制度,可能才是台灣貧富差距惡化的主要元凶。

什麼是最常見的不公平財富重分配機制?不完善的稅賦制度設計、房地產增值的不勞而獲、股市投資為資訊明顯不對稱(俗稱內線交易)、金主集體坑殺散戶,都是典型且常見的財富重分配殺手。此外特定事業(金融保險、砂石開採)持續寡占暴利,更是造就少數巨富階級的幫兇。

最近十餘年來政府因應貧富差距惡化,不知開過多少次會議研商,提出多少解決構想。究其內容不外乎兩項: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內需市場。惟如前所述,貧富差距原因並非一定來自初始所得多寡,關鍵可能在於重分配機制不公正。所涉影響不僅是經濟成長與分配議題;更嚴重的是,重分配機制已經扭曲社會公平與正義。近年來,非因個人貢獻所獲取之經濟利益,如土地增值緣自都市發展與環境優化,其財富增加須繳稅賦,卻相對個人綜合所得稅為低,難道不是貧富落差的主要元凶?

談到產業結構轉型,台灣當然需要創新與知識加值的產業結構,但創新與競爭力背後,代表著生產力與競爭力提高;換言之,如果台灣需要發展具國際競爭力產業,就該採用高效率化經營理念,但那意味著:同樣的經濟成果與產出,我們可能擇優聘僱更少的員工,初入職場的一般年輕職工也可能獲取較低薪資,但這個產業科技化與菁英化的議題卻經常為政治社會學者所詬病。難道為了解決短期失業問題,台灣真的要回到勞力密集的產業發展政策嗎?

這個問題答案顯而易見:唯有獎勵高效率與高生產力企業,提升產業長期競爭力,才是社會發展之正解;否則台灣社會最終只會得到均貧的下場。但如何抗拒短期高失業政治壓力,堅持高產出效率、具國際競爭力產業政策,考驗政府最高階層道德勇氣。

解決貧富差距惡化,絕對不是經濟與勞工部門單一的問題,徹底消除社會上存在已久、不公不義、優惠少數既得利益集團的財富二次分配制度,才是台灣長期發展關鍵所在。在此一面向之上,國發會、財政部、內政部、金管會、公平會、中央銀行,應該擁有更重的社會責任,主動提出抑制財富重分配不公之有效政策。










聯合報黑白集/吳釗燮「無招勝有招」?


2024-05-10 04:54  聯合報/ 黑白集
外交部長吳釗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交部長吳釗燮即將轉任國安會,媒體稱我外長是「全世界最難當的工作」。台灣外交環境艱難,無庸置疑;但吳釗燮六年多任期,是否全球最難當的外長,答案其實大大不然。

吳部長「過人」之處,是把最難的工作當得最簡單。其要訣在每天嗆罵中國,縱無關外交部業務,也要搶先別人開罵。至於邦交國又被挖走,或國際上遇到任何不利,一律祭出「中國打壓」箴言。若還有其他異聲,再奉送「中國同路人」大帽,萬變不離其宗。

過去六年,台灣與美、歐關係確有明顯進展。但非因吳部長才幹過人,而是西方國家疑懼中國崛起態勢,大打「台灣牌」。不甘韜光養晦、急於扮演新強權的習近平,算是吳釗燮最大貴人。紅光曝照下,一切掉漆表現,都能暫時遁形。

優雅、冷靜、機智、寵辱不驚,是正常外交官崇尚的品質;吳釗燮卻徹底顛覆此一形象。問題是,他有志成為戰狼,卻缺乏做派的實力,只能在部屬與外媒的揄揚中自得其樂。一遇徐巧芯這類口才便給的立委,氣急敗壞的表現,便暴露他面對挑戰時,EQIQ 都低到令人傻眼。

吳釗燮是近廿年在任最久的外長,蔡政府國安團隊常任成員未來還要繼續掌理國安會。上級如此青眼,當然是吳釗燮的幸運;但這對國家是否幸運,就另當別論了。












聯合報社論/錯誤的決策比貪瀆還可怕,能源政策別再拗


2024-05-10 05:39  聯合報/ 社論
桃園連續停電許多民眾家裡突然漆黑,鐵捲門打不開,家裡家電3C產品停電故障,引起民怨。記者曾增勳/翻攝


今年四月十五日,因三部機組故障,北台灣差一點出現無預警限電。與此同時,桃園市四月發生卅多次停電,災情遍及各區。經濟部四月才大漲電價,但供電卻如此脆弱,核心癥結就在蔡總統的能源政策錯誤,一方面激進廢核,另方面宣稱可取代的綠能卻無法達標,以致八年來至少出現四次大停電,瀕於限電危機的情況更是不可勝數

在供電打擺子的同時,我國的減碳成績也每下愈況。去年底國際公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再度位居末段班,排名再退四名,居全球倒數第七。蔡總統即將卸任,但她的能源轉型政策的一敗塗地已經歷歷在目,除了為國內帶來供電不穩與不足的危機,減碳更是交出滿篇紅字,愧對地球。儘管如此,蔡總統和多名高官仍趕在卸任前去參加大綠能公司的剪綵典禮,企圖為自己的能源成績擦脂抹粉。但這臨去的背影,只留給國人黯淡的前景,留給產業界深重的憂慮。

蔡總統八年前提出的能源轉型方案,企圖以綠能取代占比兩成的核電,要讓核能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落日。日本民國一○○年(二○一一年)的福島核災,確實加速了全球反核的潮流但近年在全球減碳的時間壓力下,加上能源價格高漲的壓迫,歐美及日韓等國紛紛重新肯定核能的優點和貢獻歐洲最大核能機組芬蘭奧爾基洛托核電廠三號機去年啟用,日本最大核電廠柏崎刈羽核電廠上月重新裝填燃料,準備今夏重啟。這些趨勢顯示,在發展綠能的同時,核電重新成為各國推動減碳重要選項

國際趨勢已經逆轉,但蔡政府仍堅拒調整能源政策。依蔡英文的計畫,明年底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後,我國發電就只剩「火力」與「綠能」兩個選項;只要其中一項出了問題,就會發生跳電或大停電。以四一五危機為例,當天大潭的火力機組傍晚發生故障,入夜後太陽能光電歸零,風力發電的供電量也少到僅剩不到一%,只能全靠火力發電支撐。這不僅危及供電,還製造空汙傷害國人健康,更加深我國減碳不力的形象。

如果蔡總統的能源轉型只是短期陣痛,很快就能達成供電穩定和有效減碳,人們當然可以咬牙撐過。但現實是,我們的供電吃緊危機紓解遙遙無期,電價高漲則已無可逃避,更嚴重的是,無論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的減碳中期目標或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的淨零目標,我國都難以達成,必將受到制裁,並影響產業競爭力。

所有問題的根源,並非台電執行面的問題,而是上位的政策方向偏差。近日,準總統賴清德倚重的企業家童子賢公開建議核二、核三延役,並剷平核一和核四,仿效芬蘭興建新型壓水式反應爐;如此一來,台灣不僅能達到減碳目標,平均電價也有機會下降卅%

童子賢的主張,仍有待進一步檢視,但方向基本上是正確的,符合當前國際社會在能源發展與減碳努力求取平衡的趨勢。簡言之,發展綠能與使用核能並不互斥,若能謹慎妥善地使用核能,不但能為提升綠能爭取到更多時間,也有助於達成減碳節能的目標。對台灣而言,多一個核能選項,即能分散能源供應風險。直白地說:當夜晚綠能供應不足時,若還有廿%的核能,台灣供電一定會比現在更穩定。

蔡總統即將卸任,她曾對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說,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以後的能源政策已跟她無關。賴清德競選時曾說,若能解決核安與核廢問題,不會排除核能錯誤的決策,比貪瀆還可怕;賴清德不必為蔡英文的政策背書,但他有責任做出改變。




桃機更壅塞 須加快硬體建設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4197/web/ 

◆  桃機更壅塞 須加快硬體建設
◆  打詐專法 又現特別刑法肥大症
◆  NCC別拿iPhone綁架立法院
◆  賴善意起點 挺福馬同城通
◆  賴清德會掉進尹錫悅的深溝嗎
◆  中法習馬會 影響台美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桃機更壅塞 須加快硬體建設


2024-05-10 05:33  聯合報/ 周文軍/前中正航空站主任(台北市)


Skytrax 公司公布全球最佳機場服務評比排名,桃園機場在十個分項評比中,證照查驗、行李、安全檢查、清潔四項得前十名。分項評比得名數與香港等六機場共列第八名,軟體服務表現亮眼。惟因航廈超量擁擠使用,總排名六十六名僅較去年進步十六名,不如香港機場由三十三名提升到十一名

機場服務需軟、硬體配合,機場公司提供運作服務空間、設施功能,配合航空公司、各單位、服務廠商提供服務、運作來達成。桃園機場軟體服務持續提升,致能在疫前七年,服務評比總排名逐年提升。唯因旅客快速成長,缺乏硬體建設,航廈超量百分之三十二擁擠使用,空間無法因應作業需求,通關、檢疫費時一○九年後排名下滑

機場公司對於疫後運量預估過於保守,依一一一年五月機場公司規畫園區實施計畫第二版,以適度情境推估,機場客運量於一一七年恢復至疫情前水準。未如國際機場普遍趁旅客少時,將航廈擴建、改善擁擠、增加運作及旅客使用空間,喪失硬體服務改善、與提升容量的最佳時機。

機場公司規畫未考量疫後國人強烈的出國需求;國籍航空公司客貨並重策略,疫情期間機隊彈性調度承運大量轉口貨運,維持運能、競爭力,疫後馬上可以依客運需求調度承運;國籍機隊逾百架擴充、汰換計畫,運能不斷提升。去年近三分之二國際航線旅客由國籍航空公司承運,帶動桃園機場旅客量快速回復、月月成長。一、二航廈旅客日容量十點一萬人次,六月航廈開始超量使用,十二月超量百分之十五。其中一航廈十二月超量四成、今年三月已超量逾五成使用。航廈擁擠使用日益嚴重。

為避免延誤登機時間,許多時段班次,旅客必須較班表時間提早二點五至三小時到機場排隊等候。報到、通關、候機時間,較國際機場普遍增加半至一小時。預估今年下半年、明、後年,日旅客量將成長到十三、十四、十五萬人次,旅客須提早到機場時間續增,極不便民。

提供足夠空間與設施,便利旅客報到、通關、交提行李,與離、到機場,是機場服務的主要功能,也是機場經營者的基本應有責任。機場主功能不便利,其他服務再好,大多數旅客也沒有時間使用。

桃園機場長期缺乏基本建設,已嚴重影響整體服務與旅客便利性,亟需將航廈停車場立體興建,支援航廈空間利用、建立新通關動線。機場公司亟需增強規畫與執行能力













打詐專法 又現特別刑法肥大症


2024-05-10 05:33  聯合報/ 趙萃文/大學助理教授(台北市)


行政院會昨日通過「打詐專法」並函請立法院審議,打詐專法包含《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洗錢防制法》、《科技偵查及保障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四法齊送立法院。這將提供執法單位更多法律工具,同時讓上游業者也須負擔防詐責任,並給予避風港免責條款,減少後顧之憂。唯筆者認為法理上有數點值得斟酌處。

首先,詐騙集團固然極為可惡,唯現行法制下重大犯罪如殺人、縱火、強制性交、強盜等皆規定於普通刑法內,並未另立特別刑法如殺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縱火犯罪防制條例予以規範;即便如性侵害犯罪另立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等相關子法,亦僅係補充加害人強制治療及被害人保護細節,並未另訂法規處罰。只因詐欺集團猖獗就隨意另立特別法,造成已故林山田教授嚴厲批評的「特別刑法肥大症」,只會使現行刑法體系更加紊亂

此外在懲詐方面,草案將增訂鉅額所得詐欺罪,按現行刑法第三三九之四條加重詐欺罪刑度為一年至七年,實際判刑約二至三年,服刑滿二分之一就可申請假釋;法務部草案規定若是詐欺所得達一千萬以上,法定刑加重至三到十年,三人共犯,或使用網路、冒名政府名義詐欺、深度偽造詐欺,有複合式詐欺手段者,可加重本刑二分之一,「騙得愈多、關得愈久」,法理上並無問題,值得讚賞。唯草案在假釋方面則引入美國「三振條款」,規定詐欺須服刑滿三分之二才能申請假釋,累犯要四分之三,犯三次以上則不得申請假釋。但現行刑法不論殺人、縱火、強制性交、強盜服刑滿二分之一皆可申請假釋,亦有犯罪情節輕重不分之弊。

德國刑法法諺:法律繁雜是治安敗壞的開始。政府雖有打擊詐欺集團的決心,唯手段上應更加聰明。按詐欺集團在心態上無非是出於不勞而獲,相較於一般服刑,「強制工作」對詐欺集團無疑更具威嚇效果。雖然根據釋字第八一二號解釋,認定「強制工作」有違憲法第八條保障人身自由意旨,但誠如部分法律學者所言,若能依《憲法》「比例原則」及「明顯區隔原則」再予權衡,仍是可行之制度;因此立法上若能適度恢復「強制技職訓練」,應是可行選項,讓詐欺集團「怕」及「痛」才能有所成效。

康德有言:道德自由不是事實,而是假設;不是天賦,而是工作。國人要有這樣的信念,讓普世的正念價值在台灣社會能夠實踐,給每個國人一項這樣的工作,並且當作信仰來完成,不勞而獲的詐騙行為才能在台灣社會消失,無辜民眾才不會受到牽累。













NCC別拿iPhone綁架立法院


2024-05-10 05:33  聯合報/ 陳清雲/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近日行政院提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新任委員名單,在立法院程序委員會遭到封殺;然其中內定主委、也是現任副主委翁柏宗居然說,委員若出缺,未來新 iPhone 恐無法上市。這種行政機關要脅國會強迫埋單的邏輯,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廿一條但書明文規定,相當二級機關之獨立機關,其合議制成員中屬專任者,應先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之。又依行政院組織法第九條第三款亦規定,NCC 屬於行政院所設相當中央二級獨立機關。至於 NCC 人事同意案,則由立法院程序委員會列為院會報告事項後,交付委員會審查,再提報院會行使同意權。

上述是行政院提名 NCC 新任委員予立法院決定,立法院可針對獨立機關委員行使法定職權的規定,且立委在既定規範下,也應善盡良善監督及回應民意的職責。

今因部分 NCC 新任委員具有爭議或不適格,立委於程序委員會表決暫緩同意案,並要求新閣揆卓榮泰五二○上任後重新提出名單。但內定的翁主委卻以 NCC 委員任期屆滿如未能依規定提任,因部分業務須送委員會審查,經過半委員通過審查後,才得予施行,如尚未取得型式認證的新款手機,第一支手機要進口到台灣時,須經委員會確認審驗,若委員會無法運作,勢必受到影響。

這是何等弔詭的邏輯,提報同意名單遭否決,就要脅民生消費將受影響,如果這不是強迫立法院埋單,什麼才叫強迫埋單?更何況,國會審查密度以最嚴謹態度為之,實屬對於這份工作盡責的基本態度,也是幫民眾權益把關。

且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第四條第五項規定,委員任期屆滿未能依規定提任時,原任委員之任期得延至新任委員就職前一日止,不受第一項任期之限制,換言之,縱新任委員無法就任,審查職務之行使並不受影響,何來無法買蘋果手機之理由?翁副主委如連轄下主管法規都不甚熟稔,未來如何挑 NCC 主委之大梁?

回想現任 NCC 主委陳耀祥對於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成立調閱小組調閱資料時,態度乖張、冥頑不靈搬出大法官解釋第七二九號,請立法院先說明「特定議案」定義;先前還燒出「中天、鏡電視、中嘉」等三大案爭議。這些作為都已經違反獨立機關對廣電事務明公正氣及超然獨立的基本原則,更有逃避立法院監督權責之嫌

國會當前欲以修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請行政院重思提名名單、或邀請新任委員說明等方式監督,皆屬對普羅百姓與對立委本身職責負責的態度。作為消費者,僅希望獨立機關保持中立,如因新任委員經立法院行使同意權難產時,更應拿出配套措施解決問題,而非以嚇唬手段,放話果粉會買不到手機、葬送小民購買手機之自由,徒留超然獨立之虛名。













賴善意起點 挺福馬同城通


2024-05-10 05:33  聯合報/ 林泉利/馬祖旅台退休老師(新北市)


原本期待可做為馬祖與對岸一日生活圈、方便馬祖居民使用的福州馬祖「福馬同城通」卡,因遭陸委會與綠委批有違反兩岸條例之虞,傳出擬協助居民申領的連江縣府早先就已喊卡。筆者為旅台馬祖鄉親,有話要說。

「福馬同城通」卡推出後,我的馬祖鄉親與好友紛紛搭上小三通前往對岸申請,據說此卡有形同「一卡通」的便利,以往需轉換人民幣在福州進行消費,現在只要儲值該卡後就可暢行無阻真的落實「一日生活圈」

有議員說,不少馬祖居民都想申請,連江縣戶籍人口一萬多人,長住人口約六成大概六千多人,當中就有約三千人申辦,若扣掉長者、幼童及公務員,幾乎是所有居民都申請了,可見這確實是居民需要的。因為對居民來說,到大陸比來台灣本島還方便,許多親戚也都在對岸,連筆者這旅居在台北的也想申請,不曉得民進黨政府為何要這樣,為了搞政治而讓民眾難為,馬祖鄉親當然怨氣沖天

從民進黨角度來看,該卡有對馬祖「統戰」之嫌疑,並有涉及國安及個資問題爭議,但稍早中國大陸已表示將開放福建民眾至馬祖旅遊,如果這一回民進黨政府願意支持「福馬同城通」卡,不也能作為賴總統向對岸釋出善意的起點?可惜現在看來,一切又回到原點。筆者認為可惜了!但還是呼籲民進黨政府能順應馬祖民意,讓「福馬同城通卡適用於馬祖與對岸的「一日生活圈」吧










賴清德會掉進尹錫悅的深溝嗎


2024-05-10 05:23  聯合報/ 劉順達/教(台北市)


南韓總統尹錫悅昨天舉行執政二周年記者會做了兩年的回顧與今後三年的前瞻。他不忘往自己臉上貼金,認為自己與外國元首舉行了一百五十次會談,在核電整廠輸出與武器外銷令人刮目相看,進而提出今年經濟成長率提升至百分之二點六及國民所得五萬美元之標的。

惟社會關注的議題,是針對夫人金建希收受迪奧名牌皮包案和蔡姓上等兵救援水災意外死亡案。尹錫悅回答記者說,對於妻子不聰明的處理方式感到抱歉,然而對於民主黨要設立特偵組調查,則表示反對立場。

尹錫悅的理由是目前兩案都在檢警進行調查中,如果政府有包庇和調查有瑕疵,他會主動要求設立特偵組繼續調查,不必由民主黨強制在國會自行通過設立特偵組,這不是調查真相,而是屬於政治攻擊。

民主黨方面則立即反駁。民主黨新任國會總召集人朴贊大批評尹錫悅迄今不懂國會議員選舉執政黨慘敗的民意,還在過自己的太平日子,固執不通,令人民失望達到絕望。

南韓第廿二屆新國會將於本月卅日正式上路,也許這段時間尹錫悅可暫時避風,但民主黨在新國會結合其他在野黨擁有一百九十二席龐大勢力,已公開喊出在國會設立的特偵組就有六個之多,新國會將改名為「特偵組國會」。

此刻,檢察總長李沅石出面公開指示首爾地方檢察長宋敬浩設立專案小組,在月底前調查完畢金建希案,務必水落石出。

對於本案,外界認為尹錫悅一直包庇太太,輕描淡寫沒有說出真相。民主黨方面更懷疑,檢察總長任期至九月,為何此時要趕快結案,不無疑問。

看來,民主黨細心策畫各項特偵組是有其目的。民主黨代表李在明可望八月再度連任,希望能為百分之○點七三微小差距的總統敗選洗清名譽。因此,他的最佳途徑是先在國會彈劾,比照朴槿惠模式,讓尹錫悅提早下台。

不幸的是,至今南韓執政黨仍尚未清醒,不僅黨內四分五裂,還在分析慘敗的原因,近日有學者就指出,尹錫悅失去競選總統時的部分選民,主要原因是這些人原來相信尹錫悅的競選承諾,當選後將嚴懲違法人士包括前總統文在寅及李在明等人,但兩年都過去了,這些人仍逍遙法外。

記者會等於總統與人民的直接溝通尹錫悅再次允諾,一定會加強「雙向溝通。從尹錫悅的教訓,希望賴清德上任後,不要進入尹錫悅的深溝裡無法逃出。













中法習馬會 影響台美


2024-05-10 05:23  聯合報/ 王鳳生/高雄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高雄市)


習近平的歐洲之旅在塞爾維亞與匈牙利這些「歐洲老鐵」國家的訪問中看似平靜無波,而真正的國際關注焦點則集中在他與法國總統馬克宏的會晤上。這次會晤被視為檢驗中法關係及其對廣泛國際秩序影響的重要事件,其結果可能會對全球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安全議題無疑是這次會談的一大重點。隨著俄烏衝突的持續,歐洲對安全的焦慮顯著增加,這促使歐洲國家重新評估其與美國的安全合作關係。習近平此行的部分目的,是試圖說服歐洲將安全與經濟發展分開考慮,從而削弱美國對歐洲安全政策的影響力,這一點在當前美中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

經濟與發展是另一個重要議題。歐洲深知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關鍵性,而中國在多個高科技領域,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的迅速發展,使得它成為不可或缺的全球科技大國。然而,歐洲在追求科技自主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礙,特別是美國對荷蘭 ASML 公司的出口限制更凸顯了這一困境。習近平希望借助此次會晤推動中歐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為歐洲提供美國之外的另一選擇。

然而,中法關係的複雜性不容忽視。去年馬克宏訪華雖然雙方均表示滿意,但法國對中國新能源車的進口持續表達反對,反映出在具體行業合作方面仍存在重大分歧。這種矛盾在歐洲對待中國的態度中普遍存在,如德國在新能源車領域的開放態度與法國的保守態度形成鮮明對比。這反映了歐洲內部在對華策略上的不一致,也是習近平此行需要仔細應對的問題。

此外,美國對供應鏈的重構策略迫使更多企業重新考慮其在中國的業務布局。雖然一些企業因風險考量選擇撤離中國,但更多企業選擇進一步投資中國,反映了中國市場的不可替代性。在這一點上,中國與東南亞的合作尤為關鍵,因為它們能夠協助中國企業進行產地轉移,從而規避美國的貿易限制。

對於台灣,中法間的進一步合作與策略調整,將帶來複雜的外交與安全挑戰。台灣作為一個重要的亞太地區民主體,其安全大多依賴於美國的軍事與政治支持。如果中法間的合作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或使歐洲在與中國的關係中發揮更為平衡的角色,這可能會使台灣的國際立場更為微妙。

「習馬會」的另一大看點是對未來科技合作的探索,特別是在 AI 和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儘管這不可能立即解決所有問題,但它們開啟了一扇促進中歐科技與經濟合作的窗口。台灣作為科技島國科技產業可能會受到這些全球科技合作趨勢的影響,需要策略性地調整其全球供應鏈和國際合作方向。

最後,「習馬會」雖不可能立即解決所有分歧,但這是中法尋求共同點、拓展合作空間的一次重要機會。隨著國際形勢發展,中法都需在保持各自國家利益的同時找到合作的最佳途徑。這次會晤是否能夠成為推動中歐關係向前發展的新起點,將是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對台灣而言,密切關注這些動向並制定相應的外交和安全策略,是保障其在不穩定國際環境中生存發展的關鍵。





馬凱/願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馬凱/願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  闕志克/民主政府裡最危險的部門
◆  盛治仁/鑑往知來 一窺「消失的愛」
◆  方祖涵/凱特琳.克拉克帶來的新狂熱
◆  蘇益仁/賴清德準總統的癌症三支箭








馬凱/願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2024-05-10 05:23  聯合報/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此一千古名句,在今天的台灣一定也深得民心。因為,第一,我們的高房價早已成了年輕人與弱勢者最大的噩夢,即使將辛勤所得的血汗錢投入泰半,也難謀一棲身之處。動輒上千萬的房價,不僅讓薪資過活者月月背負數萬房貸,更使台灣財富分配不均卅年間陡增四倍

第二,台灣的租屋市場極為落後,買不起房的租屋者承擔高額的房租還要飽受剝削。主政者不僅數十年來束手無策,而且國外行之有年的社會住宅,近年來方在選票的壓力下受到重視,然而成效不彰,其涵蓋率迄今仍遙遙落後先進國家。

屈指可數社會住宅,最近突因主其事者的新政策而爭議不休。內政部長二月宣布,七月開始全國的社宅租金將改依身分別計算,立即引起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反彈。因為多年來租金均按住戶的所得分四至六級計算,一旦改依身分,則許多不符合社會與經濟弱勢條件者租金將會調高,甚至超過所得的卅%。更可議的是,面對質疑,內政部三月下旬改口,同意採取雙軌制,中央政府主管的社會住宅租金依身分別計算,但地方政府主管者則可仍依所得計算。這樣的妥協看似皆大歡喜,但又產生一個新問題:中央在某地主管的社會租金依身分別計算,而當地自辦的社宅租金仍依所得計,就會在同一縣市發生同一住戶租金不同的情況。

對此,內政部尚未提出解方,卻立即質疑目前社宅租戶有虛報所得現象。以北市為例,在廿五處社宅租戶中,近七十四%的報稅所得竟低於中低收入戶之所得,而社會局所認定的低收入與中低收入戶則僅占十五%,乃有所謂「假窮人問題」。

面對此一亂象,若干論點需要釐清。首先,社會住宅推出的目的何在?當然,「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會是一個理想的目標;但顯然政府力不及此,恐怕心也不在此;否則依各項估算,全國要租居屋者逾卅九萬戶,但已推出的社宅連零頭都不到。依社宅申請規定來看,基本門檻是申請者全戶每人平均所得不能高於一定標準;更積極的就是符合社會與經濟弱勢條件以及育有三個子女以上的家庭。合格者再抽籤決定,而中籤率低於十%。

綜此觀之,社會住宅的對象是相對弱勢及收入較低的家庭。但就今日的台灣而言,社會住宅應該發揮一個更重要的作用:逆轉少子化。台灣少子化與南韓互爭全球之冠,已嚴重危害國安與經濟,主政者用盡手段未見寸功;在今日居住問題如此嚴重的背景下,社會住宅可有大效。

既有的規定中,育有三個子女的家庭已有優待,何妨將此擴及二子女乃至一子女家庭,以此做為最低門檻並依子女數給予更大優先。其次,在身分別與所得別的爭議中,有一折衷方式加以調和:那就是仿效法國多年來扭轉少子化頗有功效的「家庭商數」,夫妻二人各計一份,子女計半份,但三個子女或更多者則每人計一份,其總數即為家庭商數一切補助皆依家戶總所得除以此商數計算。倘若社宅租金也依此計算,則收入中已包含部分身分成分在內。如果進一步,除了已認定的經濟與社會弱勢家庭,其餘申請者概依此家庭收入排序分配社宅,無需另行抽籤,社會住宅的租金與分配都會更為合理而且充分發揮扭轉少子化的作用。當然,果如準總統賴清德所承諾,未來一切重劃土地均撥五%社宅用地,成效將更卓著




陳國樑/主權信評 只聽外國和尚唸經?

◆  陳國樑/主權信評 只聽外國和尚唸經?
◆  黃正忠/別讓台灣今後的路走樣






陳國樑/主權信評 只聽外國和尚唸經?


2024-05-10 05:33  聯合報/ 陳國樑(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來,穆迪、惠譽與標準普爾「三大」國際信評機構對於台灣主權債信評等分數,不僅是財政與主計兩部門引以為傲的財政治理績效,還算可以的成績,也讓陳揆與蔡總統眉飛色舞,在各種機會與場合大肆宣揚。

一般而言,信評機構分析並發布受評對象(銀行、企業、基金…)的債信評等,可以降低資本市場借貸雙方的「資訊不對稱」,有助於緩減資本市場的「逆向選擇」與「道德危機」兩問題。

從資金供給者的立場,當然希望選擇倒債風險低的「好客戶」進行交易,不過,由於資訊不對稱,實際上未必能夠區分資金需求者的倒債風險,所以很可能將資金貸放給倒債風險高、但願意支付高利率的資金需求者,而造成與選擇好客戶交易恰恰相反的「逆向選擇現象。又,在借貸發生後,取得資金的一方,可能違約從事高風險投資或變臉罔顧債權人權利,而導致倒債風險向上攀升的「道德危機」結果。

因此,信用評等報告是否能夠有效辨識受評對象倒債風險的高低,取決其能增進資本市場資訊對稱程度。從近年經驗看來,成效讓人質疑。

國際間雖然有不少信評機構,但主要市場長期為三大所壟斷。回溯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前夕,三大對於「出包」受評對象的評比分數,顯然過於樂觀;在危機發生後,又立馬調降評比分數,直落千丈慘跌至谷底,助長危機。是以,三大的債信評等,不僅無法預示危機的發生,反倒由於事後過度調降評等,而使問題益發難以收拾。

市場如過度仰賴外部評等,會降低投資人自身對於風險評估量能;當所有市場參與者對於調降評等做出同步一致的反應時,原本意在「警示」的評等調降,卻成為被調降受評對象滅絕的「喪鐘」。不僅是私部門的債信評等如此,有足夠的學術實證證據指出,在歐盟國家主權債信危機中,也有此現象。

當受評國家經濟面臨一時性的挑戰時,信評機構若因當下浮現赤字或債務增加,調降主權債信評等,將使該國的經濟問題變得更加嚴峻。評等分數的調降,有如是對於受評國家發生倒債的一種「預測」或「期待」;當市場「無腦」地全然接受評等結果,將產生集體信念與制約反應,結果是使不應該發生的倒債,終究成真。就此,主權債信評等不過是成就了「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事實上,信評機構計算主權債信評等,大多根據受評國家之公開資訊或指標,與計算上市公司或銀行等私人機構評等時,受評對象會依約定配合提供內部資料的情形大不相同。既然本為公開資訊,主權債信評等對於解決或減輕市場資訊不對稱問題,效果相當有限

最了解一國主權債信風險的單位,莫過於該國財政與主計部門。政府更應該做的事是充分切實揭露實際財政資訊一味地宣傳所謂的「財政亮點」,甚至為政治而服務有害財政專業與其相信以營利為目的國際信評機構,更應該相信的是自己內部檢討機制和學者專家提出警告與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