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貧富落差 對症下藥了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4197/web/ 

◆  聯合報社論/錯誤的決策比貪瀆還可怕,能源政策別再拗
◆  聯合報黑白集/吳釗燮「無招勝有招」?
◆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貧富落差 對症下藥了嗎?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貧富落差 對症下藥了嗎?


2024-05-10 02:00  經濟日報/ 社論
貧富差距擴大憂慮,是個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問題。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民國一一O年(2021年)家庭財富差距統計,台灣最富有前20%家庭每戶平均財富,是最貧窮家庭財富的66.9倍,這則報導勾起了許多市井小民心中的痛楚:自己會不會因為全球化、科技化浪潮逐漸淪為社會底層的貧窮階級。

貧富差距擴大憂慮,是個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問題。馬克思在157年前發表資本論時即預言資本主義經濟將造成巨富與赤貧;可是百年過去,全球經濟發達國家中產階級,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只是每當社會與經濟發生重大轉折時刻,這個鬼魅議題就會再度成為一般人對於未來的主要隱憂。

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大前研一出書警示 M 型社會即將到來,當時引起很大回響,但經濟發展與開放,是不是造成台灣所得財富 M 分配元凶,迄今未見客觀與廣泛探討。

首先澄清,所謂貧富差距,指的應該是財富不均而非固定所得差異。否則,一位擁有億萬資產但不工作的富翁,可能被解釋為赤貧階級,再者,經濟發展與成長並非財富分配不均的充分條件。瑞士經濟富裕,但國民間貧富差距程度並不顯著;反之,印度落後貧窮,其財富懸殊卻是世人皆知。

財富累積可能來自勞務初始所得,也受投資盈虧等二次分配影響;換言之,財富改變與不均化,並非完全起因於初始所得分配不均,更有可能受重分配機制的影響。所得分配決定於貢獻價值可取代性,重分配則較可被制度設計關係人操控,產生不符合公平正義法則之財富移轉。我們大膽假設:不公平的財富重分配制度,可能才是台灣貧富差距惡化的主要元凶。

什麼是最常見的不公平財富重分配機制?不完善的稅賦制度設計、房地產增值的不勞而獲、股市投資為資訊明顯不對稱(俗稱內線交易)、金主集體坑殺散戶,都是典型且常見的財富重分配殺手。此外特定事業(金融保險、砂石開採)持續寡占暴利,更是造就少數巨富階級的幫兇。

最近十餘年來政府因應貧富差距惡化,不知開過多少次會議研商,提出多少解決構想。究其內容不外乎兩項: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內需市場。惟如前所述,貧富差距原因並非一定來自初始所得多寡,關鍵可能在於重分配機制不公正。所涉影響不僅是經濟成長與分配議題;更嚴重的是,重分配機制已經扭曲社會公平與正義。近年來,非因個人貢獻所獲取之經濟利益,如土地增值緣自都市發展與環境優化,其財富增加須繳稅賦,卻相對個人綜合所得稅為低,難道不是貧富落差的主要元凶?

談到產業結構轉型,台灣當然需要創新與知識加值的產業結構,但創新與競爭力背後,代表著生產力與競爭力提高;換言之,如果台灣需要發展具國際競爭力產業,就該採用高效率化經營理念,但那意味著:同樣的經濟成果與產出,我們可能擇優聘僱更少的員工,初入職場的一般年輕職工也可能獲取較低薪資,但這個產業科技化與菁英化的議題卻經常為政治社會學者所詬病。難道為了解決短期失業問題,台灣真的要回到勞力密集的產業發展政策嗎?

這個問題答案顯而易見:唯有獎勵高效率與高生產力企業,提升產業長期競爭力,才是社會發展之正解;否則台灣社會最終只會得到均貧的下場。但如何抗拒短期高失業政治壓力,堅持高產出效率、具國際競爭力產業政策,考驗政府最高階層道德勇氣。

解決貧富差距惡化,絕對不是經濟與勞工部門單一的問題,徹底消除社會上存在已久、不公不義、優惠少數既得利益集團的財富二次分配制度,才是台灣長期發展關鍵所在。在此一面向之上,國發會、財政部、內政部、金管會、公平會、中央銀行,應該擁有更重的社會責任,主動提出抑制財富重分配不公之有效政策。










聯合報黑白集/吳釗燮「無招勝有招」?


2024-05-10 04:54  聯合報/ 黑白集
外交部長吳釗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交部長吳釗燮即將轉任國安會,媒體稱我外長是「全世界最難當的工作」。台灣外交環境艱難,無庸置疑;但吳釗燮六年多任期,是否全球最難當的外長,答案其實大大不然。

吳部長「過人」之處,是把最難的工作當得最簡單。其要訣在每天嗆罵中國,縱無關外交部業務,也要搶先別人開罵。至於邦交國又被挖走,或國際上遇到任何不利,一律祭出「中國打壓」箴言。若還有其他異聲,再奉送「中國同路人」大帽,萬變不離其宗。

過去六年,台灣與美、歐關係確有明顯進展。但非因吳部長才幹過人,而是西方國家疑懼中國崛起態勢,大打「台灣牌」。不甘韜光養晦、急於扮演新強權的習近平,算是吳釗燮最大貴人。紅光曝照下,一切掉漆表現,都能暫時遁形。

優雅、冷靜、機智、寵辱不驚,是正常外交官崇尚的品質;吳釗燮卻徹底顛覆此一形象。問題是,他有志成為戰狼,卻缺乏做派的實力,只能在部屬與外媒的揄揚中自得其樂。一遇徐巧芯這類口才便給的立委,氣急敗壞的表現,便暴露他面對挑戰時,EQIQ 都低到令人傻眼。

吳釗燮是近廿年在任最久的外長,蔡政府國安團隊常任成員未來還要繼續掌理國安會。上級如此青眼,當然是吳釗燮的幸運;但這對國家是否幸運,就另當別論了。












聯合報社論/錯誤的決策比貪瀆還可怕,能源政策別再拗


2024-05-10 05:39  聯合報/ 社論
桃園連續停電許多民眾家裡突然漆黑,鐵捲門打不開,家裡家電3C產品停電故障,引起民怨。記者曾增勳/翻攝


今年四月十五日,因三部機組故障,北台灣差一點出現無預警限電。與此同時,桃園市四月發生卅多次停電,災情遍及各區。經濟部四月才大漲電價,但供電卻如此脆弱,核心癥結就在蔡總統的能源政策錯誤,一方面激進廢核,另方面宣稱可取代的綠能卻無法達標,以致八年來至少出現四次大停電,瀕於限電危機的情況更是不可勝數

在供電打擺子的同時,我國的減碳成績也每下愈況。去年底國際公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再度位居末段班,排名再退四名,居全球倒數第七。蔡總統即將卸任,但她的能源轉型政策的一敗塗地已經歷歷在目,除了為國內帶來供電不穩與不足的危機,減碳更是交出滿篇紅字,愧對地球。儘管如此,蔡總統和多名高官仍趕在卸任前去參加大綠能公司的剪綵典禮,企圖為自己的能源成績擦脂抹粉。但這臨去的背影,只留給國人黯淡的前景,留給產業界深重的憂慮。

蔡總統八年前提出的能源轉型方案,企圖以綠能取代占比兩成的核電,要讓核能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落日。日本民國一○○年(二○一一年)的福島核災,確實加速了全球反核的潮流但近年在全球減碳的時間壓力下,加上能源價格高漲的壓迫,歐美及日韓等國紛紛重新肯定核能的優點和貢獻歐洲最大核能機組芬蘭奧爾基洛托核電廠三號機去年啟用,日本最大核電廠柏崎刈羽核電廠上月重新裝填燃料,準備今夏重啟。這些趨勢顯示,在發展綠能的同時,核電重新成為各國推動減碳重要選項

國際趨勢已經逆轉,但蔡政府仍堅拒調整能源政策。依蔡英文的計畫,明年底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後,我國發電就只剩「火力」與「綠能」兩個選項;只要其中一項出了問題,就會發生跳電或大停電。以四一五危機為例,當天大潭的火力機組傍晚發生故障,入夜後太陽能光電歸零,風力發電的供電量也少到僅剩不到一%,只能全靠火力發電支撐。這不僅危及供電,還製造空汙傷害國人健康,更加深我國減碳不力的形象。

如果蔡總統的能源轉型只是短期陣痛,很快就能達成供電穩定和有效減碳,人們當然可以咬牙撐過。但現實是,我們的供電吃緊危機紓解遙遙無期,電價高漲則已無可逃避,更嚴重的是,無論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的減碳中期目標或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的淨零目標,我國都難以達成,必將受到制裁,並影響產業競爭力。

所有問題的根源,並非台電執行面的問題,而是上位的政策方向偏差。近日,準總統賴清德倚重的企業家童子賢公開建議核二、核三延役,並剷平核一和核四,仿效芬蘭興建新型壓水式反應爐;如此一來,台灣不僅能達到減碳目標,平均電價也有機會下降卅%

童子賢的主張,仍有待進一步檢視,但方向基本上是正確的,符合當前國際社會在能源發展與減碳努力求取平衡的趨勢。簡言之,發展綠能與使用核能並不互斥,若能謹慎妥善地使用核能,不但能為提升綠能爭取到更多時間,也有助於達成減碳節能的目標。對台灣而言,多一個核能選項,即能分散能源供應風險。直白地說:當夜晚綠能供應不足時,若還有廿%的核能,台灣供電一定會比現在更穩定。

蔡總統即將卸任,她曾對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說,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以後的能源政策已跟她無關。賴清德競選時曾說,若能解決核安與核廢問題,不會排除核能錯誤的決策,比貪瀆還可怕;賴清德不必為蔡英文的政策背書,但他有責任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