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多管齊下 解決農產銷陸困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恢復一年兵役,在國防和政治間擺盪
◆  聯合報黑白集/現在,班班要吃什麼?
◆  經濟日報社論/多管齊下 解決農產銷陸困境






經濟日報社論/多管齊下 解決農產銷陸困境


2022-12-10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因水產品註冊登記問題暫停輸入,屏東是午仔魚重要產區。 記者劉學聖/攝影



中國大陸自去年3月起,以檢驗出有害物質為由,先後暫停台灣多項水果及漁產品進口。在禁令仍然未解除下,最近又以未完成進口註冊程序為理由,幾乎全面禁止台灣水產品進口,對業者衝擊更大。

以前我方先由中央帶頭譴責陸方,營造反中氛圍;再鼓勵全民多消費被抵制產品,鼓勵多吃「愛國水果」、「抗中石斑」;同時由「強化內銷拓展外銷多元加工」等三方向應變。此次禁令牽涉產品層面更廣,如果仍沿用以往因應的「標準模式」,必定會失敗。

政府通常採取直接收購補貼方式,來降低農民損失。以石斑魚為例,由於外銷管道拓展有限,農政單位規劃由學校營養午餐來吸收;但國內產銷系統準備不及,目前仍有多數學校仍未消費到石斑魚。而且今年石斑魚由學校吸收,那麼明年是否改由其他單位吸收?未來大量增加過剩的水產品又將如何處理?又如何開拓其他外銷管道?目前均沒有明確規劃,農漁民面對不確定性反而更高。

基於地緣關係,中國大陸為台灣農漁產品最主要海外巿場,再加上中國減免關稅讓利措施目前被暫停進口農漁產品不少享有零關稅;而中國的一般關稅則為兩位數,進一步擴大台灣產品在大陸市場優勢,但同時也增加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由於出口大陸突然受阻,基於維持農漁產品生鮮,台灣需要迅速轉移出口,但卻面臨不少瓶頸。首先在欠缺自由貿易協定(FTA)加持下,台灣在中國大陸以外市場普遍面臨高關稅,但其他競爭國家藉 FTA 之利大多可以免除關稅。其次,也有些台灣農漁產品不符合部分國家檢疫標準,以致無法進入中國大陸,但也進不了其他國家的情況。

為了彌補出口劣勢,政府也採取出口補貼短線救急方式但是出口補貼除了違反 WTO 規範,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質疑,在中國大陸大幅增加產品禁令範圍下,長期經費更不可能支撐。

在國際上則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向中國大陸提出「特別貿易關切」,並宣稱若陸方仍我行我素,將要透過 WTO 爭端解決機制提告,來討回公道,但是陸方完全不理會。政府表示要在 WTO 爭端解決機制控告中國大陸,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尚未付諸行動。除了因為曠日費時外,另一可能原因是大部分被中國大陸停止進口的產品,台灣目前仍禁止由中國大陸進口。雖然兩者並無關聯,但若未來若台灣控告陸方違反 WTO 規範,台灣對中國大陸更嚴格進口禁令,反而可能會被陸方挑戰。

中國大陸宣布暫停進口理由牽強,充滿政治操作。因為公布檢驗出有害物質欠缺科學證據,對之後我方提出的合格科學證明也置之不理,特別是由公布禁令到開始執行,幾乎沒有緩衝期,不符合國際規範。由於兩岸官方溝通管道早已中斷,無法解決問題。未來應考慮由地方政府或非政府單位與對岸溝通,以求突破僵局,否則受傷害的還是台灣農民。

另外由目前經驗可發現農漁產品不但外銷受阻,就連內銷通路也不順,所以需有整體規劃尋找市場出海口由市場需求面進行產銷規劃。農漁產品市場消費特性不同,檢疫標準也有差異,所以必須先對海內外市場需求面有完善調查,找出各市場適合拓展的產品,才能擺脫對特定市場的依賴。

農漁產品生產多有季節性,價格亦隨之波動,所以也應由供給端調節生產,並確保行銷通路順暢,力求價格穩定。

解決兩岸農產貿易困境,惟有擺脫意識型態,多管齊下方能解決,也才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確實保障農漁民利益。











聯合報黑白集/現在,班班要吃什麼?


2022-12-10 02: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陸宣布禁止輸陸的台灣水產加工品,包括秋刀魚、魷魚和午仔魚,政府稱將協助外銷。記者劉學聖/攝影



由於許多水產業者未在對岸完成註冊,我國秋刀魚、午仔魚、魷魚等產品明年輸陸可能受阻。可笑的是,相關部會對此一問三不知:主事的衛福部食藥署說沒接到通知,農委會隨即裝作與己無關,陸委會則照例誦念四字經」,表示會「嚴正抗議」。這個政府,到底在為誰服務?

台灣農漁產品因品質不符規定被禁,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大陸海關總署要求全球進口業者註冊,也已宣布了年餘,不是特別針對台灣。但我們的政府官員總有本事推、拖、拉,一則把責任推給對岸的打壓,然後拿人民的納稅錢去補貼農漁民,再把軍人和學生當成消化滯銷品對象。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先前石斑被禁,陳吉仲立馬機靈推出「班班吃石斑」,花六億元讓中小學生幫他解決問題,沒想到石斑來不及長大。這下可好了,接下來,班班要吃什麼才好呢?秋刀、午仔魚,還是魷魚?萬一東西多到孩子們吃不完,政府是不是可以考慮把學校「營養午餐」擴大為「家庭晚餐」,全民都來分享「好食材」。

農漁產品輸陸困境,恰恰映照出蔡政府的毛病:面對問題不正面解決,卻不斷找藉口使它變形扭曲然後又衍生新的問題。如果農委會誠懇和對口單位協商,食藥署老老實實協助業者註冊,陸委會扮演穿梭協調,會落到今天嗎?










聯合報社論/恢復一年兵役,在國防和政治間擺盪


2022-12-10 02:2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防部長邱國正近日稱,延長兵役可望「年底前公告」,此說遭府方「更正」,指跨部會仍在研議,尚無確定時程規畫。圖為示意圖。記者洪哲政/攝影



因應兩岸局勢緊張,我國兵制將由原先的四個月軍事訓練恢復為一年義務役。政策本已箭在弦上,但民進黨選舉重挫,「恢復徵兵」被視為影響青年選票的主因之一,原稱延役已有社會共識蔡政府卻猶豫了。國防部長邱國正近日稱,延長兵役可望「年底前公告」;未料,此說隨即遭府方「更正」,指跨部會仍在研議目前尚無確定時程規畫。總統府更正國防部說法,讓人嗅到「風向在變」的氣味。

恢復義務役對民進黨敗選造成多大衝擊,仍待進一步探討。可以確定的是,多數民眾對於蔡政府不斷把台灣「烏克蘭化」,將國家帶進戰爭風險,確實極為不滿。無論如何,建軍備戰是國家大事,軍制轉型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不應該配合短期選舉政治行情隨時見風轉舵。面對中共威脅,國軍實力必須加強,恢復徵兵或許是必要條件,却非充分條件;如果方向失準,甚至可能進一步削弱戰力。

恢復徵兵強化國防」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共軍實力日增,入侵規模勢必更大,國軍兵力需求當然要增加;二是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上路九年,「兵不願學官不願管」的現象普遍飽遭詬病延長役期主張,很大程度來自華府,是美方對我方後備兵力給予差評所致

役期由四個月增至一年,乍看立刻就能增大國軍規模。然而,如果負責領導訓練的「志願役軍士官沒有增加,要由誰來訓練新兵?事實上,國軍轉型為「募兵」後,志願役人員從未足額。為兌現政策指標,國防部將「編現比標準設定九成低標,但這個目標僅前年曾短暫達到,多數時候均不及格。如今若恢復徵兵,乍看兵源增加,但幹部不足問題將更惡化。

此外,部隊的操練需要特定場域才能進行,但近年軍方受制地方民意,不斷配合釋地或停止實彈射擊,全台所剩訓練場地目前僅勉強夠用。未來部隊擴編,勢必面臨大塞車。新兵若無法下基地,鎮日留在駐地,不僅無法提升戰技,更將導致基層每天只能刷漆剪草,進而影響國軍形象和士氣。

平心而論,國軍轉型募兵後,部隊以志願役組成,由於成員長留久用,戰技與訓練都較先前改善不少。未來若同時存在志願役與義務役,國防部務必做到「因才施用」:義務役以二線守備單位為主,精銳打擊部隊仍盡量由長期服勤的志願役組成;如此,才能避免恢復徵兵變成濫竽充數。志願役人數偏低,主要原因是待遇與辛苦不成正比,加上軍中管理僵化保守、充斥表面工夫、行政效率低落,導致留營率偏低。多考慮年輕官兵心理,讓他們以身為軍人為榮,是國防部高層必須進行的腦內革命。

美國國會近期藉由《台灣政策法》、《國防授權法案》,主張對台實施軍用貸款或金援,加強台灣的防禦。此事若成真,國軍應要求美方擴大部隊赴美受訓的能量,以提升訓練品質,讓更多官兵體會全球最強軍隊的實況。

蔡政府標榜重視國防,但國軍遭遇人力或場地等困境,更需要府院出面協調解決。但自稱身為國軍靠山」的蔡總統,面對這些問題,卻絲毫不見行動。如此,給人的印象是,高層只敢慷國庫之慨,真要「拔一毛以利國軍」,則退避三舍。

國家領導人若只以強化兵力為已足,不懂「伐謀」與「伐交」的重要性,甚至為了黨派選舉利益動輒置社稷於刀鋒邊緣,這算什麼善政?牽涉一代年輕人前途的兵役,卻在蔡政府的國防與政治之間閃爍擺盪,實可恨又可悲!


【專家之眼】抗中保台必會捲土重來

◆  【專家之眼】抗中保台必會捲土重來
◆  【專家之眼】故宮豈能院長一人說了算?

◆  【專家之眼】深陷地緣政治風險的台積電
◆  【專家之眼】2024國民黨重回執政的5個挑戰
◆  【專家之眼】兵役延長採拖字訣 民進黨有保台誠意嗎?
◆  【專家之眼】歐盟領導人訪中的意義
◆  【專家之眼】孫曉雅對台政策丕變?







【專家之眼】抗中保台必會捲土重來


2022-12-10 08:33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 圖/路透社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順利落幕,除嘉義市長因候選人亡故延期投票外,整個政治盤式初步底定,但距離民國一一三年(2024)中央公職人員選舉只有十餘個月,不同政治勢力陣營各方人馬無不摩拳擦掌,看來很快就要開始熱身,準備拚搏下場選戰。

本次地方公職人員大選,儘管綠營到最後還是端出「抗中保台」當作最後王牌,但顯然是未能獲得預期反應,許多政治評論者都認為抗中保台牌已經被選民看透,未來選舉可能亦會失效。

但筆者卻認為本次打出抗中保台這張牌,僅是不合時宜搞錯舞台,明明地方選舉是素齋,卻從廚房端出紅燒蹄膀,所以才會遭人猛喝倒采,但是基於下列數個理由,等到中央公職人員選舉之政權保衛戰時,抗中保台必會捲土重來。

首先就是整個國際社會強權對抗大格局並無重大改變,儘管美國拜登政府不斷擺出願意與北京溝通對話姿態,但是許多根本性矛盾並無化解跡象。華盛頓諸多謀士並未放棄用台灣牌來對付中國大陸,因此為維持台北與北京繼續保持矛盾對立並且阻止雙方建立溝通協商管道運用代理人來繼續打出抗中保台牌恐怕還是個無法輕易改變之策略

其次是就中央公職人員層級之選舉來說,選民所關注焦點不僅是我國政治理水準是否良善更是隱然存在選擇委託何方具有統治權限之角力。所以對於兩岸關係來說,將是無法迴避之核心議題,但如何處理錯綜複雜之兩岸關係,綠營顯然無意去碰燙手山芋,選擇黑白分明簡化思維之抗中保台政治口號,其實相對上是有利政治動員與選舉票房

基於綠營獲得揮灑空間必須要靠國際強權撐腰,其亦必須仰賴國際社會聲援,才能營造其有效治理形象,因此繼續選擇與北京對抗,才能顯現出存在價值,所以抗中保台牌是個無法戒除之政治搖頭丸,更是呼應國際強權之壯膽興奮劑,除非國際強權與北京和解到某種程度,逼著綠營必須改善其與北京互動關係,否則綠營繼續迴避兩岸直接對話,利用抗中保台激怒北京,作為掩飾其並無膽識與北京過招之偽裝,其實亦是合理政治選項。

基於前述各項考量,抗中保台必然是會成為綠營應對民國一一三年(2024)中央公職人員選舉之選戰基調,但是國際強權是否會配合演出呢?誠然基本上絕對不能排除此等可能性,但近日多位政治評論者提到美國期中選舉後,眾議院議長將會換人,新任議長最被看好人選,應當是掌握眾議院席次多數共和黨麥卡錫眾議員

麥卡錫眾議員會不會在當選新任議長後,襲人故技出訪台灣,繼裴洛西訪台所掀起八月風暴後,再度掀起另波動盪風潮呢?確實是有許多政治觀察家如此認為,但若是認真思考,裴洛西訪台是打算要下任前之臨去秋波,而麥卡錫新人新政卻無法別出心裁,匠心獨具地拿出新招,只會依據裴洛西老舊套路照樣演出機率有多高?

美國政治人物最大忌諱就是無法走出新路,只能照著前人戲碼繼續演出,這對於政治生命與聲望來說,必將會是嚴重威脅。假若麥卡錫照著老路走,北京端出同樣戲碼,這對於麥卡錫來說,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其實從這個觀點來說,重複演出相同政治醜劇可能性恐怕不高

總而言之,兩岸關係是台灣不可能永遠迴避之議題,抗中保台是個沒有結果愚昧策略,不能挺起胸膛豎起腰桿來面對北京,這個死結永遠打不開。雖然抗中保台必然還會捲土重來,但是選民是否還會買單,就讓咱們睜眼看著明年要上場之政治大戲吧!










【專家之眼】故宮豈能院長一人說了算?


2022-12-10 08:03  聯合報/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右)上月到立法院備詢。本報資料照



近日一群文化界人士發起「搶救蘭千山館文物,國寶留台灣」行動,要求故宮尊重歷任院長留下的傳統,繼續簽訂蘭千山館文物的寄存合約。這是國內首次民眾自發搶救國寶社會行動頗具歷史意義

文化界憂心的是,倘若這批珍貴的文物離開故宮,而所有人無力保存,就很可能進入拍賣界,甚至輾轉流落海外,民眾就再也無緣在國內見到了。特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唐朝大書法家褚遂良黃絹本蘭亭〉及懷素小草千字文〉,若要指定為國寶,絕對綽綽有餘,一旦離開台灣,損失實不下於毀壞一級古蹟。

也許有人會質疑,蘭千文物係私人所有,外界無權干涉。確實,假如文物的主人堅持拿回,那麼大家都沒話說。但事實上,這是故宮片面的決定,更確切地說,是吳密察院長一人堅持退回寄存品。根據可靠消息,書畫文獻處所有同仁都希望續約,可是最後卻被院長打了回票,在合約快到期時,破天荒地行文請物主拿回,給對方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這就面臨了一個問題:院長憑什麼說不要就不要?尤其當故宮的專業人員從博物館專業的角度,都期期以為不可,院長卻在缺乏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執意專斷獨行,怎麼辦?

故宮從成立以來,便設立了理事會,議決重大事項。來台後,陸續更名為管理委員會指導委員會及指導會,委員由政府相關部門首長及藝文界、媒體界等社會賢達組成。舉凡重要的政策,諸如設置分院、國寶出國展覽,乃至像退回寄存品,這些影響深遠的事項,一定要交付指導會討論。

為什麼國內其他國立博物館都沒有委員會的組織,獨獨故宮有?這是因為它有七十萬件藏品,承載著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歴史,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寶庫也是世界人類共同珍貴遺產看守如此眾多無價之寶責任十分艱巨,如果僅由一人承擔,不僅壓力過大,風險也高。所以,指導會既有分散壓力與風險的功能,也有監督院長的作用。

可是,故宮卻在107年以指導會名為指導實係屬諮詢性質為由悄悄廢止了「國立故宮博物院指導會設置要點」,使得國寶的存亡絕續皆繫於院長一人。早期的故宮院長,無論專業或操守皆無庸置疑,仍必須虛心接受指導會的建議;如今故宮院長既缺乏專業,也不尊重專業,操守更備受質疑,卻沒有一個委員會的組織來監督,於是,國寶便暴露在極度危險中。古瓷連續破損,已經讓國人警覺到非專業管理的弊端,如今要把寄存品全數退回,更是博物館界的大笑話。

在這場搶救蘭千國寶的行動中,很多人都希望吳密察下台,認為只要他離開院長之職,所有問題均可迎刃而解。可是誰能保證,下一位院長不會更離譜呢?所以治本之道應該恢復故宮指導委員會並將其規定納入故宮組織法以避免院長大權獨攬恣意橫行古物很脆弱,絕不能把它的安危隨意交給一個不懂得愛惜文化資產的外行人來主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希望政治領袖們注意的四大國事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何謂務實台獨 賴清德應說清楚
◆  柯、郭聯手?2024一大變數
◆  改革選制 總統得票應過半
◆  農漁品解禁? 等政黨輪替
◆  禽流感來襲 農委會雞蛋保衛戰
◆  「向WTO申訴」莫淪制式辭令
◆  2022「漲」出頭/百姓無奈勒緊肚皮 執政者們只顧選舉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希望政治領袖們注意的四大國事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希望政治領袖們注意的四大國事


2022-12-10 02:38  聯合報/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據說康熙皇帝在他的宮殿裡放了三個標語分別有關運河淤泥問題黃河氾濫問題以及當時叛亂問題。這三個標語顯示他念茲在茲的三大國事,也顯示這三大問題不是能夠立刻解決的,可是總要費心去做。

我國才經過一場選舉,政治領袖們應該可以安定下來,注意國事。我建議領袖們注意以下的四大國事:

一、房價大漲。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很多地區的房價在最近幾年內漲了一倍,這對於年輕人是一個極大的問題。有很多人覺得自己的收入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購屋了,這種情況當然會造成他們的不安全感。

二、薪資差距太大。雖然我國有些人的薪資相當不錯,但是很多人的薪水是相當低的,僅夠維持溫飽,不可能有積蓄。這種情況為時已久。

三、產業發展畸形的問題。政府非常重視半導體工業,但是對國家安全而言,其他的工業如機械、化工、土木、材料等等,都是相當重要的,即使是半導體工業,也需要其他工業的支持。產業的畸形也造成薪資的差距。

四、教育差距的問題。我國教育雖然普及,但是偏鄉孩子的學業程度卻遠遠落後於都會區孩子。我國是一個重視競爭力國家,這種情形使得很多孩子的競爭力不夠好,無法對國家有好的貢獻,也無法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以上的問題都與民生有關,政府有絕對的責任保證人民可以安居樂業,遺憾的是,政府似乎根本沒有感覺到這四個問題的嚴重性,也沒有推出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案。

政府官員不重視這些問題,乃是因為社會並沒有給他們這方面的壓力。幾乎所有政論節目的名嘴都不提這些問題,在野黨的政治領袖們也對這些問題避而不談。

要解決這些問題,所有的政治領袖們都應該對這些問題有所重視,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其實這些問題並不是完全獨立存在的,畸形的產業和教育差距的問題造成了薪資差距,也造成房價高漲。我們必須找出這些問題發生的最基本原因,絕對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這四大問題都不容易解決,但是我們過去也的確解決了很多問題,全民健保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如果當年的政治領袖們根本不關心這個問題,我們到現在一定還沒有全民健保。

希望重要政府機關內都標示這四大問題,使得政治領袖們知道自己有責任保證國民能夠安居樂業。如果這四大問題不能解決,政府官員應該會感到自己怠忽職守











何謂務實台獨 賴清德應說清楚


2022-12-10 02:37  聯合報/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季青漫畫



賴清德副總統重磅出手,宣布參選民進黨主席!黨主席只是階段目標,最終目標當然是劍指一一三年(二○二四)總統大位。若賴能排除黨內障礙,進一步成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接下來的挑戰就不小了。

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四月,剛辭卸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宣布參選總統並挑戰蔡英文的連任。在黨內初選階段,曾巡迴地方爭取支持,筆者因緣際會參加一場在西湖渡假村舉辦中部地區產業發展座談會。筆者取出前一年獲國家永續發展獎與當時頒獎賴院長合照之照片請他簽名。並順勢請教兩問題,第一是如何提升環保產業」,成為國家重要產業;第二個問題是請教賴對於「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是否可作更精準說明。

對於第二個問題,想請教的是「台獨」,大家很清楚其意涵為何,不必多說,但是「務實」兩字就大有學問。也就是如何在不危及國家安全,不引發戰爭前提下,實踐台獨目標?

很遺憾的是,當時未獲得具體回答。賴只強調要台灣優先,並以維護台灣主權獨立為最高目標。也就是說,只談理念卻缺乏具體的做法。

時隔三年多,因疫情與俄烏戰爭,國際情勢變化大。而中共廿大後地位更鞏固的習近平,仍聲稱不放棄武力犯台。下任總統面對中共強權,如何掌握美中台戰略關鍵,務實提出既可維持兩岸長期和平,又能確保台灣主權獨立的策略?這個問題不只賴清德必須交代清楚,其他政黨未來的候選人也須誠實回答。









柯、郭聯手?2024一大變數


2022-12-10 02:37  聯合報/ 何振盛/佛光大學合聘教授(台北市)
副總統賴清德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已向總統蔡英文報告,決定參與民進黨此次的黨主席補選;英系大將、連任的嘉義縣長翁章梁(右)晚間臉書發文,支持賴清德選黨主席,團結為台灣。圖/取自翁章梁臉書



賴清德宣布參加民進黨主席補選,不僅獲得黨內多數派系支持,連鄭文燦也承諾支持,並保證其不會參與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總統選舉。此話一出,幾確定賴將透過取得黨魁職位,進而揮軍總統大位。

論者認為賴清德總統之路仍有障礙,包括蔡英文的不信任,乃至「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標籤等。這恐怕是見樹不見林,考量民進黨能否延續政權與未來發展,賴已是民進黨現階段唯一王牌。

不過,儘管賴清德可以排除黨內障礙,但來自黨外的質疑與挑戰,嚴峻許多。蔡政府「抗中保台」、「聯美謀獨」戰略,不僅無法在九合一選舉獲勝,反讓台海戰危節節升高。眾人皆知,國民黨一句「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就在地方選舉中流失二成青年選票。

後年總統大選料將是三腳督,綠營幾確定由賴清德掛帥,白營則肯定派柯P出征,藍營卻仍在曖昧試探。儘管賴清德背負蔡政府包袱,然候選人因素仍是台灣選舉勝敗最重要關鍵。倘若國民黨無法推出最強棒,可能又跟總統寶座擦肩而過,甚至再現「地方大勝,中央慘敗」。相反地,若國民黨能推出最強棒,並提出定國安邦良策,與確保兩岸和平的論述,對藍營是有利的局面發展。

變數只剩下,柯P是否會與郭台銘結伴參選,即使柯P與郭董聯手,以民眾黨依然相對弱小,若未能吸納足以當選的藍綠選票,反而可能在白營內發生棄保效應而崩壞,豈能不慎重思考?










改革選制 總統得票應過半


2022-12-10 02:37  聯合報/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台北市)



美國在十一月八日舉行期中選舉,到七日才算真正結束,這場選舉中,參議員當選人為何在一個月後才全部確定,主要是喬治亞州舉行第二輪投票。反觀台灣剛剛結束的選舉,雖然結果迅速產生,但明顯地又一次有所謂的「棄保」發生。在選民們對「棄保」感受猶新時,大家應該正視這個在民主制度中不必要的困擾,尤其是總統大選會產生少數執政現象問題。

棄保」,在投票理論屬於一種策略性投票,意指選民放棄心目中最優候選人,轉而將票投給次優人選,目的是避免更不喜歡的人當選。這種策略看起來是自發行為,然而實際上是有些選民「被迫」不依照自己心目中優劣順序投票,這有違自由民主的精神。事實上這種為難處境很容易解決,只要採取兩輪投票,第二輪得票過半者當選。

兩輪制投票並不複雜,在單一席次多人競選投票中,第一輪如果有人獲得過半選票,那人就獲勝當選;如果無人得票過半,就由得票最高前兩位進入第二輪,由得票過半者獲勝。台灣雖經歷成功的民主改革,但是選舉仍以相對多數決定當選者,結果造成兩次行政首長得票未過半而當選,其中一次還是總統大選。

這種民主制度明顯缺失,為何存在的原因無法在此詳述,少數執政後果出現後卻未解決,則令我完全無法理解。縣市長或立委選舉如此將就已不合理,總統大選也這樣,委實不可思議,而且可能世界僅存。今年四月法國總統馬克宏是第二輪投票當選。十月巴西舉行的總統選舉,也經過第二輪投票才決定,而我們的民主政治卻在解嚴改革卅年後,還在相對多數的投票制度中,忍受「棄保」混亂。

在我看來,要改革確保總統當選人獲得過半選票,只需要修改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第二輪投票的時間,可以如巴西的四周,或者更短一點,如法國的兩周,我們的總統選舉日與就職日,最近幾次相距四個月,時間一定來得及,至於依照得票數計算的競選補助款,可以不適用於第二輪投票。

也許會有人指出,美國總統的當選得票屢次未過半,並沒造成嚴重問題。不過,美國總統選舉有其特殊之處,是透過各州選舉人進行間接投票,改革起來困難度較大,即使發生棄保效應機會不大,如今也有改革的呼聲。台灣的民主改革成就曾經獲得世界各國肯定,在民主制度發展道路上不該停滯不前。

呼籲朝野政黨及關心國家發展前途的有識之士,要求立法院將這項修法提案排入下次會期。蔡英文總統應該在任期屆滿前完成這次改革,留下對台灣的一項重大貢獻。










農漁品解禁? 等政黨輪替


2022-12-10 02:53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
日昨傳出大陸因水產品註冊登記問題暫停輸入,屏東是國內午魚重要產區,但不如6月石斑被禁時的不安氛圍。記者劉學聖/攝影



八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高調訪台,中國大陸片面宣布暫停台灣白帶魚和竹筴魚輸入後,日昨國內上百家水產公司,因未完成生產企業註冊,遭中國海關標註「暫停進口」,在台灣再度引發騷動。

對此,蔡政府制式反應包括:中國大陸又打壓了、其自創註冊程序屬行政貿易障礙,不符 WTO 規範,不排除向 WTO 申訴,但這都了無新意。政府有必要向國人說明,去年四月迄今,政府針對協助業者辦理註冊登記做了哪些努力,其他國家如何因應,不能千錯萬錯都是大陸的錯。

大陸去年四月即要求全世界,輸入產品都要經過註冊,沒有針對性;至於有無差別待遇,蔡政府官員在抗議前,應先洽詢友我國家了解有無類似案例,並檢討台灣在過程中有無需要改善之處?若真是大陸官方蓄意刁難,政府回擊起來才有底氣,才更容易引發國人的共鳴與支持。

這次「暫停進口」訊息,並非由中方告知也不是由台灣官方主動掌握而是由業者主動通報,透露出兩岸不僅官方溝通管道幾乎完全封閉,連其他管道也難發揮功效,兩岸誤判風險將大幅升高,對台灣未來生存發展極為不利。缺乏溝通導致揣測不斷,反增加解決問題的複雜性。

此次事件提醒我們,台灣若想繼續進行兩岸農漁產貿易,就必須建立「多元」、「即時」、「有效」的溝通協調管道;見面三分情,G20 拜習會能成功緩和中美關係,事先即經過雙方團隊私下協商溝通求同存異,兩岸更應如此。

其次,為避免誤判,在了解事情來龍去脈前,勿任意對外發表政治性言論,以免升高彼此仇恨值。再者,台灣官員動輒稱要向 WTO 申訴,事實上,根據國際貿易規範,遇到農漁產貿易爭議,須先由雙方協商解決,無法解決才能向 WTO 申訴,政府不要唬弄民眾。

此外,政府官員誠心想解決問題或想藉機生事,使用的語詞和做法截然不同,若台灣還想繼續同中國大陸做生意,就應少用刺激性言語,否則只會害了農漁民。最後,補貼或可解決燃眉之急,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不利台灣農漁業永續發展

這些年來,民進黨藉抗中獲取龐大政治私利卻讓社會付出慘痛代價,尤其國內農漁產品相繼遭大陸暫停輸入,蔡政府既無意緩解兩岸冰凍關係也未盡力做好農漁產品食用安全把關使得解禁遙遙無期,只能想方設法塞給軍隊,學校,監獄等,農漁民收益受損但考量到補貼救助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承受

從一連串事態發展,凸顯當前執政團隊無法有效因應,想解決農漁產品遭禁問題,恐怕只能期待政黨輪替了!











禽流感來襲 農委會雞蛋保衛戰


2022-12-10 02:48  聯合報/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國內爆發H5N1禽流感案例,彰化養禽場多達2401場,縣府出動消毒車,也呼籲業者加強清消。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今年入秋以來,全球 H5N1 高病原性禽流感HPAI)疫情相當嚴峻,十月起韓、日禽場陸續發生疫情。近日多縣市防疫單位從候鳥棲息濕地野鳥排遺,及候鳥闖入覓食的多個禽場鴨隻,檢測到 H5N1(b分支)HPAI 病毒,驗證了韓、日禽流感疫情已延燒到台灣。

十一月底宜蘭五結,十二月初高雄路竹、台南官田、雲林水林等地鴨場分別傳出 H5N1(b分支)HPAI 疫情,並已將發生場共計將近六萬隻鴨隻全數撲殺;同時屏東鹽埔一蛋雞場發生 H5N2 (b分支)HPAI 疫情,撲殺八千餘隻蛋雞。鴨隻感染的是H5N1,蛋雞感染的是 H5N2,令人迷惑是不一樣的病毒來源嗎?

其實,H5N1 和 H5N2 亞型 b分支病毒應都是這波候鳥帶入,由於 b 分支為 H5 型病毒特有病毒株,筆者猜測帶毒候鳥體內存有 H5 型多樣性病毒,藉由排遺傳播病毒時,若排遺中 H5N1 占大多數,感染禽隻檢驗到的是 H5N1,而排遺中 H5N2 占大多數,則感染禽隻檢驗到的是 H5N2 病毒,這是病原體的一種「瓶頸效應」,猶如瓶中病原體顆粒,A 顆粒占大多數,倒出的常顯現 A 顆粒特性。

這波 H5 亞型 HPAI 疫情應已傳入國內鴨、雞禽場。十二月八日農委會官員堅稱這波禽流感疫情只發生在鴨場,表示「目前陸禽還未被感染,要全力防堵病毒,堪稱雞蛋、雞肉保衛戰。」顯然忽略了候鳥帶入 H5 亞型 b 分支病毒的特性。

十多年前筆者曾參訪江蘇鹽城市多個養雞場,當時 H5 型禽流感正肆虐大陸多處,離雞場還有一段距離,在車上就聞到濃濃消毒水味道,據知養雞場都使用官方提供的免費疫苗,至今中國大陸養禽場仍以施打疫苗作該病的防疫。有學者認為,打疫苗不僅不能撲滅疫情,反而常會產生新型病毒。

江蘇沿海地區也有很多候鳥水禽棲息濕地野鳥常侵入鄰近禽場覓食使家禽和野鳥的禽流感病毒有機會互相交流再藉由候鳥將病毒帶往鄰近以撲殺為防疫手段的韓日等國這兩國每年入秋後常爆發禽流感疫情,不是沒有原因的,和台灣有同樣的禽流感疫情宿命。

民國一○○年(二○一一年),獨立導演李惠仁在「不能戳的秘密紀錄片中,描述自民國九十五-一○○年(二○○六至一一年)間在台灣所發生的禽流感,指出 H5N2 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早在台大流行,且幾度變種而本土化,該病毒至今仍在全台養禽場間流竄,農委會認為其病原性低,對禽隻生長及產蛋率影響不大,而採和病毒共存,至今無撲滅計畫。

今年入秋以來候鳥帶入 H5N1 和 H5N2 高病原性禽流感,已造成多縣市禽場爆發疫情,撲殺不少肉鴨、蛋雞,禽肉、雞蛋恐又要漲了!












「向WTO申訴」莫淪制式辭令


2022-12-10 02:48  聯合報/ 黃映溓/文史工作者(屏東市)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中國大陸對我方比較嚴格,這次事件是貿易障礙,不排除再向WTO申訴。記者彭宣雅/攝影



南部漁民傳出中國大陸又禁我水產品進口,受影響較重的包括:魷魚、秋刀魚、午仔魚等魚種,影響產值逾六十億新台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第一時間強調:「不排除向 WTO 申訴」,這句話耳熟能詳,儼然是農委會或官方的「制式辭令」?

從去年以來,鳳梨、釋迦、蓮霧、石斑魚陸續遭中國禁止進口,農委會持續複製貼上:震怒、譴責對岸、揚言狀告 WTO。但是,然後呢?過不了幾天,可以預料,整起事件最後應該還是會以大撒幣拯救農漁民及業者,鼓勵台灣人多吃本地農水產品草草結案。

陳吉仲身為台灣最高農政主官,早前把豬吃萊劑添加物,比喻成人吃保健品,讓他屢屢成為焦點;同時也被不少人質疑,既然萊克多巴胺沒有太大疑慮,為何不開放給台灣的豬隻食用?許多人對於陳吉仲的比喻說法感到不解。

媒體報導,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陳吉仲教授在大學任教時曾說「台灣養豬產業產值高達七百五十億開放萊豬進口衝擊台灣豬農權益至鉅」。豈料,入主農委會後的陳吉仲主委卻說「國人吃到萊豬的機率微乎其微」、「開放美豬對國產豬影響不會那麽大」、「給消費者多一個選擇」!果真是換了位置換了腦袋。

事實上,對岸禁的豈止是水產品?還包括食品加工業者都在禁止之列;中國大陸早在去年四月就公布新制,要輸入大陸的業者都要登記,標準全球皆然,時隔一年八個月,蔡政府除了震怒、譴責對岸、揚言狀告 WTO 外,只會藉由民粹,搞「抗中保台」反中仇共的老戲碼,但究竟為農漁民做了什麼?

陸禁台水產,衛福部長薛瑞元竟說:「食藥署聯繫中方,心裡有底會被已讀不回。」回顧蔡政府過去六年多來的兩岸政策,每每都以衝突對抗取代和解共生,若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













2022「漲」出頭/百姓無奈勒緊肚皮 執政者們只顧選舉


2022-12-10 02:45  聯合報/ 何素娟/公職退休(台中市)
「台灣2022代表字大選」公布「漲」為年度代表字,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馮寄台(左)、聯合報總編輯范凌嘉(右)出席。記者曾吉松/攝影



聯合報舉辦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度代表字活動,「」字出頭,也代表年來物價通膨的負面效應,激起社會大眾難以抹滅的痛苦經驗,漲、漲、漲,漲的大家七暈八素,漲的大家無所適從。

媒體報導,歐美明年恐將陷入停滯性通膨,政府更先預告整體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台灣經濟回升步調勢必緩慢。看了這則新聞,不由頭皮發麻,儘管疫情逐漸趨緩,但台灣景氣卻仍將衰退,明年民眾的生活肯定更是難過,卻是哭笑不得,民眾唯一能做的只有勒緊肚皮,節衣縮食下去。

在九合一選舉時,民眾已似溫水煮青蛙,儘管物價持續上漲,民眾也是毫無辦法。筆者住家附近許多早餐店及自助餐廳紛紛貼出調漲價格告示;就連大排長龍的「一蘭拉麵」也宣布漲價。執政者選舉當頭,早已無暇關注物價上漲對民眾造成生活上多大的壓力。

在市場遇到姐妹們閒聊時,不外夏季電價高漲,生活開銷吃不消,再不就是多久沒有上餐館、看電影或外出旅遊了,疫情前的休閒娛樂,現在成了奢侈享受,為張羅一日三餐,只能節衣縮食,談到政府誇口這幾年是「台灣經濟廿年來最好的時候」,上位者彷彿生活在平行時空,根本不知民間疾苦,氣憤全寫在主婦們臉上。

民進黨執政以來心中只有選舉,國家政經發展肯定受到一定影響,中下低薪階層及退休族群的基本生活受到牽連與傷害,以危及民眾對執政信心。

主事者應知道,經濟生活才是民眾最關切的事,唯有「經濟才是王道」,控制物價維穩,改善兩岸關係,推動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與重視庶民經濟,特別是弱勢族群的關懷與照顧,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讓人民過好日子,才是下次選舉最有力的保證,執政黨大員還請好自為之。



王文華/陸上相識,海上重逢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陸上相識,海上重逢
◆  馬凱/全球風聲鶴唳中的可盼佳音
◆  林中斌/共軍不攻台
◆  楊志良/江山留與全民愁
◆  薛承泰/「養兒妨老」的獨老危機
◆  施振榮/譯不準,行不精





王文華/陸上相識,海上重逢


2022-12-10 02:43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為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朋友相聚,年輕時和中年後,有什麼差別?

第一個差別:年紀越大,相聚的次數越少、時間越短。

年輕時,朋友第一。短至電話聊天,長至一起旅行,我們有很多時間給彼此。促膝長談、徹夜狂歡,看盡彼此醉前散發的蘋果光,和醉後吐出的太平洋。

中年後,家庭第一。通電話的背景常是孩子的哭聲,一起出遊去的是親子旅館。喝咖啡只能點到為止,因為四點要去接孩子。這階段,看盡彼此坐下時的疲憊,和離去時的匆忙。

第二個差別:年紀越大,相聚的原因越來越少,而不見的原因越來越多。

年輕時,只需顧自己,遲到或失約的原因頂多是睡過頭或要加班。

中年後,要顧的人多了。遲到或失約的原因常是孩子病了、父母病了、自己病了…

第三個差別:年紀越大,相聚的目的越來越抽象,以至於不急著發生。

年輕時,相聚是為了打籃球、看電影、談合作、訴情傷…不見可能就去跳樓了,超具體!

中年後,相聚只為了「聚聚」。目的性不強,很容易一延再延,轉眼就幾年不見。

第四個差別:年輕時,在「陸地」相聚。中年後,在「海」上相聚。

意思是年輕時,生活環繞著自己,所以可以百分之百控制步伐、速度、和目的地,就像行走在陸地。

年紀漸長,生活環繞著很多人,自己能控制的比例越來越小,像在海中漂浮。

等到年紀再大一些,便發現天地間有超越人的力量,左右我們的方向。機緣、時勢、命運…這些力量是結構性的,不像海浪那樣貼身而短暫,而像潮汐一般強大而恆常。面對海浪,還可以拿出一塊衝浪板。面對潮汐,只能記錄和欣賞。

年底了,我跟好幾位老友相聚。當年都曾秉燭夜遊、無話不談。如今只能中午小聚、吃養生餐。

在那一小時,我慢慢體會到:我們都是在「陸上相識,海上重逢」。

學生時代認識時,志向明確、立場堅定、講話決絕、罵人大聲。相信事在人為、捨我其誰。

如今再聚,不管談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都變得模糊、柔軟,而慈悲。罵人少了,因為自己也千瘡百孔。視力退化,卻更能看清自身的渺小。談起海浪,不再追尋「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而嚮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捨我,還有很多很多人。

憤怒還在,只不過變成沸騰後靜置在桌上的水,而不再是沸騰時爭先恐後的煙。理想還在,只不過變成持續發熱的暖暖包,而不再是四處亂竄的沖天炮。

海上的重逢,注定短暫。回到各自的生活後,不知下次見面是何時。從年輕到老的友誼,就像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沿路帶來溫暖,但終將流到北極。從陸到海,我們不再連結,卻從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