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多管齊下 解決農產銷陸困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恢復一年兵役,在國防和政治間擺盪
◆  聯合報黑白集/現在,班班要吃什麼?
◆  經濟日報社論/多管齊下 解決農產銷陸困境






經濟日報社論/多管齊下 解決農產銷陸困境


2022-12-10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因水產品註冊登記問題暫停輸入,屏東是午仔魚重要產區。 記者劉學聖/攝影



中國大陸自去年3月起,以檢驗出有害物質為由,先後暫停台灣多項水果及漁產品進口。在禁令仍然未解除下,最近又以未完成進口註冊程序為理由,幾乎全面禁止台灣水產品進口,對業者衝擊更大。

以前我方先由中央帶頭譴責陸方,營造反中氛圍;再鼓勵全民多消費被抵制產品,鼓勵多吃「愛國水果」、「抗中石斑」;同時由「強化內銷拓展外銷多元加工」等三方向應變。此次禁令牽涉產品層面更廣,如果仍沿用以往因應的「標準模式」,必定會失敗。

政府通常採取直接收購補貼方式,來降低農民損失。以石斑魚為例,由於外銷管道拓展有限,農政單位規劃由學校營養午餐來吸收;但國內產銷系統準備不及,目前仍有多數學校仍未消費到石斑魚。而且今年石斑魚由學校吸收,那麼明年是否改由其他單位吸收?未來大量增加過剩的水產品又將如何處理?又如何開拓其他外銷管道?目前均沒有明確規劃,農漁民面對不確定性反而更高。

基於地緣關係,中國大陸為台灣農漁產品最主要海外巿場,再加上中國減免關稅讓利措施目前被暫停進口農漁產品不少享有零關稅;而中國的一般關稅則為兩位數,進一步擴大台灣產品在大陸市場優勢,但同時也增加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由於出口大陸突然受阻,基於維持農漁產品生鮮,台灣需要迅速轉移出口,但卻面臨不少瓶頸。首先在欠缺自由貿易協定(FTA)加持下,台灣在中國大陸以外市場普遍面臨高關稅,但其他競爭國家藉 FTA 之利大多可以免除關稅。其次,也有些台灣農漁產品不符合部分國家檢疫標準,以致無法進入中國大陸,但也進不了其他國家的情況。

為了彌補出口劣勢,政府也採取出口補貼短線救急方式但是出口補貼除了違反 WTO 規範,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質疑,在中國大陸大幅增加產品禁令範圍下,長期經費更不可能支撐。

在國際上則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向中國大陸提出「特別貿易關切」,並宣稱若陸方仍我行我素,將要透過 WTO 爭端解決機制提告,來討回公道,但是陸方完全不理會。政府表示要在 WTO 爭端解決機制控告中國大陸,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尚未付諸行動。除了因為曠日費時外,另一可能原因是大部分被中國大陸停止進口的產品,台灣目前仍禁止由中國大陸進口。雖然兩者並無關聯,但若未來若台灣控告陸方違反 WTO 規範,台灣對中國大陸更嚴格進口禁令,反而可能會被陸方挑戰。

中國大陸宣布暫停進口理由牽強,充滿政治操作。因為公布檢驗出有害物質欠缺科學證據,對之後我方提出的合格科學證明也置之不理,特別是由公布禁令到開始執行,幾乎沒有緩衝期,不符合國際規範。由於兩岸官方溝通管道早已中斷,無法解決問題。未來應考慮由地方政府或非政府單位與對岸溝通,以求突破僵局,否則受傷害的還是台灣農民。

另外由目前經驗可發現農漁產品不但外銷受阻,就連內銷通路也不順,所以需有整體規劃尋找市場出海口由市場需求面進行產銷規劃。農漁產品市場消費特性不同,檢疫標準也有差異,所以必須先對海內外市場需求面有完善調查,找出各市場適合拓展的產品,才能擺脫對特定市場的依賴。

農漁產品生產多有季節性,價格亦隨之波動,所以也應由供給端調節生產,並確保行銷通路順暢,力求價格穩定。

解決兩岸農產貿易困境,惟有擺脫意識型態,多管齊下方能解決,也才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確實保障農漁民利益。











聯合報黑白集/現在,班班要吃什麼?


2022-12-10 02: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陸宣布禁止輸陸的台灣水產加工品,包括秋刀魚、魷魚和午仔魚,政府稱將協助外銷。記者劉學聖/攝影



由於許多水產業者未在對岸完成註冊,我國秋刀魚、午仔魚、魷魚等產品明年輸陸可能受阻。可笑的是,相關部會對此一問三不知:主事的衛福部食藥署說沒接到通知,農委會隨即裝作與己無關,陸委會則照例誦念四字經」,表示會「嚴正抗議」。這個政府,到底在為誰服務?

台灣農漁產品因品質不符規定被禁,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大陸海關總署要求全球進口業者註冊,也已宣布了年餘,不是特別針對台灣。但我們的政府官員總有本事推、拖、拉,一則把責任推給對岸的打壓,然後拿人民的納稅錢去補貼農漁民,再把軍人和學生當成消化滯銷品對象。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先前石斑被禁,陳吉仲立馬機靈推出「班班吃石斑」,花六億元讓中小學生幫他解決問題,沒想到石斑來不及長大。這下可好了,接下來,班班要吃什麼才好呢?秋刀、午仔魚,還是魷魚?萬一東西多到孩子們吃不完,政府是不是可以考慮把學校「營養午餐」擴大為「家庭晚餐」,全民都來分享「好食材」。

農漁產品輸陸困境,恰恰映照出蔡政府的毛病:面對問題不正面解決,卻不斷找藉口使它變形扭曲然後又衍生新的問題。如果農委會誠懇和對口單位協商,食藥署老老實實協助業者註冊,陸委會扮演穿梭協調,會落到今天嗎?










聯合報社論/恢復一年兵役,在國防和政治間擺盪


2022-12-10 02:2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防部長邱國正近日稱,延長兵役可望「年底前公告」,此說遭府方「更正」,指跨部會仍在研議,尚無確定時程規畫。圖為示意圖。記者洪哲政/攝影



因應兩岸局勢緊張,我國兵制將由原先的四個月軍事訓練恢復為一年義務役。政策本已箭在弦上,但民進黨選舉重挫,「恢復徵兵」被視為影響青年選票的主因之一,原稱延役已有社會共識蔡政府卻猶豫了。國防部長邱國正近日稱,延長兵役可望「年底前公告」;未料,此說隨即遭府方「更正」,指跨部會仍在研議目前尚無確定時程規畫。總統府更正國防部說法,讓人嗅到「風向在變」的氣味。

恢復義務役對民進黨敗選造成多大衝擊,仍待進一步探討。可以確定的是,多數民眾對於蔡政府不斷把台灣「烏克蘭化」,將國家帶進戰爭風險,確實極為不滿。無論如何,建軍備戰是國家大事,軍制轉型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不應該配合短期選舉政治行情隨時見風轉舵。面對中共威脅,國軍實力必須加強,恢復徵兵或許是必要條件,却非充分條件;如果方向失準,甚至可能進一步削弱戰力。

恢復徵兵強化國防」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共軍實力日增,入侵規模勢必更大,國軍兵力需求當然要增加;二是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上路九年,「兵不願學官不願管」的現象普遍飽遭詬病延長役期主張,很大程度來自華府,是美方對我方後備兵力給予差評所致

役期由四個月增至一年,乍看立刻就能增大國軍規模。然而,如果負責領導訓練的「志願役軍士官沒有增加,要由誰來訓練新兵?事實上,國軍轉型為「募兵」後,志願役人員從未足額。為兌現政策指標,國防部將「編現比標準設定九成低標,但這個目標僅前年曾短暫達到,多數時候均不及格。如今若恢復徵兵,乍看兵源增加,但幹部不足問題將更惡化。

此外,部隊的操練需要特定場域才能進行,但近年軍方受制地方民意,不斷配合釋地或停止實彈射擊,全台所剩訓練場地目前僅勉強夠用。未來部隊擴編,勢必面臨大塞車。新兵若無法下基地,鎮日留在駐地,不僅無法提升戰技,更將導致基層每天只能刷漆剪草,進而影響國軍形象和士氣。

平心而論,國軍轉型募兵後,部隊以志願役組成,由於成員長留久用,戰技與訓練都較先前改善不少。未來若同時存在志願役與義務役,國防部務必做到「因才施用」:義務役以二線守備單位為主,精銳打擊部隊仍盡量由長期服勤的志願役組成;如此,才能避免恢復徵兵變成濫竽充數。志願役人數偏低,主要原因是待遇與辛苦不成正比,加上軍中管理僵化保守、充斥表面工夫、行政效率低落,導致留營率偏低。多考慮年輕官兵心理,讓他們以身為軍人為榮,是國防部高層必須進行的腦內革命。

美國國會近期藉由《台灣政策法》、《國防授權法案》,主張對台實施軍用貸款或金援,加強台灣的防禦。此事若成真,國軍應要求美方擴大部隊赴美受訓的能量,以提升訓練品質,讓更多官兵體會全球最強軍隊的實況。

蔡政府標榜重視國防,但國軍遭遇人力或場地等困境,更需要府院出面協調解決。但自稱身為國軍靠山」的蔡總統,面對這些問題,卻絲毫不見行動。如此,給人的印象是,高層只敢慷國庫之慨,真要「拔一毛以利國軍」,則退避三舍。

國家領導人若只以強化兵力為已足,不懂「伐謀」與「伐交」的重要性,甚至為了黨派選舉利益動輒置社稷於刀鋒邊緣,這算什麼善政?牽涉一代年輕人前途的兵役,卻在蔡政府的國防與政治之間閃爍擺盪,實可恨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