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華/陸上相識,海上重逢
◆ 馬凱/全球風聲鶴唳中的可盼佳音
◆ 林中斌/共軍不攻台
◆ 楊志良/江山留與全民愁
◆ 薛承泰/「養兒妨老」的獨老危機
◆ 施振榮/譯不準,行不精
王文華/陸上相識,海上重逢
2022-12-10 02:43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為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朋友相聚,年輕時和中年後,有什麼差別?
第一個差別:年紀越大,相聚的次數越少、時間越短。
年輕時,朋友第一。短至電話聊天,長至一起旅行,我們有很多時間給彼此。促膝長談、徹夜狂歡,看盡彼此醉前散發的蘋果光,和醉後吐出的太平洋。
中年後,家庭第一。通電話的背景常是孩子的哭聲,一起出遊去的是親子旅館。喝咖啡只能點到為止,因為四點要去接孩子。這階段,看盡彼此坐下時的疲憊,和離去時的匆忙。
第二個差別:年紀越大,相聚的原因越來越少,而不見的原因越來越多。
年輕時,只需顧自己,遲到或失約的原因頂多是睡過頭或要加班。
中年後,要顧的人多了。遲到或失約的原因常是孩子病了、父母病了、自己病了…
第三個差別:年紀越大,相聚的目的越來越抽象,以至於不急著發生。
年輕時,相聚是為了打籃球、看電影、談合作、訴情傷…不見可能就去跳樓了,超具體!
中年後,相聚只為了「聚聚」。目的性不強,很容易一延再延,轉眼就幾年不見。
第四個差別:年輕時,在「陸地」相聚。中年後,在「海」上相聚。
意思是年輕時,生活環繞著自己,所以可以百分之百控制步伐、速度、和目的地,就像行走在陸地。
年紀漸長,生活環繞著很多人,自己能控制的比例越來越小,像在海中漂浮。
等到年紀再大一些,便發現天地間有超越人的力量,左右我們的方向。機緣、時勢、命運…這些力量是結構性的,不像海浪那樣貼身而短暫,而像潮汐一般強大而恆常。面對海浪,還可以拿出一塊衝浪板。面對潮汐,只能記錄和欣賞。
年底了,我跟好幾位老友相聚。當年都曾秉燭夜遊、無話不談。如今只能中午小聚、吃養生餐。
在那一小時,我慢慢體會到:我們都是在「陸上相識,海上重逢」。
學生時代認識時,志向明確、立場堅定、講話決絕、罵人大聲。相信事在人為、捨我其誰。
如今再聚,不管談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都變得模糊、柔軟,而慈悲。罵人少了,因為自己也千瘡百孔。視力退化,卻更能看清自身的渺小。談起海浪,不再追尋「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而嚮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捨我,還有很多很多人。
憤怒還在,只不過變成沸騰後靜置在桌上的水,而不再是沸騰時爭先恐後的煙。理想還在,只不過變成持續發熱的暖暖包,而不再是四處亂竄的沖天炮。
海上的重逢,注定短暫。回到各自的生活後,不知下次見面是何時。從年輕到老的友誼,就像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沿路帶來溫暖,但終將流到北極。從陸到海,我們不再連結,卻從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