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須面對經濟逆全球化趨勢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4855/web/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須面對經濟逆全球化趨勢
◆  聯合報黑白集/買不到,又要逞強
◆  聯合報社論/蘇院長,正常生活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須面對經濟逆全球化趨勢


2022-04-20 03:16  經濟日報 /   社論
國際貿易的學理一般不會考慮各國政治體制的差異,最多只會慮及各國政府對貿易的干預高低程度。然而,實際上政治體制的差異實是國際貿易絕大的不確定性。資料照片。美聯社


2018年美國川普政府啟動了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戰,除了透過提高關稅強化貿易壁壘外,也積極促使企業回美投資,更進一步帶動了包含台日等國廠商的撤中潮。一時之間,貿易退縮、投資回流的逆全球化趨勢開始引發關注。其後,為了對抗中國供應鏈,美國開始連結日、印、澳等國,高舉建構新供應鏈的大旗,乾淨網絡、新印太經濟架構等政策逐一出籠,全球經濟二元化的情勢隱然成形。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自中國大陸開始的停工潮打亂了全球供應鏈,除了引發新一波的外資撤中潮外,航運不順、塞港缺櫃、晶片不足等現象更暴露了全球貿易的脆弱性,也導致停滯性通膨危機。儘管美國政策持續與疫情蔓延,但觀念上仍未否定經貿投資全球化與國際互助的重要性。

真正帶來明顯影響的,是今年爆發的俄烏戰爭與中國封城。向來仰賴俄羅斯大量廉價能源的歐洲各國,為抵制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已紛紛宣示將在短期內全面放棄使用俄國的天然氣、原油及煤炭等能源,將透過加速開發再生能源或由其他地區進口以維持經濟運作。這個結構性的轉折改變以比較利益為原則所建立的貿易規則,勢必提高經濟運作成本,致使全球性通膨更為嚴重,且是個恆久性的逆全球化轉變。

國際貿易的學理一般不會考慮各國政治體制的差異,最多只會慮及各國政府對貿易的干預高低程度。然而,實際上政治體制的差異實是國際貿易絕大的不確定性。即便俄羅斯不是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國家,又相對封閉,但難測的威權領導一旦發威,全球對其擁有並出口的豐富能源、糧食、礦產依賴立刻受到巨大影響。威權體制所具有的不可預測性使得貿易成本因此一不確性而提高,建立在比較利益原則的國際貿易學理恐怕在未來須加註許多文字。歐洲正深刻檢討過去對俄的縱容政策,政治上的威權體制已成為逆全球化趨勢的另一推力。

中國大陸堅持疫情清零政策所採取的廣泛封城政策是威權體制造成逆全球化的另一章。基於中國大陸與全球產業鏈緊密連結的程度,封城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不下於俄烏戰爭,生產中斷、航運塞港所導致的供應鏈衝擊正在上演且日益嚴重,各國陸續表達對中國大陸政策的不滿,新一波的外資撤中潮又隱然而生,助長逆全球化的趨勢。事實上,中國大陸近來諸多的政策轉折往往令人瞠目結舌,從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的上市受阻、整頓平台業者、阻礙中企赴美上市等,都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衝擊。此次的封城政策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不但缺乏合理性,也違背常識、人性的預期,更勢必造成對經濟的巨大衝擊,卻正活生生上演中,號稱的發展經濟內循環杳然無蹤。這無疑是欠缺糾錯機能的威權領導體制所造成,其結果不但使中國人民難以適從,也使得全球更難以面對此一充滿不確性的經濟體。

世界銀行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指出:「全球各國正努力讓供應鏈多樣化,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這對大家可能都是好事」,他認為跨境貿易對全球經濟依然重要,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作為商品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可發揮更大作用,但他高度質疑中國是否真能成為全球貿易體系中,與其他國家共享價值體系的一員。類似這種對中國大陸體制與政策的質疑正方興未艾,可想像,這樣的質疑如日漸擴大,全球區隔中國大陸的逆全球化趨勢將會加速,以中俄為首的國家集團與民主體制國家的全球二元化經濟體系也將快速成形。對台灣而言,我們的產業與貿易政策也需有因應此趨勢的視野與規劃。












聯合報黑白集/買不到,又要逞強


2022-04-20 05:10  聯合報 /   黑白集
陳時中透露BNT/輝瑞兒童疫苗卡關原因,有人認為衛福部是把「簡單的事情弄複雜了」。記者陳正興/攝影


陳時中又買不到BNT疫苗,遭殃的是五到十一歲的孩童。政府拿「大魔王」莫德納頂缸,面對家長疑懼,擺出沒得選的霸道嘴臉。無能指揮官理由多,聲稱找美國輝瑞訂貨,合約分潤談不攏。諷刺的是,華府大牌議員日前組團來訪挺台,蔡總統除埋單軍火,難道不會請好友幫忙喬一下疫苗?

蔡政府成天吹噓台美共享民主價值,但台灣囝仔卻不能和美國小朋友打相同的疫苗。更可憐的是,美國不敢讓兒童接種的莫德納,竟是蔡政府留給台灣孩子的唯一選項。

美國食藥署遲未許可莫德納兒童疫苗,是因業者未釐清心肌炎疑慮。衛福部三月底專家會議已知問題所在,其他國家接種數有限,因而暫緩。未料,疫情爆發就改稱利多於弊,叫父母簽自願書,送孩子當白老鼠,別家孩子的命不是命。

BNT兒童疫苗去年底全球開打,累積不少數據,衛福部避而不談,儼然預知永遠買不到。郭台銘鋪好的路不走,阿中偏要繞遠路下單,只為跳過上海復星。這戲碼已演過一回,蔡政府去年直接找輝瑞,就證實行不通;今年又利用「四方合約」自設路障,把郭台銘的好意丟在路旁。多狠的心腸,才捨得讓兒童走險路?

府院去年領受民間捐贈的BNT,吃完擦嘴了事。如今自起爐灶,才知道事情多難,卻要教國家幼苗承受這沉重的一針。














聯合報社論/蘇院長,正常生活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2022-04-20 05:17  聯合報 /   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指揮中心掌握各種疫情狀況,最重要的是,國內疫情現在相當穩定,不過因為逐步開放,難免確診數增加,幸好99.6%確診者都是無症狀或輕症,在不影響正常生活情形下,我們會逐步開放。記者季相儒/攝影


本土染疫人數暴增,政府的兒童疫苗、篩檢能量和藥物均不足,加上防疫指引混亂,在在引起民眾不安。對外界質疑,行政院長蘇貞昌大言不慚說,中國還在封城、香港還在限制用餐人數,相形之下「台灣是全世界最能正常生活的國家」。對於政府規定未打三劑疫苗不能參加旅遊團、上健身房等限制,蘇揆認為這些都經專家討論,必須好好維持。

當許多國家都在解封,蘇貞昌還在吹噓台灣「最能正常生活」,根本是太脫離現實。何況,蘇揆拿來作對照的,是大陸和香港的失敗案例,他的世界觀未免狹窄到可悲。以十八日起完全解封的韓國為例,民眾出門不必再戴口罩,營業場所不再限制營業時間,入境免隔離,染疫當成「地方流行病」在一般診所就醫即可。這樣的日子,才是「正常生活」;蘇貞昌必須放眼國際,不能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做決策。

以台灣民眾認為防疫首先須「戴口罩」為例,其實並非理所當然的事,至少管制範圍不能無邊無際。看美國最近的例子,聯邦法官昨天作出裁定,判決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要求在大眾運輸工具上強制佩戴口罩的規定「違法」,即刻撤銷。這項「口罩禁令」是拜登總統去年二月三日所頒布,聯邦法官判決撤銷的理由是:CDC的目標崇高,但強制口罩令超出了CDC的法定權限,卻未依循「適當決策程序」,也未適當說明理由。白宮對這項裁決表示失望,但CDC也無可奈何,只能「建議」民眾在飛機、地鐵、巴士等公共運輸上繼續戴口罩。

對習慣被管理的台灣民眾而言,戴口罩是必須遵循的規定,也是保持社交距離的基本要件。然而,當政府把責任交付給商店或公共場所的人員執行,民間甚至爆發過挖眼、互毆等衝突,這些行政指令沒有逾越法律嗎?此外,進出公共場所必須實聯制登記,入境者必須花大錢去住防疫旅館,營業場所一發現確診者足跡即必須暫停營業,隔離者稍有違規即要重罰等,都合理嗎?這些規定看起來充滿「崇高目標」,許多民眾也甘願遵守;但除了便於政府遂行執法,都沒有踰越指揮中心的合法權限、或侵犯人民的正當權益嗎?

依照蘇貞昌的說法,台灣是全世界最能「正常生活的國家」,所以人民受到那麼多莫名所以的管制,每天接受新的「順時中」指令,都應跪地感謝政府的「德政」嗎?反過來看,蔡政府自吹自擂的「防疫模範生」佳績,若不是靠著不斷剝削人民的生活自由,又是怎麼堆砌出來的?這樣的生活,過一兩年也已受夠,蘇貞昌卻還以為大家都樂在其中。

最近陳時中催促大家下載「社交距離App」,以便加速疫調。他還語帶威脅地說,若不配合,《傳染病防治法》有罰則可罰。請問,不下載App,既不是囤積醫療物資,又不是散播謠言,政府要罰什麼?這種說法,也充分反映了陳時中的威權心態:抱著《新冠病毒防治條例》和《傳染病防治法》,就可以對全國人民呼來喚去;但人民問到疫苗和篩劑,他卻有一百種託詞不答覆。

請蘇貞昌看看韓國前天開始的解封,那才叫「正常生活」;你的治理標準,請不要只有大陸和香港兩個參考點。至於美國聯邦法官撤銷的「口罩禁令」,則是給陳時中的一記當頭棒喝:你沒有那麼大的權力!以陳時中在台灣的防疫方式,若換成在美國,他早就被推翻一百次了。而今,這位靠剝削百姓自由而聲名大噪的指揮官,竟然覺得自己頭上頂著光環。


【專家之眼】第二次年金改革:讓公教人員自生自滅?

◆  【專家之眼】第二次年金改革:讓公教人員自生自滅?
◆  【專家之眼】美國對兩岸的收放策略

◆  【專家之眼】名為淨零碳排路徑圖 實為生態農漁業殺手
◆  【專家之眼】師法韓國解封?疫情防控與商機的殊死戰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美中俄的距離與矛盾






【專家之眼】第二次年金改革:讓公教人員自生自滅?


2022-04-20 08:21  聯合報 /   高永光/考試院前副院長
考試院、行政院宣布民國112年7月1日起,新任公務人員及教育人員的退休資遣撫卹新制的立法草案,外界稱之為第二次年金改革。示意圖。記者林澔一/攝影



考試院、行政院正式宣布了民國112年7月1日起,新任公務人員及教育人員的退休資遣撫卹新制的立法草案,外界稱之為第二次年金改革。第二次年改可以説是相較之下「靜悄悄」地在進行中,相當詭異,也不尋常!

 其實,第二次年金改革影響鉅大,對現任公教人員及現有的退撫基金的收支仍會有間接的影響,立法規範稍有不慎,也會波及現任公教人員權益。因此建議在立法過程中應多開聽證會,聽取各界意見,使條文規範儘可能完善。尤其草案中有相當多的疑點待釐清。如果照兩院目前的版本施行,新任公教人員未來的退休年金可能不只是畫餅充飢而已,最後可能會讓他們自生自滅啊!

從112年7月1日起的新任公教人員年金制是採取「確定提撥制」(英文簡稱DC制),而目前的公教人員是採「確定給付制」(DB制)。確定給付是不管任何情況下,只要國家不倒閉,公教人員的退休給付是確定的,也就是說一旦退撫基金虧損了,政府要訂預算撥付(事實上在第一次年改之前的虧損撥補,政府並沒有履行),除非政府賴皮,現制公教人員不用擔心拿不到退休金。

但在確定提撥DC制之下,確定給付的DB制保障沒有了。所以基本上新任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可能確保可以領到的部分只有公教人員的保險給付部分,這部分的月退休養老金,以年資25年來計算,大概不到3萬元。

如果新制在所謂的確定提撥部分,因為退撫基金經營不善,每年的營收獲利率沒有維持在4%以上,甚至於在新任人員退休時發生虧損,這部分可以領到的錢會變得十分有限,新任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哪有什麼保障?

為了讓讀者了解公教人員退休金金額的組成,筆者再多解釋一下。現制DB制度下,公教人員的退休金是他們每個月從薪水中提撥15%(其中的35%是個人負擔,65%政府負擔,原來提撥12%,今年起才提高到15%,逐年再提高1%,最後會到18%),這筆錢交由軍公教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去經營,但不管經營結果盈虧,現制公教人員退休金,除了公保保險給付部分,另外的退休金按照公式計算,後面這部分是政府確定給付的,就是這樣才算對公教人員有保障。

按照這種算法,有人可能因為年資很長(上限是35年),過去的退休金和在職時差不多,民進黨政府以基金可能破產,世代正義及階級公平(和勞工對比),在第一次年金改革時強制地把退休所得和在職時的所得比率(即所謂的所得替代率)到118年時,砍到60%(年資35年)及45%(年資25年),雖然有樓地板月領32160元的保障,但如果計入通貨膨脹,屆時公教退休人員怎麼過日子?這是在第一次年改下公教人員退休生活的慘狀。

前面説到明年新任公教人員改採DC制,其實公保部分還是DB,因為這是買保險,保險給付的退休養老金當然是應該給的退休給付,所以屬性上還是DB制;至於明年新任公教人員自願提撥的5.25%,則是在退休時,依這部分所總和的基金營收結果來給付,如果到時候經營結果入不敷出,或者是破產,在自負盈虧的原則下,就是少給付或無法給付,所以屬性上是沒有確定給付的,尤其在自願提撥上,明年新任公教人員上限的5.25%是自己的錢,政府沒有在這個部分提撥。

銓敘部説二次年改是DB + DC算是對的,但教育部只強調DC制的多層次年金個人帳戶制,根本就不是新制全貌。可是銓敘部原先對外説在DB+DC新制下,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有可能高達九成;教育部長更説在DC制之下,25年年資的大專教師退休後月領7萬7001元,筆者實在不願意説,如果這些不是謊言,什麼才是謊言?

截至目前為止,行政院通過的公教人員DC新制草案很多疑點沒有説清楚,例如:DC制下強制提撥費率就固定在15%?新制人員的基金和舊制人員的基金是分帳但一起經營,還是分開經營?在經營部門(銓敘部及教育部)沒有改變下,經營手法有沒有改變?若經營方法沒變,如何維持每年4%的獲利率?

在每三年一次的精算下,每年獲利率是定在4%,基金還是會破產,第一次年改砍掉的錢回補給基金,只是延後破產而已,屆時如破產現在中青公務人員的確定給付,政府撥補何時入法?而若基金仍會破產,明年新任公教人員領不到退休金就讓他們自生自滅嗎?













【專家之眼】美國對兩岸的收放策略


2022-04-20 08:15  聯合報 /   湯紹成/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美國聯邦參議院預算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葛理漢(右四)、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左五)等參、眾議員訪台,並在台北賓館舉行小型媒體見面會。記者張加/攝影



日前美國聯邦參議員葛理漢率領訪問團來台,還包括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等重量級議員共六人,均長期參與參眾兩院台灣連線,支持台灣不遺餘力,但幾乎在消息公開後就抵台,可謂保密到家。這是否與美國眾議院議長波洛西原也規劃4月10日訪台,後因染疫取消而加以取代,確實非比尋常。

綜觀此團訪台時的言論,主調就是力挺台灣,並以推動正名駐美代表處來進一步掏空美國的一中政策,還直言美國與台灣都不會尋求與北京衝突,也模糊應對派兵護台議題,但仍引起中方強烈抗議。

若與3月18日拜登總統與習近平主席通話之後白宮的通告(readout)相比:「總統重申美國對台政策未變,並強調美國持續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則明顯可以看出美方兩岸政策的收與放。

當時是拜登主動,並對習近平改變對俄立場有所期待,因而上述通告並未如往常反對「兩岸」單方面改變現狀,看似只針對台灣。若再與2021年11月16日習拜首次視訊通話之後美方的通告比較,其中新疆、香港與印太等字眼一概消失,而此次議員訪台則是對於兩岸的平衡策略。

尤其,2024年巴黎奧運台灣正名運動也已啟動。日前美方拒絕台灣提出的一項軍售方案,以及限制台灣在帛琉的國際參與方式,確實有些突兀,但又好似都與抑制台獨有關,值得關注。

但另一方面,日前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曾提出兩岸「互相承認主權」論,駐美代表蕭美琴投書華盛頓郵報,指出台灣在任何時候都不曾是中國的一部分,兩者都是源於蔡總統的兩岸「互不隸屬」說,但因同時發難,是否也是美方的另一手策略?或謂邱太三等的論述是目前台灣主流民意,但烏克蘭的西進政策不也是主流民意?

其實,美方對台的政策,在本質上也與戰前極力拉攏烏克蘭的方式十分類似,但在事發之前又言明不會派兵只會軍援,故使得烏國陷於孤軍奮戰。而台灣一味親美,以期獲得更多外援抗中,自然是美方的主要目的。但此一作為的敏感度極高,再看烏克蘭的情況,乃由逐步親美的量變導致戰事突發的質變,以至於一發不可收拾,國不成國,家不成家。

從另一角度觀之,回顧美國的兩岸政策可知,美方始終是兩面下注。在與北京建交之後,台灣關係法出爐,在817公報公布同時,對台「六項保證」產生。就連前蘇聯也曾是在政府層面支持蔣介石,而卻以「第三國際」來支持毛澤東,以至於在1949年初共軍過江之前,還提出國共「劃江而治」,這些都是大國的策略。

因而可知,當前美國對台的收放手法,在兩岸之間與在台灣內部都極為類似,端視美方利益的走向。若要避免大國操弄與兩岸生波,當前有關兩岸主權的問題就必須極為審慎。

比如以往兩德「基礎條約」所稱,雙方之間的關係是定義為「睦鄰友好關係」,以及兩岸或可用「相互尊重各自政治實體地位」,盡量避開「主權」與「承認」等國際公法用語,才可能會有所進展。而所謂主流民意,還必須在兩岸與國際的氛圍中加以檢驗,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愛台主流民意,也才能力抗美方的策略,以避免演成糖衣毒藥。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俄烏戰事 衝擊全球淨零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4855/web/ 

◆  能源情勢丕變 電價能不漲嗎
◆  「鴝佔鷹巢」 看到生態隱憂
◆  阿扁的「言論自由」 踐踏司法威信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俄烏戰事 衝擊全球淨零
◆  防疫第一? 與病毒共存荒腔走板
◆  司法不獨立 民主剩空殼
◆  台北和約70年 台灣主權未定嗎
◆  台烏處境的同與不同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俄烏戰事 衝擊全球淨零


2022-04-20 06:50  聯合報 /   楊之遠(作者為退休教授)


新冠疫情大流行使二○二○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百分之五點二。但各國推出各種激勵措施,促使全球經濟迅速復甦,使得二一年能源需求大幅上升,由於天然氣價格飆漲,導致燃煤發電增加。二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最高水平,較二○年排放量增加了百分之六。

如今俄烏戰事持續了一個多月,石油及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這場戰爭繼新冠疫情之後,會給全球應對氣候暖化帶來什麼的影響?

首先會使各國(尤其歐洲)重新考慮國家施政的優先順序,隨著政客專注戰事,將增加軍費開支,會減少對減緩和適應氣候暖化需要的投資。各國增加軍備,亦將加速能源和不可再生材料的消耗,並將氣候行動所需之關鍵資源挪為軍用。

其次,歐盟百分之四十的天然氣和四分之一的石油由俄羅斯進口,為了盡快擺脫俄羅斯的能源供應,短期內歐洲勢必需要使用更多的煤炭發電以為因應,歐盟能源政策「去俄羅斯」化,將增加其脫碳計畫的難度。

再者,兩年前新冠疫情造成風能和太陽能開發商面臨供應鏈緊張,及原材料包括鋁和鋼等關鍵材料價格飆升上漲的問題。如今俄烏戰事導致新的壓力,將加劇許多項目的延誤,進一步推高再生能源項目建造成本。

另外,俄羅斯一直表示該國將「利用氣候變暖的優勢」,認為北極航運擴大和延長生長季節會給俄羅斯帶來「額外利益」。俄羅斯聲稱,國際制裁將損害該國實現氣候目標的能力。因此孤立俄羅斯,將使俄羅斯有逃避履行減排責任的藉口。

最後,近日沙烏地和阿聯拒絕美國建議將俄國踢出OPEC+的提議,雖然在聯合國大會中沙烏地和阿聯代表譴責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為。顯示在石油限產政策方面,OPEC與俄羅斯有一致的利益。歐美與俄的加劇對立,有助於未來俄羅斯與OPEC國家在氣候政策合作力道加強,可能對全球淨零目標形成威脅。

新冠疫情後之經濟復甦、俄烏戰事,均導致石化燃料持續飆漲,顯示全球減碳、減煤之路崎嶇難行。

我國國發會於上月底公布了淨零路徑,但是民眾反應不佳,主要的原因在於報告內容結構就像教科書範本,對於全球目前推動淨零目標的困境及地緣政治變化視若無睹,對國內以往推動再生能源的困難,亦未納入未來執行參考。建議主辦單位應根據時勢現況與國情,將我國推動淨零目標之挑戰及克服困難的方式在路徑中說清楚。讓淨零政策這塊大餅不再空白,注入國人的熱忱期待與努力。











能源情勢丕變 電價能不漲嗎


2022-04-20 06:50  聯合報 /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台北市)


俄烏戰爭如火如荼,會進行多久,會以何種形勢收場,無人可以預測。但全球能源情勢從此丕變不難預料。

北約三次東擴,竟然東擴至俄羅斯家門口,俄國進攻烏克蘭並不令人意外。但西方國家制裁不手軟,不但將許多俄國銀行逐出SWIFT系統,沒收俄羅斯海外資產,並鼓吹全球譴責抵制俄國,抵制手段之一就是禁止由俄國進口能源。禁止由俄國進口能源是非常厲害的手段,因為能源是俄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如果真能全球抵制,必然重創俄國。

俄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產氣國,每年生產天然氣七千億立方米,約三分之一出口,其中七成輸往歐洲,每年歐洲由俄國進口約一千六百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歐洲非常依賴由俄國進口的天然氣。

但此次俄國悍然出兵烏克蘭,歐洲國家一方面在國安及道德考量,一方面在美國壓力下,也不得不考慮減少或完全禁止由俄國進口能源。歐洲由俄國進口天然氣是由管缐輸送的氣態天然氣,改由全球任何其他產氣國進口都必然以液化天然氣形態進口,後者比前者貴數倍。

目前看來歐洲不考慮價錢也執意要與俄國能源脫鉤,全球液化天然氣的需求量必將大增,價格也必然大漲,對台灣等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必將造成巨大衝擊。

先檢視戰前國際液化天然氣價格。以二○二一年與二○二○年相較,全球因疫情減緩,經濟強勁復甦,能源需求大增。但前一年因需求降低導致液化天然氣生產停工,供應未及恢復,導致全球氣價大漲。

以台灣而言,二○二一年進口一九二○萬噸液化天然氣,較二○二○年一千八百萬噸增加百分之七。但二○二一年進口金額一一○億美元,較二○二○年五十六億美元高了百分之九十六。二○二一年進口天然氣多花台幣一千五百億元。台灣進口液化天然氣三分之二用於發電,所以二○二一年燃氣發電成本增加一千億元,電價至少應上漲百分之十五。但電價為何未漲?原因是政府要中油「吸收」國際氣價上漲,不得轉嫁台電,以免電價上漲引發民怨,不過中油為此幾乎虧了半個資本額。

今年三月電價審議委員會以國際燃料價格受俄烏戰事影響,情況不明朗,緩漲電價。但其實目前電價尚未反映去年國際氣價上漲,如前所述,歐洲增加液化天然氣採購必將進一步大幅推升國際液化天然氣價格。醜媳婦總要見公婆,今年九月電價審議委員會還是不調漲電價嗎?政府還是要中油「吸收」造成中油破產嗎?

今年年底地方選舉,看來電價上漲將是影響選情的重大因素。










「鴝佔鷹巢」 看到生態隱憂


2022-04-20 06:50  聯合報 /   張健常/軍退(台南市)
白腰鵲鴝公鳥。(張健常/攝)
白腰鵲鴝母鳥時常啣葉入巢。(張健常/攝)


十八日晚,公視「我們的島」播出「為鳥類造個家」,為野生動物發聲,專題報導有關台南市東區巴克禮紀念公園,環保團體於上個月執行「動物巢箱架設及監測計畫」,目標動物是貓頭鷹等不善築巢鳥類。

因近郊山林開發或農墾擴張造成棲地破碎化,尤其是人工化的社區公園裡天然樹洞已愈來愈少,牠們只能遷就一些不合適的地方育雛影響繁殖成功率,導致這些食物鏈頂端的夜行猛禽日益稀少。故透過安裝人工巢箱的方式,預期產生棲地補償作用,提升生物與基因多樣性,同時藉由人工巢箱動物利用的監測調查,了解在地鳥類物種利用的季節與頻度,基本上是對環境友善的作法。

豈料事與願違,「種匏仔生菜瓜」,志工發現巢箱竟被白腰鵲鴝捷足先登,大方啣草舒適進駐。近年來此外來種早強勢入侵郊山及公園綠地,擴張地盤壓迫本土鳥種覓食空間,但因鳴聲悅耳色澤討喜,不像遭棄養的綠鬣蜥嚇人,公部門亦消極無具體移除計畫來抑制族群增長,福爾摩沙生態寶島之名,終會因管理不善繼續沉淪下去。

依動物保護法廿二條制訂的「特定寵物業管理辦法」種類僅限於犬貓,其他如魚、鳥、龜、蜥蜴等人工飼養繁殖動物仍然「逍遙法外」,不論就動物福祉或對環境的衝突危害,都亟需立法保障及規範。十八日欣聞國貿局為防外來入侵生物影響本土生態環境,將公告管制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無脊椎及陸、海域水產動物等共八四八○種,不得再基於商業目的輸入國內,計畫從源頭管制杜絕外患,總算是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阿扁的「言論自由」 踐踏司法威信


2022-04-20 06:50  聯合報 /   朱言貴/退休人士(台北市)
會計法修法捲土重來,民進黨立院黨團的用意是替前總統陳水扁涉及國務機要費案除罪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司法碰到阿扁就轉彎,連法務部長蔡清祥對之亦莫可奈何;阿扁以保外就醫的名義,卻舉行記者會為國務機要費大聲喊冤,看在多數國人眼裡,如果這不是特權,那什麼才是特權!

假設阿扁確實無辜,便應坦然接受司法審判,三不五時搞起小動作,豈不印證本身心虛?何況一審尚未宣判,民進黨內就有一連串的動作出現,難免予人瓜田李下之嫌,除了藉機向司法施壓,何嘗不是在製造不良的司法先例,導致台灣司法的敗壞惡名,更增添一項實例。

法務部長對於阿扁的作為,美其名為「言論自由」,令人匪夷所思,代表司法尊嚴蕩然無存,只能唾面自乾罷了,不啻阿扁站在法務部頭上,徹底踐踏司法的威信,國家的公權力,面對阿扁的恣意挑釁,完全拿不出有效的對策,無奈看著阿扁繼續演戲,迄今仍無計可施。

按照阿扁先前之說法,他願意替扁嫂坐黑牢,如今反而將責任推給別人,殊不知司法不是阿扁說了算。究竟審理過程是否符合公平審判,純粹是以證據見真章,大家不妨讓真相說話,絕非訴諸惡意指控。

不過,若無真憑實據,動輒抗議,那就是輸不起心理作祟,形同訴諸民粹歪風,法務部與挺扁的朋友們,必須正視司法的崇高價值,遠比維持與阿扁之友誼,來得重要多了。

扁案別牽拖下去,徒增社會成本,其中最該反躬自省者,正是阿扁;權力使人腐化,而絕對之權力使人絕對之腐化,阿扁陷入貪瀆深淵,乃是咎由自取。

阿扁所做所為莫不自以為是,在身邊徒眾簇擁下,都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說詞,且他永遠都是對的,就連貪汙所得之海角七億,也能說成是建國基金,阿扁能不腐化嗎?

對於政治人物的無情,係國家進步的原動力,政治人物需要外界不斷的鞭策,絕非擁有死忠的信徒;針對阿扁的前車之鑑,國人對於總統與政治人物,更應採取緊迫盯梢的做法,加強監督,避免其重蹈阿扁的覆轍,始為明智之舉!

台灣人既不欠民進黨,遑論欠阿扁個人;如果阿扁真有自知之明,應該設法找回青少年時期的自己,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防疫第一? 與病毒共存荒腔走板


2022-04-20 06:50  聯合報 /   王振昌/飯店業(高雄市)
疫情延燒,本土確診數連日創高,不少民眾被匡列居隔,面臨生活困境,除須在短時間內找到檢疫、隔離場所,也少了收入、小孩無人照顧,這些困擾遠遠勝於染疫。記者蘇健忠/攝影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終於鬆口,全台可能會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感染新冠肺炎,二千三百萬乘於百分之十五,答案是三四五萬人。

幾乎是每六個人就有一個會染疫,依照這個比率,小學一班廿九個人,會有四、五個;一間一萬人的大學,會有一千五百多名同學或老師確診;目前總數約廿萬的國軍,會有大約三個師的官兵染疫。約七萬名的警察,會有一萬多人染疫。如果他們都去隔離七天、十天或十四天,社會怎麼維持?

這些染疫的人,避免占據醫療資源,以後勢必先從居家隔離開始,誰來監督?誰來協助?確診者如果有無法生活自理的未滿十二歲小孩,或是超過六十五歲老人,誰來協助,怎麼請假,怎麼確定隔離期滿回到社會?更不要說會轉成中重症的比率,即使只有百分之零點一,都是三四五○個人的逝去。一直自稱會做事的政府,藥品的準備,快篩試劑的發放,六分之一確診者如何與其他人共存,這一個禮拜的荒腔走板,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過去二年,其他國家,遠的歐美,近的香港、新加坡、韓國都已經示範過這個流程,逐漸走向今天的邊境開放,正式和病毒共存,我們的政府即使已經看過考卷,也看過其他同學怎麼回答了,面對這個考題,還是顯得毫無準備,進退失據。

這樣的指揮官還一方面放出風聲要選首都市長,這樣的政府還一直對內宣傳防疫全球第一。官員們的信心和民眾的擔心,差距實在是愈來愈大了。











司法不獨立 民主剩空殼


2022-04-20 06:50  聯合報 /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
高檢署檢察長邢泰釗領軍調查303大停電案,要以「準放火罪」查辦台電員工,揮舞司法大刀先入人於罪,法界直呼不可思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們一直以身為民主國家感到驕傲,但看到國內許多狀況,民主架構下缺乏獨立的司法,讓人為民主的未來感到茫然。

隨著選舉腳步接近,檢調動作就會特別凸顯,制式說法是證據到哪辦到哪,但我們確實看到太多巧合,且大都對在野黨陣營不利。就像宜蘭縣長林姿妙案,檢調能提出這些證據,表示有所本,但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提出?且偵查不公開,為什麼特定媒體都能掌握部分證據或說法呢?同時間卻要當事人三緘其口,這樣公平嗎?

陳水扁保外就醫,卻能舉行國際記者會為國務機要費案喊冤。法務部長蔡清祥表示,陳水扁保外醫治規定的「不受訪」文字敘述並不明確,會請矯正機關就個案深入了解。類似這樣的說法已經太多次,為什麼不著手修改?

台灣民主成就受到國際肯定,但司法不獨立卻是大問題,而這問題也不斷侵蝕著民主的本質,如果不改善,最後受傷害的將是我們的民主,尤其當披著民主外衣卻無視司法侵蝕,或是一面講司法獨立一面卻為政治服務,那民主終將只剩下空殼。

期待我們的民主更進步,司法就必須更獨立,就像林姿妙案,當司法已毫不掩飾地成為選戰主角,那我們的民主價值恐怕就所剩無幾了。









台北和約70年 台灣主權未定嗎


2022-04-20 05:00  聯合報 /   林滿紅/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台北市)


台北和約(簡稱「北約」),全稱為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亦稱中日和約。此約於一九五二年四月廿八日於台北簽訂,同年八月五日生效,今年適為七十周年,社會將有一些討論。本文擬討論該約未確立台灣主權的一些說法。

一、無放棄對象:未定說者認為「北約」第二條援引舊金山和約第二條(簡稱「金約」),該條只要求日本放棄台澎一切權利、名義與要求(即馬關條約所指之完全主權),未明言放棄對象。但「金約」第四條日本承認美國軍政府有關其在第二條所放棄領土的處置。中華民國的蔣委員長是依盟軍麥帥命令接收台灣。

「金約」第廿六條又指出與日本作戰而未簽「金約」者另簽與「金約」法律效力相同的雙邊條約。就與日本作戰的中華民國而言,所簽之約即為「北約」。中華民國方簽訂過程依照其憲法第六十三條,經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由立法院通過,且由總統批准,並予公告。且依照聯合國憲章一○一條,於同年九月廿五日在聯合國完成登記,目前仍在聯合國條約系列網站一九五二年份的一八五八文號。

二、中華民國政府喪失簽約資格:未定說者認為一九五二年中華民國政府已播遷台灣,「北約」為美國逼日本簽訂之條約。「北約」是結束中華民國與日本戰爭之和平條約。戰爭結束後國際關係的安排,常由戰勝國主導。中日戰爭中國得以致勝,中華民國政府聯合同盟國作戰,是為關鍵。主導同盟國勝利的美國的確深刻影響「金約」與「北約」的簽定,但日本與其他同盟國有關「北約」實施範圍僅限於現在或將來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的要求,也為美國及中華民國所接受。

在「北約」簽訂到生效之間,日本完全依其在「金約」生效而獲得之國家主權進行批准過程。此時日本憲法規定締結條約須經眾院、參院、內閣通過,並由天皇認證。如此簽訂國際條約的國家行為的法律效力不能因為事後若干個人言論所撼動。中國與日本的戰爭所造成中國人民的犧牲,一九七一年十月廿五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已經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安理會是其補償。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代表不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不意味著中華民國喪失對台灣之主權。聯合國條約系列中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與蒙特維德公約也確保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在遭逢諸多外交挫折後的國家身分。

三、「北約」與中華民國及國民黨之間:有人以為日本將台灣交給中華民國,就是交給中國國民黨,甚而是交給包括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北約」實施範圍僅及於現在或將來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的「將來」與現行中華民國憲法有關「『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可以協調。

簽定「北約」時的中華民國的確也由中國國民黨所領導,但中華民國憲法即使是一九四七年公布、實施的版本都沒有中國國民黨領導國家的規定。在中華民國憲法實施以前的國民政府組織法中會有這樣的文字,是因一九二五年在廣州成立的國民政府曾經聯俄容共而受共產主義影響。此一黨國精神為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延續,但一九四七年公布、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受張君勱等民主人士影響已無中國國民黨領導國家的文字。

這些說明,希望有助於國人了解自己國家的國際法地位與國家體制,也可用以改善兩岸關係。












台烏處境的同與不同


2022-04-20 05:00  聯合報 /   李慶平/海基會前副秘書長(台北市)


烏克蘭有加入北約夢,台灣的蔡英文與民進黨有「台獨」夢。

烏克蘭沒有加入北約,但美國及北約有支助烏克蘭武器之實。台美無防禦條約,但美國依據國內法「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或多或少的軍售。美國為維護其世界霸權,現階段鼓勵烏克蘭衝刺俄羅斯,鼓勵蔡英文與民進黨政府對抗中國大陸,這些是烏克蘭與台灣處境相同之處.

美國與蔡英文聲稱「中共企圖武力統一台灣」,但中共如果現階段要使用「武統」,只有兩個原因:一是民進黨將修憲、制憲問題,提升到「台灣獨立」進程;二是美國為維持其在亞太地區的霸權,而民進黨政府又甘願以台灣充當美國在東亞第一島鏈的戰略據點。美國出售台灣大量武器,民進黨政府願隨美國之意,刺激中共導致兩岸進入戰火邊緣,不排除演變成局部戰爭。此一情勢是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期望大陸的國家綜合實力及經濟因兩岸發生戰爭倒退廿年,死傷將是兩岸人民,台灣可能面臨亡國命運。

烏克蘭有約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台灣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是高山。台灣西海岸到山脈,平均只有卅公里,台灣海峽平均寬度為一百五十公里,烏克蘭有作戰的縱深,台灣則無。

大陸各式東風系列短程、中程導彈幾乎皆可涵蓋台灣,再加上在福建設置的火箭炮與數量可觀的無人機。若兩岸發生戰爭,沙盤推演想定即已預期中共將用點穴戰鎖定台灣軍事、國安據點等想定目標。預期尚未動用戰機,轟炸機,台灣軍事部門可能已癱瘓,倘無作戰指揮系統,國軍後繼何以為戰?

當然,國軍第一時間也會反擊,造成大陸浙江以南沿海城鎮軍事要地重創,但中國大陸的縱深,屬相對可以承受。台灣海域及空域已被封鎖狀況下,美國即使想來援助或提供武器也無處可入。因中共已有自產衛星定位系統,其洲際導彈皆已鎖定目標備戰。美軍若有行動,戰爭將不只是在台灣。

烏俄戰爭,不論誰輸誰贏,死傷的是烏克蘭人民及烏俄兩國的官兵,美國及北約坐山觀虎鬥,其結果是烏俄兩國綜合實力,皆要倒退廿年,甚至更長。

戰爭是無情的,台灣人民沒有理由要承受悲慘的戰爭後果,而引發戰爭的主要原因卻來自民進黨政客的狂想,及想維持世界獨霸的美國。

兩岸間可和平相處、和平發展,關鍵在蔡英文及民進黨政治人物的一念之間。改變反中、抗中、去中政策,承認「九二共識」即可戰雲消散。任何國家皆有其核心利益,台北與華府、北京均保持等距離,如同新加坡的靈活外交,既可免除戰火,也是台灣百姓之福。


葉金川/所有老人接種疫苗才是解方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金川/所有老人接種疫苗才是解方
◆  沈呂巡/回憶金瑞契 歡迎波洛西
◆  蘇益仁/號角已響 全民防疫總動員





葉金川/所有老人接種疫苗才是解方


2022-04-20 05:00  聯合報 /   葉金川(作者為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
長者與心血管病患是易染疫族群,應盡速完整接種疫苗,降低染疫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本報資料照片


群體免疫失靈
由於BA.2的傳染力實在太強,傳統觀念中七十、八十%預防接種率就可以有群體免疫,在這波流行下,自然感染者加上接種疫苗後感染再加上打三劑疫苗者達全人口九十九%,才可能會有群體免疫的現象(英國九十七%國民有抗體仍有社區局部流行)。因此,BA.2就像海嘯襲來,每個人幾乎都無法逃過它的侵襲。

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打疫苗,而且要打好打滿,才能免於重症和死亡。不過,即使打滿三劑,仍無法停止穿透性感染,仍然會感染、仍然會傳播病毒,但是卻可以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減少八十到九十五%)。

無症狀感染多到驗不完
另外一個問題,到底是十五%人口三四五萬人會感染,還是卅%人口七百萬人感染?其實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多少人會重症,多少人會死亡,在多少的時間內發生。

三五○萬人感染和七百萬人感染其實是一樣的,找到多少無症狀感染,才是兩者差異的原因。篩檢越多,找到無症狀感染的個案就越多。只篩檢有症狀個案及被匡列者(密切接觸者)、一般接觸者、足跡重複者,感染人數就會低。韓國大幅廣篩,感染率卅%;香港、紐西蘭篩檢不算多,十五%感染率,這應該可以理解。

日本今年這波感染率不高,只有五%,但是死亡率算是高。老人人口多,篩檢量不足應該是主因。感染率不高不一定是好現象,第七、八、九波疫情會一直來,直到全民抗體達九十九%,才有可能停下來。

中國大陸也是,擋得了一時,擋不了永久(上海非常極端、不管經濟民生的防疫方式看起來也擋不住疫情),海嘯式的BA.2感染遲早會來。科興、國產疫苗的保護力一再被質疑,疫苗覆蓋率雖然算高,但是這波BA.2感染,絕對不是科興和國產可以擋住的(請參考香港的慘痛經驗,不是我在詛咒)。

疫情高峰一天多少人感染
台灣疫情高峰時一天會有多少人感染?這要看社會大眾對病毒的個人防護的程度,如果民眾都謹守防疫規定,五萬一天可能是高峰,但是如果民眾鬆懈了或是政府加速鬆綁,一天十萬、廿萬也不要吃驚。不過,不管五萬、廿萬,都是超大規模的感染。

大規模感染一定不好嗎?那可不一定。自然感染或是穿透性感染,都會比打三劑疫苗抗體濃度高,抗體衰退時間也比較慢,細胞免疫也比較好;未來對新變種病毒的抵抗力應該會比較強。

一天五萬、廿萬?不會拖垮醫療體系嗎?當然會,但是關鍵不是感染人數,而是中、重症人數。如果疫苗接種率,特別是老人接種率,能夠提高,可以減少八十到九十五%的中重度病人,自然可以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

老人感染死亡率高
以香港的資料來看,未打疫苗或只打一劑,八十歲以上感染死亡率十二點九七%,七十歲以上三點五四%,六十歲以上一點二五%。如果打過兩劑以上疫苗,可以分別減少七十五%、八十八%、九十一%的死亡。對六十歲以上老人,疫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指揮中心請注意輕重緩急,提高老人疫苗接種率是現在控制疫情的唯一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