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是首要挑戰(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黑白集/郭台銘一再錯過
◆  聯合報社論/震天民怨聽到了嗎?賴清德在噓聲中登場!(系列一)
◆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是首要挑戰(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一)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是首要挑戰


2024-01-14 04:58  經濟日報/ 社論
2024中華民國總統暨立委大選結果出爐,總統、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左)、蕭美琴(右)晚間在競選總部前舉辦國際記者會,向國內外媒體記者發表勝選感言。聯合報記者/許正宏攝影


(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一)
總統大選落幕,民進黨延續執政。蔡政府八年執政傾美抗中的外交政策,使兩岸關係急凍,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雖然新政府要到5月20日才上任,但必須立即處理攸關台灣發展的兩岸關係,降低衝突的可能性。

在民國一O五年(2016年)蔡總統就任,就職演說雖主張會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但中國大陸則以「一份沒有完成的答案卷」總結,顯示仍然存有高度疑慮

兩岸不信任感在蔡政府時期不斷升高,中國大陸在國際上處處圍堵,由民國一O五年(2016年)迄今共挖走我國九個邦交國,引起台灣反感。雙方政治上已經進入一方有得,另一方必有失的「零和賽局」。而在民國一O八年(2019年)大陸更指責香港「反送中」與台灣有關;之後每當兩岸政治對抗或衝突升高,大陸幾乎均以軍事演習回應不見容於國際。另外兩岸溝通管道也已中斷八年,台海更被國際視為可能發生軍事衝突高風險區

中國大陸對賴清德的台獨立場強烈質疑,賴也多次指責中國統一台灣的企圖,以及對台灣的經濟脅迫,雙方毫無交集。雖然賴清德在競選期間,多次宣示「維持現狀」是兩岸政策主軸,但大陸對於賴政府更不信任,反制措施可能在賴政府上任前即啟動,兩岸對抗持續升高。

中國大陸也不再接受兩岸不對稱經貿關係」。在選前以台灣禁止大陸約2,500項產品進口,形成貿易壁壘為理由,取消 ECFA 12 項石化早收產品關稅優惠。蔡政府束手無策,除了指責對方外,也只能以衝擊不大回應,與石化業者認為影響擴及整個供應鏈的看法,有很大落差。

選前中國大陸又以蔡政府並未採取有效措施,準備研擬進一步擴大取消 ECFA 關稅減讓。在賴總統就職前,中國大陸很有可能立即行動,更不排除完全終止 ECFA,甚至會採取其他更強烈的反制措施。

賴政府需正視在立法院三黨不過半下,台灣民意多數支持兩岸恢復溝通管道事實。如果新政府仍是如同蔡政府鐵板一塊,不鬆綁對中國大陸進口禁令,不但 ECFA 不可能解套,兩岸恢復溝通更是遙遙無期

基於此,賴政府應考慮釋放出善意,評估目前禁止大陸進口項目的適切性,因為在目前禁止項目中,有部分項目台灣幾乎無產製,也不涉及國家安全。若解除此類產品禁令,對台灣不會有影響,卻可舒緩中國大陸以 ECFA 做為貿易制裁工具的作用。

兩岸申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互動,將是兩岸交鋒的另一場域。CPTPP 去年通過英國入會後,今年將專心處理包括中國台灣等六國入會案。蔡政府一再宣稱台灣早已準備就緒,而且也認為今年輪值主席國加拿大對台灣友善,有機會通過成立台灣加入的工作小組。

但是蔡政府無視台灣最大挑戰來自中國大陸。CPTPP 由成立工作小組到正式加入,都需要共識決通過。過去在兩岸交惡下,大陸除了堅持台灣不具加入 CPTPP 資格,也施壓成員國不支持台灣加入,我方也不示弱回應中國大陸條件不符合 CPTPP 高標準。兩岸多次針鋒相對,停留互相否定階段。政府雖然一再宣稱已做好加入準備,卻仍在原地踏步

在未來兩岸關係如果未改善,雙方交相指責炮火會持續,在區域經濟整合衝突會加劇,對兩岸申入 CPTPP 均無助益。 如果台灣加入 CPTPP 仍然沒有突破,其他自由貿易協定(FTA)也很難有進展。

整體而言,賴政府下的兩岸關係更加嚴峻。除了政治外交對抗,大陸對台文攻武嚇不會終止。在經濟方面,大陸會維持對蔡政府的反制政策,不但 ECFA 無以為繼,還可能以各種名目增加對台經貿限制措施,兩岸經濟可能走向「零和賽局」,如何使兩岸「維持現狀」,是賴政府最大的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郭台銘一再錯過


2024-01-14 04:13  聯合報/ 黑白集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郭台銘棄選總統後一路神隱,甚至避居海外,要幫友人助選的承諾跳票,竟連他自己這一票昨天有沒有投都成謎。去年一整年,郭董攪動台灣的大選局勢風風火火;最後他卻以這樣消影、消音的方式默默退場,令人大惑不解。

多少次高喊「下架民進黨」,任何時候都頭戴「中華民國帽」,曾經痛批「朽木為官、禽獸食祿」引起共鳴;這些對郭台銘而言,難道只是夢幻一場?最令人錯愕的是,他拿到了百萬份連署書取得參選資格,卻隨即宣布棄選,也不再有隻字片語的解釋。如此,對得起那些郭粉嗎?

選前兩天,其友人「代擬」了一份「台灣阿銘」的挺侯公開信,由宣明智代為發表,隨即遭到郭辦的嚴厲駁斥。這些友人可能了解郭台銘的心意,卻不知道他脖子已被掐住,目前已有口難言。能讓霸氣郭董噤聲的,無非是掌握公權力的人:為了那些白費的連署,他或周遭親友正遭到司法追殺。

轟轟烈烈參選,悄然無聲退場,郭台銘毫無疑問是這場選舉的最大輸家。這一路走來,郭董一再錯過:錯過藍營遞給他的橄欖枝,錯過扮演藍白合黏著劑的機會,錯過見好就收的下台階,錯過對中華民國表忠的明志,他甚至錯過對民進黨最後的反抗。

在君悅飯店藍白合破局的鴻門宴,擺郭董一道的是柯還是侯,他明白了嗎?















聯合報社論/震天民怨聽到了嗎?賴清德在噓聲中登場!(系列一)


2024-01-14 04:25  聯合報/ 社論
2024總統大選由民進黨賴清德(左)及副手蕭美琴(右)贏得選舉。記者曾原信/攝影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大選結果揭曉,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僅四成得票率當選,得票數較上屆蔡英文的八一七萬票減少近兩百五十萬票可謂慘勝。立委部分,民進黨的席次銳減十幾席,將國會第一大黨的位置拱手讓給國民黨。少數總統加上國會未過半,民進黨陷於雙少數局面,除失去完全執政優勢,也顯示選民對它不再信任。過去八年的貪瀆濫權,由蔡英文換手賴清德,將受到在野黨嚴格監督

這場選戰,自始至終都籠罩在濃濃的「下架民進黨」的氛圍中。從投票結果看,六成民眾選擇票投藍、白兩黨,唾棄民進黨,印證社會對蔡政府不滿已四溢橫流。遺憾的是,「藍白合」之議最後失之交臂,才讓賴清德徼幸當選,他可以說是在民眾的噓聲中登場的。賴清德一方面要承接蔡英文總統留下來的政策爛攤,一方面要承受人民對民進黨貪瀆失德怨憎,另一方面又要面對藍白兩黨在國會的強力監督未來四年他可能面臨諸多挑戰,人民也不會好過。

這次選舉,選民原對「政黨輪替」懷有很深的期待,但因干擾因素太多錯失良機。其中,柯文哲以自己民調領先堅持「當正的」,是破局主因。但印證這次選舉結果,柯文哲固然擄獲不少年輕族群的支持,但他的整體得票率仍僅兩成六,遠落後侯友宜甚多,不意外地以「老三」落選。他自恃的「科學民調」,完全禁不起檢驗。此外,民眾黨所獲的政黨票甚至更低,僅僅兩成二,只夠產生八名不分區立委。可見,柯文哲雖是營造個人魅力能手,卻極端缺乏組織長才,以致他個人造神成功,卻無法將能量轉嫁給民眾黨,還平白葬送民眾期待政黨輪替

國民黨失去政權八年,因缺乏穩健扎實完整布局,無法奪回執政權,留下深刻的遺憾。「侯康配」的得票率和得票數,皆低於民國一○九年(二○二○年)的「韓張配」,顯示國民黨連藍營基本盤都沒拿到。這點,當然和提名初期受郭台銘掣肘後來又受藍白合不成拖累有關,但侯友宜選前的準備不足也是主要因素。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國民黨久受民進黨抹黑,對年輕選票幾乎毫無吸引力黨內又缺乏長期培養人才機制,一路且戰且走;四年後若依然如此,即看不出重返執政契機何在

值得慶幸的是,國民黨這次立委提名出現不少年輕臉孔,似已感受到時代脈動與社會步調變化。尤其,有不少年輕黨員憑著成功造勢一舉當選,讓國會席次大幅躍升了十幾席,雖未達獨立過半,但結合兩席親藍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和陳超明已躍居主導地位。國民黨必須把握機會修立利民的良法並嚴格監督民進黨政府施政重新爭取人民向心

過去八年,蔡政府因同時掌握總統和國會多數,幾乎呼風喚雨無所不為濫權硬拗完全不把民意放在眼裡。如今賴清德再度接棒,如果比照過去陳水扁執政時代「少數政府」的前例,仍然「橫柴入灶」,將所有權力抓在手裡,一意孤行,但六成選民對民進黨已經明顯表態,賴政府豈能再予取予求

從制衡角度看,儘管賴清德當選總統,他卻只獲得四成的得票,也再無國會的橡皮圖章可用,這就是選民對民進黨最後試煉如果賴清德仍照著陳水扁和蔡英文的思維蠻幹,他遇到的施政險阻和社會民怨只會持續加劇並燒向整個民進黨。台獨金孫要當民進黨的終結者嗎?






名家縱論/不能輸的,只有台灣的民主\星期透視/大選透露的嚴峻訊息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藍綠該警惕 世代交替
◆  星期透視/大選透露的嚴峻訊息
◆  老黨少願景 白營竄起
◆  大屋頂下/武統驅動vs.台獨驅動…懸崖勒馬 期待兩岸髮夾彎
◆  名家縱論/不能輸的,只有台灣的民主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不能輸的,只有台灣的民主


2024-01-14 05:05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選舉有贏有輸,未必都能公允反映政黨或政治人物的努力,怨天怨地最後還是只有接受,但這個島上的人都知道,不能輸的只有台灣的民主。大法官一再以民意政治和責任政治來闡釋民主,因此此刻最需要關注的反而是:台灣人民在這三張選票中到底表達了什麼民意?

選前普遍的預測是總統當選人得票不會超過半數,立法院兩個建制大黨民進黨、國民黨和快速崛起的民眾黨席次也都不會過半。這會對體制運作造成某種憲政典範轉移和許多不確定性,因此對照過去十六年中央地方選舉的經驗,第三黨有很大的機會在最後階段被夾殺、棄保而邊緣化,昨天開票結果卻明確顯示,兩大黨並沒有絲毫手軟,但人民即使不是積極促成這樣的轉變,也已坦然接受與肯認三黨鼎立新結構

但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理解民意轉折背後的思維,藉以評估和掌握憲法規定民主體制如何妥適因應運作憲政運作仍將陷入難解混亂。第一個錯誤解讀是援用扁政府少數統治的「慣例」,對人民負責總統對立法院負責行政院都未能取得多數支持脆弱基礎,我們經歷制度扭曲是民主化改革以來最難堪歷史,當時如果還可說是新興民主體制笑話,再來一次就是國際醜聞了。事實上民國九十四年在朝野政黨合作下修憲拉齊總統與立法院的任期,目的也就在盡力避免行政立法部門形成分裂多數基礎,也因此才有後來藍、綠兩大陣營的四度相持長達十六年完全執政

人民在這段時間有地方選舉作為對贏者全拿執政黨期中考,從小鐘擺到大鐘擺,國際觀察家往往給予相當高的評價,但兩個執政黨到了第二任結束的關卡,好像都已無法滿足人民要求,而且都有形成官僚尋租結構傾向,民進黨政府在第二任期變本加厲俘虜腐蝕各個保護民主獨立領域更是令人髮指所以民眾黨引領政黨重組,還很難說是何種聖人降臨的福音,恐怕更多的還是對於兩大建制黨在統獨對立障眼法下實質建樹不多輪替無法帶來真正突破強烈反彈。從這個角度解讀大選反映的、主要在四十歲以下世代形成新民意,就知道面對新局,「順勢」回到少數統治固然絕不可行,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確掌握新民意,在憲法規定的分權體制下,重建一套不必由單一政黨包攬運作方式

答案已呼之欲出,三個重點:第一是回歸憲法偏內閣制半總統制完全無需修憲),總統不得再循政黨政治途徑一條鞭的干預各項施政;第二是為建立最高行政機關」行政院在立法院的多數基礎,應和其他實施半總統制國家一樣,請意識形態和政策取向接近的政黨協商組閣。第三是聯合政府的組成應該配合立法院二月一日開議的日程,加速推動,蔡英文總統必須以憲法賦予的角色,拋開政黨私念,加速促成我國第一個聯合政府組成。如果站在風口浪尖的蔡總統有任何憲法上的疑義,何妨召開國是會議,聽聽法政學者意見,千萬不要重蹈世紀初陳水扁總統犯的嚴重錯誤!

到目前為止,台灣的民主政治不斷犯錯,但整體而言還是持續向上發展值得珍惜。有幸從不同角度參與體制的改革,對於每個階段戲劇化的剝復遞轉特別感到觸動選前之夜民眾激情早已經是台灣民主風景線,大家不妨回憶一下九十七年國民黨和一○五年民進黨的場子,同樣從昨天民眾黨的場子,我也深刻感受到政治改革運動新氣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真的沒有悲觀的理由。 














星期透視/大選透露的嚴峻訊息


2024-01-14 05:08  聯合報/ 周陽山(作者為政治學者)
民眾黨柯盈配拿下超過26%得票率。記者葉信菉/攝影


這次大選的結果和二千年選舉結果相似,綠營以四成的相對多數獲勝。反對陣營雖然掌握了六成的過半數選票,卻因藍白分裂而終歸失敗。今後除非透過修憲改成法國式二輪選舉以絕對多數方式產生勝家否則民進黨將持續以穩定四成選票掌握政權

但是,不同於廿四年前的政治版圖白營代表的是四分之一以上非藍營」的年輕人和中間選民,他們不同於當年支持宋楚瑜的橘營人士,是拒絕支持藍綠兩黨另類公民。換言之,他們不是藍軍一再訴求的「棄保對象,他們的立場決絕意志堅定,而且固若金湯,並不是侯康的支持者。

藍白合破局的那一刻,國民黨就已經坐失先機!無論後來如何在策略上努力彌補,在戰術上力圖鞏固深藍選票,卻已難挽救頹勢,這是國民黨在檢討敗選成因時必須深刻反省重中之重;如果藍營不能吸引這些年輕人的支持,白營將會繼續成長茁壯。

在立委選舉方面,由於綠營支持者遠少於藍白兩陣營,再加上民眾黨提名的區域候選人原本就不多,國民黨掌握的立委席次將有所斬獲。但除非藍白通力合作,分進合擊,否則未必能有效箝制民進黨政府的立法與決策。至於「朝小野大」的局面今後將如何發展,猶在未定之天。

在兩岸關係方面,由於賴的台獨背景與堅定不移的分裂主義立場,必將帶來台海兵凶戰危、持續緊張的陰影。但是,由於美國在俄烏戰爭上遲遲無法取得勝利,且因國會阻撓斷絕對烏軍援;再加上以巴衝突懸而未決,在國際上卻日趨孤立,美方應不樂見民進黨政府製造兩岸對峙新危機,讓東亞地區出現另一個可能的新戰場。基於此,美國必將加強對台灣的戰略管控,並積極尋求與中國大陸和解對話。就此而論,除非賴一意孤行、自行其是,否則兩岸戰爭,應不致於立即發生。

但是,由於在這一次選舉中藍營有許多年輕的立委勝選,他們所代表的最新民意與選民心聲應該被充分理解和尊重,而且應進一步與大陸有關當局多所交流,積極互動,讓對岸充分體會台灣新一代政治人物的主張和立場。這將有利於兩岸關係的改善,並影響今後大陸對台決策就此而論,民進黨政府目前打壓兩岸民間交流、製造政治恐慌的作法,應該立予制止,並改弦更張

在世代交替議題上,資深的藍營政治人物將在這次大選之後逐漸退隱,交棒給下一代。今後的台灣究竟何去何從,將由新的政治菁英盱衡世局,縱橫天下,權衡得失,爭取兩岸和平與新生的契機! 











大屋頂下/武統驅動vs.台獨驅動…懸崖勒馬 期待兩岸髮夾彎


2024-01-14 05:07  聯合報/黃年
賴清德過去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兩岸關係頓時眼前一片漆黑,面向凶險莫測的未來

賴清德在選前宣示「中華民國(憲法)是神話、鄉愿與災難」,堅持「不走回一中老路」(其實是「不走回憲法一中的老路」),更堅決否定九二共識反對一中各表」),形同已先一步完全關上了兩岸的大門。中共方面,則對賴清德的兩岸路線狂轟濫炸,指賴為「麻煩製造者/和平破壞者/戰爭製造者」,甚至說出「無賴至極」的惡毒語言。雙方針鋒相對,勢不兩立。現在,賴清德當選了,兩岸是否還要這樣走下去?

兩岸關係走到今日幾乎山窮水盡的地步,原因出自國際地緣政治激盪,及各自內部政治壓擠;但是,雙方也都心知肚明,兩岸關係的正確道路仍在和平競合共生雙贏

然而,經過此次大選的衝擊,兩岸想要出現一個柳暗花明和平新局幾已沒有可能,但情勢若再這樣螺旋惡化下去,其後果及代價必使兩岸都難以承受。因此,在這個幾近絕望之際,兩岸仍應有懸崖勒馬的警覺,也就是在幾乎無法轉彎時,也應思考能否各自及相互作出一個大大髮夾彎的動作,旋轉乾坤,兩岸始能自救,也始能互救,否則一路滑坡走下去將伊於胡底?

相對於蔡英文民國一○九年(二○二○年)的「狂勝」,賴清德是「慘勝」,得票率為四十點○五%,民進黨在立法院亦未過半可證確有六成民意不支持賴清德及民進黨在中央執政,尤其賴清德的台獨毀憲路線更無多數民意的 mandate(令狀),就任後勢不能一意孤行、橫柴入灶,必須改弦易轍。

此時的賴清德應將去年十一月葛來儀、白潔曦、柯慶生的專文(下稱葛文)在腦際倒帶反芻一遍,以作為兩岸重新開局的指引。

若對葛文的深層邏輯進行解讀,該文最重要的意義,是將近年流行的「武統驅動論」移向了比較側重「台獨驅動論」,並由「不支持台獨」移向了比較側重「反對台獨」。

葛文也談「武統驅動論」。亦即認為,中共的武統威脅是造成兩岸難題驅動因素。若欲對抗「(中共)對台灣日益咄咄逼人的姿態」,葛文認為,「美國有責任支持台灣制定防禦性的『豪豬戰略來應對中國威脅」。這是西方近年流行說法,也是民進黨與賴清德的看法。亦即,因為中共要武統,所以台灣要準備巷戰。中共驅動,台灣被動,責任在中共。

然而,葛文也顯然移向了比較側重「台獨驅動論」,這才是葛文真正吸引眼球之處。

葛文不啻指出,「武不武,看獨不獨」。亦即,民進黨不能只是強調「武不武」的被壓迫地位,也要承認並擔當起獨不獨」的責任此一觀點不啻在說,台獨是驅動,中共武統是被動,責任在台獨

尤其,就葛文的視角來看,「武不武,看獨不獨」,關鍵是在「獨不獨」。「台獨驅動」的責任已儼然大於武統驅動」。對賴清德來說,這已不只是諍言,而應視為警告

回顧幾十年來台美中關係跌宕起伏,在小布希及柯林頓時代,相對儼然是「台獨驅動論」較具上風,小布希甚至用三字經罵陳水扁。至川普到拜登,卻是「武統驅動論」居上風。如今,葛文則將「武統驅動論」與「台獨驅動論兩面俱呈諍告兩岸必須建立一個相互支撐架構共同負起海峽和平責任

兩岸現今面對新的開局,卻呈現劍拔弩張、勢不兩立的局面。若不能出現旋轉乾坤髮夾彎,就恐將從此一路走到黑。

髮夾彎就是要大大地轉彎,小小轉彎已沒有用。但若要出現旋轉乾坤的髮夾彎,就必須同時跳脫「武統驅動」及「台獨驅動」的兩個惡性螺旋,共同開創一條共生雙贏的康莊大道。

要有髮夾彎,兩岸就要從「共同陷溺於台獨漩渦」的負向思考,轉向「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正向思考台獨是兩岸的難題,中華民國是兩岸的解方不能共同維持中華民國,就跳不出台獨的漩渦。髮夾彎就是要從「台獨與兩岸和平水火不容」大大轉彎至「中華民國使兩岸和平水乳交融」。

這一個大大的髮夾彎,就是兩岸要相互達成「你不台獨,我不消滅中華民國」的交換論,兩岸「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從「目的論」,走向「過程論

這個髮夾彎,需要兩岸共同努力。

賴清德不能只說「中華民國(憲法)是神話、鄉愿與災難」是「口誤」,而應正面表態「將依據中華民國的『憲法一中』處理兩岸事務」。至於九二共識,應主張回復至「一中各表」的原始樣態,保有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的存在空間。而不是堅持「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能再指九二共識非得是一國兩制不可。如此,跳脫台獨驅動論」。

中共則應重拾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胡錦濤與布希電話表示,將與台灣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下進行對話;也應如胡錦濤時期所言「兩岸現行各自相關規定(憲法)符合一中原則」,亦即在王毅引申的「憲法說」上,推進和平發展。如此,繞出「武統驅動論」。

這是兩岸曾經的路徑,何不髮夾彎走下去?

在這個兩岸新局關鍵時刻,雙方都要想到,應當留給對方轉彎的空間,自己才有轉彎的機會。也必須兩岸一起動作,雙方才可能同步轉彎。

如何一起動作,同步轉彎?就是雙方一起從「中共與台獨皆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同步轉移到「中共與台灣共同維護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賴清德跳脫台獨驅動論」,中共繞出「武統驅動論」,雙方「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昨夜,賴清德的當選談話較選季語言當然平和收歛許多,但顯得雖沒有刺也沒有肉;這是向對岸投石問路,也在修補因大選撕裂的台灣社會。唯這幾句空泛飄渺的話語,勢不能換來對岸的芝麻開門,恐怕仍待在就職演說中嘗試與對岸共創髮夾彎的可能性。北京則應當在五二○以前留容一些騰挪的空間,不要太早把雙方的下台階拆掉。

尤其,賴清德如果不能敲開對岸的大門,則他為了尋求自我政治補償,可能會回過頭來在《台灣文化基本法》及中正紀念堂轉型等事件上加重「內殺型台獨」的作,則不但台灣社會的撕裂將更嚴重,這對中共而言,不啻也是「台獨驅動」的訊號

因此,必須一起動作,同步轉彎。

這是一個髮夾彎,當然高難度。但是,如果懸崖不勒馬,沒有這個髮夾彎,兩岸關係恐就只能墜落萬丈深淵之下輾轉反側,繼續糾纏煎熬於「武統驅動論」與「台獨驅動論」之間。















藍綠該警惕 世代交替


2024-01-14 05:08  聯合報/ 陳陸輝(作者為政治大學選研中心特聘研究員暨政治學系教授兼主任)


競爭激烈的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大選甫落幕,民進黨在三足鼎立之下,成為我國民主化以來首次由現任的副總統,成功勝選。不過,相較於八年前的完全執政,民進黨無法在立法院單獨掌握過半的席次,因此,選後經過立法院開議,到五月總統就職以前,政黨之間合縱連橫是否牽動選後政治版圖變化,頗值得關注。

首先,民眾黨在立法院所獲得的席次,應該是我國自從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以來國會席次減半成為一一三席以後,第三大政黨獲得席次最關鍵的,其主要歸功於其黨主席柯文哲的號召讓不分區立委得票能夠穩住所致。在國會沒有任何政黨獨力過半的情況下,民眾黨成為立法院最重要第三勢力,其選後意向動見觀瞻

如果民進黨願意與柯文哲主席分享權力,籌組聯合政府,對於民眾黨的黨內人才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磨練以及發揮機會。不過,兩黨選前似乎並沒有一定的默契,選舉期間,民眾黨對民進黨過去執政也多所批評,這個選項是否存在,頗令人質疑。

其次,則是民眾黨願意與國民黨合作,變成在野監督聯盟持續監督民進黨執政。選前「藍白合」因故破局,但是在選舉期間,國民黨多次釋出雙方合作的善意,因此,選後也許先從立法院的正副院長合作,如同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的國親合作,由雙方同時出任正副院長,在國會中好好監督執政黨,這對民眾黨來說,不失為另外一個發展契機,讓國會監督成為另外一個重要舞台有助於其繼續成長茁壯

當然,從過去的民調分析可以發現:民眾黨的支持者以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為主,這些民眾,除了首投族之外,在過去兩次總統選舉的投票率遠較其他年齡層為低,此次可以成功動員顯示年輕選民對民眾黨的理念具有一定的黏著度,民眾黨若是能夠適當表現,應可持續號召其支持者,在不同選舉中展現其忠誠。

相對來說,如果「厭惡藍綠惡鬥」是號召民眾黨支持者原因,則老牌的國民黨以及此次在總統以及立院選舉席次無法過半的民進黨,也應該深刻反省。兩個老牌政黨對年輕選民的號召力不再,未來若不能痛定思痛,改變各自政黨形象或是主張,是否會在世代交替浪潮下,成為「歷史」,相當值得關切。特別是總統選舉得票未能過半,且可能處在行政與立法分立政府」之下的民進黨,應深刻檢討過去執政八年缺失,以公開透明程序檢視競選期間在野黨抨擊弊端,並放棄個人意識形態,以臨淵履薄審慎心態面對選民訴求,才應該是我國民主政治健全發展重要關鍵

















老黨少願景 白營竄起


2024-01-14 05:08  聯合報/ 楊泰順(作者為中美文經協會理事)


觀察台灣選情的美國智庫在投票日前表示,此次台灣選舉是廿年來最難預測的一次。的確,自從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詭譎的兩顆子彈以來,總統選情便很少如此變幻難測

傳聞選前一個月的選舉賭盤,對賴蕭當選機率充滿信心,賴蕭必須領先八十萬票以上才能算贏;但年底差距已縮小到五十萬票;投票前一周則再縮減為卅萬票。顯然,賭客判斷侯趙聲勢逐漸轉強甚至不排除最後翻盤可能

選舉結果顯示,藍營最終還是未能翻轉頹勢,這或許與國民黨不擅於打三腳督的選戰有關。

簡單多數選舉制必然形成兩黨對決,早已是政治學者普遍認知。此一選制下第三黨既不容易存活,卻還敢於出面挑戰,必然因為執政黨不得人心,且最大在野黨也難以獲得民眾信任,讓第三黨覺得有機可乘。由於第三黨缺乏執政實績,就算獲得相當比例的支持,支持者也必然較為游移與缺乏自信,這使得領導人在黨的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

面對第三黨來勢洶洶的挑戰,最大在野黨的最佳戰略,便是高調宣揚政策差異,與執政黨直球對決,並極力爭取社會各階層的認同;對第三黨則必須嚴格質疑其有限的行政經驗與領導人風格,讓向心力薄弱的支持者產生懷疑。

民進黨執政八年,施政出現不少弊端,但這並不代表國民黨只要揭弊便可取而代之。因為無論原因為何,民進黨執政後股市指數確實翻了一倍,出口成長也有七成五,蔡英文民眾滿意度在選前因此得以維持四成。由於選民投票乃著眼於未來,面對執政者提出的數據,挑戰者只能以具體政策論述,證明換黨後可以帶給人民更好的生活。

然而,國民黨似乎認為揭弊與質疑人品便已足夠,故整個選戰文宣集中於執政弊端對手台獨傾向及非法違建偶有零散政策主張卻缺乏大選常見的「國政白皮書」,及「國政顧問團為政策背書。國民黨當初失去政權就是因不獲民眾信任,現今只想依靠批判當道重新執政,當然不夠,尤其當民眾還存在另一種選擇時。

以執政黨候選人的人格瑕疵為選戰主軸,國民黨無形中幫助第三黨的柯文哲。兩任市長並沒有太多可以著墨的政績,但論人品短暫從政經驗足夠凸顯柯勤奮與廉潔。尤其國民黨從開始便不切實際希望形成藍白合選戰末期甚至強烈暗示棄保,故而戰略避免批判民眾黨。把柯晾在一邊固然滿足了大黨的傲慢,卻也讓柯避免嚴格檢驗。國民黨如果能多談政策,民眾黨後勤不足窘態便容易顯現;當兩個老黨少談願景,選民便自然將目光轉向新興的第三黨。柯文哲的選票能夠直逼三成,顯然與國民黨的選戰策略相關

由於總統選戰缺乏政策論辯立委不分區政黨票便難免受到影響。當政黨沒有明確而堅定政策藍圖,或者沒有能力實現政策主張,投政黨票便無形認可該黨的不分區是職位分贓。大黨透過組織動員與傳統形象,影響或許較小,但政黨若以個人形象鵲起,則選民分裂投票的情形便容易出現。這是為何民眾黨在不分區政黨的得票比率遠低於阿北的得票率;而國、民兩黨的政黨票,卻又能接近總統的得票率



盛治仁/選民展智慧 三黨各有挑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選民展智慧 三黨各有挑戰(選後新局系列 一)
◆  王正方/與祖先對話
◆  林中斌/愈審卻愈旺 川普將返宮
◆  廖元豪/衛星防空警報是烏龍還是介選?
◆  闕志克/巴勒斯坦人徹底無盡的絕望
◆  洪蘭/品德重典範 識時務不能失節操
◆  王文華/鯨魚的眼淚







盛治仁/選民展智慧 三黨各有挑戰(選後新局系列 一)


2024-01-14 05:06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政治學博士)


(選後新局系列 一)
如用一句話總結這次總統選戰,就是最簡單數學邏輯六成選民希望政黨輪替,但選票分散下執政黨以相對多數勝選。

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賴清德打破八年魔咒贏得總統職務,但其得票數比起上一屆蔡英文總統的八一七萬有非常大的落差。國民黨輸掉了總統大選,但成為國會最大黨。而民眾黨如預期成為第三大黨,但區域立委無一當選。三黨未來各自面臨不同挑戰。

對一個連任兩屆的執政黨總統候選人來說,這不是一個理想的得票數。雖然贏一票也是贏,但這牽涉到未來執政支持基礎,且新任的賴總統將面臨國會和地方縣市首長雙重少數挑戰,在強力監督下不再能像過去八年執政時貫徹意志,必須臨深履薄協調各方力量才有可能有效推動政策

國民黨輸了總統選舉,且中北部本該有優勢之處也未開出選票,但是選民使其成為國會最大黨,加上地方縣市長的執政優勢,未來能否在立院善盡監督責任,在地方展現執政績效,並爭取年輕選民認同,都是努力關鍵。趙少康副總統候選人被提名後的表現,應該有給這個百年老黨一些新啟發。面對問題不能只打安全牌,要能勇敢表態溝通清楚闡述立場,讓選民知道自己的價值和願景,才能有長遠發展

民眾黨拜選前之夜和之前幾場成功的造勢之賜,避免了老三經常面臨棄保效應,表現還比民調預期好一些,但結果也說明網路流量和選票未必成正比。未來單以不分區立委政治力量能否走出新局,或是落入過去所有小黨逐漸泡沫化軌跡,是最大的挑戰。

特別談一下年輕選票。各政黨不要輕忽經營年輕選票,也不需誇大其影響。年輕人的支持能創造網路和議題聲量,但對選舉結果票數影響,則有一定限制。就人數來說,廿至廿九歲占十四點五%,是各年齡層中最少的,且隨著少子化趨勢未來還會逐年降低

另一方面,年輕選票容易因政黨形象候選人和短期議題等因素移轉,例如上一屆大幅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板塊這次轉移到民眾黨,下一次會如何移轉還有許多變數。

個別政黨未來的命運,未必受這次選舉結果決定,而要看其未來表現。從選舉結果來說,台灣選民集體決定行政權交給民進黨、立法和監督權交給在野兩黨讓三方都各有所獲卻也各有挑戰,也算是選民集體智慧展現

回到現實,世界政經局勢不是圍繞著台灣為中心來運轉,選後我們還是要面對艱困兩岸和國際情勢環境永續和減碳及能源政策、還有經濟發展與分配社會正義和公平和未來科技及教育發展內外挑戰,一項都輕忽不得

雖然有許多選民表達兩岸並非這次投票時在意的議題,但現實上兩岸議題發展是台灣所有發展根本基礎,如果和平現狀不能維持,所有其他的討論都是空談。美國在兩岸之間的態度已有微妙轉變,且會受其年底總統選舉結果影響,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議題。

選舉結束就是台灣全民面對這些艱困議題開始。期望我們的從政者不論執政或在野都要牢記自己的初衷和選民付託。選民們要的只有四個字,安居樂業。未來四年,拜託您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