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積極因應美國貿易政策新發展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2573/web/

◆  聯合報社論/禁帶職參選是假議題,降補助款才是真的
◆  聯合報黑白集/忽然想起中華民國
◆  經濟日報社論/積極因應美國貿易政策新發展






經濟日報社論/積極因應美國貿易政策新發展


2019-07-22 23:4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戰在6月底G20峰會雙方同意暫時休兵後,尚未啟動正式談判雙方仍不斷放話,還是劍拔弩張。反觀美國與日本的貿易協定進展快速,有可能後發先至,在美中之前先行達成協議。
美國主要目的是藉由美日貿易協定改善美日貿易逆差。在民國107年(2018年),美國對日本貿易逆差為672億美元,雖較民國106年(2017年)的688億美元小幅下降,但美國並不滿意。特別是貿易逆差主要來自於車輛及其零組件,此是日本對美最大出口項目,民國107年(2018年)出口近500億美元。
反觀日本雖是世界第三大車輛消費市場,但民國107年(2018年)僅由美國進口僅約24億美元,美方將其歸因於日本林林總總的非關稅貿易障礙,成為美日貿易談判的焦點。
美國也要求日本開放農產品市場,日本是美國的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市場,但美國農產品在日本市場節節敗退,成為美國要求的另一重點。
美國在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沒有預料到TPP其他11國根據TPP的版本,迅速成立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衝擊到美國出口川普承受國內不少壓力,但礙於顏面又不願承認退出TPP的錯誤;所以利用美日貿易協定將TPP借殼上市,要求日本將原先在TPP承諾適用於美國,以降低美國退出TPP對產業的影響,顯示出美國操作貿易政策的彈性。
日本雖然受到美國壓力,但也並非一面倒向美國。目前雙方雖然對市場開放有歧見,但在數位貿易、國營事業規範、補貼,以及標準法規,雙方具有一定程度的共識,日本也期望可以建立共同規範,促使美日形成經濟同盟。
特別是日本雖然是率先響應美國制裁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國家之一,但是日本也強調絕不放棄中國大陸市場,並積極與中國維持密切的經貿互動,展現日本在槓桿美中兩經濟強權細膩的一面。
川普總統上任後,改變美國過去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的界面,捨棄多邊模式,而是將美國當軸心,以美國優先的方式,分別與主要貿易對手國建構貿易協定;但是迄今並沒有達成美國製造業回流的目標,未來川普必會擴大力道,促使全球供應鏈進一步向美國移動。
川普也認為雖然美中目前仍未達成協議,但是在美國的強力關稅制裁下,許多在中國大陸的外資企業已經外移,使得中國大陸在今年第2季經濟成長率只有6.2%,創下27年新低而反觀美國經濟則一直維持高檔,川普歸因於對中國大陸制裁奏效不過這些外移企業並未回到美國,許多去了越南也難怪川普總統最近指責越南是貿易戰最大受益者,越南是否成為美國下一個提高關稅的目標,值得關注
台灣在美國貿易政策下受到不小影響,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相較於美日等大國的宏觀布局,政府因應策略仍然侷限在吸引大陸台商回台的框架中,一再宣稱台商回台帶動就業與經濟成長雖然的確有一些大陸的台商回台,但多半屬於生產製程的移轉,資金並未回流台灣而且為了衝高投資金額,政府提供幾乎是零利率的融資優惠,不但抵觸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更嚴重扭曲資源且排擠到國內企業
事實上,政府利用華而不實的台商回台投資,卻無法掩飾未有改善的五缺問題。因為在此波美中貿易戰下,在中國大陸的外資企業普遍跳過台灣而選擇東南亞,甚至也有不少台商轉進東南亞,顯示台灣的投資環境仍存在不少問題。而政府最大的盲點是藉由台商回流,試圖斬斷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但是對切入巨變下的全球供應鏈又無對策,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中









聯合報黑白集/忽然想起中華民國


2019-07-23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抵達丹佛飯店時,僑胞高喊「蔡總統加油」。(中央社)

蔡總統在美國茶敘時對媒體說,她要團結所有力量,包括台灣派和中華民國派,來保護中華民國台灣。這話,若是蔡英文剛上任時提出,可能還讓人有些期待;但她在執政三年後拚連任時說出這話,只讓人哭笑不得。
在野時,蔡英文曾說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當選後,她常用「這個國家」來代替「中華民國」一詞。兩周前,她為宜蘭市和美國馬里蘭州洛克維爾市締結姊妹市的賀文,直接署名「台灣總統」;這次出訪,她自稱「來自台灣的總統」,中華民國一路消失。她心中,何時有過中華民國
目前各政黨實際主張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大概就是獨派。亦即,「中華民國派不但是法律事實,也是民意主流,只是對兩岸交流看法各有差異罷了。但在蔡英文眼裡,只要兩岸路線和她不同,便把支持中華民國的人抹紅,說人家「親共」。因此,她此刻談「團結中華民國派」,完全是個笑話。
蔡英文忽然想起中華民國」,原因無他,只是為了選舉民進黨平日操弄統獨及族群意識,一到選舉,既想拿獨派的票,又要爭取中間選民,於是便編出個團結中華民國派的說法。但是,選民會什麼餌都吃嗎?
團結中華民國派,到選舉才嘴巴說說是沒用的蔡總統先得承認自己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中華民國總統,別再在兩岸議題上動輒抹紅,磨刀霍霍。選舉時才想到中華民國的,只是江湖術士








聯合報社論/禁帶職參選是假議題,降補助款才是真的


2019-07-23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時代力量針對韓國瑜要求禁止「帶職參選」,違反民主法治的普遍原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杯葛高雄市長韓國瑜帶職參選總統,時代力量擬修改《公職人員選罷法》,規定公職人員「除連任外」不得帶職參選;否則將視同辭職,並追繳已領取之選舉補助款。時代力量這項提案是反民主的假議題,目的在幫蔡英文連任護航因人造法不僅窒礙難行,更將妨礙民主競爭也因此,連民進黨都不敢表態支持
作為小綠」,時代力量幫民進黨追打韓國瑜,並不意外。而韓國瑜剛剛當選高雄市長即要角逐總統,確實因有違選舉承諾而引發社會議論。但時代力量針對韓國瑜的個案要求禁止「帶職參選」,著眼顯然過度狹隘,違反民主法治的普遍原則。更嚴重的是,規定帶職參選僅適用「尋求連任」者,勢將危及民主政治「越級挑戰」的精神,變成「保障現任」的魔障。
試想,如果真修法禁止「帶職參選」,那麼民國109年(二○二○)最可能的三名總統角逐者,包括蔡英文、韓國瑜、柯文哲都將在被禁止參選之列;反而是朝野初選失利的賴清德、郭台銘、朱立倫因沒有公職在身,才得以參選。可見,完全禁止帶職參選,將造成「汰強保弱」的反效果,絕不符合民主政治的目的。至於時代力量提案排除「尋求連任者」,目的也很明顯,如此一來僅剩蔡英文可帶職參選,韓國瑜及柯文哲則遭排除。這麼針對性的修法,根本是開民主倒車。
韓國瑜剛當選首任市長就要角逐總統,與柯文哲剛當選第二任市長就要追逐大位,兩人的正當性及當選機率都只能交由選民裁定。如果民眾對蔡英文治理極為反感,則極可能改投韓、柯,而不計較兩人的市長職位是否做好做滿。反之,若民眾覺得韓、柯無法勝任總統大位,或不苟同他們帶職參選,蔡英文即有機會連任。簡言之,總統的選擇權在於選民,政治人物不必編織理由去保障現任者。更何況,在沒有現任總統尋求連任的情況下,現職首長或立委難道也不容許帶職參選?
以美國為例,總統多半是由擔任過州長或聯邦議員者出任,也有像川普這樣從未出任公職的黑馬。若法律嚴格禁止公職人員帶職參選,美國極可能產生不了總統或好總統。以歐巴馬為例,他民國94年(二○○五年)首度當選伊利諾州聯邦參議員;在六年任期中,他兩年多即宣布參選總統,並在民國97年(二○○八年)獲得民主黨提名,並成為首位非裔總統。如果美國有時代力量這種小心眼,歐巴馬還可能出線嗎?
時代力量禁止帶職參選的提案,不僅是假議題,也是反改革的退步立法。選罷法中該做的改革還很多,諸如選舉補助款的金額,不在籍投票制度的建立,都是優先選項;但前者卻難獲同享其利的朝野政黨支持,後者則遭綠營以擔心中共操控而推拖阻撓。也因此,選舉補助制度不斷平添國家財政負擔,造就「選舉富人」,卻無助民主進步;而人民應該享受的自由投票權利,卻始終遭到剝奪。
目前我國的選舉補助款分成兩類,一是對於公職當選人的補助,一票補助卅元;二是對政黨的補助,每票五十元。前者,是為鼓勵廉能而財力不足的人才從政;後者,是希望給予小型政黨多元發揮的空間。然而,這些奠基於國民黨一黨獨大時代的制度,經社會及政治環境不斷變遷,其實已不符立法初衷原因是,近廿年來的選舉募款制度已逐漸成熟,貧寒之士參選的困境早已不復存在。然而選舉補助款源源不絕地發放,不僅蠶食國家財政,更堆砌勝利者「錦上添花」的效果,總統當選人瞬間變成億萬富翁,縣市首長則成為千萬富豪包括政黨補助款在內,也助長了附庸政黨或殭屍政黨的存在。這些,都應該重新檢討,以免國家資源無謂地浪費。
時代力量搞禁止帶職參選,純粹是假議題,請多做點有益民生的正事吧

【重磅快評】國家安全變成好生意!蔡英文難洗惡名

◆  【重磅快評】蘇貞昌放過柯文哲 淹水勘災當成選戰打
◆  【重磅快評】國安局私菸案 辦到哪就該公布到哪
◆  【重磅快評】國家安全變成好生意!蔡英文難洗惡名

◆  【即時短評】高雄市府「競選總部化」之必然
◆  【重磅快評】日本選民的弦外之音,安倍聽懂了嗎?
◆  【即時短評】碧砂遊艇港拚回春 漁業署要有戰略思維
◆  【重磅快評】時力何以沒實力? 卡韓法案見微知著
◆  【重磅快評】桃機第三航廈展翅高飛?插翅難飛?








【重磅快評】國家安全變成好生意!蔡英文難洗惡名


2019-07-23 10:59 聯合報  主筆室
國安局少校侍衛官吳宗憲利用總統出訪走私近萬條香菸被聲押。記者葉信菉/攝影


國安局少校侍衛官利用總統出訪走私近萬條香菸,不僅是桃園機場緝私最高紀錄,也是中華民國史上前所未見。最高情治單位在蔡英文身邊不斷違法亂紀,她的治理能力高下如何,眼見為憑。「國家安全」四個字,從政治大帽子變成一門好生意,綠朝上下靠這四字撈選票,也賺鈔票。
根據已披露的「出貨過程」,從人、貨、藏匿中轉到接應時機,都可看出是分工有序的模組化集團犯罪。更駭人聽聞的是,私菸卸載到五輛小貨車後,堂而皇之穿過管制區,混入車隊,就在總統身後隨行。蔡總統,不怕車隊裡可能混有其他犯罪企圖者?妳每天喊著中國威脅滲透無孔不入,結果這些穿軍服的私梟團伙比中共解放軍更囂張
是誰讓總統的特殊勤務變成特權勤務,可以勾串到執政黨派系把持的國航公司、機場地勤,甚至讓總統府成為私菸團購VVIP?蔡總統一秉死不認錯痼習,第一時間就發新聞稿切割此事與出訪無關,但走私軍官不就是利用出訪航班下單訂貨、總統車隊出貨?犯案證據之一的訂貨單上還列印著總統專機往返班號,自豪在紐約作過律師的總統,怎能睜眼學舌無賴?
蔡總統不想找到是誰用特權餵養出這批吃裡扒外的傢伙嗎?這些都是妳的自己人,全國正張大眼看妳怎麼辦這滔天的走私案,滅了一個國安局長不足以還總統府清白,人民要知道走私案裡涉及的下單官員、華航及機場相關經手人,究竟是如何聯手破壞國家最高權力中心的形象威信。若總統為了選情自保而大事小辦,「走私共犯」的惡名也將與妳同在。
說來諷刺,蔡總統上任後推行廿元長照菸稅,菸品消耗量從一年十七億包驟減三億包,被稱是十年來最成功公共政策之一,但菸價高企使走私菸暴利可圖,連官員都賣身下海。政府不思打擊走私,同黨立委還在去年九合一大選慘敗後力推降菸稅,收復選票。用便宜菸換選票,和利用國安特權走私洋菸,都出自執政團隊,蔡總統鎮日拚作網紅,大概不知道真正跟不上、不想跟上妳進步價值的多是自己人。
國安局變成私菸盤商才是最大國安危機,蔡總統從今年初撿到習近平的槍,便指向在野黨亂扣板機,沒逮到匪諜一根頭髮,卻任由身邊危險分子坐大。握有特權的國安官員看著領導人濫用國安之名無限擴張權力,自然也會利用這張盾牌掩護違法謀利,今天可以走私,明天或許就能賣國,百分百證明有權力而不受節制者才是國家最大的敵人








【重磅快評】國安局私菸案 辦到哪就該公布到哪


2019-07-23 14:41 聯合報  主筆室
立委黃國昌 林伯東


國安特勤人員利用總統出訪,一口氣走私近萬條香菸,震驚國內。雖然蔡英文總統震怒,說會徹查到底,但到目前為止,整個案情仍如墮入五里霧中,矛頭只指向隨行的總統少校隨扈;但以此案牽涉之廣,是不是一個「少校」可以完成,恐怕是國人最大的疑問。
近萬條私菸非同小可。首先,到底是國安人員「團購」,或者走私進來再行販售牟利?其次,這樣的行為,到底是「行之有年的陋習」?或是近年或此次才發生的情事?再者,整個購買、裝箱、運送、倉儲的過程,牽涉的對象,難道只有國安局的下層官員嗎?
此案爆料的立委質疑華航到現在仍在說謊,確實有幾分道理。因為除了發動購買的國安局官員,此案最關鍵的角色,就是華航,甚至包括華航的華膳公司,也與事件有關。可是到目前為止,華航除了撇清,都沒有任何說明,甚至說這是正常訂購程序。但有什麼正常訂購程序,可以一口氣訂近萬條免稅香菸?
在此情況下,幾乎可以合理推論,華航在這起走私案件中,勢必有一定的角色,只是層級到底多高、到底誰是在掩護走私的特勤人員。
至此案情大約可已朝兩個方向推論:第一個方向,是如果這樣的走私行為確是「行之有年」的陋習,那顯然長期在華航的內部人員是掩護的主角;第二個方向,是如果這樣的走私行為是近幾年甚或「頭一遭」,那麼很可能就有新的掩護路線,若無華航高層介入,根本無從完成走私。
如果答案是前者,包括國安局和華航內部,應該都有龐大的集團在操作,所謂「重新整頓」自然不在話下。如果是後者,則除了被調查的國安人員,華航「高層」和可以與華航高層「溝通協調」的國安甚至總統府高層,可能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案情向上發展,自然不在話下。何況此次專機出訪,傳出華航負責的高層官員,正是兩名空降的「政治任命」副總經理,這能不啟人疑竇嗎?
目前不少偵辦此案的單位,都以「偵查不公開」為由不願說明進度。依據蔡政府年初才修訂、剛剛才上路施行的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對國家安全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也在偵查機關或偵查輔助機關可視必要說明偵辦進度的範圍內。總統的維安特勤人員走私,自然在此範圍內,為昭公信,偵查機關應該「查到哪、辦到哪,就把案情公布到哪」,否則,將很難杜悠悠眾人之口,也會讓疑慮越來越深。







【重磅快評】蘇貞昌放過柯文哲 淹水勘災當成選戰打


2019-07-23 17:59 聯合報  主筆室
高雄市長韓國瑜20日前往苓雅區一棟大樓視察地下室淹水情況,他撈起積水聞是否有汽油味。記者劉學聖/攝影

高雄、台北19日及22日先後遭暴雨侵襲導致淹水,高雄市長韓國瑜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再續登革熱防疫補助的戰火,蘇貞昌說話越發辛辣,韓國瑜回擊更加直白;不同的是,蘇貞昌縮小打擊面,只盯韓國瑜一人,放過了柯文哲,但柯並未領情,三方互動微妙,難免予人聯想。 
高雄地區19日的大雨驚人,時雨量126毫米,台北市22日的雨勢更大,時雨量達136毫米,姑且不論兩個城市長期以來落實清淤的情形,以兩地排水系統各能負擔70及78毫米的時雨量來說,造成淹水的災情應不相上下,但行政院顯然特別關注高雄,蘇貞昌說了不少重話,台北市也多處淹水,卻未聞蘇貞昌有何關切之語。  
柯文哲說得中肯,19日高雄淹大水,當時他不敢嘲笑韓國瑜,因為極端氣候,誰遇到誰倒楣,果然22日大雨就下在台北市,照樣淹水;但看在民進黨政府眼裡,可就不是這樣單純了,蘇貞昌及陳其邁分進合擊,蘇言詞辛辣修理韓國瑜,大唱黑臉,陳其邁連夜下高雄勘災大唱白臉,再扮暖男,把勘災當成選戰在打,也真是煞費苦心了。
韓國瑜不滿中央只緊盯高雄災情,台北昨天也淹水了,直言為何沒看到行政院長副院長陳其邁 去視察?很簡單,因為不敢得罪柯文哲;韓國瑜這話說得直接了當,行政院沒有正面回應,不過,柯文哲倒是替蘇貞昌回答了。
柯文哲說,中央勘災「重南輕北」,他認為問題是中央來台北關心也沒有用,因為中央不會比台北市更熟悉,即使來了,最多也是看一看就跑了,「要講什麼,也只是會被我們K得更慘!」。
柯文哲所言未必全對,在行政倫理上,柯文哲畢竟是直轄市長,應該要尊重一下中央,但是蘇貞昌先自討沒趣, 被柯文哲大罵有夠不要臉,這老臉掛不住,當然不會輕易再對柯文哲出手;再者,柯文哲選不選民國109年(2020),可是攸關民進黨政權能否延續的關鍵,在這個當口,蘇貞昌再怎麼兇,也沒有那膽子去惹怒柯文哲,反給了柯文哲參選的正當性。
韓國瑜處境不像柯文哲,但是拚市政就是拚選舉,以這次淹水來說,縱使前市長陳菊說治水責任八成在中央,但韓市府攬下來做,之前努力3個多月,溝渠清了兩千多公里,水也退得比以前快,即使蘇貞昌以獨眼龍式的施政看高雄,高雄市民又何嘗不是睜大眼睛在看韓市府的表現,內心天秤自然會有反應。

聯合筆記/男生穿裙子礙了誰?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2573/web/

◆  川普分裂族群 台灣也要學?
◆  政治口水 掩蓋不了淹水事實
◆  日本參院改選 公明黨…自民黨的毒品
◆  借鏡日本選舉結果 在野黨沒有分裂本錢
◆  悼念「銀嗓子」 姚莉經典無可取代
◆  語言是用來溝通 為什麼要全英語教學?
◆  聯合筆記/男生穿裙子礙了誰?
◆  漫畫/用嘴喊團結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男生穿裙子礙了誰?


2019-07-23 00:14 聯合報  許俊偉
「穿裙子的男孩」書影。 圖/聯經提供

去年台北市某國小因推薦學生好書,其中「穿裙子的男孩」一書,遭部分家長抗議是教孩子「變裝」,學校最後被迫將書下架。引來網友在臉書專頁聲援,另所小學男校長甚至穿裙子在校門口迎接學生,表達做為教育工作者的支持理念。
無獨有偶,新北市立板橋高中日前舉辦校慶,該校學生會推動板中男裙裙聚效應周活動邀男學生穿裙子,透過行動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一度引發熱議。
昨再傳出,該校校務會議六月進一步討論學生服儀規定,大幅鬆綁男、女生制服限制,新學年起,放寬男、女生都可穿裙上學,成了全國首例。學校強調,非鼓勵男生穿裙,只是尊重學生自主。
台北市立建國中學也說,新學期起,只要能識別是建中生,穿便服也能入校,也沒規定不能穿裙。目前還沒遇過學生穿裙上學,即使有穿,只要沒違反善良風俗,學校也不會干涉。
過去英國也曾因熱浪來襲,埃克塞特市伊斯卡學院(Isca Academy)原校規不准男生穿短褲到校,但因高溫,有卅名男學生穿著裙子上學,校方未予處分,還不排除因高溫修改校規。
不只高中,國中小的服儀也在翻轉中。教育部正研訂相關規範,保障國中學生表達意見和參與決定的權利,未來國小、國中服儀都不再是「管教」事項,學校不能以學生違反服儀規定懲處,最快一○八學年上路。
且學生得選擇制服和運動服混搭,或穿學校認可之班服、社團服裝,但重要活動如開學典禮等,學校可統一規定服裝。未來各國中應設「服裝儀容委員會」,學生自行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應占全體委員四分之一以上。
穿制服原本是學校便於管理和辨識學生的方式,大家都穿一樣,也可打破階級之分、一視同仁,也沒不好,但無形中卻也慢慢形塑出威權和刻板象徵,也少了學生自主權
在台灣社會,男生蓄長髮、女性剪短髮的情況早已隨處可見,中性打扮也不足為奇,尤其cosplay,甚至還會被視為時尚潮流;日本、南韓的很多男生,還會化妝出門。
世界早已翻轉中,沒有誰非穿甚麼不可,裙子也不是女生的專利,重點在包容性和自主性,就如同蔡英文總統曾說過:「蘇格蘭人不也穿裙子嗎?」社會應抱持更寬容態度。







川普分裂族群 台灣也要學?


2019-07-23 00:35 聯合報  翁履中/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被美國總統川普要求滾回原生國的四位民主黨新晉女眾議員召開記者會反擊。(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推特上發言,要求四位有著移民後裔身分的民主黨國會女議員滾回自己的國家,引起輿論關注,也再次挑起美國族群衝突的敏感神經。由總統帶頭引起對特定族群的偏見,當然是選舉考量,不過,民主制度真的能容忍仇恨言論?繼續被分化的民主社會,未來又要如何消弭歧見?
川普知道族群和移民話題會有爭議,可是美中貿易戰的成果不明,為了讓民眾相信美國會因為他的領導而再次偉大,他必須要順利連任;而邁向連任的第一步,就得先確立敵我關係。從川普在推特上對四位女國會議員發出充滿敵意訊息後,美國社群網路中也立刻開始流傳許多對於特定移民族群批評,來呼應川普的言論。這些批評多半認為,特定移民族群不願融入美國文化,不尊重美國價值,只想享受美國民主制度和資源,卻不懂得感激。民間對移民的對立情緒,也迫使政治人物必須選邊站。
不出意料,民主黨強烈抨擊川普,而共和黨力挺到底,雖然有少數反對川普的共和黨國會議員,但他們都是來自選情緊繃,必須爭取中間選票的地區。根據最新民調顯示,川普總體支持率不僅沒有因為反移民論述下降,甚至在共和黨支持者中還呈現上漲的趨勢,超過百分之七十共和黨選民認同並且支持川普的說法。簡單來說,川普的反移民論述,已開始在支持和反對者間,做出明顯的區隔。
理論上來說,透過選舉制度,政治人物使用仇恨言論應該會被選票給淘汰;不過,這個假設必須是選民對仇恨言論有共同認知,才能成立。很明顯的,移民政策在美國並沒有共識,也因此讓川普有發揮空間從人口結構來看,拉美裔、非裔和亞裔美國人都屬少數族群,也因為有著這樣的族群分布,使得白人優先論述,被川普認為是可以操作的族群牌
少數族群的選票,當然也很重要,根據歷次選舉經驗,川普和共和黨政治人物盤算,只要美國的經濟表現穩健,讓經濟地位中上的移民族群滿意自己的生活,認為他們實現了美國夢。這些已經站穩腳步的移民,就會加入共和黨的陣營,反過來質疑新移民不夠努力,所以川普的族群牌,不僅不會流失票源,反而還吸引到許多社會經濟地位中上的移民族群,讓自己的鐵票更加穩固。
世界許多民主國家也都有領導人為了勝選,把對手貼上特定標籤,不惜分化社會來凝聚自己支持者的情況。當人民不關心政治,冷漠看待政治人物所挑起的仇恨和分化,政治人物當然就只會考慮打出最能吸票的王牌。畢竟,對政客來說,社會對立可訴諸為歷史共業,由政黨和全國一起承擔,但不能勝選卻會成為個人造業,必須自己承擔。
只能贏不能輸的壓力,讓政治人物不考慮國家分裂和社會對立的後果,川普的表現正考驗著選民的民主素養而面對類似挑戰,台灣或許可以從美國經驗,看清政治人物操弄社會對立的選舉策略,謹慎思考台灣是否真有分裂本錢








政治口水 掩蓋不了淹水事實


2019-07-23 00:35 聯合報  林茂成/大學教師(新北市)
中央氣象局發布大雨特報,台北市小巨蛋傳出積淹水,水深至小腿肚。記者邱瓊玉/攝影

台灣夏季常遭颱風侵襲,政府也編列預算做研究規畫,但是為何各地不時仍出現淹水現象,像廿二日一場大雷雨就造成台北市區多處淹水,造成居民生活不便與災損呢?
近廿多年來,台灣民主政治嚴重扭曲,為選票不擇手段,因此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之執政者,多選擇容易、快速達成與百姓眼睛看得到之表面政務,屬於下水道與區域排水系統建設和維護事項,則多半行禮如儀,未認真執行,導致各地經常可看到媒體披露,居民抱怨情景民脂民膏,筆者認為應從區域排水規畫與設施維護進行滾動式檢討
滾動式區域排水規畫檢討:面對區域環境變化與極端氣候影響,降雨超過原規畫與設計標準,各級政府即應認真執行改善。
由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報告中瞭解,從一八八○年到民國101年(二○一二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約攝氏零點八五度,颱風豪雨強度也越來越強,降雨總量及短延時強降雨也越來越大,世界各國也正努力適應學習和氣候變遷共存。
水利署近卅年資料統計,台灣大約每十年增加零點九九天豪雨(日雨量大於一三○毫米)與一點三六天大豪雨(日雨量大於二百毫米),隨著豪大雨日數增加,可能會帶來許多威脅,例如地勢較低地區更易淹水、山區更易發生坍方、落石和土石流災害等;但我們有沒有認真執行滾動式排水規畫檢討,逐步編列預算更新強化區域排水系統,從歷年各地災情反應與百姓感受有極大落差,顯示各級政府仍有相當改善空間。
其次是區域排水設施維護。此算是相對單純,在既有規畫設計施工完成,進行使用與管理是否達標,全憑公務員是否依法行政,會否怠忽職守而已。
高雄市政府近日清除雨水下水道、道路側溝淤積誇張,令人瞠目結舌,顯示沒有定期清理與維護管理。按規定,政府有督導與驗收記錄,政府人員理當會同承包商進行清理檢查,與會同進入下水道逐一查察與督促,務期清理達標,方准驗收。
如今高雄市政府之狀況看,不禁要問每年政府預算編列之經費,到底花到那裡去?民脂民膏,各級監督單位,是否應該給百姓一個交代呢?








日本參院改選 公明黨…自民黨的毒品


2019-07-23 00:35 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台中市)
日本國會參議院半數席次改選,安倍晉三仍無法跨過修憲門檻。(路透)

日本參議院定期改選,從七月五日開始,投了十七天,直到廿一日開票。雖然投票時間如此之長,但投票率依然其低無比。這次參議院投票率只有四十八點八%。
改選結果廿一日深夜出爐。一如預期,安倍晉三領導的「自公聯合政權創下歷史紀錄,完成同一首相執政下國會選舉六連勝眾院三次,參院三次)。不過筆者觀察,此次參院選舉結果重點在於:一、自民黨再度失去參院過半席次;二、日本聯合政治確立;三、未達三分之二修憲門檻;四、年輕世代的全面保守化;以及五、此次選舉創下戰後參院選舉的第二低投票率。
歷史轉換點的意義,需要時間沉澱,才有辦法凸顯其歷史意義一般言,愈重大轉換點,需要時間愈長。也就是說,經長達卅年的沉澱,自民黨在民國78年(一九八九年)參院選舉大敗的意義,終於清楚了起來。從那一天開始,日本複數政黨聯合執政模型即出現,至今無法解消。不管自民黨在參院是否單獨過半,日本都還是聯合政權
民國102年(二○一三年)自民黨在參院一二一個改選席次中,拿下過半六十五席,但是民國105年(一六年)卻只能拿下五十六席,不及半數。今年改選的席次增加三席成為一二四席,自民黨也只當選五十七席,連續二次未過半。所以,眼前自民黨在參院席次為一一三席,比過半少了十席(參院總席次二四五席)。
三年後的改選,總席次將增為二四八席,事實上今天已可事先斷定,就算自民黨繼續執政,也不太可能在參院取得一二四席以上的過半數席次。
這是與公明黨聯合執政必須付出的歷史代價,同時也在於參院選舉制度的複雜度。參院選制摻雜單一席次的小選區制、複數席次的中選區制(二至六席),和全國區比例代表制(席次分配門檻得票率二%)。前者,因為選舉合作使得自民黨在選區提名策略上受到極大限制;後者,則使得小黨及新興政黨的存在空間比起眾院的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要寬敞許多,也讓特定政黨的雪崩式大勝和大敗,都不容易出現。
也就是說,對於長期以執政作為存在目的,同時害怕再度失去預算編列權的自民黨而言,公明黨宛如毒品,一吃就令人上癮,難以擺脫。特別是,在投票率如此低迷的日本,鐵板一塊的宗教型政黨-公明黨的組織動員能力,實在是致命吸引力。例如,此次參院改選,公明黨在複數選區提名七人,全數當選;但是在小選區則全部「禮讓」自民黨,不提名候選人,即是明證。









借鏡日本選舉結果 在野黨沒有分裂本錢


2019-07-23 00:35 聯合報  錢念群/議題製作所共同創辦人(台北市)
曾為偶像與作家的塩村文夏,以貓掌印作為宣傳標誌搶攻愛貓選民。圖/作者提供

日本參議院選舉,仍是自民黨獨大,最主要原因,在野黨實在太疲弱。就算出現許多耳目一新面孔,也推派女性候選人、運用社群平台網路行銷,展現新興氣象:像是曾為偶像與作家的塩村文夏,不僅外貌亮眼、還以貓掌印作為宣傳標誌,強調自己養三隻貓,搶攻愛貓選民;還有曾為藝人的山本太郎,在街上表演B-Box口技配合演說等,就算行銷手法嶄新,還是無法挽回頹勢。在野黨為何墮落至此?主要原因就在於—分裂。
民國101年(二○一二年)前還是執政黨的民主黨,在東日本大地震時應對失策,黯然下台,原本可能在民國106年(一七年)以加入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領軍的希望之黨捲土重來,但最後是大敗,還分裂為立憲民主黨國民民主黨,且部分人才被執政黨吸納:像是知名親台派、精通安保領域的長島昭久眾議員;以及曾為民主黨明日之星、前環境大臣細野豪志,都放棄長期疲弱的在野黨,計畫加入自民黨。再加上日韓貿易戰火熱,採取強硬作風的自民黨,贏得國人支持。
觀察此次日本參議院選舉,外界認為執政黨在內政議題空戰上破綻百出,如修憲法第九條、年金及消費稅調漲等。對在野黨來說,都是極具攻防空間議題,加上安倍內閣失言、醜聞不斷;最後自民黨仍能大獲全勝,在野黨國民黨與立民黨加起來總席次不過五十三席,連自民黨一黨席次一一二席的半數都不到。
主要問題還是在野黨四分五裂、自廢武功。在野黨不斷分裂、更改政黨名,首相安倍不只一次故意在公開演說中說錯在野黨的名字,嘲笑在野黨太常改名字,讓他記不得;而在野黨不同陣營的人分崩離析,只想著自身利益,無法集中火力,也讓選民觀感不佳,在與自民黨相互比較起來,就算對安倍政府不滿意,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對照台灣政局,國民黨目前態勢,非常值得借鏡日本選舉結果,若想避免執政黨一黨獨大、真正制衡執政黨,在野黨恐怕沒有分裂的本錢。









悼念「銀嗓子」 姚莉經典無可取代


2019-07-23 00:51 聯合報  胡又天/作家、歌詞研究者(台北市)
2012年姚莉(左)出席「點燈」活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29年(一九四○年)代天后「銀嗓子姚莉過世了。她一生謹守本分,晚年也過得平靜,可謂福壽全歸。七、八年前我在香港時曾經輾轉要到她的電話,去電表示想要採訪,她和藹而沉緩地拒絕,我只有為打擾到她而致歉。
回顧姚莉的生平,你會發覺她符合我們對「窮人上進翻身,知福惜福感恩」的想像:幼年家境貧寒,十三歲偶然跟舅舅上電台表演,與哥哥姚敏一起進入流行歌曲產業,做了電台主持人和歌手。姚莉剛開始是模仿周璇,一炮而紅的〈玫瑰玫瑰我愛你〉即可見周璇影子;可貴的是,這點成功並沒有使姚莉患上「大頭症」,她勤勉學習、多方觀摩,逐漸發展出自己樸實不炫技的歌唱風格。
為人處世方面,姚莉也不沾染八卦、不多碰政治。如果將三○、四○年代「上海時代曲」看作一台大戲,姚莉就是裡面象徵穩定、知足、謙虛這些傳統美德的配角她歌藝上成就,就是使聽者能夠悅耳而得到寬慰
姚莉活躍時代,大多數民眾和海外僑胞都還在貧困苦難中,詞人在歌曲中也調和著傳統道德和新時尚,而姚莉是最能體現這些理念的歌星,陪伴千家萬戶度過離亂歲月。
六○和七○年代後經濟起飛,新一代青年開始思變,便是姚莉那輩人淡出的時候。再至八○、九○年代,代表保守的《群星會》之類歌唱節目,和鄧麗君等傳承老歌的歌星,也相繼成為過去,演藝圈、媒體及獨立樂壇皆不太會再把忠厚老實的人捧為明星了。
我們一直不缺忠厚而善歌的人,例如學校和社區裡的音樂老師,然而她們不可能再像姚莉般,在歌唱人生中融化那跌宕起伏的大時代。所以,姚莉的歌曲,和她的經典地位,在可見的未來,仍將無可取代。









語言是用來溝通 為什麼要全英語教學?


2019-07-23 00:50 聯合報  曾富美/教(苗栗市)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全英語授課,引發教育界質疑。圖/國發會提供

廿二日聯合報報導,政府推動雙語國家政策,因找不到雙語教授培訓師資而卡卡;讓我想起,十年前跟團到尼泊爾旅遊,有位團員讚歎,人家小孩英語講得這麼好,我們學了十幾年英文卻講不出一句,教育真失敗。我當下便對她說:他們小孩為了與觀光客交流,當然會幾句英語,我們生活不依賴英語,所以很少使用進而不敢用,並不是教育失敗。後來逛一些商店,我就用破英文與店家對話,講錯也沒關係,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因此要問教育部,為何要用英語教中小學生數學、生物、社會?
語言與文字是溝通的工具,溝通的重點在內容,除了中文,中小學學生還要學客語台語原住民語東南亞語、英語,他們要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與什麼人交流溝通?如果我們大人都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如何叫學生好好學習這些語言呢?
我有好些個學生因迷韓劇而自學韓文,因迷日本動漫而自學日文,因喜歡程式設計而學英文。所以有沒有雙語師資與教材,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在資訊爆炸時代,引導孩子探索各種事物保有好奇心,練習多元與深度思考,培養扎實的科學與人文基礎能力。教育資源要用在以中文好好培養這些能力,不要貪心想把所有的東西一次教會,徒增師生困擾。
教改多年,到底國力提升還是下降呢?很多政策推行時,是否收集足夠的資料,深刻地問過,為什麼要這麼做?能達到什麼目的?還是勞民傷財,傷害一代代教改白老鼠,年少的學習歲月不可能重來,要好好想想啊!

葉銀華/如何有效促進大學合併?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銀華/如何有效促進大學合併?
◆  蘇蘅/「動物農莊」式的代理人法來了

◆  盛治仁/德國高速公路與桃機行李轉檯
◆  嚴震生/阿姆斯壯登陸月球五十年
◆  方祖涵/各自表述的愛國主義
◆  施振榮/創新創業的新思維
◆  陳立恆/多元,才是民主自由最好的防線
◆  王文華/想贏得選票,先吃個漢堡
◆  陳亮恭/商圈沒落等於經濟蕭條?

◆  王健壯/1987年6月12日那天
◆  黃介正/總統大選的三個「天下」
◆  薛承泰/家戶電話民調落伍了嗎
◆  葉銀華/台灣系統性重要銀行 重要嗎?
◆  王正方/認真守法執法,才有真正的民主
◆  洪蘭/感恩與吃苦
◆  劉憶如/由這一波美中貿易戰起落談匯率

◆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給我們的啟發
◆  馬凱/50年 從輝煌到迷航
◆  林中斌/在野群英 華倫竄起 志剋川普
◆  林祖嘉/G20之後的美中經貿關係
◆  方祖涵/雙主場的家庭噩夢
◆  劉維公/國家地理雜誌vs.冰與火之歌
◆  趙春山/川習會 一場競合到零和的遊戲








葉銀華/如何有效促進大學合併?


2019-07-23 00:14 聯合報  葉銀華(作者為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系教授)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由右至左)、屏科大校長戴昌賢、雲科大校長楊能舒,日前宣布推動併校計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台灣,大學治理環境越來越具挑戰性少子化與海外就學,挑戰大學招生;同時,大學預算與國際排名,相對競爭國家,有停滯不前,甚或降低現象。而大學家數多,似難有大幅進步空間,因此合併成為教育部重大政策。
近來大學合併案例,已完成有高雄應用科大、第一科大與海洋科大,及清大新竹教育大學;如火如荼進行的有交大與陽明大學,開始談的有中山大與高雄大學,以及台灣科大、雲科大與屏科大。隨著合併意願增加,要問的是,規模變大,能增加競爭力
要回答此問題,必須回到大學本質。大學是集合各類學科的共同體,允許老師、學生從事學術深度或廣度的研究與學習;而相關學術成果與培育人才,能夠協助社區、國家,乃至人類發展。為了達成上述目標,獨立地追求學術發展為必要條件,因此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為大學治理的二大根基。大學的大,不在於規模,而在於包容性!此為各大學討論合併的重心,教育部也應基於此觀點,修正相關辦法與提供獎勵計畫。
依照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第三條第二項,合併有存續合併與新設合併,存續合併是指僅一校存續,其他學校變更為存續學校之部分,亦即校名為存續學校之校名。而新設合併是指另定新校名,而參與合併各校均消滅,如同成立新的國立大學。同辦法第十二條規定,新設合併後之第一任校長,依專科以上學校設立變更停辦辦法第廿七條規定比照大學法第十條,由教育部組織遴選小組直接選聘之。
上述合併方式定義,緣自企業合併,然而大學畢竟不是企業,理應有不同思維。企業由股權決定控制權,大學則應本著自治與學術自由為之。其實,大學合併只有二種,以參與合併之一學校校名,或新校名合併,本質上都是存續合併。參與合併的學校都有為數眾多校友與退休教師,若以新設合併,則學校都被視為消滅,特別對於歷史悠久者,恐有影響合併意願,此點教育部已提修正案。
進一步,若參與合併大學,研究教學實力相當,亦即可稱為強強併,很容易會以新校名合併,亦即新設合併,又由教育部指定合併後第一任校長,若再續任則有影響八年之久。以目前的生態與之前紛擾,恐阻礙合併推動。
基於大學自治精神與鼓勵強強併,建議修改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與專科以上學校設立變更停辦辦法,不管是以原一校名或新校名合併,都是存續合併,合併後第一任校長,不適用新設大學規定,準用國立大學校長遴選方式,由參與合併學校共同決定。當然,此修正若有一些細節需要界定與規範,也應一併檢討。
最後,什麼是好的大學合併?就是有明顯的合併綜效,能提升學術研究與應用的包容性。因此,不鼓勵的是合併後,只是在同一校名,不同校區維持原有運作的最低合併效果方式為之;亦即大學合併不是僅追求大學數目的減少。由於大學合併,教育部得視整體資源情況,優先補助經費,因此教育部應以參與合併後,有新的、有價值的研發成果,增加學術深度或廣度,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作為補助經費的標準。